图经衍义本草

1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5328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3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图经衍义本草

经名:《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宋·寇宗奭·撰。五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参校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张氏(卉息)刻晦明轩本,简称明轩本。

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卷一

宋通直郎辨验药村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序例上

补注总叙

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一封,朝传遣诣京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卫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於此。而英公李世绩等注引班固叔《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惟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或疑其问所载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盖上世未着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县是见於经录。然旧经才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唐显庆中,监门卫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 j 表请刊定,乃命司空英国公李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防、王佑、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板摹行。由是,医者用药,遂知适从。而伪蜀孟叔,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草》今亦传行。是书自汉迄今,甫千岁,其问三经议着,所增药六百余种,收采弥广,可谓大备。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浸多参校;近之所用,颇亦漏略,宜有纂录,以备颐生驱.疾之用。嘉佑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臣亿、臣颂、臣洞等,再加校正。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窍。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见诸书,浩博难究;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尝用,而太医未闻。向非因事详着,则遗散多矣。乃请因其疏捂,更为补注。应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攘;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自余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问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其分布卷类、经注杂揉、问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压改。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其旧已着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而易晓;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其别立条者,则解於其末,云见某书。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着先后为次第。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着其所作人名日某人,惟唐、蜀本则日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问於朱字;余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於末。凡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日唐本先附。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日今附。凡今所增补,旧经未有者,於逐条后开列云新补。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於详辨,但以类附见,如绿矾次於矾石,山姜花次於豆葱,扶移次於水杨之类是也。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於垣衣,燕覆附於通草,马藻附於海藻之类是也。凡旧注出於陶氏者日陶隐居云;出於显庆者,日唐本注;出於开宝者,曰今注;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於其端。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於本注之末。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辨证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日新定。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於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旧著《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於首篇云。

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

三百六十种《神农本经》

一百八十二种《名医别录》

一百一十四种唐本先附

一百三十三种今附

一百九十四种有名未用

八十二种新补

一十七种新定

图经序

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救万民之疾苦,后世师祖,由是本草之学兴焉。汉魏以来,名医相继,传其书者,则有昊普、李当之《药录》,陶隐居、苏恭等注解。国初两韶近臣,总领上医,兼集诸家之说,则有《开宝重定本草》,其言药之良毒,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详矣。然而五方物产,风气计异宜,名类既多,赝伪难别,以虺床 #2 当帘芜,以荠危乱人参,古人犹且患之,况今医师所用,皆出於市贾,市贾所得,盖自山野之人,随时采获,无复究其所从来,以此为疗,欲其中病,不亦远乎?昔唐永徽中,删定本草之外,复斗一户有《图经》相辅而行,图以载其形色,经.斗以释其同异,而现皇御制又有《天宝单斗药图》,皆所以叔物真滥,使人易知,, 原诊处方,有所依据。二书失传且久,散落殆尽,虽鸿都秘府,亦无其本。天宝方书,但存一卷,类例粗见,本末可寻。宜乎圣君哲辅,留意於搜辑也。先是诏命儒臣,重校《神农本草》等凡八书,光禄卿直秘阁臣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臣亿、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臣颂、殿中丞臣检、光禄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选,仍领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编绎累年,既而补注本草成书,奏御,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编述。臣禹锡以谓:考正群书,资众见,则其功易就;论着文事#3,出异手、则其体不一。今天下所上,绘事千名,其解说物类,皆据世医之所闻见,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专一整此#4。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乃以臣颂向尝刻意此书,於是建言奏请,俾专撰述。臣顿既被旨,则衰集众说,类聚诠次,粗有条目。其问玉石、金土之名,草木、虫鱼之别,有一物而杂出诸郡者,有伺 ’ 名而形类全别者,则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其爹梗之细大,华实之荣落,虽与旧说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备,则稍援旧注,以足成文意.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若陆英为茹蕃花,则据《尔雅》之训以言之;诸香本同#5,则用《岭表录异》以证之之类是也。生出郡县,则以《本经》为先,今时所宜次之。若菟丝生於朝鲜,今则出於冤句;奚独#6 生於少室,今乃来自三蜀之类是也。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若赤箭,《本经》但着采根,今乃并取茎苗之类是也。生於外夷者,则据今传闻,或用书传所载,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於于阗,不究所得之因,乃用平居诲《行程记》为质之类是也。药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经》为次第。其性类相近,而人未的识,或出於远方,莫能形似者,但於前条附之,若搜疏附於枸杞,琥珀附於茯苓之类是也。又古方书所载,简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验,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诸郡医工所陈经效之药,皆并载其方,用天宝之例也。自余书传所无,今医又不能解,则不敢以臆说浅见,傅会其文,故但阙而不录。又有今医所用,而旧经不载者,并以类次,系於末卷,曰本经外类;其间功用尤着,与旧名附近者,则次於逐条载之,若通脱次於木通,石蛇次於石蟹之类是也。总二十卷,目录一卷。撰次甫就,将备亲览。恭惟主上,以至仁厚德,函养生类,一物失所,则为之恻然。且谓札酸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患,无先医卫。蚤岁屡敕近臣,伟校岐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悯南方蛊惑之妖,於是作《庆历善救方》以赐之;思下民资用之阙,於是作《简要济众方》以示之。今复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物色万殊,指掌斯见;将使合和者,十全之效;饮饵者,无未达之疑;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得运注斯民於寿康,召和气於穹壤,太平之致,兹有助焉。臣学不该通,职预编述,仰奉宸旨,探愧寡闻。嘉佑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知颖州军州兼管内劝农及管句开治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

开宝重定序

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石药即辨,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逮乎有唐,别加参校,增药余八百味,添注为二十一卷。《本经》漏功则补之,陶氏误说则证之。然而载历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纳新注,其文互阙;非圣主抚大同之,永无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尽考传误,刊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如笔头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类之问。败鼓皮移附於兽皮,胡桐汨改从於木类。紫矿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实禽也,由虫鱼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实,食盐附於光明 #7 盐。生姜、乾姜,同归一说。至於鸡肠、蘩蒌、陆英、蒴藋,以类相似,从而附之。仍采陈藏器为《拾遗》、李含光《音义》一或讨源於别本,或传效於医家,参而较之,, 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旧说灰类,今是本#8 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记而述之者,又为今按。义既刊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唐本叙

礼部郎中孔志约撰

盖闻天地之大德日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珠甘辛之节;六气斯珍,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盲,期於夭折。暨炎珲纪物,识药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剸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是赖,岐和彭缓,腾绝轨於前;李华张吴,振英声於后。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众记,颇或舛驳,兴言撰辑,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锺鼎峙,闻见阙於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於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冬收云实,谬粱米之黄白,汤荆子之牡蔓;异蘩蒌於鸡肠,合由跋於鸢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时厥后,以迄於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杜蘅於及己,求忍冬於络石;舍陟厘而取莂藤,退飞廉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即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督卫臣苏恭,摭陶民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乃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恭详撰。窃以动值形生,月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於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布名咸萃。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四卷。臣禹锡等谨按《蜀本草·序》作五十三卷,及唐英公《进本草表》云:勒成《本草》二十卷,《目录》二卷,《药图》三十五卷,《图经》七卷,凡五十三卷。又英公序云: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三卷,据此,三者合作五十三卷。又据李含光《本草音义》云:正经三 #9 十卷,《目录》一卷,又别立图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图经》七卷,凡五十四卷。二说不同,今并注之。庶以网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王而不朽。

 

梁.陶隐居序

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文王、孔子,象象系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岐黄彭扁,振杨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於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字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迩。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於桐雷,乃着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进,文籍焚靡,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作庆,音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亦作四卷。韩保升又云:《神农本草》上冲下并序录,合四卷。今按:四字当作三,传写之误也。何则?按梁《七录》云:《神农本草》三卷。又据今《本经》陶序后朱书云:《本草经》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翰 #10;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别有序录,明如韩保升所云:承#11 据误本,妄生曲说,今当从三卷为正。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已来,昊普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普,广陵人也,华佗弟子。撰《本草》一卷李当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华佗弟子。修神农旧经,而世少行用等,更复损益#12。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智识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吵物类,兼注诏#13 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翰,题记品录,详览施用。

《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辟,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分为七卷。唐本注《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外经。斑固论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序云:三品混揉,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岂使草木同品,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今以序为一卷,例为二卷,玉石三品为三卷,草三品为六卷,木三品为三卷,禽兽为一卷,虫鱼为一卷,果为一卷,菜为一卷,米谷为一卷,有名未用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药合八百五十种,三百六十一种《本经》,一百八十一种《别录》,一百一十五种新附,一百九十二种有名未用。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 #14 病补虚赢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臣禹锡等谨按本草例:《神农本经》以朱书,《名医别录》以墨书。《神农本经》药三百六十五种,今此言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是并《名医别录》副品而言也。则此一节,《别录》之文也,当作墨书矣。盖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遂令后世览之者,裙摭此类,以谓非神农之书,乃后人附托之文者,率以此故也。

右本说如此。今按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率之效,然而岁月常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於服之者棱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情性,故云应人。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成熟时也。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云应地。一百二十五种者,当谓戌、亥、子、丑之月,法万物枯藏时也,兼以闰之,盈数加之。凡合和之体,不必偏用之,自随人患参而共行。但君臣配隶,依后所说,若单服之者,所不论尔。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右本说如此。今按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而检仙经、世俗诸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佐;犹依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详用此者益当为善。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譬如列国诸侯,虽并得称制,而犹归宗周;臣佐之中,亦当如此。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皆不同秩。自非农岐之徒孰诠?正应领略轻重,为其分剂也。

药有阴阳配合,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寻究其理,并有法象。故毛羽之类,皆生於阳而属於阴;鳞介之类,皆生於阴而属於阳。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推之,例可知也。子母兄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若榆皮为母,厚朴为子之类是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 #15 十六种。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右本说如此。今按其主疗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乃不为害。或能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昊,人 #16 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括萋、乾姜,略举大体如此。其余复有数十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尔。其相须、相使者,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其相宣发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冻四气,及有毒、无毒。阴乾、暴乾,采进 #17 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右本说如此。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差反剧,以至陨命。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者,盖善以意量得其节也。谚云:俗无良医,枉死者半;拙医疗病,不如不疗。喻如宰夫,以鳝鳖为纯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云:如此死者,愚医杀之也。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可违越。

右本说如此。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也。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右本说如此。按今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疗。故桓侯息於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疯。今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曰: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轻身薄命,不能将谨 #18,三死也。夫病之所由来虽多端,而皆关於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疫疠者矣。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受此气,传入脏腑,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变遂广。精神者,本宅身以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乱。神既乱矣,则鬼灵斯入,鬼力渐强,神守稍弱,岂得不致於死乎?古人譬之植杨,斯理当矣。但病亦别有先从鬼神来者,则宜以祈梼桔之,虽曰可桔,犹因药疗致益#19,昔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药疗无益者,是则不可桔,晋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鬼神之害则多端,疾病之源惟一种,盖有轻重者尔。《真诰》中有言曰:常不能谨事上者,自致百病之本,而怨咎於神灵乎?当风外湿,反责他人於失覆,皆痴人也。夫谨#20 事上者,谓举动之事,必皆谨思;若饮食恣情,阴阳不节,最为百病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者,岂得关於神明乎?惟当勤於药术疗理尔。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右本说如此。按今药中单行一两种有毒物,只如巴豆、甘遂之辈,不可便令至剂尔。如经所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从此至十,皆如梧子,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且如狼毒、钩吻,岂同附子、羌花辈邪?凡此之类,皆须量宜也。臣禹锡等谨按唐本旧云: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大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兔屎。注云:谨按兔屎大如梧子,等差不类,今以胡豆替小豆,小豆替大豆,大豆替兔屎,以为折衷。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症虫毒以毒药,瘫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右本说如此。又按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疗寡妇、尼僧,异乎妻妾,此是达其性怀之所致也。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右本说如此。按其非但药性之多方,其节适早晚,复须调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后食,盖此义也。又有须酒服者、饮服者、玲服者、暖服者。服汤则有疏、有数,煮汤则有生、有熟,各有法用,并宜审详尔。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僻、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痕,惊邪、癫痛、鬼症,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矮折,瘫肿、恶疮,痔瘦、瘦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问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右本说如此。按今药之所主,止说病之一名,假令中风,乃有数十种,伤寒证候,亦有二十余条,更复就中求其类例,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合诸证,以合药尔。病之变状,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春秋已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药性。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至於剖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卫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代已来,有张苗、官泰、刘德、史脱、斩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 #21 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谟、商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齐有尚书褚澄、徐文伯、嗣伯群从兄弟,疗病亦十愈其八九。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乎?或时用别药,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经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奋,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嵩,而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财会,非其主对矣。颜光禄亦云: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炼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用药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犹如粱肉,主於济命,华夷禽兽,皆共仰资。其为主理即同,其为性灵则异尔。大略所用不多,远至二十余物,或单行数种,便致大益,是其服食岁月深积。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觉便止,故能臻其所极,以致遐龄,岂但充体愈疾而已哉。今庸医处疗,皆取#22 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或遇其所忆,便揽笔疏之,俄然戴面#23,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亦不以为疑脱。或偶尔值差,则自信方验;若旬月未廖,则言病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己,详思得失,虚驾#24 声称,多纳金帛,非惟在显宜责,固将居幽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详用乖越者,犹可矣,止於事边非宜尔。至於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何不深思戒谨#25 邪?昔许太子侍药不尝,招弒君之恶;季孙绩药,仲尼有未达之辞,其药性之不可轻信也。晋时有一才知坠卷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共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於汤药,小小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之此言,可为仁识,足为龟镜矣。按《论语》云:人而无常,不可以作巫医。明此二法,不可以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须深故也。复患今之承藉者,多恃街名价,亦不能精心研习,实为可惜。虚传声美,闻风竞往;自有新学该明,而名称未播,贵胜以为始习,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谅可惜也。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事。余祖世已来,务御讳#26 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护家门,傍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所救活数百千人#27。自余投缨宅岭,犹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觉欣欣。今亦撰方三卷,并《效验方》五卷,又补葛氏《肘后方》三。盖欲承嗣善业,令诸子仅,不敢失,可以辅身济物者也。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一竟

#1 罗:原作“欧”,据晦明轩本改。

#2 床:原作“木”,据晦明轩本改。

#3 事:晦明轩本作“字”。

#4 此:晦明轩本作“比”。

#5 本同:晦明轩本作“同本”。

#6 独:晦明轩本作“毒”。

#7 明:原脱,据文义补。

#8 本:晦明轩本作“木”。

#9 三:晦明轩本作“二”。

#10 翰:晦明轩本作“诊」。

#11 承:原作“又”,据晦明轩本改。

#12 很: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3 韶:晦明轩本作“铭”。

#14 遏:原作“过”,据晦明轩本改。

#15 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16 人:晦明轩本作“大”。

#17 进:晦明轩本作“造”。

#18 谨:晦明轩本作“慎”。

#19 益:晦明轩本作“愈」。

#20 谨:晦明轩本作“慎”。下“谨”字仿此。

#21 裴:原作“辈”据晦明轩本改。

#22 取:晦明轩本作“耿”。

#23 面:原作“西”,据晦明轩本改。

#24 驾:晦明轩本作“构”。

#25 谨:晦明轩本作“慎”。

#26 御讳;晦明轩本作“教”。

#27 皆摩踵救活数百千人:晦明轩本作门皆库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一。

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卷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序例上

今按诸药采造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采,不复具论其事,惟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左。

按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已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尔。江东已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财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非复精者。且市人不解药性,惟问 #1 形饰。上党人参,世不复言#2。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俗相竞,不能多备,诸族故往往遗漏。今之所存,二百许种尔。众医都不识药,惟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锺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黄耆蜜#3 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有此等,皆非事实,俗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末如之何?又依方分药,不量剥除。只如远志、牡丹,才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皆不复相应,病家惟依此用,不知更秤取足。又王公贵胜,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换。乃有紫石英、丹砂吞出洗取,一片动经十数过卖。诸有此例,巧伪百端,虽复监检,终不能觉。以此疗病,固难即效,如斯并是药家之盈虚,不得咎医人之浅拙也。

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乾枯,津润归流於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尔。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

经说阴乾者,谓就六甲阴中乾之。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实谓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暴,於阴影处乾之尔。所以亦有云暴乾故也。若幸可两用,益当为善。今按本草采药阴乾者,皆多恶。至如鹿茸,经称阴乾,皆悉烂令壤。今火乾易得且良。草木根苗,阴之皆恶。九月已前采者,悉宜日乾;十月已后采者,阴乾乃好。

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租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臣禹锡等谨按《唐本》又云: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锦,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今方家所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

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依节度用之,汤酒之中,无等分也。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尔。今人分药,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者。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是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唐本注云: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若鸡子黄者,准四十丸。今弹丸同鹅子黄,此甚不等。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吹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於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吹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唐本》注云:吹咀,正谓商量斟酌之,余解皆理外生情尔。臣禹锡等看详吹咀,即上文细切之义,非商量斟酌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暴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湿药,如天门冬、乾地黄辈,皆先切,暴,独捣令偏碎,更出细擘,暴乾。若逢阴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玲乃捣之。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也。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於蜜丸易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於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筛令如丸者。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为佳也。

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雄黄、朱砂辈,细末如粉。

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蜇浊,纸覆令密。温汤勿令枪器中有水气,於熟汤上煮,令暖亦好。服汤宁令小沸,

热易下,玲则呕涌。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赢,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洒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可当依此用,皆应先暴令燥。

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畔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静良久乃止,宁欲小小生。其中有莲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为度。堵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傅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缅,须绞膏毕乃投中,以物疾搅,至於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也。有水银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尔。

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判。作汤者,先以水授令淹浃,密覆一宿。明旦煮汤,临熟乃内汤中,又煮两三沸,便绞出,则势力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凡汤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人烦。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判之;小草、瞿麦五分到之;细辛、白前三分到之;丸散膏中,则细到也。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乾枣、栀子、括楼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破,山茱萸、五味子、萝核、失明子之类是也。细花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米麦豆辈,亦完用之。诸虫,先微熬 #4 之,惟嫖峭当中破炙之。生姜、射干皆薄切之。芒硝、饴糖、阿胶,皆须绞汤毕,内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

凡用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人、桃人,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其皮,刮去心。不尔,令人问。石韦刮去毛。辛夷去毛及心。鬼箭削取羽皮。华芦剔取根微炙。根实去其瓤,亦炙之。椒去实,於铛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矾石於瓦上若铁物中,熬令沸,汁尽即止。礜石皆以黄土泥苞使燥,烧之半日,令熟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镑刮作屑。诸齿骨并炙捣碎之。皂荚去皮、子,炙之。

凡汤并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搪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惟姜附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处令尽。

凡汤酒丸散膏中,用半夏皆且完,用热汤洗去上滑,以手授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旧方云二十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煮之,一两沸一易水,如此三四过,仍授洗毕,便暴乾;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暴燥,乃秤之。

凡丸散用阿胶,皆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沸处,更炙之。

凡丸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若用熟艾,先细擘,合诸药捣,令散;不可筛者,则别捣内散中和之。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

凡丸散用巴豆,去皮、心、膜,杳人、桃人、草整、胡麻诸有膏腻药,皆先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机视泯泯尔,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仍复都以轻疏绢筛度之,须尽,又内臼中,依法捣数百杵也。汤膏中用,亦有熬之者,虽生并捣破之。

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裹有味者秤之。狭苓、猜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紫苑洗去土皆毕,乃秤之;蓬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茵芋、泽兰,皆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皆除根毛;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熬之。

凡狼毒、根实、橘皮、半夏、麻黄、昊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惟须精新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乃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根实若干枚者,去禳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有大小,三枚准一两。云乾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秤五两为正。蜀椒一升者,三两为正。昊茱萸一升者,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筒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猜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右合药分剂料理法则。

臣禹锡等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序例如后。

夫众病积聚,皆起於虚也。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节气早晚,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此实浮惑,聊复审其冷热,记增损之主尔。虚劳而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萝。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玲,加当归、芍蓊、乾姜。虚而损,加锺乳、棘刺、薇蓉、巴戟天。虚而大热,加黄苓、天门冬。虚而多忘,加狭神、远志。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沙参、紫石英、小草。若玲,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玲不热,皆用之。虚而口乾,加麦门冬、知母。虚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人。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虚而多玲,加桂心、昊茱萸、附子、乌头。虚而劳,小便赤,加黄苓。虚而客热,加地骨皮、白水黄耆。虚而冷,甩陇西黄耆。虚而痰,复有气,用生姜、半夏、根实。虚而小肠利,加桑嫖峭、龙骨、鹦陛豚。虚而小肠不利,加狭苓、泽泻。虚而损,溺白,加厚朴。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叔增损之一隅。夫处方者宜准此。

凡诸药子人,皆去皮尖及双人者,仍切之。

凡乌梅皆去核,入丸散,熬之。大枣擘去核。

凡用麦蘗、够、大豆黄卷、泽兰、芜萸、僵蚕、乾漆、蜂房,皆微炒。

凡汤中尔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蒲黄、丹砂,须熟末如粉,临服内汤中!搅令调和服之。

凡狭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惟赤者。

凡石蟹,皆以槌极打令碎,乃入臼;不尔,捣,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汤酒,拍碎用之。

凡菟丝子,暖汤淘汰去沙土,乾,洒,暖酒渍,经一宿洒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经 #5 三五日乃出,更晒微乾,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

凡斑猫等诸虫,皆去足翅,微熬,用牡蛎熬令黄。

凡诸汤用酒者,皆临熟下之。

凡用银屑,以水银和成泥。

凡用锺乳等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炼,务令极细。

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而《本经》都不言之,后人亦所未述,遂令调合汤丸,有昧於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姜、橘之属是也。.通可去滞,即通草、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泄可去闭,即草整、大黄之属是也。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涩可去脱,即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属是也。燥可去湿,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去桔,即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只如此体,皆有所属。用药者,审而详之,则无遗失矣。

凡五方之气,俱能损人,人生其中,即随气受疾。虽习成其性,亦各有所资,乃天生万物以与人,亦人穷急以致物。今岭南多毒,足解毒药之物,即金蛇、白药之属是也。江湖多气,足破气之物,即姜、橘、昊菜萸之属是也。寒温不节,足疗温之药,即柴胡、麻黄之属是也。冻气多风,足理风之物,即防风、独活之属是也。湿气多痹,足主痹之物,即鱼、鳖、螺、蚬之属是也。阴气多血,足主血之物,即地锦、石血之属是也。岭气多瘴,足主瘴之物,即常山、盐麸、涪醋之属是也。石气多毒,足主毒之物,即犀角、麝香、羚羊角之属是也。水气多痢,足主痢之物,即黄连、黄檗之属是也。野气多蛊,足主蛊之物,即奠荷、酋根之属是也。沙气多狐,足主短狐之物,即鹏坞、鸿鹳之属是也。大略如此,各随所生。中央气交,兼有诸病,故医人之疗,亦随方之能;若易地而居,即致乖舛矣。故古方或多补养,或多导泄,或众味,或单行。补养即去风,导泄即去气,众味则贵要,单行乃贫下。岂前贤之偏有所好,或复用不遂其宜耳。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序

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兵之形易见,善用者,能以其所以杀者生人;药之性难穷,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杀人。吁!可畏哉!寒、热、温、冻,辛、甘、缓、急,品类万殊,非一日而七十毒者,孰能辨之。彼《玉函》、《金匮》、《肘后》、《囊中》、《千金》之所传,《外台》之所秘,其为方,不知其几何。由是言之,则非独察脉、用方之为难,而辨药最其难者。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飞港动植之广且众也。风气不同,南北不通,或非中国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伪无逃於指掌之问,则本草、图经二者,何可须臾离也。世所传日《神农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离以为七,唐·苏恭、李绩之徒,又附益为二十卷,别图药形以为经,其书略备矣。开宝中,太祖皇帝命卢多逊等,考验得失,增药尤多,号为《开宝本草》。仁宗皇帝嘉佑初,又使掌 #6 禹锡、林亿、苏颂、张洞为之补注,因唐图经别为绘画,复增药至千有余种。於是收拾遗逸,订正讹缪,刊在有司,布之天下,其为寿养生人之术,无一不具。然世之医者,习故守陋,妄意穿凿,操数汤剂,幸而数中,自谓足以应无穷之病;请其论说,则漠然不知。顾本草与图经,殆虚文耳。尸偏州下邑,虽有愿见者,何所售之。闱中陈氏子承,少好学,尤喜於医,该通诸家之说。尝患二书传者不博,而学者不兼有也。乃合为一,又附以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列为二十三卷,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书着其说,图见其形,一启帐而两得之。不待至乎殊方绝域,山巅水涯,而品类万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谈舆地者观於职方,阅战具者之入武库也。承之先世为将相,欧阳子所谓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孙。少孤,奉其母江淮问,闭门蔬食以为养,君子称其孝。问有奇疾,众医愕盼,不知所出,承徐#7 察其脉,曰:当投某剂,某刻良愈,无不然者。然则承之学,虽出於图书,而精识超绝兹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臾区、岐伯远矣,吾不得而知也,其视秦越人、淳于仓公、华佗辈为何如?识者当能知之。元佑七年四月朔,左朝请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长乐林希序。

雷公炮炙论序

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宁分相制。祇如秋毛今盐草也。沾溺,立销班肿之毒;象胆挥黏,乃知药有情异。鲑鱼插树,立便乾枯;用狗涂之,以犬胆灌之,插鱼处,立如故。却当荣盛。无名无名异,形似玉柳面 #8,又如石灰,味别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圣石开盲,明目而如云离日。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头止血,尾破血。菠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据。弊单淡卤,常使者饭中箄,能淡盐味。如酒沾交。今蜜根缴枝,又 1 百交加枝。铁遇神破#9 如泥似粉;石经鹤粪,化作尘飞。秋见橘花似髓。断弦折剑,遇鸾血而如初;以下#10 血炼作胶,枯折处,铁物永不断。海竭江枯,投仿#11 波燕子是也而立泛。令铅拒火,须仗修天;今呼为补天石。如要形坚,岂忘紫背。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祇有背紫面青,能坚铅形。留础住鼎,全赖宗心。别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必恐误。其草出钦州,生处多虫兽。雌得芹花#12,其草名为立起,其#13 形如芍药,花色青,可长三尺已来,叶上黄斑色,味苦涩,堪用,煮雌黄立住火。立便成庚;炮遇赤须,其草名赤须,今呼为虎须草是,用煮确砂,即生火验。水#14 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兽名日精,以髓入在油中,其#15 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喷之即延,切#16 於屋下收。长齿生牙,赖雄鼠之骨末。其齿若折#17,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处,齿立生如故。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待#18 发堕落者,以生半夏茎炼之,取涎涂发落处,立生。目辟眼雕,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是也。其叶有雄雌,三叶为雄,五叶为雌,须使五叶者,作末,酒浸饮#19 之,其目雕者正。脚生肉秋,棍击若呈根;脚有肉秋者,取莫若根,於棍带上系之,表感感永痊#20。囊皱旋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草藓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体寒腹大,全赖鹧鹅;若患腹大如鼓,米饮调鹧鹅末服,立枯如故也。血泛经过,饮调瓜子。甜瓜子内仁捣作末#21 去油,饮调服之,立绝。咳逆数数,酒服熟雄;天雄炮过,以酒调一钱匕服,立定也。遍体疹风,玲调生侧。附子傍生者日侧子,作末,玲酒服,立差。肠虚泄痢,须假草零;捣五倍子作末,为#22 熟水下之,立止。久渴心烦,宜投竹沥。除症去块,全仗硝确;硝炮即炮砂、硝石二味,於乳钵中研作粉,同锻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觞,须煎芦朴。不食者,并饮酒少者,煎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汤服。强筋健骨,须#23 是徒鳝;徒蓉并鳝鱼二味,作末,以黄精酒丸服之,可力倍常时也。出《乾宁记》宰。驻色延年,精蒸神锦。出颜色,服黄精自然汁拌细研神锦,於柳木饭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颜貌可如初#24 女之容色也。知疮所在,口点阴胶;阴胶即是饭中气垢,少许蒸#25 口中,即知脏腑所起,直彻至住处知痛,足可医也。产后肌浮,甘皮酒服。产后肌浮,酒服甘皮,立枯#26。口疮舌坼,立愈黄苏。口疮舌坼,以根黄涂苏,炙作末,涂之立差。脑痛欲亡,鼻投硝末;头痛者,以硝石作末内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如斯百种,是药之功。某忝遇明时,谬看医理;虽寻圣法,难可穷微。略陈药食之功能,岂溺仙人之要卫,其制药炮、熬、煮、炙,不能记年月哉?欲审元由,须看海集。某不量短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分为上、中、下生卷,有三百件名,具陈於后。

凡方云丸如细麻子许者,取重四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大麻子许者,取重六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小豆许者,取重八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大豆许者,取重十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兔蕈俗云兔屎许者,取重十二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梧桐子许者,取重十四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弹子许者,取重十六两鲤鱼目比之。一十五个白珠为准,是一弹丸也。

凡方中云以水一镒,至二镒,至十镒者,每镒秤之,重十二两为度。

凡云一两、一分、一铢者,正用今丝绵秤也。勿得将四铢为一分;有误,必所损兼伤药力也。

凡云散,只作散;丸,只作丸。或酒煮,或用醋,或乳煎,不得遗法。

凡方炼蜜,每一斤只炼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若火过,并用不得云也。

凡膏煎中用脂,先须炼去革膜了,方可用之也。

凡修事诸药物等,一一并须令专心,勿令交杂,使用或先熬后煮,或先煮后熬,不得改移,一依法则也。

凡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钖,只用钖;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必宣泻人。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二竟

#1 问:晦明轩本作“尚”。

#2 言:晦明轩本作“售”。

#3 蜜:原作“密”,据晦明轩本改。

#4 熬:晦明轩本作“炙”。

#5 经:“经”上十七字原重出,据晦明轩本删。

#6 掌:原作“刘”,据晦明轩本改。

#7 徐:原作“除”,据晦明轩本改。

#8 面:晦明轩本作“石”。

#9 破:晦明轩本作“砂”。

#10 下:晦明轩本作“鸾”。

#11 仿:晦明轩本作“游”。

#12 花: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3 其:原作“贫”,据晦明轩本改。

#14 水:晦明轩本作“永”。

#15 其: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6 切:晦明轩本作“勿”。

#17 折:原作“黄”,据晦明轩本改。

#18 待:晦明轩本作“眉”。

#19 饮:原作“以”,据晦明轩本改。

#20 表感感永痊:晦明轩本作“感应永不痛”。

#21 末:原作“才”,据晦明轩本改。

#22 为:晦明轩本作“以”。

#23 须:原作“酒”,据晦明轩本改。

#24 初:晦明轩本作“幼”。

#25 蒸:晦明轩本作“於”。

#26 枯:晦明轩本作“愈”。

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卷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序例上

衍义总序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乐 #1 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於此。夫草木无知,犹假灌溉,蚓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檐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根本,固归精之真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专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故假以保救之术,辅以镯病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於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之类,集然列於书府。今复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天上#2 大责天下;故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3。然《本草》二部,其问撰着之人,或执用己私#4 失#5 於商较,致使学者捡据之问,不得无惑。今则#6 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都从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隐避不断者伸#7 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影#8 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误脱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石#9 泉、石蜜之类。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宋朝讳岌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捡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余年,采拾众善,诊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蚓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为医,岂容易言哉!宗奭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苟知病之虚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陈宿之蛊,唐·甄立言仕为太常丞,善医卫,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生张果骈洁之齿?唐玄宗召张果谓高力士曰:吾闻饮董无苦者,奇士也。时天寒,取饮,果三进,颓然曰:非佳酒。乃寝。须#10,视齿焦缩,顾左右取铁如意,击堕之,藏带中,更出药傅其龈。良久,齿已生,荣然骈洁,帝益神之。此书之意,於是乎作。今则编次成书,谨依二《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其《神农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绿《本经》已着目录内,更不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日《本草衍义》。若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更为诠修以称圣朝好生之德。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补注·总叔》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而不经乎 #11。《帝纪》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卫、本草者,所在辖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卫,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於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后之贤智之士,从而和之者,又增广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补注本草》称一千八十二种,然一种有分两用者,有三用者,其种#12 字为名字,於义方允。可谓大备。然其问注说不尽,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义,期於必当,非足以发明圣贤之意,冀有补於阙疑。

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於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孪,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软,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之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盖寡矣。

夫安药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央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才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在闲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於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尝思也,可不谨 #13 欤!

夫未闻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乐。以精神徇智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疾矣。极力劳形,躁暴气逆,当风纵酒,食嗜辛咸,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常,辨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赢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卫生之士,须谨此五者,可致终身无苦。《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为此矣。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实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故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问,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如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夫柔情难绾而不断,不可不以智慧央也。故帏箔不可不远。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难行,盖人之智慧浅陋,不能胜其贪欲也。故佛书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何所依止。是知贪欲不灭,苦亦不灭;贪欲灭,苦亦灭。圣人言近而指远,不可不思,不可不惧。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何以致然?盖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不能荣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则金气亏,故发嗽,嗽既作,水气绝,故四肢乾。木气不充,故多怒,鬓发焦,筋痿。俟五脏传遍,故卒不能死,然终死矣。此一种於诸劳中最为难治,盖病起於五脏之中,无有已期,药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举此为例,其余诸劳,可按脉与证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无可去之卫也。故须审辨八要,庶不违误。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五虚。二日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瞥,此五实也。三日冷,脏腑受其积冷是也。四日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日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日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既先审此八要,参之六脉,审度所起之源,继以望、闻、问、切加诸病者,岂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审,失於不信,失於过时,失於不择医,失於不识病,失於不知药。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为难治。非止医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蚓又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於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惟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亦治病之一说耳。

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既合。广而不言狭,如何便以半两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毕,即是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冻,则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古。其气冷也。况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躁、腥,故不可以寒、热、温、冻配之。如蒜、阿魏、鲍鱼、汗鞯,则其气臭;鹦、鱼、鸭、蛇,则其气腥;肾、狐狸、白马茎、棍近隐处、人中白,则其气躁;沉、檀、龙、麝,则其气香。如此则方可以气言之。其序例中气字,恐后世误书,当改为性字,则於义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讫生用。兹必为《本经》言生温、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温也。不知寒不足避,当避其大毒。蚓《本经》全无去油之说。故陶隐居云:熬令黄黑,然亦太过矣。《日华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其杏人、桃人、草整、胡麻,亦不须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黄色,斯可矣。

凡服药多少,虽有所说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之例,今更合别论。绿人气有虚实,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药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举此为例。但古人凡设例者,皆是假令,岂可执以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临服内汤中。然今昔药法中,有生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药中用蜡,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以过关鬲而作效也。今若投之蜜相和,虽易为丸剂,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其问更有毒药,则便与人作病,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蜡之本意。至如桂心,於得更有上虚软甲错,可削之也?凡此之类,亦更加详究。今人用麻黄,皆合捣诸药中。张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别煮三.两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人发烦。甚得用麻黄之意,医家可持此说。然云:折去节,令通理,寸到之。寸到之,不若碎到如豆大为佳,药味易出,而无遗力也。

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

序例中 #14

人之生,实阴阳之气所聚耳。若不能调和阴阳之气,则害其生。故《宝命全形篇》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阳化气,阴成形也。夫游魂为变者,阳化气也。精气为物者,阴成形也。阴阳气合,神在其中矣。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即知神明不可以阴阳摄也。《易》所以言阴阳不测之谓神,盖为此矣。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劳,大劳则毙。是知精、气、神,人之大本,不可不谨养。智者养其神,惜其气,以固其本。世有不谨卫生之经者,动皆触犯。既以犯养生之禁,须假以外术保救,不可坐以待毙。《本草》之经,於是兴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穷保救之事,《衍义》於是存焉。二者其名虽异,其理仅同。欲使有知无知尽臻寿域,率至安乐之乡,适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

养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欲七情,千变万化,出没不定,其言至简,其义无穷,而以一心对无穷之事,不亦劳乎?心苟不明,不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达之士,遂至忘心,心既忘矣,则六欲七情,无能为也。六欲七情无能为,故内事不生。内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能入,则本草之用,皇世之刍狗耳。若未能达是意而至是地,则未有不绿六欲七情而起忧患者。忧患既作,则此书一日不可阙也。愚何人哉,必欲斯文绝人之忧患乎。

右隐居以谓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捣数百过,如此恐乾末湔荡不可捣,不若令力士合研为佳。又曰: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匀,并以绵裹内中,其雄黄、朱砂辈,细末如粉。今详之:凡诸石虽是汤酒中,亦须稍细,药力方尽,出效亦速,但临服须澄滤后再上火;不尔,恐遗药力不见效。汤酒中尚庶几,若在服食膏中,岂得更如粟米也?不合如此立例,当在临时应用详酌尔。又说:吹咀两字,《唐本》注谓为商量斟酌,非也。《嘉佑》复符陶隐居说为细切,亦非也。儒家以谓有合 #15 味之意,如人以口齿咀喷,虽破而不尘,但使含味耳。张仲景方多言吹咀,其义如此。

病人有既不洞晓医药,复自行臆度,如此则九死一生。或医人未识其病,或以财势所迫,占夺强治,如此之辈,医家病家不可不察也。要在聪明贤达之士掌之,则病无不济,医无不功。世问如此之事甚多,故须一一该举,以堤或然。

夫人有贵贱少长,病当别论;病有新久虚实,理当别药。盖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脏腑亦异。脏腑既异,乃以一药治众人之病,其可得乎?故张仲景曰:又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食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临病之功,宜须两审。如是则依方合药,一概而用,亦以疏矣。且如贵豪之家,形乐志苦者也。衣食足则形乐,心虑多则志苦。岐伯曰:病生於脉,形乐则外实,志苦则内虚,故病生於脉。所养既与贫下异,忧乐思虑不同,当各逐其人而治之。后世医者,直委此一节,闭绝不行,所失甚矣。尝有一医官,暑月与贵人饮。贵人曰:我昨日饮食所伤,今日食臧。医曰:可饵消化药,他人当服十丸,公当臧其半。下咽未久,疏逐不已,几致毙。以此较之,虚实相辽,不可不察,故日病当别论。又一男子,暑月患血痢,医妄以冻药逆制,专用黄连、阿胶、木香药治之。此药始感便治则可,今病久肠虚,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几致委顿,故日理当别药。如是论之,诚在医之通变。又须经历,则万无一失。引此为例,余可效此。

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

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又如东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热汤、浆水之类,其物至微,其用至广,盖亦有理。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圣贤之意不易尽知,然舍理何求哉?

凡人少、长、老,其气血有盛、壮、

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盖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况复衰火,不可不知也。故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於壮老之时,皆须别处之,决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於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

今人使理中汤、丸,仓卒之问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为必效药,盖用药之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痹,心中痞坚,气结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扬主之。人参、朮、乾姜、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两,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 #1 为度。或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之罪也。今引以为例,他可效此。然年高及素虚寒人,当逐宜减甘草。

夫高医以蓄药为能,仓卒之问,防不可售者所须也。若桑寄生、桑嫖峭、鹿角胶、天灵盖、虎胆、蟾酥、野驼、萤、蓬、空青、婆娑石、石蟹、冬灰、腊雪水、松黄之类,如此者甚多,不能一一遍举。唐元澹,字行冲,尝谓狄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U、胰,以供滋膳;参、朮、芝、桂,以防疾病。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可乎?仁杰笑曰:公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然梁公因事而言,独譬之以药,则有以见天下万物之中,尤不可阙者也。知斯道者,知斯意而已。

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能所之心,专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必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或不然,则曷以致姜抚沽誉之惭,逋华佗之矜能受戮乎?

尝读《唐.方技传》有云:医要在视脉,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一药偶得,他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今详之:病有大小、新久、虚实,岂可止以一药攻之?若初受病,小则庶几;若病大多日,或虚或实,岂得不以他药佐使?如人用硫黄,皆知此

物大热,然石性缓,仓卒之问,下咽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姜、桂之类相佐使以发之,将并力攻疾,庶几速效。若单用硫黄,其可得乎?故知许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贤者当审度之。

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后议定,议定然后书罪。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今医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见用药。若高医识病知脉,药又相当,如此,即应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乱投汤剂,遗巡便致困危。如此杀人,何太容易!世问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择医,平日未尝留心於医术也,可不惧哉!

序例下

治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不能尽圣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蒙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婵切脉之巧,四者有二阙焉。黄帝有言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若患人脉病不相应,既不得见其形,医人止据脉供药,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乌能尽其术也。此医家之公患,世不能革。医者不免尽理质问。病家见所问繁,还为医业不精,往往得药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鹊见齐侯之色,尚不肯信,况其不得见者乎 #17?呜呼!可谓难也已!

又妇人病温已十二日,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乾,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后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乃按其证,与小柴胡汤服之。二日,又与小柴胡汤加桂枝乾姜汤,一日,寒热遂已。又云:我脐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身渐冻和,脉渐匀,尚不了了,乃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云:我但胸中热燥,口鼻乾。又少与调 #18 胃承气汤,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虚烦不宁,时妄有所见,时复狂言。虽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攻之。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自通,至晓两次,中有燥屎数枚。而狂言虚烦尽解。但咳嗽唾#19,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乾姜、五味子汤。一日咳臧,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张仲景方。

有妇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冷,渐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两剂,至夜半渐得大便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难治,医者当审谨也。《经》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儿病虚滑,食略化,大便日十余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讫又饥。此疾正是大肠移热於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传者。时五六月问,脉洪大,按之则绝。今六脉既单洪,则夏之气独然,按之绝,则无胃气也。《经》曰:夏脉洪,洪多胃气,少曰病,但洪无胃气日死,夏以胃气为本。治疗失於过时,后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虚生寒热,以款冬花焚三两芽,俟炯出,以笔管吸其姻,满口则咽之,至倦则已。凡数日之问五七作,差。

有人病疟月余日,又以药吐下之,气遂弱,疾未愈。观其病与脉,乃夏伤暑,秋又伤风,乃与柴胡汤一剂。安后,又饮食不节,寒热复作。此盖前以伤暑,今以饮食不谨 #20,遂致吐逆不食,胁下牵急而痛,寒热无时,病名痰疟。以十枣汤一服,下痰水数升,明日又与理中散二钱,遂愈。

有人苦风痰、头痛、颤掉、吐逆,饮食喊。医以为伤冷物,遂以药温之,不愈。又以丸药下之,遂厥。复与金液丹后,谵言。吐逆,颤掉,不省人,狂若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脉伏。此胃中有结热,故昏瞥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於外,阴气不持於内,即颤掉而厥。遂与大承气汤,至一剂,乃愈。方见仲景。后服金箔丸,方见《删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脚肿生疮,忽食堵肉不安。医以药利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后,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输上有浮泡小疮,黄汁 #21 出。乃与小续命汤中加羌活一倍,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丝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孪,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慧苜人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苓、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人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令尽去人参、芍药、黄苓三物,却加当归一两半,遂安。今人用小续命汤者,比比皆是,既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续命汤,世所须也。故举以为例,可不谨哉!

夫八节之正气,生活人者也;八节之虚邪,杀人者也。非正气则为邪,非真实则为虚。所谓正气者,春温、夏热、秋冻、冬寒,此天之气也。若春在经络,夏在肌肉,秋在皮肤,冬在骨髓,此人之气也。在处为实,不在处为虚。故日,若以身之虚,逢时之虚邪不正之气,两虚相感,始以皮肤、经络,次传至脏腑;逮於骨髓,则药力难及矣。如此则医家治病,正宜用药抵截散补,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尝须保护胃气。举斯为例,余可效此。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三竟

#1 乐:晦明轩本“乐”上有“安”字。

#2 天上:晦明轩本作“厚生”。

#3 之病:原作“无乃”,据晦明轩本改。

#4 私:原作“天”,据晦明轩本改。

#5 失:原作“人”,据晦明轩本改。

#6 今则:原作“应不”,据晦明轩本改。

#7 伸:原作“神”,据晦明轩本改。

#8 影:晦明轩本作“鼹”。

#9 石:晦明轩本作“玉”。

#10 须:晦明轩本作“顷”。

#11 乎:晦明轩本作“见”。

#12 种:原作“称”,据晦明轩本改。

#13 谨:晦明轩本作“慎”。

#14 中: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5 合:晦明轩本作“含”。

#16 知: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17 乎:“乎”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 调:原作“谓”,据晦明轩本改。

#19 唾:晦明轩本“唾”下有“沫 J 字。

#20 谨:晦明轩本作“慎”。

#21 汁:原作“汗”,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四

宋通直郎辨验药村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序例下

谨按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经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便可於此处疗,若欲的寻,亦兼易解。

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今依《本经》、《别录》,注於本条之下。其有不宜入汤酒,宜入汤酒者,今亦条於后矣。

疗风通用

防风温 防己平,温 秦艽平,微温 独活平,微温 芎藭温 羌活平,微温 麻黄微温 鹿药温 天麻平 海桐皮平 威灵仙温 枫香平。治疹痒毒。臣 薏苡人微寒。主风筋孪急,屈伸不得。君 萎蕤平。治中风,暴热,不能转动者。君 巴戟天微温。治风邪气。君 侧子大热。治湿风,大风,拘急。使 淡竹沥及叶大寒。主风愈疾。臣 白薇大寒。治暴风身热,四肢急满,不知人。臣 桂心大热。吹鼻中,主风瘠。君白鲜皮寒。治风,不得屈伸,风热。臣 鳖头血治口僻。臣 山茱萸平。治风气。臣 牛膝平。主风孪急。君 细辛温。主风孪急。君 菖蒲温。君葛根平。治暴中风。臣 枳壳 牡荆子微寒,平 天门冬平,大寒 附子温,大热 杜若微温 麦门冬平,微寒 #1 羚羊角温,微寒 犀角寒 侗缏兀微寒 天雄大温 黄耆微温 蒺藜子温,微寒 V 耳实温 叶微寒 菊花平 狗脊平,微温 莽草温 柏子人平 蔓荆子微寒,微温 当归温,大温 乌喙微温 萆薢 平 踯躅温 栾荆温 辛夷温 小天蓼温 乾蝎温 乌蛇温 天南星温 乌头温,大热 白花蛇温 酸枣人平 鼠黏子平 牛黄平

风眩

菊花平 飞廉平 踯躅温 虎掌温,微寒 杜若微温 狭神平 茯苓平 白芷温 伏牛花平 芍药温。臣 防风微温。主头眩颠倒,大风湿痹。臣 人参微温。主头眩。君 兔头骨平。臣 蔓荆实微寒 署预温,平 术温 蘼芜温

头面风

芎藭温 署预温,平 天雄温,大温 山茱萸平 莽草温 辛夷温 牡荆子温 蔓荆子微寒,平,温 侗缏兀微寒 蘼芜温 V 耳温 何首乌微温 皂荚温。主风眩。使 巴戟天微温。主头面风。君 白芷温。主 #2 头面风。臣 防风温。治头面来去风气。臣 蜂子微寒,微温 杜若

中风脚弱

石斛平 石锺乳温 殷孽温 孔公孽温 石硫黄温,大热 附子温,大热 豉寒 丹参微寒 五加皮温,微寒 竹沥大寒 大豆平 天雄温,大温 侧子大热 木防己平。治孪急。臣 独活微温。主脚弱。君 松节温。治脚膝弱。君 牛膝平。治痛痹。君 胡麻平

久风湿痹 #3

菖蒲温,平 茵芋温,微温 天雄温,大热 附子愠,大热 乌头温,大热 细辛 蜀椒温,大热 牛膝平 天门冬平,大寒 术温 丹参微寒 石龙茵平 茵陈蒿平,微寒 松叶温 松节 #4 侧子大热薏苡人微寒。治中风,湿痹,筋孪。君 独活微温。治风,四肢无力,拘急。君 踯躅温。治风。使 柏子人平。治风湿瘟。君 天门冬平,大寒 蔓荆子微寒 V 耳实温 叶微寒

贼风挛痛

菌芋温,微温 附子温,大热 侧子大热 麻黄温,微温 芍苹温 杜仲平,温 草藓平 狗脊平,微温 白鲜皮寒 白及平,微寒 V 耳温 猜椒温 石斛平 汉防己平,温

暴风瘙痒

蛇床子平 茹蕃温 乌喙微温 汉藜子温,微 寒景天平 荒蔚子微温 青箱子微寒 香脂平 藜芦寒,微寒 乌蛇平 葶苈寒。主中暴风。使根壳微寒 根实微寒。主大风,在皮肤中痒。君 谷茎主身瘾疹,煮水洗。臣

伤寒

麻黄温,微温 葛根平 杳人温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寒 龙胆大寒 芍药平,温 #5,寒 熏草平 升麻平,微寒 牡丹寒 虎掌温,微寒 木防己平,温 石膏微寒 牡蛎平,微寒 贝母平,微寒 鳖甲平 犀角寒 羚羊角寒 葱白平 生姜微温 豉寒 人溺寒 芒硝大寒 栝楼寒。主烦热渴,发黄。臣 葱根寒。主头痛,发表。臣 大黄大寒。使 雄黄平。君 白鲜皮寒。主时病,出汗。臣 栀子大寒。臣 射干微温。治时气病,鼻塞 #6,喉痹,阴毒。使 茵陈蒿平,微寒。主发黄。臣 寒水石大寒。主五内大热。臣 青竹茹微寒。主头痛。臣 水牛角平。主温病。使 紫草寒。主骨内 #7 中痛。臣 V 耳微寒。臣 虎骨平 知母寒 半夏微寒

大热

凝水石寒,大寒 石膏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黄苓平,大寒 知母寒 白鲜皮寒 玄参微寒 大黄大寒 沙参微寒 苦参寒 茵陈蒿平,微寒 鼠李根皮寒 竹沥大寒 栀子大寒 蛇莓大寒 人粪汁寒 白颈蚯蚓寒 芒硝大寒 梓白皮寒。除热。使 地肤子寒 小麦微寒。主胃中热 水萍寒。主暴热身痒 理石寒。君 垣衣大寒。主发疮 白薇大寒。臣 升麻微寒。主热毒。君 石胆寒。主肝脏中热。臣 蜣螂寒。主狂语,头发热。使 木兰皮寒。主身大热,热暴面庖。臣 牛黄平。主小儿热痛,口不开。君 羚羊角微寒。主热在肌肤,臣 景天平。主身热,小兄发热惊气。君 龙齿角平。主小儿身热。臣 葶苈寒。主治暴热,利小便。使 薤叶实寒。主五心烦闷。君 楝实寒。作汤,浴通身热,主温病。使 荆沥大寒。主胸中痰热。臣

劳复

鼠屎微寒 豉寒 竹沥大寒 人粪汁寒 大黄大寒 葱白平 犀角寒 防己 虎掌温 牡蛎微寒 生姜微温 芒硝大寒 鳖甲 平柴胡平,微寒 麦门冬平,微寒

常山寒,微寒 蜀漆平,微温 牡蛎平,微寒 鳖甲平 麝香温 麻黄温 大青大寒 防葵寒 猪苓平 防己平,温 茵芋温 巴豆生温,熟寒 白头翁温 女青平 羌花温 白薇平,大寒 松萝平 天灵盖平 荛花寒 茵陈蒿平 龟甲平。臣 小麦微寒 踯躅温。使 白敛微寒。使 蒴藋根温。使 竹叶平。合常山煮,主孩子久疟极良。鸡子黄和常山为丸,用竹叶汤下,主久疟 当归温。主疟寒热。君 桃人平 乌梅平 雄黄平,大温 菖蒲温 莽草温 生姜

中恶

麝香温 雄黄平,寒,大温 丹砂微寒 升麻微寒 乾姜温,大热 巴豆温,生温熟寒 当归温,大温 芍药平,微温 吴茱萸温,大热 鬼箭寒 桃枭微温 桃皮平 桃胶微温 乌头温,大温 乌雌鸡血平 海桐皮平 肉豆蔻温 蓬莪茂温 牛黄平。君 芎藭温。臣 苦参寒。君 栀子大寒。臣 V 耳实温。臣 桔梗温。臣 桃花平。使

霍乱

人参微寒,微温 术温 附子温,大热 桂心大热 乾姜温,大热 橘皮温 厚朴温,大温 香 麋舌微温 高良姜大温 木瓜温 小蒜温 鸡屎白微寒 藊豆叶 鸡舌香微温 豆蔻温 楠材微温 蓬莪茂温 肉豆蔻温 海桐皮平 吴茱萸大热。臣 丁香

转筋

小蒜温 木瓜温 橘皮温 鸡舌香温 楠材微温 豆蔻温 香舍温 杉木微温 藊豆微温 姜微温

呕啘

厚朴温,大温 香舍温 麋舌微温 鸡舌香微温 附子温,大热 小蒜温 楠材微温 高良姜大温 木瓜温 桂大热 橘皮温 枇杷叶平 麝 #8 香温 肉豆蔻 芦根寒。生主啘 #9 通草平。主啘。臣 青竹茹微寒。主啘呕。臣 生蘡薁藤汁寒 人参微寒,微温 丁香温 术温

大腹水肿

大戟寒,大寒 甘遂寒,大寒 泽漆微寒 葶苈寒,大寒 芫花温,微温 巴豆温,生温熟寒 猪苓平 防己平,温 泽兰微温 桑根白皮寒 商陆平 泽泻寒 郁李人平 海藻寒 昆布寒 苦瓠寒 小豆平 瓜蒂寒 蠡鱼寒 鲤鱼寒 大豆平 荛花寒,微寒 黄牛溺寒 海松子小温 香舍温。主水肿。臣 麦门冬微寒。臣 谷米微寒。主逐水肿,利小便。臣 柳花寒。主腹肿。使 椒目寒。主除风水满。使 通草平。主利水肿及小便。臣 雄黄平。君 白术温。逐风水结肿。君 秦艽微温。主下大水。臣

肠澼 #10 下痢

赤石脂大温 龙骨平,微寒 牡蛎平,微寒 乾姜温,大热 黄连寒,微寒 黄苓平,大寒 当归温,大温 附子温,大热 禹余粮寒,平 藜芦寒,微寒 檗木寒 云实温 矾石寒 阿胶平,微温 熟艾微温 陆压大温 石硫黄温,大热 蜡微温 乌梅平 石榴皮平 枳实寒,微寒 使君子温 金樱子平,温 白石脂平。主水利。臣 牛角鳃温。治痢。臣 滑石寒。主澼下。君 地榆微寒。止血痢 桂心大热。主下□。君 吴茱萸大热。君 鲫鱼头温。主下痢 厚朴温。主下泄腹痛。臣 白术温。主胃虚冷痢。君 蜜平。主赤白痢。君 龟甲平。主下泄。臣 薤白温。主下赤白痢。臣 白头翁温。使 猬皮平。主赤白痢。臣 蚺蛇胆寒。主下□虫。使 柏叶微温。主血痢。君 蒲黄平。主下血。臣 小豆花平。主下痢 曲温。主腹胀,玲积下痢。臣 猪悬蹄微寒。使 鸡子平。主下痢 贝子平。主下血 白蘘荷微温。臣 葛谷平。主赤白痢。臣 青羊脂温。主下血。臣 苁蓉微温。主赤白下痢。臣 赤白花鼠尾草微寒。主赤白下痢。使 赤地利平 桃花石温

大便不通

大黄寒,大寒 巴豆温,生温熟寒 石蜜平,微温 麻子平 牛胆大寒 猪胆微寒 #11 朴硝寒,大寒 芒硝大寒 大戟寒,大寒 槟榔温 牵牛子寒 郁李人平

小便淋

滑石寒,大寒 冬葵子及根寒 白茅根寒 瞿麦寒 榆皮平 石韦平 葶苈寒,大寒 蒲黄平 麻子平 琥珀平 石蚕寒 蜥蜴寒 胡燕屎平 衣鱼温 乱发 淋石暖 车前子寒,主淋 茯苓平。主淋,利小便。君 黄苓大寒。主利小便。臣 败鼓皮平。主利小便。臣 泽泻寒。主淋,利三焦停水。君 桑螵蛸平。主五淋,利小便。臣 猪苓平 石燕平 海蛤平 木通平 贝齿平 冬瓜微寒。主淋,小便不通。君

小便利

牡蛎平,微寒 龙骨平,微寒 鹿茸温,微温 桑螵蛸平 漏芦寒,大寒 土瓜根寒 鸡肶胵微寒 鸡肠草微寒 菖蒲温。止小便。君 蒟酱温。主尿不节。臣 山茱萸平

溺血

戎盐寒 蒲黄平 龙骨平,微寒 鹿茸温,微温 乾地黄寒 葱涕平 牛膝平 车前子寒 柏子并叶平,温

消渴

白石英微温 石膏微寒,大寒 茯神平 麦门冬平,大寒 黄连寒,微寒 知母寒 栝楼根寒 茅根寒 枸杞根大寒 小麦微寒 量竹叶大寒 土瓜根寒 葛根平 李根大寒 芦根寒 菰根大寒 冬瓜微寒 马乳冷 牛乳微寒 羊乳温 桑根白皮寒 茯苓平。主口乾。君 理石寒。主口乾,消热毒。君 菟丝子平。主口 #12 乾,消渴 苎汁寒。止渴。使 牛胆大寒。主渴,利中焦热。君 兔骨平。治热中消渴。臣 猪苓平。主渴痢。使 古屋瓦苔寒。主消渴

黄疸

茵萨蒿平,微寒 栀子寒,大寒 紫草寒 白鲜皮寒 生鼠微温 大黄寒,大寒 猪屎寒 瓜蒂寒 栝楼寒 秦艽平 黄苓大寒 牡鼠微寒

上气咳嗽

麻黄温,微温 杏人温 白前微温 橘皮温 紫苑温 桂心大热 款冬花温 五味子温 细辛温 蜀椒温,大热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生姜微温 桃人平 紫苏子温 射干平,微温 芫花温,微温 百部根微温 乾姜温,大热 贝母平,微寒 皂荚温 蛤蚧平 缩沙蜜温 锺乳温。主上 #13 气。臣 獭肝平。主气嗽。使 乌头大热。主嗽逆上气。使 藜芦微寒。主嗽逆。使 鲤鱼平。烧末,主咳嗽。臣 海蛤平。主上气。臣 硫黄大热。主气嗽。臣 淡竹叶大寒。主嗽逆气上。臣

呕吐

厚朴温,大温 橘皮温 人参微寒,微温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麦门冬平,微寒 白芷温 生姜微温 #14 铅丹微寒 鸡子微寒 薤白温 甘竹叶大寒 旋复花温 白豆蔻大温 附子大热。主呕逆。使 竹茹微寒。主乾呕。臣

痰饮

大黄寒,大寒 甘遂寒,大寒 芒硝大寒 茯苓平 柴胡平,微寒 芫花温,微温 前胡微寒 术温 细辛温 旋复花温 厚朴温,大温 #15 人参微寒,微温 枳实寒,微寒 橘皮温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生姜微温 甘竹叶大寒 荛花寒,微寒 威灵仙温 射干微温。主胸中结气。使 乌头大热。主心中寒玲,不下食。使 吴茱萸大热。主痰冷,腹内诸冷。臣 巴豆温。主痰饮留结,利水谷,破肠中冷。朴硝大寒。主痰满停结。君 高良姜大温

宿食

大黄寒,大寒 巴豆温,生温熟寒 朴硝寒,大寒 柴胡平,微寒 术温 桔梗微温 厚朴温,大温 皂荚温 曲温 蘗温 槟榔温

腹胀满

麝香温 甘草平 人参微寒,微温 术温 乾姜温,大热 百合平 厚朴温,大温 庵子微温,微寒 枳实寒,微寒 桑根白皮寒 皂荚温 大豆黄卷平 卷柏温 荜澄茄温 忍冬温。主腹满。君 射干微温。主胁下满急。使 香葇微温。主腹满水肿。臣 旋复花温。主胁下寒热,下水。臣 诃藜勒 草豆蔻

心腹冷痛

当归温,大温 人参微寒,微温 芍药平,微寒 桔梗微温 乾姜温,大热 桂心大热 蜀椒温,大热 附子温,大热 吴茱萸温,大热 乌头温,大热 术温 甘草平 礜石大热,生温熟热 腽肭脐大热 肉豆蔻温 零陵香平 红豆蔻温 胡椒大温 芎藭温。臣 黄苓大寒。臣 戎盐寒。臣 厚朴温。臣 萆薢平。臣 蒜温 高良姜大温 蜂子平,微寒 蓬莪茂温

肠鸣

丹参微寒 桔梗微温 海藻寒 昆布寒 半夏生微寒,熟温

心下满急

茯苓平 枳实寒,微寒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术温 生姜微温 百合平 橘皮温 石膏 庵子微寒。主心下坚。臣 杏人温。主心下急满。臣

心烦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杏人温 栀子寒,大寒 茯苓平 贝母平,微寒 通草平 李根大寒 竹沥大寒 乌梅平 鸡子微寒 豉寒 甘草平 知母寒 尿寒 卢会寒 天竺黄寒 胡黄连平 王不留行平。主心烦。君 石龙茵平。主心烦。君 玉屑平。主胃中热,心烦。君 鸡肶胵微寒。除热,主烦热。臣 寒水石大寒。主烦热。臣 蓝汁寒。主烦热。君 楝实寒。主大热,狂。使 廪米温。止烦热。臣 败酱微寒。主烦热。臣 梅核人平。除烦热。臣 蒺藜子微寒。主心烦。臣 酸枣平。主心烦 牛黄平。主小儿痛热,口不开,心烦。君 龙齿角平。主小儿身热。臣

积聚症麚

空青寒,大寒 朴硝寒,大寒 芒硝 石硫黄温,大热 #16 粉锡寒 大黄寒,大寒 狼毒平 巴豆温,生温熟寒 附子温,大热 乌头温,大热 苦参寒 柴胡平,微寒 鳖甲平 蜈蚣温 赭魁平 白马溺微寒 驼甲微温 礜石大热,生温熟热 芫花温,微温 馏鱼微温 续随子温 京三棱平 太阴玄积 #17 威灵仙温 牡蒙平 蜀漆平。主症结癖气。使 贯众微寒。主肠中邪气积聚。使 甘遂寒。主散症结积聚。使 理石寒。主除热结,破积聚 消石寒。主破积聚坚结。君 猪肚微温 天雄大热。主破症结积聚。使

鬼疰尸疰

雄黄平,寒,大温 丹砂微寒 金牙平 野葛温 马目毒公温,微温 女青平 徐长卿温 虎骨平 狸骨温 鹳骨 獭肝平 芫青微温 白僵蚕平 鬼臼温,微温 白盐寒 天灵盖平 腽肭脐大热 麝香温,君 卷柏温,臣 败天公平,臣 蚱蝉寒 白鲜皮寒 牛黄平 龙齿平,微寒 雷丸寒,微寒 安息香平 代赭

惊邪

雄黄平,寒,大温 丹砂微寒 紫石英温 茯神平 龙齿平 龙胆寒,大寒 防葵寒 马目毒公温,微温 升麻平,微寒 麝香温 人参微寒,微温 沙参微寒 桔梗微温 白薇平,大寒 远志温 柏实平 鬼箭寒 鬼督邮平 小草温 卷柏温,平,微寒 紫苑温 羚羊角寒,微寒 鸵甲微温 丹雄鸡微温,微寒 犀角寒,微寒 羖羊角温,微寒 茯苓平 蚱蝉寒 缩砂蜜温 鬼臼

癫痫

龙齿角平 牛黄平 防葵寒 牡丹寒,微寒 白敛平,微寒 莨菪子寒 雷丸寒,微寒 钓藤微寒 白僵蚕平 蛇床子平 蛇蜕平 蜣螂寒 白马目平 铅丹微寒 蚱蝉寒 白狗血温 豚卵温 猪、牛、犬齿平 熊胆寒 卢会寒 玳瑁寒 白马悬蹄平 淡竹沥大寒。臣 蛇衔微寒。主寒热。臣 秦白皮微寒,大寒 头发温 鸡子平。主发热 狗粪中 骨平。臣 露蜂房平。使 白鲜皮寒。臣 雀养平。使 甘遂寒。使 升麻微寒。君 大黄大寒。使 银屑

喉痹痛

升麻平,微寒 射干平,微温 杏人温 蒺藜子温,微寒 棘针寒 络石温,微寒 百合平 量竹叶大寒 莽草温 苦竹叶大寒 细辛温 豉寒。治喉闭不通。使 当归温。切,酢熬,傅肿上。亦主喉闭不通。君

噎病

羚羊角寒,微寒 通草平 青竹茹微寒 头垢微寒 芦根寒 舂杵头细糠 鸬鹚头微寒。主噎不通

鲤鱼 #18 头骨温 獭骨平 鸬鹚骨微寒

齿痛

当归温,大温 独活平 细辛温 蜀椒温,大热 芎藭温 附子温,大热 莽草温 矾石寒 蛇床子平 生地黄大寒 莨菪子寒 鸡舌香微温 车下李根寒。禹锡云:郁李根也 马悬蹄平 雄雀屎温 枫香脂平 金钗火烧针齿痛即止 乌头大热。使 白头翁温。使 酒渍枳根微寒

口疮

黄连寒,微寒 檗木寒 龙胆寒,大寒 升麻平,微寒 大青大寒 苦竹叶大寒 石蜜平 酪寒 酥微寒 豉寒 乾地黄平

吐唾血

羚羊角寒,微寒 白胶平,温 戎盐寒 柏叶微温 艾叶微温 水苏微温 生地黄大寒 大小蓟温 蛴螬微温,微寒 饴糖微温 伏龙肝微温 黄土平 铛墨马通微温。使 小麦微寒。使 麦句姜寒。君。天名精也 牛膝 桑根白皮寒

鼻衄血

矾石寒 蒲黄平 虾蟆蓝寒。臣 鸡苏微温。臣 大蓟温 艾叶微温 桑耳平 竹茹微寒 猬皮平 溺垽 蓝寒 狗胆平 烧乱发微温 生地黄大寒 热马通微温。傅顶止钮血

鼻齆

通草平 细辛温 桂心大热 萝核温,微寒 熏草平 瓜蒂寒

耳聋

磁石寒 菖蒲温,平 葱涕平 雀头平 白鹅膏 鲤鱼脑温 络石温微寒 白颈蚯蚓寒,大寒 生油麻微寒,君 乌贼鱼骨微温。臣 土瓜寒 乌鸡膏寒 龙脑微寒

鼻息肉

藜芦寒,微寒 矾石寒 地胆寒 通草平 白狗胆平 桂心大热 细辛温。君 瓜蒂寒。臣 雄黄平

目赤热痛

黄连寒,微寒 羹核温,微寒 石胆寒 空青寒,大寒 曾青小寒 决明子平,微寒 檗木寒 栀子寒,大寒 荠子温 苦竹叶大寒 鸡子白微寒 鲤鱼胆寒 田中螺大寒 车前子寒 菥蓂子微温 细辛温。明目。君 铜青寒。主风烂汨出 秦皮微寒。主目赤热泛出 石榴皮温。主目赤痛,泛下。使 白薇大寒。主目赤热

目肤翳

秦皮微寒,大寒 细辛温 真珠寒 贝子平 石决明平 麝香温 马目毒公温,微温 伏翼平 青羊胆平 蛴螬汁微温,微寒 菟丝子平 石蟹寒 丹砂微寒

声喑哑

菖蒲温,平 石锺乳温 孔公孽温 皂荚温 苦竹叶大寒 麻油微寒 通草平。利九窍,出声。臣

面皯疱

菟丝子平 麝香温 熊脂微寒,微温 女萎平 侗缏兀微寒 木兰寒 栀子寒,大寒 紫草 白瓜子平,寒 蜂子微寒。君 白敛平。主光泽白术温。君山茱萸平。臣冬瓜子平,寒白僵蚕平蜀葵花平白附子

平发秃落

桑上寄生平 秦椒温,生温热寒 桑根白皮 麻子平 桐叶寒 猪膏微寒 雁肪平 马愿嗥 松叶温 枣根 鸡肪寒 荆子微寒,温。臣。蔓荆子也

灭瘢

鹰屎白平 白僵蚕平 衣鱼温 白附子平 蜜陀僧平

金疮

石胆寒 蔷薇温,微寒 地榆微寒 艾叶微温 王不留行平 白头翁温 钩樟根 石灰温 狗头骨平 薤白温。主金疮,止痛,疮中风,水肿。臣 车前子寒。止血 当归温。君 芦竹摔寒。生肉。使 桑灰汤平。臣 蛇衔微寒。臣 葛根平。臣 水杨花寒 突厥白寒

蹊折

生鼠微温 生龟平 生地黄大寒 乌雄鸡血平 乌鸡骨平 核人平 自然铜平 木鳖子温 骨碎补温 无名异平 续断微温。臣

瘀血

蒲黄平 琥珀平 羚羊角寒,微寒 牛膝平 大黄寒,大寒 乾地黄寒 朴硝寒,大寒 紫参寒,微寒 桃人平 虎杖微温 茅根寒 广虫寒 虻虫微寒 水蛭平,微寒 辈嫌寒 天南星 鲍鱼温。主踒跌 饴糖微温。去血病。臣 神屋平。主 #19 血 芍药微寒。主逐贼血 庵子微寒,臣 鹿茸温。主血流在腹。臣 车前子寒。主瘀血痛 牡丹微寒。主除留血。使 藕汁寒。主消血 天名精地嵩是也。寒 射干微温。主除留血、老血。使

火灼

柏白皮微寒 生胡麻平 盐寒。臣 豆酱 井底泥寒 醋温 黄苓平,大寒 牛膝 栀子寒,大寒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四竟

#1 寒:原作“悉”,据晦明轩本作改。

#2 注:原作“上”,据晦明轩本作改。

#3 痹: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 松节:晦明轩本“节”下有“温”字。

#5 温:晦明轩本作“彻”,连下读。

#6 塞: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7 内:晦明轩本作“肉”。

#8 麝:原作“麋”,据晦明轩本改。

#9 碗:原作“宛”,据晦明轩本改。

#10 澼:原作“僻”,据晦明轩本改。下同。

#11 寒: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12 口: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3 上: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14 温: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15 温: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16 热: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17 积:晦明轩本作“精”。

#18 鲤鱼:晦明轩本作“狸头”。

#19 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五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序例下

痈疽

络石温 黄耆微温 白敛平,微寒 乌喙微温 通草平 败酱平,微寒 白及平,微寒 大黄寒,大寒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玄参微寒 蔷蘼微寒 鹿角温,微温 虾蟆寒 土蜂子平 伏龙肝微温 甘蕉根大寒 砺石火烧,於苦酒中淬,杵破,醋和贴之,即消 乌贼鱼骨微温。臣 鹿茸温。臣 升麻微寒。贴胃 #1 毒。君 侧子大热。主痈肿 赤小豆平。主贴肿易消。臣

恶疮

雄黄平,寒,大温 雌黄平,大寒 粉锡寒 石硫黄温,大热 矾石寒 松脂温 蛇床子平 地榆微寒 水银寒 蛇衔微寒 白敛平,微寒 漏芦寒,大寒 檗木寒 占斯温 雚菌平,微温 莽草温 青葙子微寒 白及平,微寒 楝实寒 及己平 狼跋寒 桐叶寒 虎骨平 猪肚微温茹寒,微寒 藜芦寒,微寒 石灰温 狸骨温 铁浆平 野驼脂 苦参寒。主诸恶疮软疖 #2。君 白石脂平。主疽痔 蘩蒌平。主积年恶疮。臣 侗缏亍3 菖蒲温。主风瘙。君 槲皮平。臣 艾叶微温。苦酒煎,主除癣及下部疮。臣 柳华寒。主马疥恶疮,煮洗立差。使 葵根寒。君 五加皮微寒。使 梓叶微寒。使 苎根寒。主小儿赤丹。使 谷叶平。洗之令生肉。臣 萹竹平。主浸淫疥恶疮。使 天麻平。臣 紫草寒。主小儿面上疮。使 孔公孽温。主男女阴蚀疮。臣 马鞭草平。主下部疮。臣

漆疮

蟹寒 茱萸皮温,大热 苦芙微寒 鹅子白微寒 鼠查微温 井中苔萍大寒 秫米微寒 杉材微温 石蟹寒 漆姑叶微寒 芒硝大寒。傅漆疮。君 黄栌木寒

瘿瘤

小麦微寒 海藻寒 昆布寒 文蛤平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贝母平,微寒 通草平 松萝平 连翘平 白头翁温 海蛤平 生姜微温 玄参微寒。主散颈下肿核。臣 杜蘅温。臣

瘘疮

雄黄平,寒,大温 礜石大热,生温熟热 常山寒,微寒 狼毒平 侧子大热 连翘平 昆布寒 狸骨温 王不留行平 斑猫寒 地胆寒 鳖甲平 蟾蜍寒。臣 附子大热。使 漏芦寒。主诸瘘 白矾寒。主瘘恶疮瘰疬。使 雌黄平。主瘘疽恶疮。臣 车前子寒 蛇衔微寒。臣 虾蟆寒

五痔

白桐叶寒 萹蓄平 猬皮平 猪悬蹄平 黄耆微温 五灵脂温 五倍子平 龟甲平。主五痔。臣 赤石脂大温。君 檗木寒。主肠痔 榧子平。臣 槐子寒。君 蛇蜕平 腊月鸲鹆平。作屑,主五痔 鳖甲平。主五痔。臣 腐木檽寒。臣 竹茹微寒。臣 葈耳微寒。臣 槲脉平。烧作散,主痔 槐鹅微温 柏叶平 艾叶微温

脱肛

鳖头平 卷柏温,平,微寒 铁精微温 东壁土平 蜗牛寒 生铁微寒

 

青葙子微寒 苦参寒 蚺蛇胆寒 蝮蛇胆微寒 大蒜温 戎盐寒 艾叶煎微温。臣 马鞭草平

蛔虫

薏苡根微寒 雚菌平,微温 乾漆温 楝根微寒 茱萸根温,大热 艾叶微温 #3 石榴根平。使 槟榔温。君 鹤虱平 龙胆寒,大寒

寸白

槟榔温 芜萸平 贯众微寒 狼牙寒 雷丸寒,微寒 青葙子微寒 橘皮温 茱萸根温,大热 石榴根平 榧子平 桑根白皮寒。臣

虚劳

丹砂微寒 空青寒,大寒 石锺乳温 紫石英温 白石英微温 磁石寒 龙骨平,微寒 茯苓平 黄耆微温 乾地黄寒 茯神平 天门冬平,大寒 署预温,平 石斛平 沙参微寒 人参微寒,微温 玄参微寒 五味子温 肉苁蓉微温 续断微温 泽泻寒 牡丹寒,微寒 芍药平,微寒 牡桂温 远志温 当归温,大温 牡蛎平,微寒 五加皮温,微寒 白棘寒 覆盆子平 巴戟天微温 牛膝平 杜仲平,温 柏实平 桑螵蛸平 石龙芮平 石南平 桑根白皮寒 地肤子寒 车前子寒 麦门冬平,微寒 乾漆温 菟丝子平 蛇床子平 枸杞子微寒 大枣平 枸杞根大寒 麻子平 胡麻平 葛根平 补骨脂大温 黄雌鸡平。臣 甘草平。补益五脏,下气,长肌肉,制诸药。君 萎蕤平。补不足,除虚劳客热,头痛。君 甘菊平。补中。益五脏。君 紫苑温。主劳气。臣 狗脊平。补益丈夫。臣 藕实寒。补中养气。君 蜂子微寒。补虚冷。君 芜菁芦菔温。益五脏,轻身。君 赤石脂大温。君 蔷薇微寒。君 云母平。主气益精。君 枳实微寒。主虚羸少气。君 防葵寒。君

阴痿

白石英微温 阳起石微温 巴戟天微温 肉苁蓉微温 五味子温 蛇床子平 地肤子寒 铁精微温 白马茎平 菟丝子平 原蚕蛾热 狗阴茎平 雀卵温 樗鸡平。使 五加皮微寒。主阴痿下湿。使 覆盆子平。长阴。臣 牛膝平。主阴湿。君 石南平,使 白及微寒。主阴痿,使 小豆花平。主阴痿不起。使 山茱萸平,微温 天雄温,大温

阴□

海藻寒 铁精微温 狸阴茎温 狐阴茎微寒 蜘蛛微寒 蒺藜温,微寒 鼠阴平 虾蟆衣寒。主阴肿 地肤子寒 槐皮煮汁,主阴肿

囊湿

五加皮温,微寒 槐枝作槐皮 檗木寒 虎掌微温 庵子微寒,微温 蛇床子平 牡砺平,微寒

泄精

韭子温 白龙骨平,微寒 鹿茸温,微温 牡蛎平,微寒 桑螵蛸平 车前子叶寒 泽泻寒 石榴皮平 獐骨微温 五味子温。主泄精 棘刺寒 熏草平。臣 石斛平。君 锺乳温。臣 菟丝子平。主精自出。君 麦门冬微寒。臣

好眠

通草平 孔公孽温 马头骨微寒 牡鼠目平 茶茗微寒 沙参微寒

不得眠

酸枣人平 榆叶平 细辛温 沙参微寒。臣 乳香温

腰痛

杜仲平,温 萆薢 狗脊平,微温 梅实平 鳖甲平 五加皮温,微寒 菝葜平,温 爵床寒 木鳖子温 牡丹微寒。使 石斛平。君 附子大热。使 鹿角胶 牛膝平 鹿茸温,微温 乌喙微温 续断微温

妇人崩中

石胆寒 禹余粮寒,平 赤石脂大温 代赭寒 牡蛎平,微寒 龙骨平,微寒 蒲黄平 白僵蚕平 牛角鳃温 乌贼鱼骨微温 紫崴微寒 桑耳平 生地黄大寒 柴木寒 白茅根寒 艾叶微温 鸵甲微温 鳖甲平 马蹄平 白胶平,温 丹雄鸡微温,微寒 阿胶平,温 鬼箭寒 鹿茸微温 大小蓟根温 马通微温 伏龙肝微温 乾地黄寒 柏叶微温。酒渍;主吐血及崩中赤白。君 地榆微寒。主漏下赤血 续断温。臣 淡竹茹微寒 猬皮平。臣 饴糖微温。臣 白芷温。主漏下赤白。臣

经开

鼠妇微温,微寒□虫寒 虻虫微寒 水蛭平,微寒 蛴螬微温,微寒 桃人平 狸阴茎温 土瓜根寒 牡丹微寒 牛膝平 占斯温 虎杖微温 阳起石微温 桃毛平 白垩温 铜镜鼻平 白茅根寒。主血闭 射干微温,使 卷柏温。臣 生地黄大寒。君 乾漆温。治血闭。臣 鬼箭寒。破陈血。使 庵子微寒。臣 朴硝大寒。君 大黄大寒。洽月后不通。使

无子

紫石英温 石锺乳温 阳起石微温 紫葳微寒 桑螵蛸平 艾叶微温 秦皮微寒,大寒 卷柏温;平,微寒 列当温 覆盆子平。臣 白胶温 白薇大寒。臣

安胎

紫葳微寒 白胶平,温 桑上寄生平 鲤鱼寒 乌雌鸡温 葱白平 阿胶平,微温 生地黄大寒 猪苓平 艾叶微温

堕胎

雄黄平,寒,大温 雌黄平,大寒 水银寒 粉锡寒 朴硝寒,大寒 飞生虫平 溲疏寒,微寒 大戟寒,大寒 巴豆温,生温熟寒 野葛温 牛黄平 藜芦寒,微寒 牡丹寒,微寒 牛膝平 桂心大热 皂荚温茹寒,微寒 踯躅温 鬼箭寒 槐子寒 薏苡人微寒 双麦寒 附子温,大热 天雄温,大温 乌头温,大热 乌喙微温 侧子大热 娱蚣温 蛇胆寒 斑猫寒 芫青微温 亭长微温 水蛭平,微寒 虻虫微寒□虫寒 蝼蛄寒 蛴螬微温,微寒 猬皮平 蜥蜴寒 蛇蜕平 蟹爪寒 芒硝大寒 欓根大热。使 兰草温。使 牵牛子寒。使 半夏生微寒,熟温 虎掌温,微寒 鬼臼 代赭 蚱蝉 麝香温 桃人平 荛花寒,微寒 狼牙寒 生鼠微温 #4

难产

槐子寒 桂心大热 滑石寒,大寒 贝母平,微寒 蒺藜温,微寒 皂荚温 酸浆平,寒 蚱蝉寒 蝼姑寒 鼺鼠微温 生鼠肝平 弓弩弦平 马衔平 败酱平,微寒 乌雄鸡冠血温 榆皮平 蛇蜕平 麻油微寒。治产难,胞不出。君 泽泻寒。治胞不出 牛膝平 猪脂 酒各随多少服,主 #5 产难,衣不出 陈姜大热 飞生虫平 兔头平 海马寒 伏龙肝温 冬葵子

产后病

乾地黄寒 秦椒温,生温熟寒 败酱平,微寒 泽兰微温 地榆微寒 大豆平 大豆紫汤温。治产后 #6 中风,恶血不尽痛 羖羊角微寒。烧灰酒服,主产后烦闷。臣 羚羊角微寒。主产后血闷证。臣 小豆散平。主产后血不尽,烦闷。臣 三岁陈枣核平。烧灰治产后腹痛。使 芍药 当归 红蓝花 豉寒 鹿角散温

下乳汁

石锺乳温 漏芦寒,大寒. 跻蜻微温,小寒 栝楼寒 土瓜根寒 狗四足平 猪四足小寒 葵子寒 猪胰平。臣 木通平

中蛊

桔梗微温 鬼臼温,微温 马目毒公微温 犀角寒,微寒 斑猫寒 芫青微温 亭长微温 射罔大热 鬼督邮平 白蘘荷微温 败鼓皮平 蓝实寒 赭魁平。使 徐长卿温。使 羖羊角微寒。臣 野葛温。使 羖羊皮平。使 獭肝平。使 露蜂房平。使 雄黄平。君 懈树皮平

出汗

麻黄温。臣 杏人温。臣 枣叶平。君 葱白平。臣 石膏大寒。臣 贝母微寒。臣 山茱萸平。臣 葛根平。臣 乾姜温,大热 桂心大热 附子温,大热 生姜微温 薄荷温 蜀椒温,大热 豉寒

止汗

乾姜大热。臣 柏实平。君 麻黄根并故竹扇末臣 白木温。君 半夏生微寒熟温。使 粢粉杂豆豉熬末 牡蛎微寒 杂杜仲平,水服 枳实寒,微寒 松萝平 麦麸

惊悸心气

人参微温。君 茯苓平。君 柏实平。君 络石微寒。主大惊入腹。君 沙参微寒。君 羖羊角微寒。臣 桔梗微温。君 龙胆大寒。主惊伤五内。君 小草温。君 远志温。君 银屑温。君 紫石英温。君

肺痿

人参微温。治肺痿。君 天门冬大寒。治肺气。君 茯苓平,君 蒺藜子微寒。治肺痿。臣 白石英微温。君 薏苡人微寒。主脚 #7 麦门冬微寒。治肺痿。臣

下气

麻黄温。臣 杏人温。臣 厚朴温。臣 橘皮温。臣 半夏生微寒熟温。使 白前微温。臣 生姜微温。臣 前胡微寒。臣 苏子温。臣 石硫黄大寒 #8。臣 白茅根寒。臣 蒺藜子微寒。臣 李树根白皮大寒。使

蚀脓

茹寒 雄黄平 桔梗微温 龙骨微寒 麝香温 白芷温 大黄大寒 芍药微寒 当归温 藜芦寒 巴豆温 地榆微寒

女人血闭腹痛

黄耆微温 芍药微寒 紫参寒 桃人平 细辛温 紫石英温 乾姜大热 桂心大热 茯苓平

女人血气历腰痛

泽兰微温 当归温 甘草平 细辛温 柏实平 牡丹微寒 牡蛎微寒

女人腹坚胀

芍药微寒 黄苓大寒 茯苓平

解百药及金石等毒例

蛇虺百虫毒

雄黄、巴豆、麝香、丹砂、乾姜

蜈蚣毒

桑汁及煮桑根汁

蜘蛛毒

蓝青、麝香

蜂毒

蜂房、蓝青汁

狗毒

杏人、矾石、韭根、人屎汁

恶气瘴毒

犀角、羚羊角、雄黄、麝香

喉痹肿邪气恶毒入腹

升麻、犀角、射干

风肿毒肿

沉香、木香、熏陆香、鸡舌香、紫檀香、麝香

百药毒

甘草、荠危、蓝汁、大小豆汁、蓝实

射罔毒

蓝汁、大小豆汁、竹沥、大麻子汁、六畜血、贝齿屑、万根屑、蚯蚓屎、藕芰汁

野葛毒

鸡子清、葛根汁、甘草汁、鸭头热血、猪膏 若已死口噤者,以大竹筒盛冷水,注两胁及脐上,暖辄易之。口须夷开,开财内药,药入口便活矣。用荠苨汁解之。

斑猫、芫青 #9 毒

猪膏、大豆汁、戎盐、蓝汁、巴豆、盐汤煮猪膏 #10

狼毒

杏人、蓝汁、白敛、盐汁、木占斯

踯躅毒 #11

栀子汁

巴豆毒

煮黄连汁、大豆汁、生蕾汁、万蒲屑汁、煮寒水石汁

藜芦毒

雄黄、煮葱汁、温汤

雄黄毒

防己

甘遂毒

大豆汁

蜀椒毒

葵子汁、桂汁、枝 #12 汁、人溺、冷水、土浆、食蒜 鸡毛烧吸姻及水缉服

半夏毒

生姜汁、煮乾姜汁

礜石毒

大豆汁、白鹅膏

芫花毒

防己、防风、甘草、桂汁

乌头、天雄、附子毒

大豆汁、远志、防风、枣肌、饴糖

莨菪毒

荠危、甘草汁、犀角、蟹汁

马刀毒

清水

大戟毒

菖蒲汁

桔梗毒

白粥

杏人毒

蓝子汁

诸菌毒

掘地作坑,以水沃中,搅令浊,俄顷饮之 名曰地浆

防葵毒

葵根汁按:防葵,《本经)无毒,试用亦无毒。今用葵根汁,应是解狼毒浮者尔。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防葵伤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故以解之

野芋毒

土浆、人粪汁

鸡子毒

淳醋

铁毒

磁石

食诸肉马肝漏脯中毒

生韭汁、韭根烧末、烧猪骨末、头垢 烧犬屎酒服,豉汁亦佳

食金银毒

鸡子汁服水银数两即出、水淋鸡屎汁

食诸鱼中毒

煮橘皮、大豆汁、马鞭草汁、生芦苇根汁、大黄汁、煮朴硝汁、烧末绞鱼皮

食蟹中毒

生藕汁、煮乾蒜汁、冬瓜汁 一云生紫苏汁藕屑及乾苏汁

食诸菜毒

甘草、贝齿、胡粉 三种末水和服之,儿溺、乳汁服二升佳

饮食中毒心烦满

煮苦参汁饮之,令吐出即止

服石药中毒

白鸭屎汁、人参汁

服药过剂闷乱者

吞鸡子黄、蓝汁、水和胡粉、地浆、奠荷汁、粳米粉汁、豉汁、乾姜、黄连屑、饴糖、水和葛粉饮

服药食忌例

有术,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鱼蚱等。

有 #13 藜芦,勿食狸肉。

有黄连、桔梗,勿食猪肉。

有地黄,勿食芜萸。

有细辛,勿食生菜。

有巴豆,勿食芦笑羹及野堵肉。

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

有甘草,勿食嵩菜。臣禹锡谨按:《唐本》并《伤寒论》、《药对》又云勿食海藻。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陆,勿食犬肉。

有常山,勿食生葱、生菜。

有鳖甲,勿食苋菜。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天门冬,勿食鲤鱼。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杂生菜。又不可食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油腻、肥羹、鱼脍、腥躁等物。

服药,通忌见死尸及产妇淹秽事。

凡药不宜入汤酒者

朱砂熟入汤 雄黄 云母阳起石入酒 锺乳入酒 银屑 孔公孽入酒 礜石入酒 矾石入酒 石硫黄入酒 铜镜鼻 白垩 胡粉 铅丹 卤盐入酒 石灰入酒 藜灰

右一十七种石类

野葛 狼毒 毒公 鬼臼 莽草 巴豆 踯躅 茹蕃入酒 皂荚入酒 雚菌 藜芦茹 贯众入酒 狼牙 芜萸 雷丸 鸢尾 蒺藜入酒 女苑 葈耳 紫葳入酒 薇衔入酒 白及 牡蒙 飞廉 蛇衔 占斯 辛夷 石南入酒 虎掌 枳实 虎杖入酒单浸 芦根 羊桃入酒 麻勃 苦瓠 瓜蒂 陟厘 云实 狼跋入酒 槐子入酒 地肤子 青葙子 蛇床子入酒 茺蔚子 菥蓂子 王不留行 菟丝子入酒

右四十八种草木类

蜂子 蜜蜡 白马茎 狗阴茎 雀卵 鸡子 雄鹊 伏翼 鼠妇 樗鸡 萤火 蠮螉 僵蚕 蜈蚣 蜥蜴 斑猫 芫菁 亭长 地胆 虻虫 蜚蠊蝼蛄 马刀 赭魁 虾蟆 蜗牛 生鼠 生龟入酒 诸鸟兽入酒 虫鱼膏、骨、髓、胆、血、屎、溺

右二十九种虫兽类

寻万物之性,皆有离合,虎啸风生,龙吟云起,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得漆而涌,桂得葱而软,树得桂而枯,戎盐累卵,獭胆分杯。其气爽有相关感,多如此类,其理不可得而思之。至於诸药,尤能递为利害,先圣既明有所说,何可不详而避之。时人为方,皆多漏略。若旧方已有,此病亦应改除。假如两种相当,就其轻重,择而除之。伤寒赤散,吾常不用藜芦。断下黄连丸,亦去其乾姜而施之,无不效。何忽强以相憎,苟令共事乎?相反为害,深於相恶。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此有以制伏故也。相反者,则彼我交伟,必不宜合。今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使自黯拓。粉得黄即黑,黄得粉亦变,此盖相反之证也。药理既昧,所以不效,人多轻之。今按方处治,必恐卒难寻究本草,更复抄出其事在此,览略看之,易可知验。而《本经》有直云茱英、门冬者,无以辨山、吴、天、麦之异,咸宜各题其条。又有乱误处,譬如海蛤之与驼甲,畏恶正同。又有诸芝使署预,署预复使紫芝。计无应如此,不知何者是非?亦且并记,当更广验正之。又《神农本经》相使,正各一种,兼以《药对》参之,乃有两·三,於事亦无嫌。其有云相得共疗某病者,既非妨避之禁,不复疏出。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五竟

#1 胃:晦明轩本作“诸”。

#2 疖:原作“即”,据晦明轩本改。

#3 温: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4 温:此下原有“附子,温,大热。蛇蜕,平”八字,与上文重,据晦明轩本删。

#5 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6 产后:原误窜在下“恶血”下,据晦明轩本乙正。

#7 脚:晦明轩本作“肺”。

#8 寒:晦明轩本作“热”。

#9 青: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 盐汤煮猪膏:此五字原为小字在“巴豆”文下,今据晦明轩本改为大字别为一条。

#11 毒: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2 枝:晦明轩本作“豉”。

#13 有: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一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玉石部上品

丹砂

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杀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久服通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名真珠,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采无时。恶磁石,畏咸水。

《图经》曰: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问,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颗,状若芙蓉头、箭镞。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澈 #1;碎之崭岩作墙壁,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无石弥佳。过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於石床者。陶隐居谓:出武陵西川诸蛮中。今辰州乃武陵故地,虽号辰砂,而本州境所出殊少,往往在蛮界中溪淑、锦州得之,此地盖陶所谓武陵西川也。陶隐居云:按此化为汞及名真珠者,是今朱砂也。俗医皆别取武都、仇池雄黄挟雌黄者,名为丹砂。方家亦往往俱用,此为谬矣。符陵是涪州,接巴郡南,今无复采者。乃出武陵、西川诸蛮夷中,皆通属巴地,故谓之巴砂。《仙经》亦用。越砂,即出广州、临漳者,此二处并好,惟须光明莹澈为佳。如云母片者,谓云母砂。如樗蒲子,紫石英形者,谓马齿砂,亦好。如大小豆及大块圆滑者,谓豆砂。细末碎者,谓末砂。此二种粗,不入药用,但可画用尔。采砂,皆凿坎入数丈许。虽同出一郡县,亦有好恶。地有水井胜火井也。炼饵之法,备载《仙方》,最为长生之宝。

唐本注云:丹砂,大略二种,有土砂、石砂。其土砂,复有块砂、末砂,体并重而色黄黑,不任画用。疗疮疥亦好,但不入心腹之药尔,然可烧之,出水银乃多。其石砂便有十数种,最上者光明砂,云一颗别生一石龛内,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栗,形似芙蓉,破之如云母,光明照澈,在龛中石台上生,得此者,带之辟恶为上;其次,或出石中或出水内,形块大者如拇指,小者如杏人,光明无杂,名马牙砂,一名无重砂。入药及画俱善,俗间亦少有之。其有磨嵯、新井、别井、水井、火井、芙蓉、石末、石堆、豆末等砂,形类颇相似。入药及画,当择去其杂土石,便可用矣。别有越砂,大者如拳,小者如鸡鹅卵,形虽大,其杂土石,不如细明净者。《经》言末之名真朱,谬矣。岂有一物而以全末为殊名者也。

日华子云:冻,微毒。润心肺,治疮疥痂,息肉。服并涂用。

雷公云:凡使,宜须细认,取诸般上有百等,不可一一论之。有妙硫砂,如拳许大,或重一镒,有十四面,如镜,若遇阴沉大雨,即镜面上有红浆汁出。有梅柏砂,如梅子许大,夜有光生,照见一室。有白庭砂,如帝珠子许大,面上有小星现。有神座砂,又有金座砂、玉座砂,不经丹灶,服之而自延寿命。次有白金砂 #2 澄小#3 砂、阴成砂、辰锦砂、芙蓉砂、镜面砂、箭镞砂、曹末砂、土砂、金星砂、平面砂、神末砂,己上不可一一细述也。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丹砂,君,有大毒。镇心,主尸疰,抽风。青霞子云:丹砂,自然不死,若以气衰,血散,体竭,骨枯,入石之功,稍能添益,若欲长生久视,保命安神,须饵丹砂,且入石见火,悉成灰烬,丹砂伏火,化为黄银,能重能轻,能灵能神,能黑能白,能暗能明,一斛人擎,力难升举,万斤遇火,轻速上腾,鬼神寻求,莫知所在。

《外台秘要》: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取真砂一两,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覆衣被取汗。忌生血物。又方:断 #4 瘟疫。上等朱砂一两细研,以白蜜和丸如麻子大,常以太岁日平旦,一家大小勿食诸物,面向东立,各吞三七丸,勿令近齿。

《斗门方》:治小儿未满月惊着,似中风欲死者。用朱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上,最有神验。

《十全博救方》:疗子死腹中不出。用朱砂一两,以水煮数沸,末之,然后取酒服之,立出。

《衍义》曰:丹砂,今人谓之朱砂。辰州朱砂,多出蛮峒。锦州界狤獠洞老鸦井,其井深广数十丈,先聚薪於井,满则纵火焚之。其青石壁进裂处,即有小龛,龛中自有白石床,其石如玉。床上乃生丹砂,小者如箭镞,大者如芙蓉,其光明可鉴,研之鲜红。砂洎 #5 床,大者重七八两至十两者。晃州亦有形如箭镞带石者,得自土中,非此之比也。此物镇养心神,但宜生使。炼服少有不作疾者,亦不减硫黄辈。又一医流服伏火者数粒,一旦大热,数夕而毙。李善胜尝炼朱砂为丹,经岁余,沐浴再入鼎,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一夕而毙。生朱砂,初生儿便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可不谨也。

云母

味甘,平,无毒。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轻身延年,悦泽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云珠,色多赤;一名云华,五色具;一名云英,色多青;一名云液,色多白;一名云砂,色青黄;一名磷石,色正白。生太山山谷、齐庐山及琅玡北定山石问。二月采。泽泻为之使,畏鸵甲及流水。

《图经》曰:云母,生泰山山谷、齐庐山及琅玡北定山石间,今兖州云梦山及江州、濠州、杭越间亦有之。生土石间,作成层可析,明滑光白者为上。江南生滑光白者为,不堪入药。二月采其片,绝有大而莹洁者,今人或以饰灯笼,亦古屏扇之遗事也。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惟中山卫叔卿,单服法云母五色具者,盖《本经》所谓一名云华者是,一物中而种类有别耳。葛洪《抱朴子˙内篇》云:云母有五种,而人不能别也,当举以向日看其色,详占视之,乃可知正尔,於阴地视之,不见其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 #6;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7,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砂,宜以季夏服之;晶晶纯白者,名磷石,四时可服也。然则,医方所用正白者,乃磷石一种耳。古之服五云法甚多,陶隐居所撰《太清诸石药变化方》言之备矣。今道书中有之,然修炼节度,恐非文字可详,诚不可轻饵也。又西南天竺等国出石,谓之火齐,亦云母之类,色如紫金,离析之,如蝉翼,积之乃如纱谷重沓。又云琉璃类也,亦堪入药。

陶隐居云:按《仙经》云母乃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者,名 #8 云母;色黄白多青,名云英;色青黄多赤,名云珠;如冰露,乍黄乍白,名云砂;黄白晶,名云液;皎然纯白明彻,名磷石。此六种并好服,而各有时月。其黯黯纯黑、有文斑斑如铁者,名云胆;色杂黑而强肥者,名地涿。此二种并不可服。炼之有法,惟宜精细;木尔,入腹大害人。今虚劳家丸散用之。

《日华子》云:凡有数种,通透轻薄者,为上也。

雷公云:凡使,色黄黑者,厚而顽,赤色者,经妇人手把者,并不用。须要光莹如冰色者为上。凡修事一斤,先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乾者细锉,湿者取汁了,於瓷锅中安云母并诸药了,下天池水三镒,着火煮七日夜,水火勿令失度,其云母自然成碧玉浆在锅底 #9,却以天池水猛投其中,将物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净了,取沉香一两,捣作末,以天池水煎沉香汤三升己来,分为三度,再淘云母浆了,日中晒任用之。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云母粉,君,恶徐长卿,忌羊血。粉有六等,白色者上,有小毒,主下痢肠癖,补肾冷。杨损之云:青、赤、白、黄、紫者,并堪服饵,惟黑者不任服,害人。

《抱朴子》云:服五云之法:或以桂、葱、水玉化之以为水,或以露於铁器中,以元水熬之为水,或以消石合於筒中埋之为水,或以蜜溲为酪,或以秋露渍之百日,韦囊挺以为粉,或以无巅草樗血合饵之。服之一年,百病除。三年老公反成童子,五年则役使鬼神。入火不烧,入水不濡,践棘 #10 而不伤肤,与仙人相见,他物埋之即朽,着火即焦,而五云内猛火中,经时终不焦,埋之永不腐,故能令人长生也。服经十年,云气常覆其上,夫服其母,以致其子,理之自然也。

《神仙传》:官嵩服云母,数百岁有童子颜色。

《食医心镜》云:治小儿赤白痢及水痢。云母粉半大两,研作粉,煮白粥调,空腹服之。

《圣惠方》:治火疮败坏。用云母粉同生羊髓,和如泥涂之。

《千金方》:治风疹遍身,治不差者,缎云母粉,以清水调服之,看人大小,以意酌量,与之多少服。

《千金翼方》:治热风汗出,心闷。水和云母服之,不过再服,立差。方:治带下。温水和服三方寸匕,见神效。又方:治赤白痢,积年不差。饮调服方寸匕,两服立见神效。

《经效方》:青城山丈人观主康道丰传,治百病,缎制云母粉法:云母一斤,拆开揉碎,入一大瓶内,筑实,上浇水银一两,封固,以十斤顶火缎通赤,取出,却拌香葱、紫引翘草二件,合捣如泥,后以夹绢袋盛,於大水盆内摇取粉,余滓未尽,再添草药,重捣如前法,取粉。沉水乾以小木盘一面,於灰上印一浅坑,铺纸倾粉在内,直候乾,移入火焙焙之,取出细研,以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遇有病者,服之无不效。知成都府辛谏议,曾患大风,众医不效,遇此道士进得此方,服之有神验。

《衍义》曰:云母,古虽有服炼法,今人服者至少,谨之至也。市廛多折作花朵以售 #11 之,今惟合云母膏,治一切痈毒疮等,惠民局别有法也。

玉屑

味甘,平,无毒。主除胃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服轻身长年。生蓝田。采无时。恶鹿角。

《图经》曰:谨按《本经》玉泉生蓝田山谷,玉屑生蓝田。陶隐居注云: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诸处皆善,今蓝田、南阳、日南不闻有玉,礼器及乘舆服御多是于阗玉。

陶隐居云:此玉屑,亦是以玉为屑,非应别一种物也。《仙经》服谷玉,有捣如米粒,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冢中玉璞也。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阗、疏勒诸处皆善。《仙方》名玉为玄真,洁白如猪膏,叩之鸣者,是真也。其比类甚多相似,宜精别之。所以燕石入笥,卞氏长号也。

《唐本注》云: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屑如麻豆服之,取其精润脏府,滓秽当完出也。又为粉服之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义殊探。

《日华子》云:玉,润心肺、明目,滋毛发,助声喉。

禹锡云:谨按《抱朴子》云:玉屑服之与水饵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辄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

《海药》云:按《异物志》云:出昆仑。又《淮南子》云:出锺山。又云:蓝田出美玉,燕口出碧玉,味咸,寒,无毒。主消渴,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之,甚有所益。《仙经》云:服玉如玉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载。又《别宝经》云:凡石辊玉,但夜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 #12 光,明如初出日,便知有玉。楚记卞和三献玉,不鉴所以遭刖足,后有辨者,映灯验之,方知玉在石内,乃为玉玺,价可重连城也。

李预云:每羡古人食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往掘得若环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枚,稍粗黑,皆光润可玩,预乃捶七十枚成屑,日食之,经年云有效验,而世事寝息,并不禁节。又加之以好酒损志,及疾笃,谓妻子曰:服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或当有大神力,而吾酒色不绝,自致於死,非药过也。尸 #13 体必当有异於人,勿使速殡,令后人知餐服之验。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预停尸四宿,而体色不变,其妻常氏,以玉珠二枚,含之,口闭因嘱,其口都无秽气。

《宝藏论》:玉玄真者饵之,其命无极,令人举身轻飞,不但地仙而已。然其道迟成,服一二百斤乃可知也。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水消之为黏,亦可饵以为丸,可烧为粉,服一年已上,入水中不濡。

《天宝遗事》:唐贵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

叶天师《枕中记》:玉屑,味甘,屑如麻豆,久服轻身长寿。恶鹿角。

马明先生《金丹诀》:玉屑常服,令人精神不乱。

玉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无时。畏款冬花。

《图经》曰:采陶隐居云:玉泉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 #14,可悄之为水,故名玉泉。世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

陶隐居云:蓝田在长安东南,旧出美玉,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彻,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张华又云:服玉甩蓝田壳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亦应依《仙经》服玉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

《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然功劣於自然泉液也。一名玉液,一名琼浆。

禹锡云:谨按《日华子》云:玉泉治血块。

《衍义》曰:玉泉,《经》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山谷无玉泉。泉水,古今不言采。又曰:服五斤。古今方,水不言斤。又曰:一名玉札。如此则不知定是何物。诸家所解,更不言泉,但为玉立文。陶隐居虽日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诚如是则当言玉水,亦不当言玉泉也。盖泉具流布之义,别之则无所不通。《易》又曰:山下出泉蒙。如此则诚非止水,终未臻厥理。今详泉字,乃是浆字,於义方允。浆中既有玉,故日服五斤。去古既远,亦文字脱误也。采玉为浆,断无疑焉。

石锺乳

味甘,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炼,服之令人淋。一名公乳,一名芦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山谷及太山。采无时。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蘘草。

《图经》曰:石锺乳,生少室山谷及泰山,今道州江华县及连、英、韶、阶、峡州山中皆有之。生岩穴阴处,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善,色白微红。采无时。旧说乳有三种:有石锺乳者,其山纯石,以石津相滋,状如蝉翼为石乳,石乳,性温。有竹乳者,其山多生篁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状,谓之竹乳,竹乳性平。有茅山之乳者,其山土石相杂,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乳色稍黑而滑润,谓之茅山之乳,茅山之乳性微寒。凡此三种,尤难识别。而唐李补阙炼锺乳法云:取韶州锺乳,无问厚薄,但令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柳宗元《与崔连州论锺乳书》亦云:取其色之美而已,不必惟土之信。是此药所重,惟明白者,不必尽如上所说数种也。今医家但以鹅管中空者为最。又《本经》中品载殷孽云:锺乳根也,生赵国山谷,又生梁山及南海。又云:孔公孽,殷孽根也。生梁山山谷。又云:石花、石床,并与殷孽同。陶隐居云:凡锺乳之类,有三种,同一体,从石室上汁溜积久盘结者,为锺乳床,即此孔公孽也;其以次小龛提者,为殷孽,今人呼为孔公孽。殷孽复溜轻好者为锺乳,虽同一类,而疗体为异。苏恭云:二孽在上,床花在下。陶谓孔公孽为乳床,非也。又有石脑,云亦锺乳之类。凡此五种,今医家稀复用之,但用锺乳耳。

《药性论》云:锺乳亦名黄石砂,有大毒。主泄精,寒嗽,壮元气,建益阳事,能通声。忌羊血。

陶隐居云:第一出始兴,而江陵及束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仙经》用之少,而俗方所重。

《唐本注》云:锺乳第一始兴,其次广、连、澧、朗、郴等州者,虽厚而光润可爱,饵之并佳。今峡州、青溪、房州三洞出者,亚於始兴。自余其非土地,不可轻服,多发淋渴,止可捣筛,白练裹之,合诸药草浸酒服之。陶云锺乳一二尺者,谬说。

《日华子》云:补五劳七伤,通亮者为上。更有蝉翼乳,功亦同前。凡将合镇驻药,须是一气研七周时,点末臂上,便入肉不见为度。虑人歇,即将铃系於槌柄上,研常呜为验。

雷公云:凡使,勿用头粗厚并黑大者,为孔公石,不用。色黑及经大火惊过并久在地上收者,曾经药物制者,并不得用。须要鲜明,薄而有光润者,似鹅翎筒子为上,有长五六寸者。凡修事法,以五香水煮过一伏时,然后洒出,又别用甘草、紫背天葵汁渍,再煮一伏时,凡八两锺乳,用沉香、零香、藿香、甘松、白茅等各一两,以水先煮过一度了,第二度方用甘草等二味各二两再煮了,洒出拭乾,缓火焙之,然后入臼捣。如粉筛过,却入钵中。令有力少壮者三两人不住研,三日夜勿歇。然后用水飞澄了,以绢笼之,於日中晒令乾,又入钵中,研二万遍后,以瓷合子内收贮用。

禹锡云:谨按吴氏云:锺乳,一名虚中。神农:辛。桐君、黄帝、医和:甘。扁鹊:甘,无毒。生山谷阴处岸下。溜汁成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阴乾。

萧炳云:如蝉翅者上,爪甲者次,鹅管者下。明白薄者可服。

《泰清石壁记》:炼锺乳法,《太清经》云:取好细末,置金银瓯器中,瓦一片密盖瓯上,勿令泄气,蒸之自然化作水。

《衍义》曰:萧炳云如蝉翼爪甲者为上,鹅管者下。《经》既言乳,今复不取乳,此何义也?盖乳取性下,不用如雁齿者,谓如乌头、附子不用尖角之义同。但明白光润轻松,色如炼消石者佳。

矾石

味酸,寒,无毒。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肾骨齿,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岐伯云:久服伤人骨。能使铁为铜。一名羽□泥结切,一名羽泽。生河西山谷及陇西武都、石门。采无时。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图经》曰:矾石,生河西山谷及陇西武都、石门,今白矾则晋州、慈州、无为军,绿矾则隐州温泉县、池州铜陵县,并煎矾处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炼乃成矾。凡有五种,其色各异,谓白矾、黄矾、黑矾、绿矾、绛矾也。白矾则入药,及染人所用者。绿矾亦入 #15 咽喉、口齿药及染色。黄矾丹灶家所须,时亦入药。黑矾惟出西戎,亦谓之皂矾,染须鬓药或用之。绛矾本来绿色,亦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有绛名,今亦稀见。又有矾精、矾蝴蝶,皆炼白矾时,候其极沸,盘心有溅溢猪,如物飞出,以铁匕接之,作虫飞#16 者,矾蝴蝶也。但成块光莹如水晶者,矾精也。此二种入药,力紧於常矾也。又有一种柳絮矾,亦出矾处有之,煎炼而成,轻虚如绵絮,故以名之。今医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烦热,甚佳。

陶隐居云: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消石名白矾。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仙经》饵之,丹方亦用。俗中合药,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疗齿痛,多即坏齿,是伤骨之证,而云坚骨齿,诚为疑也。今注:陶云蜀人用白矾当消石,误也。

《日华子》云:白矾,性冻。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脏,治中风失音,疥癣。和桃人、葱汤浴,出汗。

雷公云:凡使,须以瓷瓶盛,於火中缎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蜂窠於赤瓶子中,烧蜂窠尽为度,将钳夹出放冷,敲碎入钵中研如粉后,於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两,用石蜂窠六两,尽为度。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矾石,使。一名理石。畏麻黄,有小毒。能治鼠漏、瘰疬,疗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刘禹锡《传信方》: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取一大两细研,治以熟猪肝作丸,空腹饮下,丸数随气力加减,水牛肝更佳。

《崔氏方》:治甲疽,或因割甲伤肌,或因甲长侵肉,遂成疮肿痛,复绿窄靴研损四边,肿炽黄水出,浸淫相染,五指俱烂,渐渐引上,脚趺泡浆,四边起如火烧疮,日夜倍增,医方所不能疗者。绿矾石五两,形色似朴消而绿色。取此一物置於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定汁尽,去火待冷,取出按为末,色似黄丹,收之。先以盐汤洗疮,拭乾,用散傅。

《圣惠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并赤肿,用矾烧灰,细研傅之。

《外台秘要》:主目翳及 #17 肉。用矾最白者,内一黍米大於翳上及驽肉上,即令汨出,绵拭之,令恶汁尽,日一,其疾日日减,翳自消薄便差。矾石须真白好者,方可使用。

《千金方》:治小儿口疮,饮乳不得。以白矾如鹅子大置醋中,涂儿足底,一匕 #18 即愈。又方:治鼻中息肉。烧矾石末,面脂和,绵裹塞鼻中,数日息肉自随药消落。又方:治齿龈问津液血出不止。以矾石一两,烧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齿,乃含之。

《千金翼方》:治阴痒脱方。烧矾石一味,研为末,每日空心酒调方寸匕服,日三。又方:治脚气冲心。白矾二两,以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脚良。

《肘后方》:疗耳内卒肿痛,出脓水不止方。矾石烧末,以笔管吹耳内,日三四度,或以绵裹塞耳中,立差。又方:疗人阴生疮,脓出作臼。取高昌白矾、麻仁等分,研炼猪脂相和成膏,槐白皮作汤,洗疮,拭令乾即涂膏,然后以揪叶贴其上,不过三度差。

王氏《博济方》:治驴涎、马汗毒所伤。白矾飞过,黄丹炒令紫色,各等分,相衷合,以贴患处。

《简要济众方》:治牙齿肿痛。白矾一两烧灰,大露蜂房一两微炙,为散。每用二钱,水一中盏,煎十余沸,热喋牙,冷吐之。

《孙用和方》:治悬痈垂长,咽中妨闷。白矾一两,烧灰,盐花一两,二味细研,以箸头点药。

《子母秘录》:治小儿风疹不止。白矾十二分,暖热酒投化,用马尾拓 #19 酒涂之。

《御药院方》:治脚膝风湿,虚 #20 汗,少力,多疼痛及阴汗。烧矾作灰,细研末,一匙头,沸汤投之,淋洗痛处。

《衍义》曰:矾石,今坊州矾,务以野火烧过石,取以煎矾,色惟白,不逮晋州者。皆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水化书纸上,才乾,水不能濡,故知其性却水。治涎药多须者,用此意尔。火枯为粉,贴嵚 #21 甲。牙缝中血出如衄者,贴之亦愈。

消石

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炼之如膏。久服轻身。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种石。一名芒消。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男女苑。

《图经》曰:文具朴消条下。

《药性论》云:消石,君,恶曾青,畏粥。味咸,有小毒。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一名芒消。烧之即成消石矣。主破积,散坚结。一作苦消。甚治腹胀。其消石、芒消,多川原人制,多 #22 问之详其理。

陶隐居云:疗病亦与朴消相似,《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正识别此者。须求 #23 寻访,犹云与朴消同山,所以朴消名消石朴也,如此则非一种物。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胐胐如掘#24 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消,云是真消石也。此又云一名芒消,今芒消乃是炼朴消作之。与后皇甫说同,并未得核研其验,须试效,当更证记尔。化消石法,在三十六水方中。陇西属秦州,在长安西羌中。今岩昌以北诸山有咸土处皆有之。

《唐本》注云:此即芒消是也。朴消一名消石朴,今炼粗恶朴消,淋取汁煎,炼作芒消,即是消石。《本经》一名芒消,后人更出芒消条,谬矣。今注: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盖以能消化诸石,故名消石。非与朴消、芒消同类,而有消名也。一名芒消者,以其初炼时有细芒,状若消,故有芒消之号,与后条芒消全别。旧经陶注引证多端,盖不的识,今不取焉。

《日华子》云:消石畏杏人、竹叶。含之治喉闭,真者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也。

雷公云: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於五斤火斗 #25,缎令通赤,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瓶子赤时投消石於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禹锡云:谨按《蜀本》云:大黄为使。按今消石是炼朴消,或地霜为之,状如钗脚,好者长五分已来,能化七十二种石为水,故名消石。吕 #26 氏云:消石,神农:苦。扁鹊:甘。

《宝藏论》:消石,若草伏而斤两不折,软一切金、银、铜、铁硬物,立软。

《史记》:淳于意云: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意,意往。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剂,出血如豆,比五六枚。

《圣惠方》:治眼赤痛。用消石研令极细,临卧,以铜箸取黍米大,点目眦头,至明旦,以盐浆水洗。

《外台秘要》:疗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瘾疹起方。消石三两,以暖水一升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揲三重,於赤处方圆,湿布禢 #27 之,热即频易,立差。

《灵苑方》:治五种淋疾,劳淋、血淋、气淋、热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透格散:用消石一两,不夹泥土雪白者,亦 #28 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29,劳倦虚损,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末煎汤下,通后,便须服补虚丸散。血淋,小便不出,时下血疼痛满急;热淋,小便热,赤色,淋沥不快,脐下急痛,并用冷水调下。氮琳,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沥,木通煎汤不。石淋,茎内痛,尿不能出,内引淋#30 腹膨胀急痛,尿下砂石,令人闷绝,将药末先入铫子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令细,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卒患诸淋,并只以冷水调下。并空心,先调使药消散如水,即服之,更以汤使送下,服诸药未效者,服此立愈。

《衍义》曰:消石,是再煎炼时已取讫芒消,凝结在下如石者。精英既去,但余滓而已。故功力亦缓,惟能发烟火。《唐本》注盖以能消诸石,故日消石。煎柳枝汤煮三周时即伏火,汤耗,即又添柳枝汤。

芒消

味辛、苦,大寒。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 #31,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生於朴消。石韦为之使,恶麦句姜。

《图经》云:文具朴消条下。

《药性论》云:芒消,使。味咸,有小毒。能通女子月闭,症麚,下瘰疬,黄疸病。主堕胎,患漆疮,汁傅之。主时疾壅热,能散恶血。

陶隐居云:按《神农本经》无芒消,只有消石,名芒消尔。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顷来宁州道断都绝。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者,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此云生於朴消,则作者亦好。

陈藏器云:石脾、芒消、消石,并出於西戎卤地,咸水结成,所主亦以类相次。

《唐本》注云:晋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消,近代诸医但用芒消,少言消石,岂古人昧於芒消也。《本经》云:生於朴消,朴消一名消石朴,消石一名芒消,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圣惠方》:治伐指。用芒消煎汤淋渍之。

《千金方》:疗漆疮方。用汤渍芒消令浓,洗之。又矾石亦可。

《子母秘录》:小儿赤游,行於体上,下至心即死。以芒消内汤中,取浓汁以拭丹上。

《百一方》:疗关膈;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两三日则杀人。芒消三两,纸裹三四重,炭火烧之,令内一升汤中,尽服,当先以扬一升漱口,乃服之。

《孙真人食忌方》:主眼有翳,取芒消一大两,置铜器中,急火上炼之,放冷后,以生绢细罗,点跟角中,每夜欲卧时二度点,妙。

雷公云:凡使,先以水飞过,用五重纸滴过去脚,於铛中乾之,方入乳钵研如粉任用。芒消是朴消中炼出形似麦芒者,曰芒消。

《衍义》曰:芒消,《经》云,生於朴消。乃是朴消以水淋汁,澄清,再经熬炼喊半,倾木盆中,经宿,遂结芒有廉棱者。故其性和缓,古今多用以治伤寒。

朴消

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炼之白如银,能寒能热,能滑能涩,能辛能苦,能咸能骏,入地千岁不变,色青白者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一名消石朴。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采无时。畏麦句姜。

《图经》曰:朴消,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消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芒消,生於朴消,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为佳。旧说三物同种,初采得其苗,以水淋收汁,煎炼而成,乃朴消也,一名消石朴。以消石出於其中。又炼朴消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乃消石也,一名芒消。又取朴消,以暖水淋汁,炼之喊半,投於盆中,经宿而有细芒生,乃芒消也。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别矣。然《本经》各载所出,疑是二种。而今医方家所用,亦不复能究其所来,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消。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芒消,亦谓之盆消,其芒消底澄凝者,为消石。朴消力紧,芒消次之,消石更缓,未知孰为真者。又按:苏恭谓晋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消。近代诸医但用芒消,鲜言消石,是不然也。张仲景《伤寒方》承气汤、陷胸丸之类,皆用芒消。葛洪《肘后方》伤寒、时气、温病亦多用芒消,惟治食鲙胸膈中不化,方用朴消。云无朴消者,以芒消代皆可用也。又下生消条云:生茂州西山岩石问,其形块大小不常,色青白,鲜见用者。而今医家又用一种甜消,弥更精好,或疑是此,乃云出於英消。炼治之法未闻。又南方医人论消或小异。有着其说云:《本草》有朴消、消石、芒消,而无马牙消,诸家所注本草三种,竟无坚诀,或言芒消、消石本是一物,不合重出。又言煎炼朴消,投於盆中经宿乃有细芒,既如是,自当为马牙消。又云:马牙消亦名英消,自是一物,既以芒消为朴消,所出不应更有英消。今诸消之体各异,理亦易明,而至若此之惑也。朴消味苦而微咸,《本经》言苦,《名医别录》以为辛,盖误谓消石也。出蜀郡者,莹白如冰雪,内池 #32 者小黑,皆苏脆易碎,风吹之则结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镕铸。以水合甘草,猪胆煮之减半,投之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渍一宿,则凝结如白石英者,芒消也。扫地霜煎炼而成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则消石也。能化金石,又性畏火靥制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消则芒消是也。又有生消,不因煮炼而成,亦出蜀道,类朴消而小坚也。其论虽辩,然与古人所说殊别,亦未可全信也。

陶隐居云:今出益州北部故汶山郡、西川、蚕陵二县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杂黑斑。俗人择取白软者,以当消石用之,当烧令汁沸出,状如矾石也。

《仙经》惟云:消石能化他石。今此亦云能化石,疑必相似,可试之。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有纵理、缦理,用之无别。白软者,朴消苗也”虚软少力,炼为消石,所得不多,以当消石,功力大劣也。

《日华子》云:主通泄五脏百病及症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及头痛,排脓,润毛发。凡入饮药,先安於盏内,搅热药浇服。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朴消,君,味苦,咸,有小毒。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

《圣惠方》:治时气头痛不止。用朴消二两,捣罗为散,用生油调,涂於顶上。又方:治乳石发动烦闷及诸风热。用朴消炼成者半两,细研如粉,每服以蜜水调下一钱匕。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疗喉痹神验。朴消一两,细细含咽汁,顷刻立差。

《简要济众》:治小便不通,膀胱热。白花散:朴消不以多少,研为末,每服二钱 #33,温茴香酒调下。

《衍义》曰:朴消,是初采扫得,一煎而成者,未经再炼治,故曰朴消。其味酷涩,所以力坚急而不和,可以熟生牛、马皮,及治金银有伪。葛洪治食绘不化,取此以荡逐之。腊月中以新瓦罐,满注热水,用朴消二升,投汤中,搅散,挂北檐 #34 下,俟消渗出罐外,却收之。以人乳汁调半钱,扫一切风热毒气攻注目睑外,及发於头面、四肢肿痛,应手神验。

玄明粉

味辛、甘,冷,无毒。治心热烦躁,并五脏宿滞、症结。明目,退膈上虚热,消肿毒。此即朴消炼成者。

《仙经》云:以朴消制伏为玄明粉。朴消是太阴之精华,水之子也。阴中有阳之药。太阴号日玄明粉,内搜众疾,功莫大焉。治一切热毒风邪,令痃癖气胀满,五劳七伤,骨蒸传尸,头痛烦热,搜除恶疾,五脏秘涩,大小肠不通,三焦热淋,疰忤疾,咳嗽呕逆,口苦乾涩,咽喉闭塞,心、肝、脾、肺脏胃积热,惊悸,健忘,荣卫不调,中酒中脍,饮食过度,腰膝冷痛,手脚酸,久冷久热,四肢壅塞,背膊拘急,眼昏目眩,久视无力,肠风痔病,血癖不调,妇人产后,小儿疳气,阴毒伤寒,表里疫疠等疾,并悉治之。久服令人身轻目明,驻颜延寿。急解毒药,补益,妙。

唐明皇帝闻说终南山有道士刘玄真服食此药,遂诏而问曰:朕闻卿寿约三百岁,服食何药,得住世问,充悦如此?玄真答曰:臣按《仙经》修炼朴消,号玄明粉,止服此药,遂无病长生。其药无滓,性温,能除众疾。生饵尚能救急难性命,何死修炼长服?益精壮气,助阳证阴。

马牙消

味甘,大寒,无毒。能除五脏积热伏气。末筛点眼及点眼药中用,甚去赤肿障翳涩泪痛。

《图经》曰:文具朴消条下。

《经验方》:治食物过饱不消,遂成痞鬲。马牙消一两,碎之,吴茱萸半斤陈者,煎取茱萸浓汁投消,乘热服,良久未转 #35,更进一服,立愈。窦群在常州,此方得效。又方:退翳明目,白龙散:马牙消光净者,用厚纸裹,令按实,安在怀内着肉处。养一百二十日取出,研如粉,入少龙脑同研细,不计年岁深远,眼内生翳膜,渐渐昏暗,远视不明,但瞳人不破散并医得,每点用药末两米许,点目中。

《简要济众方》:治小儿鹅口。细研马牙消,於舌上掺大豆许,日三五度。

《姚和众方》:治小儿重舌。马牙消涂舌下,日三度。

太清伏炼灵砂法:马牙消,阴极之精,能制伏阳精,消化火石之气。

生消

味苦,大寒,无毒。主风热癫痫,小儿惊邪,瘈疭,风眩头痛,肺壅,耳聋,口疮,喉痹咽塞,牙颔肿痛,目赤热痛,多眵泪。生茂州西山岩石问。其形块大小不定,色青白。采无时。恶麦句姜。

《图经》曰:文附朴消条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一竟

#1 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2 砂:原作“碎”,据晦明轩本改。

#3 小:晦明轩本作“水”。

#4 断:晦明轩本作“辟”。

#5 洎:晦明轩本作“泊”。

#6 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此十六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 珠:原作“母”,据晦明轩本改。

#8 名: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9 底:此下原衍“却浆在锅底”五字,据晦明轩本删。

#10 棘:原作“炼”,据晦明轩本改。

#11 售:原作“集”,据晦明轩本改。

#12 红:原作“经”,据晦明轩本改。

#13 尸:原作“口”,据晦明轩本改。

#14 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5 入:晦明轩本作“主”。

#16 飞:晦明轩本作“形”。

#17 酰涸作“弩”,据晦明轩本改。

#18 一匕:晦明轩本作“二七”,属下读。

#19 揾: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20 虚:原作“产”,据晦明轩本改。

#21 嵚:晦明轩本作“嵌”。

#22 多:晦明轩本作“作”,属上读。

#23 须求:晦明轩本作门顷来”。

#24 掘:晦明轩本作“握”。

#25 斗:晦明轩本作“中”。

#26 吕:晦明轩本作“吴”。

#27 拓:原作“榻”,据晦明轩本改。

#28 亦:晦明轩本作“生”。

#29 劳淋: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0 晦明轩本作“小”。

#31 搏:原作“博”,据晦明轩本改。

#32 池:晦明轩本作“地”。

#33 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字。

#34 檐:原作“薝”,据晦明轩本改。

#35 转:原作“辅”,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玉石部上品

滑石

味甘,寒、大寒,无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久服轻身,耐饥,长年。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脱石,一名番石。生赭阳山谷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羌权切山。采无时。石韦为之使,恶曾青。

《图经》曰:滑石,生赭阳山谷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此有二种,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营城县出营石,营石即滑石也?土人以为烧器,用以烹鱼是也。莱、濠州出者,理粗质青,有白黑点,亦谓之斑石。二种皆可作器用,甚精好。初出软烂如泥,久渐坚强,彼人皆就穴中乘其软时制作,用力殊少,不然坚强费功。《本经》、所载土地,皆是北方,而今医家所用,多是色白者,乃自南方来。又按《雷敩炮炙方》滑石有五色,当用白色如方解石者。其绿色者,性寒有毒,不入药。又云:滑石似冰,白青色,画石上有白腻文者为真。如此说,则与今南中来者又皆相类,用之无疑矣。然雷敩虽名隋人,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

陶隐居云:滑石,色正白,《仙经》用之以为泥。又有冷石,小青黄,性并冷利,亦能熨油污衣物。今出湘州、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并散热人用之,不正入方药。赭阳县先属南阳,汉哀帝置,明《本经》所注郡县,必是后汉时也。掖县,属青州东莱;卷县,属司州荥阳。

陈藏器云:按始安及掖县所出二石,形质既异,所用又殊。陶云不知今北方有之否,当陶之时北方阻绝,不知之者,曷足怪焉?苏恭引为一物,深可嗟讶。其始安者,软滑而白,是滑石。东莱者,硬涩而清,乃作器石也。

《唐本》注曰:此石所在皆有。岭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其出掖县者,理粗质青,白黑点,惟可为器,不堪入药。齐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至於滑腻,犹胜掖县者。

《日华子》云:滑石治乳痈,利津液。

雷公云:凡使,有多般,勿误使之。有白滑石、绿滑石、乌滑石、冷滑石、黄滑石。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白,於石上画有白腻文,方使得。滑石绿者,性寒,有毒,不入药中用。乌滑石似黳色 #1 画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杀人。冷滑石青苍色,画石上作白腻文,亦勿用。若滑石色似冰,白青色,画石上有白腻文者,真也。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却用东流水淘过,於日中晒乾方用。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滑石,臣。一名夕冷。能疗五淋,主难产。服其末,又末与丹参、蜜 #2、猪脂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弹丸大,临产倍服,令滑胎易生。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

《圣惠方》:治乳石发动,躁热烦渴不止。滑石半两,细研如粉,以水一中盏,绞如白饮,顿服之,未差再服。又方:治妇人过忍小便致胞转。滑石末,葱汤调下二钱 #3。

《外台秘要》:疗妊娠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脐下二寸。

《杨氏产乳》云:疗小便不通。滑石末,以车前汁和涂脐四畔,方四寸,热即易之,水和亦得。

《丹房镜源》云:滑石能制雄、雌黄为外匮。

《广利方》: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以滑石八分,研如面,水五大合和,顿服。

《衍义》曰:滑石,今谓之画石,以其软滑可写画,淋家多用。若暴得吐逆不下食,以生细末二钱匕,温水服。仍急以热面半盏,压定。

石胆

石胆味酸、辛,寒,有毒。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巨郢切,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散症积,咳逆上气,及鼠瘘恶疮。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一名毕石,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铜勒。生羌道山谷、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水英为之使,畏牡丹 #4 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陶隐居云:《仙经》有用此处,俗方甚少,此药殆绝。今人时有采者,其色青绿,状如琉璃而有白文,易破折。梁州、信都无复有,俗用乃以青色矾石当之,殊无仿佛。《仙经》一名立制石。

《图经》曰 #5:石胆,生羌道山谷羌里句青山,今惟信州铅山县有之。生於铜坑中,采得煎炼而成。又有自内生者,尤为珍贵。并深碧色。入吐风痰药用最快。二月庚子、辛丑日采。苏恭云:真者,出蒲州虞乡县东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块如鸡卵者为真。今南方医人多使之。

禹锡按:吴氏云:石胆,神农:酸,小寒。季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药性论》云:石胆,君,有大毒。破热毒,陆英为使。

《外台秘要》:疗齿痛及落尽。细研石胆,以人乳汁和如膏,搽所痛齿上或孔中,日三四度。止痛,复生齿,百日复生齿。每日以新汲水漱令净。

《梅师方》:治甲疽。以石胆一两,於火上烧令烟尽,碎研末,傅疮上。不过四五度立差。

《胜金方》:治一切毒。以胆子矾为末,用糯米糊丸如鸡头实大,以朱砂衣,常以朱砂养之,冷水化一丸,亦 #6 差。

《谭氏小儿方》治初中风痈缓。一日内细研胆矾如面,每使一字,用温醋汤下,立吐出涎。

空青

味甘、酸,寒、大寒,无毒。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益肝气,疗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久服轻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生益州山谷及越隽山有铜处。铜精黑则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采,亦 #7 无时。

《图经》曰: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隽山有铜处,铜精黑则生空青,今信州亦时有之。状若杨梅,故别名杨梅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浆者绝难得。亦有大者如鸡子,小者如豆子,正 #8 月中旬采,亦无时。古方虽稀用,而今治眼翳障,为最要之物。

《药性论》云:空青,君,畏菟丝子。能治头风,镇肝,瞳人破者,再得见物。萧炳云:空 #9,如杨梅者胜。

陶隐居云:越隽属益州。今出铜官者,色最鲜深,出始兴者弗如,益州诸郡无复有,恐久不采之故也。凉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圆实如铁珠,无空腹者,皆凿土石中取之。又以合丹成,则化铅为金矣。诸石药中,惟此最贵。医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画色,殊为可惜。

《日华子》云:空青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厚如荔枝壳,内有浆酸甜,能点多年青盲内障翳膜,养精气,其壳又可摩翳也。

《千金方》:治眼□□不明。以空青少许,渍露一宿,以水点之。

《肘后方》:治中风,手臂不仁,口喎澼。取空青末一豆许,着口中,渐入咽,即愈。

《衍义》曰:空青,功长於治眼。宋仁宗朝,尝诏御药院,须中空有水者,将赐近戚,久而方得。其杨梅青,治翳极有功。中亦或有水者,其用与空青同,第有优劣。今信州穴山而取,世谓之杨梅青,极难得。

曾青

味酸,小寒,无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蜀中山谷及越隽采无时。畏菟丝子。

《图经》曰:文具空青条下。

陶隐居云:此说与空青同山,疗体亦相似。今铜官更无曾青,惟出始兴。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理小类空青,甚难得而贵。《仙经》少用之。化金之法,事同空青。

雷公云:凡使,勿用夹石及铜青。若修事一两,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乾、湿各一镒,并细锉,放於一瓷埚内,将曾青於中。东流水二镒并诸药等,缓缓煮之,五昼夜,勿令水火失时,足取出,以东流水浴过,却入乳钵中,研如粉用。

《丹房镜源》云:曾青结汞制丹砂,金气之所生。

《宝藏论》:曾青若住火成膏者,可立制汞成银,转得八石。

禹余粮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图经》曰: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惟泽、涤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迭,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惟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便当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陶隐居云: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迭,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为佳。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预,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复有仿佛。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

张华云:地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之间便是也。适有人於铜官采空青於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

《日华子》云: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瘘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余粮。

《经验方》:治产后烦躁。禹余粮一枚,状如酸馅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紧筑,用炭一秤,发顶火一斤煅,去火三分耗二为度,用湿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裹面细研水淘澄五七度,将纸衬乾再研数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汤调二钱匕,只一服立效。

《胜金方》:治妇人带下。白下:即禹余粮一两,乾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乾 #10 姜半两。右件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

太一余粮

味甘,平,无毒。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除邪气,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生太山山谷。九月采。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图经》文具禹余粮下。

陶隐居云: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自专是禹余粮尔,无复识太一者,然疗体亦相似,《仙经》多用之,四镇丸亦总名太一禹余粮。

陈藏器云:苏云禹余粮及太一禹余粮,皆以精粗为名。余粮中黄子,年多变赤,从赤入紫。俱名太一余粮。杂色者即禹余粮。按苏钦 #11 此谈,直以紫色为名,都无按据。且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师,即禹之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常服之,故有太一之名。兼服混然。张司空云:还魂石中黄子,鬼物禽兽守之,不可妄得,即其神物也。会稽有地名蓼,出余粮,土人掘之,以物请买,所请有数,依数必得,不可妄求,此犹有神,岂非太一也。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可如粉也。凡修事四两、先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於瓷锅中,下禹余粮,着火煮,旋添,汁尽为度。其药气自然香如新米,捣了又研一万杵方用。

禹锡云:太一禹余粮,一名禹哀。神农、岐伯、雷公:甘,平。一季氏:小寒。扁鹊:甘,无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白石英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 #12 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恶马目毒公。

《图经》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苏恭以泽州者为胜。今亦泽州出焉。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色如金在端者,名黄石英。赤端白后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后者,名青石英。黑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采,亦云无时。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黄、赤、青、黑四种,《本经》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

《药性论》云:白石英,君。能治肺痈吐脓,治嗽逆上气,疸黄。

陶隐居云: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

禹锡云:按吴氏云:白石英,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

《日华子》云:五色石英,平。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疗胃中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通亮者为上。其补益随藏色而治,青者治肝,赤治心,黄治脾,白治肺,黑治肾。

《圣惠方》:治腹坚胀满,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两,槌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盏饮,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随性饮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之。

《简要济众方》:治心不安,惊 #13,善忘,上膈风热化痰。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同研为散。每服五钱,食后、夜卧,金银汤调下。

《衍义》曰:白石英,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紫、白二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之意,只令□咀,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紫石英

味甘、辛,温,无毒。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太山山谷。采无时。长石为之使,得茯苓、人参、芍药共疗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共疗霍乱,畏扁青、附子,不欲驼甲、黄连、麦句姜。

《图经》曰:紫石英,生太山山谷,今岭南及会稽山中亦有之。谨按:《吴普本草》云:紫石英,生太山及会稽,欲令如削,紫色达头如樗蒲者。

陶隐居云:今第一用太山石,色重澈 #14,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无根。又有青绵石,色亦重黑,不明彻。又有林邑石,腹裹必有一物如眼。吴兴石四面才有紫色,无光泽。会稽诸暨石,形色如石燕#15 子。先时并杂用。今丸散家采择,惟太山最胜,余处者,可作丸酒饵。《仙经》不正用,而为俗方所重也。

《日华子》云:紫石英,治痈肿毒等,醋淬捣为末,生姜、米醋煎,傅之。摩亦得。

《衍义》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匀。张仲景治风热瘈疭及惊痫瘈疭风引汤: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乾姜、大黄、龙齿、牡蛎、甘草、滑石等分,混合□咀,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后量多少温呷,不用滓,服之无不效者。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南山之阳山谷中。

禹锡云:按《蜀本》云:今义阳山甚有之,一本南阳山谷中也。

青石脂

味酸,平,无毒。主养肝胆气,明目,疗黄疸,泄痢肠 #16 澼,女子带下百病,及疽痔,恶疮。久服补髓,益气,不饥,延年。生齐区山及海崖。采无时。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采无时。恶大黄,畏芫花。

《图经》曰: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苏恭云:济南太山不闻出者,惟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慈州吕乡县并有,及宜州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鲜腻者为胜,采无时。

《唐本》注云:此石济南太山不闻出者,今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及慈州吕乡县并有,色理鲜腻,宜州诸山亦有。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坚润,服之力胜锺乳。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赤石脂,君,恶松脂,补五脏虚乏。

《千金翼》论曰: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源以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於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终身不吐淡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用此方愈。

《斗门经》云:治小儿疳泻。用赤石脂杵 #17 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半钱服,立差。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张仲景方》:治伤寒下痢不止,便脓血者,槐 #18 花汤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乾姜一两,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为准,去滓,每滓#19 七合,内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

《衍义》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试之,黏着者为佳。有人病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诸热药服及一斗上升,未甚效。后有人教服赤石脂、乾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终四剂,遂愈。

白石脂

味甘、酸,平,无毒。主养肺气,厚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澼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疽痈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长年。生太山之阴。采无时。得厚朴并米汁饮,止便脓。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苓。

《图经》曰:白石脂,生太山之阴。苏恭云:出慈州诸山,泰山左侧,不闻有之。今惟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采无时。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当依后条。今惟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

《药性论》云:白石脂,一名白符。恶马目毒公。味甘、辛。涩大肠。

《唐本》注云: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於余处者。太山左侧不闻有之。

唐˙韦宙《独行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以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良。

《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乾姜二物停捣,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并手丸如梧子,暴乾,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煎浆水为使。

《子母秘录》:治小儿水痢,形赢不胜大汤药。白石脂半大两研如粉,和白粥空服与食。

绿青

味酸,寒,无毒。主益气,疗鼽音求鼻,止泄痢。生山之阴穴中,色青白。

陶隐居云:此即用画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带挟。画工呼为碧青,呼空青作绿青,已 #20 反矣。

《唐本》注云:绿青即扁青也,画工呼为石绿。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画用。

《衍义》曰:绿青,即石绿是也。其石黑绿色者佳,大者 #21 刻为物形,或作器用。又同硇砂,作吐风涎药,验则验矣,亦损心肺。

石中黄子

味甘,平,无毒。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此禹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出余粮处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黄子,非也。

《图经》曰:石中黄子,《本经》不载所生州土,云出禹余粮处处 #22 有之,今惟出河中府中条山谷内。旧说是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今云其石形如面剂,紫黑色,石皮内黄色者,谓之中黄。两说小异。谨按: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黄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润湿不燥,打石,石有数十重,见之赤黄,溶溶如鸡子之在壳,得时即当饮之,不尔,便坚凝成石,不中服也。

《衍义》曰:石中黄子,此又字误也。子当作水,况当条目言未成余粮黄浊水,焉得却名之子也?若言未乾者,亦不得谓之子也。子字乃水字无疑。又曰:太一余粮者,则是兼石言之者也。今医家用石中黄,只石中乾者及细末者,即便是。若用禹余粮石,即用其壳故 #23。故本条言一名石脑,须火烧醋淬。如此即是石中黄水为一等,石中黄为一等,太一余粮为一等,断无疑焉。

无名异

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出大食国。生於石上。状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炼如黳石,嚼之如肠。

《图经》曰:无名异,出大食国,生於石上。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墨石子。采无时。《本经》云: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疣,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又岭南人云:有石无名异,绝难得。有草无名异,彼人不甚贵重。岂《本经》说者为石,而今所有者为草乎?用时以醋磨涂傅所苦处。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无名异,无毒。

《衍义》曰:无名异,今《图经》曰:《本经》云,味甘,平。治金疮折伤,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肿,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今详上文三十六字,未审今云字下,即不知是何处云也。

黄石脂

味苦,平,无毒。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久服轻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采无时。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

雷公云:凡使,须研如粉,用新汲水投於器中,搅不住手,了,倾作一盆。如此飞过三度。澄者去之,取飞过者,任入药中使用,服之不间多少,不得食卵味。

黑石脂

味咸,平,无毒。主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澼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一名石涅,一名石墨。出颖川阳城。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五石脂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各条,所以具载,今俗用赤石、白石二脂尔。

《日华子》云:五色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苓、大黄。

白青

味甘、咸、酸,平,无毒。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生豫章山谷。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医方不复用,市人亦无卖者,惟《仙经》三十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具在《九元子卫》中。

《唐本》注云:陶所云,今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有如碧色,谓之碧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菩萨石

平,无毒。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痛,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蜴、狼犬、毒箭等所伤,并末傅之,良。新补。见《日华子》。

《衍义》曰:菩萨石,出峨嵋山中,如水晶明彻,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贤菩萨圆光,因以名之。今医家鲜用。

婆娑石

主解一切药毒,瘴疫热闷头痛。生南海。胡人采得之,无斑点,有金星,磨成乳汁者为上。又有豆斑石,虽亦解毒,功力不及,复有鄂绿,有文理,磨点鸡热血,当化成水是也。此即俗谓之摩娑石。

《衍义》曰:婆娑石,今则转为摩娑石,如淡色石绿间微有金星者佳,磨之色如淡乳汁,其味淡。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於石上有黑斑点,无金星。

绿矾

凉,无毒。治喉痹,蚛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附矾石条下。

柳絮矾

冷,无毒。消痰,治渴,润心肺。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文具附矾石条下

扁青上音褊

味甘,平,无毒。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久服轻身不老。生朱崖山谷、武都、朱音殊提音持。采无时。

陶隐居云:《仙经》俗方都无用者。朱崖郡先属交州,在南海中,晋代省之。朱提郡今属宁州。

禹锡云:按吴氏云:扁青,神农、雷公:小寒,无毒。生蜀郡。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

金线矾

《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波斯白矾

《广州记》云:出大秦国。其色白而莹净,内有棘针纹。味酸、涩,温,无毒。主赤白漏下,阴蚀泄痢,疮疥,解一切虫蛇等毒。去目赤暴肿,齿痛。火炼之良。恶牡砺。多入丹灶家,功力逾於河西石门者,近日文州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古镜

味辛,无毒。主惊痫邪气,小儿诸恶。煮取汁和诸药煮服之。文字弥古者佳尔。

金浆

味辛,平,无毒。主长生神仙。久服肠中尽为金色也。

铁锈

主恶疮疥癣,和油涂之。蜘蛛虫等咬,和蒜磨傅之。此铁上衣也。铸生铁上者堪用。

铜盆

主熨霍乱。可盛灰厚二寸许,以炭火安其上,令微热,下以衣籍 #24 患者腹,渐渐熨之。腹中通热差。

黄银

银注中苏云:作器辟恶,瑞物也。按瑞物即黄银载於一《图经》。银瓮丹甑,非人所为,既堪为器,明非瑞物。今乌银辟恶,煮之,工人以为器物,养生者为器,以煮药。兼於庭中,高一丈,夜承得醴,投别器中,饮长年。今人作乌银以硫黄熏之,再宿,泻之出,即其银黑矣。此是假,非真也。

石黄

雄黄注中陶云:通名黄石。按石黄,今人敲取精明者为雄黄,外黑者为熏黄。主要疮,杀虫,熏疮疥虮虱,和诸药熏嗽。其武都雄黄,烧不臭。熏黄中者,烧则臭。以此分别之,苏云通名,未知是也。

玄黄石

味甘,平,温,无毒。主惊恐身热邪气,镇心。久服令人眼明,令人悦泽。出淄川北海山谷土中。如赤土,代赭之类。又有一名零陵,极细,研服之,如代赭。土人用以当朱,呼为赤石,恐是代赭之类也。人未用之。

石栏杆

味辛,平,无毒。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亦煮汁服,亦火烧投酒中服。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树,有眼、茎,茎上有孔,如物点之,渔人以网罾得之,初从水出,微红,后渐青。

石髓

味甘,温,无毒。主寒热中,羸瘦无颜色,积聚,心腹胀满,食饮不消,皮肤枯槁,小便数疾,癖块,腹内肠鸣,下痢,腰脚疼冷,男子绝阳,女子绝产,血气不调,令人肥健能食,合金疮。性拥,宜寒瘦人。生临海华盖山石窟。土人采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弹子,有白有黄,弥佳矣。

玉膏

味甘,平,无毒。玉石。主延年神仙。卫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此则为膏之法。未试。玉石间水,饮之长生,令人体润,以玉投朱草汁中,化成醴,朱草瑞物,已出金水卷中。《十洲仙记》瀛洲有玉膏泉如酒,饮之数杯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有仙家似吴儿,虽仙境之事,有可凭者,故以引为证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竟

#1 色:晦明轩本此下有“画石上有青白腻文,入用妙也。黄滑石色似金,颗颗圆”二十一字。

#2 蜜:原作“密”,据晦明轩本改。

#3 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字。

#4 丹:晦明轩本无此字。

#5 图经曰:原作“日华子云”,据晦明轩本改。

#6 亦:晦明轩本作“立”。

#7 亦: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8 正:晦明轩本作“三”。

#9 空:晦明轩本“空」上有“腹中”二字。

#10 乾:原作“石」,据晦明轩本改。

#11 钦:晦明轩本作“恭”。

#12 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3 惊:晦明轩本“惊”下有“悸”字。

#14 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5 燕:晦明轩本作“榴”。

#16 肠: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 杵:原作“杆”,据晦明轩本改。

#18 槐:晦明轩本作“桃”。

#19 滓:晦明轩本作“饮”。

#20 已:晦明轩本作“正”。

#21 者:原作“也”,据晦明轩本改。

#22 处处:晦明轩本“处”下不迭“处”字。

#23 故:晦明轩本无“故”字。

#24 籍:晦明轩本作“藉”。

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卷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序例上

衍义总序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乐 #1 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於此。夫草木无知,犹假灌溉,蚓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檐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根本,固归精之真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专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故假以保救之术,辅以镯病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於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之类,集然列於书府。今复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天上#2 大责天下;故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3。然《本草》二部,其问撰着之人,或执用己私#4 失#5 於商较,致使学者捡据之问,不得无惑。今则#6 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都从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隐避不断者伸#7 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影#8 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误脱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石#9 泉、石蜜之类。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宋朝讳岌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捡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余年,采拾众善,诊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蚓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为医,岂容易言哉!宗奭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苟知病之虚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陈宿之蛊,唐·甄立言仕为太常丞,善医卫,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生张果骈洁之齿?唐玄宗召张果谓高力士曰:吾闻饮董无苦者,奇士也。时天寒,取饮,果三进,颓然曰:非佳酒。乃寝。须#10,视齿焦缩,顾左右取铁如意,击堕之,藏带中,更出药傅其龈。良久,齿已生,荣然骈洁,帝益神之。此书之意,於是乎作。今则编次成书,谨依二《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其《神农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绿《本经》已着目录内,更不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日《本草衍义》。若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更为诠修以称圣朝好生之德。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补注·总叔》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而不经乎 #11。《帝纪》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卫、本草者,所在辖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卫,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於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后之贤智之士,从而和之者,又增广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补注本草》称一千八十二种,然一种有分两用者,有三用者,其种#12 字为名字,於义方允。可谓大备。然其问注说不尽,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义,期於必当,非足以发明圣贤之意,冀有补於阙疑。

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於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孪,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软,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之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盖寡矣。

夫安药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央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才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在闲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於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尝思也,可不谨 #13 欤!

夫未闻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乐。以精神徇智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疾矣。极力劳形,躁暴气逆,当风纵酒,食嗜辛咸,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常,辨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赢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卫生之士,须谨此五者,可致终身无苦。《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为此矣。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实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故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问,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如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夫柔情难绾而不断,不可不以智慧央也。故帏箔不可不远。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难行,盖人之智慧浅陋,不能胜其贪欲也。故佛书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何所依止。是知贪欲不灭,苦亦不灭;贪欲灭,苦亦灭。圣人言近而指远,不可不思,不可不惧。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何以致然?盖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不能荣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则金气亏,故发嗽,嗽既作,水气绝,故四肢乾。木气不充,故多怒,鬓发焦,筋痿。俟五脏传遍,故卒不能死,然终死矣。此一种於诸劳中最为难治,盖病起於五脏之中,无有已期,药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举此为例,其余诸劳,可按脉与证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无可去之卫也。故须审辨八要,庶不违误。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五虚。二日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瞥,此五实也。三日冷,脏腑受其积冷是也。四日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日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日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既先审此八要,参之六脉,审度所起之源,继以望、闻、问、切加诸病者,岂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审,失於不信,失於过时,失於不择医,失於不识病,失於不知药。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为难治。非止医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蚓又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於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惟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亦治病之一说耳。

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既合。广而不言狭,如何便以半两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毕,即是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冻,则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古。其气冷也。况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躁、腥,故不可以寒、热、温、冻配之。如蒜、阿魏、鲍鱼、汗鞯,则其气臭;鹦、鱼、鸭、蛇,则其气腥;肾、狐狸、白马茎、棍近隐处、人中白,则其气躁;沉、檀、龙、麝,则其气香。如此则方可以气言之。其序例中气字,恐后世误书,当改为性字,则於义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讫生用。兹必为《本经》言生温、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温也。不知寒不足避,当避其大毒。蚓《本经》全无去油之说。故陶隐居云:熬令黄黑,然亦太过矣。《日华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其杏人、桃人、草整、胡麻,亦不须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黄色,斯可矣。

凡服药多少,虽有所说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之例,今更合别论。绿人气有虚实,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药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举此为例。但古人凡设例者,皆是假令,岂可执以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临服内汤中。然今昔药法中,有生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药中用蜡,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以过关鬲而作效也。今若投之蜜相和,虽易为丸剂,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其问更有毒药,则便与人作病,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蜡之本意。至如桂心,於得更有上虚软甲错,可削之也?凡此之类,亦更加详究。今人用麻黄,皆合捣诸药中。张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别煮三.两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人发烦。甚得用麻黄之意,医家可持此说。然云:折去节,令通理,寸到之。寸到之,不若碎到如豆大为佳,药味易出,而无遗力也。

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

序例中 #14

人之生,实阴阳之气所聚耳。若不能调和阴阳之气,则害其生。故《宝命全形篇》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阳化气,阴成形也。夫游魂为变者,阳化气也。精气为物者,阴成形也。阴阳气合,神在其中矣。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即知神明不可以阴阳摄也。《易》所以言阴阳不测之谓神,盖为此矣。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劳,大劳则毙。是知精、气、神,人之大本,不可不谨养。智者养其神,惜其气,以固其本。世有不谨卫生之经者,动皆触犯。既以犯养生之禁,须假以外术保救,不可坐以待毙。《本草》之经,於是兴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穷保救之事,《衍义》於是存焉。二者其名虽异,其理仅同。欲使有知无知尽臻寿域,率至安乐之乡,适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

养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欲七情,千变万化,出没不定,其言至简,其义无穷,而以一心对无穷之事,不亦劳乎?心苟不明,不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达之士,遂至忘心,心既忘矣,则六欲七情,无能为也。六欲七情无能为,故内事不生。内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能入,则本草之用,皇世之刍狗耳。若未能达是意而至是地,则未有不绿六欲七情而起忧患者。忧患既作,则此书一日不可阙也。愚何人哉,必欲斯文绝人之忧患乎。

右隐居以谓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捣数百过,如此恐乾末湔荡不可捣,不若令力士合研为佳。又曰: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匀,并以绵裹内中,其雄黄、朱砂辈,细末如粉。今详之:凡诸石虽是汤酒中,亦须稍细,药力方尽,出效亦速,但临服须澄滤后再上火;不尔,恐遗药力不见效。汤酒中尚庶几,若在服食膏中,岂得更如粟米也?不合如此立例,当在临时应用详酌尔。又说:吹咀两字,《唐本》注谓为商量斟酌,非也。《嘉佑》复符陶隐居说为细切,亦非也。儒家以谓有合 #15 味之意,如人以口齿咀喷,虽破而不尘,但使含味耳。张仲景方多言吹咀,其义如此。

病人有既不洞晓医药,复自行臆度,如此则九死一生。或医人未识其病,或以财势所迫,占夺强治,如此之辈,医家病家不可不察也。要在聪明贤达之士掌之,则病无不济,医无不功。世问如此之事甚多,故须一一该举,以堤或然。

夫人有贵贱少长,病当别论;病有新久虚实,理当别药。盖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脏腑亦异。脏腑既异,乃以一药治众人之病,其可得乎?故张仲景曰:又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食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临病之功,宜须两审。如是则依方合药,一概而用,亦以疏矣。且如贵豪之家,形乐志苦者也。衣食足则形乐,心虑多则志苦。岐伯曰:病生於脉,形乐则外实,志苦则内虚,故病生於脉。所养既与贫下异,忧乐思虑不同,当各逐其人而治之。后世医者,直委此一节,闭绝不行,所失甚矣。尝有一医官,暑月与贵人饮。贵人曰:我昨日饮食所伤,今日食臧。医曰:可饵消化药,他人当服十丸,公当臧其半。下咽未久,疏逐不已,几致毙。以此较之,虚实相辽,不可不察,故日病当别论。又一男子,暑月患血痢,医妄以冻药逆制,专用黄连、阿胶、木香药治之。此药始感便治则可,今病久肠虚,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几致委顿,故日理当别药。如是论之,诚在医之通变。又须经历,则万无一失。引此为例,余可效此。

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

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又如东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热汤、浆水之类,其物至微,其用至广,盖亦有理。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圣贤之意不易尽知,然舍理何求哉?

凡人少、长、老,其气血有盛、壮、

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盖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况复衰火,不可不知也。故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於壮老之时,皆须别处之,决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於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

今人使理中汤、丸,仓卒之问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为必效药,盖用药之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痹,心中痞坚,气结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扬主之。人参、朮、乾姜、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两,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 #1 为度。或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之罪也。今引以为例,他可效此。然年高及素虚寒人,当逐宜减甘草。

夫高医以蓄药为能,仓卒之问,防不可售者所须也。若桑寄生、桑嫖峭、鹿角胶、天灵盖、虎胆、蟾酥、野驼、萤、蓬、空青、婆娑石、石蟹、冬灰、腊雪水、松黄之类,如此者甚多,不能一一遍举。唐元澹,字行冲,尝谓狄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U、胰,以供滋膳;参、朮、芝、桂,以防疾病。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可乎?仁杰笑曰:公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然梁公因事而言,独譬之以药,则有以见天下万物之中,尤不可阙者也。知斯道者,知斯意而已。

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能所之心,专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必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或不然,则曷以致姜抚沽誉之惭,逋华佗之矜能受戮乎?

尝读《唐.方技传》有云:医要在视脉,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一药偶得,他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今详之:病有大小、新久、虚实,岂可止以一药攻之?若初受病,小则庶几;若病大多日,或虚或实,岂得不以他药佐使?如人用硫黄,皆知此

物大热,然石性缓,仓卒之问,下咽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姜、桂之类相佐使以发之,将并力攻疾,庶几速效。若单用硫黄,其可得乎?故知许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贤者当审度之。

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后议定,议定然后书罪。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今医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见用药。若高医识病知脉,药又相当,如此,即应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乱投汤剂,遗巡便致困危。如此杀人,何太容易!世问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择医,平日未尝留心於医术也,可不惧哉!

序例下

治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不能尽圣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蒙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婵切脉之巧,四者有二阙焉。黄帝有言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若患人脉病不相应,既不得见其形,医人止据脉供药,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乌能尽其术也。此医家之公患,世不能革。医者不免尽理质问。病家见所问繁,还为医业不精,往往得药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鹊见齐侯之色,尚不肯信,况其不得见者乎 #17?呜呼!可谓难也已!

又妇人病温已十二日,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乾,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后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乃按其证,与小柴胡汤服之。二日,又与小柴胡汤加桂枝乾姜汤,一日,寒热遂已。又云:我脐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身渐冻和,脉渐匀,尚不了了,乃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云:我但胸中热燥,口鼻乾。又少与调 #18 胃承气汤,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虚烦不宁,时妄有所见,时复狂言。虽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攻之。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自通,至晓两次,中有燥屎数枚。而狂言虚烦尽解。但咳嗽唾#19,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乾姜、五味子汤。一日咳臧,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张仲景方。

有妇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冷,渐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两剂,至夜半渐得大便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难治,医者当审谨也。《经》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儿病虚滑,食略化,大便日十余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讫又饥。此疾正是大肠移热於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传者。时五六月问,脉洪大,按之则绝。今六脉既单洪,则夏之气独然,按之绝,则无胃气也。《经》曰:夏脉洪,洪多胃气,少曰病,但洪无胃气日死,夏以胃气为本。治疗失於过时,后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虚生寒热,以款冬花焚三两芽,俟炯出,以笔管吸其姻,满口则咽之,至倦则已。凡数日之问五七作,差。

有人病疟月余日,又以药吐下之,气遂弱,疾未愈。观其病与脉,乃夏伤暑,秋又伤风,乃与柴胡汤一剂。安后,又饮食不节,寒热复作。此盖前以伤暑,今以饮食不谨 #20,遂致吐逆不食,胁下牵急而痛,寒热无时,病名痰疟。以十枣汤一服,下痰水数升,明日又与理中散二钱,遂愈。

有人苦风痰、头痛、颤掉、吐逆,饮食喊。医以为伤冷物,遂以药温之,不愈。又以丸药下之,遂厥。复与金液丹后,谵言。吐逆,颤掉,不省人,狂若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脉伏。此胃中有结热,故昏瞥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於外,阴气不持於内,即颤掉而厥。遂与大承气汤,至一剂,乃愈。方见仲景。后服金箔丸,方见《删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脚肿生疮,忽食堵肉不安。医以药利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后,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输上有浮泡小疮,黄汁 #21 出。乃与小续命汤中加羌活一倍,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丝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孪,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慧苜人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苓、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人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令尽去人参、芍药、黄苓三物,却加当归一两半,遂安。今人用小续命汤者,比比皆是,既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续命汤,世所须也。故举以为例,可不谨哉!

夫八节之正气,生活人者也;八节之虚邪,杀人者也。非正气则为邪,非真实则为虚。所谓正气者,春温、夏热、秋冻、冬寒,此天之气也。若春在经络,夏在肌肉,秋在皮肤,冬在骨髓,此人之气也。在处为实,不在处为虚。故日,若以身之虚,逢时之虚邪不正之气,两虚相感,始以皮肤、经络,次传至脏腑;逮於骨髓,则药力难及矣。如此则医家治病,正宜用药抵截散补,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尝须保护胃气。举斯为例,余可效此。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三竟

#1 乐:晦明轩本“乐”上有“安”字。

#2 天上:晦明轩本作“厚生”。

#3 之病:原作“无乃”,据晦明轩本改。

#4 私:原作“天”,据晦明轩本改。

#5 失:原作“人”,据晦明轩本改。

#6 今则:原作“应不”,据晦明轩本改。

#7 伸:原作“神”,据晦明轩本改。

#8 影:晦明轩本作“鼹”。

#9 石:晦明轩本作“玉”。

#10 须:晦明轩本作“顷”。

#11 乎:晦明轩本作“见”。

#12 种:原作“称”,据晦明轩本改。

#13 谨:晦明轩本作“慎”。

#14 中: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5 合:晦明轩本作“含”。

#16 知: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17 乎:“乎”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 调:原作“谓”,据晦明轩本改。

#19 唾:晦明轩本“唾”下有“沫 J 字。

#20 谨:晦明轩本作“慎”。

#21 汁:原作“汗”,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四

宋通直郎辨验药村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序例下

谨按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经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便可於此处疗,若欲的寻,亦兼易解。

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今依《本经》、《别录》,注於本条之下。其有不宜入汤酒,宜入汤酒者,今亦条於后矣。

疗风通用

防风温 防己平,温 秦艽平,微温 独活平,微温 芎藭温 羌活平,微温 麻黄微温 鹿药温 天麻平 海桐皮平 威灵仙温 枫香平。治疹痒毒。臣 薏苡人微寒。主风筋孪急,屈伸不得。君 萎蕤平。治中风,暴热,不能转动者。君 巴戟天微温。治风邪气。君 侧子大热。治湿风,大风,拘急。使 淡竹沥及叶大寒。主风愈疾。臣 白薇大寒。治暴风身热,四肢急满,不知人。臣 桂心大热。吹鼻中,主风瘠。君白鲜皮寒。治风,不得屈伸,风热。臣 鳖头血治口僻。臣 山茱萸平。治风气。臣 牛膝平。主风孪急。君 细辛温。主风孪急。君 菖蒲温。君葛根平。治暴中风。臣 枳壳 牡荆子微寒,平 天门冬平,大寒 附子温,大热 杜若微温 麦门冬平,微寒 #1 羚羊角温,微寒 犀角寒 侗缏兀微寒 天雄大温 黄耆微温 蒺藜子温,微寒 V 耳实温 叶微寒 菊花平 狗脊平,微温 莽草温 柏子人平 蔓荆子微寒,微温 当归温,大温 乌喙微温 萆薢 平 踯躅温 栾荆温 辛夷温 小天蓼温 乾蝎温 乌蛇温 天南星温 乌头温,大热 白花蛇温 酸枣人平 鼠黏子平 牛黄平

风眩

菊花平 飞廉平 踯躅温 虎掌温,微寒 杜若微温 狭神平 茯苓平 白芷温 伏牛花平 芍药温。臣 防风微温。主头眩颠倒,大风湿痹。臣 人参微温。主头眩。君 兔头骨平。臣 蔓荆实微寒 署预温,平 术温 蘼芜温

头面风

芎藭温 署预温,平 天雄温,大温 山茱萸平 莽草温 辛夷温 牡荆子温 蔓荆子微寒,平,温 侗缏兀微寒 蘼芜温 V 耳温 何首乌微温 皂荚温。主风眩。使 巴戟天微温。主头面风。君 白芷温。主 #2 头面风。臣 防风温。治头面来去风气。臣 蜂子微寒,微温 杜若

中风脚弱

石斛平 石锺乳温 殷孽温 孔公孽温 石硫黄温,大热 附子温,大热 豉寒 丹参微寒 五加皮温,微寒 竹沥大寒 大豆平 天雄温,大温 侧子大热 木防己平。治孪急。臣 独活微温。主脚弱。君 松节温。治脚膝弱。君 牛膝平。治痛痹。君 胡麻平

久风湿痹 #3

菖蒲温,平 茵芋温,微温 天雄温,大热 附子愠,大热 乌头温,大热 细辛 蜀椒温,大热 牛膝平 天门冬平,大寒 术温 丹参微寒 石龙茵平 茵陈蒿平,微寒 松叶温 松节 #4 侧子大热薏苡人微寒。治中风,湿痹,筋孪。君 独活微温。治风,四肢无力,拘急。君 踯躅温。治风。使 柏子人平。治风湿瘟。君 天门冬平,大寒 蔓荆子微寒 V 耳实温 叶微寒

贼风挛痛

菌芋温,微温 附子温,大热 侧子大热 麻黄温,微温 芍苹温 杜仲平,温 草藓平 狗脊平,微温 白鲜皮寒 白及平,微寒 V 耳温 猜椒温 石斛平 汉防己平,温

暴风瘙痒

蛇床子平 茹蕃温 乌喙微温 汉藜子温,微 寒景天平 荒蔚子微温 青箱子微寒 香脂平 藜芦寒,微寒 乌蛇平 葶苈寒。主中暴风。使根壳微寒 根实微寒。主大风,在皮肤中痒。君 谷茎主身瘾疹,煮水洗。臣

伤寒

麻黄温,微温 葛根平 杳人温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寒 龙胆大寒 芍药平,温 #5,寒 熏草平 升麻平,微寒 牡丹寒 虎掌温,微寒 木防己平,温 石膏微寒 牡蛎平,微寒 贝母平,微寒 鳖甲平 犀角寒 羚羊角寒 葱白平 生姜微温 豉寒 人溺寒 芒硝大寒 栝楼寒。主烦热渴,发黄。臣 葱根寒。主头痛,发表。臣 大黄大寒。使 雄黄平。君 白鲜皮寒。主时病,出汗。臣 栀子大寒。臣 射干微温。治时气病,鼻塞 #6,喉痹,阴毒。使 茵陈蒿平,微寒。主发黄。臣 寒水石大寒。主五内大热。臣 青竹茹微寒。主头痛。臣 水牛角平。主温病。使 紫草寒。主骨内 #7 中痛。臣 V 耳微寒。臣 虎骨平 知母寒 半夏微寒

大热

凝水石寒,大寒 石膏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黄苓平,大寒 知母寒 白鲜皮寒 玄参微寒 大黄大寒 沙参微寒 苦参寒 茵陈蒿平,微寒 鼠李根皮寒 竹沥大寒 栀子大寒 蛇莓大寒 人粪汁寒 白颈蚯蚓寒 芒硝大寒 梓白皮寒。除热。使 地肤子寒 小麦微寒。主胃中热 水萍寒。主暴热身痒 理石寒。君 垣衣大寒。主发疮 白薇大寒。臣 升麻微寒。主热毒。君 石胆寒。主肝脏中热。臣 蜣螂寒。主狂语,头发热。使 木兰皮寒。主身大热,热暴面庖。臣 牛黄平。主小儿热痛,口不开。君 羚羊角微寒。主热在肌肤,臣 景天平。主身热,小兄发热惊气。君 龙齿角平。主小儿身热。臣 葶苈寒。主治暴热,利小便。使 薤叶实寒。主五心烦闷。君 楝实寒。作汤,浴通身热,主温病。使 荆沥大寒。主胸中痰热。臣

劳复

鼠屎微寒 豉寒 竹沥大寒 人粪汁寒 大黄大寒 葱白平 犀角寒 防己 虎掌温 牡蛎微寒 生姜微温 芒硝大寒 鳖甲 平柴胡平,微寒 麦门冬平,微寒

常山寒,微寒 蜀漆平,微温 牡蛎平,微寒 鳖甲平 麝香温 麻黄温 大青大寒 防葵寒 猪苓平 防己平,温 茵芋温 巴豆生温,熟寒 白头翁温 女青平 羌花温 白薇平,大寒 松萝平 天灵盖平 荛花寒 茵陈蒿平 龟甲平。臣 小麦微寒 踯躅温。使 白敛微寒。使 蒴藋根温。使 竹叶平。合常山煮,主孩子久疟极良。鸡子黄和常山为丸,用竹叶汤下,主久疟 当归温。主疟寒热。君 桃人平 乌梅平 雄黄平,大温 菖蒲温 莽草温 生姜

中恶

麝香温 雄黄平,寒,大温 丹砂微寒 升麻微寒 乾姜温,大热 巴豆温,生温熟寒 当归温,大温 芍药平,微温 吴茱萸温,大热 鬼箭寒 桃枭微温 桃皮平 桃胶微温 乌头温,大温 乌雌鸡血平 海桐皮平 肉豆蔻温 蓬莪茂温 牛黄平。君 芎藭温。臣 苦参寒。君 栀子大寒。臣 V 耳实温。臣 桔梗温。臣 桃花平。使

霍乱

人参微寒,微温 术温 附子温,大热 桂心大热 乾姜温,大热 橘皮温 厚朴温,大温 香 麋舌微温 高良姜大温 木瓜温 小蒜温 鸡屎白微寒 藊豆叶 鸡舌香微温 豆蔻温 楠材微温 蓬莪茂温 肉豆蔻温 海桐皮平 吴茱萸大热。臣 丁香

转筋

小蒜温 木瓜温 橘皮温 鸡舌香温 楠材微温 豆蔻温 香舍温 杉木微温 藊豆微温 姜微温

呕啘

厚朴温,大温 香舍温 麋舌微温 鸡舌香微温 附子温,大热 小蒜温 楠材微温 高良姜大温 木瓜温 桂大热 橘皮温 枇杷叶平 麝 #8 香温 肉豆蔻 芦根寒。生主啘 #9 通草平。主啘。臣 青竹茹微寒。主啘呕。臣 生蘡薁藤汁寒 人参微寒,微温 丁香温 术温

大腹水肿

大戟寒,大寒 甘遂寒,大寒 泽漆微寒 葶苈寒,大寒 芫花温,微温 巴豆温,生温熟寒 猪苓平 防己平,温 泽兰微温 桑根白皮寒 商陆平 泽泻寒 郁李人平 海藻寒 昆布寒 苦瓠寒 小豆平 瓜蒂寒 蠡鱼寒 鲤鱼寒 大豆平 荛花寒,微寒 黄牛溺寒 海松子小温 香舍温。主水肿。臣 麦门冬微寒。臣 谷米微寒。主逐水肿,利小便。臣 柳花寒。主腹肿。使 椒目寒。主除风水满。使 通草平。主利水肿及小便。臣 雄黄平。君 白术温。逐风水结肿。君 秦艽微温。主下大水。臣

肠澼 #10 下痢

赤石脂大温 龙骨平,微寒 牡蛎平,微寒 乾姜温,大热 黄连寒,微寒 黄苓平,大寒 当归温,大温 附子温,大热 禹余粮寒,平 藜芦寒,微寒 檗木寒 云实温 矾石寒 阿胶平,微温 熟艾微温 陆压大温 石硫黄温,大热 蜡微温 乌梅平 石榴皮平 枳实寒,微寒 使君子温 金樱子平,温 白石脂平。主水利。臣 牛角鳃温。治痢。臣 滑石寒。主澼下。君 地榆微寒。止血痢 桂心大热。主下□。君 吴茱萸大热。君 鲫鱼头温。主下痢 厚朴温。主下泄腹痛。臣 白术温。主胃虚冷痢。君 蜜平。主赤白痢。君 龟甲平。主下泄。臣 薤白温。主下赤白痢。臣 白头翁温。使 猬皮平。主赤白痢。臣 蚺蛇胆寒。主下□虫。使 柏叶微温。主血痢。君 蒲黄平。主下血。臣 小豆花平。主下痢 曲温。主腹胀,玲积下痢。臣 猪悬蹄微寒。使 鸡子平。主下痢 贝子平。主下血 白蘘荷微温。臣 葛谷平。主赤白痢。臣 青羊脂温。主下血。臣 苁蓉微温。主赤白下痢。臣 赤白花鼠尾草微寒。主赤白下痢。使 赤地利平 桃花石温

大便不通

大黄寒,大寒 巴豆温,生温熟寒 石蜜平,微温 麻子平 牛胆大寒 猪胆微寒 #11 朴硝寒,大寒 芒硝大寒 大戟寒,大寒 槟榔温 牵牛子寒 郁李人平

小便淋

滑石寒,大寒 冬葵子及根寒 白茅根寒 瞿麦寒 榆皮平 石韦平 葶苈寒,大寒 蒲黄平 麻子平 琥珀平 石蚕寒 蜥蜴寒 胡燕屎平 衣鱼温 乱发 淋石暖 车前子寒,主淋 茯苓平。主淋,利小便。君 黄苓大寒。主利小便。臣 败鼓皮平。主利小便。臣 泽泻寒。主淋,利三焦停水。君 桑螵蛸平。主五淋,利小便。臣 猪苓平 石燕平 海蛤平 木通平 贝齿平 冬瓜微寒。主淋,小便不通。君

小便利

牡蛎平,微寒 龙骨平,微寒 鹿茸温,微温 桑螵蛸平 漏芦寒,大寒 土瓜根寒 鸡肶胵微寒 鸡肠草微寒 菖蒲温。止小便。君 蒟酱温。主尿不节。臣 山茱萸平

溺血

戎盐寒 蒲黄平 龙骨平,微寒 鹿茸温,微温 乾地黄寒 葱涕平 牛膝平 车前子寒 柏子并叶平,温

消渴

白石英微温 石膏微寒,大寒 茯神平 麦门冬平,大寒 黄连寒,微寒 知母寒 栝楼根寒 茅根寒 枸杞根大寒 小麦微寒 量竹叶大寒 土瓜根寒 葛根平 李根大寒 芦根寒 菰根大寒 冬瓜微寒 马乳冷 牛乳微寒 羊乳温 桑根白皮寒 茯苓平。主口乾。君 理石寒。主口乾,消热毒。君 菟丝子平。主口 #12 乾,消渴 苎汁寒。止渴。使 牛胆大寒。主渴,利中焦热。君 兔骨平。治热中消渴。臣 猪苓平。主渴痢。使 古屋瓦苔寒。主消渴

黄疸

茵萨蒿平,微寒 栀子寒,大寒 紫草寒 白鲜皮寒 生鼠微温 大黄寒,大寒 猪屎寒 瓜蒂寒 栝楼寒 秦艽平 黄苓大寒 牡鼠微寒

上气咳嗽

麻黄温,微温 杏人温 白前微温 橘皮温 紫苑温 桂心大热 款冬花温 五味子温 细辛温 蜀椒温,大热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生姜微温 桃人平 紫苏子温 射干平,微温 芫花温,微温 百部根微温 乾姜温,大热 贝母平,微寒 皂荚温 蛤蚧平 缩沙蜜温 锺乳温。主上 #13 气。臣 獭肝平。主气嗽。使 乌头大热。主嗽逆上气。使 藜芦微寒。主嗽逆。使 鲤鱼平。烧末,主咳嗽。臣 海蛤平。主上气。臣 硫黄大热。主气嗽。臣 淡竹叶大寒。主嗽逆气上。臣

呕吐

厚朴温,大温 橘皮温 人参微寒,微温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麦门冬平,微寒 白芷温 生姜微温 #14 铅丹微寒 鸡子微寒 薤白温 甘竹叶大寒 旋复花温 白豆蔻大温 附子大热。主呕逆。使 竹茹微寒。主乾呕。臣

痰饮

大黄寒,大寒 甘遂寒,大寒 芒硝大寒 茯苓平 柴胡平,微寒 芫花温,微温 前胡微寒 术温 细辛温 旋复花温 厚朴温,大温 #15 人参微寒,微温 枳实寒,微寒 橘皮温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生姜微温 甘竹叶大寒 荛花寒,微寒 威灵仙温 射干微温。主胸中结气。使 乌头大热。主心中寒玲,不下食。使 吴茱萸大热。主痰冷,腹内诸冷。臣 巴豆温。主痰饮留结,利水谷,破肠中冷。朴硝大寒。主痰满停结。君 高良姜大温

宿食

大黄寒,大寒 巴豆温,生温熟寒 朴硝寒,大寒 柴胡平,微寒 术温 桔梗微温 厚朴温,大温 皂荚温 曲温 蘗温 槟榔温

腹胀满

麝香温 甘草平 人参微寒,微温 术温 乾姜温,大热 百合平 厚朴温,大温 庵子微温,微寒 枳实寒,微寒 桑根白皮寒 皂荚温 大豆黄卷平 卷柏温 荜澄茄温 忍冬温。主腹满。君 射干微温。主胁下满急。使 香葇微温。主腹满水肿。臣 旋复花温。主胁下寒热,下水。臣 诃藜勒 草豆蔻

心腹冷痛

当归温,大温 人参微寒,微温 芍药平,微寒 桔梗微温 乾姜温,大热 桂心大热 蜀椒温,大热 附子温,大热 吴茱萸温,大热 乌头温,大热 术温 甘草平 礜石大热,生温熟热 腽肭脐大热 肉豆蔻温 零陵香平 红豆蔻温 胡椒大温 芎藭温。臣 黄苓大寒。臣 戎盐寒。臣 厚朴温。臣 萆薢平。臣 蒜温 高良姜大温 蜂子平,微寒 蓬莪茂温

肠鸣

丹参微寒 桔梗微温 海藻寒 昆布寒 半夏生微寒,熟温

心下满急

茯苓平 枳实寒,微寒 半夏平,生微寒,熟温 术温 生姜微温 百合平 橘皮温 石膏 庵子微寒。主心下坚。臣 杏人温。主心下急满。臣

心烦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杏人温 栀子寒,大寒 茯苓平 贝母平,微寒 通草平 李根大寒 竹沥大寒 乌梅平 鸡子微寒 豉寒 甘草平 知母寒 尿寒 卢会寒 天竺黄寒 胡黄连平 王不留行平。主心烦。君 石龙茵平。主心烦。君 玉屑平。主胃中热,心烦。君 鸡肶胵微寒。除热,主烦热。臣 寒水石大寒。主烦热。臣 蓝汁寒。主烦热。君 楝实寒。主大热,狂。使 廪米温。止烦热。臣 败酱微寒。主烦热。臣 梅核人平。除烦热。臣 蒺藜子微寒。主心烦。臣 酸枣平。主心烦 牛黄平。主小儿痛热,口不开,心烦。君 龙齿角平。主小儿身热。臣

积聚症麚

空青寒,大寒 朴硝寒,大寒 芒硝 石硫黄温,大热 #16 粉锡寒 大黄寒,大寒 狼毒平 巴豆温,生温熟寒 附子温,大热 乌头温,大热 苦参寒 柴胡平,微寒 鳖甲平 蜈蚣温 赭魁平 白马溺微寒 驼甲微温 礜石大热,生温熟热 芫花温,微温 馏鱼微温 续随子温 京三棱平 太阴玄积 #17 威灵仙温 牡蒙平 蜀漆平。主症结癖气。使 贯众微寒。主肠中邪气积聚。使 甘遂寒。主散症结积聚。使 理石寒。主除热结,破积聚 消石寒。主破积聚坚结。君 猪肚微温 天雄大热。主破症结积聚。使

鬼疰尸疰

雄黄平,寒,大温 丹砂微寒 金牙平 野葛温 马目毒公温,微温 女青平 徐长卿温 虎骨平 狸骨温 鹳骨 獭肝平 芫青微温 白僵蚕平 鬼臼温,微温 白盐寒 天灵盖平 腽肭脐大热 麝香温,君 卷柏温,臣 败天公平,臣 蚱蝉寒 白鲜皮寒 牛黄平 龙齿平,微寒 雷丸寒,微寒 安息香平 代赭

惊邪

雄黄平,寒,大温 丹砂微寒 紫石英温 茯神平 龙齿平 龙胆寒,大寒 防葵寒 马目毒公温,微温 升麻平,微寒 麝香温 人参微寒,微温 沙参微寒 桔梗微温 白薇平,大寒 远志温 柏实平 鬼箭寒 鬼督邮平 小草温 卷柏温,平,微寒 紫苑温 羚羊角寒,微寒 鸵甲微温 丹雄鸡微温,微寒 犀角寒,微寒 羖羊角温,微寒 茯苓平 蚱蝉寒 缩砂蜜温 鬼臼

癫痫

龙齿角平 牛黄平 防葵寒 牡丹寒,微寒 白敛平,微寒 莨菪子寒 雷丸寒,微寒 钓藤微寒 白僵蚕平 蛇床子平 蛇蜕平 蜣螂寒 白马目平 铅丹微寒 蚱蝉寒 白狗血温 豚卵温 猪、牛、犬齿平 熊胆寒 卢会寒 玳瑁寒 白马悬蹄平 淡竹沥大寒。臣 蛇衔微寒。主寒热。臣 秦白皮微寒,大寒 头发温 鸡子平。主发热 狗粪中 骨平。臣 露蜂房平。使 白鲜皮寒。臣 雀养平。使 甘遂寒。使 升麻微寒。君 大黄大寒。使 银屑

喉痹痛

升麻平,微寒 射干平,微温 杏人温 蒺藜子温,微寒 棘针寒 络石温,微寒 百合平 量竹叶大寒 莽草温 苦竹叶大寒 细辛温 豉寒。治喉闭不通。使 当归温。切,酢熬,傅肿上。亦主喉闭不通。君

噎病

羚羊角寒,微寒 通草平 青竹茹微寒 头垢微寒 芦根寒 舂杵头细糠 鸬鹚头微寒。主噎不通

鲤鱼 #18 头骨温 獭骨平 鸬鹚骨微寒

齿痛

当归温,大温 独活平 细辛温 蜀椒温,大热 芎藭温 附子温,大热 莽草温 矾石寒 蛇床子平 生地黄大寒 莨菪子寒 鸡舌香微温 车下李根寒。禹锡云:郁李根也 马悬蹄平 雄雀屎温 枫香脂平 金钗火烧针齿痛即止 乌头大热。使 白头翁温。使 酒渍枳根微寒

口疮

黄连寒,微寒 檗木寒 龙胆寒,大寒 升麻平,微寒 大青大寒 苦竹叶大寒 石蜜平 酪寒 酥微寒 豉寒 乾地黄平

吐唾血

羚羊角寒,微寒 白胶平,温 戎盐寒 柏叶微温 艾叶微温 水苏微温 生地黄大寒 大小蓟温 蛴螬微温,微寒 饴糖微温 伏龙肝微温 黄土平 铛墨马通微温。使 小麦微寒。使 麦句姜寒。君。天名精也 牛膝 桑根白皮寒

鼻衄血

矾石寒 蒲黄平 虾蟆蓝寒。臣 鸡苏微温。臣 大蓟温 艾叶微温 桑耳平 竹茹微寒 猬皮平 溺垽 蓝寒 狗胆平 烧乱发微温 生地黄大寒 热马通微温。傅顶止钮血

鼻齆

通草平 细辛温 桂心大热 萝核温,微寒 熏草平 瓜蒂寒

耳聋

磁石寒 菖蒲温,平 葱涕平 雀头平 白鹅膏 鲤鱼脑温 络石温微寒 白颈蚯蚓寒,大寒 生油麻微寒,君 乌贼鱼骨微温。臣 土瓜寒 乌鸡膏寒 龙脑微寒

鼻息肉

藜芦寒,微寒 矾石寒 地胆寒 通草平 白狗胆平 桂心大热 细辛温。君 瓜蒂寒。臣 雄黄平

目赤热痛

黄连寒,微寒 羹核温,微寒 石胆寒 空青寒,大寒 曾青小寒 决明子平,微寒 檗木寒 栀子寒,大寒 荠子温 苦竹叶大寒 鸡子白微寒 鲤鱼胆寒 田中螺大寒 车前子寒 菥蓂子微温 细辛温。明目。君 铜青寒。主风烂汨出 秦皮微寒。主目赤热泛出 石榴皮温。主目赤痛,泛下。使 白薇大寒。主目赤热

目肤翳

秦皮微寒,大寒 细辛温 真珠寒 贝子平 石决明平 麝香温 马目毒公温,微温 伏翼平 青羊胆平 蛴螬汁微温,微寒 菟丝子平 石蟹寒 丹砂微寒

声喑哑

菖蒲温,平 石锺乳温 孔公孽温 皂荚温 苦竹叶大寒 麻油微寒 通草平。利九窍,出声。臣

面皯疱

菟丝子平 麝香温 熊脂微寒,微温 女萎平 侗缏兀微寒 木兰寒 栀子寒,大寒 紫草 白瓜子平,寒 蜂子微寒。君 白敛平。主光泽白术温。君山茱萸平。臣冬瓜子平,寒白僵蚕平蜀葵花平白附子

平发秃落

桑上寄生平 秦椒温,生温热寒 桑根白皮 麻子平 桐叶寒 猪膏微寒 雁肪平 马愿嗥 松叶温 枣根 鸡肪寒 荆子微寒,温。臣。蔓荆子也

灭瘢

鹰屎白平 白僵蚕平 衣鱼温 白附子平 蜜陀僧平

金疮

石胆寒 蔷薇温,微寒 地榆微寒 艾叶微温 王不留行平 白头翁温 钩樟根 石灰温 狗头骨平 薤白温。主金疮,止痛,疮中风,水肿。臣 车前子寒。止血 当归温。君 芦竹摔寒。生肉。使 桑灰汤平。臣 蛇衔微寒。臣 葛根平。臣 水杨花寒 突厥白寒

蹊折

生鼠微温 生龟平 生地黄大寒 乌雄鸡血平 乌鸡骨平 核人平 自然铜平 木鳖子温 骨碎补温 无名异平 续断微温。臣

瘀血

蒲黄平 琥珀平 羚羊角寒,微寒 牛膝平 大黄寒,大寒 乾地黄寒 朴硝寒,大寒 紫参寒,微寒 桃人平 虎杖微温 茅根寒 广虫寒 虻虫微寒 水蛭平,微寒 辈嫌寒 天南星 鲍鱼温。主踒跌 饴糖微温。去血病。臣 神屋平。主 #19 血 芍药微寒。主逐贼血 庵子微寒,臣 鹿茸温。主血流在腹。臣 车前子寒。主瘀血痛 牡丹微寒。主除留血。使 藕汁寒。主消血 天名精地嵩是也。寒 射干微温。主除留血、老血。使

火灼

柏白皮微寒 生胡麻平 盐寒。臣 豆酱 井底泥寒 醋温 黄苓平,大寒 牛膝 栀子寒,大寒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四竟

#1 寒:原作“悉”,据晦明轩本作改。

#2 注:原作“上”,据晦明轩本作改。

#3 痹: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 松节:晦明轩本“节”下有“温”字。

#5 温:晦明轩本作“彻”,连下读。

#6 塞: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7 内:晦明轩本作“肉”。

#8 麝:原作“麋”,据晦明轩本改。

#9 碗:原作“宛”,据晦明轩本改。

#10 澼:原作“僻”,据晦明轩本改。下同。

#11 寒: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12 口: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3 上: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14 温: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15 温: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16 热:原作“寒”,据晦明轩本改。

#17 积:晦明轩本作“精”。

#18 鲤鱼:晦明轩本作“狸头”。

#19 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五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玉石部下品

伏龙肝

味辛,微温。主妇人崩中,吐下 #1 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图经》曰:文具石灰条下。

陶隐居云:此灶中封釜月下黄土也,取捣筛,合葫涂痈,甚效。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并以迁 #2 隐其名尔。今人又用广州盐城屑,以疗漏血、瘀血,亦是近耳之上#3 兼得火烧之义也。

陈藏器云:灶中土及四交道土,合末以饮儿,辟夜啼。

《日华子》云:伏龙肝,热,微毒。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及小儿夜啼。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灶下土。其伏龙肝,是十年已来灶额内火气积,自结如赤色石,中黄,其形貌八棱,取得后细研,以滑石水飞过两遍,令乾,甩熟绢裹却,取子时安於旧额内一伏时,重研用。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伏龙肝,单用亦可。味咸,无毒。末与醋调,涂痈肿。

《外台秘要》:救急治心痛,冷热。伏龙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服。又方:治痈肿。伏龙肝以蒜和作泥涂,用布上贴之,如乾,则再易。

萧炳云:釜月中墨,一名釜脐下墨。

《千金方》:治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随而强直。伏龙肝五升,以水八升,和搅取汁饮之。

《广利方》:治吐血,鼻衄不止。伏龙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顿服。

《十全博济方》:治子死腹中,其母气欲绝。伏龙肝二钱匕,以水调下,其土当儿头上戴出。

《产宝方》:胞衣不出。取灶下土一寸,研碎,用好醋调令相得,内於脐中,续取甘草汤三四合服之,出。

《衍义》曰:伏龙肝,妇人血露,蚕沙一两炒,伏龙肝半两,阿胶一两,同为末,温酒调,空心服二三钱,以知为度。本条中有东壁土,陈藏器云:取其东壁土,久乾也。今详之:南壁土,亦向阳久乾也,何不取?盖东壁常先得晓日烘炙。日者太阳真火,故治瘟疟。或曰:何不取午盛之时南壁上 #4 而取日初出东壁土者,何也?火生之时,其气壮。故《素间》云:少火之气壮。及其当午之时,则壮火之气衰,故不取,实用此义。或曰:何以知日者太阳真火?以水精珠,或心凹铜鉴,向日射之,以艾承接其光聚处,火出。

石灰

味辛,温。主疽疡,疥瘙,热气,恶疮,癞疾,死肌,堕眉,杀痔虫,去黑子息肉,疗髓骨疽。一名恶灰,一名希灰。生中山川谷。

《图经》曰:石灰,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处皆有之。此烧青石为灰也,又名石锻。有两种:风化,水化。风化者,取锻了石,置风中自解,此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力差劣。古方多用合百草团末,治金疮殊胜。今医家或以腊月黄牛胆,取汁溲和,却内胆中,挂之当风百日,研之更胜草叶者。又败船茹灰刮取用亦同。

陶隐居云:中山属代郡。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末矣。性至烈,人以度酒饮之,则腹痛下痢,疗金疮亦甚良。俗名石垩。古今多以结冢,用捍水而辟虫。故古冢中水,洗诸疮,皆即瘥。

《唐本》注云:《别录》及今人月疗金疮,止血,大效。若五月五日采蘩篓、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叶 #5、苍耳叶、青蒿叶合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乾末,以疗疮生肌,大神验。

《日华子》云:味甘,无毒。生肌长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疡、瘢疵等。疗冷,妇人粉刺,痔瘘疽疮,瘿赘疣子。又治产后阴不能合,浓煎汁熏洗。解酒味酸,令不坏,治酒毒,暖水脏,倍胜炉灰。又名锻石。

雷公云:凡使,用醋浸一宿,漉出待乾,下火锻,令腥秽气出,用瓶盛,密盖,放 #6 冷,拭上灰,令净用。

《别本》注云:烧青石为灰也,有两种:风化,水化。风化为胜。

禹锡云:谨按《蜀本》云:有毒,堕胎。

《药性论》云:石灰,治瘑疥,蚀恶肉,不入汤服。止金疮血,和鸡子白、败船茹,甚良。

《抱朴子˙内篇》:古大墓中多石灰汁,夏月行人有疮者,见墓中清水,因自洗浴,疮偶愈。於是诸病者闻之,悉往洗之,转 #7 有饮以治腹内疾者。

《丹房镜源》云:石灰伏硫黄,去锡上晕,制雄黄,制硇砂可用之。

《圣惠方》:治蝼蛄咬人,用石灰醋和涂之。又方:治大肠久积虚冷,每因大便脱肛,收不能入方。炒石灰令热,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易之。

《外台秘要》:元希声侍郎治卒发疹秘验方。石灰随多少,和 #8 醋、浆水调涂,随手即减。

《肘后方》:治产后阴道开不闭。石灰一斗熬之,令可烧草,以水二斗投灰中,适寒温,入水中坐。

《梅师方》:治产后阴肿,下脱肠出,玉门不闭。取石灰一斗,熬令黄,以水三斗投灰中,放冷澄清,取一斗二升暖洗。

《孙用和方》:治误吞金银,或钱在腹内。石灰一杏核大,硫黄一皂子大,同研为末,酒调下。

《斗门方》:治刀斧伤。用石灰上包,定痛止血,立差。

《崔氏方》:治血痢十年方。石灰三升,熬令黄,以水一斗,搅令清澄,一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曰:石灰,水调一盏,如稠粥,拣好糯米粒全者,半置灰中,半灰外。经宿,灰中米色变如水精。若人手面上有黑黡子及纹刺,先微微以针头拨动,置少许如水精者於其上,经半日许,黡汁自出,剔去药不用,且不得着水,三二日愈。又取新硬石灰一合,以醋炒,调如泥,於患偏风牵口喎邪人口唇上,不患处一边涂之,立便牵正。

礜石

味辛、甘,大热、生温熟热,有毒。主寒热,鼠瘘,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礜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泽乳,一名食盐。生汉中山谷及少室。采无时。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马目毒公、鹜屎、虎掌、细辛,畏水。

《图经》曰:礜石,生汉中山谷及少室,今潞州亦有焉。性大热,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坚而拒火,烧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夺其坚。市人多取洁白石当之,烧即为灰也。此药攻击积聚痼冷之病为良,用之须真者乃佳。又有特生礜石,生西域。张华《博物志》云:鹳巢中者为真,即此特生礜石也。然此色难得,人多使汉中者。

《药性论》云:礜石,使,铅丹为之使,味甘,有小毒。主除胸膈间积气,去冷风湿痹,瘙痒。忌羊血。

陶隐居云:今蜀汉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阳城南堑,常取少室。生礜石内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则生亦大热。今以黄土泥苞,炭火烧之,一日一夕,则解碎可用,疗冷结为良。丹方及黄白卫多用之,此又湘东新宁及零陵皆有。白礜石能柔金。

《博物志》云:鹳伏卵时,取礜石周围绕卵,以助暖气。方卫家取鹳巢中礜石为真也。

胡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礜石炼、乾姜、桂心、皂荚、桔梗各三两,附子二两,六物捣筛,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渐增,以知为度。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黄丸,并主积聚及饮食不下,心腹坚实,皆用礜石。近世乃少用者。

《衍义》曰:礜石并特生礜石,《博物志》及陶隐居皆言此二石,鹳取之以拥卵,如此则是一物也。隐居又言《仙经》不云特生,则止是前白礜石。今补注但随文解义,不见特生之意。盖二条止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为异耳。所谓特生者,不附着他石为特耳。今用者绝少,惟两字礜石入药。然极须谨 #9 用,其毒至甚。及论鹳巢中者,皆无此石,乃曰:鹳常入水,冷,故取以拥卵。如此则鸬鹚、雁骛之类,皆食於水,亦自繁息生化,复不用此二石。其说往往取俗士之言,未尝究其实而穷勾其理也。

砒霜

味苦、酸而有毒。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不可久服,能伤人。飞炼砒黄而成,造作别有法。

《图经》曰:砒霜,旧不着所出郡县,今近铜山处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块甚有大者,色如鹅子黄,明澈不杂。此类本处自是难得之物,每一两大块真者,人竞珍之,市之不啻金价。古服食方中亦或用之,必得此类,乃可入药。其市肆所畜,片如细屑,亦挟土石,入药服之,为害不浅。误中,解之用冷水研绿豆浆饮之乃无他。

雷公云:凡使,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龙芮二味,三件便下火锻,从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乾,却入瓶盛,於火中锻,别研三万下用。

禹锡云:谨按《日华子》云:砒霜,暖。治妇人血气冲心痛,落胎。又砒黄,暖,亦有毒。畏绿豆、冷水、醋。治疟疾,肾气带,辟蚤虫 #10。入药以醋煮杀毒,乃用。

《别说》云:谨按:今信州玉山有砒井,官中封禁甚严。生不夹石者,色赤甚如雄黄,以冷水磨,解热毒,治痰壅甚效。近火即杀人,《图经》所谓不啻金价者,此也。若今市人通货者,即取山中夹砂石者,烧烟飞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伤火多者,块大而微黄,则《图经》所谓如鹅子色明澈者,此也。古方并不入药,唯是 #11 烧炼丹石家用。近人多以治疟,然大#12 意本以生者能解热毒。盖疟本伤暑故用。今俗医乃不究其理,即以所烧霜用,服之#13 必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为定法,尔后所损极长#14,不可不谨#15 也。初取飞烧霜时,人在上风十余丈外立,下风所近草木皆死;又见以和饭毒鼠,若猫、犬食死鼠者亦死,其毒过於射罔远矣,可不察之。

《圣惠方》:治卒中风,昏愦若醉,痰涎壅盛,四肢不收。方用砒霜如绿豆大,研,以新汲水调下少许,用熟水投,大吐即愈。若未吐,再服。

《博济方》:小儿牙宣,常有鲜血不止,牙龈臭烂。砒黄抄一钱,麝香抄半钱,同研细末,用纸条子以生油涂之,后掺药末在上,少用末,剪作小片纸棋子大,看大小用,插在烂动处。

《简要济众方》:治疟神圣丹:砒霜半钱,研黑豆面一钱,右件二味细研,滴水丸小豆大,雄黄为衣。未发时空心面东,新水下三丸。

青霞子云:《宝藏论》云:砒霜,若草伏住火胎 #16,色不变移,溶成汁,添得者,点铜成银。若见质枯折者,不堪用。

《衍义》曰:砒霜,疟家或用,才过剂,则吐泻兼作,须浓研绿豆汁,仍兼冷水饮,得石脑油即伏。今信州凿坑井,下取之。其坑 #17 常封锁,坑中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取。生砒谓之砒黄,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谓石非石,谓土非土,磨研酒饮,治癖积气有功。才见火,便有毒,不可造次服也。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图经#18》言大块者,其大块者以是下等,片如细屑者极下也。入药当用如乳尖长者,直须详谨。

硇砂

味咸、苦、辛,温,有毒。不宜多服。主积聚,破结血,烂胎,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柔金银,可为焊音旱药。出西戎,形如牙消,光净者良。驴马药亦用。

《图经》曰:硇砂,出西戎,今西凉夏国及河东、陕西近边州郡亦有之。然西戎来者,颗块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边界出者,杂碎如麻豆粒,又挟砂石,用之须飞澄去土石讫,亦无力,彼人谓之唱气砂。此药近出唐世,而方书着古人单服一味,伏火作丸子,亦有兼硫黄、马牙消辈合饵者,不知方出何时?殊非古法。此本攻积聚之物,热而有毒,多食腐坏人肠胃,生用又能化人心为血,固非平居可饵者。

陈藏器云:硇砂,主妇人、丈夫赢瘦积病,血气不调,肠鸣,食饮不消,腰脚疼冷,痃癖痰饮,喉中结气,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一飞为酸砂,二飞为伏翼,三飞为定精,色如鹅儿黄,和诸补药为丸,服之有暴热。飞炼有法,亦能变铁。

《日华子》云:北庭砂,味辛、酸,暖,无毒。畏一切酸。补水脏,暖子官,消冷癖瘀血,宿食不消,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息肉。食肉饱胀,夜多小便,女人血气心疼,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凡修制,用黄丹、石灰作柜,缎赤使无毒。世人自疑烂肉,如人被刃伤,以北庭罯傅定,当时生痂。亦名狄盐者。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硇砂,有大毒。畏浆水,忌羊血。味酸、咸。能销五金八石,腐坏人肠胃。生食之,化人心为血。中者,研生绿豆汁,饮一二升解之。道门中有伏炼法。能除冷病,大益阳事。

萧炳云:硇砂,使。生不宜多服,光净者良,今生北庭为上。

《外台秘要》:救急治鱼骨鲠在喉中。以少 #19 硇砂,口中咀嚼,咽之立下。

《经验方》:硇砂丸方:硇砂不计多少,用罐子内着硇砂,上面更坐罐子一个,用纸筋、白土和上下俱泥了。窨乾后,从辰初时便用苍耳自在落下叶,将来捣罗为末,药上铺头盖底,上面罐子内用水坐着,水旋添,火烧从罐子外五寸已来围绕,欲尽更添火,移向前罐子周回,火尽更旋烧促向前,计一伏时为度,更不移火,即 #20 闲杂人及妇人不得见,一伏时住。取来捣罗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逐日十丸至十五丸,温酒或米饮下,并无忌,若烧吃三二斤,进食无病。

《陈巽方》:治元脏虚冷,气攻脐 #21 腹疼痛。硇砂一两,川乌头生去皮脐,杵为末一二两,硇砂生研,用纤霞草末二两,与硇砂同研匀,用一小砂罐子,不固济,慢火烧,候罐热,将拌了者硇砂入罐子内,不盖口,烧炭火一秤,候火尽炉寒取出研,与乌头生#22 同研匀,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或木香汤、醋汤任下。

青霞子云:《宝藏论》硇砂,若草伏住火不碎,可转制得诸石药,并引诸药,可治妇人久冷。硇砂为五金贼也,若石药并灰霜伏得,不堪用也。

《太清服炼灵砂法》:北庭砂所禀阴石之气,性含阳毒之精,功能消败去秽益阳。

《丹房镜源》云:硇砂性有大毒,或沉冷之疾可服则愈,久服有痈肿。出北庭白黄者,诀曰为之金贼,能制合群药。药中之使,自制雄、雌黄。

《衍义》曰:硇砂,金银有伪,投镕窝中,其伪物尽消散。矧人腹中有久积,故可溃腐也。合他药治目中翳,用之须水飞过,入瓷器中,於重汤中煮其器,使自乾,杀其毒及去其尘秽。

铅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一名铅华,生於铅。生蜀郡平泽。

《图经》曰:文具铅锡条下。

陶隐居云: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画用者,俗方亦稀用,惟 #23《仙经》涂丹釜所须,云化成九光者,当谓九光丹以为釜尔,无别变炼法。

《日华子》云:凉,无毒。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傅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铅丹,君。主治惊悸狂走,呕逆,烦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今注云:此即今黄丹也,与粉锡二物,俱是化铅为之。按李含光《音义》云:黄丹、胡粉皆化铅,未闻用锡者,故《参同契》云:若胡粉投炭中,色坏还隐铅。《抱朴子˙内篇》云: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今唐注以二物俱炒锡,大误矣。

《肘后方》:客忤,中恶之类,多於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疼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亦害人。救之方: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之,口噤者折齿灌。

《经验方》:碧霞丹:治吐逆立效。北来黄丹四两筛过,用好米醋半斤,同药入铫内煎令乾,却用炭火三称,就铫内煅透红,冷,取研细为末,用粟米饭丸如梧子大。煎酵汤下七丸,不嚼,只一服。

《王氏博济方》:治风痫驱风散:铅丹二两,白矾二两,为末。用砖相斗,以纸铺砖上,先以丹铺纸上,次以矾铺丹上,然后用纸掩,却将十斤柳木柴烧过为度,取出细研。每服一钱,温酒下。

《刘氏方》:治小儿疟方:黄丹两钱匕,以蜜水和与服,冷即以酒和,令服之良。

《治疟方》:百草霜:黄丹等分细研。每服二钱匕,於发日空心米饮调服,不过两服愈。

《衍义》曰:铅丹,本谓之黄丹,化铅而成。别有法,《唐本》注:炒锡作,然《经》称铅丹,则炒锡之说误矣。亦不为难辨,盖锡则色黯暗,铅则明白,以此为异。治疟及久积皆用。

味甘,无毒。镇心安神,治伤寒毒气,反胃呕秽,蛇蜴所咬,炙熨之。

《图经》曰:铅,生蜀郡平泽;锡,生桂杨 #24 山谷。今有银坑处皆有之。而临贺出锡尤盛,亦谓之白镴。铅丹,黄丹也。粉锡,胡粉也。二物并是化铅所作,故附於铅。镜虽铜而皆用锡杂之,乃能明白,故镜鼻附於锡。谨按《字书》:谓锡,为镴,铅为青金,虽相似而入用殊别也。又有铅霜,亦出於铅。其法以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错#25 瓮中密封,经久成霜,亦谓之铅白霜。性极冷,入治风痰及婴孺惊滞药。今之医家用之尤多。

《经验方》:治发背及诸般痈毒疮。黑铅一片,甘草三两,微炙锉,用酒一斗,着空瓶在傍,先以甘草置在酒瓶内,然后熔铅投在酒瓶中,却出酒,在空瓶内取出铅,依前熔后投,如此者九度,并甘草去之,只留酒,令病者饮,醉寝即愈。

《胜金方》:乌髭鬓,明目,牢齿牙。黑铅半斤,大锅内熔成汁,旋入桑条灰,柳木搅令成沙,右以熟绢罗为末。每日早晨揩齿后,用温水漱在盂内,取用其水洗眼,治诸般眼疾。髭黄白者,用之皆变黑。

青霞子云:《宝藏论》云:黑铅草伏得成实 #26 可点铜为银,并铸作鼎,养朱砂住得火,养水银住火,断粉霜住火。

味辛,寒,无毒。主伏尸毒螫音释,杀三虫,去鳖瘕,疗恶疮,堕胎,止小便利。一名解锡。

《图经》曰:文具铅条下。

陶隐居云:即今化铅所作胡粉也。其有金色者,疗尸虫甚良,而谓之粉锡,事与经乖。

《唐本》注云:铅丹、胡粉,实用锡造。陶今言化铅作之,《经》云粉锡,亦为探误矣。

陈藏器云:胡粉,本功外,主久痢成疳。和水及鸡子白服,以粪黑为度,为其杀虫而止痢也。

《日华子》云:光粉,凉,无毒。治痈肿瘘烂,呕逆,疗症瘕,小儿疳气。

今注:按《本经》呼为粉锡,然其实铅粉也。故英公序云:铅、锡莫辨者,盖谓此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胡粉,使,又名定粉。味甘、辛,无毒。能治积聚不消,焦炒,止小儿疳痢。

《外台秘要》:误吞钱并金银物。以胡粉一两,捣调之,分再服。食水 #27 银金,如吞金银物在腹中,服之令消洋出之。

《千金方》:治疮中水。胡粉、炭灰白等分,脂和涂孔上,水即止。

《肘后方》:治笃病新起早劳,食饮多致复欲死方:水服胡粉少许。《伤寒类要》同。

《张文仲方》:治反胃吐逆,内阴下恒湿且臭,或作疮。但以胡粉一分粉之即差,常用大验。又方:治寸白虫。熬胡粉令速燥,平旦作肉臛,以药方寸匕内臛中,服之有大效。又方:小儿疳疮。胡粉熬八分,猜脂和涂之,差为度,油亦得。

《子母秘录》:小儿夜啼。胡粉服水调三豆大,日三服。

《衍义》曰:粉锡,胡粉也,又名定粉。止泄痢,积聚久痢。

铜青

平,微毒。治妇人血气心痛,合金疮,止血,明目,去肤赤息肉。生铜皆有青,青则铜之精华,铜器上绿色是,北庭罯者最佳。治目时淘洗用。

陈藏器云:陶云青铜不入方用。按青铜明目,去肤赤,合金疮,止血,入水不烂,令疮青黑。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以次空青也。铜青,独在铜器上绿色者是。

代赭

味苦、甘,寒,无毒。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一名须丸。出姑幕者名须丸,出代郡者名代赭。一名血师。生齐国山谷。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采无时。畏天雄。

《图经》曰:代赭,生齐国山谷,今河东、京东山中亦有之,以赤红赤 #28 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古方染#29 丸治小儿用代赭,云无真者,以左顾牡蛎代使,乃知真者难得。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如浮沤下#30 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采无时。次条又有白垩,生邯郸山谷,即画家所用者,多而且贱,一名白善土。胡居士云:始兴小桂县乡有白善,俗方稀用。今处处皆有,人家往往用以院衣。《山海经˙西山经》石□之山#31,其阴灌水出焉,而北流於愚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郭璞注云:赭,赤土也#32。今人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又云: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又《北山经》:天池之山,其中多黄垩。又《中山经》:葱袭#33 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黄垩。注云:言有杂色之垩也。然则赭以西土者为贵,垩有五色,入药惟白者取#34。

陶隐居云:旧说云是代郡城门下土。江东久 #35 绝,顷魏国所献,犹是彼间赤土尔,非复真物,此於俗用乃疏,而为仙方之要,并与戎盐、卤咸皆是急须。

《唐本》注云:此石多从代州来,云山中采得,非城门下土,又言生齐地山谷。今齐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红、青者。其赤者,亦如鸡冠且润泽,土人惟采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此物与代州出者相似,古来用之。今灵州呜沙县界河北,平地掘深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鸡肝,大胜齐、代者 #36。

《日华子》云:代赭,畏附子。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兄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代赭,使,雁门城土,乾姜为使。味甘,平。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味温 #37,服之辟鬼魅。

萧炳云:代赭,臣。

《斗门方》:治小肠气。用血师一两,米醋一升,以火烧血师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为度,捣罗如面。用汤调下一大钱,即差,如神矣。血师即代赭也。

石燕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出零陵。

《图经》曰:石燕,出零陵郡,今永州祁阳县江傍沙滩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或云生山洞中,因雷雨则飞出,堕於沙上而化为石,未审的否。今人催生,令产妇两手各握一枚,须臾子则下。

《唐本》注云:俗云因雷雨则从石穴中出,随雨飞堕者,妄也。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坚重如石也。

陈藏器云:石燕,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自死者鼻,不如落崖死者良。唐本先附。

《日华子》云:石燕,凉,无毒。出南土穴中,凝强 #38 似石者佳。

禹锡云:谨按《蜀本》作蛹,注云:《尔雅》云:螺,小者蛹音含。

禹锡等谨按:萧炳云:别有乳洞中食乳有命者,亦名石燕,似蝙蝠口方,生气物也。

《食疗》云: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又,治法:取石燕一十 #39 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也。甚能补益,进饮食,令人健力。

《圣惠方》:治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用石燕捣罗为末,不计时候,葱白汤调半钱,得通为度。

《简要济众方》:治淋疾。石燕子七个,捣如黍米粒大,新桑根白皮三两,到如豆粒,同拌 #40 令匀,分作七贴。用水一盏煎一贴,取半盏去滓,温服,空心、午前、至夜各一服。

《衍义》曰:石燕,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状,色如土,坚重则石也。既无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飞出,何故只堕沙滩上?此说近妄。《唐本》注:永州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重如石,则此自是二 #41 物,余说不可取。治虚积药中多用。

铛墨

主蛊毒中恶,血晕吐血。以酒或水细研,温服之。亦涂金疮,生肌止血。疮在面,切勿涂之,黑入肉如印,此铛下墨是也。

禹锡云:谨按《蜀本》云:铛墨无毒。

东壁土

主下部疮,脱肛。陶隐居云:此屋之东壁上土尔,当取东壁之东边,谓当先见日光,刮取用之。亦疗小儿风脐,又可除油污衣,胜石灰、滑石。

赤铜屑

以醋和如麦饭,袋盛,先刺腋下脉,去血,封之,攻腋臭神效。又熬使极热,投酒中,服五合,日三,主贼风反折。又烧赤铜五斤,内酒二斗中百遍,服同前,主贼风甚验。

禹锡云:谨按《日华子》云:铜屑,味苦,平,微毒。明目,治风眼,接骨焊齿,疗女人血气及心痛。

锡铜镜鼻臣禹锡等谨按月闭通用药云:锡铜镜鼻,平。

主女子血闭,症瘕,伏肠,绝孕及伏尸邪气。生桂阳山谷。

陶隐居云:此物与胡粉异类,而今共条,当以其非止成一药,故云附见锡品中也。古无纯铜作镜者,皆用锡杂之。《别录》用铜镜鼻,即是今破古铜镜鼻尔。用之当烧令赤,内酒中饮之。若置酝中出入百过,亦可捣也。铅与锡,《本经》云生桂阳,今则乃出临贺,犹是分桂阳所置。铅与锡相以,而入用大异。

《日华子》云:古鉴,平,微毒 #42。

井底砂

至冷,治汤火烧疮用之。

《千金方》蝎螫人,以井底泥涂傅之,温则易之。

戎盐

味咸,寒,无毒。主明目、目痛,益气,坚 #43 肌骨,去毒蛊,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

陶隐居云:今俗中不复见卤咸,惟魏国所献虏盐即是。河东大盐,形如结冰圆强,味咸、苦。

《日华子》云:戎盐,平。助水脏,益精气,除五脏症结,心腹积东,痛疮疥癣等。即西蕃所出。

《衍义》曰:戎盐,成垛,裁之如枕,细白,味甘、咸。亦功在却血。肾,治目中瘀赤、涩昏。

大盐

味甘、咸,寒,无毒。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病。令人吐。生那鄹及何东池泽。漏芦为之使。

禹锡云:按萧炳云:大盐,臣。

《衍义》曰:大盐,新者不苦,久则咸苦。今解州盐池所出者,皆成斗子,其形大小不等,久亦苦。海水煎成者,但味和。二盐互有得失。入药及金银作,多用大盐及解盐。傍海之人多黑色,盖日食鱼盐,此走血之验也。齿缝中血出,盐汤嗽之,及接药入肾。北虏以盐淹尸,使不腐。

卤咸

味苦、咸,寒,无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去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食已呕逆喘满,明目目痛。生河东盐池。

陶隐居云:是煎盐釜下凝滓。

《唐本》注云:卤咸既生河东,河东盐不釜煎,明非凝滓。此是碱土名卤咸,今人熟皮用之。

浆水

味甘、酸,微温,无毒。主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痢,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烦去睡,调理腑脏。粟米新熟白花者佳。煎令醋止呕喊,白人肤体如缯帛。为其常用,故人不齿其功。冰浆至冷,妇人怀妊,不可食之,食谱所忌也。

《衍义》曰:浆水,不可同李实饮,令人霍乱吐利。

井华水

味甘,平,无毒。主人九窍大惊出血,以水噀面。亦主口臭,正朝含之,吐弃厕下,数度即差。又令好颜色,和朱砂服之。又堪炼诸药石,投酒醋令不腐。洗目肤翳,及酒后热痢,与诸水有异,其功极广。此水井中平旦第一汲者,《本经》注井苔条中略言之,今此重细解也。新补。

菊华水

味甘,温,无毒。除风补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颜色,肥健,益阳道,温中,去痼疾。出南阳郦县北潭水,其源悉芳。菊生被崖,水为菊味。盛洪之《刻州记》云:郦县菊水,太尉胡广,久患风赢,常饮此水,后疾遂瘳。此菊甘美,广后收此菊实播之京师,处处传植。《抱朴子》云: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无不寿考。故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傅袁院皆为南阳太守,每到官,常使郦县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为饮食。此诸公多患风痹及眩冒,皆得愈。新补。

《衍义》曰:菊花水,本条言南阳郦县北潭水,其源悉芳。菊生被崖,水为菊味,此甚怪。且菊生於浮土上,根深者不过尺,百花之中,此特浅露,水泉莫非深远而来。况菊根亦无香,其花当九月十月间,止三两旬中,焉得香入水也?若因花而香,其无花之月合如何也?殊不详。水自有甘、淡、咸、苦,焉知无有菊味者?宜细详之。

地浆

寒,主解中毒烦闷。

陶隐居云: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搅令浊,俄顷取之,以解中诸毒。山中有毒菌,人不识,煮食之,无不死。又枫树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唯饮土浆皆差,余药不能救矣。

腊雪

味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黄疸,仍小温服之。藏淹一切果实良。春雪有虫,水亦便败,所以不堪收之。新补。见陈藏器及《日华子》。

泉水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反胃,热痢热淋,小便赤涩。兼洗漆疮,射痈肿。令散,久服却温,调中,下热气,利小便,并多饮之。又新汲水,《百一方》云:患心腹冷病者。若男子病,令女人以一杯与饮;女子病,令男子以一杯与饮。又解合口椒毒。又主食鱼肉,为骨所鲠。取一杯水,合口向水,张口取水气,鲠当自下。又主人忽被坠损肠出,以冷水喷之,令身噤,肠自入也。又腊日夜,令人持椒井傍,无与人语,内椒井中,服此水去温气。《博物志》云:凡诸饮水,疗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固亦损人。新补。

半天河

微寒。主鬼疰,狂,邪气,恶毒。

陶隐居云:此竹篱头水也,及空树中水,皆可饮,并洗诸疮用之。

《衍义》曰:半天河水,一水也。然用水之义有数种,种各有理。如半天河水,在上天泽水也,故治心病、鬼疰、狂、邪气、恶毒。

热汤

主忤死。先以衣三种 #44,籍#45 作死人腹上,乃取铜器若瓦器盛汤着衣上,汤冷者去衣,大冷者换汤,即愈。又霍乱,手足转筋。以铜器若瓦器盛汤熨之,亦可令蹋器使脚底热彻,亦可以汤捋之,冷则易,用醋煮汤更良,煮蓼子及吴茱萸汁亦好。以绵絮及破毡角脚,以汤淋之,贵在热彻。又缲丝汤,无毒,主蛔虫。热取一盏服之,此煮茧汁,为其杀虫故也。又燖猪汤,无毒,主产后血刺心痛欲死,取一盏温服之。新补。见《抱朴子》、陈藏器。

《衍义》曰:热汤,助阳气,行经络。患风冷气痹人,多以汤渫脚至膝上,厚覆使汗出周身。然别有药,亦终假汤气而行也。四时暴泄利,四肢冷,脐腹疼,深汤中坐,浸至腹上,频频作,生阳佐药,无速於此。虚寒人始坐汤中必战,仍常令人伺守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五竟

#1 下: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 迁:晦明轩本作“迂”。

#3 上:晦明轩本作“土”。

#4 上:晦明轩本作“土”。

#5 叶:原作“药”,据晦明轩本改。

#6 放:原作“於”,据晦明轩本改。

#7 转:晦明轩本作“传”。

#8 和:原作“秘”,据晦明轩本改。

#9 谨:晦明轩本作“慎”。

#10 虫:晦明轩本作“虱”。

#11 是:晦明轩本作“见”。

#12 大:原作“火”,据晦明轩本改。

#13 服之:此下原有“其坑常封锁坑中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取。生砒谓之砒黄,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谓石非石,谓上非土,磨研”四十六字乃《衍义》文错简於此据晦明轩本删移。

#14 长:晦明轩本作“多”。

#15 谨:晦明轩本作“慎”。

#16 胎:晦明轩本作“锻”。

#17 其坑:此下四十六字原错简在《别说》文内,据晦明轩本移正。

#18 经: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9 少:晦明轩本“少”下有“许”字。

#20 即:晦明轩本作“却”。

#21 脐:原作“剂”,据晦明轩本改。

#22 生:晦明轩本作“末”。

#23 惟:原作“帷”,据晦明轩本改。

#24 杨:晦明轩本作“阳”。

#25 错:晦明轩本作“醋”。

#26 实:晦明轩本作“宝”。

#27 水:晦明轩本无“水”字。

#28 赤:晦明轩本作“青”。

#29 染:晦明轩本作“紫”。

#30 下:晦明轩本作“丁”。

#31 山: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2 赤土也:此下八十四字原错简在“《唐本》注”中,据晦明轩本移正。

#33 袭:晦明轩本作“聋”。

#34 取:晦明轩本作“耳”。

#35 久:原作“九”据晦明轩本改。

#36 者:此下原有“赤土也。今人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又云: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又《北山经》天池之山,其中多黄垩。又《中山经》袭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黄垩。注云:言有杂色之垩也。然则赭以西土者为贵,垩有五色,入药惟白者取」八十四字乃《图经》文错简於此,据晦明轩本删移。

#37 味温:晦明轩本“味”作“末”,“温”字属下读。

#38 强:原作姜,据晦明轩本改。

#39 一十:晦明轩本作“二七”。

#40 拌:原作“伴”,据晦明轩本改。

#41 二:晦明轩本作“一”。

#42 毒: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3 坚:原作“紧”,据晦明轩本改。

#44 种:晦明轩本作“重”。

#45 籍:晦明轩本作“藉”。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六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玉石部下品

白垩

味苦、辛,温,无毒。主女子寒热,症瘕,月闭,积聚,阴肿痛,漏下,无子,泄痢。不可久服,伤五脏,令人羸瘦。一名白善。生邯郸山谷。采无时。

《图经》曰:文具代赭条下。

《药性论》云:白垩,使,味甘,平。主女子血结,月候不通,能涩肠止痢,温暖。

陶隐居云:此即今画用者,甚多而贱,俗方亦稀,《仙经》不须。

《日华子》云:白善,味甘。治泻痢,痔瘘,泄精,女子子宫冷,男子水脏冷,鼻洪,吐血。名白垩,入药烧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色青并底白者,先单捣令细,三度筛过了,又入钵中研之。然后将盐汤飞过,浪乾。每修事白垩一两,白盐一分,投於清 #1 水中,用铜器物内,沸十余沸了,然后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

禹锡云:按《唐本》云:胡居士言,始兴小桂县晋阳乡有白善。

青琅玕

味辛,平,无毒。主身痒,火疮,痈伤,白秃,疥瘙,死肌,浸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一名石珠,一名青珠。生蜀郡平泽。采无时。杀锡毒,得水银良,畏鸡骨。

《图经》曰:青琅玕,生蜀郡平泽。苏恭注云:琅玕乃有数种,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琅玕五色,具 #2 以青者入药,为胜,出雟州以西乌白蛮中及于阗国也。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玕青色,生海中,云海人於海底以网挂得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禹贡》:雍州厥贡璆琳琅玕。

陶隐居云:此《蜀都赋》所称青珠黄环也。黄环乃是草,苟取名类而种族为乖。琅玕亦是昆山上树名,又《九真经》中大丹名也。此石今亦无用,惟以疗手足逆胪。化丹之事,未的见其术。

《唐本》注云:琅牙乃有数种色,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且琅牙五色,具以青者入药为胜。今出隽州以西乌白蛮中及于阗国也。

《日华子》云:玻璃,冷,无毒。安心,止惊悸,明目,摩翳障。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琉璃,主身热目赤,以水浸令冷熨之。《韵集》曰:火齐珠也。《南州异物志》云:琉璃本是石,以自然灰理之可为器,砗磲、码碯并玉石类,是西国重宝。《佛经》云:七宝者,谓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玻璃、真珠是也。或云珊瑚、琥珀。今码碯碗上刻镂为奇工者,皆以自然灰又昆吾刀治之,自然灰,今时以生 #3 皮胶作假者,非也。

《衍义》曰:青琅玕,《书》曰:三危既宅。三危,西裔之山也,厥贡推 #4 球琳琅玕。孔颖达以谓琅玕石似玉。《新书》亦谓三苗、西戎。《西域记》云:天竺国山#5 出此物。陶隐居谓为本;名大丹名#6 既是大丹名,则《本经》岂可更言煮炼服之。又曰:可化为丹。陶不合远引,非此琅玕也。

自然铜

味辛,平,无毒。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生邕州山岩中出铜处,於坑中及石间采得,方圆不定,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

《图经》曰:自然铜,生邕州山岩中出铜处,今信州、火山军皆有之。於铜坑中及石间采之,方圆不定,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今信州出一种,如乱铜丝状,云在铜矿中,山气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银,如老翁须之类,入药最好。火山军出者,颗块如铜,而坚重如石,医家谓之銗石,用之力薄。采无时。今南方医者说,自然铜有两三体:一体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缀,至如斗大者,色煌煌明烂如黄金、□石,最上;一体成块,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体如姜、铁矢之类。又云:今市人多以銗石为自然铜,烧之皆成青焰如硫黄者是也。此亦有二三种:一种有壳如余粮,击破其中光明如鉴,色黄类□石也;一种青黄而有墙壁,或文如束针;一种碎理如团砂者,皆光明如铜,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烧之皆成烟焰,顷刻都尽。今药家多误以此为自然铜,市中所货往往是此。自然铜用多须锻,此乃畏火,不必形色,只此可辨也。

雷公云:石髓铅即自然铜也。凡使,勿用方金牙,其方金牙真似石髓铅,若误饵,吐煞人。其石髓铅,色似乾银泥,味微甘。如采得,先捶碎,同甘草汤煮一伏时,至明漉出,摊令乾,入臼中捣了,重筛过,以醋浸一宿,至明,用六一泥泥瓷合子,约盛得二升已来,於文武火中养三日夜,才乾便用盖盖了,泥用火锻两伏时,去土抉盖,研如粉用。若修事五两,以醋两镒为度。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自然铜,凉。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以酒磨服。

《衍义》曰:自然铜,有人饲折翅雁,后遂飞去。今人打扑损,研极细,水飞过,同当归、没药各半钱,以酒调,频服,仍以手摩痛处。

金牙

味咸,无毒。主鬼疰,毒蛊,诸疰。生蜀郡,如金色者良。

《图经》曰:金牙,生蜀郡,今雍州亦有之。《本经》以如金色者良,而此物出於溪谷,在蜀汉江岸石间打出者,内即金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葛洪治风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而饮之。古方亦有烧淬去毒入药者。孙思邈治风毒及鬼痉,南方瘴气,传尸等,各有大小金牙散之类是也。

陶隐居云:今出蜀汉,似粗金,大小如棋子而方。又有铜牙亦相似,但外色黑,内色小浅,不入药。金牙惟合酒、散。

唐本 #7 注:打出者,内即金色,岸摧入水,久者皆黑。近南山溪谷、茂州、维#8 州者皆胜。

《日华子》云:味甘,平。治一切冷风气,暖腰膝,补水脏,惊悸,小儿惊痫。入药并烧淬去粗汁用。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金牙石,君。治一切风,筋骨孪急,腰脚不遂。烧浸服之良。

《衍义》曰:金牙,今方家绝不用。以此故,商客无利不贩卖,医者由是委而不用,兼所出惟蜀郡有之,盖亦不度也。余如《经》。

金星石

寒,无毒。主脾肺壅毒,’ 及主肺损吐血、嗽血,下热涎,解众毒。今多出濠州。又有银星石,主疗与金星石大体相似。

《图经》曰:金星石,生并州、濠州。寒,无毒。主脾、肺壅毒及肺损出血,嗽血,下热涎,解众毒。又有一种银星石,体性亦相似,采无时。

《衍义》曰:金星石、银星石,治大风疾。别有法,须烧用。金星石於苍石内,外有金色麸片,银星石有银色麸片。又一种深青色,坚润中有金色如麸片,不入药,玉人碾为器,或妇人首饰。余如《经》。

礞石

治食积不消,留滞在脏腑,宿食症块久不差及小兄食积羸瘦,妇人积年食症,攻刺心腹。得硇砂、巴豆、大黄、荆三棱等良。可作丸服用之,细研为粉。一名青礞石。新定。

姜石

味咸,寒,无毒。主热豌豆疮,丁毒等肿。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以烂不碜者好,齐州历城东者佳。

《外台秘要》:《救急》治乳痈肿如碗大,痛甚。取白姜石捣末一二升,用鸡子白和如□傅肿上,乾易之,此方频试验。如鸡子虑罪,取榆白皮和捣傅。立差。

《衍义》曰:姜石,所在皆有,须不见日色,旋取微白者佳。治丁 #9 肿殊效。

井泉石

大寒,无毒。主诸热,治眼肿痛,解心脏热结,消去肿毒及疗小儿热疳,雀目,青盲。得大黄、栀子,治眼睑肿。得决明、菊花,疗小儿眼疳生翳膜,甚良。亦治热嗽。近道处处有之,以出饶阳郡者为胜,生田野间地中,穿地深丈余得之。形如土色,圆方、长短、大小不等,内实而外则重重相迭,采无时。用之当细研为粉。不尔使人淋。又有一种如姜石,时人多指以为井泉石者,非是。

《图经》曰:井泉石,生深州城西二十里剧家村地泉内,深一丈许。其石如土色,圆方、长短、大小不等,内实外圆,作层重迭相交。其性大寒,无毒。解心脏热结,消去肿毒及疗小儿热疳。不拘时月采。

花乳石

主金疮止血,又疗产妇血晕恶血。出陕华诸郡。色正黄,形之大小、方圆无定。欲服者,当以大火烧之。金疮止血,正尔刮末傅之即合,仍不作脓溃。或名花蕊石。采无时。

《图经》曰:花蕊 #10 石,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器。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黄同锻,研末傅金疮,其效如神。又人仓卒中金刃,不及锻合,但刮石上取细末傅之。

《别说》云:《图经》玉石中品有花蕊石一种,主治与此同,是一物。

《衍义》曰:花乳石,其色如硫黄,《本经》第五卷中已着。今出陕、华间,於黄石中,间有淡白点,以此得花之名。今惠民局花乳石散者皆是此物。陕人又能镌为器。《图经》第二卷中,易其名为花蕊石,是却取其色黄也。更无花乳之名,虑岁久为世所惑,故书之。

不灰木

大寒。主热痱疮,和枣叶、石灰为粉,傅身。出上党。如烂木,烧之不然,石类也。

《图经》曰:不灰木,出上党,今泽、潞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青白如烂木,烧之不然,以此得名。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亦名无灰木。采无时。今处州山中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人家多取以饰山亭,及琢为枕。虽不入药,然与不灰木相类,故附之。

陈藏器云:不灰木要烧成灰,即斫破,以牛乳煮了便烧,黄牛粪烧之成灰。中和二年,於李宗处见传。

《丹房镜源》云:不灰木煮汞。

禹锡云:大寒,无毒。

蓬砂

味苦、辛,暖,无毒。消痰止嗽,破症结,喉痹。及焊金银用。或名鹏砂。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硇砂条下。

《衍义》曰:蓬砂,含化咽津,治喉中肿痛,膈上痰热,初觉便治,不能成喉痹,亦缓取效可也。南番者,色重褐,其味和,其效速;西戎者,其色白,其味焦,其功缓,亦不堪作焊。

铅霜

冷,无毒。消痰,止惊悸,解酒毒,疗胸膈烦闷,中风痰实,止渴。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铅条下。

《十全博救方》治鼻衄方。铅白霜为末,取新汲水调二 #11 字。

《简要济众方》:治室女月露滞涩,心烦恍惚。铅白霜细研为末,每服一钱,温地黄汁一合调下。生乾地黄煎汤调下亦得。

《衍义》曰:铅霜,《图经》已着其法,治上膈热涎塞。涂木瓜失酸味,金克木也。

蛇黄

主心痛,疰忤,石淋,产难,小儿惊痫,以水煮研服汁。出岭南,蛇腹中得之,圆重如锡,黄黑青杂色。

《图经》曰:蛇黄,出岭南,今越州、信州亦有之。《本经》云:是蛇腹中得之,圆重如锡,黄黑青杂色。注云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今医家用者,大如弹丸,坚如石,外黄内黑色,二月采。云是蛇冬蛰时所含土,到春发蛰,吐之而去。与旧说不同,未知孰是?

今注:蛇黄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唐本先附。

禹锡云:谨按《日华子》云:冷,无毒。镇心。如入药,烧赤三四次,醋淬,飞研用之。

古文钱

平。治翳障,明目,疗风赤眼,盐卤浸用。妇人横逆产,心腹痛,月隔,五淋,烧以醋淬用。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铅条下。

陈藏器云:大钱,钱 #12 注中陶云不入用。按钱青者是大钱,煮汁服,主五淋。磨入目,主盲瘴肤赤。和薏苡根煮服,主心腹痛。煮比轮钱以新汲水投服之,又主时气。含青钱,又主口内热疮。以二十文烧令赤,投酒中服之,立差。又主妇人横产。

《衍义》曰:古文钱,古铜焦赤有毒,治目中瘴瘀,腐蚀坏肉。妇人横逆产,五淋多用。非特为有锡也,此说非是。今但取景王时大泉五十及宝货,秦半两,汉荚钱、大小五铢,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宋四铢、二铢,及梁四柱,北齐常平五铢。尔后,其品尚多,如此之类方可用。少时常自患暴赤目肿痛,数日不能开。客有教以生姜一块,洗净去皮,以古青铜钱刮取姜汁,就钱棱上点。初甚苦热,泪蔑面,然终无损。后有患者,教如此点,往往疑惑。信士点之,无不获验,一点遂愈,更不可再作。有疮者不可用。

冬灰

味辛,微温。主黑子,去疣音尤息肉,疽蚀疥瘙。一名藜灰。生方谷川泽。

陶隐居云:此即今洗衣黄灰尔,烧诸蒿、藜,积聚炼作之,性亦烈,又荻灰尤烈。欲销黑痣、疣赘,取此三种灰和水蒸以点之即去,不可广用,烂人皮肉。

《衍义》曰:冬灰,诸家止解灰而不解冬,亦其阙也。诸灰一烘而成,惟冬灰,则经三四月方彻炉。灰既晓夕烧灼,其力得不全燥烈乎?而又体益重。今一嵍成者体轻,盖火力劣,故不及冬灰耳。

铜矿石

味酸,寒,有小毒。主丁肿恶疮,驴马脊疮,臭腋,石上水磨取什涂之。其丁肿,末之传疮上,良。今按《别本》注云:状如姜石而有铜星,熔取钢也。唐本先附。

铜弩牙

主妇人产难,血闭,月水不通,阴阳隔塞。

陶隐居云:即今人所用射者尔,取烧赤内酒中,饮汁,得古者弥胜。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平,微毒。

特生礜石

味甘,温,有毒。主明目,利耳,腹内绝寒,破坚结及鼠瘘,杀百虫恶兽。久服延年。一名苍礜石,一名鼠毒。生西域。采无时。火炼之良,畏水。

陶隐居云:旧鹳巢中者最佳,鹳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令热。今不可得。惟用出汉中者,其外形紫赤色,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状如齿者佳。

握雪礜石

味甘,温,无毒。主痼冷,积聚,轻身延年,多食令人热。

《唐本》注云:出徐州西宋里山。入土丈余於烂土石间,黄白色,细软如面。一名化公石,一名石脑。炼服别有法。唐本先附。

梁上尘

主腹痛,噎,中恶,鼻衄,小儿软疮。唐本先附。

《日华子》云:平,无毒。禹锡云:按《药对》云:梁上尘,微寒。

土阴孽

味咸,无毒。主妇人阴蚀,大热,乾痂。生高山崖上之阴,色白如脂。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犹似锺乳、孔公孽之类,故亦有孽名,但在崖上尔,今时有之,但不复采用。

车脂

主卒心痛,中恶气,以温酒调及热搅服之。又主妇人姤乳,乳痈,取脂熬令热涂,亦和热酒服。今附。

禹锡云:谨按陈藏器云:车脂,味辛,无毒。主鬼气,温酒烊令热服之。

釭中膏音工

主逆产,以膏画儿脚底即正。又主中风,发狂。取膏如鸡子大,以热醋搅令消,服之。今附。

《千金方》:一治妊娠腹中痛。烧车釭脂末,内酒中服。亦治咳嗽。

煅灶灰

主症痕坚积,去邪恶气。

陶隐居云:即今锻铁灶中灰尔,兼得铁力。以治暴症,大有效也。

陈藏器云:灶突后黑土,无毒。主产后胎衣不下。末服三指撮,暖水及酒服之。天未明时取验。

淋石

无毒,主石淋。此是患石淋人或於溺中出者,如小石,水磨服之,当得碎石随溺出。今附。

禹锡云:谨按《日华子》云:淋石,暖。

方解石

味苦、辛,大寒,无毒。主胸中留热,结气,黄疸,通血脉,去蛊毒。一名黄石。生方山。采无时。恶巴豆。

陶隐居云:按《本经》长石一名方石,疗体亦相似,疑是此也。

《唐本》注云:此石性冷,疗热不喊石膏也。

苍石

味甘,平,有毒。主寒热,下气,瘘蚀,杀禽兽。生西域。采无时。

陶隐居云:俗中不复用,莫识其状。

石蚕

无毒。主金疮,止血,生肌,破石淋,血结。摩服之,当下碎石。生海岸石傍,状如蚕,其实石也。今附。

禹锡云:谨按《药诀》云:石蚕,味苦,热,有毒。

石脑油

主 #13 小儿惊风,化涎,可和诸药作丸服。宜以瓷器贮之,不可近金银器,虽至完密,直尔透之。道家多用,俗方亦不甚须。新定。

白瓷瓦屑

平,无毒,主妇人带下白崩,止呕吐,破血,止血。水摩,涂疮灭瘢。定州者良,余皆不如。唐本先附。

乌古瓦

寒,无毒。以水煮及渍汁饮,止消渴。取屋上年深者良。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乌古瓦,亦可单用。煎汤服,解人中大热。

玉井水

味甘,平,无毒。久服神仙,令人体润,毛发不 #14 白。出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有。犹润於草木,何况於人乎。夫人有发毛,如山之草木,故山有玉而草木润,身有玉而毛发黑。《异类》云:昆仑山有一石柱,柱上露盘,盘上有玉水溜下,土人得一合服之,与天地同年。又太华山有玉水,人得服之长生。玉既重宝,水又灵长,故能延生之望。今人近山多寿者,岂非玉石之津乎?故引水为玉证。

秋露水

味甘,平,无毒。在百草头者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亦有化云母成粉,朝露未晞时拂取之。柏叶上露,主明目。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露即一般所在有异,主疗不同。

甘露水

味甘美,无毒。食之润五脏,长年不饥神仙,绿是感应天降佑兆人也。

梅雨水

洗疮疥,灭瘢痕。入酱令易热 #15,沾衣便腐,浣垢如灰汁,有异他水。江淮已南,地气卑湿,五月上旬连下旬尤甚。月令土润溽暑是五月中气,过此节已后,皆须曝书。汉˙崔寔七夕曝书,阮咸焉能免俗,盖此谓也。梅沾衣,皆以梅叶汤洗之脱也,余并不脱。

醴泉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痛,疰忤鬼气邪秽之属,并就泉空腹饮之。时代升平,则醴泉涌出,读古史大有此水,亦以新汲者佳。止热消渴及反胃,腹痛,霍乱为上。

甘露蜜

味甘,平,无毒。主胸膈诸热,明目止渴。生巴西绝域中,如□也。

汉武帝立金茎,作仙人掌承露盘,取云表之露,服食以求仙。

水花

平,无毒。主渴。远行山无水处,和苦栝蒌为丸,朝预服二十丸,永无渴。亦入杀野兽药,和狼毒、皂荚、矾石为散,揩安兽食余肉中,当令不渴,渴恐饮水药解,名水沫。江海中间,久沫成乳石,故如石水沫,犹软者是也。

生熟汤

味咸,无毒。熬盐投中饮之,吐宿食毒恶物之气,胪胀欲为霍乱者,觉腹内不稳,即进一二升,令吐得尽,便愈。亦主痰疟,皆须吐出痰及宿食,调中消食。又人大醉及食瓜果过度,以生熟汤浸身,汤皆为酒及菰味。《博物志》云:浸至腰,食菰可五十枚,至胫颈则无限。

屋漏水

主洗犬咬疮,以水浇屋檐承取用之,以水滴檐下令土湿,取土以傅犬咬处疮上,中大有毒,能消疮毒恶疾。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六竟

#1 清:晦明轩本作“斗」。

#2 具:晦明轩本作“其”。下《唐本》注中仿此。

#3 生:晦明轩本作“牛”。

#4 推:晦明轩本作“惟”。

#5 山:晦明轩本作“正”。

#6 本:晦明轩本作“木”。

#7 本: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8 维:晦明轩本作“雍”。

#9 丁: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10 蕊:晦明轩本作“乳”。

#11 二:晦明轩本作“一”。

#12 钱:晦明轩本作“银”。

#13 主: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14 不: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5 热:晦明轩本作“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七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上

黄精

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重楼,一名菟竹,一名鸡格,一名救穷,一名鹿竹。一名萎蕤;一名仙人余粮,一名垂珠,一名马箭;一名白及。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二月三月采根,阴乾。

《图经》曰:黄精,旧不载所出州郡,二月采根。蒸过,暴乾用。今通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暴,作果卖,甚甜美而黄黑色。《博物志》一云:天老谓黄帝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可以长生。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二月始生,叶状似竹,根似萎蕤。根如鬼臼。俗方无用,《仙经》所贵。根、叶、华、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黄精叶乃与钩吻相似,惟茎不紫、花不黄为异,而人多惑。

《唐本》注云:黄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犹如拇指。

《日华子》云: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暴,食之驻颜。

雷公云:凡使,勿用钩吻,真似黄精,只是叶有毛钩子二个,是别认处,若误服害人。黄精叶似竹叶。凡采得;以溪水洗净后蒸,从巳至子,刀薄切,曝乾用。

《抱朴子》云:服其花,胜其实,其实胜其根。但花难得。服黄精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耳。断谷不及术,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但不及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与老小休 #1 粮。

《食疗》云:饵黄精,能老不饥。其法: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气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时有一石,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暴使乾,不尔朽坏。其生者,若初服,只可一寸半,渐渐增之。十日不食,能长服之,止三尺五寸 #2。服三百日后,尽见鬼神,饵必升天。根、叶、花、实皆可食之。但相对者是,不对者名扁#3 精。

《稽神录》:临川有士人虐所使婢,婢乃逃入山中,久之见野草枝叶可爱,即拔取根食之甚美,自是常食,久而遂不饥,轻健。夜息大树下,闻草中动,以为虎,惧而上树避之。及晓下平地,其身欻然凌空而去,或自一峰之顶,若飞鸟焉。数岁,其家人采薪见之,告其主,使捕之不得,一日遇绝壁下,以网三面围之,俄而腾上山顶。其主异之,或曰此婢宿 #4 有仙骨,不过灵药服食。遂以酒饥五味香美,置往来之路,观其食否,果来食,食讫不能远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黄精也。

《道藏神仙芝草经》:黄精,宽中益气,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体坚强,其力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博物志》:昔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曰钩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甚乎□

《圣惠方》:神仙,服黄精成地仙,根茎不限多少,细锉阴乾捣末,每日摩水调服,服一年变老为少。

菖蒲

味辛,温,无毒。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久服轻身,聪耳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一名昌阳。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露根不可用。一名尧韭,今处处有之,生石碛上,五月、十二月采根,阴乾。秦皮、秦艽为之使,恶地胆、麻黄。

《图经》曰:菖蒲,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龈 #5 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一寸九节者佳,亦有十二节者。蜀人用治心腹冷气搊痛者,取一二寸槌碎,同吴茱萸煎汤饮之,良。黔、蜀蛮人亦常将随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热汤或酒送亦效。

陶隐居云:菖蒲大根者,主风湿,不堪服食。此药甚去虫并蚤虱,而今都不言之。真菖蒲叶有脊,一如剑刃,四月、五月亦小厘华也。东涧溪侧又有名溪荪者,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而叶正如蒲,无脊。俗人多呼此为石上菖蒲者,谬矣。此止主咳逆,亦断蚤虱尔,不入服。

《日华子》云:除风下气,丈夫水脏、女人血海冷败,多忘长智,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脏虫及蚤虱。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罯 #6 甚验。忌饴糖、羊肉。

《抱朴子》云:韩丛 #7 服之十三年,身生毛,日诵书万言,冬#8 不寒。又须得石上,寸九节,紫花尤善。

《汉武帝内传》:武帝上嵩山,见仙,长二丈。问 #9 曰:吾九嶷山人也,闻中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食之长生,故来采之。忽然不见。

《别说》云:其池泽所生,肥大节疏粗慢,恐不可入药,唯可作果盘,盖气味不烈而和淡尔。

《千金方》:日月未足而欲产者。捣菖蒲根汁一二升,灌喉中。又方: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两半锉,酒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三服,食前温服。又方:治好忘,久服聪明益智。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验之。不可犯铁,若犯之,令人吐逆。

《肘后方》:扁鹊云: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为治皆参取而用之。已死,捣菖蒲生根,绞汁灌之,立瘥。一又方:耳聋。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一去心,二物合捣,分作七丸。绵裹塞,耳,日着一丸,效。又方:卒胎动不安,或腰痛胎转抢心,下血不止。菖蒲根汁三升服之。

《衍义》曰:菖蒲,世又谓之兰荪,生水次,失水则枯,根节密者气味足。有人患遍身生热毒疮,痛而不痒,手足尤甚,然至颈而止 #10,黏着衣被,晓夕不得睡,痛不可任。有下俚教以菖蒲三斗,锉,日乾之,春罗为末,布席上,使一病疮人恣卧其间,仍以被衣覆之。既不黏着衣被,又复得睡,不五七日至#11,其疮如失。后自患此疮,亦如此用,应手神验。其石菖蒲根络石而生者,节一乃密,入药须此等。

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花,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花,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乾。术、枸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图经》曰:菊花,紫茎而气香,厚至柔嫩可食者,其为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乾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

《药性论》云:甘菊花,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苦 #12 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可食。

杨损之云:甘者入药,苦者不任。

《食疗》云:甘菊可作羹,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

《肘后方》:犯丁肿垂死。菊叶一握,捣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冬用其根。

《衍义》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依 #13 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人参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山谷及辽东。高丽、潞州、泽、易、檀、箕、幽、妫等州并出,盖以其山相连接,故皆有之。次出海东新罗国,又出渤海,今河东诸州及泰州皆有之。又河北闽中来者,俱不及上党者佳。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乾,无令见风。茯苓为之使,恶溲疏,反藜芦。又云:马兰为使,恶卤咸。

《图经》曰:试上党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人参,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此乃人参之力也。李绛《兵部手集方》疗反胃,呕吐无常,粥饮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以上党人参三大两擘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顿服。唐名医治心腹病。

《药性论》云:人参,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痰 #14 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陶隐居云: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於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百济今以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实用并不及上党者。高丽人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椵树相寻。椵音贾。今注:高 #15 丽、百济者。太行山所出,谓之紫团参。

《日华子》云:杀金石药毒,调中治气,消食开胃,食之无忌。

《外台秘要》:治蜂、蝎螫人方。人参嚼以封之。

《千金方》:开心,肥健。大人参一分,猪肘 #16 十分,酒拌,服百日,满体髓溢,日诵千言,肌肤润,去热风痰。

《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不进乳食,和气去痰。人参四两,半夏一两,生姜汁熬一宿,曝乾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生姜汤吞下。又方:治狗咬破伤风。以人参不计多少,桑柴火烧令烟绝,用盏子合研为末,糁在疮上,立效。

《胜金方》:治吐血。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伋水调下一钱服之。又治咳嗽上气,喘急。

《衍义》曰:人参,今之用者,皆河北榷场博易到,尽是高丽所出,率虚软味薄,不若潞州上党者味厚体实,用之有据。

天门冬

味苦、甘,平、大寒,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一名颠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暴乾。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

《图经》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夏生白花,亦有黄色者。秋结黑子,在其根枝傍。入伏后无花,暗结子。其根白或黄紫色,大如手指,长二三寸,大者为胜,颇与百部根相类。

《药性论》云: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中一切恶气,不洁之疾。

《唐本》注云:此有二种,苗有刺而涩者,无刺而滑者,俱是门冬。俗云颠刺、浣草者,形貌詺之。虽作数名,终是一物。二根浣垢俱净,门冬、浣草,互名之也。詺,音瞑。

《日华子》云: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杨损之云:服天门冬,误食鲤鱼中毒,浮萍解之。

《抱朴子》云:或名地门冬,或名筵门冬,或名巅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气香者上;其生水侧下地者,叶细似蕴而微黄,根长而味多苦气臭者下。亦可服食,然喜令人下气,为益又迟也。服之百日,皆丁壮兼倍,快於术及黄精也。杜紫微服之,御八十妾,有男一百四十人 #17。

《食疗》云:补虚劳,治肺劳,止渴,去热风。可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后服之。若曝乾,入蜜丸尤佳。

《外台秘要》:治风癫引胁牵痛,发作则吐,耳如蝉呜。天门冬去心、皮,曝乾捣筛,酒服方寸匕。

孙真人 #18《枕中记》:天门冬,酿酒服之,去症瘕积聚,风痰癫狂,三虫伏尸,除瘟痹,轻身益气,令人不饥,百日还年却老。

《道书》云:欲不畏寒,取天门冬、茯苓等分为末,服方寸匕,日再服。大寒时,单衣汗出。

《列仙传》:赤顶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

《神仙传》: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门冬,在人间二百余年。

《修真秘旨方》:神仙,服天门冬三十斤,细切,阴乾,捣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日五六服。二百日后怡泰,拘急者缓,羸劣者强;三百日身轻;三年走及奔马。

《衍义》曰:天门冬,麦门冬之类,虽曰去心,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乃以汤浸一二时,柔即柔矣,然气味都尽。用之不效。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余如二经。

甘草国老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潞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乾十日成。术、乾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羌花、甘遂、海藻四物。

《图经》曰:有人中乌头、巴豆毒 #19,甘草入腹即定。崔元亮《海上方》治发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极奇秘。以甘草三大两,生捣,别筛末,大麦面九两,於一大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之#20 好酥少许,别捻入药,令匀,百沸水溲如饼剂,方圆大於疮一分,热傅肿上,以油斤#21 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脓水自出,未成肿便内消。

《药性论》云: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日华子》云: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养精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炙用。

雷公云: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

孙真人云:主一切伤寒。甘草如指长,炙,细锉,童子小便一升,煎取七合,空心服,日再服之。

《金匮玉函》云:治误饮馔中毒者。未审中何毒,只急煎甘草、荠苨汤服之,入口便活。又方:治小儿中蛊欲死。甘草半两锉,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作二服,当吐蛊出。

《伤寒类要》:治伤寒三二日咽痛者。与甘草二两炙,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又方:伤寒脉结代者,心悸动方。甘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二。

《姚和众方》:治小儿尿血。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令尽。

《广利方》:治肺痿久咳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甘草十二分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甘草末一钱匕,搅令散服。

《御药院方》:治二三日咽痛,可与甘草汤去滓,日三服。

《百一方》:小儿初生,未可与朱、蜜 #22 取甘草一指#23 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兄口中,可#24 一蚬壳止,儿当快吐胸中恶汁,后待儿饥渴,更与之。若两服不吐,尽一合止#25,得吐恶汁,儿智惠无病。又方:中蛊,生煮甘草服之,吐疾#26 出,若平生预服防蛊者,宜熟炙甘草煮服之。若中蛊毒即内消,不令吐也,神验。又方:食牛羊肉中毒者,煮甘草汁服之一二升,当愈。

《经验方》:崔宣州衍传赤白痢方。甘草一尺,炙擘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梅师方》:治初得痢,冷热赤白及霍乱。甘草一两炙,豆蔻七个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服。

《衍义》曰: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

生乾地黄

乾地黄 味甘、苦,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生者尤良。

生地黄 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一名苄,一名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乾。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图经》曰: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饦,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果得。以置於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饦,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纪其事云: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已来,如虾蟆状,无目、足,微似有口,盖谓此物所食,自此遂愈,食冷淘不用着盐。

《药性论》云:乾地黄,君。能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久服变白延年。治产后腹痛,上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黄,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不利水道,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咸阳,即长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实子,实如小麦,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间以彭城乾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

陈藏器云:《本经》不言生乾及蒸乾。方家所用二物别,蒸乾即温补,生乾则平宣,当依此用。

《日华子》云:乾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又云:生者水浸验,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沉者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忌铁器。

《抱朴子》云: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手上车弩。

《淮南子》云:地黄,主属骨。

《食疗》云:地黄,微寒。以蜜煎,或浸食,或煎汤,或酒饮,并炒 #27。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

《外台秘要》:张文仲治骨蒸方。生地黄一升,捣取汁,三度捣绞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身体凉为度。

《千金方》:治牙齿根欲动脱。生地黄细锉,绵裹着齿上咂之,渍齿根,日三四,并咽汁,十日,大佳。

《肘后方》:治耳中常呜。生地黄截塞耳,数易之,以疗为度。一云以纸裹微灰火中煨之用,良。

《百一方》:妊娠漏胎。生地黄汁令一升,渍酒四合,煮三五沸服之,不止又服。又方:治猘犬咬人,捣地黄汁饮之并涂疮口,百度止。

《梅师方》:治堕损筋骨,蹉跌骨碎破。捣生地黄熨热,裹三日夜,数易。若血聚,以针决之。又方:治吐血神效方。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香二两,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胶消服。又方:治乳痈。捣生地黄汁傅之,热即易之,无不见效也。

《孙兆方》:治鼻衄及膈上盛热。乾地黄、龙脑、薄荷等分为末,冷水调下。

《产宝方》:妊娠下血如月信,通恐胎乾 #28 方。乾地黄、乾姜等分为末,用酒调方寸匕。

《衍义》曰:地黄,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经》只言乾、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一须地黄者,生与生乾,常虑太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味苦、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一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乾。防风、地榆为之使。

《图经》曰: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春生苗,青色无桠。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簳状,青 #29 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乾。以大块紫花者为胜。

《药性论》云:白朮,君,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味甘、辛,无毒。能主大风□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及胃气虚冷痢。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胜。《仙经》云:亦能除恶气,弥灾沙。丸散煎饵并有法。其苗又可作饮,甚香美,去水。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极。东境术大而无气烈,而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用时宜刮去之。

《日华子》云:术,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症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用米泔浸一宿,入药。

《抱朴子》云:术,一名山精,故《神农药经》曰:必欲长生,常服山精。

《圣惠方》:治雀目,不计时月。用苍术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不计时候。

《千金方》:疗烦闷。白术末,水调服方寸匕。

《梅师方》:治心下有水。白术三两,泽泻五两到,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服。

《衍义》曰:苍术,其长如大小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白术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绿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弱 #30 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殊不计#31 本草元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嵇康曰:闻道人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亦无白字。

菟丝子

味辛、甘,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菟芦,一名菟缕,一名蓎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网,一名菟累。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九月采实,曝乾。!得酒良,署预、松脂为之使,恶瞿菌。

《图经》曰:按《尔雅》云:唐,蒙,女萝,菟丝。释曰:唐也,蒙也,女萝也,菟丝也,一物四名。而《本经》并以唐蒙为一名。《诗》云:茑与女萝。《毛传》云:女萝,菟丝也。仙方多单服者,取实酒浸,曝乾再浸,又暴,令酒尽,筛末,酒服,久而弥佳,兼明目。其苗生研汁,涂面斑神效。

《药性论》云:菟丝子,君。能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久服延年,驻悦颜色。

陶隐居云:宜丸不宜煮,田野虚 #32 落中甚多,皆浮生蓝纻、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33 菟丝,今不必尔。其茎挼以浴小儿,疗热痱用。其实,先须酒浸之一宿,《仙经》、俗方并以为补药。

雷公云:勿用天碧草子,其样真相似,只是天碧草子味酸涩并黏,不入药。

《抱朴子》云: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菟,则丝不得生於上,然实不属也。又《内篇》云:菟丝初生之根,其形似菟,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之立变化。

《产书》云:治横生。菟丝子为末,酒调下一钱匕,米饮调下亦得。

《肘后方》: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三宿,每服一升,日三服。又方:治面上粉刺。捣菟丝子绞取汁,涂之瘥。

《经验后方》: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子洗秤一两,牛膝一两,同浸於银器内,五日曝乾为末,将元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又方:固阳丹,菟丝子二两,酒浸十日,水淘焙乾为末,更入杜仲一两,蜜炙捣,用薯蓣末酒煮为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用酒下五十丸。

《修真方》神仙方云:服之令人光泽,三年老变为少,此药治腰膝去风,久服延年。

《衍义》曰:菟丝子,附丛木中,即便蔓延,花实,无绿叶,此为草本之异。其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之说未必耳。已於茯苓条中具言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七竟

#1 休:晦明轩本作“代”。

#2 寸:原作“升”,据晦明轩本改。

#3 扁:晦明轩本作“偏”。

#4 宿:晦明轩本作“安”。

#5 龈:晦明轩本作“鞭”。

#6 罯:原作“署”,据晦明轩本改。

#7 丛:晦明轩本作“丛”。

#8 冬:晦明轩本“冬”下有“袒”字。

#9 问:晦明轩本“问”下有“之”字。

#10 止:原作“正”,据晦明轩本改。

#11 至:晦明轩本作“间”。

#12 苦:晦明轩本作“艾”。

#13 依:晦明轩本作“医”。

#14 痰:疑当作“痿”。

#15 高:晦明轩本“高”上有“见用多”三字。

#16 肘:晦明轩本作“肪”。

#17 人:原作“岁”,据晦明轩本改。

#18 人: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9 毒: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0 之:晦明轩本作“上”。

#21 斤:晦明轩本作“片”。

#22 蜜:原作“密”,据晦明轩本改。

#23 指:原作“分”,据晦明轩本改。

#24 可:晦明轩本“可”下有“得”字。

#25 止: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26 疾:晦明轩本作“痰”。

#27 炒:晦明轩本作“妙”。

#28 乾:晦明轩本作“漏”。

#29 青:晦明轩本“青”下有“赤”字。

#30 弱:晦明轩本作“胃”。

#31 计:晦明轩本作“详”。

#32 虚:晦明轩本作“墟”。

#33 上:晦明轩本“上”下有“生”字。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上

牛膝

单州 怀州

为君。味苦、酸,平,无毒。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疗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百倍。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二月、八月采根,阴乾。恶萤火、陆英、龟甲,畏白前。

《图经》曰: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唐˙崔元亮《海上方》治疟用水煮牛膝根,未发前服。今福州人单用土牛膝根,净洗,切,焙乾,捣,下筛,酒煎,温服,云治妇人血块,立效。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长大,柔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乃云有雌雄,雄者茎紫色而节大为胜尔。

《日华子》云:怀州者长白,近道苏州者色紫。

《外台秘要》:治久劳疟不断者。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未发前服,临发又服。

《圣惠方》:治气湿痹腰膝痛。用牛膝叶一斤切,米三合,於豉汁中相和,煮作粥,和盐、酱,空心食。

《千金方》:治妇人小便涩痛。牛膝五两,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作三服。

《肘后方》:口舌生疮。牛膝酒渍,含漱之,又治小便不利,茎中痛欲死,兼治妇人血结腹坚痛。牛膝一大把并叶,不以多少,酒煮饮之,立愈。又治卒暴症,腹中有如石刺。

《经验后方》:治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牛膝五两,细锉为末,生地黄汁五升浸,昼暴夜浸,汁尽为度,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久服壮筋骨,驻颜色,黑发,津液自生。

《梅师方》:治胞衣不出。牛膝八两,葵子一两,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

《孙真人食忌》云:治牙齿疼痛,烧牛膝根灰致牙齿间。又方:治卒得恶疮,人不识者。以牛膝根捣傅之。

《衍义》曰:今西京作畦种,有长三尺者最佳。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嚼烂罨之,即出。

柴胡

江宁府 寿州 淄州

为君。味苦,平、微寒,无毒。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一名山菜,一名茹草。叶一名芸蒿,辛香可食。生洪农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图经》曰:柴胡,生洪农山谷及冤句,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紧,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麦门冬而短者。七月开黄花。生丹州,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

《药性论》云:柴胡,能治热劳,骨节烦痛,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食。

陶隐居云:《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此柴胡疗伤寒第一用。

《孙尚药方》: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右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

《衍义》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的 #1 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

麦门冬

陆州 随州

为君。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结气,肠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乾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乾。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蘘。

《图经》曰: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云:偶於野人处得,神验不可言。

《药性论》云:麦门冬,使。恶苦芙,畏木耳。能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支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疗心腹结气,身黑目黄,心下苦支满,虚劳客热。

《日华子》云: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时疾热狂,头痛,止嗽。

陶隐居云:函谷即秦关。而麦门冬异於羊韭之名矣。处处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实如青珠,根似穬麦,故谓麦门冬,以肥大者为好。用之汤泽抽去心,不尔,令人烦。

陈藏器云:《本经》方家自有分别。出江宁小润,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 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久服轻身明目。和车前子、乾地黄为丸,食后服之,去温瘴,变白,明目,夜中见光。

《衍义》曰:麦门冬,根上子也。治心肺虚热,并虚劳客热,亦可取苗作熟水饮。

独活

凤翔府 宁化军羌活 文州

味苦、甘,平、微温,无毒。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贲豚,痫痓,女子疝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独摇草。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动。生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二月、八月采根,暴乾。豚实为之使。

《图经》曰:独活、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今用蜀汉出者佳。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生,叶青者是土脉中生。《本经》云:二物同一类,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黄色而作块者为独活。

《药性论》云:羌活,君,味苦、辛,无毒。能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喎邪,遍身疗痹。

陶隐居云: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名独活。至易蛀,宜密器藏之。

《唐本》注云: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日华子》云:羌活,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孪,四肢羸劣,头旋,明目,赤目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 #2 气,骨节酸疼,是羌活母类也。

《千金方》:通利五脏。独活即治中风通身冷 #3 口噤不知人。独活四两,好酒一升,煎取半升,分温再服。

《必效方》:治产后腹中绞刺疼哺。羌活二两,酒一升,煎取一升去滓,为二服。

《小品方》:治产后风虚,独活汤主之。又白癣皮汤主之,亦可与独活合白癣皮各三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又方:治产后中风语涩,四肢拘急。羌活三两,为末。每服五钱,水、酒各半盏煎,去滓温服。

文潞公云:治牙齿风上攻肿痛。独活、地黄各三两,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温服。

升麻

滁州 汉州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哨,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一名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乾。

《图经》曰: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细锉一两,水一升,煎炼取浓汁服之,入口即止,止 #4 毒气,蜀人多用之。

《药性论》云:蜀升麻,主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碗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主百邪鬼魅。

陶隐居云: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状 #5 味薄,不堪用。

雷公云:采得了,刀刮上面粗皮,熏了,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暴乾,细锉,蒸了,暴乾用之。

《日华子》云: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游风肿毒,口气疳□。又名落新妇。

《圣惠方》:治小儿斑疮及豆疮,心躁眠卧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计多少,细锉,水一盏煎,去滓取汁,以绵沾汁洗拭疮瘢上。

《千金翼方》:治产后恶血不尽,或经月半岁。升麻三两,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再服。

《梅师方》:治时行病发疮。升麻五两,以水和蜜,二味同煎三沸,半服、半傅疮。

《姚和众方》:小儿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尽。

《肘后方》:喉痹。升麻锉含之,喉塞亦然。

车前子

滁州

味甘、咸,寒,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疗赤痛。久服轻身耐老。叶及根,味甘,寒。主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除小虫。一名当道,一名芣苢,一名虾蟆衣,一名牛遗,一名胜舄。生真定平泽丘陵阪道中。五月五日采,阴乾。

《图经》曰:今江湖、淮甸、近京、北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累 #6 色。驻景丸用车前、菟丝二物,蜜丸,食下服方#7,今以为奇方。

《药性论》云:车前子,君,味甘,平。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压丹石毒,去心胸烦热。叶主泄精病,治尿血,能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日华子》云:常山为使,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

禹锡云:谨按《尔雅》云:芣苢,马舄。马舄,车前。注: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虾蟆衣。疏引陆机疏云: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幽州人谓之牛 #8 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产难。

《外台秘要》:治尿血。车前草捣绞取汁五合,空心服之。

《圣惠方》:治久患内障眼。车前子、乾地黄、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屡试有效。

《百一方》:小便不通。车前子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又方:治石淋。车前子二升,以绢囊盛,水八升,煮取三升。不食尽服之,须臾石下。

《梅师方》:治妊娠患淋,水道热不通。车前子五两,葵根切一升,同以水五升,煎取升半,作二服。

《子母秘录》:治横生不得出,车前子末,酒服二钱匕。

《治泻方》:欧阳文忠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夫人买之,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后召卖药者问其方,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利水道。

《衍义》曰:车前,陶隐居云:其叶捣取汁服,疗泄精。大误矣。此药甘滑,利小便,走泄精气。《经》云主小便赤,下气。有人作菜食,小便不禁,几为所误。

木香

海州 广州

木香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不梦寤魇寐,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山谷。

《图经》曰: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他无所出。陶隐居云:江淮间亦有此种,名上青木香,不堪入药甩。《修养书》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汤以浴,令人至老须发黑。

《药性论》云:木香,君,治女人血气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九种心痛,积年冷气,痃癖症块胀痛,逐诸拥气上冲,烦闷,治霍乱吐泻,心腹□刺。

《唐本》注云: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所在亦有之。今按《别本》注云:叶似署蓣而根大,花紫色,功多,为药之要用。陶云不入药,非。

《日华子》云: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疗羸瘦,膀胱冷痛,呕逆反胃。

萧炳云:昆仑船上来,形如枯骨者良。

禹锡云:谨按《蜀本》云:今苑中种之,花黄,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

《隋书》云:樊子盖为武威太守,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

《海药》云:谨按《山海经》云:生东海昆仑山。

《外台秘要》:疗腋臭方。醶醋浸青木香,置腋下夹之,即愈。

《伤寒类要》:天行热病,若发赤黑斑如瘑。青木香二两,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效。

《衍义》曰:木香,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又一种,尝自岷外出塞,得生青木香,特 #9 归西洛。叶如牛劳,但狭长,茎高三四他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则青木香也。生嚼之,极辛香,尤行气。

薏苡人

味甘,微寒,无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 #10 虫。一名解蠡,一名屋菼,一名起实,一名赣。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八月采实,采根无时。

《图经》曰:薏苡人,生真定平泽及田野,今所在有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子。五月、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长,故名薏珠子。小儿多以线 #11 穿如贯珠为戏。古方大抵心肺药多用之。葛洪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者,锉根浓煮汁,服三升乃定。今人多取叶为饮,香。张仲景治风湿身烦疼,日哺剧者,与麻黄杏人薏苡人汤:麻黄三两,杏人三十枚,甘草、薏苡人各一两,四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陶隐居云:真定县属常山郡,近道在处有,多生人家。交址者子最大,彼土呼为干珠。马援大取将还,人谗以为真珠也。实重累者为良。用之取中人。今小儿病蛔虫,取根煮汁作糜食之,甚香,而去蛔虫大验。

陈藏器余云:主消渴,煞蛔虫。根煮服,堕胎。

雷公曰:凡使,物 #12 用□米,颗大无味。其□米,时人呼为粳□是也。若薏苡人,颗小色青,味甘,咬着粘人齿。大#13 用一两,以糯米二两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盐汤煮,别是一般修制亦得。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能治热风,筋脉孪急,能令人食。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

孟诜云:性平,去乾湿脚气,大验。

《食医心镜》云:治筋脉拘孪,久风湿痹,下气,除骨中邪气,利肠胃,消水肿,久服轻身,益气力。薏苡人一升,捣为散。每服以水二升煮两匙末作粥,空腹食之。

《梅师方》:肺疾唾脓血,取薏苡人十两杵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许服之。

《衍义》曰:意苡人,此李商隐《太仓铭》中所谓薏苡似珠,不可不虞者也。取人用。《本经》云:微寒,主筋急拘挛。拘孪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缩短故挛急不伸。此是因热而拘孪也,故可用薏苡人。若《素问》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泽泻

齐州

味甘、咸,寒,无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鹊云:多服病人眼。一名水泻,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乾。畏海蛤、文蛤。叶,味咸,无毒。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五月采。实,味甘,无毒。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九月采。

《图经》云:泽泻,生汝南池泽,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有浅水中,叶似牛舌草,独茎而长。秋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乾。《素问》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名日酒风。治之以泽泻、朮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二指撮,为后饭。后饭者,饭后药先,谓之后饭。张仲景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冒,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朮二两,水二升,煎取半升,分温再服。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五苓散口辈,皆用泽泻,行利停水为最。

《药性论》云:泽泻,君,味苦。能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陶隐居云:汝南郡属豫州。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弋,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叶狭长,丛生诸浅水中。《仙经》服食断谷皆用之。身轻,能步行水上。

《日华子》云: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呜,筋骨孪缩,通小肠,止遗还,尿血,催生,难产,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叶,壮水脏,下乳,通血脉。

《经验方》:常服泽泻,皂荚水煮烂,焙乾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以温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甚妙。治肾脏风,生疮尤良。

《衍义》曰:泽泻,其功尤长於行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薯蓣

滁州 明州

味甘,温,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诸。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图经》曰: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延篱援。茎紫色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单呼诸,语或有轻重耳。据此注,则薯蓣与诸乃一种。南北之产或有不同,故其形类差别。然字音殊、储不同,盖相传之讹也。一名山芋。

《药性论》云:薯蓣,臣。能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疼,镇心神,安魂魄,开达心孔,多记事,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

陶隐居云:今近道在处有,东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

禹锡云:谨按吴氏云:薯蓣,一名诸薯,齐、越名山芋,一名修脆,一名儿草。神农:甘,小温。桐君、雷公:甘,无毒。或生临朐锺山,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华白,七月实青黄,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黄,类芋也。

《食医心镜》云:主下焦虚冷,小便数,瘦损无力。生芋药半斤,刮去皮,以刀切碎,研令细烂,於铛中着酒,酒沸下薯蓣,不得搅,待熟着盐、葱白,更添酒,空腹饮三二盏,妙。

《圣惠方》:补虚损,益颜色。用薯蓣於砂盆中细研,然后下於铫中,先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次旋添酒一盏煎,搅令匀,空心饮之。

茺蔚子

味辛,甘,微温、微寒,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图经》曰:皆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恩。刘歆亦谓:蓷,臭秽。臭秽即茺蔚也。《广济方》疗小儿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差止,甚佳。又主难产,捣取汁七大合煎半,顿服,立下。无新者,以乾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三棱。方用亦稀。

《唐本》注云:捣茺蔚茎傅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血胀闷 #14,诸杂毒肿、丹油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傅之良。

陈藏器云:此草,田野间人呼为郁臭草。又按《别本》注云:其子状如析蓂子而稍粗大,微有寒蒸 #15,作煎及捣绞取汁服之,下死胎也。

《日华子》云:治产后血胀,苗、叶同功。乃益母草子也。作节,节生花如鸡冠,子黑色,九月采。

《圣惠方》:治妇人勒乳痛成痈。益母为末,水调涂乳上一宿,自差。生捣烂用之亦得。又方:治产后血不下。益母捣绞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温搅匀服。

《肘后方》:治妇人一切血病,产妇一切伤损。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净,银器内炼成膏,瓷器内封之,并以酒服之。

《孙真人方》:治马咬方,益母草细切,和醋炒,封之。

《集验方》:治妇人带下赤白色。益母草花开时,采捣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汤调下。

《丹房镜源》云:烧益母灰,用面汤溲,烧之偏 #16,治面上风刺,亦制硫黄。

《衍义》曰:茺蔚子,叶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曾 #17 烧此灰,入紧面药。

女萎亦名萎蕤

滁州 舒州

味甘,平,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一名荧,一名地节,一名玉竹,一名马熏。生太山山谷及丘陵。立春后采,阴乾。畏卤咸。

《图经》曰:郭璞注云:药草也。亦无女萎之别名,疑别是一物,且《本经》中品,又别有女萎条。苏恭云:即此女萎,今《本经》朱书是女萎能效,黑字是萎蕤之功,观古方书所用则似差别。

《药性论》云:萎蕤,君。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陶隐居云:按《本经》有女萎,无萎蕤,《别录》无女萎,有萎蕤,而为用正同,惟名异尔。如此,女萎即应是萎蕤也。今处处有,其根似黄精而小异,服食家亦用之。

《日华子》云: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服食无忌。

雷公云:凡使,勿用钩吻并黄精,其二物相似。萎蕤只是不同,有误疾人,萎蕤节上有毛,茎斑,叶尖处有小黄点,采得先用竹刀刮上节皮了,洗净,却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乾用。

萧炳云:萎蕤,补中益气,出均州。

《杨氏产乳方》:疗久痢脱肛不止。取女萎切一升,烧熏之。

防葵

襄州

味辛,甘、苦,寒,无毒。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乾,除肾邪,强志。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见鬼。一名梨盖,一名房慈,一名爵离,一名农果,一名利茹,一名方盖。生临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采根,暴乾。

《图经》曰:陶隐居云:与狼毒同根,但置水不沉耳。今乃用枯朽狼毒当之,极为谬矣。三月三日采,六月开花即结实,采根为药。

《唐本》注云:此药上品,无毒,久服主邪气惊狂之病。其根叶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风,故名防葵。采依时者,亦能沉水,今乃用枯朽狼毒当之,极为谬矣。

陈藏器云:按此二物,一是上品,而陶云防葵与狼毒根同,但置水中不沉尔。然此二物,善恶不同,形质又别,陶既为此说,后人因而用之。防葵将以破坚积为下品之物,与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无甄别,此殊误也。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狼毒,缘真似防葵,而验之有异,效又不同,切须审之,恐误疾人。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防葵,君,有小毒。能治疝气,痃癖气块,膀胱宿水,血气瘤大如碗,悉能消散。治鬼疟,主百邪鬼魅精怪,通气。

《肘后方》:治癫狂疾。防葵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润又小不仁为候。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八竟

#1 的:晦明轩本作“酌”。

#2 冷:原作“令”,据晦明轩本改。

#3 冷:原作“令”,据晦明轩本改。

#4 止:晦明轩本作“吐出”。

#5 状:晦明轩本作“大”。

#6 累:晦明轩本作“黑”。

#7 方:晦明轩本作“古”,属下读。

#8 牛:原作“一”,据晦明轩本改。

#9 特:晦明轩本作“持”。

#10 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11 钱:原作“绵”,据晦明轩本改。

#12 物:晦明轩本作“勿”。

#13 大:晦明轩本作“夫”。

#14 闷:原作“门”,据晦明轩本改。

#15 寒蒸:晦明轩本作“陈气”。

#16 偏:晦明轩本作“遍”。

#17 曾:晦明轩本作“九”。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九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上

远志

商州 威胜军 齐州

为君。味苦,温,无毒。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轻身不老,好颜色,延年。叶名小草,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一名棘菀,一名葽绕,一名细草。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叶阴乾。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图经》曰: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黄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青,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根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阴乾。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於他处。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范汪方》治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

《药性论》云:远志畏蛴螬。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

陶隐居云:按药名无齐蛤,恐是百合。冤句县属兖州济阴郡,今犹从彭城北兰陵来。用之打去心取皮,今用一斤止得三两皮。或云:陶云恐是百合,非也。

《日华子》云: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服无忌。

《抱朴子˙内篇》云:陵阳仲子服远志三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便记而不忘。

雷公云:远志,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暴乾用之也。

《肘后方》:云:治人心孔惛塞,多忘喜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还为末服之,勿令人知。

细辛

华州 岢岚军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孪,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痹 #1,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及八月采根,阴乾。曾青、枣根为之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耆,畏消石、滑石,反藜芦。

《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然他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今人多以杜蘅当之。杜蘅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之。

《药性论》云:细辛,臣,忌生菜,味苦、辛。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雷公云:凡使,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须去头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乾用之。

禹锡云:按范子云:细辛出华阴,色白者苦 #2。

《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口 #3 不能言。细辛、桂心等分内口中。

《别说》云:谨按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细辛用。若杜蘅之类,自应依本性於用尔。又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圣惠方》云:治口臭及□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令 #4 吐,差。

《衍义》曰:细辛,用根,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治头面 #5 风痛不可阙也。叶如葵叶,亦黑,非此则杜蘅也。杜蘅叶,形如马蹄下,故俗云马蹄香。盖根似白前,又似细辛。襄、汉间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不可用。

石斛

春州 温州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遂。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乾。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图经》曰: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或云采茎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 #6,一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惟生石上者胜。亦有生药#7 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

陶隐居云: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 #8。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日华子》云: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轻身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雷公云:凡使,先去头土,用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乾,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却徐徐焙乾用。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石斛,君。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衍义》曰: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其不轻 #9 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若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巴戟天

归州 滁州

味辛、甘,微温,无毒。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乾。覆盆子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图经》曰: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川者佳。叶似茗,经冬不枯,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叶似麦门冬。今两种,但击破视,其中紫而鲜洁者,伪也。真者击破,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如粉色。

陶隐居云:今亦用建平、宜都者,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唐本》注云: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连珠厚者为胜。

《日华子》云:味苦,安 #10 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又名不凋草,色紫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硬难捣。

雷公云: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布拭令乾用。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紫巴戟天,使。能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衍义》曰:巴戟天,本有心,乾缩时,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外坚难染,故先从中间紫色。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下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赤箭

兖州

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暴乾。

《图经》曰:赤箭,生陈仓川谷、雍州及泰山、少室,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谨按《抱朴子》云:按仙方中,有合离草,一名独摇,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虽相须,而实不连,但以气相属耳。

陶隐居云:陈仓属雍州扶风郡。按此草亦是芝类。云茎赤如箭杆,叶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如此亦非俗所见,而徐长卿亦名鬼督邮。又复有鬼箭,茎有羽,其疗并相似,而益人乖异,恐并非此赤箭。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赤箭,无毒。

《别说》云:谨按:今医家见用天麻,即是此赤箭根。今《补注》与《图经》所载,乃别是一物,中品之下又出天麻一目,注云出郓州。考今之所出,赤箭根苗,乃自齐郓而来者为上。今翰林沈公括最为博识,尝解此一说云: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即无天麻,方中诸药皆同,而唯此名或别,即是天麻、赤箭本为一物,并合用根也。今中品之下,所别出天麻一目,乃与此赤箭所说,都不相干,即明说 #11 是一物尔。然中品之下所为天麻者,世所未尝见用,今就此赤箭根为天麻,则与今所用不相违。然赤箭则言苗,用之有自表入裹之功;天麻则言根,用之有自内达外之理。根则抽苗径直而上,苗则结子成熟而落,返从簳中而下,至上而生,以此粗可识其内外主治之理。

《衍义》曰:赤箭,天麻苗也。然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之为二。《经》中言八月采根曝乾,故知此即苗也。

庵子

秦州 宁州

味苦,微寒、微温,无毒。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疗心下坚,膈中寒热,周痹,妇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不老,駏驉食之神仙。

生雍州川谷,亦生上党及道边。十月采实,阴乾。荆实、薏苡为之使。

《图经》曰:今江淮亦有之。春生苗,叶如艾蒿,高三二尺。七月开花,八月结实,十月采,阴乾。今人通以九月采。江南人家多种此辟蛇。今人治打扑损,多用此法,饮散皆通,其效最速。服食方不见用。

《日华子》云:治腰脚重痛,膀胱疼,明目及骨节烦痛,不下食。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庵,使。味辛、苦。益气,主男子阴痿不起,治心腹胀满,能消瘀血。

《广利方》:治瘀血不散变成痈,捣生庵蒿,取汁一升服之。

菥蓂子

味辛,微温,无毒。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疗心腹腰痛。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蔑菥,一名大蕺,一名马辛,一名大荠。生咸阳川泽及道旁。四月、五月采,暴乾。得荆实、细辛良,恶乾姜、苦参。

《图经》曰:《尔雅》云:菥蓂,大荠。郭璞云:似荠,细叶,俗呼之曰老荠。苏恭亦云是大荠。又云:然菥蓂味辛,大荠味甘。陈藏器以大荠当是葶苈,非菥蓂,菥蓂大而褊,葶苈细 #12 而圆,二物殊也。而《尔雅》自有葶苈,谓之蕇。注云: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荠,大抵二物皆荠类,故人多不能细分,乃尔致疑也。古今眼目方中多用之。崔元亮《海上方》疗眼热痛,泪不止,以菥蓂子一物,捣饰一为末,欲卧以铜箸点眼中,当有热泪及恶物出,并去努肉。可三四十夜点之,甚佳。

《药性论》云:菥蓂子,苦参为使。能治肝家积聚,眼目赤肿。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之,是大荠子,俗用甚稀。

陈藏器云:菥蓂子,《本经》一名大荠。苏引《尔雅》为注云:大荠。大荠即葶苈,非菥蓂也。菥蓂大而褊,葶苈细而圆。二物殊别也。

蓍实

秦州

味苦、酸,平,无毒。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暴乾。

《图经》曰: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傍,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三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於众蒿也。秋后有花出於枝端,红紫色,形如菊,八月、九月采实,日乾入药。今医家亦稀用。其茎为筮,以问鬼神知吉凶,故圣人赞之,谓之神物。《史记˙龟策传》曰:龟千岁,乃游於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虫无毒螫。徐广注曰:刘向云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又褚先生云: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黄 #13 云覆之。

《唐本》注云:此草所在有之,以其茎为筮。陶误用楮实为之。《本经》云味苦,楮实味甘,其楮实移在木部也。

卷柏

兖州 海州

味辛、甘,温、平、微寒,无毒。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痿蹶,强阴益精。久服轻身和颜色,令人好容体。一名万岁,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交时。生常山山谷石间。五月、七月采,阴乾。

《图经》曰:今关、陕、沂、兖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须。春生苗,似柏叶而细碎,拳挛如鸡足,青黄色,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五月、七月采,阴乾。去下近石有沙土处,用之。

《药性论》云:卷柏,君。能治月经不通,尸疰鬼疰,腹痛,去百邪鬼魅。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丛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卷屈状如鸡足,青黄色。用之,去下有沙土处。

《日华子》云:镇心治邪,啼泣,除面皯,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胆龙

陆州山龙胆 襄州

龙胆味苦,寒、大寒,无毒。主骨间寒热,惊耀 #14,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节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一名陵游。生齐朐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乾。贯众为之使,恶防葵、地黄。

《图经》曰:今近道亦有之。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本,大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稍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形,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俗呼云草龙胆。湘中又有山龙胆草,味苦涩,此同类而别种也。古方治疸多用之。《集验方》谷疸丸:苦参三两,龙胆一两,二物下筛,牛胆和丸,先食以麦饮服之。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今按《别本》注云: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日华子》云:小豆为使。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及疮疥,明目,止烦,益智,治健忘。

雷公云:采得后阴乾。欲使时,用铜刀切去髭土头了,锉,於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暴乾用。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龙胆,能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拥 #15 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圣惠方》:治蛔虫攻 #16 心如刺,吐水。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取一盏去滓。隔宿不食,平旦服。

《外台秘要》:治卒下血不止。龙胆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五服,差。

《肘后方》:治卒心痛。龙胆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半,顿服。

白蒿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中山川泽。二月采。

《图经》曰:白蒿,蓬蒿也。今所在有之。似青蒿而叶粗,上有白毛错涩,从初生至枯,白於众蒿,颇似细艾。三月采。此《尔雅》所谓蘩,皤蒿是也。疏云:蓬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故《大戴礼˙夏小正》云:蘩,游胡。游胡,旁勃也。此草故 #17 人以为□#18。唐˙孟诜亦云:生挼醋食。今人但食篓蒿,不复食此。或疑此蒿即。蒌蒿。

陶隐居云: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既不用,皆无复识之,所主疗既殊,则应更加研访。服食七禽散云:白兔食之,仙。与庵子同法耳。

孟诜云:白蒿,寒。春初此蒿前诸群生。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菹,甚益人。

白英

味甘,寒,无毒。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谷菜,一名白草。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陶隐居云:诸方药不用。此乃有蔛菜,生水中,人蒸食之。此乃生山谷,当非是。又有白草,叶作羹饮,甚治劳,而不用根、华。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之,皆充倦 #19 无病,疑或是此。

《唐本》注云:此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饮,解劳。东人谓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识之而不的辨。

陈藏器云:白英,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煮汁饮之。一名鬼目。《尔雅》云:符,鬼目。注:似葛,叶有毛,子赤如耳珰珠 #20,若云子熟黑,误矣。

紫芝

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无毒,六月采。薯蓣为之使,得发良,得麻子人、白瓜子、牡桂共益人,恶常山,畏扁青、茵陈蒿。

《药性论》云:紫芝,使,畏发。味甘,平,无毒。主能保神益寿。

陶隐居云:按郡县无高夏名,恐是山名尔。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种甚多,形色壤 #21 异,并载《芝草图》中。今俗所用紫芝,此是朽树木株上生,状如木檽,名为紫芝。盖止疗痔,而不宜以合诸补丸药也。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

《抱朴子》云: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又云:木芝者,松柏脂伦 #22 地,千岁化为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焦,带之辟兵。

赤芝

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霍山。

陶隐居云:南岳本是衡山,汉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非正也。此则应生衡山也。

黑芝

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生常山。

《唐本》注云: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於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

青芝

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不忘强志。一名龙芝。生泰山。

黄芝

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嵩山。

白芝

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华山。

兜木香

烧去恶气,除病疫。汉武帝故事,西王母降,上烧兜木香末。兜木香,兜渠国所献,如大豆,涂宫门,香闻百里。关中大疾疫,死者相枕,烧此香疫则止,内传云:死者皆起,此则灵香,非中国所致,标其功用,为众草之首焉。

无风独摇草

带之使夫妇相爱。生岭南。头如弹子,尾若乌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草。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岭南。又云:生大秦国。性温、平,无毒。主头面游风,遍身痒。煮汁淋蘸。陶朱术云:五月五日采,诸山野往往亦有之。

羊不吃草

味苦、辛,温,无毒。主一切风血,补益,攻诸病。煮之,亦浸酒。生蜀川山谷。叶细长,在诸草中羊不吃者是。

仙人草

主小儿酢疮。煮汤浴,亦捣傅之。酢疮,头小,大硬。小者,此疮或有不因药而自瘥者。当丹毒入腹必危,可预饮冷药以防之,兼用此草洗疮。亦明目,去肤医,按汁滴目中。生阶庭间。高二三寸,叶细有荐齿,似离鬲草,北地不生也。

千里及

味苦,平,小毒。主天下疫气,结黄,疟瘴,虫毒。煮服之吐下,亦捣傅疮,虫、蛇、犬等咬处。藤生,道旁篱落间有之,叶细厚,宣湖间有之。

钱葛

味甘,温,无毒。主一切风,血气羸弱,令人性健。久服风缓及偏风并正。生山南峡中。叶似枸杞,根如葛,黑色也。

甜藤

味甘,寒,无毒。去热烦,解毒,调中气,令人肥健。又主剥马血毒入肉,狂犬,牛马热黄。捣绞取汁,和米粉作糗饵,食之甜美,止泄,捣叶汁傅蛇咬疮。生江南山林下,蔓如葛。又有小叶尖长,气辛臭,捣傅小儿腹,除痞满闪癖。

地杨梅

味辛,平,无毒。主赤白痢。取茎、子煎服。生江东温湿地。四五月有子似杨梅,苗如蓑草也。

天竺乾姜

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疼,痃癖气块,恶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似姜小黄。一名胡乾姜。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九竟

#1 痹:晦明轩本“痹”上有“喉”字。

#2 苦:晦明轩本作“善”。

#3 口:疑当作“尸”。

#4 令:晦明轩本作“冷”。

#5 面:原作“而”,据晦明轩本改。

#6 一叶: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 药:晦明轩本作“栎”。

#8 尔:原作“小”,据晦明轩本改。

#9 轻:晦明轩本作“经”。

#10 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1 说:晦明轩本作“别”。

#12 细:原作“纳”,据晦明轩本改。

#13 黄:晦明轩本作“青”。

#14 耀:晦明轩本作“痫”。

#15 拥:晦明轩本作“痈”。

#16 攻:原作“皮”,据晦明轩本改。

#17 故:晦明轩本作“古”。

#18□:晦明轩本作“菹”。

#19 倦:晦明轩本作“健”。

#20 珠: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21 壤:晦明轩本作“环”。

#22 伦:晦明轩本作“沦”。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下

芎藭

凤翔府 永康府

味辛,温,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孪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一名胡藭,一名香果。其叶名蘼芜。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暴乾。白芷为之使。畏黄连。

《图经》云:蘼芜,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江东蜀川人采其叶作饮香,关中出者,俗呼为京芎,并通用。雀脑状者,谓之雀脑芎,此最有力也。山芎藭能去痹湿风气。简文帝《劝医文》曰:麦曲芎藭,终止河鱼之腹。

《药性论》云:芎藭,臣。能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生,治腹内冷痛。

陶隐居云:今惟出历阳,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藭。蜀中亦有而细,人患齿根血出者,含之多差。苗名薕芜,亦入药,别在下说。俗方多用。

《唐本》注云:今出秦州,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润。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为佳。历阳出者,今不复用。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芹、胡荽、蛇床辈,丛生,花白,今出秦州者为善,九月采根乃佳。

《千金方》:治崩中,昼夜不止。芎藭八两,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分三服。不耐者,徐徐进之。又方 #1 治胎忽因倒地,忽举动擎重促损,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以芎藭末,酒服方寸匙#2,须臾一二服出。

《经验后方》:治头风,化痰。川芎不计分两,用净水洗浸,薄切片子,日乾或焙,杵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不拘时,茶、酒嚼下一丸。

《灵苑方》:治妇人经络,住经三个月。验胎法:川芎生为末,空心浓煎艾汤下一匙头。腹内微动者,是有胎也。

《斗门方》:治偏头痛。用京芎细锉,酒浸,服之差。

《衍义》曰:芎藭,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旧服芎藭,医郑叔熊见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盖单服耳,若单服既久,则走散其 #3 气。既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致使能至此也。

黄连

宣州 澧州

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 #4 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烦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黄苓、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图经》云: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胡洽方》载九盏汤,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以黄连长三寸三十枚秤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 #5 子大者一枚,乾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并切;先以水五合,着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诸药着火上,沸辄下,着土上,沸止又复,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即止。又香莲丸亦主下痢,近世盛行。其法以宣莲、青木香分两停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饮下三十丸,日再,如神。其久冷人,即用煨热大蒜作丸。此方本出李绛《兵部手集方》,婴孺用之亦效。又治目方用黄连多矣。

《药性论》云:黄莲,臣。一名支莲。耳 #6 白姜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兄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陶隐居云:巫阳在建服 #7。今而#8 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9 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挼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唐本》注云:蜀道者粗 #10 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今注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11 有声者为胜。

刘禹锡云:有崔承元者,囚 #12 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后数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为内障所苦,丧明逾年后,半夜叹息独坐,时闻阶际间蟋蟀之声,崔问为谁?曰是昔#13 所蒙活者囚,今故报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讫而没。崔依此合服,不数月,眼复明,因传此方於世。羊肝丸,黄连末一大两,白羊子肝一具,去膜,同於沙盆内,研令极细,众手拈为丸如梧桐子。每食以暖浆水吞二七枚,连作五剂,差。但是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主之,禁食猪肉及冷水。

《抱朴子》云:乳汁煎之,治目中百病。

《外台秘要》:治卒心痛。黄连八两,一味付□咀,水七升 #14,煮取五升,绞去滓,寒温饮五合,日三服。

《千金方》:治大热毒纯血痢。宣莲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顿服之。

《肘后方》:治眼泪出不止,浓汁渍绵乾拭目。又方:赤痢热下,久不止。黄连末,鸡子白丸,饮服十丸,三十丸即差。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捣黄连,绢筛,蜜和,服三十丸,治渴延年。

《经验方》:治暴赤白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黄连、黄芩各一两,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热吃,冷即凝矣。

《梅师方》:伤寒病,发豌豆疮,未成脓方。黄连四两,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服。

《斗门方》:治痔疾有头如鸡冠者。用黄连末,傅之即差,更加赤小豆末尤良。

《简要济众方》:小儿吐血不止。以一两去须,捣碎为散,每服一钱,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进。

《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渐黄瘦。黄连四分,碎切,以童子小便用 #15 大合,浸经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上分两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杜壬方》:治气痢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一两,乾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子母秘录方》:小儿赤白痢多时,体弱不堪。宣连浓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减二分,顿 #16 服。又方:治儿耳后月蚀疮,黄连末傅之。又方:小儿鼻下两道赤者名日□,亦名赤鼻疳。鼻以米泔洗,傅黄连末,日三四度,佳。

《衍义》曰: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热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血 #17,乃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18》。

蒺藜子

秦州 同州

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道 #19,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乾。乌头为之使。

《图经》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乾。又冬采。黄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此《诗》谓墙有茨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古方云蒺藜子皆用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饵蒺藜,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及妇人发乳,带下。

《药性论》云: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治诸风疬疡 #20,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不入汤用。

陶隐居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於蒺藜。言其凶伤。今按《别本》注云:《本经》云温,《别录》云寒。此药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则其温也。

《日华子》云:治贲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净拣,择了蒸,从午至酉,出,日乾。於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乾用。

《神仙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硕,当七八月熟时收,日乾,舂去刺,然后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已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

《外台秘要方》: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乾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又方: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乾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一切丁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醋和封头上,如破,涂之佳。

《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以蒺藜子苗煮汤洗之,立差。《千金翼方》同。

《梅师方》:治难产碍胎在腹中,如已见儿,并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下一匙,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

《衍义》曰: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花收摘,阴乾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又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黄紫花,作荚,结子如羊内肾。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

黄耆

宪州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举,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乾。恶龟甲。

《图经》云: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寸 #21 已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木耆不通用。唐˙许裔言#22 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差。乃造黄耆防风汤数斛,置於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使善医者,知所取法焉。

《药性论》云:黄耆,一名王孙。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

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唐本》注云: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

《日华子》云:黄耆,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 #23 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药中补益,呼为羊肉。又云:白水耆,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间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凉,无毒。治烦,排脓。力微於黄耆,遇关即焙乾#24 之。

《别说》云:谨按黄耆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耆,然黄耆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乾脆为别尔。

《圣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黄耆二两,杵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梅师方》:补肺排脓。以黄耆六两,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孙用和方》:治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右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席延赏方》: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乾,又不可服凉药。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

肉苁蓉

味甘、酸、咸,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久服轻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五月五日采,阴乾。

《图经》曰:旧说是野马遗山 #25 落地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门#26 及土正#27 垣中多生此,非游牡#28 之所而乃有者,则知自有种类耳。或疑其初生於马沥,后乃滋殖,如茜根生於人血之类是也。草苁蓉,性温,补男子。疑即是此物。今人鲜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见於此。

《药性论》云:肉苁蓉,臣。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日御过倍大补益。主赤白下,补精败,面黑,劳伤。用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陶隐居云: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

陈 #29 藏器序云:强筋健髓,苁蓉、鲜#30 鱼为末,黄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说出《乾宁记》。

《唐本》注云:此注论草苁蓉,陶未见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尔。《本经》有肉苁蓉,功力殊 #31 胜。比来医人,时有用者。

《日华子》云:治男阳不兴,女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雷公云:凡使,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是此偏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不出。凡使用,先须酒浸,并刷草了,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出肃州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褊穿阴乾。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根长尺余。

据本草云:即是野马精余沥结成。采访人方知勃落树下并土堑上,此即非马交之处,陶说误耳。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较微耳。

《衍义》曰:肉苁蓉,《图经》以谓皮如松子,有鳞。子字当为壳。於义为允。又曰:以酒净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气味皆尽。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药,少则不效。

防风

同州 齐州 河中府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懑,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茎 #32。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简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乾。得泽泻、稿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杀附子毒,恶乾姜、藜芦、白敛、芫花。

《图经》云: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上黄色,与蜀葵根泪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时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乾。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乾。亦疗头风眩痛。

《药性论》云:防风,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青州防风子,可乱荜拨。

陶隐居云: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呀者。爵 #33 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

《唐本》注云: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日华子》云: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痈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思 #34,匀气脉。

《经验后方》:治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色,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蒲黄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图经》曰: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太山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於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蒲捶,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止泄,殊胜。

陶隐居云: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仙经》亦用此。

《日华子》云:蒲黄,治扑损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黄花。入药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蒲黄筛下后有赤滓,名为萼。炒用,甚涩肠,止泻血血痢。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跙及吐人。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乾,用之妙。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蒲黄,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千金方》:治脸上 #35,舌上生疮,涎出。以蒲黄傅之差。又方: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傅之良。

《肘后方》:治肠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黄方寸匕,日三服良。

《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转。以蒲黄裹腰肾,令头致地,三度通。

《梅师方》:治产后血不下。蒲黄三两,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

《简要济众方》:治吐血,唾血。蒲黄一两,捣为散。每服三钱,温酒或冷水调,妙。

《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黄末,空心温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坠伤扑损,瘀血在内,烦闷。蒲黄末,空心热酒调下,三钱匕服。

催生:蒲黄、地龙、陈橘皮等分,地龙洗去土,於新瓦上焙令微黄,各为末,三处贴。如经日不产,各炒 #36 一钱匕,新汲水调服,立产。此常亲用之,甚妙。

《衍义》曰: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香蒲

徐州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睢,一名醮。生南海池泽。

《图经》曰:文具蒲黄条下。

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俗人无采,彼土人亦不复识者 #37。江南贡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庙缩酒。或云是熏草,又云是燕麦,此蒲亦相类尔。

《唐本》注云:此即甘蒲,作荐者,春初生,用白为菹,亦堪蒸食。山南名此蒲为香蒲,谓昌蒲为臭蒲。陶隐 #38 菁茅,乃三脊茅也。其燕麦、熏草、香茅,野俗皆识,都不为类此,并非例也。蒲黄,即此香蒲花是也。

续断

越州 晋州

味苦、辛,微温,无毒。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踠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久服益气力。一名龙豆,一名属折,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采,阴乾。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图经》曰:续断,生常山山谷,今陕西、河中、兴元有,寄 #39 越、晋州亦有之。三月已后生苗,干四棱,似苎麻,叶亦类之,两两相对而生。四月开花,红白颜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赤黄色,七月、八月采。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医人用之,但以节节断,皮黄皱者为真。

《药性论》云:续断,君。主绝伤,去诸温毒,能通宣经脉。

陶隐居云:按《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神 #40 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恐皆非真。

《唐本》注云:此药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是叶似苎而茎方,根如大蓟,黄白色。陶注者非。

《日华子》云: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扑损,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宫冷。又名大蓟、山牛劳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草茅根,缘真似续断,若误用服之,令人筋软,采得后横切锉之,又去向里硬筋了,用酒浸一伏时,焙乾用。

《外台秘要方》:治淋。取生续断绞取汁服之,马蓟根是。

《子母秘录方》:治产后心闷,手足烦热,厌厌气欲绝,血晕,心头硬,乍寒乍热,增寒忍不禁。续断皮一 #41 握,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温服。如人行二三里再服。无所忌。此药救产后垂死。

漏芦

海州 秦州 单州

味苦、咸,寒、大寒,无毒。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一名野兰。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乾。

《图经》曰:秦州、海州所谓漏芦者,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谓之漏芦,今医家罕有用飞廉者。既未的识,故不复分别,但附其说於下。

陶隐居云: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亦有,疗诸瘘疥,此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用之。今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唐本》注云: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以 #42 细麻,如箸许,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后皆黑,异於众草蒿之类也。

《日华子》云:连翘为使。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传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花、苗并同用,俗呼为鬼油麻,形并气味似乾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雷公云:凡使,勿用独漏,绿 #43 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须细验。夫使漏芦,细锉,拌生甘草相对#44,从巳至申,去甘草净拣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地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乾之,黑於众草。

《圣惠方》:治小儿无辜疳,肚胀或时泻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以猪肝一两,散子一钱匕,盐少许,以水煮熟,空心顿服。

《外台秘要方》:治蛔虫,漏芦,杵,以饼罗和方寸匕,服之。

蓝实

江陵府吴蓝 福州马蓝

味苦,寒,无毒。主解诸毒,杀虫岐音其,小儿鬼也,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其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茎叶,可以染青。生河内平泽。

《图经》曰:蓝实,生河内平泽,今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中作畦种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按蓝有数种: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草 #45 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葴,马蓝是也;有蓼蓝,但可染碧,而不堪作淀,即医方所用也。

禹锡云:治虫豸伤咬。取大蓝汁一碗,入雄黄、麝香二物,随意看多少,细研,投蓝汁中,以点咬处,若是毒者,即并细服其汁,神异之极也。

张荐云:昔在剑南为张延 #46 赏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项上,一宿,咬处有三道赤色,细如箸,绕项上,从胸前下至心;经两宿,头面肿疼如数升碗大,肚渐肿,几至不救。张香素重荐,因出家财五百千,并荐家财又数百千,募能疗者。忽一人应召,云可治。张相初甚不信,欲验其方,遂令目前合药。其人云:不惜方,当疗人性命耳。遂取大蓝汁一瓷碗,取蜘蛛投之蓝汁,良久,方出得汁中,甚困不能动。又别捣蓝汁,加麝香末,更取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更取蓝汁、麝香,复加雄黄和之,更取一蜘蛛投汁中,随化为水。张相及诸人甚异之,遂令点於咬处。两日内悉平愈。但咬处作小疮,痂落如旧。

《广五行记》曰:永徽中,绛州僧病噎不下食。告弟子,吾死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致 #47 终而卒。弟子依言而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是肉鳞。弟子致器中,跳跃不止。致#48 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蓝盛作淀,有一僧以淀致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矣。

《圣惠方》:治时气热毒,心神烦躁。用蓝淀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盏服。又方:治小儿中蛊下血欲死。捣青蓝汁,频频服半合。

《千金方》:治唇上生疮,连年不瘥。以八月蓝叶一斤,捣取汁洗,不过三日差。又方:治自经死,以蓝汁灌之。又极须安定其心,徐缓解,慎勿割断绳,抱取心下犹温者,刺鸡冠血滴着口中,即活也,男雌女用雄。

《梅师方》:治虎伤人疮。取青布紧卷作缠,烧一头内竹筒中,射疮口,令烟黑入疮中,佳。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赤痢。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又方:治小儿丹,蓝淀傅,热即安。

《衍义》曰:蓝实,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非是,《尔雅》所说是。解诸药等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注不解实,只解蓝叶为未尽。《经》所说尽矣。蓝一本而有数色,刮竹青、绿云、碧青、蓝黄,岂非青出於蓝而青於蓝者也。生叶汁解药毒,即大叶蓝,又非蓼蓝也。蓼蓝即堪挼汁染翠碧,花成长穗,细小 #49,浅红色。

络石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乾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鲮,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图经》曰:络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间,今在处有之。官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间,种以为饰。叶圆如细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茎蔓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以此得名。又云:薜荔治背痈。晟顷寓宜兴县,张渚镇有一老举人聚村学,年七十余,忽一日患发背,村中无他医药,急取薜荔叶,烂研汁,和蜜饮数升,以其滓傅疮上,后以他药傅贴,遂愈。医者云:其本盖得薜荔之力,乃知《图经》所载不妄。

陶隐居云:不识此药,仙、俗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

陈藏器云:络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风,变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 #50 薜荔相似。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大略皆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若呼石血为络石,殊误尔。石血叶尖,一头赤,络石叶圆,正青。地锦,味甘,温,无毒。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

《唐本》注云:此物生阴湿 #51 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52,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厚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粗布拭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乾任用。

《外台秘要方》: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神验。以络石草二两,水一升,煎取三大盏,去滓,细细吃,须臾即通。

蘼芜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一名薇芜,一名茳蓠,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四月、五月采叶,暴乾。

《图经》曰:蘼芜《说文》已具芎藭条下。

陶隐居云: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骚人借以为譬,方药用甚稀。

《唐本》注云:此有二种:一种似芹叶,一种似蛇床。香气泪似,用亦不殊尔。

禹锡云:按《尔雅》云:蕲苣,蘼芜。注:香草,叶小如萎状。疏引郭云:如萎蔫之状。

《广志》曰:蘼芜,香草。魏武帝以藏衣中。

郭璞赞曰:蘼芜香草,乱之蛇床,不陨其贵,自烈以芳。

营 #53 实

味酸,温、微寒,无毒。主痈疽,恶疮,结肉,跌筋,败疮,热气,阴蚀不瘳,利关节。久服轻身益气。根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痈,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一名蔷薇,一名墙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蔷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谷及蜀郡。八月、九月采,阴乾。

《药性论》云:蔷薇,使,味苦。子,治头疮白秃,主 #54 五脏客热。

陶隐居云:营实即是蔷薇子,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

《日华子》云:白蔷薇根,味苦、涩,冷,无毒。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肠风泻血,恶疮疥癣,小儿疳风 #55 肚痛。野白者用良。

雷公云:今蔷薇也。凡采得,去根并用粗布拭黄毛了,用刀於槐砧上细锉,用浆水拌令湿,蒸一宿,至明出,日乾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即蔷薇也。葛洪治金创 #56 方:用蔷薇灰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

《外台秘要方》:治鲠及刺不出。蔷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痈肿发背及痈疖已溃烂,疼痛。蔷薇壳更炙熨之,即愈。又方:治小儿疳痢,行数暴多。生蔷薇根洗争切,以适多少浓煎汁,稍稍饮之差。

《肘后方》:治口疮。以根避风打去土,煮浓汁温含,冷易。《圣惠方》同。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竟

#1 又方:晦明轩本作“续十全方”。

#2 匙:晦明轩本作“匕”。

#3 其:晦明轩本作“真”。

#4 泣: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5 附: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6 耳:晦明轩本作“恶”。

#7 服:晦明轩本作“平”。

#8 而:晦明轩本作“西”。

#9 县最:原作“现敢”,据晦明轩本改。

#10 粗:原作“分”,据晦明轩本改。

#11 击:原作“系”,据晦明轩本改。

#12 囚:晦明轩本作“因”。

#13 昔: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14 升:原作“丹”,据晦明轩本改。

#15 用:晦明轩本作“五”。

#16 顿:晦明轩本作“频”。

#17 血:晦明轩本作“止”。

#18 经:原作“虚”,据晦明轩本改。

#19 道:晦明轩本作“通”。

#20 疡:原作“伤”,据晦明轩本改。

#21 寸:晦明轩本作“尺”。

#22 言:晦明轩本作“宗”。

#23 瘿:原作“瘦”,据晦明轩本改。

#24 焙乾:晦明轩本作“倍用”。

#25 山:晦明轩本作“沥”。

#26 门:晦明轩本作“间”。

#27 正:晦明轩本作“堑”。

#28 牡:晦明轩本作“牝”。

#29 陈:“陈”上原有“以”字,且接“陶隐居”文后,今据晦明轩本删“以】字,另分段。

#30 鲜:晦明轩本作“缮”。

#31 殊: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32 茎:晦明轩本作“痉”。

#33 爵:晦明轩本作“郁”。

#34 思:晦明轩本作“志”。

#35 脸上:晦明轩本作“重舌”。

#36 炒:晦明轩本作“抄”。

#37 者:原作“昔”,据晦明轩本改。

#38 隐:晦明轩本“隐”下有“居所引”三字。

#39 有,寄:晦明轩本作“府、舒”。

#40 神:晦明轩本作“脚”。

#41 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2 以:晦明轩本作“似】。

#43 绿:晦明轩本作“缘”。

#44 对:晦明轩本“对”下有“蒸”字。

#45 草:晦明轩本作“菘”。

#46 延:晦明轩本作“廷”。

#47 致:晦明轩本作“言”。

#48 致:晦明轩本作“戏”。

#49 小: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0 与:原作“南”,据晦明轩本改。

#51 湿:“湿”下原有“乾”字,据晦明轩本删。

#52 圆:原作“丸”,据晦明轩本改。下一“圆”字同。

#53 营:原作“芜”,据晦明轩本改。

#54 主:原作“使”,据晦明轩本改。

#55 风:晦明轩本作“虫”。

#56 创: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一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下

天名精

明州

味甘,寒,无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久服轻身,耐老。一名麦句姜,一名虾蟆蓝,一名豕首,一名天门精,一名玉门精。一名彘颅,一名蟾蜍兰,一名觐。生平原川 #1 泽,五月采。垣衣为之使。

《图经》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泽,今江湖间皆有之。夏秋抽条,颇如薄荷,花紫白色,叶如菘菜而小,故南人谓之地菘。香气似兰,故名蟾蜍兰。状如蓝,故名蛤蟆蓝。其味甘、辛,故名麦句姜,一名豕首。《尔雅》所谓茢薽,豕首是也。江东人用以熬炒蚕蛹。五月采此草。既名地菘,下品又有地菘。

《药性论》云:麦句姜,使,味辛。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陶隐居云:即今人呼为豨莶,亦名豨首。夏月捣汁服之,除热病。味至苦,而云甘,恐或非是。

陈藏器云:天名精,《本经》一名麦句姜。苏云:鹿活草也。《尔雅》云:大鞠,蘧麦。注云:麦句姜,蘧麦,即今之瞿麦,然终非麦句姜,《尔雅》注错如此。陶公注钩樟条云:有一草,似狼牙,气辛臭,名为地菘,人呼为刘烬草,主 #2 金疮,言刘烬昔曾用之。《异苑》云:青州刘烬,宋元嘉中,射獐,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烬怪之拔草,便倒,如此三度。烬密录此草种之,主伤折多愈,因以名焉。既有活鹿之名,雅与獐事相会。陶、苏两说俱是地菘,功状既同,定非二物。

《唐本》注云:鹿活草是也。《别录》一名天蔓菁,南人名为地菘,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故名蛤蟆蓝,香气似兰,故名蟾蜍兰。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丁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豨莶苦 #3 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类。

《尔雅》云:茢薽,豕首。释曰:药名也。一名麦秋 #4 姜。郭云:江东豨首,可以炒蚕蛹者。《三苍》云:炒,熬也。

决明子

眉州 滁州

味咸、苦、甘,平、微寒,无毒。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疗唇口青。久服益精光,轻身。生龙门川泽。石决明生豫章。十月十日采,阴乾百日。蓍实为之使,恶大麻子。

《图经》曰:决明子,生龙门川泽,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所莳。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许,根带紫色。叶似苜蓿而大。七月有花,黄白花。其子作穗,如青绿豆而锐,十月十日采,阴乾百日。

《药性论》云:决明,臣。利五脏,常可作菜食之。又除肝家热,朝朝取一匙,挼令净,空心吞之,百日夜见光。

陶隐居云:龙门乃在长安北。今处处有之。叶如茳芏,子形似马蹄,呼为马蹄决明。用之当捣细。又别有草决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也。

《日华子》云:马蹄决明,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协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洪。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也。

禹锡云:按《唐本》云:石决明,是蚌蛤类,形似紫贝 #5,附见别出在鱼兽条中,皆主明目,故并有决明之名。俗方惟以疗眼也,道术时须。

《蜀本图经》云:叶似苜蓿而阔大,夏花,秋生子作角,实似马蹄,俗名马蹄决明。今出广州、桂州,十月采子,阴乾。

《外台秘要方》:治积年失明不识人。决明子二升杵散,食后以粥饮服方寸匕。

《衍义》曰:决明子,苗高四五尺,春亦为蔬。秋深结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肾。今湖南、北人家园圃所种甚多,或在村野或成段种。《蜀本图经》曰:叶似苜蓿而阔大,甚为允当。

丹参

随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一名郄蝉草,一名赤参,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暴乾。畏咸水,反藜芦。

《图经》曰: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簳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五月采,暴乾。又云:冬月采者良,夏月采者虚恶。

《药性论》云:丹参,臣,平。能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神。

陶隐居云:桐柏山,在义阳,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今近道处处有。茎方有毛,紫花,时人呼为逐马。酒渍饮之疗风痹。道家时有用处,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日华子》云: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又名山参。

萧炳云:酒浸服之,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曾用有效。

《圣惠方》:治寒疾 #6,小腹及阴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丹参二#7 两,杵为散。每服热酒调下二钱匕。

《千金方》:治落胎,身下有血。丹参十二两,以酒五升,煮取二 #8 升,温服一升,温三服。

《梅师方》:治中热油及火烧,除外痛。丹参八两,细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傅疮上。《肘后方》同。

茜根

味苦,寒,无毒。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鬼 #9,一名倩。生乔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暴乾。畏鼠姑。

《图经》曰:陆机《草木疏》云:茹藘,茅鬼 #10,倩草也。齐人谓之茜,徐州人谓之牛蔓。二三月采根,暴乾。

《药性论》云:茜根,味甘。主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用之。

陶隐居云: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俗道、经方不堪 #11 服用。此当以其为疗少而丰贱故也。《诗》云茹藘在坂者是。

陈藏器云:茜根,主蛊,煮汁服之。今之染绯者,字亦作倩。《周礼˙庶氏 #12 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蘘荷与茜,主蛊为最也。

《日华子》云:味醶。止鼻洪,带下,产后血运,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酒煎服。杀蛊毒,入药锉、炒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只是味酸涩,不入药中用,若服,能令人患内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气散。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令所在有,八月采根。

《简要济众方》:治吐血。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 #13 七分,放冷,食后服。

《伤寒类要方》:治中蛊毒,或吐下血如烂肝。茜草根、襄荷叶根各三两切,以水四升,煮取一服 #14 去滓,适寒温,顿服即愈。

五味子

号州 越州

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乾。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图经》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间亦有。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七月成实,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尔雅》云:菋,荎蕏。注云:五味也。蔓生,子丛茎端。疏云:一名菋,一名荎蕏。今有数种,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为佳。

《药性论》云:五味子,君。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病人虚而有气兼嗽,加用之。

陶隐居云: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药多膏润,烈日暴之,乃可捣筛,道方亦须用。

《唐本》注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贲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雷公云:凡小颗皮皱治 #15 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抱朴子》云: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 #16 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义》曰:五味子,今华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肺虚寒人可化为汤,时时服。作果,可以寄远。《本经》言温,令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云谓暖水脏,又日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旋花

池州

味甘,温,无毒。主益气,去面皯 #17 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久服不饥#18,轻身。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生豫州平泽。五月采,阴乾。

《图经》曰:南人皆呼 #19 为续筋根。苗作丛蔓,叶似山芋而狭长。花白,夏秋间遍田野。根无毛节,蒸煮堪啖,甚甘美。五月采花,阴乾。二月、八月采根,日乾。花今不见用者,下品有旋复花,与此殊别。

陶隐居云:东人呼为山姜,南人呼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姜。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之,辟谷止饥。近有人从南还,遂用此术与人断谷,皆得半年、百日不饥不瘦。但志浅嗜深,不能久服尔。其叶似姜,花赤色,味辛美,子状如豆蔻,此旋花之名,即是其花也。今山东甚多。

陈藏器云: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饥。又取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毒热。根,主续筋骨,合金疮。陶注误,而唐注是也。

《唐本》注云:此即生平泽,旋葍是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旋徐兖反花,陶所证真山姜尔。陶复於下品旋葍注中云:此根出河南,北国来,根似芎藭,惟膏中用。今复道似高良姜,二说自相矛盾。且此根味甘,山姜味辛,都非此类。其旋葍膏疗风逐水,止用花,言根亦无妨,然不可以杜若乱之也。又将旋葍花名金沸,作此别名,非也。《别录》云:根,主续筋也。

《救急方》:续断筋法:取旋葍草根,净洗去土,捣量疮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之,乃疟止。一名肫肠草,俗谓鼓子花也。黔南出一种旋花,粗茎,大叶,无花,不作蔓,恐别是一物也。

《衍义》曰:旋花,蔓生,今之河北、京西、关陕田野中甚多,最难锄艾,治之又生。世人谓之鼓子花,言其形肖也。四五月开花,亦有多叶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频灌溉,方涉旬,苗已生。《蜀本图经》是矣。

蛇床子

南州

味苦、辛、甘,平,无毒。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藏热,男子阴强。久服轻身,好颜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米,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绳毒,一名枣棘,一名墙蘼。生临淄川谷及田野。五月采实,阴乾。恶牡丹、巴豆、贝母。

《图经》曰:蛇床子,三月生苗,高二三尺,叶青碎作丛似蒿枝,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似马芹类。四五月开白花,又似散水。子黄褐色如黍米,至轻虚。五月采实,阴乾。

《药性论》云:蛇床子,君。有小毒。治男子、妇人虚,湿痹,毒风疮 #20 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女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差。疗齿痛及小儿惊痫。

陶隐居云:近道田野墟落间甚多。花、叶正似蘼芜。《唐本》注云:《尔雅》一名盱。

《日华子》云:治暴冷,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扑损瘀血,腰跨疼,阴汗,湿癣,四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凡合药取 #21 食,即挼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作汤洗病则生使。

雷公云:凡使,须用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二伏时,漉出日乾。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从午至亥,日乾。用此药只令阳气盛数,号曰鬼考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似小叶芎藭,花白,子如黍粒,黄白色。生下湿地,今所在皆有,出扬州、襄州者良。采子暴乾。

《千金方》:治产后阴下脱。蛇床子绢袋盛,蒸熨之。又方:治小儿癣疮。蛇床子末,和猪脂涂之。

《金匮方》:温中坐药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为末,以白粉少许和令匀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矣。

地肤子

蜀州 密州

味苦,寒,无毒。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使人润泽。一名地葵,一名地麦。生荆州平泽及田野。八月、十月采实,阴乾。

《图经》曰:地肤子,生荆州平泽及田野,今蜀川、关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茎赤叶青,大似荆芥。三月开黄白花,八月、九月采实,阴乾用。陶隐居谓茎苗可为扫帚者。苏恭云:苗极弱、不能胜举。二说不同,而今医家便以为独扫是也。故苏注云其叶味苦,寒,无毒。主大肠泄泻,止赤白痢,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三四月、五月采。

《药性论》云:地肤子,君。一名益明。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陶隐居云:今田野间亦多,皆取茎苗为扫帚。子微细,入补丸散用,《仙经》不堪用。

《唐本》注云:地肤子,田野人名为地麦草,叶细茎赤,多出熟田中。苗极弱,不能胜举。今云堪为扫帚,恐人未识之。《别录》云:捣绞取汁,主赤痢,洗目去热,暗雀盲。苗灰,主痢亦善。北人亦名涎衣草。

《外台秘要方》: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暝者。取地肤子白汁 #22 注目中。又方:治手足烦疼。地肤草三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一剂。

《肘后方》:治积年久疢腰痛,有时发动。六月、七月取地肤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子母秘录方》: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杨氏产乳》:疗小便数多,或热痛酸楚,手足烦疼。地肤草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三服。

千岁虆

兖州

汁味甘,平,无毒。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久服轻身不饥,耐老,通神明。一名虆芜。生太山川谷。

《图经》曰:千岁虆,生太山川谷。作藤生,蔓延木上,叶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茎,汁白而甘。五月开花,七月结实,八月采子,青黑微赤。冬惟凋叶。此即《诗》云葛虆者也。苏恭谓是蘡薁藤,深为误妄。陶隐居、陈藏器说最得之。

陶隐居云:作藤生,树如葡萄,叶如鬼排 #23,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药,都不复识用此,《仙经》数处须之。而远近道俗咸不识此,非甚是异物,正是末研访寻识之尔。《草木疏》云:一名苣菰#24,连蔓而生,子赤可食。《毛诗》云:葛虆。注云:似葛之草也。此藤大者盘薄,故云千岁虆,谓蘡薁者,深是妄言。

《日华子》云:味甘、酸。止渴,悦色。年多大者佳,茎叶同用,又名蘡薁藤。

《衍义》曰:千岁虆,唐开元末,访隐民姜抚,已几百岁。召至集贤院。言服常春藤,使白发还鬒,则长生可致。藤生太湖,终南往往有之。帝遣使多取,以赐老臣。诏天下使自求之。擢抚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又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之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常春者千岁虆也,旱藕者杜 #25 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民间以酒渍藤饮者,多暴死,乃止。抚内惭,请求药牢山,遂逃去。今书之以备世疑。

景天

味苦、酸,平,无毒。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诸蛊毒,痂疤,寒热风痹,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据火,一名慎火。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阴乾。

《图经》曰:景天,生太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人家多种於中庭,或以盆盛植於屋上,云以辟火,谓之慎火草。春生苗,叶似马齿而大,作层而上,茎极脆弱。夏中开红紫碎花,秋后枯死。

陶隐居云:今人皆盆盛养之於屋上,云以辟火。叶疗金疮止血,以洗浴小儿,去烦热,惊风。

《日华子》云:景天,冷。治心烦热狂,赤眼,头痛,寒热,游风丹肿,妇人带下。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慎火草,叶似马齿苋而大。

《药性论》云:景天,君,有小毒。能治风疹恶疰疮 #26,小儿丹毒及治发热惊疾。花能明目。

《外台秘要方》:治瘾疹。以慎火草一斤,捣绞取汁,傅上热炙,摸之再三,即差。

《千金方》:治小儿丹发。慎火群生一握,捣绞汁,以拭之□上,日十遍,夜三四遍。《谭氏小儿方》同。

《杨氏产乳方》:疗姻火丹发,从背起或两胁及两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两,捣和如泥,涂之。又方:疗萤火丹从头起,慎火草捣和苦酒涂之。

《衍义》曰:景天,陶隐居既云,今人皆盆盛,养之於屋上,即知是草药。又言广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围,呼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亲见也。盖是传闻,亦非误耳,乃陶之轻听也。然极易种,但折生枝置土中,频浇溉,旬日便生根,浓研取汁,涂火心疮,甚验。乾为末,水调,扫游风、赤尰频热者。

茵蔯蒿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乾。

《图经》曰:江宁府又有一种茵蔯,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蔯,乃有数种。本草论之,但有茵蔯蒿,而无山茵蔯。本草注云:茵蔯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蔯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蔯疗脑 #27,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诸家议论,谓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蔯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苜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

《药性论》云:茵蔯蒿,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惟入疗黄疸用。《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蔯乃云此,恐是误尔。

陈藏器云:茵蔯本功外,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蔯,后加蒿字也。今又详:此非菜中茵蔯也。

《日华子》云:石茵蔯,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闷损乏绝。又名茵蔯蒿、山茵蔯。本出和州及南山,岭上皆有。

雷公云: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采得阴乾,去根细锉用,勿令犯火。

《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茵蔯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立瘥。

《食医心镜》:茵蔯,主除大热,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利小便。切煮羹,生食之亦宜。

《衍义》曰:茵蔯蒿,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蔯、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然此药以茵蔯蒿为本,故书之。

杜若

味辛,微温,无毒。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痛肿,多涕相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气。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不忘。一名杜蘅,一名杜莲,一名白莲,一名白苓 #28,一名若芝。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图经》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味,子如豆蔻。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谨按:此草一名杜蘅,而中品自有杜蘅条。杜蘅,《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广 #29 雅》所谓楚蘅者也。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叶似姜而有文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复根,殆欲相乱,叶小异尔。《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蘅,今复别有杜蘅,不相似。

雷公云: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修事,采得后,刀刮上黄赤皮了,细锉,用三重绢作袋盛,阴乾。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硖州、岭南者好。

沙参

归州 淄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乾。恶防己,反藜芦。

《图经》曰:今出淄、齐、潞 #30、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筋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古方亦单用。葛洪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白汗出欲死者,捣筛末,酒服方寸匕,立差。

《药性论》云:沙参,臣。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并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

《唐本》注云:紫参、牡蒙,各是一物,非异名也。今沙参出华州为善。

《日华子》云: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徐长卿

泗州 淄州

味辛,温,无毒。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鬼督邮。生太山山谷及陇西。三月采。

《图经》曰:徐长卿,生太山山谷及陇西,今淄、齐、淮、泗间亦有之。三月生青苗,叶似小桑,两两相当,而有光润。七八月着子,似萝摩而小。

陶隐居云:鬼督邮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长卿者,其根正如细辛,小短扁尔,气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邮,当取其强悍宜腰脚,所以知是徐长卿,而非鬼箭、赤箭。

《唐本》注云:此药叶似柳,两叶相当,有光泽,所在川泽有之。根如细辛,微粗长,而有臊 #31 气。今俗用代鬼督邮,非也。鬼督邮别有本条在下。

雷公云:凡采得,粗将 #32,拌少蜜令通#33,用瓮器皿盛,蒸三伏时,日乾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小麦,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似萝摩子而小,九月苗黄,十月凋。生下湿川泽之间,今所在有之,八月采,日乾。

石龙刍

味苦,微寒,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杀鬼疰恶毒气。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一名龙须,一名草续断,一名龙珠,一名龙华,一名悬莞,一名草毒。九节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暴乾。

陶隐居云:茎青细相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

陈藏器云:按龙须作席,弥败有垢者,取方尺煮汁服之。主淋及小便卒不通。今出汾州,亦处处有之。

《唐本》注云:《别录》云,一名方宾。主疗蛔虫及不消食尔。

今按:《别本》注:《别录》云:微温,今之服用能除热,盖不温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茎如诞,丛生,俗名龙须草。今人以为席,所在有之。八月、九月采根,暴乾。

云实

瀛州

味辛、苦,温,无毒。主泄痢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消渴。花,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杀精物,下水。烧之致鬼。久服轻身通神明,益寿。一名员实,一名云英,一名天豆。生河间川谷。十月采,暴乾。

《图经》曰:云实,生河间川谷。高五六尺,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花黄白色,实若麻子大,黄黑色,俗名马豆。十月采,暴乾用。今三月、四月采苗,五月、六月采实,实过时即枯落。治疟药中多用之。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细如葶苈而小黑,其实亦类莨菪。烧之致鬼,未见其法术。

《唐本》注云:云实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黄黑似豆,故名天豆。丛生泽傍,高五六尺。叶如细槐,亦如苜蓿。枝间微刺。俗谓苗为草云母。陶云似葶苈,非也。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粗捣,相对拌浑颗豫 #34 实,蒸一日后出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细槐,花黄白,其荚如大豆,实青黄色,大若麻子。今所在平泽中有。五月、六月采实。

王不留行

成德军 河中府

味苦、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瘘乳,妇人难产。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采。

《图经》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已来。根色黄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菘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乾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河北生者,叶圆花红,与此小别。张仲景治金疮,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正元广利方》疗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最好。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尔。叶似酸浆,子似菘子。而多入痈瘘方用之。

《日华子》云: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根、苗、花、子通用,又名禁宫花、剪金花。

雷公云:凡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乾用之。

《梅师方》:治竹木针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为末,熟水调方寸匕,即出。

地不容

味苦,大寒,无毒。主解蛊毒,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一名解毒子。生山西谷。采无时。

《图经》曰:地不容,生戎州。味苦,大寒,无毒。蔓生,叶青,如杏叶而大,厚硬,凌冬不凋,无花实。根黄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连,如药实而圆大。能解蛊毒,辟瘴气,治咽喉闭塞,乡人亦呼为解毒子也。

飞廉

味苦,平,无毒。主骨节热,胫重酸疼,头眩顶重,皮间邪风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 #35,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轻,益气,明目,不老,可煮可乾。一名漏芦,一名天荠,一名伏猪,一名飞轻,一名伏兔,一名飞雉,一名木禾。生河内川泽。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乾。得乌头良,恶麻黄。

陶隐居云:处处有之,似苦芙,惟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叶又多刻缺,花紫色。俗方殆无用,而道家服其枝茎,可得长生,又入视 #36 枕方。今既别有漏芦,则非此别名尔。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苦芙,茎似软羽,紫 #37 花,子毛白。今所在平泽皆有,五月、六月采。

萧炳云:小儿疳痢,为散,以浆水下之,大效。

《千金翼方》:治疳□食口齿及下部。飞廉蒿烧灰捣筛,以两钱匕着痛处,甚痛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虫如马尾大,相缠出无数。十日瘥,二十日平复。

兰草

味辛,平,无毒。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除胸中痰癖。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四月、五月采。

《衍义》曰:兰草,诸家之说异,同是曾未的识,故无定论。叶不香,惟花香。今红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生於幽谷,益可验矣。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中间叶上有细紫点,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秋兰稍难得,二兰移植小槛中,置座右,花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唐˙白乐天有种兰不种艾之诗,正为 #38 此兰矣。今未#39 见用者。《本经》苏注:八月花白,此即泽兰也。

忍冬

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且采,阴乾。

陶隐居云: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取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仙经》少用。此既长年益寿,甚可常采服。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是贵远贱近之情乎?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忍冬亦可单用。味辛,主治腹胀满,能止气下辟 #40。

《肘后方》:飞尸者,游走皮肤,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作;风尸者,淫跃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恍,得风雪便作;沉尸者,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作;尸注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节气改变,辄发大恶。此一条别有治后熨也。忍冬茎叶,锉数斛,煮令浓,取汁煎之服如鸡子一枚,日二三服。

薇衔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瘘痈肿,暴症,逐水,疗痿蹶。久服轻身明目。一名糜衔,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无心,一名无颠。生汉中川泽及冤句、邯郸。七月采茎、叶,阴乾。得秦皮良。

陈藏器云:妇人服之,绝产无子。《唐本》注云:此草丛生,似茺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茎赤。疗贼风大效。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差。又有大小二种,楚人犹谓大者为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也。

白兔藿

味苦,平,无毒。主蛇虺、蜂虿、猘狗、菜肉、蛊毒,鬼疰、风疰,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着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饮之即解。一名白葛。生交州山谷。

陶隐居云:此药疗毒,莫之与敌,而人不复用,殊不可解,都不闻有识之者,想当似葛尔,须别广访,交州人未得委悉。

《唐本》注云:此草荆、襄间山谷大有,苗似萝摩,叶圆厚,茎俱有白毛,与众草异,蔓生,山南俗谓之白葛。用疗毒有效。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蔓生,叶圆若专,今襄州北、汝州南冈上有。五月、六月采苗,日乾。

《海药》云:主风邪热极,宜煮白兔藿饮之。乾则捣末,傅诸毒妙。

鬼督邮

味辛、苦,平,无毒。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一名独摇草。

《唐本》注云:苗惟一茎,叶生茎端若伞,根如牛膝而细黑。所在有之。有亦丛生,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采并细锉了,捣,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漉出用也。

白花藤

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菜、肉中毒。酒渍服之,主虚劳风热。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

《唐本》注云:苗似野葛而白花。根皮厚,肉白,其骨柔於野葛。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使,勿用菜花藤,缘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酸涩,不堪用。其白花藤,味甘香,采得后去根细锉,阴乾用之。

人肝藤

主解诸毒药,肿游风,脚手软痹。并研服之,亦煮服之,亦传病上。生岭南。叶三桠,花紫色。一名承露仙。又有伏鸡子,亦名承灵仙,叶圆,与此名同物异。

《海药》云:《广志》云:生岭南山石间,引蔓而生。主虫毒及手脚不遂等风。生研服。

越王余算

味咸,平,无毒。主下水,破结气。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长尺许。《异苑》曰:晋安有越王余算,叶白者似骨,黑者似角。云是越王行海作筹有余,弃於水中而生。

《海药》云:味咸,温。主水肿浮气,结聚宿滞不消,腹中虚呜,并宜煮服之。

石莼

味甘,平,无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水石上。《南越志》云:似紫菜,色青。《临海异物志》曰:附石生也。

《海药》云:主风秘不通,五膈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疾。

海根

味苦,小温,无毒。主霍乱中恶,心腹痛,鬼气注忤,飞尸,喉痹,蛊毒,痈疽恶肿,赤白游胗,蛇咬大 #41 毒。酒及水磨服,傅之亦佳。生会稽海畔山谷,茎赤,叶似马蓼,根似菝葜而小也,海人极用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一竟

#1 川: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 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3 苦: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4 秋:晦明轩本作“句”。

#5 贝:原作“目”,据晦明轩本改。

#6 疾:晦明轩本作“疝”。

#7 二:晦明轩本作“一”。

#8 二:晦明轩本作“三”。

#9 鬼:晦明轩本作“搜”。

#10 鬼:晦明轩本作“搜”。

#11 堪:晦明轩本作“甚”。

#12 氏:原作“民”,据晦明轩本改。

#13 煎:晦明轩本“煎」下有“至”字。

#14 一服:晦明轩本作“二升”。

#15 治:晦明轩本作“泡”。

#16 面:原作“而”,据晦明轩本改。

#17 奸:原作“好”,据晦明轩本改。

#18 饥:原作“饶”,据晦明轩本改。

#19 呼:原作“去”,据晦明轩本改。

#20 疮:晦明轩本作“疗”。

#21 取:晦明轩本作“服”。

#22 汁:原作“汗”,据晦明轩本改。

#23 排:晦明轩本作“桃”。

#24 菰:晦明轩本作“荒”。

#25 杜:晦明轩本作“牡”。

#26 疰疮:晦明轩本作一“痒”字。

#27 脑:晦明轩本“脑”下有“痛”一字。

#28 苓:晦明轩本作“芩”。

#29 广:原作“黄”,据晦明轩本改。

#30 潞:原作“路”,据晦明轩本改。

#31 臊:原作“嬠”,据晦明轩本改。

#32 将:晦明轩本作“杵”。

#33 通:晦明轩本作“遍”。

#34 豫:晦明轩本作“橡”。

#35 嗽:原作“漱”,据晦明轩本改。

#36 视:晦明轩本作“神”。

#37 紫: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38 为:晦明轩本作“谓”。

#39 未: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40 辟:晦明轩本作“澼”。

#41 大:晦明轩本作“犬”。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上

乾姜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图经》云:文具生姜条下。

禹锡云:谨按《唐本》注云:治短、结气 #1,止血,宣诸络脉,发汗,久服令眼暗。

《外台秘要》:治疟不痊。乾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服。又方:治卒心痛。乾姜为末,米饮调下一钱。

《千金方》:治齆鼻,以乾姜末蜜和塞鼻中。

《肘后方》:治身体重,小腹急,热必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翳,膝经拘急。乾姜四两,末。汤和温服,覆取汗,得解。又方:治寒痢。切乾姜如大豆,米饮服六七十枚,日三夜一服。痢青色者为寒痢,累服得效。

《王氏博济方》:治疟。乾姜炒令黑色,捣罗为末,临发时以温酒调三钱服,已发再服之。

《广利方》:治诸蛇毒螫人欲死兼辟蛇。乾姜、雄黄等分,同研,用小绢袋盛击臂上,男左女右,蛇闻药气逆避人。螫毒傅之。

《孙真人方》:治水泻无度。乾姜末,粥饮调一钱服,立效。

《集验方》:治血痢神效。乾姜急於火内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又方:治咳嗽,冷气结胀。乾姜为末,热酒调半钱服。兼治头旋眼眩,立效。

《伤寒类要》:治伤寒,妇人得病虽差,未满百日,不可与交合,为阴阳之病,必拘急,手足拳欲死,丈夫病名为阴易,妇人名为阳易,速当汗之可愈,满四日不可疗,宜令服此药。乾姜四两为末,汤调顿服。覆衣被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生姜

涪州 温州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苓、黄连、天鼠粪。

《图经》曰: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八九月采根,於长流水洗过,日晒为乾姜。又《千金方》主痰澼,以姜附汤治之,取生姜八两,附子生用四两,四破之,二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亦主卒风。禁猪肉、冷水。崔元亮《集验方》载敕赐姜茶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两碗,呷,任意,便差。若是热痢即留姜皮,冷即去皮,大妙。刘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然。李卿换白发方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於铛中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过沸,其铛惟得多油腻者尤佳,更不须洗刷,便以姜皮置铛中,密固济,勿令通气。令一精细人守之,地色未分,便须煎之,缓缓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换人看火,一伏时即成,置於瓷钵中,极研之。李云:虽曰一复时,若火候匀即至日西药成也。使时先以小物点取如麻子大,先於白须下点药讫,然后拔之,再拔以手指熟捻之,令入肉。第四日当有黑者生,神效。

陶隐居云:乾姜,今惟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乾者。又云: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如此则不可多食。

《唐本》注云:姜,久服通神明,主风邪,主痰气。生者尤良。《经》云:久服通神明,即可常啖也。

陈藏器云:生姜,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用热即去皮,要冷留皮。

《日华子》云:乾姜,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乾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乾姜,臣,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乾者治嗽,主温中,用秦艽。主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又云:生姜,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乾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 #2,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食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食疗》云:生姜,温。去痰下气,除壮热,治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通神明。又、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拌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立差。

《外台秘要》:治霍乱,注痢不止,转筋入腹欲死。生姜三两捣破,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又方:久患咳噫,连咳四五之 #3 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千金方》:治乾哕嗽,若手足厥。宜食生姜,此是呕家药。又治心下痞坚不能食,胸中呕哕。生姜八两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夏五合洗去滑,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味合煮取一升半,稍稍服之。又方:治产后秽污下不尽,腹满。生姜二斤,以水煮取汁服,即出。

《经验方》:善治狐臭用生姜汁涂腋下,绝根本。

《杨氏产乳方》:胎后血上冲心。生姜五两切,以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

唐˙崔魏公云:铉夜暴亡,有梁新闻之,乃诊之曰:食毒。仆曰:常好食竹鸡,竹鸡多食半夏苗。必是半夏毒,命生姜捩汁,折齿而灌 #4 之,即活。

《衍义》曰: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齿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於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葈耳

滁州

葈耳葈,私以反实:味苦、甘,温。叶:味苦、辛,微寒,有小毒。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葈,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图经》曰:葈耳,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今处处有之。谨按: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广雅》谓之葈耳,皆以实得名也。陆机疏云: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实多刺,因羊过之,毛中枯缀,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俗呼为道人头。实熟时采之。

《药性论》云:葈耳亦可单用。味甘,无毒。主肝家热,明目。

陶隐居云: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以叶覆麦作黄衣者,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方用亦堪 #5 稀。

《唐本》注云:苍耳,三月已后,七月已前刈,日乾为散。夏,水服;冬,酒服。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日二服,丸服二十、三十丸。

陈藏器云:葈耳,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子炒令香,捣去刺,使腹破,浸酒,去风,补益。又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丁肿。

雷公云:凡采得,去心,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和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乾用。

禹锡云:按《尔雅》云:卷耳,苓耳。注:《广雅》云:葈耳也,亦云胡葈,江东呼为常葈。或日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释曰:《诗˙周南》云:采采卷耳。

孟诜云:苍耳,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又,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汁,冷服一升,日三度,甚验。

《圣惠方》: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罗为末,豆淋,酒调服二钱匕。又方:治产后诸痢,神效。苍耳叶,捣绞汁。温服半中盏,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疗热毒病攻手足,肿疼痛欲脱方:取苍耳汁以渍之。

《千金方》:当以五月五日午时乾地刈取葈耳叶,洗曝燥,捣下筛。酒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三。散若吐逆,可蜜为丸,准计一方寸匕数也。风轻易 #6 治者,日再服。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

《千金翼方》:治牙痛。以苍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痛即吐,吐后复含,不过三剂差。茎、叶亦得。又方:治五痔方。苍耳茎、叶,以五月五日采,乾为末,以水服方寸匕,立效。

《食医心镜》云:除一切风湿痹,四肢拘孪。苍耳子三两捣末,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

《斗门方》: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忽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取其嫩心,不限多少,阴乾,为末。以常酒服一大盏 #7,不拘时候,其功大效。服之多连脑盖,善通顶门,今苍耳是也。

《胜金方》:治毒蛇并射工 #8、沙虱等伤,眼黑口噤,手脚强直,毒攻腹内成块,逡巡不救,宜用此方。苍耳嫩叶一握,研取汁,温酒和灌之,将滓厚罨所伤处。

《杨氏方 #9 产乳》:治误吞钱。葈耳头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余度,饮水愈。

葛根

海州 成州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痒 #10;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葛壳#11:主下痢十岁已上。叶:主金疮止血。花:主消酒。一名鸡斋根,一名鹿藿,一名黄斤。生汶山川谷。五月采根,曝乾。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图经》曰:葛根,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揪叶而青,七月着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如手臂。张仲景治伤寒,有葛根及加半夏、葛根黄苓黄连汤,以其主大热,解肌,开腠理。

陶隐居云: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乾之。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毒 #12 病发热。其花并小豆花乾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

陈藏器云:葛根,生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可断谷不饥,根堪作粉。

《日华子》云:葛,冷,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结 #13,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傅蛇虫啮,解罯毒箭。乾者力同。

《食疗》云:葛根,蒸食之,消酒毒。其粉亦甚妙。

《圣惠方》:治时气头痛壮热。用生葛根净洗,捣取汁一大盏,豉一合,煎至六分,去豉,不计时候,分作二服,汗出即差。未汗再服。若心热,加栀子仁十枚同煎,去滓服。又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半两细锉,水一中盏,煎取六分,去滓,频温服。

《外台秘要》:治伤筋绝,捣葛根汁饮之。葛白屑熬令黄,传疮止血。

《千金方》:酒醉不醒,捣葛根汁饮一二升,便醒。

《肘后方》:治卒乾呕不息,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差。又方:食诸菜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煮葛根汁饮之。

《梅师方》:治伤寒初患二三日,头痛壮热。葛根五两,香豉一升细锉,以童子小便六升,煎取二升,分作三服,取汗。触风,食葱豉粥。

《广利方》:治心热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顿服,立差。

《伤寒类要》:治妊娠热病心闷。取葛根汁二升,分水 #14 三服。

《衍义》曰:葛根,澧、鼎之间,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先煎汤使沸,后擘成块下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汤中拌食之。擦少生姜尤佳。大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彼之人又切入煮茶中以待宾,但甘而无益。又将生葛根煮熟者,作果可 #15。虔、吉州、南安军亦有此卖。

葛粉

味甘,大寒,无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图经》曰:文具葛根条下。

陈藏器云:《拾遗》云:用裛小儿热疮妙。

禹锡云:按中品上卷葛根条,功用与此相通。

《圣惠方》治中鸩毒气欲绝者。用葛粉三合,水三中盏调饮之。如口禁者,以物揭开灌之。又方:治胸中烦热或渴,心躁。葛粉四两,先以水浸粟米半升,经宿漉出,与葛粉相拌,令匀,煮熟食之。

《食医心镜》:治小儿壮热,呕吐不住食,惊痫方。葛粉二大钱,以水二合调令匀,泻向鏭铎中,倾侧令遍,重汤中煮令熟,以糜饮相和食之。

栝楼

衡州 均州

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疽 #16,身面黄,唇乾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疗中热伤暑。生洪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乾,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乾姜,畏牛膝、乾漆,反乌头。

《图经》曰:栝楼,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今所在有之。实名黄瓜。《诗》所谓果蓏之实是也。根亦名白药,皮黄肉白。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孙思邈作粉法:深掘大根,厚 #17 削皮至白处,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18,经五日取出,烂捣研,以绢袋盛之,澄滤令极细如粉。唐˙崔元亮疗箭镞不出。捣根傅疮,日三易,自出。又疗时疾发黄,心强#19 烦热,闷不认人者。取大实一枚黄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消八分,合不#20 令消尽,分再服,便差。

陶隐居云:出近道,藤生,状如土瓜而叶有叉。《毛诗》云:果裸之实,亦施於宇。其实,今以杂作手膏用。根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围者,服食亦用之。

《唐本》注云:今用根作粉,大宜服食,虚热人食之。作粉如作葛粉法,洁白美好。今出陕州者,白实最佳。

禹锡云:按《尔雅》云:果裸之实,栝楼。释曰:果裸之草,其实名栝楼。郭云:今齐人谓之天瓜。

《日华子》云:栝楼子,味苦,冷,无毒。补虚劳,口乾,润心肺,疗手面皴,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用。又栝楼根,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雷公云:栝楼,凡使皮、子、茎、根,效各别。其栝并楼样全别。若栝,自丸,黄皮厚蒂小;若楼,唯形长,赤皮蒂粗,是阴人服。若修事,去上壳皮革膜并油子 #21,使。

《圣惠方》:治热病头疼发热进退方。用栝楼一枚大者,取瓤细锉,置瓷碗中,用热汤一盏沃之,盖却良久,去滓,不计时候服。

《外台秘要》:治消渴利方。生栝楼三十斤,以水一硕,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尽。以暖酒先食服如鸡子大,日三服,即妙。

《肘后方》:消渴,小便多。栝楼薄切,炙取五两,水五升,煮取四升,随意饮之良。又方:若肠随肛出,转久不可收入。捣生栝楼取汁,温之猪肉汁中洗手,随挼之令暖,自得入。

《梅师方》:治诸痈发背 #22,乳房初起微赤。捣栝楼作末,以井花水调方寸匕。

《集验方》:下乳汁。栝楼子淘洗控乾,炒令香熟,瓦上□令白色为末,酒调下一匕,合面外少时。

《杜壬方》:治胸膈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及治痰嗽。大栝楼去秾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十五丸。

《子母秘录》:治乳肿痛。栝楼黄色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若无大者,小者二枚,黄熟为已 #23。

《杨氏产乳方》:治热游丹赤肿。栝楼末二大两,酽醋调涂之。

《产宝方》:治产后乳无汁。栝楼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夜流出。

《杨文蔚方》:治痰嗽,利胸膈方。栝楼肥实大者,割开,子净洗,捶破栝皮,细切焙乾,半夏四十九个,汤洗十遍,捶破焙乾,为末,用洗栝楼熟水并瓤同熬成膏,研为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

《衍义》曰:栝楼实,九月、十月间取秾,以乾葛粉拌,焙乾,银石器中熳火炒熟为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一二钱服,治肺燥、热渴、大肠秘。其根与贝母、知母、秦艽、黄苓之类,皆治马热。

苦参

邵州 成州 秦州 西京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 #24 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一名水槐,一名苦□音识,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骄槐,一名白茎,一名虎麻,一名岑茎,一名禄白,一名陵郎。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曝乾。玄参为之使,恶具母、漏芦、菟丝,反藜芦。

《图经》曰:苦参,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处处皆有之。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二三尺已来。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其花黄白,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治癞疾。其法用苦参五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每饮一合,日三,常服不绝。若觉痹即差。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叶极似槐树,故有槐名,花黄,子作荚,根味至苦恶。病人酒实 #25 饮之多差。患疥者,一两服亦除,盖能杀虫。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苦参,能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唾,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不入汤用。

《日华子》云: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雷公云:凡使,不计多少,先须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乾,细锉用之。

《外台秘要》:治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身体热。苦参一两锉,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尽饮之,当吐 #26,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27 覆取汗愈。又方:小儿身热,苦参汤浴儿良。

《千金方》:治狂邪发无常,披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苦参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

《梅师方》:治饮食中毒,鱼、肉、菜等。苦参三两,以苦酒一升,煎五沸,去滓服之,吐出即愈。或取煮犀角汁一升,亦佳。又方: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苦参五两,乌梅二十枚细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温 #28 服。

《胜 #29 金方》:治时疾热病,狂言心躁。苦参不限多少,炒黄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连进三服。有汗无汗皆差。

《集验方》:治毒热,足肿疼欲绝 #30。酒煮苦参以渍之。

太史公云:淳於意医齐中大夫病齲齿,灸左手阳明脉,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得 #31,五六日愈。

《衍义》曰:苦参,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谓朝士日,见公日逐以药揩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 #32。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书旧不载者。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及近隐处#33 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34 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当归

味甘、辛,温、大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音癣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音羊,金疮,煮饮之。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一名乾归。生陇西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乾。恶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图经》曰: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时罗,浅紫色。根黑黄色。二月、八月采根,阴乾。然苗有二种,都类芎藭,而叶有大小为异,茎梗比芎藭甚卑下。根亦二种,大叶名马尾当归,细叶名蚕头当归。以肉厚不枯者胜。

《药性论》云:当归,臣,恶热面。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 #35 枝而细。历阳所出,色白而气味薄#36,不相似,呼为草当归,阙少时乃用之。方家有云真当归,正谓此,有好恶故也。俗用甚多,道方时须尔。

《唐本》注云:当归苗有二种:一种似大叶芎藭;一种似细叶芎藭,惟茎叶卑下於芎藭也。今出当州、岩 #37 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名蚕头当归,大叶者名马尾当归,今用多是马尾当归,蚕头者不如此,不复用,陶称历阳者,是蚕头当归也。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

雷公云:凡使,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服食无效,单使妙也。

禹锡云:按《尔雅》云:薜,山蕲。注《广雅》曰:山蕲,当归也。当归今似蕲而粗大。

吴氏云:当归,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季氏:小温。或生羌胡地。

《别说》云:谨按:当归,自古医家方论,用治妇人产后恶血上冲,仓卒取效,无急於此。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此盖服之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则可以於产后备急於补虚速效,恐圣人立当归之名,必因此出矣。

《外台秘要》:治头疼欲裂。当归二两,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再服。又方:治心痛。当归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小儿多患胎寒好啼,昼夜不止,因此成痫。当归末小豆大,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服。

《葛氏方》:治小便出血。当归四两细锉,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梅师方》:胎动下血,心腹疼,死生不知,服此汤,活即安,死即下。用当归四两,芎藭九两,细锉,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服。

《子母秘录》:治倒产,子死腹中。捣当归末,酒服方寸匕。

《支太医方》:治妇人百病,诸虚不足。当归四两,地黄二两,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前米饮下十五丸。

麻黄

浮州

味苦,温、微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一名卑相,一名龙沙,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乾令青。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图经》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红皮,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於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乾令青。张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及大、小青龙汤,皆用麻黄;治肺痿上气,有射干 #38 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古方汤用麻黄,先煮去沫,然后内诸药。亦#40 用丸散者,皆不然也。

陶隐居云: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用之折除节,节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其根亦止汗,夏月杂粉用之。俗用疗伤寒,解肌第一。

《唐本》注云: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傍沙洲上大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

《日华子》云: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雷公云: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去之,令人闷。用夹刀剪去节并头,槐砧上用铜刀细锉,煎三四十沸,竹片掠去上沫尽,漉出,晒乾用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麻黄,君,味甘,平。能治身上毒风疗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汗,温疟,治温疫。根、节能止汗。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盛,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伤寒类要》:张仲景《伤寒论》云:黄疸病,以麻黄醇酒汤主之。麻黄一把去节,绵裹,以美酒五升,煮取半升,去滓,顿服。

《子母秘录》:治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杵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泽兰汤服亦妙。

《衍义》曰:麻黄,出郑州者佳,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疮疱倒餍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以此知此药入表也。

通草

兴元府 海州 通脱木 解州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音瓮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乾。

《图经》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 #40、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今人谓之木通,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41。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

陈藏器云:通脱木,无毒。花上粉,主诸虫疮,野鸡病,取粉内疮中。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尔雅》云:离南,活脱也。一本云:药草,生江南,主虫病,今俗亦名通草。又云:本功外,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江东人呼为畜葍子,江西人呼为拏子,如算袋,秾黄子黑,食之当去其皮。苏云:色白,乃猴葍也。

《日华子》云:木通,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息 #42;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子名□子,七八月采。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木通,臣,微寒,一名王翁万年。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用根治项下瘤瘿。

陈士良云:燕□子,寒,无毒。主胃口热闭,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热。此是木通,实名桴棪子,茎名木通。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野生。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州山谷。味温,平。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食疗》云:煮饮之,通妇人血气浓煎三五盏即便通。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也。

芍药

泽州

芍药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木 #43,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铤。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乾。须丸为之使。

禹锡等按:《别本》作雷丸,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图经》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正元 #44 广利方》治妇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药三大两,乾姜半大两,细锉,熬令黄,捣筛,空肚和饮汁服一#45 钱匕。

《药性论》云:芍药,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陶隐居云:今出白山、蒋、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呼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

《日华子》云: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

雷公云:凡采得后,於日中晒乾,以竹刀刮 #46 上粗皮并头土了,锉,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乾用。

禹锡云:按《吴氏》云: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季氏:小寒。雷公:酸。

《别说》云: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绝不佳,故入药不可责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经》所说,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

《经验后方》:治风毒,骨髓疼痛。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二合,日三服。

《博济方》: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服。

《广利方》:金疮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熬令黄,杵细为散。酒或米饮下二钱并得,初三服,渐加。

初虞世:治咯血衄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一分,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

《衍义》曰: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为佳。花叶即多 #47 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者,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蠡实

异州

味甘,平、温,无毒。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风寒湿痹,坚筋骨,令人嗜食,止心烦满,利大小便,长肌肤肥大。久服轻身。花、叶:去白虫,疗喉痹,多服令人溏泄。一名荔实,一名剧草,一名三坚,一名豕首。生河东川谷。五月采实,阴乾。

《图经》曰:蠡实,马蔺子也,北人音讹,呼为马拣 #48 子。生河东川谷,今陕西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京尤多。叶似薤而长厚,三月开紫碧花,五月结实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细长,通黄色,人取以为刷。三月采花,五月采实,并阴乾用。崔元亮治喉痹肿痛。取荔花、皮、根,共十二分,以水一升,煮#49 六合,去滓含之,细细咽汁,差止。

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俗无识者。本 #50 名精,亦名豕首也。

《日华子》云:马蔺,治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肿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傅蛇虫咬,杀蕈毒。亦可蔬菜食,茎、叶同用。

《外台秘要》:治喉痹垂死者。杵蠡实根一握,水绞取汁,稍稍咽之,口噤灌之。

《千金方》:治中蛊下血如鸡肝出,其余四脏悉坏,唯心未毁,或鼻破待死。取马蔺根末,水服方寸匕,随吐则出,极神。此苗似葛蔓绿紫,生子似橘子。

《衍义》曰:蠡实,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俗无识者。《本经》诸家所注不相应,若果是马蔺,其《日华子》不当更言亦可为蔬菜食。盖马蔺,其叶马、牛皆不食,为才出土叶已硬,况又无味,岂可更堪人食也。今不敢以蠡实为马蔺子,更俟博识者。

瞿麦

绛州

味苦、辛,寒,无毒。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一名巨句麦,一名大菊,一名大兰。生太山川谷。立秋采实,阴乾。蓑草、牡丹为之使,恶螵蛸。

《图经》曰:瞿麦,生太山川谷,今处处有之。高一尺以来,叶尖小,青色,根紫黑色,形如细蔓菁。花红紫赤色,亦似映山红,二月至五月开花。七月结实作穗,子颇似麦,故名瞿麦。立秋后合子、叶收采阴乾用。古今方通心经、利小肠为最要。张仲景治小便不利,有水气,栝蒌瞿麦丸主之。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合子、叶刈取之,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此类乃有两种:一种肥 #51 大,花边有叉桠,未知何者是?今市人皆用小者。复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按《经》云:采实。实中子至细,燥熟便脱尽。今市人惟合茎、叶用,而实正空壳,无复子尔。

《日华子》云:瞿麦,催生,又名杜母草、燕麦、蘥麦,又云石竹。治痔瘘并泻血,作汤粥食并得。

雷公云:凡使,只用蕊壳,不用花 #52、叶。若一时使,即空心令人气咽,小便不禁。凡欲用,须以堇竹沥浸一伏时,漉出,晒乾使用。

《外台秘要》:治鲠。以瞿麦为末,水调方寸匕。

《千金方》:治产经数日不出,或子死腹中,母欲死。以瞿麦煮浓汁服之。

《梅师方》:治竹木刺入肉中不出。瞿麦为末,水服方一寸匕。或煮瞿麦汁饮之。日三。《千金》同。

《崔氏方》:治鱼脐疮毒肿,烧灰和油傅於肿上,甚佳。

《衍义》曰:瞿麦,八政散用瞿麦,今人为至要药。若心经虽有热而小肠虚者服之,则心热未退,而小肠别作病。料其意者,不过为心与小肠为传送,故用此入小肠药。按《经》,瞿麦并不治心热。若心无大热,则当止治其心,若或制之不尽,须当求其属以衰之。用八正散者,其意如此。

玄参

邪州 江州 衡州

味苦、咸,微寒,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一名重台,一名玄台,一名鹿肠,一名正马,一名咸,一名□#53。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乾。恶黄耆、乾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图经》曰:玄参,生河间及冤句,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采 #54 子黑色。亦有白花,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叶如掌大尖长如锯齿。其根尖长,生青白,乾即紫黑,新者肥#55 腻。一根生五七枚,三、八、九月采,暴乾。或云蒸日乾。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茎似人参而长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合香。

《唐本》注云:玄参根苗臭,茎亦不似人参,陶云道家亦以合香,未见其理也。

《日华子》云:治头风,热毒游风,补劳虚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雷公云:凡采得后,须用蒲叶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乾晒。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后噎人喉,丧人目,拣去蒲草尽了,用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玄参,使,一名逐马,味苦。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经验方》:治患劳人烧香法。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瓷瓶内封闭,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灰末六两,更炼蜜六两,和匀,入瓶内封,更窨五日取出。烧令鼻中常闻其香,疾自愈。

《广利方》:治瘰疬经年,久不差。生玄参捣碎傅上,日二易之。

秦艽音交

宁化军 石州 泰州 齐州

味苦、辛,平、微温,无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 #56 节痛,下水,利小便,疗风无问新久,通身挛急。生飞乌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菖蒲为之使。

《图经》曰:秦艽,生飞乌山谷,今河陕州军多有之。根上 #57 黄色,相交纠,长一尺已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紫花,似葛花,当月结子。每於春秋采根,阴乾。

陶隐居云:飞乌或是地名,今出甘松、龙洞、蚕陵,长大黄白色为佳。根皆作罗纹相交,中多御土,用之熟破除去。方家多作秦胶字,与独活疗风常用,道家不须尔。

《唐本》注云: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本作札,或作纠,作胶,正作艽也。

《日华子》云:味甘 #58,冷。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又名秦艽,罗纹者佳。

雷公云:凡使,秦并艽,须於脚文处认取:左文列为秦,即治疾;艽,即发脚气。凡用秦,先以布拭上黄肉毛尽,然后用还元汤浸一宿,至明出,日乾用。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秦艽,解米脂,人食谷不充悦,畏牛乳。点食之,利大小便。差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萧炳云:《本经》名秦瓜,世人以疗酒黄、黄疸大效。

《圣惠方》:治伤寒,心神热躁,口乾烦渴。用秦艽一两,去苗细锉,以牛乳一大盏,煎 #59 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一#60 服。又方:治小便难,腹满闷,不急疗之杀人。用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每於食前作两服差#61。

《孙真人方》:治黄疸,皮肤、眼睛赤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一两服。

百合

滁州 成州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百合,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白 #62 花,如石榴觜而大。根如葫蒜,重迭生二三十#63。二月、八月采根,暴乾。人亦蒸食之,甚益气。张仲景治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如葫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蛇 #64 蚓相缠结变作之。俗人皆呼为强仇,仇即瞿也,声之讹尔。亦堪服食。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不 #65 入药用。

《日华子》云:白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协、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 #66 运。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百合,使,有小毒。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食疗》云:平。主心急黄。蒸过蜜食之,作粉尤佳。红花者名山丹,不堪食。

《圣惠方》:治肺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时时含一枣大,咽津。又方:治伤寒,腹中满痛。用百合一两,炒令黄色,捣为散,不计时候,粥饮调下二钱服之。

《孙真人食忌》云:治阴毒伤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

《胜金方》:治耳聋疼痛。以乾百合为末,温水调下二钱匕,食后服。

《衍义》曰:百合,张仲景用治伤寒坏后百合病,须此也。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即有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紫 #67 色,圆如梧子,生於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此又异也。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壳,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二竟

#1 治短、结气:晦明轩本作“治风、下气”。

#2 逆:原作“通”,据晦明轩本改。

#3 之:晦明轩本作“十”。

#4 灌:原作“于”,据晦明轩本改。

#5 堪:晦明轩本作“甚”。

#6 易:原作“勿”,据晦明轩本改。

#7 盏:晦明轩本作“钱”。

#8 工:原作“丁”,据晦明轩本改。

#9 方:“方”字疑当在“乳”字下,作“杨氏产乳方”。

#10 痒:晦明轩本作“痹”。

#11 壳:原作“谷”,据晦明轩本改。

#12 毒:晦明轩本作“温”。

#13 结:晦明轩本作“狂”。

#14 水:晦明轩本作“作”。

#15 可:晦明轩本作“卖”。

#16 疽:晦明轩本作“疸”。

#17 厚:原作“屈”,据晦明轩本改。

#18 水:原作“未”,据晦明轩本改。

#19 强:晦明轩本作“狂”。

#20 不:晦明轩本作“搅”。

#21 子:晦明轩本作“了”。

#22 发背:原作“背发”,据晦明轩本乙正。

#23 已:晦明轩本作“上”。

#24 安:“安”下原衍“安”字,据晦明轩本删。

#25 实:晦明轩本作“渍”。

#26 吐: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27 温:原作“湛”,据晦明轩本改。

#28 温:晦明轩本作“分”。

#29 胜:原作“千”,据晦明轩本改。

#30 绝:晦明轩本作“脱”。

#31 得:晦明轩本作“慎风”。

#32 重:“重”下原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已数年此病。曰苦参入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三十二字,据晦明轩本删。

#33 处: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4 滤:原作“虑”,据晦明轩本改。

#35 根:原作“少”,据晦明轩本改。

#36 薄:原作“藻”,据晦明轩本改。

#37 岩:晦明轩本作“宕”。

#38 干:原作“肝”,据晦明轩本改。

#39 亦:晦明轩本作“今”。

#40 潞:原作“路”,据晦明轩本改。

#41 通脱木:原作“道脱水”,据晦明轩本改。

#42 息:晦明轩本作“塞”。

#43 木:晦明轩本作“木”。

#44 元:原作“比”,据晦明轩本改。

#45 一:晦明轩本作“二”。

#46 刮:原作“刊”,据晦明轩本改。

#47 即多:晦明轩本作“多即”。

#48 拣:晦明轩本作“栋”。

#49 煮:晦明轩本“煮”下有“取”字。

#50 本:晦明轩本作“天”。

#51 肥:晦明轩本作“微”。

#52 花:晦明轩本作“茎”。

#53□:晦明轩本作“端”。

#54 采:晦明轩本作“结”。

#55 肥:晦明轩本作“润”。

#56 肢:原作“枝”,据晦明轩本改。

#57 上:晦明轩本作“土”。

#58 甘:晦明轩本作“苦”。

#59 煎:晦明轩本“煎”下有“至”字。

#60 一:晦明轩本作“二”。

#61 食前作两服差:晦明轩本作“食后分二服”。

#62 白:晦明轩本“白”上有“红”字。

#63 十:晦明轩本“十”下有“瓣”字。

#64 蛇:晦明轩本作“蚯”。

#65 不:晦明轩本作“宜”。

#66 狂:原作“任”,据晦明轩本改。

#67 紫: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上

知母

卫州 隰州 滁州 解州 威胜军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蚑音岐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杜含切。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药 #1 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2 用。

《药性论》云:知母,君,性平。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来往,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乾,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今出彭城。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也。郭云:生山上,叶如韭。

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

《日华子》云:味苦、甘。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风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 #3,安心,止惊悸。

雷公云:凡使,先於槐砧上细锉,焙乾,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贝母

峡州 越州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 #4 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乾。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乌头。

《图经》曰:贝母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根有辨 #5 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彭#6 子花。八月采。又云:四月蒜熟时采之良。此药亦治恶疮。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则觉膊内肉胀起。或不食之,则一臂痹。有善医者,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试之无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曰:此药可治也。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云:贝母,臣,微寒。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中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

《唐本》注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按《尔雅》一名□。

《日华子》云: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 #7,傅人畜恶疮。

雷公云: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然拌糯米於鏊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 #8 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别说》云:谨按,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殊有功。则《诗》所谓言采其虻者是也。盖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以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

白芷

泽州

味辛,温,无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一名芳草,一名白茞,一名嚣许骄切,一名菀,一名苻蓠,一名泽芬。叶名蒚音历麻,可作浴汤。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图经》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亦 #9 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10 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以黄泽者为佳。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之,下湿地、河东甚多。叶亦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

禹锡云:按《范子计然》云:白芷出齐郡,以春取黄泽者善也。《药性论》云:白芷,君。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

《日华子》云:治目赤弩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

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作“处生者,此名丧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采得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竹刀切,二味各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取出。於日中晒乾,去黄精用之。

《子母秘一录》:治小儿身热。白芷煮汤浴之,避风。

《外台秘要》:治丹瘾疹。白芷及根叶煮汁洗之,效。

《衍义》曰:白芷,菹是也。出吴地者良。《经》曰: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己,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 #11 冷痛。此盖为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余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淫羊藿

永康军 沂州

味辛,寒,无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一名刚前。生上郡阳山山谷。署预为之使。

《图经》曰:淫羊藿,俗名仙灵脾。生上郡阳山山谷,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此草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五月采叶晒乾,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俗呼三枝九叶草,苗高一二尺许,根、叶俱堪使。

陶隐居云: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唐本》注云: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所在皆有,俗名仙灵脾者是也。

禹锡云:按《蜀本》云:淫羊藿,温。注云:生处不闻水声者良。

《日华子》云:仙灵脾,紫芝为使,得酒良。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人绝阴无子,筋骨孪急,四肢不任,及老人昏耄,健 #12 忘。俗名黄德祖、千两金、乾鸡筋、放杖草、弃杖草。

雷公云:凡使时呼仙灵脾,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栨尽后,细锉,用羊脂相对拌炒过,待羊脂尽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两为度也。

《圣惠方》: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宜服仙灵脾.浸酒方:仙灵脾一斤好者,细锉,以生绢袋盛於不津器 #13 中,用无灰酒一#14 斗浸之,以厚纸重重密封不通气,春夏二#15 日,秋冬五日,后旋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尽,再合服之,无不效验。合时切忌鹅犬见之。

《经验方》:治疮子入眼。以仙灵脾、葳灵仙等分为末,食后米汤下一 #16 钱匕,小儿半钱匕。

《食医心镜》:益丈夫,兴阳,理脾 #17 膝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经二#18 日,饮之佳。

黄芩

耀州 潞州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疾 #19 黄疸,肠澼泄痢,月#20 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便涩痛#21,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妬妇。其子主肠澼脓血。生秭归山#23 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22 根,阴乾。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耆、白敛、赤小豆疗鼠瘘。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一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花紫色,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之。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 #24 根黄芩黄连汤#25;及#26 主妊娠安胎散#27,亦多用黄芩。今医家尝用有效者,因着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久服走及奔马,近频有验。食禁猪肉。又陶隐居云:黄芩丸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亦多用之。

陶隐居云: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 #28 为好。

《唐本》注云: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沂 #29 州、鄜州、泾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黄芩,臣,味苦、甘。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痛,心腹坚胀。

《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丁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千金翼方》:治淋。黄芩四两,袋贮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

《梅师方》: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傅之。

狗脊

淄州 眉州 温州 军

味苦、甘,平,微温,无毒。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疗失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肩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一名百枝,一名强膂,一名扶盖,一名扶筋。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萆薢为之使,恶败酱。

《图经》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根黑色,长三四寸,两指许大,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已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其根长而多歧,似狗脊骨,故以名之。其肉青绿,春秋采根,暴乾用。今方亦用金毛者。

《药性论》云:狗脊,味苦、辛,微热。治男子、女人毒风,软脚邪气湿痹,肾气虚弱,益男子,续筋骨。

陶隐居云:今山野处处有,与菝葜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少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有刺,叶圆有赤脉。根凹凸巃嵸如羊角,细强者是。

《唐本》注云:此药,苗似贯众,根长多歧,状如狗脊骨,其肉作青绿色,今京下用者是。陶所说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尤用之。

禹锡云:按吴氏云:狗脊,一名狗青,一名赤节。神农:苦。桐君、黄帝、岐伯、雷公、扁鹊:甘,无毒。季氏:小温。如萆薢,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黄白,亦如竹根。岐伯经云:茎无节,叶端圆青赤,皮白,有赤脉。

雷公云:凡使,勿用透山藤,其大脼根与透山藤一般,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之。凡修事,细锉了,酒拌,蒸,从巳至申,出,晒乾用。

石龙芮

兖州

味苦,平,无毒。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平肾、胃气,补阴气不足,失精茎冷。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肤光泽,有子。一名鲁果能,一名地椹,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太山川泽石边。五月五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乾。大戟为之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图经》曰:石龙芮,生泰山川泽石边。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今惟出兖州。一丛数茎,青紫色,每茎三叶,其叶芮芮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苈而色黄。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乾用。能逐诸风,除心热躁。苏恭云:俗名水堇,苗如附子,实如桑椹。生下湿地,此乃水堇,非石龙芮也。今兖州所生者,正与《本经》、陶说相合,为得其真也。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尔。东山石上所生。其叶芮芮短小,其子状如葶苈,黄色而味小辛,此乃实是也。

《唐本》注云: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实如桑椹,故名地椹。生下湿地,五月熟,叶、子皆味辛,山南者粒大如葵子。关中、河北者细如葶苈,气力劣於山南者。陶以细者为真,未为通论。又《别录》水堇云:主毒肿,痈疖疮,蛔虫,齿齲。堇,音谨。

陈藏器云:芮子,味辛。按苏《别药录》云:水堇,主毒肿,蛇虫,齿齲。且水堇如苏所注,定是石龙芮,更非别草。《尔雅》云:芨,堇草。郭注云:乌头苗也。苏又注天雄云:石龙芮,叶似堇草,又 #30 名水堇。如此,则依苏所注是水堇,附子是堇草。水堇、堇#31 草,二物同名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石龙芮,能逐诸风,主除心热躁。

《衍义》曰:石龙芮,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有毛而末锐。入药须生水者。陆生者谓之天炙,取少叶揉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惟陆生者,补阴不足,茎常冷,失精。余如《经》。

茅根

澶州 鼎州

味甘,寒,无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其苗主下水。一名兰根,一名茹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采根。

《图经》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陶隐居云:此即今白茅菅。《诗》云:露彼菅茅,其根如渣芹,甜美。服食此,断谷甚良。俗方稀用。

《唐本》注云:菅花,味甘,温,无毒。主衄血,吐血,灸疮。

陈藏器云:茅针,味甘,平,无毒。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服一针一孔,二针二孔。生挼傅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成白花者,功用亦同。针即茅笋也。又云:屋茅,主卒吐血。细锉三升,酒煮,服一升。屋上烂茅,和酱汁研傅斑疮,蚕啮疮。一名百足虫。茅屋滴溜水,杀云母毒。

《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痈毒、软节不作头,浓煎和酒服。花罯刀箭疮,止血并痛。根主妇人月经不匀。又云:茅根,通血脉淋沥,是白花茅根也。

《肘后方》:疗热。取白茅根四升锉,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又治竹木刺肉。

紫菀

泗州 甘州 房州

味苦、辛,温,无毒。主饮 #32 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劳伤#33,痿蹶,安五脏,疗咳#34 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蒨,一、名青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乾。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茵#35 蔯蒿。

《图经》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今耀、城 #36、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有之。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乾用。又有一种白者名白菀。《古今传信方》用之最要,近医疗久嗽不差,此方甚佳。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擳#37 罗为末,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伺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同。无紫菀时亦用白菀。陶云不复用,或是未悉。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逆气,治百邪鬼魅,劳气虚热。

《日华子》云: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采得后,去头土了,用东流水淘洗令争,用蜜浸一宿,至明取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两,用蜜二分。

《千金方》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斗门方》: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净洗内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差,神验。更以马牙消津咽之,即绝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为液牵牛是也。

《衍义》曰:紫菀,用根。其根细柔,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云:无紫菀时,用白菀。白 #38 菀即女菀也。今本草无白菀之名,盖唐修本草删去。

紫草

东京 单州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齄侧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芺哀老切。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乾。

《图经》曰:紫草,出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或种莳,其根所以染紫也。《尔雅》谓之藐,《广雅》谓之茈□。苗似兰香,节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实白,三月采根,阴乾。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药性论》云:紫草亦可单用。味甘,平。能治恶疮瘑癣。

陶隐居云: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家都不复用。

《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以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色小浅於此者。

雷公云:凡使,须用腊水蒸之,待水乾,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腊三两,於铛中镕,镕尽,便投蜡水作汤用。

《圣惠方》:治卒小便淋沥痛。紫草一两,捣为散,食前,井水调下二钱匕。又治虫咬,紫草油涂之。

《经验后方》:治婴儿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两细锉,以百沸汤一大盏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气漏,放如人体温,量儿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疮虽出,亦当减轻。

前胡

成州 建州 江宁府 绛州 淄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图经》曰:前胡,旧不着所出州土,今陕西、汉、梁、江淮、荆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时有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柑,与葱花相类。八月结实。根细,青紫色。二月、八月采,暴乾。今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师此 #39 地者,色黄白,枯脆,绝无气味。江东乃有三四种,一种类当归,皮斑黑,肌黄而脂润,气味浓烈。一种色理黄白,似人参而细短,香味都微。

陶隐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而《本经》上品有此胡而无此,后来医方用之。亦有畏恶,明畏恶非尽出《本经》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为胜。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日华子》云: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越、衢、婺、睦等处皆产 #40。七八月采。外黑里白。

雷公云:凡使,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咀咀 #41 酸。若误用,令人胃反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凡修事,先用刀刮上苍黑皮并髭土了,细锉,用甜竹沥浸令润,於日中晒乾用之。

《外台秘要》:治小儿夜啼。前胡捣筛,蜜丸如小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差为度。

败酱

江宁府

味苦、咸,平、微寒,无毒。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一名鹿肠,一名鹿首,一名马草,一名泽败。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败酱,生江夏川谷,今江东亦有之,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色,似柴胡,作陈败酱气,故以为名。八月采根,暴乾用。

陶隐居云:出近道,叶似狶莶,根形似此胡,气如败豆酱,故以为名。

《唐本》注云:不出近道,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叶殊不似狶莶。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鹿酱,臣,败酱是也。味辛、苦,微寒。治毒风□痹,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及 #42 腹痛余疹,烦渴。

《日华子》云:味酸。治赤眼障膜,弩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症结,产前 #43 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又名酸益。七八十月采。

雷公云:凡使,收得后便粗杵,入甘草叶相拌对蒸,从巳至未,出,焙乾,去甘草叶,取用。

《杨氏产乳》治蠼螋溺绕腰者。煎败酱汁涂之,差。

白鲜

滁州 江宁府

味苦、咸,寒,无毒。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采根,阴乾。恶蛸螵、桔梗、茯苓、萆薢。

《图经》曰:白鲜,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宁府、沦州、润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而心实。四月、八 #44 月采根,阴乾用。葛洪治鼠瘘已有口,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汁服一升,当吐鼠子乃愈。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以蜀中者为良。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

《唐本》注云: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白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五月采,便虚恶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鲜皮,臣。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良。

《日华子》云:通关节 #45,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以#46 可作菜食。又名金雀儿椒。

酸浆

味酸,平、寒,无毒。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吞其实立产。一名醋浆。生刻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五月采,阴乾。

《图经》曰:酸浆,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今处处有之。苗似水茹 #47 而小,叶亦可食。实作房如囊,囊中有子,如梅李大,皆赤黄色。小儿食之尤有益。可除热。

陶隐居云:处处人家多有。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赤色。小儿食之能除热,亦主黄病,多效。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根如菹芹,白色,绝苦,捣其汁治黄病,多效。

《尔雅》云:箴,寒浆。注:今酸浆草,江东人呼日苦箴。

《千金方》:治妇人赤白带下。三叶酸浆草阴乾为末,空心温酒下三钱匕。

《灵菀方》:治卒患诸淋,遗涩 #48 不止,小便赤涩疼痛。三叶酸浆草,人家园林亭槛中,着地开黄花,味酸者是。取嫩者净洗,研绞自然汁一合,酒一合,搅汤暖,令空心服之,立通。

《衍义》曰:酸浆,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开小白花,结青刃J靹 t 深 #49,般中子大如樱,亦红色。樱中复有细子,如落苏子,食之有青草气。即苦耽也。今《图经》又立苦耽条,显然重复,《本经》无苦耽。

紫参

晋江 眉州 濠州 滁州

味苦、辛,寒、微寒,无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一名牡蒙,一名众戎,一名童肠,一名马行。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畏辛夷。

《图经》曰: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今河中解、晋、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长一二尺,根淡紫色如地黄状,茎青而细,叶亦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张仲景治痢,紫参汤主之。紫参半斤,甘草二两,以水五升煎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煎取半升,分温二 #50 服。

《药性论》云:紫参,使,味苦。能散瘀血,主心腹坚胀,治妇人血闭不通。

陶隐居云:今方家皆呼为牡蒙,用之亦少。

《唐本》注云: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肉红白,肉浅皮深,所在有之。

稿本

宁化军 并州 威胜军

味辛、苦,温、微温、微寒,无毒。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亸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实:主风流四肢。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茎。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曝乾,三十日成。恶茹。

《图经》曰:稿本,生崇山山谷,今西川、河东州郡及兖州、杭州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稿本叶细耳。根上苗下似禾稿,故以名之。

陶隐居云:俗中皆用芎藭根须,其形气乃相类。而《桐君药录》说芎藭苗似稿本,论说花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稿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稿本,臣,微温。畏青葙子。能治百六十种恶风,鬼疰 #51,流入腰痛冷#52,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53 疱。

《日华子》云:治痫疾并皮肤疵皯,酒齄 #54,粉刺。

石韦

味苦、甘,平,无毒。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一名石□之夜切,一名石皮。用之去黄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疗。生华阴山谷石上,不闻水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乾。滑石、杏仁为之使,禹锡等按《蜀本》作络石。得菖蒲良。

《图经》曰:石韦,生华阴山谷石上,今晋、绛、滁、海、福州,江宁府皆有之。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皮,故以名之。以不闻水声者良。二月、七月采叶,阴乾用。南中医人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甚效。一名石皮,福州自有一种石皮,三月有花,其月采叶煎浴汤,主风。又有生古瓦上,名瓦韦,治淋。

陶隐居云: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今处处有。以不闻水声、人声为佳。出建平者,叶长大而厚。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石韦,使,微寒。治劳及五淋,胞囊结热不通,去膀胱热满。

萆薢

成德军 荆门军 邛州 兴元府

味苦、甘,平,无毒。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一名赤节。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薏苡为之使,畏葵根、大黄、茈胡、牡蛎。

《图经》曰:萆薢,生真定山谷,今河、陕、京东、刻、蜀诸郡有之。根黄白色,多节,三指许大。苗叶俱青,作蔓生,叶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绿豆叶。花有黄、红、白数种,亦有无花结白子者。春、秋采根,暴乾。旧说此药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以软者为胜。

《正元广利方》疗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以萆薢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捣筛。每日 #55 温酒和服三钱匕,增至五匕。禁食牛肉。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亦似菝葜而小异,根大,不甚有角节,色小浅。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内软者为胜,叶似署预,蔓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萆薢,能治冷风疗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肾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日华子》云:治痈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时人呼为白菝葜。

孙尚药:治肠痔漏如圣散:萆薢细锉,贯众逐叶擘下了,去土,等分捣罗,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服。

杜蘅

味辛,温,无毒。主风寒咳逆。香人衣体。生山谷。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曝乾。

《图经》曰:杜蘅,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淮间皆有之。谨按《山海经》云:天帝之山有草,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蘅,可以走马,食之已瘿。郭璞注云:带之可以走马,或曰:马得之则健走。《尔雅》谓之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蘅,或疑是杜若。据郭璞注云: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蘅也。

《药性论》云:杜蘅,使。能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陶隐居云:根、叶都似细辛,惟香 #56 小异尔。处处有之。方药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

《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必 #57 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芳气。有独#58,服之令人吐,惟疗疮疥,不可乱杜蘅也。

白薇

滁州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乾。恶黄耆、大黄、大戟、乾姜、乾漆、山茱萸、大枣。

《图经》曰:今陕西诸郡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结实。根黄白色,今云八月采。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状如牛膝而短小。方家多用,疗惊邪,风狂,疰病。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薇,臣。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 #59。

金钗股

味甘 #60,平,小毒。解诸药毒,人中毒者,煮汁服之。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闭。生岭南山谷。根如细辛,三四十茎,一名三十根钗子股,岭南人用之。

离鬲草

味辛,寒,有小毒。主瘰疬丹毒,小儿无辜寒热,大腹痞满,痰饮膈上热。生研绞汁服一合,当吐出胸膈间宿物。生人家阶庭湿处,高三二寸,苗叶似羃□,去疟为上,江东有之,北土无。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三竟

#1 药:晦明轩本作“叶”。

#2 暴:原作“异”,据晦明轩本改。

#3 乏:原作“之”,据晦明轩本改。

#4 勒:晦明轩本作“勤”。

#5 辨:晦明轩本作“瓣”。

#6 彭:晦明轩本作“鼓”。

#7 油:晦明轩本“油”下有“调”字。

#8 若误:原作“水设”,据晦明轩本改。

#9 亦:晦明轩本作“尤”。

#10 三: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11 增:原作“曾”,据晦明轩本改。

#12 健:晦明轩本“健”上有“中年”二字。

#13 器:原作“气”,据晦明轩本改。

#14 一:晦明轩本作“二”。

#15 二:晦明轩本作“三”。

#16 一:晦明轩本作“二”。

#17 脾:晦明轩本作“脚”。

#18 二:晦明轩本作“三”。

#19 疾:晦明轩本作“热”。

#20 月:晦明轩本作“逐”。

#21 小便涩痛:晦明轩本作“小腹绞痛”。

#22 山:晦明轩本作“川”。

#23 采:原作“探”,据晦明轩本改。

#24 葛: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25 汤: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6 及:原作“亦”,据晦明轩本改。

#27 散:原作“故”,据晦明轩本改。

#28 者: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 沂:晦明轩本作“宜”。

#30 又:晦明轩本作“故”。

#31 堇: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2 饮:晦明轩本作“咳”。

#33 劳伤:晦明轩本作“蛊毒”。

#34 咳:原作“饮”,据晦明轩本改。

#35 茵:晦明轩本“茵”上有“畏”字。

#36 城:晦明轩本作“成”。

#37 擳:晦明轩本作“捣”。

#38 白: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9 此:晦明轩本作“北”。

#40 产:晦明轩本作“好”。

#41 咀咀:晦明轩本作“粗”。

#42 及:晦明轩本作“止”。

#43 前:晦明轩本“前”下有“后”字。

#44 八:晦明轩本作“五”。

#45 节: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6 以:晦明轩本作“亦”。

#47 茹:晦明轩本作“茄”。

#48 涩:晦明轩本作“沥”。

#49 深:晦明轩本“深”下有“红”字。

#50 二:晦明轩本作“三”。

#51 疰:原作“症”,据晦明轩本改。

#52 冷:原作“今”,据晦明轩本改。

#53~:原作“点”,据晦明轩本改。

#54 齄:原作“□”,据晦明轩本改。

#55 日:晦明轩本作“旦”。

#56 香:晦明轩本作“气”。

#57 必:晦明轩本作“山”。

#58 独:晦明轩本作“毒”。

#59 鬼魅:此下原有“翟麦”、“玄参”、“秦艽”等药大段文字,与卷十二重出,今删。

#60 甘:晦明轩本作“辛”。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四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下 #1

牛蒡子

蜀州

恶实:味辛,平。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

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

《唐本》注云:鲁山在邓州东北。其草、叶大如芋,子壳似栗状,实细长如茺蔚子。根主牙齿疼痛,劳疟,脚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止 #2 血,主诸风症瘕,冷气。吞一枚,出痈疽头。《别录》名牛蒡。一名鼠黏草。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恶实根,蒸,暴乾,不尔,令人欲吐。浸酒去风,又治恶疮。子名鼠黏,上有芒,能缀鼠。味苦,主风毒肿,诸瘘。根可作茹食之,叶亦捣傅杖疮,不脓,避风。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牛蒡可单用,味甘,无毒。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轻。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又食前吞三枚,熟按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 #3 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捣。

《图经》曰:恶实即牛蒡子也,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 #4 而褐色,外壳如栗捄,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黏子,亦如羊负来之比。根有桠大者,作菜茹尤益人。秋后采子入药用。根、叶亦可生捣,入少盐花,以拓肿毒。又冬月采根蒸暴之入药。刘禹锡《传信方》疗中风,用紧细牛蒡根,取时须避风,以竹刀或荆刀刮去土,用生布拭了,捣绞取汁一大升,和着#5 好蜜四大合,温分为两服,每服相去五六里。初服得汗,汗出便差。此方得之岳鄂郑中丞。郑顷年至颍阳,因食一顿热肉,便中暴风,外生#6 卢代#7 为颍阳尉,有此方,当时便服得汗,随差,神效。又《箧中方》风头及脑掣痛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茎叶,捣取浓汁二升,合无灰酒一升,盐花一匙头,煻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处,风毒散自止。亦主时行头痛,摩时须桠力令作热,乃速效。冬月无苗,用根代之亦可。

雷公云:凡使,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却用布拭上,然后焙乾。别捣如粉用。

《食疗》云:根,作脯食之良。热毒肿,捣根及叶封之。杖疮、金疮,取叶贴之,永不畏风。又,痈□及丹石风毒,石热发毒。明耳目,利腰膝,则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经三日,每日饮三两盏,随性多少。录 #8 散支节筋骨烦热毒,则食前取子三七枚,熟挼吞之,十服后甚良。细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饭煮食,尤良。又,皮毛间习习如虫行,煮根汁浴之。夏浴慎风。却入其子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圣惠方》:治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饮食。用根捣绞取汁,不计时,服一小盏,立效。

《外台秘要》: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捣为散。每空心暖水服方寸匕,渐加一匕半,日再服。

《经验方》: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以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立差。

《孙真人食忌》:主天行。以生牛蒡根捣取汁五大合,空腹分为两服。服讫,取桑叶一大把炙令黄,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预 #9 服,暖覆取汗,无叶用枝。

《食医心镜》:治热攻心,烦躁恍惚。以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三服良。

《斗门方》: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肿,触着痛。用牛蒡根,一名蝙蝠锉 #10,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处。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

《王氏博济》:治疮疱将出。牛蒡子炒令熟,杵为末,每服一钱,入刑芥二穗,水一杯同煎至七分,放温服。如疮脓 #11 已出,更服亦妙。

初虞世: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蔢苛汤调下二钱,日二服。

《衍义》曰:恶实,是子也,今谓牛蒡。未去萼时,谓之鼠黏子,根谓之牛菜。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同为末。食后、夜外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子在萼中,萼上有细钩,多至百十,谓之芒则误矣。根长二尺,粗如拇指,煮烂为菜。

水萍

味辛、酸,寒,无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主消渴,下气。以沐浴,生毛发。久服轻身。一名水肥 #12,一名水白,一名水苏。生雷泽池泽。三月采,曝乾。

陶隐居云:此是水中大萍尔,非今浮萍子。

《药录》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沟渠所生者。楚王渡江所得,非斯实也。

《唐本》注云:水萍者,有三种,大者名苹。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叶圆。水上小浮萍,主火疮。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水萍有三种,大者曰苹,叶圆阔寸许,叶下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暴乾,栝楼等分,以人乳为丸,主消渴。捣绞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傅热疮。小萍子是沟渠间者。末傅面~,捣汁服之,主水肿,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暴乾,末,酒服方寸匕。又为膏,长发。《本经》云水萍,应是小者。

禹锡等按:《尔雅》云:萍,蓱。其大者苹。注:水中浮萍,江东谓之薸,陆机《毛诗义疏》云:其粗大者谓之薸,小者曰萍。季春始生,可糁蒸为茹,又可苦酒淹以就酒。

《日华子》云:治热毒风,热疾,热狂,□肿毒,汤火疮,风疹。

《图经》曰:水萍,生雷泽池泽,今处处溪涧中皆有之。此是水中大萍,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尔雅》谓之萍。其大者曰苹是也。《周南诗》云:於以采苹。陆机云:海中浮萍粗大者谓之苹。季春始生,可糁蒸,以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挼酒。三月采,暴乾。苏恭云:此有三种:大者曰苹;中者曰荇菜,即下凫葵是也;小者水上浮萍,即沟渠间生者是也。大苹,今医家鲜用。浮萍,俗医用治时行热病,亦堪发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草一两,四月十五日者,麻黄去节、根,桂心、附子炮制去脐皮各半两,四物捣,细筛,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汗出乃差。又治恶疾遍身疮者,取水中浮萍浓煮汁,渍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也。

《圣惠方》:治少年面上起细疱,按浮萍盦之,亦可饮少许汁,良也。又方:发背初得,毒肿焮热,赤烂。捣和鸡子清贴之,良。

《千金方》:治中水毒,手足指冷即是,或至膝肘。以浮萍日乾,服方寸匕,差。

《千金翼》:治小便不利,膀胱水气流滞。以浮萍日乾,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良。

《孙真人食忌》:五月取浮萍阴乾,烧烟去蚊子。又主消渴,以浮萍汁服之。

王瓜

均州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疗诸邪气,热结,鼠瘘,散痈肿留血,妇人带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数不禁,逐四肢骨节中水,疗马骨刺人疮。一名土瓜。生鲁地平泽田野及人家墙间。三月采根,阴乾。

陶隐居云:今土瓜生篱院间亦有,子熟时赤,如弹丸大。根今多不预乾,临用时乃掘取。不堪入大方,正单行小小尔。《礼记˙月令》云:王瓜生,此之谓也。郑玄云菝葜,殊为谬矣。

《唐本》注云:其物蔓生,叶似栝楼,圆无叉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无棱尔。根似葛,细而多糁。北间者累累相连,大如枣,皮黄肉白,苗子相似,根状不同。试疗黄疸,破血。南者大胜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王瓜,主蛊毒,小儿闪癖,痞满并疟。取根及叶,捣绞汁服,当吐下,宜少进之,有小毒故也。

禹锡等按:《尔雅》云:钩,藈姑。释曰:钩,一名藈姑。郭曰:钩,□也。一名王瓜。实如□瓜,正赤味苦。

《药性论》云:瓜根,使,平,一名王瓜子,主蛊毒。治小便数,遗不禁。

《日华子》云:王瓜子,润心肺,及肺痿,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炒用。又云:土瓜根,通血脉,天行热疾,酒黄病,壮热,心闷,吐痰痰疟,排脓,热劳,治扑损,消瘀血,破症癖,落胎。

《图经》曰:王瓜,生鲁地平泽田野及人家垣墙间,今处处有之。《月令》云:四月王瓜生。即此也。叶似栝楼,圆无叉缺,有刺如毛。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谓之土瓜根。北间者,其实累累相连,大如枣,皮黄肉白。苗叶都相似,但根状不同耳。三月采根,阴乾。均、房间人呼为老鸦瓜,亦日菟瓜。谨按《尔雅》曰:蔩羊善切,菟瓜。郭璞注云:似土瓜。而土瓜目谓之藈与睽同茹与姑同,又名钩茹,盖菟瓜别是一种也。又云:芴音物,菲,亦谓之土瓜,自别是一物。《诗》所谓采葑采菲者,非此土瓜也。大凡物有异类,同名甚多,不可不辨也。葛氏疗面上痱瘰子用之,仍得光润皮急。以土瓜根捣筛,浆水匀 #13 和,入夜先浆水洗面傅药,旦复洗之。百日光华射人。小儿四岁发黄。生捣绞汁三合与饮,不过三饮已。

《圣惠方》:治黑疸多死,宜急治。用瓜根一斤,捣绞汁六合,顿服。当有黄水随小便出。如未出,更服之。

《外台秘要》:治蛊。土瓜根大如母指,长三寸,切。以酒半升渍一宿,一服,当吐下。

《肘后方》:治黄疸变成黑疸,医所不能治。土瓜根汁,顿服一小升。平旦服食后须病汗,小便出,愈。不,再服。又方:治小便不通及关格方,生土瓜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取通。

《产书》:下乳汁。土瓜 #14 为末,酒服一钱,一日三#15。

《衍义》曰:王瓜,体如栝楼,其壳径寸。一种长二寸,上微圆,下尖长,七八月间熟,红赤色。壳中子如螳螂头者,今人又谓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於细根上又生淡黄根,三五相连,如大指许。根与子两用。红子同白土子治头风。

地榆

卫州 江宁府

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得发良,恶麦门冬。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茎长直上,根亦入酿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叶作饮亦好。

今按:《别本》注云:今人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桠,效。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地榆,味苦,平。能治产后余瘀,疹痛,七伤,治金疮,止血痢,蚀脓。

萧炳云:今方用共樗皮同疗赤白痢。

《日华子》: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16 前止肠风。但是平原川泽皆有,独茎,花紫,七八月采。

《图经》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 #17,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裹红,似柳根。二月、八月采,暴乾。叶不用,山人乏茗时,采此叶作饮亦好。古断下方多用之。葛氏载徐平疗下血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三两,水二升,煮半,顿服。不断,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不过重作,乃差。小儿疳痢,亦单煮汁如饴糖与服,便己。又毒蛇螫人,捣新根取汁饮,兼以渍疮,良。

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畅,绞滤,空腹服二合,日再。

《唐本》注云:主带下十二病。《孔氏音义》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阴蚀,五曰子脏坚,六曰子门辟,七曰合阴阳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门闭,十曰子宫冷,十一曰梦与鬼交,十二曰五脏不定。用叶作饮代茶,甚解热。

《圣惠方》:治妇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虚竭。以地榆三两细锉,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吐血。

《千金翼》:代指逆肿。单煮地榆作汤渍之,半日愈。

《肘后方》:疗虎、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傅疮尤佳。

葛氏云:毒、蛇螫人。捣地榆根,绞取汁饮,兼以渍疮。

《梅师方》:治猘犬咬人。煮地榆饮之,兼末傅疮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若治疮已差者。捣生韭汁,饮之一二升。

《齐民要卫》:地榆汁酿酒。治风痹,补脑。

《三洞要录》:地榆锉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铜器中煮米熟,绞取汁。玉屑化为水,名曰玉液。以药内杯美醴中,所谓神王浆也。

《衍义》曰:地榆,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大小蓟根

冀州

味甘,温,主养精保血。大蓟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五月采。

陶隐居云: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不复用,是贱之故。大蓟根甚疗血,亦有毒。

《唐本》注云:大小蓟,叶欲相似,功力有殊,并无毒,亦非虎、猫蓟也。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俱能破血,小蓟不能消肿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小蓟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蜴毒,服之亦佳。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大蓟亦可单用,味苦,平。止崩中血下。生取根捣绞汁,服半升许,多立定。

《日华子》云:小蓟根,凉,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又云:大蓟叶,凉。治肠痈,腹脏瘀血,血运,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恶疮疥癣,盐研窨傅。又名刺蓟、山牛蒡。

《图经》曰:小蓟根,《本经》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苗高尺余,叶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当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时,并根作茹,食之甚美。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阴乾入药,亦生捣根绞汁饮。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验。大蓟根,苗与此相似,但肥大耳。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疗痈肿。小蓟专主血疾。

陈藏器云:蓟门以蓟为名,北方者胜也。

《食疗》云:小蓟根,主养气。取生根、叶,捣取自然汁,服一盏立佳。又,取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金疮血不止,挼叶封之。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之立差。

《圣惠方》:治心热吐血,口乾。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顿服。又方:乳石发动,壅热心闷,吐血。以生刺蓟捣取汁,每服三合,入蜜少许,搅匀服之。

《外台秘要》:治鼻窒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曾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恐死,夜疼闷不得眠。煮大蓟根汁服,立差也。

《梅师方》:治卒吐血及泻鲜血。取小蓟叶捣绞取汁,温服。

《简要济众》:治九窍出血。以刺蓟一握绞取汁,以酒半盏调和,顿服之。如无青汁,只捣乾者为末,冷水调三钱匕。又方:治小儿浸淫疮,疼痛不可忍,发寒热。刺蓟末,新水调傅疮上,乾即易之。

《衍义》曰: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小蓟,山野人取为蔬,甚适用。虽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海藻

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呜,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曝□,留气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藫。生东海池泽。七月七日采,曝乾。反甘草。

陶隐居云: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又有石帆,状如柏,疗石淋。又有石 #18 松,状如松,疗溪毒。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比 #19 物有马尾者,大而有叶者。《本经》及注,海藻功状不分。马尾藻,生浅水,如短马尾,细黑色,用之当浸去咸;大叶藻,生深海中及新罗,叶如水藻而大。《本经》云:主结气瘿瘤是也。

《尔雅》云:纶音关似纶,组似组,正为二藻也。海人取大叶藻,正在深海底,以绳击腰没水下则得,旋系绳上。五月已后,当有大鱼伤人,不可取也。

禹锡等按:《尔雅》云:□,海藻。注:海草也。一名海萝。如乱发,生海中。

《药性论》云:海藻,臣,味咸,有小毒。主辟百邪鬼魅,治气疾急满,疗疝气下坠疼痛,核肿,去腹中雷鸣,幽幽作声。

孟诜云:海藻,主起男子阴气,常食之,消男子溃疾。南方人多食之,传於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诸疾,更不宜矣。

陈藏器云:马藻,大寒。捣傅小儿赤白游,疹火焱热疮。捣绞汁服,去暴热,热痢,止渴。生水上,如马齿相连。又云:石帆,高尺余,根如漆,上渐软,作交罗文,生海底。煮汁服,主妇人血结,月闭,石淋。又云:水松,叶如松丰茸,食之,主水肿,亦生海底。《吴都赋》云:石帆,水松是也。

《日华子》云:石帆,平,无毒。紫色,梗大者如箸,见风渐硬,色如漆。多人饰作珊瑚装。

《图经》曰:海藻,生东海池泽,今出登、莱诸州海中。凡水中皆有藻。《周南诗》云:於以采藻,於沼於沚是也。陆机云:藻,水草,生水底。有二种:一种叶如鸡苏,茎如箸,长四五尺;一种茎如钗股,叶如蓬蒿,谓之聚藻,扶风人谓之藻聚,为发声也。二藻皆可食,熟挼其腥气,米面糁蒸为茹,甚佳美。荆、杨人饥荒,以当谷食。今谓海藻者,乃是海中所生,根着水底石上,黑色如乱发,而粗大少许,叶类水藻而大,谓之大叶藻。《本经》云主瘿瘤是也。海人以绳系腰,没水下则得之,旋击绳而之 #20。又有一种马尾藻,生浅水中,状如短马尾,细黑色。此主水癊,下水用之。

陶隐居云:《尔雅》所谓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似纶,昆布亦似组,恐即是此也。而陈藏器乃谓纶、组,正谓此二藻也。谨按《本经》:海藻,一名藫。而《尔雅》谓藫为石衣,又谓□徒南切,名海藻与藻同,是海藻自有此二名,而注释皆以为药草,谓纶、组乃别草。若然隐居所云,似近之藏器之说,亦未可的据。又注释以石衣为水苔,一名石发,石发即陟厘也,色类似苔而粗涩为异。又云藫叶似□音薤而大,生海底。且陟厘下自有条,味性功用与海藻全别。又生江南池泽,乃是水中青苔,古人用以为纸,亦青黄色,今注以为石发是也。然则藫与□皆是海藻之名。石发别是一类,无疑也。昆布,今亦出登、莱诸州,功用乃与海藻相近也。陶又云:凡海中菜 #21,皆疗瘿瘤,结气。青苔、紫菜辈亦然。又有石帆如柏,主石淋;水松如松,主溪毒。《吴都赋》所谓草则石帆、水松。刘渊林注云:石帆生海屿石上,草类也。无叶,高尺许,其花离楼相贯连,死则浮水中,人於海边得之,稀有见其生者。水松,药草,生水中,出南海交趾是也。紫菜,附石生海上,正青,取乾之则紫色,南海有之。东海又有一种海带,似海藻而粗且长,登州人取乾之,柔韧可以系束物。医家用下水,速於海藻、昆布之类。石发,今人亦乾之作菜,□臛啖之尤美。青苔,可以作脯食之,皆利人。苔之类,又有井中苔,生废井中,并井蓝,皆主热毒。又上有垣衣条云:生古垣墙阴。苏恭云:即古墙北阴青苔衣也。生石上者名昔邪;屋上生者名屋游。大抵主疗略同。陆龟蒙《苔赋》云:高有瓦松,卑有泽葵,散岩窦者曰石发,补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药曰陟厘是也。瓦松,生古瓦屋上,若松子作层。泽葵,凫葵也。虽曰异类,而皆感瓦石而生,故陆推类而云耳。今人罕复用之,故但附见於此。瓦松,即下条昨叶何草也。《广志》谓之兰香。段成式云:或言构木上多松栽土,木气泄则生瓦松,然亦不必尔。今医家或用作女子行经络药。陟厘,古方治虚冷下痢最要。范汪治腹中留饮有海藻丸。又有瘦酒方,用海藻一斤,绢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两合,日三。酒尽更合饮之如前,滓暴乾,末,服方寸匕,日三,不过两剂,皆差。《广济》疗气膀胱急方,宜下气昆布臛法:高丽昆布一斤,白米浴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热,擘长三寸,阔四五分,仍取葱白一握,二寸切断,擘之,更煮,令昆布桠烂,仍下盐、酢、豉、糁调和,一依臛法,不得令咸、酸。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调和,宜食粱米、粳米饭。海藻亦依此法,桠下气,大效。无所忌。

《海药》云:主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水气浮肿,脚气,贲豚气,并良。

雷公云:凡使,先须用生乌豆并紫贝 #22 天葵和海藻,三件同蒸一伏时后,日乾用之。

《肘后方》:治颔下瘰疬如梅李。宜速消之。海藻一斤,酒二升,渍数日,稍稍饮之。又方:治颈下卒结囊欲成瘿。海藻一斤,洗去咸,酒浸饮之。

泽兰

梧州 徐州

味苦、甘,微温,无毒。主乳妇血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脓,产后金疮内塞。一名虎兰,一名龙枣,一名虎蒲。生汝南诸大泽傍。三月三日采,阴乾。防己为之使。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傍,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泽兰又生泽傍,故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

《唐本》注云:泽兰,茎方,节紫色,叶似兰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兰草耳。俗名兰香,煮水洗浴,亦生泽畔,人家种之,花白紫萼,茎圆,殊非泽兰也。陶注兰草,复云名都梁香,并不深识也。

禹锡等按:《吴氏》云:泽兰一名水香。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 #23 氏:温。生下地水傍,叶如兰,二月生香,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

《药性论》云:泽兰,使,味苦、辛。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羸瘦,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日华子》云:泽兰,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四月、五月采,作缠把子。

《图经》曰:泽兰,生汝南诸大泽傍,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簳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婆苛,微香。七月开花,带白 #24 色,萼通紫色,亦似婆苛花。三月采苗,阴乾。荆、湖、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群生水傍,叶光润,阴小紫,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为异耳。今妇人方中最急用也。又有一种马兰,生水泽傍,颇似泽兰,而气臭,味辛。亦主破血,补金疮,断下血。陈藏器以为《楚辞》所喻恶草即是也。北人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也。又有一种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能破血,皆可用。

雷公云:凡使,须要别识雄雌,其形不同。大泽兰形叶皆圆,根青黄,能生血调气与荣合。小泽兰迥别,采得后,看叶上斑,根须尖,此药能破血,通久积。凡修事,大小泽兰须细锉之。用绢袋盛,悬於屋南畔角上,令乾用。

《子母秘录》:治小儿蓐疮,嚼泽兰心封上。

《衍义》曰:泽兰,按《补注》云:叶如兰。今兰叶如麦门冬,稍阔而长,及一二尺无枝梗,殊不与泽兰相似。泽兰才出土便分枝,梗叶如菊,但尖长。若取香臭,则稍相类。故谓之泽兰。又曰生汝南大泽傍,则其种本别。如兰之说误矣。

昆布

味咸,寒,无毒。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生东海。

陶隐居云:今惟出高丽,绳把索之如卷麻,作黄黑色,柔韧可食。《尔雅》云:纶音关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似纶,此昆布亦似组,恐即是也。凡海中菜,皆疗瘿瘤结气。青苔、紫菜辈亦然。乾苔性热,柔苔甚冷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昆布,主阴疗,含之咽汁。生南海。叶如手大,如薄苇,紫色。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昆布,臣,有毒。利水道,去面肿,治恶疮,鼠瘘。

陈藏器云:紫菜,味甘,寒。主下热烦气,多食令人腹痛,发气,吐白沫,饮少热醋消之。

萧炳云:海中菜有小螺子,损人,不可多食。

《图经》曰:文具海藻条下。

《唐本》注云:又有石帆,状如柏,治石淋。又有水松,状如松,治溪毒。

陈藏器云:主颓卵肿毒。煮汁咽之。生南海。叶如手,乾紫赤色,大如薄苇。陶云出新罗,黄黑色,叶柔细。陶解昆布,乃是马尾海藻也。新注云:如瘿气,取末蜜圆,含化自消也。

《海药》云:谨按《异志》:生东海水中,其草顺流而生。新罗者黄黑色,叶细,胡人采得,搓之为索,阴乾,舶上来中国。性温,主大腹水肿,诸浮气,并瘿瘤气结等,良。

雷公云:凡使,先弊 #25 箅筒#26 煮,去咸味,焙乾,细锉用。每修事一斤,用甑箅大小十个,同昆布细锉,二味各一处,下东流水,从巳煮至亥,水逐旋添,勿令少。

《食疗》云:下气,久服瘦人。无此疾者,不可食。海岛之人爱食,为无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於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是水土不宜尔。又云:紫菜,下热气塞咽喉,煮汁饮之。此是海中之物,味犹有毒性。凡是海中菜,所以有损人矣。

《圣惠方》:治瘿气结核,肿硬。以昆布一两,洗去咸,捣为散,每以一钱绵裹,於好醋中浸过。含咽津,药味尽,再含之。

《外台秘要》:治颔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以昆布、海藻等分为末,蜜圆,含如杏核大,稍稍咽汁。

《千金翼》:治五瘿。昆布一两,并切如指大,酢渍,含咽汁,愈。

防己

兴化军 黔州

味辛、苦,平、温,无毒。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孪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疮,通胜理,利九窍。名解离。文如车辐理解者良。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乾。殷孽为之使,杀雄黄毒,恶细辛,畏萆薢。

陶隐居云: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黯黑水 #27 强者不佳。服食亦须之。是疗风水家要药尔。

《唐本》注云:防己,本出汉中者,作车辐解,黄实而香,其青白虚软者,名木防己,都不任用。陶谓之佳者,盖未见汉中者尔。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防己,君,味苦,有小毒。能治湿风,口面喎斜,手足疼,散风痰,主肺气嗽喘。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卤咸,味苦、辛。能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拥肿,温疟,风水肿,治膀胱。

萧炳云:木防己出华州。

《图经》曰:防己,生汉中川谷,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於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类。他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二月、八月采,阴乾用。木防己,虽今不入药,而古方亦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有增减木防己汤,及防己地黄、五物防己、黄耆六物等汤。深师疗膈间支满,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吐下之乃愈,木防己扬主之。木防己二两,石膏二枚,鸡子大,碎,绵裹,桂心二两,人参四两,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虚者便愈,实者三日复发汗,至三日复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芒消三合。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内芒消,分两服。微下利则愈。禁生葱。孙思邈疗遗溺,小便涩,亦用三物木防己汤。

陈藏器云:如陶所注,即是木防己,用体小同。按木、汉二防,即是根、苗为名。汉主水气,木主风气,宣通。作藤着木生,吹气通一头,如通草。

雷公云:凡使,勿使木条,以其木条已黄、腥、皮皱,上有丁足子,不堪用。夫使 #28 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然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

《肘后方》:服雄黄中毒,防己汁解之。防己实焙乾为末,如茶法煎服,俗用治脱肛。

《初虞世南 #29 方》:治肺痿咯血,多痰。防己、葶苈等分为末,糯米饮调下一钱。

天麻

邵州

味辛,平,无毒。主诸风湿痹,四肢拘孪,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生郓州、利州、太山、崂山诸山。五月采根,曝乾。叶如芍药而小,当中抽一茎,直上如箭簳。茎端结实,状若续随子。至叶枯时,子黄熟。其根连一二十枚,犹如天门冬之类。形如黄瓜,亦如芦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之。今多用郓州者佳。今附。

禹锡等按:《别注》又云:主诸毒恶气,皮 #30 满,寒疝,下血。今处处有之。时人多用焉。茎似箭簳,赤色,故茎名赤箭也。

《药性论》云:赤箭脂,一名天麻,又名定风草。味甘,平。能治冷气□痹,痈□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陈藏器云:天麻,寒。主热毒痈肿。捣茎、叶以傅之,亦取子作饮,去热气。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

《日华子》云:味甘,暖。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蛊毒,通血脉关窍,服无忌。

《图经》曰: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劳 #31 山,今京东、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直上,高二三尺,如箭簳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脂。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梢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有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白龙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内采。初取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暴乾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

雷公云:凡使,勿用御风草,缘与天麻相似,只是叶、茎不同,其御风草根、茎、斑叶皆白有青点。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结之患。修事天麻十两,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熟后,便先置天麻十两於瓶中,上用火炒过蒺藜盖内,外便用三重纸盖并系,从巳至未时,又取蒺藜子,再入熬炒,准前安天麻於瓶内,用炒了蒺藜子於中,依前盖。又隔一伏时后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后,用布拭上气汗,用刀劈,焙之,细锉,单捣。然用御风草,修事法亦同天麻。

《别说》云:谨按:赤箭条下所说甚详,今就此考之,尤为分明。详此《图经》之状,即赤箭苗之未长大者。二说前后自不同,则所为紫花者,又不知是何物也。若依赤箭条后用之为是。

《衍义》曰: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苗则赤箭也。

阿魏

广州

味辛,平,无毒。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生西蕃及昆仑。

《唐本》注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暴乾者为次。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亦为奇物也。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萧炳云:今人日煎蒜白为假者,真者极臭,而去臭为奇物。今下细虫极效。

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魏出伽阁那国,即北天竺也。伽阁那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呼为阿虞。载树长八九尺,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形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拂林国僧弯所说同。摩伽陀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

《日华子》云:阿魏,热。治传尸,破症癖冷气,辟温治疟,兼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

《图经》曰:阿魏,出西蕃及昆仑,今惟广州有之。旧说苗、叶、根极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暴乾者为次。今广州出者,云是木膏液滴酿结成。二说不同。谨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国,呼 #32 为阿虞。木长八九尺,皮色青黄。三月生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或云取汁和米、豆屑,合酿而成,乃与今广州所生相近耳。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石昆仑国。是木津液,如桃胶状。其色黑者不堪,其状黄散者为上。其味辛,温。善主於风邪鬼疰,并心腹中冷,服饵。又云南长河中亦有阿魏,与舶上来者滋味相似一般,只无黄色。

雷公云:凡使,多有讹伪。其有三验:第一验,将 #33 半铢安於熟铜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处白如银,永无赤色;第二验,将一铢置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鲜血色;第三验,将一铢安柚树上,树立乾便是真。凡使,先於净钵中研如粉了,於热酒器上裹过,任入药用。

《千金翼》:尸疰恶气,阿魏治之,神效。

《别说》云:谨按:阿魏,《补注图经》所说,合在木部,今二浙人家亦种,枝叶香气皆同,而差淡薄,但无汁膏尔。

高良姜

雷州 儋州

大温。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陶隐居云:出高良 #34 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唐本》注云:生岭南者,形大虚软,江左者细紧。味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相与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此非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高良姜,味辛,温。下气益声,好颜色。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又按:《别本》注云:二月、三月采根,暴乾。味辛、苦,大热,无毒。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高良姜,使。能治腹 #35 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日华子》云: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消宿食。

《图经》曰:高良姜,旧不载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出高良郡,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二月、三月采根,暴乾。古方亦单用,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块,含咽津,逡巡即差。若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圣惠方》:治霍乱、吐利、腹痛等疾。高良姜一两锉,以水三大盏,煎取二盏半,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外台秘要》:《备急》急霍乱吐利方。火炙高良姜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碎,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亦治腹痛气恶。

苏恭云:凡患脚气,每旦任意饱食,午后可 #36 食,日晚不食。如饥,可食豉粥。若暝不消,欲成霍乱者,即以高良姜一两打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尽即消。待极饥,乃食一碗薄粥,其药唯极,饮之良。若卒无高良姜,母姜一两代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极熟,和#37 滓食之。虽不及高良姜,亦大效矣。

《十全方》:治心脾痛。以高良姜细锉,微炒杵末,米饮调下一钱匕,立止。

百部根

衡州 峡州 滁州

微温。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微寒。主咳嗽上气。

陶隐居云:山野处处有,根数十相连,似天门冬而苦强,亦有小毒,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煮作汤,洗牛、犬虱即去。《博物志》云:九真一种草似百部,但长大尔,悬火上令乾,夜取四五寸短切,含咽汁,勿令人知。主暴嗽甚良,名为嗽药。疑此是百部。恐其土肥润处,是以长大尔。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百部根,火炙浸酒,空腹饮,去虫蚕咬兼疥癣疮。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百部,使。味甘,无毒。能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日华子》云:味苦,无毒。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并治一切树木蛀蚛,烧之亦可杀蝇蠓。又名婆妇草。一根三十来茎。

《图经》曰:百部根,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湖、淮、陕、齐、鲁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叶大而尖长,颇似竹叶,面青色而光,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乃十五六枚,黄白色,二月、三月、八月采,暴乾用。古今方书治嗽多用。葛洪主卒嗽。以百部根、生姜丰物,各绞汁合煎,服二合。张文仲单用百部根,酒渍再宿。大温,服一升,日再。《千金方》疗三十年嗽。以百部根二十斤,捣绞取汁,煎之如饴,服方寸匕,日三服,验。

《唐本》云:微寒,有小毒。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用竹刀劈破,去心、皮、花作数十条,悬於檐下令风吹,待土乾后,却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细锉用。忽一窠自有八十三条者,号曰地仙苗。若修事饵之,可千岁也。

《外台秘要》:治误吞钱。百部根四两,酒一升,渍一宿,温服一升,日再服。

《续十全方》:治暴嗽。百部藤根捣自然汁,和蜜等分,沸汤煎成膏咽之。

《抱朴子》:百部根,理咳嗽及杀虱。

蘹音怀香子

简州

味辛,平,无毒。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唐本》注云:叶似老葫荽,极细,茎粗,高五六尺,丛生。今注一名茴香子。亦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也。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蘹香亦可单用,味苦、辛。和诸食中甚香,一切臭气。又卒恶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差。川中多食之。

《日华子》云:得酒良,治乾湿脚气并肾劳,□疝气,开胃下食,治膀胱痛,阴疼。入药炒用。

《图经》曰:蘹香子亦名茴香。《本经》不载所出,今交、广诸蕃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蕃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三月生叶似老胡荽,极疏细,作丛。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头如伞盖,黄色。结实如麦而小,青色。北人呼为土茴香。茴、蘹声近,故云耳。八月九月采实,阴乾。今近地人家园圃种之甚多。古方疗恶毒痈肿,或连阴髀间疼痛急挛,牵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则杀人者。用茴香苗叶,捣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贴肿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国方,永嘉以来用之,起死神效。

《食疗》云:国人重之,云有助阳道,用之未得方法也。生捣茎叶汁一合,头热酒一合服之。治卒肾气冲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肠气。

孙真人云:治瘴疟,浑身热连背项。蕤、茴香子捣取汁服。

《经验后方》:治脾胃进食。茴香二两,生姜四两,同捣令匀,今器内湿纸盖一宿。次以银、石器中,文武火炒令黄焦为末,酒圆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酒下。

《食医心镜》:茴香治霍乱,辟热除口气臭,煮作羹及生食并得。

《衍义》曰:蘹香子,今人止呼为茴香,治膀胱冷气及尰痛。亦调和胃气。《唐本》注:似老葫荽,此误也。葫荽叶如蛇床,蘹香徒有叶之名,但散如丝发,特异诸草。枝上时有大青虫,形如蚕,治小肠气甚良。

款冬花

晋州 秦州 潞州 雄州

味辛、甘,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喘息呼吸。一名橐吾,一名颗东,一名虎须,一名菟奚,一名氐冬。生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十一月采花,阴乾。杏人为之使,得紫苑良,恶皂角、消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耆、黄芩、黄连、青葙。

陶隐居云:今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莼未舒者佳,其腹内有丝。次出高丽、百济,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容昌,而并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

《唐本》注云: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及华州山谷涧间。叶似葵而大,丛生花出根下。

禹锡等按:《尔雅》云:菟奚,颗冻。释曰:药草也。郭云:菟奚,款冻,紫赤,华生水中。

《药性论》云:款冬花,君。主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疗唾稠黏,治肺痿肺痈,吐脓。

《日华子》云: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洗肝明目及中风等疾。十一月十二月雪中出花。

《图经》曰:款冬花,出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今关中亦有之。根紫色,茎青紫,叶似萆薢。十二月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实无子。则陶隐居所谓出高丽百济者,近此类也。又有红花者,叶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数合,俗呼为蜂斗叶,又名水斗叶。则唐所往大者如葵而丛生者是也。十一月采花,阴乾。或云花生於冰下,正月旦采之。郭璞注《尔雅》颗冻云:紫赤,花生水中。冰、水字近,疑一有误。而傅咸《款冬赋序》曰:余曾逐禽,登於北山,於时中冬之月,冰凌盈谷,积雪被崖,顾见款冬炜然,始敷华艳,当是生於冰下为正也。《本经》主咳逆,古今方用之,为治嗽之最。崔知悌疗久嗽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内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笔管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泥之,勿令漏气。铛下着炭火,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稍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凡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馎饦一顿,永差。

雷公云:凡采得,须去向里裹花蕊壳,并向里实如粟零壳者。并枝、叶用,以甘草水浸一宿,却取款冬花、叶相伴裛一夜,临用时即干晒一去两件拌着叶了用。

《衍义》曰:款冬花,百草中惟此不顾冰雪最先春也。世又谓之钻冻。虽在冰雪之下,至时亦生芽。春时,人或采以代蔬,入药须微见花者良。如已芬芳,则都无力也。今人又多使如箸头者,恐未有花尔。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两枚 #38,於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数日效。

红蓝花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捣碎,傅游肿。其子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儿聤耳,滴耳中。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博物志》云:黄蓝,张骞所得。今沧、魏地亦种之。今附。

《图经》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於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亦作梂汇,多刺,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乾,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

《博物志》云:张骞所得也。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水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暴令乾,重捣筛,蜜圆如梧子大,空腹酒下四十圆。《正元广利方》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者。以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细细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乾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极验。咽喉塞服之皆差。亦疗妇人产运绝者。

《唐本》注云: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堪染红。

《外台秘要》:治一切肿方。以红花熟烂捣取汁服之,不过再三服便差。服之多少,量肿大小而进之。

《简要济众》: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红花一两,捣为末,分作两服,酒二中盏,煎取一盏并服。如口噤,斡开灌之。《子母秘录》同。

《产宝方》:疗产后中风,烦渴。红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

《近效方》:治血晕绝不识人,烦闷者。红花三两,新者佳。无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盏,去滓,俟冷,顿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牡丹

滁州

味辛、苦,寒、微寒,无毒。主寒热,中风瘈音契疭音纵,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乾。畏菟丝子。

陶隐居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用之去心。按鼠妇亦名鼠姑,而此又同,殆非其类,恐字误。

《唐本》注云:牡丹,生汉中。剑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山江、剑南,土人谓之牡丹,亦名百两金,京下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於此,别有臊气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牡丹,能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

萧炳云: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

《日华子》云: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女子冷热血气。此便是牡丹花根。巴、蜀、渝、合州者上,海盐者次。服忌蒜。

《图经》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今丹、延 #39、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止五六叶耳。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五七寸长,如笔管大。二月、八月采,铜刀劈去骨,阴乾用。此花一名木芍药。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此品,绝无力也。牡丹止#40 血,仍去瘀滞。《正元广利方》疗因伤损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虫二十一枚,熬过同捣筛,每用温酒和散方寸匕服,血当化为水下。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日乾,用铜刀劈碎去骨了,细锉如大豆许,用清酒拌蒸,从巳至未,出,日乾用。

《外台秘要》:治蛊毒方:取牡丹根捣为末,服一钱匕,日三服,良。

《肘后方》:治下部生疮已决洞者。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曰:牡丹,用其根上皮。花亦有绯者,如西洛潜溪绯是也。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惟山中单叶花红者为佳,家椑子次之。若移枝接者不堪用,为其花叶既多发,夺根之气也。何以知之?今千叶牡丹,初春留花稍多,来年花枝并叶便瘦,多是开不成。市人或以枝梗皮售於人,其乖殊甚。

京三棱

河中府 邢州 随州 江宁府 淄州

味苦,平,无毒。主老癖症瘕结块。俗传昔人患症癖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乾硬如石,文理有五色,人谓异物,窃取削成刀柄,后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疗症癖也。黄色体重,状若鲫鱼而小。又有黑三棱,状似乌梅而稍大,有须相连蔓延,体轻。为疗体并同。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味甘、涩。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瘀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

《图经》曰:京三棱,旧不着所出地土,今河、陕、江、淮、荆襄间皆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叶皆三棱。五六月开花,似莎草,黄紫色。霜降后采根,削去皮、须,黄色,微苦,以如小鲫鱼状体重者佳。多生浅水傍,及陂泽中。其根初生成块,如附子大,或有扁者。傍生一根,又成块,亦出苗,其不出苗,只生细根者,谓之鸡爪三棱。又不生细根者,谓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河中府又有石三棱,根黄白色,形似钗股,叶绿色,如蒲,苗高及尺,叶上亦有三棱,四月开花,白色,如红蓼花,五月采根。亦消积气。下品别有草三棱条,云生蜀地,即鸡爪三棱也。其实一类,故附见於此。一说,三棱生荆楚,字当作荆,以着其地。《本经》作京,非也。今世都不复有。三棱所用皆淮南红蒲根也,泰州尤多,举世皆用之,虽太医不以为谬。盖流习既久,用根者不识其苗,采药者莫究其用,因缘差失,不复更辨。今三棱,荆襄、江淮水泽之间皆有。叶如莎草,极长,茎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茎端开花,大体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际及浅水中。苗下即魁,其傍有根横贯,一根则连数魁,魁上发苗。采时断其茎及横根,形扁长如鲫鱼者,三棱也。根末将尽,一魁未发苗,小圆如乌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钩屈如爪者,即鸡爪三棱。皆皮黑肌白而至轻。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刚柔,各适其用。因其形为名,如乌头、乌喙,云母、云华之类,非两物也。今人乃妄以凫茨、香附子为之。又《本草》谓京三棱,形如鲫鱼,黑三棱如乌梅而轻。今红蒲根至坚,重刻削而成,莫如形体。又叶扁茎圆,不复有三棱处,不知何缘名三棱也。今三棱皆独傍引二根,无直下根。其形大体多亦如鲫鱼。

陈藏器云:《本经》无传三棱,总有三四种,但取根似乌梅,有须相连蔓如綖,作漆色,蜀人织为器。一名者□是也。

《外台秘要》:治症瘕及主鼓胀满。以三棱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铜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内密器中,日一服一匙,酒一盏服之,日二,每服恒令酒气相续。又方:下乳汁。以京三棱三个,以水二 #41 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为度,极妙。

《子母秘录》:治小儿气癖。取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面为之,与奶母食,每日取一枣大,与小儿吃亦得,作粥与痫热食之。治小儿十岁已下及新生百日无间痫热无辜、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姜黄

澧州 宜州

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於郁金。

《唐本》注云:根、叶都似郁金。花春生於根,与苗并出,夏花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惟花生异耳。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已上老姜,能生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紧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终是难得。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破血下气。西蕃亦有来者,与郁金、蒁药相似。如苏恭所附,即是蒁药而非姜黄。苏不能分别二物也。又云:蒁,味苦,温。主恶风疰忤,心痛,血气结积。苏云姜黄是蒁,又云郁金是胡蒁。夫如此,则三物无别,递相连名,总称为蒁,功状则合不殊。今蒁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主破血下气,温,不寒。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日华子》云:姜黄,热,无毒。治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江南生者,即为姜黄。

《图经》曰:姜黄、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文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 #42,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或云真者是经种三年已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八月采根,片切暴乾。蜀人以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甚验。蛮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恶。谨按:郁金、姜黄、蒁药三物相近,苏恭不细辨,所说乃如一物。陈藏器解纷云:蒁,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色黄;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全别。又刘渊林注《吴都赋》姜汇非一。云姜汇大如螺,气猛近於臭,南土人捣之以为□茭。一名廉姜。生沙石中,姜类也。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并盐汁渍之,乃成也。始安有之。据此,廉姜亦是其类,而自是一物耳。都下近年多种姜,往往有姜黄生卖,乃是老姜。市人买生啖之,云治气为最。医家治气药大方中,亦时用之。

《千金翼》:疮疥初成,或始痛痒。以姜黄傅之,妙。

《经验后方》:治心痛。姜黄一两,桂穰三两为末,醋汤下一钱匕。

荜拨

端州

味辛,大温,无毒。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其根名荜拨没,主五劳七伤,阴汗核肿。生彼斯国。此药丛生,茎、叶似蒟酱,子紧细,味辛烈於蒟酱。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

陈藏器云:毕勃没,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寒疝核肿,妇人内冷无子,治腰肾冷,除血气。生波斯国,似柴胡黑硬。毕拨根也。

《图经》曰:荜拨,出波斯国,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正月发苗作丛,高三四尺,其茎如箸,叶青圆,阔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已来,青黑色,类梅子,九月收采,灰杀暴乾。南人爱其辛香,或取叶生茹之。黄牛乳煎其子治气痢神良。谨按:《唐太宗实录》云:正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他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乳煎荜拨法,御用有效。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年长而虚冷者必效。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本出海南,长一指,赤褐色为上。复有荜拨,短小黑,味不堪。舶上者味辛,温。主人老冷心痛,水泻虚痢,与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诃子、人参、桂心、乾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

陈藏器云:蒟酱注苏云:荜拨丛生,子细味辛,烈於蒟酱。按荜拨温中下气,补腰脚,煞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根名荜拨没。主五劳七伤,阴汗核肿。已出《拾遗》。生彼斯国,胡人将来此,调食用之。

《唐本》注云:今人以调食味。

雷公云:凡使,先去挺,用头醋浸一宿,焙乾,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净方用,免伤人肺,令人上气。

《圣惠方》:治冷痰饮恶心。用荜拨一两,捣为末,於食前用清粥饮调半钱服。

《经验后方》:治偏头痛绝妙。荜拨为末,令患者口中含 #43,左边疼,令左鼻吸一字;右边,令右鼻吸一字,效。

《衍义》曰:荜拨,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四竟

#1 之下:此二字原脱,循例补。

#2 止:晦明轩本作“积”。

#3 饭:原作“饮”,据晦明轩本改。

#4 核: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 着:晦明轩本作“灼然”。

#6 生:晦明轩本作“甥”。

#7 代:晦明轩本作“氏”。

#8 录:晦明轩本作“欲”。

#9 预:晦明轩本作“硕”。

#10 锉:晦明轩本作“刺”。

#11 脓:晦明轩本作“疹”。

#12 肥:晦明轩本作“花”。

#13 匀:原作“句”,据晦明轩本改。

#14 瓜:晦明轩本“瓜”下有“根”字。

#15 三:晦明轩本“三”下有“次”字。

#16□前:晦明轩本作“浓煎”。

#17 狭:原作“侠”,据晦明轩本改。

#18 石:晦明轩本作“水”。

#19 比:晦明轩本作“此”。

#20 而之:晦明轩本作“上”。

#21 菜:原作“莱”据晦明轩本改。

#22 贝:晦明轩本作“背”。

#23 李:晦明轩本作“季”。

#24 白:晦明轩本“白”上有“紫”字。

#25 弊:晦明轩本“弊”下有“甑”字。

#26 筒:晦明轩本作“同”。

#27 水:晦明轩本作“冰”。

#28 使:原作“死”,据晦明轩本改。

#29 南:晦明轩本无“南”字。

#30 皮:晦明轩本作“支”。

#31 劳:晦明轩本作“崂”。

#32 呼:原作“孚”,据晦明轩本改。

#33 将: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4 良:“良”下原有“姜”字,据晦明轩本删。

#35 腹:原作“服”,据晦明轩本改。

#36 可:晦明轩本作“少”。

#37 和:晦明轩本作“去”。

#38 枚:原作“放”,据晦明轩本改。

#39 延:原作“廷”,据晦明轩本改。

#40 止:晦明轩本作“主”。

#41 二:原作“一”,据晦明轩本改。

#42 色:原作“花”,据晦明轩本改。

#43 含:晦明轩本“含”下有“温水”二宇。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五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下 #1

蒟音矩酱

味辛,温,无毒。主下气温中,破痰积。生巴蜀。

《唐本》注云:《蜀都赋》所谓流味於番禺者。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或谓二种。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谓苗为浮留藤。取叶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又有荜拨,丛生,子细,味辛,烈於蒟酱。此当信也。

今注:渝、泸等州出焉。唐本先附。

《图经》曰:蒟酱,生巴蜀,今夔州、岭南皆有之。昔汉武使唐蒙晓谕南越,南越食蒙以蒟酱,蒙问所从何来。答曰:西北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於是开牂柯、越巂也。刘渊林注《蜀都赋》云:蒟酱,缘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调五脏。今云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实皮黑肉白,其苗为浮留藤。取叶合槟榔食之,辛而香也。两说大同小异,然则渊林所云乃蜀种。如此今说是海南所传耳。今惟贵荜拨而不尚蒟酱,故鲜有用者。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波斯国文,实状如桑椹,紫褐色者为上,黑者是老不堪。黔中亦有,形状相似,滋味一般。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近多黑色,少见褐色者也。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以刀刮去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乾。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乾为度。

《食疗》云:温。散结气,治心腹中恶气。亦名土荜拨。岭南荜拨,尤治胃气疾。巴蜀有之。

《齐民要术》:蒟子下气消谷。

萝摩子

味甘、辛,温,无毒。主虚劳。叶食之功同於子。陆机云:一名艽兰,幽州谓之雀瓢。

《唐本》注:按雀瓢是女青别名。叶盖相似,以叶似女青,故兼名雀瓢。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萝摩条中,白汁主蜘蛛、蚕咬,折取汁点疮上,此汁烂丝煮食补益。按陶注枸杞条云:傅肿。东人呼为白环,藤生篱落间,折有白汁,一名雀瓢。此注又云:雀瓢是女青,然女青终非白环,二物相似,不能分别。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尔雅》云:雚,艽兰。释曰:雚,一名艽兰。郭璞云:雚荒蔓生,断之有白汁,可啖。如此注,则似雚艽一名兰,或传写误。艽,衍字。

《外台秘要》:治白癜风。以萝摩草白汁傅上,揩令破再傅,三度瘥。

《梅师方》:治火丹毒,遍身赤肿不可忍。以萝摩草捣绞汁傅之,或捣傅上,随手消之。

青黛

味咸,寒,无毒。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并水研服。亦摩傅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从波斯国来,及太原并庐陵、南康等,染淀亦堪傅热恶肿,蛇虺螫毒。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青黛,君,味甘,平。能解小儿疳热消瘦,杀疳虫。

陈藏器云:青黛并鸡子白、大黄,傅疮痈、蛇虺等毒。

《图经》曰:文具蓝实条下。

《宫气方》: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儿杂病变成疳,不问强羸女与男。恰似脊傍多变动,还如瘦疾困耽耽。又歌曰:烦热毛焦鼻口乾,皮肤枯槁四肢瘫。腹中时时更下痢,赤黄青白一般般。眼涩面黄鼻孔赤,谷道开张不欲看。忽然泻下成疳淀,又却浓涕一团团。唇焦呕逆不乳哺,壮热增寒卧不安。腹中有病须医药,何须祈祷信神盘。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儿百病服来看。

初虞世:治诸虫毒所伤。青黛、雄黄等分,同研为末,新汲水调下二钱匕。

《太平广记》:青黛,杀恶虫物,化为水。

《梅师方》:治伤寒,发豌豆疮未成脓方。以波斯青黛大枣许,冷水研服。

《衍义》曰:青黛,乃蓝为之。有一妇人患脐下腹上,连二阴,遍满生湿疮,状如马瓜疮。他处并无,热痒而痛,大小便涩,出黄汁,食亦减,身面浮肿。医作恶疮治,用鳗鯏鱼、松脂、黄丹之类。涂上,疮愈热,痛 #2 甚。治不对,故如此。问之,此人嗜酒,贪啖,喜鱼蟹发风等物。急令用温水洗,拭去膏药。寻以马齿苋四两,烂研细,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痛疮上,即时热减,痛痒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败客热。每涂药,得一时久,药已乾燥,又再涂新湿药。凡如此二日,减三分之一,五日减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乃问曰:此疮何缘至此?曰:中、下焦蓄风热毒气,若不出,当作肠痈内痔,仍常须禁酒及发风物。然不能禁酒,后果余患内#3 痔。

郁金

潮州

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唐本》注云: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一子根,去皮火乾之。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郁金,单用亦可。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亦啖马药,用治胀痛。

《图经》曰:郁金,《本经》不载所出州土,苏恭云:生蜀地及西戎,胡人谓之马蒁,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乾之。古方稀用。今小儿方及马医多用之。谨按许慎《说文解字》云:郁,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筑以煮之为郁。郁;今 #4 郁林郡也。木部中品有郁金香,云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其花即香也。陈氏云:为百草之英,既云百草之英,乃是草类。又与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今人不复用,亦无辨之者,故但附於此耳。

《经验方》:治尿血不定。以一两捣为末,葱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盏,煎至三合,去滓,温服,日须三服。

《经验后方》:治风痰。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各为末,和令匀,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余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压之。

孙用和: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疼痛不可忍。郁金五个大者,牛黄一皂荚子大,别细研二味同为散。每服用醋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

《丹房镜源》云:灰可用结砂子。

《说文》曰:郁金,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筑以煮之为鬯。日郁,鬯草之华。远方所贡芳草,合酿之以降神。

《周礼》云:郁人,凡祭祀宾客之裸,和事郁鬯。

《衍义》曰:郁金不香,今人将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

卢会

广州

味苦,寒,无毒。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兄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一名讷会,一名奴会,俗呼为象胆。盖以味苦如胆故也。生波斯国,似黑锡。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卢会亦可单用。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南海药谱》云:树脂也,本草不细婺之,谓象胆者,殊非也。兼治小儿诸热。

《图经》曰:卢会,出波斯国,今惟广州有来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俗呼为象胆,其味苦而云耳。卢会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刘禹锡着其方云:余少年曾患癣,初生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用斑猫、狗胆、桃根等诸药,徒令蜇蠚,其疮转盛。偶於楚州,卖药人教用卢会一两研,炙甘草半两末,相和令匀,先以温浆水洗癣,乃用旧乾帛子拭乾,便以二味合和傅之,立乾,便瘥,神奇又治□齿。崔元亮《海上方》云:取卢会四两 #5,杵末,先以盐揩齿令净,然后傅少末於上,妙。

雷公云:凡使,勿用杂胆,其象胆乾了,上有青竹文斑并光腻,微微甘,勿便 #6 和众药捣,此药先捣成粉,待众药末出,然后入药中。此物是胡人杀得白象,取胆乾入汉中是也。

马先蒿

味苦,平,无毒。主寒热鬼疰,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无子。一名马屎蒿。生南阳川泽。

陶隐居云:方云一名烂石草。主恶疮。方药亦不复用。唐《本草》#7 云:此叶大如茺蔚,花红白色。实八月、九月熟,俗谓之虎麻是也,一名马新蒿,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子夏中熟。而初生二种相似也。

今按:《别本》注云:近 #8 道处处有。三月、八月采茎、叶,阴乾。

禹锡等按:《尔雅》云:蔚,牡菣。释曰:蔚,即蒿之雄无子者。又曰:蔚,一名牡菣。《诗˙蓼莪》云:匪莪伊蔚。陆机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华,叶似胡麻华而紫赤,八月为角,角似小豆角,锐而长。一名马新蒿。

《图经》曰:文具第七卷中白蒿条下。

《圣惠方》:治大风癞疾,骨肉疽败,百节疼酸,眉鬓堕落,身体习习痒痛。以马先蒿细锉,炒为末。每空心及晚食前,温酒调下三钱匕。

《外台秘要》:治癞。马先蒿一名马矢蒿。捣末服方寸匕,日三服,如更赤起,一年都瘥。

延胡索

味辛,温,无毒。主破血,产后诸病因血所为者,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血运,暴血冲上,因损下血,或酒摩及煮服。生奚国。根如半夏,色黄。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除风治气,暖腰膝,破症癖,扑损瘀血,落胎,及暴腰痛。

《海药》云:生奚国,从安东道来。味苦、甘,无毒。主肾气,破产后恶露及儿枕。与三棱、鳖甲、大黄为散,能散风通经络,蛀蚛成末者,使之惟良。偏主产后病也。

《圣惠方》:治产后秽污不尽腹满方。延胡索末,调酒服一钱,立止。又方:治堕落车马,筋骨疼痛不止。用延胡索一两,捣罗为散,不计时候,以豆淋酒调下二钱。

《胜金方》:治膜肉 #9 气及气块方。延胡索不拘多少为末,猪胰一具切作块子,炙熟蘸药末食之。

《产书》:治产后心闷,手脚烦热,气力欲绝,血晕连心头硬,及寒热不禁。延胡索熬捣为末,酒服一钱匕。

《拾遗˙序》云:延胡索,止心痛。酒服。

肉豆蔻

广州

味辛,温,无毒。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生胡国,胡名迦拘勒。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豆蔻,君,味苦,辛。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日华子》云: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味珍,力更殊。

《图经》曰:肉豆蔻,出胡国,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续传信方》治脾泄气痢等,以豆蔻二颗,米醋调面裹之,置於灰中令黄焦,和面碾末。更以炒了欓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廪米为末,每用二钱匕煎作饮,调前二物三 #10 匕,日一暮各一服,便瘥。

陈藏器云:大舶来即有,中国无。

《海药》云:谨按《广志》:生秦国及昆仑,味辛,温,无毒。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雷公云:凡使,须以糯米作粉,使热汤搜裹豆蔻,於塘灰中炮,待米圆子焦黄熟,然后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铜。

《圣惠方》:治冷痢,腹痛不能食。肉豆蔻一两去皮,以醋面裹煨令面熟为度,捣为散,非时粥饮下一钱匕。

《衍义》曰:肉豆蔻,对草豆蔻言之。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虚者下等。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来 #11 其气。

补骨脂

梧州

味辛,大温,无毒。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一名破故纸。生广南诸州及波斯国。树高三四尺,叶小似薄苛。其舶上来者最佳。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婆固脂,一名破故纸。味苦、辛。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

《日华子》云: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南蕃者色赤,广南者色绿。入药微炒用。又名胡韭子。

《图经》曰:补骨脂,生广南诸州及波斯国,今岭外山坂间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茎高三四尺,叶似薄苛,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或云胡韭也。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於唐˙郑相国。自叙云:余为南海节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湿,伤於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服乳石补益之药,百端不应。元和七年,有诃陵国舶主李摩诃,知予病状,遂传此方并药。予初疑而未服,摩诃稽颡固请,遂服之。经七八日而觉病验。自尔常服,而 #12 功神验。十年二月,罢郡归京,录方传之。破故纸十两,净择去皮洗,捣筛令细,用胡桃瓤二十两,汤浸去皮,细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搅令匀如饴糖,盛於瓷器中。旦以暖酒二合,调药一匙服之,便以饭压。如不饮酒,以暖熟水调亦可。服弥久则延年益气,悦心明目,补添筋骨。但禁食芸台、羊血、余毒#13。此物本自外蕃随海舶而来,非中华所有。蕃人呼为补骨鸱,语讹为破故纸也。《续传信方》载其事,其义颇详,故并录之。

《海药》云:恶甘草。

雷公云:凡使,性本大燥毒。用酒浸一宿后漉出,却用东流水浸三日三夜,却蒸,从巳至申出,日乾用。

《经验后方》:治腰疼极妙。用破故纸为末,温酒下三钱匕。又方:治男子、女人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乌髭鬓,一切风病,四肢疼痛,驻颜壮气。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乾。却用乌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声绝,却 #14 播去,只取补骨脂为末#15,醋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早晨温酒、盐汤下二十丸。

零陵香

濠州 蒙州

味甘,平,无毒。主恶气疰心腹痛满,下气。令体香,和诸香作汤圆用之,得酒良。生零陵山谷。叶如罗勒。《南越志》名燕草,又名熏草,即香草也。《山海经》云:熏草,麻叶方茎,气如蘼芜,可以止疠,即零陵香也。今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熏草,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疼。一名蕙草,生下湿地,三月采,阴乾。脱节者良。按熏草,即蕙 #16 也。叶如麻,两两相对,此即是零陵香#17 也。

《日华子》云:治血气腹胀,酒煎服茎、叶。

《图经》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今湖岭诸州皆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如麻,两两相对,茎方,气如蘼芜,常以七月中旬开花,至香,古所谓熏草是。或云蕙草,亦此也。又云:其茎、叶谓之蕙,其根谓之熏。三月采,脱节者良。今岭南收之,皆作窟灶,以炭火焙乾,令黄色乃佳。江淮间亦有土生者,作香亦可用,但不及湖岭者芬熏耳。古方但用熏草,不用零陵香。今合香家及面膏、澡豆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货之甚多。

《唐本》注云:生水山间,可和诸香,煮汁饮之亦宜。合衣中香。

《海药》云:谨按《山海经》生广南山谷。陈氏云:地名零陵,故以地为名。味辛,温,无毒。主风邪冲心,牙车肿痛,虚劳疳□。凡是齿痛煎含良。得升麻、细辛善。不宜多服,令人气喘。

《衍义》曰:零陵香,至、枯乾犹香,凡入药绝可用。妇人浸油饰发,香无以一加,此即蕙草是也。

缩纱蜜

新州

味辛,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生南地。苗似廉姜,形如白豆蔻,其皮紧厚而皱,黄赤色,八月采。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缩纱蜜,君,出波斯国。味苦、辛。能主冷气腹痛,止休 #18 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方曰:燥为末,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糁,瓦上焙乾为末,入乾姜末,饭为圆。日二服五十丸。又方:炮附子末、乾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

陈藏器云:缩钞蜜,味酸。主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似白豆蔻子。

嵩阳子曰:止痢。味辛、香。

《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能起酒香味。

《图经》曰:缩纱蜜,生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益智,皮紧厚而皱如粟 #19 文,外有刺,黄赤色。皮开#20 细子一团,八漏,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采。

《海药》云: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国。味辛,平,咸。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多从安东道来。

孙尚药: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堕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缩纱不计多少,熨斗内盛,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人,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即胎已安。神效。

蓬莪荗

端州 温州

味苦、辛,温,无毒。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饮食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生西戎及广南诸州。子似乾椹,叶似蘘荷,荗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弃之。今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

《药性论》云:蓬莪荗,亦可单用。能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效。

《日华子》云:得酒、醋,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此即是南中姜黄根也。

《图经》曰:蓬莪荗,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已来,颇类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乾用。此物极坚硬难捣,治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热入臼中,捣之即碎如粉。古方不见用者。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京三棱同用之良,妇人药中亦多使。

雷公云:凡使,於砂盆中用醋磨令尽,然后於火畔吸令乾重筛过用。

《十全博济方》:治小儿气候止疼。蓬莪荗炮过,热捣为末,用一大钱,热酒调下。

孙用和:正元散治气不接续,气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王丞相服之有效。蓬莪荗一两,金铃子去核一分,右件为末,入鹏砂一钱,炼过研细。都令匀,每服二钱,盐汤或温酒调下,空心服。

积雪草

味苦,寒,无毒。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生荆州山谷。

陶隐居云:方药不用,想此草当寒冷尔。

《唐本》注云:此草叶圆如钱大,茎细劲,蔓延生溪涧侧,捣傅热肿丹毒,不入药用。荆楚人以叶如钱,谓之地钱草,《徐仪药图》名连钱草,生处亦稀。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积雪草,主暴热,小儿丹毒,寒热,腹内热结,捣绞取汁服之。又按:《别本》注云:今处处有,并入药用。生阴湿地,八月、九月采苗、叶,阴乾。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连钱草亦可单用。能治瘰疬鼠漏,寒热时节来往。

《日华子》云:味苦、辛。以盐挼贴,消肿毒并风疹疥癣。

《图经》曰:积雪草,生荆州川谷,今处处有之。叶圆如钱大,茎细而劲,蔓延生溪涧之侧,楚人以叶如钱,谓之地钱草,《徐仪药图》名连钱草。八月、九月采苗、叶,阴乾用。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地钱叶圆,茎细有蔓,一曰积雪草,一曰连钱草。谨按《天宝单行方》云:连钱草 #21,味辛#22,平,无毒。元生咸阳下湿地,亦生临淄郡、济阳郡池泽中,甚香。俗间或云叶圆似薄荷,江东吴越郡丹阳郡极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河北柳城郡尽呼为海苏,好近水生,经冬不死,咸、洛二京亦有。或名胡蔢荷,所在有之。单服疗女子小腹痛。又云: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经初来,便觉腰中切痛连脊间,如刀锥所切,忍不可堪者。众医不别,是谓鬼疰,妄服诸药,终无所益,其疾转增。审察前状相当,即用此药。其药,夏五月正放花时,即采取暴乾,捣筛为散。女子有患前件病者,取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搅令匀,平旦空腹顿服之。一日一服,以知为度。如女子先冷者,即取前件药五两,加桃人二百枚,去尖、皮,熬捣为散,以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日空腹以饮及酒下二十丸,日再服,以疾愈为度。忌麻子、蔷麦。

陈藏器云:东人呼为连钱草,生阴处,蔓延地,叶如钱。

《衍义》曰:积雪草,今南方多有,生阴湿地,不必荆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洁,微尖为异。今人谓之连钱草,盖取象也。华 #23 叶各生,捣烂,贴一切热毒痈疽等。秋后采之,阴乾为末,水调傅。

白前

越州 舒州

味甘 #24,微温,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微寒。无毒。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陶隐居云:此药出近道。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气嗽方多用之。

《唐本》注云:此药叶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许,生洲渚沙碛之上。根白,长於细辛,味甘,俗以酒渍服之。主上气,不生近道。俗名石蓝,又名嗽药。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

今按:《别本》注云:三月、八月采根,暴乾。根似牛膝、白薇。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白前,味辛。兼主一切气。

《日华子》云:治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

《图经》曰:白前,旧不载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出近道,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苗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亦有叶似柳,或似芫花苗者,高尺许。生洲渚沙碛之上,根白,长於细辛,亦似牛膝、白薇辈。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二月、八月采根,暴乾。深师疗久咳逆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鸡者,白前汤主之。白前二两,紫菀、半夏洗各三两,大戟七合,四物以水一斗,渍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禁食羊肉、肠大佳。

《唐本》云:微寒。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

雷公云:凡使,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时候,漉出,去头须了,焙乾,任入药中用。

《梅师方》:治久患□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取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

《衍义》曰:白前,保定肺气,治嗽多用。白而长於细辛,但粗而脆,不似细辛之柔。以温药相佐使,则尤佳,余如《经》。

荠苨

蜀州 润州

味甘,寒。主解百药毒。

陶隐居云: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甜绝,能杀毒。以其与毒药共处,而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

今按:《别本》注:根似桔梗,以无心为异,无毒。二月、八月采根,暴乾。

臣禹锡等按:《尔雅》云:苨,菧苨。释曰:苨,一名菧苨。郭云:荠苨也。

《日华子》云:荠苨,杀蛊毒,治蛇虫咬,热狂温疾,罯毒箭。

《图经》曰:荠苨,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似桔梗根,但无心为异。润州尤多,人家收以为果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二月、八月采根暴乾。古方解五石毒,多生服荠苨汁,良。又《小品方》疗蛊毒。取荠苨根捣末,以饮服方寸匕,立瘥。

《食疗》云:丹石发动,取根食之尤良。

《千金翼》:封丁肿。取生荠苨根汁一合,去滓傅之,不过三。

《食医心镜》:荠苨,主利肺气,和中,明目,止痛。蒸切作羹粥食之,□菹亦得。

《金匮玉函方》:钩吻叶与芹叶相似,误食之杀人。荠苨八两,水六升,煮取三升,为两服解之。

《朝野会载》:野猪中毒药箭,多食此物,即出。

《别说》云:今多蒸压匾乱人参,但味淡尔。

《衍义》曰:荠苨,今陕州采为脯,别有法,甚甘美,兼可寄远。古人以谓荠苨似人参者是此。解药毒甚验。

白药

施州小赤药 洪州 临江军 施州 兴元府

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出原州。《唐本》注云:三月苗生,叶似苦苣,四月抽赤茎,花白,根皮黄,八月叶落,九月枝折,采根,日乾。

今按:《别本》注云:解野葛、生金、巴豆百药毒,刀斧折伤,乾末传之。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白药亦可单用,味苦。能治喉中热塞,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肿胀。

《日华子》云:白药,冷。消痰止嗽,治渴并生 #25 血,喉闭,消肿毒。又云:剪草根名白药。

《图经》曰:白药,出原州,今夔、施、江西、岭南亦有之。三月生苗,似苦苣叶,四月而赤,长 #26 似葫芦蔓,六月开白花。八月结子,亦名菰蒌。九月采根,以水洗,切碎,暴乾,名白药子。江西出者,叶似乌臼,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成赤色,施州人取根,并野猪尾二味,洗净去粗皮,焙乾,等分,停捣筛,酒调服一钱匕。疗心气痛,解热毒,甚效。又诸疮痈肿不散者,取生根烂捣傅贴,乾则易之。无生者用末水调涂之亦可。

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天行。取白药研如面,浆水一大盏,空腹频服之,便仰卧一食顷 #27,俟心头闷乱,或恶心,腹内如车鸣□刺痛,良久当下吐痢数行,勿怪。欲服药时,先令煮浆水粥於井中悬着待冷。若吐痢过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

《经验后方》:治妊娠护胎。以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用鸡子清调撇於纸花上,可碗来大,贴在脐下胎存生处,乾即以温水润之。

《衍义》曰:白药,今为治马肺热药,有效。

荭音红草

味咸,微寒,无毒。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一名鸿□音缬。如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采实。

陶隐居云:此类甚多,今生下湿地,极似马蓼,甚长大。《诗》称隰有游龙,注云:荭草,郭景纯云:即笼古也。

今按:《别本》注云:此即水红也。以为汤,浸疗脚气。

禹锡等按:《尔雅》云:荭,笼古。其大者蘬。疏引陆机云: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余。郭云:俗呼荭草为笼鼓,语转耳。

《图经》曰:荭草,即水红也。旧不着所出州郡,云生水傍,今所在下湿地皆有之。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尔雅》云:红,笼古。其大者蘬丘追切。郑诗云:隰有游龙是也。陆机 #28 云:一名马蓼。《本经》云:似马蓼而大。若然,马蓼自是一种也。五月采实,今亦稀用。但取根、茎作汤,捋脚气耳。

陈藏器云:作汤浸水气,恶肿疮,佳。

《唐本》注云:有毛,花红白,除恶疮肿,脚气,煮浓汁渍之,多瘥。

莎草根

澧州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一名薃音号,一名侯莎。其实名缇。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陶隐居云:方药亦不复用。《离骚》云:青莎杂树,繁草靃音髓靡音美。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唐本》注云: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大下气,除胸腹中热,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而多毛。交州者最胜。大如枣,近道者如杏人许。荆襄人谓之莎草根,合和香用之。

《图经》曰:莎草根,又名香附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或云交州者胜,大如枣,近道者如杏人许。苗、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今近道生者,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二月、八月采。谨按《天宝单方图》载水香棱,功状与此颇相类,但味差不同。其方云:水香棱,味辛,微寒,无毒,性涩。元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藾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单服疗虚 #29 风。又云:其药疗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并春收苗及花,阴乾。入冬采根,切,贮於风凉处。有患前病者,取苗二十余斤,锉,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於浴斛中浸身,令汗出五六度。浸兼浴,其肺中风、皮肤痒即止。每载四时常用,则瘾疹风永差。其心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取根二大斤,切,熬令香,以生绢袋#30 盛贮,於三大斗无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后即七日,近暖处乃佳。每空腹服一盏,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气相续,以知为度。若不饮酒,即取根十两,加桂心五两,芜荑三两,和捣为散,以蜜和为丸,捣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以酒及姜蜜汤饮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三十丸,以瘥为度。

雷公云:凡采得后,阴乾,於石臼中捣,勿令犯铁器,用之切忌。

《衍义》曰:莎草,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虽生於莎草根上,然根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其味苦。

荜澄茄

广州

味辛,温,无毒。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能染发及香身。生佛誓国。似梧桐子及蔓刑子微大,亦名毗陵茄子。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 #31:治一切气并霍乱泻,肚腹痛,肾气膀胱冷。

《图经》曰:荜澄茄,生佛誓国,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及蔓荆子,微大。八月、九月采之。今医方脾胃药中多用。又治伤寒咳噫,日夜不定者,其方以荜澄茄三分,高良姜三分,二物捣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六分煎十 #32 余沸,入醋少许,搅匀和查#33,如茶热呷。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出诸海。嫩胡椒也。青时就树采摘造之,有柄粗而蒂丸是也。其味辛、苦,微温,无毒。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古方偏用染发,不治病。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从巳至酉出,细杵,任用也。

胡黄连

广州

味苦,平,无毒。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生胡国,似乾杨柳,心黑外黄。一名割孤露泽。今附。

《图经》曰:胡黄连,生胡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乾似杨柳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收采。今小儿药中多用之。又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捣罗为末,用猪胆 #34 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甚效。

《唐本》云:大寒。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治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出波斯国,生海畔陆地,八月上旬采。恶菊花、玄参、白藓皮,解巴豆毒。服之忌猪肉,令人漏精。以人乳浸点目甚良。苗若夏枯草,根头似乌觜,折之内似鴝鹆眼者良。

孙尚药: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南蕃胡黄连、柴胡等分,罗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

《别说》云:谨按:胡黄连,折之尘出如姻者为真。

船底苔

冷,无毒。治鼻洪吐血,淋疾。以炙甘草并豉汁,浓煎汤旋呷。又主五淋,取一团鸭子大,煮服之。又水中细苔,主天行病,心闷,捣绞汁服。新补。见孟诜、陈藏器、日华子。

陈藏器云:主五淋。取一鸭卵大块,水煮服之。

《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小便淋涩不通,心神闷乱。用船底青苔如半鸡子大,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子母秘录》:小儿赤游,行於体上下,至心即死。水中苔捣末,傅上良。

红豆蔻

味辛,温,无毒。主肠虚水泻,心腹搅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饮食。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生南海诸谷。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红豆蔻亦可单用,味苦、辛。能治冷气腹痛,消瘴雾气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海药》云:择嫩者,加入盐,藟藟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於醉,解酒毒。此外无诸要使也。

莳萝

广州

味辛,温,无毒。主小儿气胀,霍乱吐逆,腹冷,食不下,两肋痞满。生佛誓国,如马芹子,辛香。亦名慈谋勒。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马芹子即黑色而重,莳萝子即褐色而轻。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损,即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耳。

《图经》曰:莳萝,今岭南及近道皆有之。三四月生苗,花、实大类蛇床而香辛。六七月采实。今人多以和五味,不闻入药用。

艾蒳香

味甘,温,无毒。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广志》曰:出西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绿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也。今附。

禹锡等按:古乐府诗云: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毾□五木香,迷迭艾蒳与都梁。是也。

陈藏器云:主癣,辟蛀。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剽国,温,平。主伤寒,五泄,主心腹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瘟疫,合整 #35 窠,浴#36 气甚良。

甘松香

文州

味甘,温,无毒。主恶气,卒心腹痛满,兼用合诸香,丛生,叶细。《广志》云:甘松香出姑臧。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治心腹胀,下气。作浴汤,令人身香。

《图经》曰: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作浴汤,令人体香。

陈藏器云:丛生,叶细,出凉州。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源州,苗细引蔓而生。又陈氏云:主黑皮~□,风疳齿□,野鸡痔。得白芷、附子良。和合诸香及裛衣妙也。

垣衣

味酸,无毒。主黄尰 #37 心烦,咳逆血气,暴热在肠胃,金疮内寒#38。久服补中益气,长肌好颜色。一名昔邪,一名乌韭,一名垣赢,一名天韭,一名鼠韭。生古垣墙阴或屋上。三月三、日采,阴乾。

陶隐居云:方药不甚用,俗中少见有者,《离骚》亦有昔邪。或云即是天蒜耳。

《唐本》注云:此即古墙北阴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乌韭。江南少墙,陶故云少见。《本经》载之,屋上者名屋游。在下品,形并相似,为疗略同。《别录》云:主暴风口噤,金疮,酒渍服之效。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垣衣,冷。又云:地衣,冷,微毒。治卒心痛,中恶。以人垢腻为丸,服七粒。此是阴湿地被日晒起苔藓是也,并生油调,傅马反花疮甚良。

《图经》曰:文具海藻条下。

陟厘音离

味甘,大温,无毒。主心腹大寒,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痢。生江南池泽。

陶隐居云:此即南人用作纸者,方家惟合断下药用之。

《唐本》注云:此物乃水中苔,今取以为纸,名苔纸,青黄色,体涩。《小品方》云:水中粗苔也。范东阳方云:水中石上生,如毛,绿色。

《药对》云:河中侧梨。侧梨、陟厘,声相近也。王子年《拾遗》云:张华撰《博物志》上晋武帝,嫌繁,命削之,赐华侧理纸万张。子年云:陟厘纸也,此纸以水苔为之,溪人语讹,谓之侧理也。

今按:《别本》注云:此即石发也。色类似苔,而粗涩为异。且水苔性冷,陟厘甘温,明其陟厘与苔全异也。泽中石上名陟厘,浮水中者名苔耳。

《图经》曰:文具海藻条下 #39。

《衍义》曰:陟厘,今人事治音池为苔脯堪啖,京城市中甚多。然治渴疾,仍须禁食盐。余方家亦 #40 罕用。

凫葵

味甘,冷,无毒。主消渴,去热淋,利小便。生水中,即荇音杏菜也。一名接俞。

《唐本》注云:南人名猪莼,堪食。有名未用条中载也。

今按:《别本》注云:即荇菜也,生水中。菜似莼,茎涩,根极长。江南人多食。云是猪莼,与丝莼并一种,以春夏细长肥滑为丝莼,至冬短为猪莼,亦呼为龟莼。比与凫葵殊不相似也。南人捣汁服之,疗寒热也。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 #41:《日华子》云:猪莼,解蛊毒,毒药。丝莼已见莼条解之。

今据《唐本》注云,有名未用条中,即无凫葵,猪莼盖经《开宝详定》已删去。

《图经》曰:凫葵,即荇菜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云生水中,今处处池泽皆有之。叶似莼,茎涩,根甚长,花黄色,水中极繁盛。谨按《尔雅》:荇,谓之接俞,其叶谓之符。郭璞以为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之深浅。江东人食之。《诗˙周南》所谓参差荇菜是。陆机云: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茎,以苦酒浸脆美,可以按酒。今人不食,医方亦不用。

女苑

味辛,温,无毒。主风寒洗洗,霍乱泄痢,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疾。疗肺伤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满,饮酒夜食发病。一名白苑,一名织女苑,一名茆音柳。生汉中川谷或山阳。正月、二月采,阴乾。畏卤咸。

陶隐居云:比来医方都无复用之。市人亦少有,便是欲绝。别复有白苑似紫苑,非此之别名也。

《唐本》注云:白苑即女苑,更无别者,有名未用中浪出一条。无紫苑时亦用之,功效相似也。

禹锡等 #42:今据有名未用中无白苑者,盖唐修本草时删去耳。

《衍义》曰:女苑,一名白苑。或者谓为二物,非也。唐删去白苑之条,甚合宜。陶能言,不能指说性状。余从《经》中所说甚明,今直取《经》。

王孙

味苦,平,无毒。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疗百病,益气。吴名白功草,楚名王孙,齐名长孙,一名黄孙,一名黄昏,一名海孙,一名蔓延。生海西川谷及汝南城郭垣下。

陶隐居云:今方家皆呼为黄昏,又云牡蒙,市人亦少识者。

《唐本》注云:《小品˙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又主金疮,破血 #43,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补虚益气,除脚肿,发阴阳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亦紫色。

土马鬃

治骨热败烦,热毒壅,衄鼻。所在背阴古墙垣上有之,岁多雨则茂盛。世人或便以为垣衣,非也。垣衣生垣墙之侧,此物生垣墙之上,比垣衣更长,大抵苔之类也。以其所附不同,故立名与主疗亦异。在屋则谓之屋游、瓦苔;在垣墙则谓之垣衣、土马鬃;在地则谓之地衣;在井则谓之井苔;在水中石上则谓之陟厘。土马鬃,近世常用,而诸书未着,故附新定条焉 #44。新定。

蜀羊泉

味苦,微寒,无毒。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疗齲齿,女子阴中内伤,皮间实积。一名羊泉,一名羊饴。生蜀郡山谷。

陶隐居云:方药亦不复用,彼土人时有采识者。

《唐本》注云:此草俗名漆姑。叶似菊,花紫色,子类枸杞子,根如远志,无心有糁。苗主小儿惊,兼疗漆疮,生毛发,所在平泽皆有之。

今按:《别本》注云:今处处有,生阴湿地,三月、四月采苗、叶,阴乾之。

菟葵

味甘,寒,无毒。主下诸石五淋,止虎、蛇毒。

《唐本》注云:苗如石龙芮,叶光泽,花白似梅,茎紫色,煮汁极滑,堪啖。《尔雅˙释草》:一名莃,所在平泽皆有,田间人多识之。

今按:《别本》注云:蛇、虎毒,诸疮,捣汁饮之,及涂疮能解毒止痛,六月、七月采茎、叶,暴乾。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尔雅》云:莃,菟葵。注 #45: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汋啖之,滑蔬。汋,煮也。

《图经》曰:文具第二十八卷冬葵条下。

《衍义》曰:菟葵,绿叶如黄蜀葵,花似物 #46 霜甚雅,形如至小者初开单叶蜀葵。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黄蕊,则蜀葵也。唐˙刘梦得还京云:唯菟葵、燕麦,动摇春风者是也。

薢草

味甘,寒,无毒。主暴热喘息,小儿丹肿。一名斛荣。生水傍。

《唐本》注云:叶圆似泽泻而小。花青白,亦堪啖。所在有之。

今按:《别本》注云:江南人用蒸鱼,食之甚美。五月、六月采茎、叶,暴乾。唐本先附。

鳢肠

滁州

味甘、酸,平,无毒。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汁涂发眉,生速而繁。生下湿地。

《唐本》注云:苗似旋复,一名莲子草,所在坑渠间有之。

今按:《别本》注云:二月、八月采,阴乾。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萧炳云:作膏点鼻中,添脑。

《日华子》云:排脓止血,通小肠,长鬓发,傅一切疮并蚕瘑。

《图经》曰:鳢肠,即莲子草也。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湿地,今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苋,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苏恭云:苗似旋覆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莲翘者。二种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黑色,故侈 #47 作乌髭发药用之,俗谓之旱莲子二。三月、八月采,阴乾。亦谓之金陵草。见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发,变白为黑。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拣择无泥土者,不用洗,须青嫩不杂黄叶乃堪,烂捣研,新布绞取汁,又以纱绢滤令滓尽,内通油器钵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绞汁,又白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搅勿停手,令匀调;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饧,为药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温酒一盏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桐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时多合制为佳。其效甚速。

爵床

味咸,寒,无毒。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除热,可作浴汤。生汉中川谷及田野。

《唐本》注云:此药似香葇,叶长而大,或如荏且细。生平泽熟田近道傍,甚疗血胀下气。又主杖疮,汁涂立差。俗名赤眼老母草。

今按:《别本》注云:今人名为香苏。

井中苔及萍

大寒。主漆疮,热疮,水肿。井中蓝,杀野葛、巴豆诸毒。

陶隐居云:废井中多生苔、萍,及砖土间生杂草、菜蓝,既解毒,在井中者弥佳。不应复别是一种名井中蓝。井底泥至冷,亦疗汤火灼疮。井华水,又复炼法用之。

禹锡等按:《蜀本》云:井中苔及萍,味苦。

《日华子》云:无毒。

《图经》曰:文具海藻条下。

茅香花

淄州 丹州 岢岚军

味苦,温,无毒。主中恶,温胃止呕吐,疗心腹冷痛。苗、叶可煮作浴汤,辟邪气,令人身香。生剑南道诸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即非白茅香也。今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茅香,味甘,平。生安南,如茅根。

《日华子》云:白茅香花塞鼻洪,傅久不合灸疮,詈刀箭疮,止血并痛。煎汤止吐血、鼻衄。

《图经》曰:茅香花,生剑南道诸州,今陕西、河东、京东州郡亦有之。三月生苗,似大麦。五月开白花,亦有黄花者。或有结实者,亦有无实者,并正月、二月采根,五月采花,八月采苗。其茎、叶黑褐色,而花白色者,名白茅香。

陈藏器云:白茅香,味甘,平,无毒。主恶气,令人身香美煮服之,主腹内冷痛。生安南,如茅根,作浴用之。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广南山谷,味甘,平,无毒。主儿遍身疮疱,以桃叶同煮浴之,合诸衣 #48 香甚奇,尤胜舶上来者。

《肘后方》:治热淋。取白茅根四斤锉之,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令冷,仍暖饮之。日三服。又方: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取白茅根烧末,脂膏和涂之,亦治因风致肿。

《衍义》曰:茅香,花白,根如茅,但明洁而长,皆可作浴汤,同稿本尤佳。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

马兰

味辛,平,无毒。主破宿血,养新血,合金疮,断血痢,蛊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诸菌毒。生捣傅蛇咬。生泽傍,如泽兰气臭,《楚辞》以恶草喻恶人。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而紫也。又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大破 #49,下俚人多用之。见陈藏器及《日华子》。

《图经》:文具泽兰条下。

使君子

广州

味甘,温,无毒。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生交、广等州。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亦似诃梨勒而轻。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今附。

《图经》曰:使君子,生交、广州等,今岭南州郡皆有之,生山野中及水岸。其叶青,如两指,头长二寸。其茎作藤,如手指,三月生花,淡红色,久乃深红,有五瓣。七月、八月结子如拇指,长一寸许,大类栀子而有五棱,其壳青黑色,内有人,白色,七月采实。

《衍义》曰:使君子,紫黑色,四棱高,瓣深。今《经》中谓之棱瓣深,似令人难解。秋末冬初,人将入鼎、澧。其人味如椰子肉。《经》不言用人,为复用皮。今按文味甘即是用肉,然难得人,盖绝小。今医家或兼用壳。

乾苔

味咸,寒。一云温。主痔,杀虫及霍乱呕吐不止,煮汁服之。又心腹烦闷者,冷水研如泥,饮之即止。又发诸疮疥,下一切丹石,杀诸药毒。不可多食,令人痿黄少血色,杀木蠹虫,内木孔中,但是海族之流,皆下丹石。见孟诜、陈藏器、《日华子》。

百脉根

味甘、苦,微寒,无毒。主下气,止 #50 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酒浸,若水煮,圆散兼用之。出肃州、巴西。

《唐本》注云:叶似苜蓿,花黄,根如远志。二月、八月采根,日乾。唐本先附。

白豆蔻

广州

味辛,大温,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寸,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今附。

《图经》曰:白豆蔻,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苗类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张文仲治胃气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佳。又有治呕吐白朮等六物汤,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之。

地笋

温,无毒。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一切血病。肥白人、产妇可作蔬菜食,甚佳。即泽兰根也。新补。出陈藏器及《日华子》。

海带

催生,治妇人及疗风。亦可作下水药。出东海水中石上,比海藻更粗,柔韧而长,今登州人乾之以宜束器物。新定。

陀得花

味甘,温,无毒。主一切风血。浸酒服,生西国,胡人将来,胡人采得花以酿酒,呼为王勒浆。今附。

剪草

润州

凉,无毒。治恶疮,疥癣,风疡。根名白药。新分条。见《日华子》。

《图经》曰:剪草,生润州。味苦、平,有毒。主诸疮疥痂瘘蚀,及牛马诸疮。二月、三月采,暴乾用。

陈藏器云:剪草,味甚苦,平,无毒。主虫疮疥癣。浸酒服之。生山泽间,叶如茗而细,江东用之。

《治劳疗方》云:婺、台州皆有,惟婺州者可用。状如茜草,又如细辛。每用一斤,净洗为末,入生蜜一斤,和为膏,以器皿盛之,不得犯铁器,九蒸九曝,日一蒸曝。病人五更起,面东坐,不得语,令匙抄药,如粥服之,每服四两,服已,良久服稀粟米饮压之。药冷服,粥饮亦不可太热,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肺损咯血,只一服愈。寻常咳嗽,血妄行,再服一匙可也。有一贵人,其国封病瘵,其尊人尝以此方畀之,九日而药成。前一夕,病者梦人戒令翌日勿乱服药。次日将服之,为屋土坠器中,不可服。再合既成,又将服之,为藉覆器,又不得食。又再合未就,而夫人卒矣。此药之异如此。若小小血妄行,一啜而愈矣。

一十种陈藏器余

迭迷香 #51

味辛,温,无毒。主恶气,令人衣香,烧之去鬼。《魏略》云:出大秦国。《广志》云:出西海也。

《海药》云:味平,不治疾,烧之祛鬼气。合羌活为丸散,夜烧之,辟蚊虫。此外别无用矣。

故鱼网

主鲠,以网覆鲠者颈差。如煮汁饮之,骨当下矣。

故缴脚布

无毒。主天行劳复,马骏风黑汗。洗汁饮,带垢者佳。

江中采出芦

芦令夫妇和同。用之有法。此江中出波芦也。

虱建草

味苦,无毒。去虮虱。挼取汁沐头,尽死。人有误吞虱成病者,捣绞汁,服一小合。亦主诸虫疮。生山足湿地,茎叶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又有水竹叶,如竹叶而短小。生水中,亦云去虱,人取水竹叶生食之。

含生草

主妇人难产,口中含之,立产。亦咽其汁。叶如卷柏而大。生靺羯国。其叶,煮之不热,无毒。

兔肝草

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生肉,解丹石发热。初生叶细软,似兔肝。一名鸡肝,与蘩蒌同名。

石芒

味甘,平,无毒。主人、畜为虎、狼等伤,恐毒入肉者。取茎杂葛根,浓煎服之,亦取汁。生高山,如芒,节短。江西人呼为折草。六月、七月生穗如荻也。

蚕纲草

味辛,平,无毒。主蚕及诸虫,如蚕类咬人,恐毒入腹,煮汁服之。生捣傅疮。生湿地,如蓼大,茎赤花白,东土亦有之。

问荆

味苦,平,无毒。主结气瘤痛上气,气急。煮服之。生伊、洛间洲渚,苗似木贼,节节相接,亦名接续草。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五竟

#1 草部中品之下:此下原有药目,循本书体例删。

#2 痛:晦明轩本“痛”下有“愈”字。

#3 患内:原作一“心”字,据晦明轩本改。

#4 今:原作“金”,据晦明轩本改。

#5 两:晦明轩本作“分”。

#6 便:晦明轩本作“使”。

#7 草:晦明轩本作“注”。

#8 近:原作“迄”,据晦明轩本改。

#9 肉:晦明轩本作“外”。

#10 三:晦明轩本“三”下有“钱”字。

#11 来:晦明轩本作“平”。

#12 而:晦明轩作“其”。

#13 毒:晦明轩本作“无忌”。

#14 却:晦明轩本作“即”。

#15 末:原作“来”,据晦明轩本改。

#16 蕙:晦明轩本“蕙”下有“根”字。

#17 香: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 休:原作“依”,据晦明轩本改。

#19 粟:晦明轩本作“栗”。

#20 开:晦明轩本作“间”。

#21 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2 辛:晦明轩本作“甘”。

#23 华:晦明轩本作“叶”。

#24 甘: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5 生:晦明轩本作“吐”。

#26 长:晦明轩本“长”上有“茎”字。

#27 顷:原作“须”,据晦明轩本改。

#28 陆机:原作“郑诗”,据晦明轩本改。

#29 虚:晦明轩本作“肺”。

#30 袋: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1 云:原作“去”,据晦明轩本改。

#32 十:原作“干”,据晦明轩本改。

#33 查:晦明轩本作“滓”。

#34 胆:原作“肠”,据晦明轩本改。

#35 整:晦明轩本作“螫”。

#36 浴:晦明轩本“浴”下有“脚”字。

#37 尰:晦明轩本作“疸”。

#38 寒:晦明轩本作“塞”。

#39 下:此下原有“今按《别本》注云”一节文字,与上文重,今删。

#40 亦:原作“以”,据晦明轩本改。

#41 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2 等:“等”下疑脱“按”字。

#43 血:原作“而”,据晦明轩本改。

#44 焉:原作“马”,据晦明轩本改。

#45 注: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6 物:晦明轩本作“拗”。

#47 侈:晦明轩本作“多”。

#48 衣:晦明轩本作“名”。

#49 破:晦明轩本“破”下有“血”字。

#50 止: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51 迭迷香:晦明轩本作“迷迭香”。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上

附子

梓州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乌卧切躄,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耆、人参、乌韭。

陶隐居云:附子,以八月上旬采,八角者良。凡用,三建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附子醋浸,削如小指,内耳中,去聋。去皮炮令拆,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附子,无八角,陶强名之。古方多用八角附子,市人所货,以八角为名。

雷公云:凡使,先须细认,勿误用。有乌头、乌喙、天雄、侧子、木鳖子。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傍尖。乌喙皮上苍,有如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周围底陷,黑如乌铁。宜於文武火中,炮令皴拆 #1 即劈破用。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不然,阴制用并得。侧子只是附子傍,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槵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丧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重一两,即是气全,堪用。夫修事十两,於文武火中炮令皴拆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於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於中一宿,至明取出,焙乾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2,薄切,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於日中晒令乾用。凡使,须阴制去皮尖了,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

《圣惠方》:治丁疮肿甚者。用附子末,醋和涂之,乾即再涂。《千金翼方》同。

《外台秘要》:疗偏风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两生用,无灰酒一升,右□咀内於酒中,经一七日,隔日饮之,服一小合,差。

《千金翼》: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等病。用大附子一枚重半两者,两枚亦得,炮之酒渍 #3,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服一合,以差为度。日再服,无所不治。又方:治口噤卒不开。捣附子末内管中,开口吹入喉,差。

《经验方》:呕逆翻胃散: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之。

《经验后方》:治大人久患口疮。生附子为末,醋面调,男左女右贴脚心,日再换。又方:治热病,吐下水利,身冷脉微,发躁不止。附子一枚去皮脐,分作八片,入盐一钱,水二升,煎一升,温服,立效。

《斗门方》:治翻胃。附子一个最大者,坐於砖上,四面着火渐逼碎,入生姜自然汁中,又依前火逼乾,复淬之,约生姜汁可尽半碗许,捣罗为末。用粟米饮下一钱,不过三服差。又方:治元脏伤冷及开胃。附子炮过,去皮尖,捣罗为末,以水两盏,入药二钱,盐及枣、姜同煎,取一盏,空心服。大去积冷,暖下元,肥肠益气,酒食必无所碍。

《简要济众》:治脚气连腿肿满,久不差方。黑附子一两,去皮脐,生用捣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傅肿上。药乾再调涂之,俟肿消为度。

孙用和:治大泻霍乱不止。附子秤重七钱,炮去皮脐,为末。每服四钱,水两盏,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立止。

张文仲:疗眼暴赤肿,碜痛不得开,又泪出不止。削附子去皮末,如蚕屎,着毗中,以定为度。

《崔氏方》:疗耳聋风,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一枚,酢渍之三宿令润,微削一头内耳中,灸上十四壮,气通耳中,即差。

《孙兆口诀》云:治阴盛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是也。宜服霹雳散:附子一枚,烧为炭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又方: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

《修真秘旨》:治头风至验。以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用绿豆一合,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即立差。每个附子,可煮五服,后为末服之。

乌头

龙州 成州 梓州 江宁府 晋州 邵州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症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禹锡等按:《中蛊通用药》云:射罔,温,大毒 #4。

乌喙音讳: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制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山谷,采 #5 阴乾。长三寸已上为天雄。

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敛、白及、恶藜芦。

陶隐居云:今采用四月乌头与附子同根,春时茎初生,有脑形似乌鸟之头,故谓乌头。有两歧,其蒂状如牛角,名乌喙。喙即乌之口也。亦以八月采,捣笮茎取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傅箭,射禽兽,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唐本》注:乌喙,即异名乌头也。此物同苗,或有三歧者,然两歧者少。纵天雄、附子两歧者,仍依本名。如乌头两歧即名乌喙,天雄、附子若有两歧者,复云何名之?

禹锡等按:《吴氏》云:乌头,一名茛,一名千秋,一名毒公,一名果负,一名耿子。神农、雷公、桐君、黄帝:甘,有毒。正月始生,叶厚,茎方中空,叶四四相对,与蒿相似。如乌之喙,名日乌喙也。所畏、恶、使,尽与乌头同。《尔雅》云:芨,堇草。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音靳。

崔寔《四民月令》云:三月可采乌头。

《药性论》云:乌头,使。远志为之使,忌豉汁。味苦、甘,大热,有大毒。能治恶风憎寒,湿痹逆气,冷痰包心,肠腹□痛,痃癖气块,益阳事,中风洗洗恶寒,除寒热,主胸中痰满,冷气,不下食,治咳逆,治齿痛,破积聚寒,主强志。又云:乌喙,使,忌豉汁,味苦、辛,大热。能治男子肾气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治寒热痈肿岁月不消者。

陈藏器云:射罔本功外。主瘘疮,疮根结核,瘰疬,毒肿及蛇咬。先取药涂肉四畔,渐渐近疮,习习逐病至骨。疮有熟脓及黄水出,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肉破,即不可涂,立杀人。亦如杀走兽,涂箭镞射之,十步倒也。

《日华子》云:土附子,味□、辛,热,有毒。生去皮,捣滤汁澄清,旋 #6 日乾取膏,名为射罔。猎人以作毒箭使用,或中者,以甘草、蓝青、小豆叶、浮萍,冷水、荠苨,皆可御也。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圣惠方》:治风,腰脚冷痹疼痛。用川乌头三分去皮脐,生捣罗,酽醋调涂於故帛上傅之,须臾痛止。又方:治久疥癣方。用川乌头七枚,生用捣碎,以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洗之。

《外台秘要》:治头风头痛。腊日乌头一升,炒令黄,末之,绢袋盛,酒三升浸,温服。

《千金方》:治耳鸣如流水声,耳痒及风声,不治久成聋。生乌头一味,掘得承湿削如枣核大,塞耳。旦易夜易,不过三日愈。又方:治沙虱毒,以射罔傅之佳。

《经验方》:治一切冷气,去风痰,定遍身疼痛,益元气,强精力,固精益髓,令人少病。川乌头一斤,用五升许大瓷钵子盛,以童子小便浸,逐日添注任令溢出,浸二七日,其乌头通软,拣去烂坏者不用,余以竹刀切破,每个作四片,却用新汲井水淘七遍后浸之,每日换。七日通前浸二十一日,取出焙乾,其药洁白,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盐汤、酒下,少粥饭压之。如冷气稍盛,加丸数服之。

《经验后方》:治痢独圣丸:川乌头一个好者,柴灸 #7 火烧烟欲尽取出,地上盏子合,良久,细研,用酒蜡丸如大麻子,每服三丸。赤痢用黄连、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如白,用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如泻及肚痛,水吞下。每於空心服之,忌热物。

《梅师方》:治蛇虺螫人,以射罔涂螫处,频易。又方:治妇人血风虚冷,月候不匀,或即脚手心烦热,或头面浮虚肿顽麻。川乌头一斤,清油四两,盐四两,一处铛内熬令裂 #8,如桑椹色为度,去皮脐,五灵脂四两,合一处为末,入臼中捣令匀后,蒸饼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盐汤下二十丸,亦治丈夫风疾。又方:补益元脏,进饮食,壮筋骨。二虎丸:乌头、附子各四两,酽醋浸三宿,取出切作片子,穿一小坑,以炭火烧令通赤,用好醋三斗#9,同药倾入热坑子内,盆合之,经一宿取出,去砂土,用好青盐四两,研与前药同炒,令赤黄色,杵为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丸,盐汤亦得,妇人亦宜。又方:疗痈□风,手足亸曳,口眼喎斜,言语蹇涩,步履不正,神验。乌龙丹:川乌头去皮脐了,五灵脂各五两,右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治一人只三十丸,服五七丸,便觉台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自梳头。

《胜金方》:治蝎咬。乌头末少许,头醋调傅之。

《灵苑方》:治马汗入疮,肿痛甚,宜急疗之,迟则毒深难理。以生乌头末傅疮口,良久有黄水,愈。

初虞世:治陷甲,割甲成疮,连年不差。川乌头尖、黄檗等分,为末,洗了贴药。

《修真秘诀》:治泻痢。三神丸:草乌头三两,一两生;一两熟炒;一两烧存性。研为末,以醋、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泻用井花水;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生姜甘草汤下。

《孙兆口诀》: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息沉细,头疼腰重,兼治阴毒咳逆等疾。川乌头、乾姜等分,右为粗散,炒令转色,放冷再捣为细末,每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取半盏,温服。

《古今录验》:治痈攻肿,若有瘜肉突出。乌头五枚,以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

《杨氏产乳》:疗耳鸣无昼夜。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中,日再用,效也。唐˙李宝臣为妖人置堇於液中,宝臣饮之即暗,三日死。武后置堇於食,贺兰氏食之,暴死。

《衍义》曰:乌头、乌喙、附子、天雄、侧子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像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 #10 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其炮制之法,经方已着。

天雄

味辛、甘,温,大温,有大毒。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一名白幕。生少室山谷。二月采根,阴乾。远志为之使,恶腐婢。

陶隐居云:今采用八月中旬。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许。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故谓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为西建。钱塘间者谓为东建,气力劣弱不相似,故曰西水犹胜东白也。其用灰杀之,时有水强巨两切者,不佳。

《唐本》注云: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出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非。按《国语》置堇於肉,注云:乌头也。《尔雅》云:芨,堇音靳草。郭注云:乌头苗也。此物本出蜀汉,其本名堇。今讹为建,遂以建平释之。又石龙芮叶似堇,故名水堇。今复为水莨,亦作建音。此岂复生建平耶?检字书,又无莨字,甄立言《本草音义》亦论之。天雄、附子、侧子并皆用。八月采造,其乌头四月上旬,今云二月采,恐非时也。

禹锡等按:《淮南子》云:天雄,雄鸡志气益注云,取天雄三枚,内雄鸡肠中,捣生食之,令人勇。

《药性论》云:天雄,君,忌豉汁,大热,有大毒。乾姜制,用之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症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偻伛,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凡丸散,炮去皮脐用,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可以便验。又云:天雄,大长少角刺而虚,乌喙似天雄,而附子大短有角,平稳而实,乌头次於附子,侧子小於乌头,连聚生者,名为虎掌,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类,气力乃有殊等,即宿根与嫩者耳。已上并忌豉汁。

《图经》曰: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天雄,身全短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之。不然,阴制 #11 用,并得。

《别说》云:谨按此数条,说前项备悉。但天雄者始种乌头,而不生附子、侧子之类。经年独生长大者是也。蜀人种之忌生。此以为不利。如养蚕而为白僵之类。

侧子

峡州

味辛,大热,有大毒。主痈肿,风痹历节,腰脚疼冷,寒热,鼠瘘。又堕胎。

陶隐居云:此即附子边角之大者脱取之。昔时不用,比来医家以疗脚气多验。凡此三建,俗中乃是同根,而《本经》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乌头,皆称本土。今则无别矣。少室山连嵩高,朗陵县属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国。

《唐本》注云:侧子,只是乌头下必共附子、天雄同生。小者侧子,与附子皆非正生,谓从乌头傍出也。以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今称附子角为侧子,理必不然。若当阳已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齐、鲁间,附子时复有角,如大豆许。夔州已上剑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为用,诚亦难充。比来京下,皆用细附子有效,未尝取角。若然,方须八角附子,应言八角侧子,言取角用,不近人情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昔多不用,今以疗脚气甚效。按陶云侧子即附子边角之大者,削取之。苏云只是乌头下共附子同生。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殊无证据。但云附子角小如黍粟,难充於用,故有此 #12 说。今据附子边,果有角大如枣核及槟榔已来者,形状亦自是一颗,仍不小。则是乌头傍出附子,附子傍出侧子,理亦明矣。陶云:初生形似乌鸟头,故谓之乌头,两歧者如乌鸟口,故名乌喙,细而长,乃至三四寸者为天雄,根傍如芋散生者名附子,傍连生者名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实紫黑。今以龙州、绵州者为佳。作之法: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裛之,数易使乾。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并不及前法。

《吴氏》云:侧子,一名莨。神农、岐伯:有大毒。八月采,阴乾。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恶与附子同。

《药性论》云:侧子,使。能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孪急。

《图经》曰: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於龙州。种之法:冬至前,先将肥腴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耕籽,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已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收时一处造酿方成。酿之法:先於六月内,踏造大、小麦曲,至收采前半月,预先用大麦煮成粥,后将上件曲造醋,候热淋去糟。其醋不用大酸,酸则以水解之。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须,於新洁瓮内淹浸七日,每日搅一遍,日足捞出,以弥疏筛操之,后向慢风日中晒 #13 之百十日,以透乾为度。若猛日晒,则皱而皮不附肉。其长三二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傍尖牙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为侧子。元种者,母为乌头,其余大、小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如方药要用,须炮令裂,去皮脐使之。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然收采时月与《本经》所说不同。盖今时所种如此。其内地所出者,与此殊别,今亦稀用。谨按《本经》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荝与侧同子#14,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五物也,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於岁久者耳。崔氏治寒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以乌头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乾,捣筛,又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冷盐汤吞二十圆,永除。又法:用煎乌头蜜汁,以桂枝汤五合解之。饮三合不知,加五合。其知者如醉,以为中病。《续传信方》:治阴毒伤寒,烦躁,迷闷不主悟人,急者用大附子一个,可半两者,立劈作四片,生姜一大块,立劈作三片,如中指长,糯米一撮,三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如人体温,顿服,厚衣覆之。或汗出,或不出,候心神定,别服水解散,太白通关散之类。不得与冷水,如渴,更将滓煎与吃。今人多用有效,故详着之。

陈藏器云:侧子,冷酒调服,治遍身风疹。

雷公云:侧子,只是附子傍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也。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槵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用。若服之,令人丧目。

半夏

齐州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暴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乾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陶隐居云: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

《唐本》注云: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问南人,说苗乃是由跋,陶注云:虎掌极似半夏,注:由跋乃说鸢尾,於此注中似说由跋,二事混淆,陶终不识。

禹锡等按:《蜀本》云:熟可以下痰。又《图经》云:苗一茎,茎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则实大。采得当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之。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 #15 气,主咳结。新生,磨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如有痰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云:味□、辛。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叶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裛二日,汤洗暴乾。一云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张仲景治反胃呕吐,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亦治膈间支饮。又主呕吐,谷不得下,眩悸。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升,煎取一升,温服之。又主心下悸。半夏麻黄圆:二物等分,末,蜜丸,大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其余主寒厥赤丸,四逆呕吐。附子梗米汤及伤寒方:用半夏一升,洗去滑,焙乾,捣末,小麦面一升,合和,以水溲令熟,和如弹丸,以水煮令面熟则药成。初吞四五枚,日二,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服,觉疾减,欲更重合亦佳。禁食饧与羊肉。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傍□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若修事,半夏四两,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争,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圣惠方》:治时气,呕逆不下食。用半夏半两,浸洗七遍去滑,生姜一两同锉碎,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不计时候温服。又方:治蝎瘘五孔皆通。半夏一分为末,以水调傅之。

《经验后方》:正胃。半夏二两,天南星二两,右以为末,用水五升,入坛子内,与药搅匀,浸一宿,去清水,焙乾,重研令细。每服水二盏,药末二钱,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至五服效。

《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用半夏净洗焙乾,捣罗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於慢火煨令香熟。水两盏,用饼子一块如弹丸大,入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能去胸膈壅逆,大压痰毒及治酒食所伤,其功极验。

《简要济众》:治久积冷,不下食,呕吐不止,冷在胃中。半夏五两,洗过为末,每服三钱,白面一两,以水和搜,切作棋子,水煮面熟为度。用生姜、醋和调服之。

《古今录验》:治喉痹。半夏末方寸匕,鸡子一枚头开窍子,去内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内半夏末着中,搅和鸡子内,以镮子坐之,於炭上煎,药成置杯中,稍暖咽之。

钱相公《筐中方》:治竭螫人,取半夏以水研涂之,立止。

《梅 #16 师方》:治伤寒病啘不止。半夏熟洗乾末之,生姜汤服一钱匕。

《子母秘录》:治小儿腹胀。半夏少许洗,捣末,酒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二丸,生姜汤吞下。不差,加之,日再服。又若以火炮之为末,贴脐亦佳。又方: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凡五绝,皆以半夏一两,捣筛为末,丸如大豆,内鼻孔中即愈。此是扁鹊法。

《御药院》:治膈壅风痰。半夏不计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遍,去恶气,日中晒乾,捣为末,浆水搜饼子,日中乾之,再为末。每 #17 入生脑子一钱,研匀,以浆水浓脚丸鸡头大。纱袋盛,通风处阴乾。每一丸,以好茶或薄荷汤下。

紫虚 #18 元君《南岳夫人内传》:治卒死。半夏末如大豆许,吹入鼻中。

《衍义》曰:半夏,今人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已。

虎掌

黄州 江州

味苦,温、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乾。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陶隐居云: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尔。方药亦不正用也。

《唐本》注云:此药是由跋宿者。其苗一茎,茎头一叶,枝丫音鸦颊古协切茎。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鸡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其由跋是新根,犹大於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尔。陶云:虎掌似半夏,即由来以由跋为半夏,释由跋苗,全说鸢尾南人至今犹用由跋为半夏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曰:其茎端有八九叶,花生茎间。根周围有牙,然若兽掌也。

《吴氏》云:虎掌,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立秋,九月采。

《药性论》云:虎掌,使,味甘。不入汤服,能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主伤寒时疾,强阴。

《图经》曰:虎掌,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圆如寸,大者如鸡卵。周回生圆牙二三枚,或五六枚。三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圆。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傍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结实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残取根,以汤入器中,渍五七日,汤冷乃易。日换三四遍,洗去涎,暴乾用之。或再火炮。今冀州人菜园中种之,亦呼为天南星。江州有一种草,叶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芽如虎掌,生三五叶如一本,冬青,治心痛寒热积气,不结花实,与此名同,故附见之。

由跋

主毒肿结热。

陶隐居云:本出始兴,今都下亦种之。状如乌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摩涂肿,亦效。不入余药。

《唐本》注云:由跋根,寻陶所注,乃是鸢尾根,即鸢头也。由跋,今南人以为半夏,顿尔乖越,非惟不识半夏,亦不知由跋与鸢尾。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半夏高三 #19 尺,生泽中熟地,根如小指,正员,所谓羊眼半夏也。由跋苗高一二尺,似苣蒻,根如鸡卵,生林下,所谓由跋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春抽一茎,茎端直八九叶,根圆扁而肉白也。

《图经》曰:文具半夏条下。

鸢尾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鬼魅。一名乌园。生九疑山谷。五月采。

陶隐居云:方家云是射干苗,无鸢尾之名。主疗亦异,当别一种物。方亦有用鸢头者,即应是其根,疗体相似,而本草不显之。

《唐本》注云:此草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与射干全别。人家亦种,所在有之。射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今陶云由跋,正说鸢尾根茎。

禹锡等按:《蜀本》云:此草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又《图经》:叶似射干,布地生。黑根似高良姜而节大,数个相连。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日乾。

陈藏器云:鸢尾,主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以根削去皮,内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

大黄将军

蜀州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 #20 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乾。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消石、紫石英、桃人疗女子血闭。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陶隐居云: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乾者胜。北部日乾,亦有火乾者,皮小焦,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最为俗方所重。道家时用以去痰疾尔,非养性所须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矣。

《唐本》注云:大毒 #21,性湿润而易坏蛀,火也易#22 佳。二月、八月日不烈,恐不时燥,即不堪矣。叶、子、茎并似羊蹄,但粗长而厚。其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乾为佳。幽、并已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羌、蜀地皆有。其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大黄,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纹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禹锡等按:《蜀本》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似羊蹄。又云:《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

《药性论》云:蜀大黄,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云:宣通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瘟瘴热疾,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疖痈毒。廓州马蹄峡中者次之。

《图经》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乾。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一月开黄花,结细实。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又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於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乾。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乾之。亦呼为土大黄。凡收大黄之法,苏恭云: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乾。今土大黄,往往作横片,曾经火爆。蜀大黄乃作紧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用之皆等。《本经》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又有三物备急圆,司空裴秀为散,用疗心腹诸疾,卒暴百病。其方用大黄、乾姜、巴豆各一两,须精好者,捣筛,蜜和,更捣一千杵,圆如小豆,服三圆,老小斟量之。为散不及圆也。若中恶客忤,心腹胀,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若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喉,须臾差。未知,更与三丸,腹当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须拆齿灌之,药入喉即差。崔知悌疗小儿无辜闪癖,瘰疬,或头乾黄耸,或乍痢乍差,诸状多者,皆大黄煎主之。大黄九两,锦文新实者,若微朽 #23 即不中用,削去苍皮乃秤,捣筛为散。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置铜碗中,於大铛中浮汤上,炭火煮之,火不用猛,又以竹木篦搅药,候任丸乃停,於小瓷器中贮。儿年三岁一服七圆,如梧桐子,日再服,常#24 以下青赤脓为度。若不下脓,或下脓少者,稍加圆。下脓若多者圆又须减。病重者或至七八剂方尽根本。大人、小儿,以意量之。此药惟下脓宿结,不令儿利。须禁食毒物,食乳者乳母亦同忌法。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脚冷风气。以大黄二大片,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捣筛为末,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入生姜两片如钱,煎十余沸去姜,取大黄末两钱,别置碗子中,以姜汤调之,空腹顿服。如有余姜汤,徐徐呷之令尽,当下冷脓及恶物等,病即差止。古人用药毒攻病,必随人之虚实而处置,非一切而用也。姚僧垣初仕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勿#25 从,几至委顿。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差理。帝从而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以偶中病,便谓此方之神奇;其差误,乃不言用药之失,如此者众矣,可不戒哉?

《唐本》注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细根如牛蒡。《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味酸,醒酒。

雷公云:凡使,细锉,内文如水旋斑紧重,锉蒸,从巳至未,晒乾,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乾,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於日中晒乾用之为妙。

《圣惠方》:治时气发豌豆疮。用川大黄半两微炒,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为二服。又方:热病狂语及诸黄。用川大黄五两锉炒微赤,捣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候,冷水调下半匙。

《外台秘要》:疗癖方。大黄十两,杵筛,醋三升,和匀,白蜜两匙煎,堪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三十圆,生姜汤吞下,以利为度,小者减之。

《千金方》: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用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圆如梧桐子大。患者用温醋七分盏化五圆,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

《千金翼》:治妇人血癖痛。大黄三两捣筛,以酒二升,煮十沸,顿服。

《经验后方》:治风热疏积热风壅,消食,化气导血,大解壅滞。大黄四两,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每服茶下一十圆,如要微动,吃十五圆。冬月中最宜服,并不搜搅人。

《梅师方》:治卒外肾偏肿疼痛。吃矫、大黄末醋和涂之,乾即易之。

《斗门方》:治腰痛。用大黄半细两,更入生姜半两,同切如小豆大,於铛内炒令黄色,投水两碗,至五更初顿服,天明取下。腰间恶血物用盆器盛如鸡肝样,即止。

《简要济众》: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佛,无时服。

《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惭黄瘦。大黄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去滓,空心分为二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伤寒类要》:疗急黄病。大黄粗切二两,水三升半,渍一宿,平旦煎绞汁二升半,内芒消二两绞服,须臾当快利。

姚和众:治小儿脑热常闭目。大黄一分粗 #26 锉,以水三合浸一宿,一岁儿每日与半合,服余者涂顶上,乾即再涂。

《别说》云:谨按大黄收时,皆以火烧石煿乾。欲速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不须更多炮炙,少蒸煮之类也。

《衍义》曰:大黄,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 #27?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若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之。

葶苈

曹州 丹州 成德军

味辛、苦,寒、大寒,无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音沸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一名丁历,一名蕇音典蒿,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稿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乾。得酒良。榆皮为之使,恶僵蚕、石龙芮。

陶隐居云:一出彭城者最胜,今近 #28 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

今按:此药亦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禹锡等按:《蜀本》云:苗似荠苨,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五月熟,采子暴乾。

《药性论》云:葶苈,臣,味酸,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尔雅》云:蕇,葶苈。注: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荠。

《日华子》云:利小肠,通水气虚肿。

《图经》曰:葶苈,生稿城平泽及田野,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本 #29 胜。初春生苗叶,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偏#30 小如黍米微长,黄色。立夏后采实,暴乾。《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康成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至夏则枯死,故比时采之。张仲景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炒黄色,捣末为圆,大如弹子。每服用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之取二升,然后内一弹丸更煎,取一升,顿服之。支饮不得息亦主之。《崔知悌方》:疗上气嗽,长引气不得卧,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并主之。葶苈子三升,微火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一二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其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奇,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前件二种也。又《箧中方》治嗽含膏丸:曹州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沙糖一两半,同入药中和为丸,大如弹#31 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今医亦多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葶苈子,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入项苦。凡使,以糯米相合,於焙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圣惠方》:治上气喘急,遍身浮肿。用甜葶苈一升,隔纸炒令紫色,捣令极细,用生绢袋盛,以清酒五升浸三日后,每服抄一匙,用粥饮调下,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治食饮不得息。葶苈子三两,熬令黄,捣为末,以水三升煮,大枣三十枚,得汁一升内药中。每服如枣大,煎取七合,顿服。

《千金方》:治腹胀积聚症瘕。葶苈子一升熬 #32,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

《千金翼》:治头风。捣葶苈子,以汤淋取汁洗头止 #33。

《经验方》:河东裴氏传经效,治水肿及暴肿。葶苈三两,杵六千下,令如泥。即下汉防己末四两,取绿头鸭就臼中截头沥血於臼中,血尽,和鸭头更捣五千下,圆如梧桐子。甚者,空腹白汤下十圆,稍可五圆,频服,五日止。此药利小便,有效如神。

《梅师方》:治遍身肿浮,小便涩。葶苈子二两,大枣二十枚,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去枣,内葶苈於枣汁煎丸如梧桐子,饮下十圆。又方:治肺壅气喘急不得卧。葶苈子三两炒,大枣三十枚,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又煎取一升去滓,并二服。

《简要济众》:治小儿水气腹肿,兼下痢脓血,小便涩。葶苈子半两,微 #34 炒捣如泥,以枣肉和捣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五圆,枣汤下,空心、晚下#35 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续十全方》:治一切毒,入腹不可疗及马汗。用葶苈子一两炒研,以水一升浸汤服,取下恶血。

《崔氏》:治水气。葶苈三两,以物盛,饭上蒸令熟,即捣万杵,若圆得如梧桐子,不须蜜和。一服五圆,渐加至七圆,以得微利即佳。不可多服,令人不甚美食。若气发,服之,得利,气下定即停。此方治水气无比。萧驸马患水肿,惟服此得差。

《伤寒类要》:治肾痹唇乾,以葶苈主之。

《子母秘录》:治小儿白秃。葶苈捣末,以汤洗讫涂上。

姚和众:治孩儿蛔虫。葶苈子一分,生为末用,以水三合,煎取一合,一日服尽。

《圣惠》:又方:治支饮久不差,大腹水肿,喘促不止。用甜葶苈三两,隔纸炒令紫色,捣如膏。每服圆如弹子大,以水一中盏,入枣四枚,煎至五分去滓,非时服。

《衍义》曰: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然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桔梗

解州 成州 和州

味辛、苦,微温,有小毒。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图,一名白药,一名梗草,一名荠苨。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月 #36 采根,暴乾。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畏白及、龙眼、龙胆。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叶名隐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桔梗疗蛊毒甚验,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

《唐本》注云:人参,苗似五加阔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且荠苨、桔梗,又有叶差互者,亦有叶三四对者,皆一茎直上,叶既相乱,惟以根有心、无心为别尔。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桔梗,臣,味苦,平,无毒。能治 #37 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气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日华子》云: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瘟,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毒。以白粥解之。

《图经》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今在处有之。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之。夏开花紫碧色,颇似牵牛子也,秋后结子。八月采根,细锉暴乾用。叶名隐忍。其根有心,无心者乃荠苨也。而荠苨亦能解毒,二物颇相乱。但荠苨叶下光泽无毛为异。关中桔梗,根黄 #38,颇似蜀葵根。茎细,青色。叶小,青色,似菊花叶。古方亦单用之。《古今录验》疗卒中蛊下血如鸡肝者,昼夜出血石余,四脏皆损,惟心未毁,或鼻破待死者。取桔梗捣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药,以物校口开灌之。心中当烦,须臾自定,服七日止。当食猪肝臛以补之,神良。《集验方》疗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燥,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肺痈。治之以桔梗、甘草各二两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脓血则差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咬之只是腥涩不堪。凡使,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并两畔附枝子。於槐砧上细锉,用百合水浸一伏时,漉出,缓火熬令乾用。每修事四两,用生百合五分捣作膏,投於水中浸。

《圣惠方》:治马喉痹并毒气壅塞。用桔梗二两去芦头锉,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滓,不计时分温三服。又方:妊娠中恶,心腹疼痛。用桔梗一两细锉,水一中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非时温服。

《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尸不能言者。烧桔梗一两,末,米饮服,仍吞麝香如豆大许,佳。

《千金方》:治喉闭并毒气。桔梗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鼻衄方。桔梗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亦止吐下血。

《百一方》:若被打击,瘀血在肠内,久不消,时发动者。取桔梗末,熟水下刀圭。

《经验后方》:治骨曹风,牙疼肿。桔梗为末,枣穰和圆如皂子大,绵裹咬之。肿则荆芥汤漱之。

《简要济众》:治痰嗽不定喘急。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

《子母秘录》:治小儿卒客忤死。烧桔梗,末三钱匕,饮服。

杜壬:治上焦有热,口舌咽中生疮,嗽有脓血。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后细呷之,亦治肺壅。

《梅师方》:治卒蛊毒,下血如鹅肝,昼夜不绝,脏腑败坏。桔梗捣汁,服七合佳。

《衍义》曰:桔梗,治肺热气奔促、嗽逆,肺痈排脓。陶隐居云:俗方用此,乃名荠苨。今别 #39 荠苨,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也。《唐本》注云:陶引荠苨乱人参,谬矣。今详之非也。隐居所言,其意止以根言之,所以古乱人参。《唐本》注却以苗难之,乃本注误矣。

莨音浪菪音荡

秦州

味苦、甘,寒,有毒。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见鬼,疗癫狂风痫,颠倒拘孪。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一名横唐,一名行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五月采子。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形颇似五味核而极小。惟入疗颠狂方用,寻此乃不可多食过剂尔。久服自无嫌,通神健行,足为大益,而《仙经》不见用。今方家多作狼唐。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莨菪子,主痃癖,安心定志,聪明耳目,除邪逐风,变白,性温不寒,取子暴乾。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勿令子破,破即令人发狂。亦用小便浸之令吸 #40,小便尽曝乾,依前服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王不留行、菘蓝等。茎、叶有细毛,花白,子壳作罂子形,实扁细,若粟米许,青黄色。所在皆有。六月、七月采子,日乾。

《药性论》云:莨菪亦可单用,味苦、辛,微热,有大毒。生能泻人见鬼,拾针狂乱。熟炒止冷泻,主齿痛,蚛牙孔。子,咬之虫出。石灰清煮一伏时,掬出,去牙暴乾,以附子、乾姜、陈橘皮、桂心、厚朴为圆,去一切冷气,积年气痢,甚温暖。热发用绿豆汁解之。焦炒碾细末,治下部脱肛。

《日华子》云:温,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烧熏蚛牙及洗阴汗。

《图经》曰:莨菪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处处有之。苗茎高二三尺许。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而三指阔。四月开花,紫色。苗、荚、茎有白毛。五月结实,有壳作罂子状,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细,青白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五月采子,阴乾。谨按《本经》云:莨菪性寒,后人多云大热。而《史记˙淳於意传》云: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意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且不乳岂热药所治?又古方主 #41 卒癫狂又#42 多单用莨菪,不知果性寒邪?《小品》载治癫狂方云:取莨菪三升作末,酒一升渍数日,出捣之,以向汁和绞去滓,汤上煎令可圆服,如小豆三圆,日三。当觉口面急,头中有虫行,额及足手有赤色处,如此便是差候。未知再服,取尽神良。又《箧中方》主肠风,莨菪煎:取莨菪实一升,治之。暴乾捣筛,生姜半斤取汁,二物相和,银锅中更以无灰酒二升投之,上火煎令如稠饧,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以来,即止煎。令可圆如梧子。每旦酒饮通下三圆,增至五七圆止。若圆时枯手,则菟丝粉衬隔。煎熬切戒火紧,则药易焦而失力矣。初服微热,勿怪。疾甚者,服过三日,当下利。疾去,利亦止。绝有效。

雷公云:凡使,勿令使苍冥子,其形相似,只是服无效,时人多用杂之。其苍冥子,色微赤,若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别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 #43 黑,即是莨菪子,大毒。晒乾别捣重筛用。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暹火。

《别说》云:谨按:莨菪之功,未见如所说,而其毒有甚,煮一二日而牙方生,用者宜审之。

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 #44 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华阴川泽。

陶隐居云: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唐本》注云:此蒿生挼傅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草蒿主鬼气尸疰复 #45 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亦暴乾为末,小便中服。如觉冷,用酒煮。又烧为灰,纸八九重淋取汁,和石灰去息肉、黡子。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茵蔯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乾。江东人呼为□蒿,为其臭似□,北人呼为青蒿。

《尔雅》云:蒿,菣。释曰:蒿一名菣。《诗˙小雅》云:食野之蒿。陆机云: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菣。孙炎云:刑楚之间谓蒿为菣。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是也。

《日华子》云:青蒿,补中益气,轻身补虚,驻颜色,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傅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烧灰和石灰煎,治恶毒疮并茎亦用。又云:子味甘,冷,无毒。明目,开胃。炒用治劳,壮健人。小便浸之治恶疮疥癣风疹,杀虱煎洗。又云:臭蒿子,凉,无毒。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又名草蒿。

《图经》曰:草蒿,即青蒿也。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乾。根、茎、子、叶并入药用,乾者炙作饮香尤佳。青蒿亦名方溃。凡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者若同,反以成疾。得童子小便浸之,良。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多单用者。葛氏治金刃所伤。取青蒿捣傅上,以帛裹创血止即愈。崔元亮《海上方》:疗骨蒸鬼气。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九月采,带子者最好,细锉,二物相和,内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净洗令乾,再泻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取二大斗,即取猪胆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熟炙,捣末,以煎和捣一千杵为圆,空腹粥饮下二十圆,渐增至三十圆止。

雷公云: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不计多少,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晒乾用之。

《食疗》云:青蒿,寒。益气长发,能轻身补中,不老明目,煞风毒。捣傅疮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为菹,益人。治骨蒸,以小便渍一两宿,乾,末为圆,甚去热劳。又,鬼气,取子为末,酒服之方寸匕,差。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傅疮上,即差。

《斗门方》:治丈夫劳瘦。青蒿细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一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圆如梧桐子大,空心,临卧以温酒吞下二十圆。

《衍义》曰: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故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旋覆花

随州

味咸、甘,温、微冷利,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音嗤 D 音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风湿。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乾,二十日成。

陶隐居云: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又别有旋葍根,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芎藭,惟合旋葍膏用之,余无所入,非此覆花根也。

《唐本》注云:旋覆根在中品。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姜而钿,此是山姜。证不是旋覆根。今复道从北国来,似芎藭,芎藭与高良姜全无仿佛尔。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旋覆花,叶似水苏,花黄如菊。今所在皆有,六月至九月采花。

《药性论》云:旋覆花,使,味甘,无毒。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尔雅》云:蕧,盗庚。注:旋覆似菊。疏:复,一名盗庚也。

萧炳云:旋覆用花,葍旋用根。

《日华子》云:无毒。明目,治头风,通血脉。叶止金疮血。

《图经》曰:旋覆花,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已后生苗,多近水傍,大如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已来,叶似柳,茎细。六月开花似菊花,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月、八月采花。暴乾,二十日成。今近都人家园囿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如上说,极易繁盛,恐即旋覆也。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覆汤。胡洽有除痰饮在两胁胀满等疾,旋覆花圆用之者尤多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里花蕊壳皮并蒂子,取花蕊蒸,从巳至午,晒乾用。

《外台秘要》:《救急》续断筋法:取旋覆花草根净洗土捣,量疮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以差为度。又方:破斫筋断者。以旋覆根捣汁沥疮中,仍用滓封疮上,十五日,即断筋便续。此方出苏景仲家獠奴用,效。

《经验后方》:治中风及壅滞。以旋覆花洗尘令净,捣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圆至七圆、十圆。

《梅师方》:治金疮止血,捣旋覆花苗傅疮即止。

《衍义》曰:旋覆花,叶如大菊,又如艾蒿。七八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亦一异也。其香过如菊,行痰水,去头目风。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药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别一种,非此花也。第八卷已具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竟

#1 拆:晦明轩本作“坼”。下仿此。

#2 了: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3 渍:原作“清”,据晦明轩本改。

#4 毒:晦明轩本作“热”。

#5 采:晦明轩本作“正月二月采”。

#6 旋:晦明轩本“旋”下有“添”字。

#7 灸:晦明轩本作“灰”。

#8 裂:原作“烈”,据晦明轩本改。

#9 斗:晦明轩本作“升”。

#10 天: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11 制:原作“刺”,据晦明轩本改。

#12 此:原作“比”,据晦明轩本改。

#13 晒:原作“丽”,据晦明轩本改。

#14 子:原与上“同”字误倒,据晦明轩本乙正。

#15 肺:原作“脚”,据晦明轩本改。

#16 梅:晦明轩本作“深”。

#17 每:晦明轩本“每”下有“五两”二字。

#18 虚:晦明轩本作“灵”。

#19 三:晦明轩本作“一二”。

#20 腹:晦明轩本“腹”下有“痛”字。

#21 毒:晦明轩本作“黄”。

#22 也易:晦明轩本作“乾乃”。

#23 朽:原作“柏”,据晦明轩本改。

#24 常:晦明轩本作“当”。

#25 勿:晦明轩本作“弗”。

#26 粗:原作“废”,据晦明轩本改。

#27 汤:晦明轩本“汤”下有“何也”二字。

#28 近:原作“迫”,据晦明轩本改。

#29 本:晦明轩本作“尤”。

#30 偏:晦明轩本作“扁”。

#31 弹:原作“脾”,据晦明轩本改。

#32 熬:原作“然”,据晦明轩本改。

#33 止:晦明轩本作“上”。

#34 微:原作“征”,据晦明轩本改。

#35 下:晦明轩本作“后”。

#36 二月:晦明轩本作“二八月”。

#37 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8 黄:晦明轩本作“苗”,连下读。

#39 别:晦明轩本“别”下有“有”字。

#40 吸:晦明轩本作“泣”。

#41 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2 又:晦明轩本作“亦”。

#43 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此九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4 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5 复:晦明轩本作“伏”。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七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上 #1

藜芦

解州 解州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蛊毒,去死肌,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一名葱苒,一名葱菼音毯,一名山葱。生太山山谷。三月采根,阴乾。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郁金、秦胶、蘘荷等,根若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凋枯。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阴乾。

《吴氏》云:藜芦,一名葱葵,一名礼芦,一名蕙葵。神农、雷公:辛,有毒。岐伯:咸,有毒。季氏:大毒,大寒。扁鹊:苦,有毒。大叶,根小相连。

《范子》曰: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

《药性论》云:藜芦,使,有大毒。能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图经》曰:藜芦,生太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采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有黑皮裹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乾。有此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 #2 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此药大吐上膈风痰,暗风痫病,小儿□齁,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古今本草云疗呕逆,其效未详。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主疗亦不同尔。

雷公云:凡采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乾用。

《圣惠方》:治黑痣生於身面上。用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灰汁於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黑膏,以针微拨破痣处点之,不过三遍,神验。

《千金翼》:治牙痛。内藜芦末於牙孔中,勿咽汁,神验。

《经验后方》: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却 #3 脐子上陷一个坑子,内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圆如赤豆大。每服三圆,温酒下。

《百一方》:治黄疸。取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

《斗门方》:治疥癣。用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和傅之。

《简要济众》: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藜芦一两去芦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乾碎切,炒微褐色,捣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风涎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

《衍义》曰:藜芦,为末,油 #4 调,治马疥痒。

钩吻

味辛,温,有大毒。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破症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孪,恶疮疥虫,杀鸟兽。一名野葛。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热,不入汤。生傅音附高山谷及会稽东野。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陶隐居云:五符中亦云钩吻是野葛。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核胡革切事而言,乃是两物。野葛是根,状如牡丹,所生处亦有毒,飞鸟不得集之,今人用含膏服之无嫌。钩吻别是一草,叶似黄精而茎紫,当心抽花,黄色,初生既极类黄精,故以为杀生之对也。或云钩吻是毛莨,此本及后说参错不同,未详云何?又有一物名阴命,赤色,着木悬其子,生山海中,最有大毒,入口能立杀人。

《唐本》注云: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间巷间皆有。彼人通名钩吻,亦谓苗名钩吻,根名野葛,蔓生。人或误食其叶者皆致死,而羊食其叶大肥,物有相伏如此。若巴豆,鼠食则肥也。陶云:飞鸟不得集之,妄矣。其野葛,以时新采者,皮白骨黄。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汉防己,皮节断者良。正与白花藤根相类,不深别者,颇亦惑之。其新取者,折之无尘气。经年已后则有尘起,根骨似枸杞,有细孔者。人折之则尘气从孔中出,今折枸杞根亦然。经言折之青烟起者名固活为良,此亦不达之言也。且黄精真如生龙胆,泽漆两叶或四五叶相对,钩吻蔓生,叶如柿叶。《博物志》云:钩吻叶似凫葵,并非黄精之类。毛莨是有毛,石龙芮何干 #5 钩吻?

禹锡等按:《蜀本》秦钩吻,主喉痹,咽中塞,身 #6 变,咳逆,叶#7 温中。一名除辛。生寒石山。二月、八月采。谨按:钩吻,一名野葛者,亦如徐长卿、赤箭、鬼箭等,并一名鬼督邮。自是一物。今钩吻一名野葛,则野葛自有一种,明矣。且药有名同而体异者极多,非独此也。据陶注云:钩吻叶似黄精而茎紫,当心抽花,黄色者是。苏云:野葛出桂州,叶似柿叶,人食即死者。当别是一物尔。又云:苗名钩吻,根名野葛,亦非通论。按今市人皆以叶似黄精为钩吻。按《雷公炮炙方》黄精勿令误用钩吻,钩吻叶似黄精,而头尖处有两毛若钩是也。

吴氏云:秦钩吻,一名毒根。神农:辛。雷公:有毒,杀人。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根黄,正月采。

《葛洪方》云:钩吻与食芹相似,而生处无他草。其茎有毛,误食之杀人。

《岭表录异》云: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误食之,则用羊血解之。

陈藏器云:人食其叶,饮冷水即死。冷水发其毒也。彼人以野葛饲人,勿与冷水。至肥大,以冷水饮之,至死悬尸於树,汁滴地生菌子,收之名菌药,烈於野葛。胡蔓叶细长光润。

雷公云:凡使,勿用地精,苗茎与钩吻同。其钩吻治人身上恶疮毒,效。其地精煞人,采得后,细锉捣了,研绞取自然汁入膏中,勿误饵之。

《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死者乎?天老曰:太阴之精,名曰钩吻,不可食之,入口即死。

《博物志》云:钩吻,毒。桂心、葱叶涕解之。

射音夜干

味苦,平、微温,有毒。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久服令人虚。一名乌扇,一名乌蒲,一名乌翣,一名乌□,一名草姜。生南阳川谷田野。三月三日采根,阴乾。

《唐本》注云:射干,此说者,是其鸢尾叶都似射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茎,根似高良姜而肉白,根即鸢头。陶说由跋都论此尔。

禹锡等按:《蜀本》云:射干,微寒。

《图经》云:高二三尺。花黄实黑,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今所在皆有。二月、八月采根,去皮,日乾用之。

陈藏器云:射干、鸢尾,按此二物相似,人多不分。射干,总有三物。佛经云:夜干貂僦,此是恶兽,似青黄狗,食人。郭云能缘木。又阮公诗云:夜干临层城。此即是树。今之射干殊高大者,本草射干,即人间所种为花卉,亦名凤翼,叶如鸟翅,秋生红花,赤点。鸢尾亦人间多种,苗低下於射干,如鸢尾,春夏生紫碧花者是也。又注云:据此犹错,夜干花黄,根亦黄色。

《药性论》云:射干,使,有小毒。能治喉闭,水浆不入,能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日华子》云:消痰,破症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根 #8 亦有形似高良姜大小,赤黄色淡硬,五六七八月采。

《图经》曰:射干,生南阳山谷田野,今在处有之,人家庭砌间亦多种植。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如翅羽状,故一名乌翣,谓其叶耳。叶中抽茎,似萱草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文。秋结实作房,中子黑色。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三月三日采根,阴乾。陶隐居云:疗毒肿方多作夜干。今射干 #9 作夜音。又云:别有射干,相似而花白茎长,似射人之执竿者。故阮公诗云:射干临层城是也。此不入药用。苏恭:射干,此说是鸢尾,叶都似射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茎,根似高良姜而肉白,根即鸢头也。又按《荀子》云: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其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杨葆注云:当是草,而云木,误也。今观射干之形,其茎梗疏长,正似长竿状,得名由此耳。而陶以夜音为疑,且古字音呼固多相通,若汉官仆射主,射而亦音夜,非有别义也。又射干多生山崖之间,其茎虽细小,亦类木梗。故《荀子》名木,而苏谓陶说为鸢尾。鸢尾花亦不白,其白者自是射干之一类,非鸢尾也。鸢尾布地而生,叶扁阔於射干。苏云:花紫碧色,根如高良姜者是也。《本经》云:生九嶷#10 山谷,今在处有,大类蛮姜也。五月采。一云:九月、十#11 月采根,日乾。

雷公云:凡使,先以米泔水浸一宿漉出,然后用□竹叶煮,从午至亥,漉出,日乾用之。

《外台秘要》:治喉痹。射干一片,含汁差。

《肘后方》:治小儿疝发时,肿痛如刺。用生射干汁取下,亦可圆服之。

《衍义》曰:射干,此乃《荀子》所说:西方之木,名曰射干者也。注复引《本草》曰:不合以射干为木。殊不知五行止於水、火、木、金、土而言之。故儒者以草、木皆木也,金、铅皆金,粪、土皆土也,灰、火皆火也,水、池皆水。由是言之,即非佛经所说火宅喻之兽,及阮公所云临层城者之木。况《本经》亦曰一名草姜,故知是草无疑。今治肺气、喉痹为佳。《日华子》曰:大小似高良姜,赤黄色。此乃得之。

蛇合合是含字

兴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疡,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一名蛇衔。生益州山谷。八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即是蛇衔。蛇衔有两种,并生石上,当用细叶黄花者,处处有之。亦生黄土地,不必皆生石上也。

《唐本》注云:合字乃是含字。陶见误本,宜改为含。含、衔义同,见古本草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蛇衔,主蛇咬。种之,亦令 #12 无蛇。今以草内蛇口中,纵伤人,亦不能有毒矣。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石上及下湿地。花黄白,人家亦种之,五月采苗,生用。

《药性论》云:蛇衔,臣,有毒。能治丹疹,治小儿寒热。

《日华子》云:蛇含,能治蛇虫、蜂虺所伤,及眼赤,止血,□风疹,痈肿。茎、叶俱用。又名威蛇。

《图经》曰:蛇含,生益州山谷,今近道亦有之。生土石上,或下湿地。蜀中人家亦种之。一茎五叶或七叶。此有两种,当用细叶黄色花者为佳。八月采根,阴乾。《古今录验方》治赤疹。用蛇含草,捣令极烂,傅之差。赤疹者,由冷湿搏於肌中,甚即为热,乃成赤疹。得天热则剧,冷则减是也。古今诸丹毒疮肿方通用之。又下有女青条云:蛇衔根也,生朱崖。陶隐居、苏恭皆以为若是蛇衔根,不应独生朱崖。或云是雀瓢,即萝摩之别名。或云二物同名,以相类故也。医家鲜用,亦稀识别,故但附着於此。

雷公云:凡使,勿用有蘖尖叶者,号竟命草,其味别空,只酸涩,不入用。若误服之,吐血不止,速服知时子解之。采得后,去根、茎,只取叶,细切晒乾,勿令犯火。

《肘后方》:治金疮。亦捣傅之,佳。又方:治蜈蚣螫人,蛇含草挼傅之。

《斗门方》:治产后泻痢。用小龙牙根一握,浓煎服之,甚效。蛇含是也。

《抱朴子》云:蛇衔膏,连已断之指。

晋《异苑》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又见蛇衔一草着其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其草以治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

常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疗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一名互草。生益州川谷及汉中。八月采根,阴乾。畏玉札。

陶隐居云: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雄鸡骨常山,用最胜。

《唐本》注云:常山,叶似茗狭长,茎圆,两叶相当。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生山谷间。高者不过三四尺。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三四尺,根似荆根,黄色而破,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五月、六月采叶,名蜀漆也。

《药性论》云:常山忌葱,味苦,有小毒。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用小麦、竹叶三味合煮,小儿甚良。主疟、洒洒寒热不可进多,令人大吐,治项下瘤瘿。

萧炳云:得甘草,吐疟。

《日华子》:忌菘菜。

《图经》曰:文具蜀漆条下。

雷公云:凡使,春使茎、叶,夏秋冬一时,用使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乾,熬捣,少用,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外台秘要》:治疟。常山三两,以浆水三升浸经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然后微吐。

《肘后方》:治疟病。常山三两捣末,以鸡子白和圆如梧桐子,空心三十圆。

《衍义》曰:常山,蜀漆根也。亦治疟吐痰,如鸡骨者佳。

蜀漆

海州 明州 明州

味辛,平、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中邪气,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一采叶,阴乾。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陶隐居云:是常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彼人采仍萦结作圆,得时燥者佳。

《唐本》注云:此草,日乾微萎,则把束使燥,色青白,堪用。若阴乾,便黑烂郁坏矣。陶云作圆。此乃梌饼,非蜀漆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五月采,日乾之。

《药性论》云:蜀漆,使,畏橐吾,味苦,有小毒。常山苗也。能主治瘴、鬼疟多时不差,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不可多进,令人吐逆。主坚症,下肥气,积聚。

萧炳云:桔梗为使。

《日华子》云:蜀漆治症瘕。又名鸡尿草、鸭尿草。李含光云:是常山茎也。八九月采。

《图经》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常山苗也。常山生益州山谷及汉中,蜀漆根也。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是同处耳。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叶似茗而叶 #13 长,两两相当,茎圆有节。三月生红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苗高者不过三四尺,根似荆,黄色。而海州出者,叶似桃#14 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叶,八月采根,阴乾。些二#15 味为治疟之最要。张仲景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龙骨等分,捣末,患者至发前,以浆水和半钱服之。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甘,人用为饮香,其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凉,饮之益人,非此常山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和根、苗。临用时即去根,取茎并叶,同拌,甘草四两,细锉用,拌水令湿同蒸。临时去甘草,取蜀漆五两,细锉,又拌甘草水匀,又蒸了任用,勿食木笋。

《衍义》曰:蜀漆,常山苗也。治疟,多吐人。其他亦未见所长。此草也,虑岁久,人或别有异论,故预云。余如《经》。

甘遂

江宁府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音癊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稿,一名陵稿,一名凌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乾。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陶隐居云: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音雁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唐本》注云: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京甘遂,味苦,能泻十二种水肿,能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肿。

《日华子》云: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形似和皮甘草,节节切之。

《图经》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今陕西、江东亦有之,或云京西出者最佳,汴、沧、吴者为次。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又似和皮甘草。二月采根,节切之,阴乾。以实重者为佳。又有一种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用之殊恶,生食一升,亦不能下。唐注云:草甘遂即蚤休也。蚤休自有条。古方亦单用下水。《小品》疗妊娠小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已服猪苓散 #16 不差者,以甘遂散下之。太山赤皮甘遂二两,捣筛,以白蜜二两,和圆如大豆粒,多觉心下烦,得微下者,日一服之。下后还将猪苓散,不得下,日再服,渐加可至半钱匕,以微下为度,中间将散也。猪苓散见猪苓条。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茎,於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令脆而用之。

《肘后方》: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於中,以火炙之令熟,一一 #17 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

《杨氏产乳》:治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甘遂二分为散,分五服,熟水下,如觉心下烦,得微利,日一服。

《衍义》曰:甘遂,今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此药专於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

白敛

滁州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几 #18 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代赭为之使#19。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乾。生取根捣,傅痈肿亦效。

《唐本》注云:此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似白芷。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蔓生,枝端有五叶,今所在有之。

《药性论》云:白敛,使,杀火毒,味苦,平,有毒,恶乌头。能主气壅肿。用赤小豆、菵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一切肿毒,治面上疱疮。子:治温疟,主寒热,结壅热肿。

《日华子》云: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

《图经》曰:白敛,生衡山山谷,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二月、八月采根,破片暴乾。今医治风,金疮及面药方多用之。濠州有一种赤敛,功用与白敛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圣惠方》:治丁疮,以水调白敛末傅疮上。

《外台秘要》:《备急》治火汤灼烂,用白敛末傅之。

《肘后方》:治发背,白敛末傅并良。

《衍义》曰:白敛、白及,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於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须而行。

青葙子

滁州

青葙子味苦,微寒,无毒。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恶疮疥虱,虚 #20 蚀,下部□疮。子名草决明,疗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蒿。生平谷道傍。三月采茎叶,阴乾。五月、六月采子。

陶隐居云:处处有。似麦栅花,其子甚细。后又有草蒿,《别本》亦作草稿。今生 #21 主疗殊相类,形名又相似极多,足为疑,而实两种也。

《唐本》注云:此草,苗高尺 #22 许,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捣汁单服,大疗温疠甘□。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细软长,亦为蔓。今所在下湿地有。

《药性论》云:青葙子,一名草稿,味苦,平,无毒。能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疮。

萧炳云:今主理眼,有青葙子圆。又有一种花黄,名陶珠术,苗相似。

《日华子》云: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苗止金疮血。

《图经》曰:青葙子,生平谷道傍,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内生青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细软,茎似蒿,青红色。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扁,有似莨菪。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根。六月、八月采子。又有一种花黄,名陶珠术,苗亦相似,恐不堪用之。

雷公云:凡用,勿使思蓂子并鼠细 #23 子,其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同。其思蓂子味距#24,煎之有涎。凡用先烧铁臼杵,单捣用之。

《广利方》:治鼻衄血出不止。以青葙子汁三合,灌鼻中。

《三国志》云:《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年如五六十者,人或识之,谓其已百岁有余耳。

《衍义》曰:青葙子,《经》中并不言治眼,《药性论》始言之。能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萧炳亦云理眼。《日华子》云益脑髓、明耳目,镇肝。今人多用之治眼,殊不与《经》意相当。

雚音桓菌音郡

味咸、甘,平、微温,有小毒。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音癣蛲音饶虫,螫毒 #25 毒,症瘕,诸虫,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一名雚卢。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乾。得酒良,畏鸡子。

陶隐居云:出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云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单末之,猪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虫。

《唐本》注云:雚菌,今出渤海芦苇泽中咸卤地,自然有此菌尔,亦非是鹳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轻虚,表里相似,与众菌不同。疗蛔虫有效。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今出沧州。秋雨以时即有,天旱及霖即稀。日乾者良。

《药性论》云:雚菌,味苦。能除腹内冷痛,治白秃。

《食疗》云:菌子,发五脏风,壅经络,动痔病,昏多睡,背膊、四肢无力。又,菌子有数般,槐树上生者良。野田中者,恐有毒,杀人。又,多发冷气。

《外台秘要》: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雚芦一两捣末,羊肉臛和之,日一顿服佳。

《金匮玉函》云:菌仰卷及赤色,不可食。木耳青色及仰生者,不可食。

白及

兴州

味苦、辛,平、微寒,无毒。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音肥缓不收,除白癣疥虫。一名甘根,一名连及草。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人。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唐本》注云:此物,山野人患手足皲音军拆,嚼以涂之有效。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初生栟音并榈音闾棕也及藜芦。茎端生一台,四月开生紫花。七月实熟,黄黑色,冬凋。根似菱,三角,白色,角头生牙。今出申州。二月、八月采根用。

《吴氏》云:神农:苦。黄帝:辛。季氏:大寒。雷公:辛,无毒。茎叶如生姜、藜芦,十月华,直上,紫赤,根白连,二月、八月、九月采。

《药性论》云:白及,使。能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 疱,令人肌滑。

《日华子》云:味甘辛,止惊邪血邪,痫疾,赤目症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

《图经》曰:白及,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长一尺许。似栟榈及藜芦,茎端生一台,叶两指大,青色。夏花开紫。七月结实,至熟黄黑色。至冬而叶凋。根似菱米,有三角,白色,角端生牙。二月、七月采根。今医治金疮及痈疽方中多用。

大戟

并州 滁州 信州 河中府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巨。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乾。反甘草。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皆有,至猥贱也。

禹锡等按:《唐本》注云:畏菖蒲、芦草、鼠屎。《蜀本图经》云:苗似甘遂高大,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

《尔雅》:荞,邛巨。注云:今本草大戟也。

《药性论》云:大戟,使,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味苦、辛,有大毒。破新陈,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日华子》云:小豆为之使,恶署预。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

《图经》曰:大戟,泽漆根也。生常山,今近道皆有之。春生红牙,渐长作丛,高一尺已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秋冬采根,阴乾。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医家用治瘾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热淋,日再,三日愈。李绛《兵部手集方》疗水病,无问年月深者,虽复脉恶亦主之。大戟、当归、橘皮各一大两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七分 #26,顿服。利二三斗,勿怪。至重,不过再服。禁毒食一年,水下后更服,永不作。此方传於张尚客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附生者,若服冷泄气不禁,即煎荠苨子汤解。夫采得后,於槐砧上细锉,与细锉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晒乾用之。

《太上八帝玄变经》:大戟必泻。

泽漆

冀州

味苦、辛,微寒,无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利大小肠,明目,轻身。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乾。小豆为之使,恶署预。

陶隐居云:此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汁,故名泽漆,亦能啮人肉。

禹锡等按:《蜀本 #27 图经》云:五月采,日乾用。

《药性论》云:泽漆,使。治皮肌热,利小便。

《日华子》云:冷,微毒。止疟疾,消痰退热。此即大戟花。川泽中有。茎梗小,有叶花黄,叶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图经》曰:泽漆,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亦有之。生时摘叶有白汁出,亦能啮人,故以为名。然张仲景治肺咳上气,脉沉者,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然后用半夏半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各三两,八物□咀之,内泽漆汁中,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至夜服尽。

《唐本余》:有小毒。逐水,主蛊毒。

《圣惠方》:治十种水气。可用泽漆十斤,於夏间取茎、嫩叶,入水 #28 一斗,研汁约二斗,於银锅内,慢火熬如稀饧,即止,瓷器内收。每日空心温酒调下一茶匙,以愈为度。

茵芋

绛州

味苦,温、微温,有毒。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一名芫花 #29,一名卑共。生太山川谷。三月三日采叶,阴乾。

陶隐居云:茵芋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茎叶状如莽草而细软,取用之皆连细茎。方用甚稀,惟以合疗风酒 #30。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高三四尺,叶似石榴短厚,茎赤。今似石南叶,三月 #31、四月采茎、叶,日乾。

《药性论》云:茵芋,味苦、辛,有小毒。疗人五脏寒热似疟,诸关节中风痹,拘急挛痛,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治温疟发作有时。

《日华子》云: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瘦。入药炙用。出自海盐。形似石南,树生,叶厚,五六七月采。

《图经》曰:茵芋,出太山川谷,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叶 #32 赤,茎#33 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叶。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三月、四月、七月采叶连细茎,阴乾用。或云日乾。胡洽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孪。茵芋酒主之。其方: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南、细辛、桂心各一两,凡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斗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

赭音者魁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积聚,除三 #34 虫。生山谷。二月采。陶隐居云:状如小芋子,肉白皮黄,近道亦有。

《唐本》注云:赭魁,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叶似杜蘅,蔓生草木上。有小毒。陶所说者,乃土卵尔。不堪药用,梁、汉人名为黄独,蒸食之,非赭魁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蔓延生,叶似萝摩,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黄赤,大 #35 者轮菌如升,小者若拳,今所在有之。据《本经》云无毒,而苏云有小毒,又云陶所说者,梁、汉人蒸食之,则无毒明矣。乃陶说者为是也。

陈藏器云:按土卵,蔓生,根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不闻有功也。

贯众

淄州

味苦 #36,微寒,有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花:疗恶疮,令人泄。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一名虎卷,一名扁符,一名伯萍,一名药#37 藻。此谓草鸱头。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乾。雚菌为之使。

陶隐居云:近道亦有。叶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鸱头,故呼为草鸱头。

禹锡等按:《尔雅》云:泺,贯众。注: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贯渠,《广雅》云贯节,《蜀本》云:一名药音洛藻。又《图经》云:苗似狗脊,状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鸱头,疗头风用之。今所在山谷阴处有之。

《药性论》云:贯众,使。主腹热。赤小豆为使。杀寸白虫。

《图经》曰: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干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翎,亦名凤尾草。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尔雅》云:泺舒若切,贯众。郭璞注云: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广雅》谓之贯节是也。三月采根,晒乾。荆南人取根为末,水调服一钱匕,止鼻血效。

荛音尧花

味苦 #38、辛,寒、微寒,有毒。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疗痰饮咳嗽。生咸阳川谷及河南中牟。六月采花,阴乾。

陶隐居云:中牟者,平时惟从河上来,形似芫花而极细,白色。比来隔 #39 绝,殆不可得。

《唐本》注云:此药苗似葫荽,茎无刺,花细,黄色,四月、五月收,与芫花全不相似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高二尺许,生岗原上,今所在有之,见用雍州者好。

《药性论》云:荛花,使。治咳逆上气,喉中肿满,疰气蛊毒,痃癖气块,下水肿等。

《衍义》曰:荛花,今京、洛间甚多。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其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牙子

江宁府

味苦、酸,寒,有毒。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一名狼牙,一名狼齿,一名狼子。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采根,暴乾。中湿腐烂生衣,杀人。芜荑为之使,恶地榆、枣肌。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其根芽亦似兽之牙齿也。

禹锡等按:《蜀经》云: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绿色。根萌芽若兽之牙。今所在有之。二月、三月采牙,日乾。

《药性论》云:狼芽,使,味苦,能治浮风瘙痒,杀寸白虫,煎汁洗恶疮。

《日华子》云:杀腹脏一切虫,止赤白痢,煎服。

《图经》曰:牙子,即狼牙子。生淮南川谷及冤句,今江东、京东州郡多有之。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绿色。根黑若兽之牙齿,故以名之。三月、八月采根,日乾。古方多用治蛇毒。其法:取独茎狼牙捣,腊月猪脂和以傅上,立差。又杨炎《南行方》云:六月以前用叶,以后用根,生□咀,以木叶裹之,塘火炮令热,用熨疮上,冷即止。张仲景治妇人阴疮亦单用之。

《圣惠方》:治阴疮洗方。用狼牙五两细锉,水五升煮至三升,温洗之。

《外台秘要》:范汪治寸白虫方。狼牙五两,捣末,蜜圆如麻子,宿不食,明旦以浆水下一合,服尽差之。又方:治金疮。狼牙草茎叶熟捣傅贴之,兼止血。又方:治妇人阴蚀,若中烂伤。狼牙三两□咀,以水四升煮,去滓,内苦酒如鸡子一杯,以绵濡汤沥患处,日四五即愈。

《千金方》:治小儿阴疮,浓煮狼牙草洗之。又治射工,即水弩子也。以狼牙叶冬取根,捣令熟傅之。

及己

味苦,平,有毒。主诸恶疮疥痂瘘蚀,及牛马诸疮。

陶隐居云:今人多用以合疮疥膏,甚验。

《唐本》注云:此草一茎,茎头四叶,叶隙着白花。一好生山谷阴虚软地。根似细辛而黑,有毒。入口使人吐血。今以当杜蘅,非也。疥瘙必须用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二月采根,日乾之。

《药性论》云:及己亦可单用,能治瘑疥。

《日华子》云:主头疮,白秃,风瘙,皮肤痒。可煎汁浸并傅。

羊踯躅

海州 润州

味辛,温,有大毒。主贼风在皮肤视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名玉支。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乾。

陶隐居云:近道诸山皆有之。花、苗似鹿葱,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不可近眼。

《唐本》注云:玉支、踯躅一名。陶於栀子注云:是踯躅子,名玉支。非也。花亦不似鹿葱,正似旋葍花,色黄者也。

今注:其苗树生高三四尺,叶似桃叶,花似山石榴。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生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乾。今所在有之。

《药性论》:羊踯躅,恶诸石及面,不入汤服也。

《图经》曰:羊踯躅,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高三四尺。夏开花似陵霄、山石榴、旋葍辈,而正黄色,羊误食其叶,则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三月、四月采花,阴乾。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古大方多用踯躅。如胡洽治时行赤散,及治五嗽四满圆之类,及治风诸酒方皆杂用之。又治百病风湿等,鲁王酒中亦用踯躅花。今医方捋脚汤中多用之。南方治蛊毒下血,有踯躅花散,甚胜。

三种《海药余》

瓶香

谨按陈藏器云:生南海山谷,草之状也。味寒,无毒。主天行时气,鬼魅邪精等。并宜烧之。又於水煮,善洗水肿浮气,与土姜、芥子等煎浴汤,治 #40 风疟,甚验也。

钗子股

谨按陈氏云:生岭南及南海诸山。每茎三十根,状似细辛,味苦,平,无毒。主解毒痈疽,神验。忠、万州者佳。草茎功力相似,以水煎服。缘岭南多毒,家家贮之。

宜南草

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山谷。有荚长二尺许,内有薄片似纸,大小如蝉翼,主邪。小男女以绯绢袋盛一身 #41,佩之臂上,辟恶止惊。此群生南方,群生南方,故作南北字。今人多以男女#42,非也。宜男草者,即萱草是。

二十五种《陈藏器余》

藒音挈车香

味辛,温。主鬼气,去臭及虫鱼蛀蚛。生彭城。高数尺,白花。《尔雅》曰:藒车,□音乞舆。郭注云:香草也。《广志》云:黄叶白花也。

《海药》:按《广志》云:生海南山谷。陈氏云:主霍乱,辟恶气,裛衣甚好。蛀者 #43 煎此香冷淋之,善辛#44 蛀蚛也。

朝生暮落花

主恶疮疽□,疥痈蚁瘘等。并日乾。末和生油涂之。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落,小儿呼为狗溺台,又名鬼笔菌。从地出者,皆主疮疥。牛粪黑菌尤佳。更有烧作灰地,经秋雨生菌重台,名仙帽,大主血。

街 #45 洞根

味苦,平,无毒。主热毒,蛇、犬、虫、痈疮等毒。功用同陈家白药。苗蔓亦相似,岭南恩州,枝 #46 根,阴乾。

《海药》: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海隅。苗蔓如土瓜,根相似,味辛,温,无毒。主一切毒气及蛇伤,并取其根磨服之。应是着诸般毒,悉皆吐出。

井口边草

主小儿啼,着母外席下,勿令母知。

豚耳草

主溪毒射工。绞汁服,滓傅疮上。

《百一方》:豚耳多种,未知何是?菘菜白叶者亦名豚耳。《颜氏家训》:马苋,一名豚 #47,马齿苋也。又车前叶圆者,亦名豚耳。

灯花末

傅金疮止血生肉,令疮黑。今烛花落有喜事。不尔,得钱之兆也。

千金草

主蛇竭虫咬等毒。取草捣傅疮上,生肌止痛。生江南,高二三尺也。

断罐草

主丁疮。合白牙荲耻六切,羊啼菜也菜、青苔、半夏、地骨皮、蜂窠、小儿发、绯帛并等分作灰,五月采捣,和诸药末服一钱匕,丁根出也。

狼杷草

秋穗子并染皂,黑人鬓发,令人不老。生山道傍。

《图经》曰:v 杷草,主疗丈夫血痢,不疗妇人。若患积年疳痢即用其根,俗间频服有效。患血痢,v 杷草二斤,捣绞取汁一小升,内白面半鸡子许和之,调令匀,空腹顿服之。极重者不过三服。若无生者,收取苗阴乾,为散。患痢者取散一方寸匕,和蜜水半盏服之。

禹锡等云:v 杷草,出近世,古方未见其用者。虽陈藏器尝言其黑人鬓发,令不老,生道傍。然未甚详悉。太宗皇帝御书,记其主疗甚为精至,谨用书於《本草图经》外类篇首云。

百草灰

主腋臭及金疮。五月五日采。露取之一百种阴乾。烧作灰,以井华水为团,重烧令白,以酽醋和为饼,腋下挟之,乾即易。当抽一身痛闷,疮出即止。以水、小便洗之,不过三两度。又主金疮,止血生肌,取灰和石灰为团,烧令白,刮傅疮上。

产死妇人冢上草

主小儿醋疮,取之勿回顾,作浴汤洗之,不过三度,佳。

孝子衫襟灰

傅面~。

床下鞋履

主脚气。

虻母草

叶卷如实,中有血虫,羽化为虻,便能咬人。生塞北。草叶如葵,以叶合和桂,杵为末傅人、马,山行无复虻来。

故蓑衣

结烧为灰,和油傅蠼螋溺疮,佳。

故炊带

主人面生白驳,以月蚀夜和诸药烧成灰,和苦酒合为泥傅之。

天罗勒

主溪毒。挼碎傅之疮上。似天罗勒生江南平地。

毛蓼

主痈肿疽瘘瘰疬。杵碎内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脚气。生山足,似乌蓼,叶上有毛,根冬不死也。

蛇芮草

主蛇虺及毒虫等螫。取根、叶捣傅咬处,当下黄水。生平地。叶似苦杖而小,节赤,高一二尺,种之辟蛇。又有一种草,茎圆似苎,亦傅蛇毒。

《百一方》:东关有草状如苎,茎方节赤,挼傅蛇毒如摘却,亦名蛇芮草。二草总能主蛇,未知何者的是。有鼠芮草如菖蒲,出山石上,取根药鼠立死。

万一藤

主蛇咬。杵筛以水和如泥,傅痈上,藤蔓如小豆。生岭南,亦名万吉。

螺黡草

主痈肿风疹,脚气肿。捣傅之。亦煮汤洗肿处。藤生石上似螺黡,微有赤色,背有少毛。

继母草

主恶疮。杵傅之。生塞北川原。有紫碧花,花有角,角上有刺,蒿之类也。亦名继母藉。

甲煎

味辛,平,无毒。主甲疽疮及杂疮难差者,虫蜂蛇蝎所螫疼,小儿头疮,吻疮,耳后月蚀疮。并傅之。合诸药及美果花烧成灰,和蜡成口脂,所主与甲煎略同。三年者治虫杂疮及口旁嚵疮、甲疽等疮。

金疮小草

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长肌,断鼻中衄血。取叶挼碎傅之。又预和 #48 石灰杵为圆,日乾,临时刮傅。亦煮服,断血瘀及卒下血。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齐#49 叶短,春夏间有浅紫花,长一粳米也。

鬼钗草

味苦,平,无毒。主 #50 蛇及蜘蛛咬。杵碎傅之。亦捣绞汁服。生池畔,叶有桠,方茎,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呼为鬼针。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七竟

#1 草部下品之上:“之上”二字原脱,循本书文例补。题下原有本卷药目,据全书例体删。

#2 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3 却:晦明轩本作“於”。

#4 油:晦明轩本作“细”。

#5 干:原作“十”,据晦明轩本改。

#6 身:晦明轩本作“声”。

#7 叶:晦明轩本作“气”,连上读。

#8 根:晦明轩本“根”下有“润”字。

#9 干:晦明轩本作“亦”。

#10 嶷:原作“疑”,据晦明轩本改。

#11 十:原作“七”,据晦明轩本改。

#12 令:原作“今”,据晦明轩本改。

#13 叶:晦明轩本作“狭”。

#14 桃:晦明轩本作“楸”。

#15 二:原作“三”,据晦明轩本改。

#16 散:原作“敢”,据晦明轩本改。

#17 一一:晦明轩本作“旦”。

#18 几:晦明轩本作“衡”。

#19 使: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0 虚:晦明轩本作“痔”。

#21 生:晦明轩本作“即”。

#22 尺:原作“天”,据晦明轩本改。

#23 细:晦明轩本作“紬”。

#24 距:晦明轩本作“跙”。

#25 螫毒:晦明轩本作“蛇螫”。

#26 分:晦明轩本作“合”。

#27 本:原作“入”,据晦明轩本改。

#28 水:晦明轩本作“酒”。

#29 芫花:晦明轩本作“莞草”。

#30 酒:晦明轩本“酒”下有“散”字。

#31 似石南叶,三月:晦明轩本作“出华州、雍州”。

#32 叶:晦明轩本作“茎”。

#33 茎:晦明轩本作“药”。

#34 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35 大:原作“火”,据晦明轩本改。

#36 苦: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37 药:晦明轩本作“乐”。下仿此。

#38 苦: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39 隔:原作“膈”,据晦明轩本改。

#40 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1 身:晦明轩本作“片”。

#42 女:晦明轩本“女”下有“字”字。

#43 蛀者:此上晦明轩本有“《齐民要卫》云:凡诸树木”九字。

#44 辛:晦明轩本作“辟”。

#45 街:晦明轩本作“冲”。

#46 枝:晦明轩本作“取”。

#47 豚:晦明轩本“豚”下有“耳”字。

#48 和:原作“知”,据晦明轩本改。

#49 齐:晦明轩本作“荠”。

#50 主: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下 #1

何首乌

西京

味苦、涩,微温,无毒。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须,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一名野苗,一名交藤,一名夜合,一名地精,一名陈知白。春夏采。临用之以苦竹刀切,米泔浸经宿,暴乾。木杵臼捣之。忌铁。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脏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此药有雌雄,雄者苗叶黄白,雌者赤黄色。凡修合药须雌雄相合吃,有验。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耳。又名桃柳藤。

《图经》曰:何首乌,本出顺州南河县,岭外、江南诸州亦有,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靳 #2 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种:赤者雄,白者雌。采时乘湿以布帛拭去土后,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暴乾。忌铁。以木臼杵捣之。一云: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暴,乃可服。此药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何首乌者,顺州河南县人。祖能嗣,本名田儿,生而阉弱,年五十八,无妻子,一日醉卧野中,见田中藤,两本异生,苗蔓相交,久乃解,解合三四。田儿心异之,掘根持问乡人,无能名者。遂暴乾捣末酒服。七日而思人道,百日而旧疾皆愈。十年而生数男,后改名能嗣。又与子庭服,皆寿百六十岁。首乌服药,亦年百三十岁。唐元和七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传其事。李翱因着方录云:又叙苗如木稿,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春末、夏中、初秋三时,候晴明日兼雌雄采之。烈日暴乾。散服酒下,良。采时尽其根,乘润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损皮,密器贮之,每月再暴。凡#3 服偶日,二、四、六、八日是。服讫,以衣覆汗出,导引。尤忌猪、羊血,其叙颇详,故载之。

《经验方》:何首乌新采者,去皮土 #4 后,用铜、竹刀薄切片,上甑如炊饭,蒸下用瓷石锅。忌铁。旁更别烧一锅,常满添水,候药甑气上,逐旋以热水从上淋下,勿令满溢,直候首乌绝无气味,然后取下一匙头汁,白汤亦可,此是药之精英,与常不同。治骨软,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锉各一斤,好酒一升,浸七宿,暴乾。於木臼内捣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又方:治诸处皮里面痛。首乌末、姜汁调成膏,痛处以帛子裹之,用炙鞋底熨之,妙。

《斗门方》:治瘰疬,或破不破,以至胸前者,皆治之。用九真藤取其根如鸡卵大,洗,生嚼,常服。又取叶捣覆疮上,数服即止。其药久服黑发延年。或取其头获之九数者,服之乃仙矣。其叶如杏,其根亦类疬子,用之如神。又堪为利术,伏沙子,自有法。一名何首乌,又名赤葛。

《王氏博济》:治疥癣,满身作疮,不可治者。何首乌、艾等分,以水煎令浓,於盆内洗之,甚能解痛,生肌肉。

《何首乌传》:昔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常慕道术,随师在山。因醉夜卧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惊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归。问诸人,无识。后有山老忽来。示之。答曰: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遂杵为末,空心酒服一钱。服数月似强健,因此常服,又加二钱。服之经年旧疾皆痊,发乌容少。数年之内,即有子,名延秀,秀生首乌,首乌之名,因此而得。生数子,年百余岁,发黑。有李安期者,与首乌乡里亲善,窃得方服,其寿至长,遂叙其事。何首乌,味甘,生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风虚败劣,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髭延年,妇人恶血痿黄,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毒气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首乌。本出虔州,江南诸道皆有之。苗叶有光泽,又如桃李叶,雄苗赤。根远不过三尺,春秋可采,日乾。去皮为末,酒下最良。有疾即用茯苓汤下为使。常杵末,新瓷器盛,服之忌猪肉血、无鳞鱼,触药无力。此药形大如拳连珠,其中有形鸟兽山岳之状,珍也。掘得去皮,生吃,得味甘甜,休粮。赞曰:神效助道,着在仙经。雌雄相交,夜合昼疏。服之去谷,日居月诸。返老还少,变安病躯。有缘者遇,传之勿泄,最尔自如。明州刺史李远传录经验:何首乌所出顺 #5 州南河县、韶州、潮州、恩州、贺州、广州四会县、潘州,已上出处为上;邕州晋兴县、桂州、康州、春州、琼州、高州、循州,已上所出次之。其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号山奴,服之一年,髭鬓青黑;一百年如碗大,号山哥,服之一年,颜色红悦;一百三#6 十年如盆大,号山伯,服之一年,齿落重生;二百年如斗栲栳大,号山翁,服之一年,颜如童子,行及奔马;三百年如三斗栲栳大,号山精,服之一年延龄,纯阳之体,久服成地仙。

《衍义》曰:何首乌,兼黑髭鬓,与萝卜相恶,令 #7 人髭鬓早白,肠风热多。

商陆

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胀疝 #8 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如人形者有神。一名□根,一名夜呼。生咸阳川谷。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方家不甚乾用,疗水肿,切生根,杂生鲤鱼煮作汤。道家乃散用及煎酿,皆能去尸蛊,见鬼神。其实亦入神药。花名□花,尤良。

《唐本》注云:此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用,赤者见鬼神,甚有毒,但贴肿外用 #9。若服之伤人,乃至痢血不已而死也。

今注:商陆,一名白昌,一名当陆。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大如牛舌而厚脆,有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今所在有 #10 之。二月、八月采根,日乾。

《尔雅》云:遂薚,马尾。《广雅》曰:马尾,商陆。《本草》云:别名薚。今关西亦呼为薚,江东呼为当陆。《释文》云:如人形者有神。

《药性论》云:当陆,使,忌犬肉,味甘,有大毒。能泻十种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肿处外傅之差。

《日华子》云:白章陆,味苦,冷,得大蒜良。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协肿毒,傅恶疮。赤者有毒。

《图经》曰:商陆俗名章柳根,生咸阳山谷,今处处有之,多生於人家园圃中。春生苗,高三四尺,叶青如牛舌而长。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红紫花,作朵。根如芦菔而长,八月、九月内采根,暴乾。其用归表。古方术家多用之,亦可单服。五月五日采根,竹 D 盛,挂屋东北角阴乾百日,捣筛,井华水调服,云神仙所秘法。喉中卒被毒气攻痛者。切根炙令热,隔布熨之,冷辄易,立愈。其花,主人心昏塞,多忘喜误。取花阴乾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於眼中自觉。《尔雅》谓之遂薚,《广雅》谓之马尾,《易》谓之苋陆,皆谓此商陆也。然有赤、白二种,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赤者不入药,服食用白者。又一种名赤菖,苗、叶绝相类,不可用,服之伤筋消肾,须细辨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葛 #12。缘相似,其赤葛#13 花、茎有消筋肾之毒,故勿饵。章陆花白,年多后仙人采之用作脯,可下酒也。每修事,先以铜刀刮去上皮了,薄切,以东流水浸两宿,然后漉出,架甑蒸,以豆叶一重了,与章陆一重,如斯蒸从午至亥,出,仍去豆叶暴乾了,细锉用。若无豆叶,只用豆代之。

《外台秘要》:治水气。商陆根白者去皮,切如小豆许,一大盏,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已上。烂即取粟米一大盏煮成粥。仍空心服,若一日两度服即恐利多,每日服一顿即微利,不得杂食。又方:治瘰疬、喉痹卒攻痛。捣生章陆根,捻作饼子,置瘰疬上,以艾灶於药上灸三四壮。

《千金髓》:治水气浮肿。白菖六两,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大小相度与服,当利下水差。又方:卒暴症,肿中有物如石,痛刺啼呼,若不治,百日死。多取商陆根捣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药勿覆,冷复易,昼夜勿息。

《经验方》:治水疾。樟柳去粗皮,薄切暴乾为末,用黄颡鱼三头,大蒜三瓣,绿豆一合,以水一大碗伺煮,豆烂为度,先将豆任意吃了,却以汁调药末一钱匕,其水化为气消。

《梅师方》:治水肿不能服药。商陆一升,羊肉六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肉、葱、豉作臛,如常法食之,商陆白者妙。

《孙真人食忌》:主一切热毒肿。章陆根和盐少许傅之,日再易。又方:主疮中毒。切章陆根汁,热布裹熨之,冷即易。

《斗门方》:治脚软。用樟柳根细切如小豆大,煮令熟,更入绿豆同烂煮为饭。每日如此修事服饵,以差为度。其功最效。

张文仲: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生章陆根捣搽之,燥即易,取软为度。

威灵仙

味苦,温,无毒。主诸风,宣通五脏,去腹闷 #13 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症瘕,痃癖气块,膀胱宿脓#14 恶水,腰膝冷咚,及疗折伤。一名能消。久服之无瘟疫疟。出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不闻水声者良。生先於众草,茎方,数叶相对。花浅紫,根生稠密,岁久益繁,冬月丙丁戊己日采,忌茗。今附。

禹锡等按:《蜀本》云: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阴乾。余月并不堪采。

《图经》曰:威灵仙,出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今陕西、河东、河北、京东、江湖州郡或有之。初生比众草最先,茎梗如钗股,四棱。叶似柳叶,作层,每层六七叶,如车轮,有六层至七层者。七月内生花,浅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头者。实青,根稠密多须似谷,每年亦朽败,九月采根,阴乾。仍以丙丁戊己日采,以不闻水声者佳。唐正元中,嵩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先时,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齐知之,遂传其事。崔元亮《海上方》着其法云:采得,阴乾月余,捣筛。温清酒和二钱匕,空腹服之。如人本性 #15 杀药,可加及六钱匕。利过两行则#16 减之,病除方停服。其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17 茶及面汤,以甘草、栀子代饮可也。

《唐本》云: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痛,积年不差者,服之无不立效。治 #18 商州洛阳县,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阴乾。余月并不堪采。每年傍引,年深转茂,根苗渐多,经数年亦朽败。

《千金方》:治腰脚痛。威灵仙为末,空心温酒调下钱匕,逐日以微利为度。

《经验方》:治大肠久冷。威灵仙蜜丸桐子大,於一更内,生姜汤下十丸至二十丸。又方:治腰脚。威灵仙二斤洗乾,好酒浸七日,为末,面糊丸桐子大,以浸药酒下二十丸。

《集验方》:治肾脏风壅积,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和丸桐子大。初服温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浓桃胶,即是风毒积滞也。如未动,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后,吃粥药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孙兆放杖丸同。

崔氏《海上集》: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此药朝服暮效,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泻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并得清凉。时商州有人患重足不履地,经十年不差。忽遇新罗僧见云:此疾有药可理,遂入山求之,遣服数日,平复,后留此药名而去。此药治丈夫、妇人中风不语,手足不随,口眼喎邪,筋骨节风,胎风头风,暗风心风,风狂人,伤寒头痛,鼻清涕,服经二度,伤寒即止,头旋目眩,白瘕风,极治大风,皮肤风痒,大毒热毒风疮,深治劳疾,连腰骨节风,绕腕风,言语涩滞,痰积,宣通五脏,腹内宿滞,心头痰水,膀胱宿脓,口中涎水,好 #19 吃茶滓,手足顽痹,冷热气壅,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气瘴气,憎寒壮热,头痛尤甚,攻耳成脓而聋。又冲眼赤,大小肠秘,服此立通。饮食即住,黄疸,黑疸,面无颜色,瘰疬遍项,产后闭涩,背腰痛,曾经损坠,心痛,注气膈气,冷气攻冲,肾脏风壅,腹肚胀满,头面浮肿,注毒脾、肺气,痰热咳嗽气急,坐卧不安,疥癣等疮,妇人月水不来,动经多日,血气冲心,阴汗盗汗,鸦臭秽甚,气息不堪,勤服威灵仙,更用热汤,尽日频洗,朝以苦唾调药涂身上内外,每日一次,涂之当得平愈。孩儿无辜,令母含药灌之,痔疾闭涩,气痢绞结,并皆治之。威灵仙一味洗焙为末,好酒和令微湿,入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暴。如乾,添酒重晒之,以白饭#20 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汤酒下。

《衍义》曰:威灵仙,治肠风。根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

牵牛子

味苦,寒,有毒。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陶隐居云:作藤生,花状如藊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球子核。比来服之,以疗脚备气急,得小便利,无不差。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又有一种草,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三白草。其根以疗脚下气,亦甚有验。

《唐本》注云:此花似旋葍花,作碧色,又不黄,不似藊豆。其三白草,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陶不见,但闻而传之,谓实白点。今注:此药蔓生,花如鼓子花而稍大,作碧色,子有黄壳作小房,实黑,稍类荞麦。比来服之,以疗脚肿满,气急,利水道,无不差者。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蔓生,花碧色,子若荞麦,三棱黑色,九月已后收子。所在有之。

《药性论》云:牵牛子,使,味甘,有小毒。能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日华子》云:味苦、□,得青木香、乾姜良。取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

《图经》曰:牵牛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三二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麦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又名金铃。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盆甑草即牵牛子也。秋节后断之,状如盆甑,其中子似龟,蔓如山芋,即此。

雷公云:草金铃,牵牛子是也。凡使,其药秋末即有实,冬收之。凡使晒乾 #21,却以水中淘,浮者去之,取沉者骊乾,拌酒蒸,从巳至未,晒乾,临用舂去黑皮用。

《食疗》云: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

《圣惠方》: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子二两,微炒,捣细末,乌 #22 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葱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滓。空心分为二服,水从小便中下。

《肘后方》:治风毒脚气,若胫已满,捻之没指者。取牵牛子捣,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生姜汤下,取令小便利亦可止。

《斗门方》:治风气所攻,脏腑积滞。用牵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后,长流水上洗半日,却用生绢袋盛,挂於当风处令好乾。每日盐汤下三十粒。极能搜风,亦善消虚肿。久服令人体清爽。

《王氏博济》:治三焦气不顺,胸膈壅塞,头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不蛀皂荚涂酥炙二两,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 #23 十丸,荆芥汤下。又方:治产前滑胎。牵牛子一两,赤土少许,研令极细。每觉转痛频,煎白榆皮汤调下一钱匕。又方:治男子、妇人五般积气成聚。黑牵牛一斤,生捣末八两,余滓於新瓦上炒香熟,放冷再捣取四两熟末十二两拌匀,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患积气至重者三五十丸,煎陈橘皮、生姜汤下,临卧空心服之。如二更至三更已来药行时效应未动,再与三十丸投之,转下积聚之物。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气甚妙。小儿十五已下至七岁已上,服五丸至七丸,年及五十已上不请服。

《简要济众》:治大便涩不通。牵牛子半生半熟,捣为散。每服二钱,煎姜汤调下。如未通再服,及以热茶调下,量虚实,无时候,加减服之。

《衍义》曰:牵牛子,诸家之说纷纷不一,陶隐居尤甚。言花状如藊豆,殊不相当。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开,日西合。今注又谓其中子类荞麦,亦非也。盖直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者。桃人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蓖麻子

味甘、辛,平,有小毒。主水症。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恶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差则止。又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尸疰恶气,笮取油涂之。叶:主脚气,风肿不仁,捣蒸傅之。

《唐本》注云:此人间所种者,叶似大麻叶而甚大,其子如蜱音卑,又名萆麻。今胡中来者,茎赤,树高丈余,子大如皂荚核,用之益良。油涂叶炙热熨囱音信上,止衄尤验也。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生,叶似大麻大数倍,子壳有刺,实大於巴豆,青黄色斑,夏用茎、叶,秋收子,冬采根,日乾。胡中来者,茎、子更倍大。所在有之。又云: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甘蔗。

《日华子》云: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壮人可五粒。催生,传产人手足心,产后速拭去。疮痍疥癞亦可研傅。

《图经》曰:蓖麻子,旧不着所出州郡,今在处有之。夏生苗,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甘蔗,高丈许。秋生细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实类巴豆,青黄斑褐,形如牛蜱,故名。夏采茎、叶,秋采实,冬采根,日乾。胡中来者,茎子更大。崔元亮《海上方》:治难产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不尔肠出,即用此膏涂顶,肠当自入。

雷公云:凡使,勿用黑天赤利子,缘在地蒌上生,是颗两头尖有毒。药中不用。其蓖麻子,形似巴豆,节节有黄黑斑点。凡使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

《外台秘要》: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铜钵盛油,着酒中一日,煮之令酒、油熟,服之。又方:治水气。取蓖麻子去皮研,令熟水解得三合。清旦一顿服之尽,日中当下青黄水。

《千金方》:治岭南脚气,从足至膝,胫肿满,连骨疼者。蓖麻子叶切蒸薄裹,二三易即消。

《肘后方》:治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捣蓖麻子傅之立差。又方:产难。取蓖麻子二枚,两手各把一枚,须臾立下。

《经验后方》:治风痰 #24 鼻榻。蓖麻不拘多少,去皮拍为二片,用黄连等分搥碎,二件用水一处浸七宿后,空心、日午、卧时只用浸者水吞下一片,水尽旋添勿令乾。服两月后,吃大蒜猪肉试验,如不发动,便是效也。若发动时,依前法再服,直候不发。如只腿胀,用针出毒物,累有神验。

《修真秘旨》:治小儿丹瘤。蓖麻子五个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调涂之,甚效。

杜壬:治疠 #25 风,手指孪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渐落方: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面东以浸药水平旦时一服。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动风食,累用得效。又方:治咽中疮肿。蓖麻子一枚去皮,朴消一钱,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

初虞世:治汤火伤神妙。蓖麻子、蛤粉等分末研膏。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

蒴藋

味酸,温,有毒。主风瘙瘾疹,身痒湿 #26 痹,可作浴汤。一名堇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采叶,秋冬采茎、根。今附。

陶隐居云:田野墟村中甚多。绝疗风痹痒痛,多用薄洗,不堪入服,亦有酒渍根,稍饮之者。

《唐本》注云:此陆英也,剩出此条。《尔雅》云:芨,堇草。郭注云:乌头苗也。检三堇别名。又无此者,蜀人谓乌头苗为堇草。陶引此条,不知所出处。《药对》及古方无蒴藋,惟言陆英也。

今注:蒴藋条,《唐本》编在狼跋子之后,而与陆英条注解并云剩出一条。今详陆英,味苦,寒,无毒。既此不同,难谓一种,盖其类尔。今但移附陆英之下。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味苦,凉,有毒。治瘑癞风痹,并煎汤浸,并叶用。

《图经》:文具陆英条下。

雷公云:凡使之,春用隔年花蕊,夏用根,秋冬并总用作煎,只取根,用铜刀细切,於柳木臼中捣取自然汁,缓缓於锅子中煎如稀饧,任用也。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沥去水,细擘,以酒二升,渍三宿,暖温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服,於热灰中温令药味出服之。此方无毒,已愈十六人,神验。药尽复作服之。又方:治腰痛方,蒴藋叶,火燎,厚铺床上,趁热卧眠於上,冷复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及热准前用。并治风温湿冷痹及产妇患伤冷,腰痛不得动亦用。又方:治下部闭不通。取蒴藋根一把,捣汁水和,绞去滓。强人服一升。数用之,并治脚气。

《千金方》:治岭南脚气,从足至膝胫肿,骨疼者。蒴藋根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一分合蒸熟,封裹肿上,二三日即消。亦治不仁。又方:治头风。取蒴藋根二升,酒二升,煮服之。

《梅师方》: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取蒴藋根刮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当微吐利。又方:治一切疹。用煮蒴藋汤,和少酒涂,无不差。《姚氏方》同。

《孙真人食忌》:主卒脚肿渐上。以蒴藋茎、叶,埋热灰中令热,傅肿上,差即易。

《斗门方》:治疟疾。用蒴藋一大握炙令黄色,以水浓煎一盏,欲发前服。

张文仲:治手足忽生疣目。蒴藋赤子,挼使坏疣目上令赤,涂之差。又方:治熊伤人疮。蒴藋一大把锉碎,以水一升渍,须臾取汁饮,余滓以封裹疮。

《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於身上,下至心即死。蒴藋煎汁洗之。

《衍义》曰:蒴藋,与陆英既性味及出产处不同,治疗又别,自是二物,断无疑焉。况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绿豆颗,每朵如盏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红,岂得言剩?出此条,孟浪之甚也。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坠胎。生平泽,处处有之。叶似蒻叶,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今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天南星,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碎傅伤处。生安东山谷。叶如荷,独茎,最良。

《日华子》云:味辛烈,平,畏附子、乾姜、生姜。罯扑损瘀血,主蛇虫咬,傅疥癣恶疮。入药炮用,又名鬼蒟蒻。

《图经》曰:天南星,《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云生平泽,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似荷梗,茎高一尺以来。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根似芋而圆,二月、八月采根,亦与蒟蒻根相类,人多误采。茎斑花紫是蒟蒻。一说天南星如本草所说,即虎掌也。小者为由跋,后人采用,乃别立一名尔。今天南星大者四边皆有子,采时尽削去之。又陈藏器云: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误相反言也。今由跋苗高一二尺,茎似蒟蒻而无斑,根如鸡卵。半夏高一二寸,亦有盈尺者,根如小指正圆也。江南吴中又有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泽极多,皆杂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也。但天南星小,柔腻肌细,炮之易裂,差可辨尔。古方多相虎掌,不言天南星。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风痰毒方中多用之。《续传信方》始风痛,用天南星、踯躅花,并生时同捣,罗作饼子,甑上蒸四五过,以絺葛囊盛之。候要,即取焙捣为末,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三丸。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大良。

《经验方》:治急中风,目瞑牙噤,无门下药者。用此末子,以中指点末,揩齿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开,始得下药,喝开关散:天南星捣为末,白龙脑,二件各等分研,以五月五日午时合。患者只一字至半钱。又方:治小儿走马疳,蚀透损骨及小攻蚀。

《必效方》:天南星一个,当心作坑子,安雄黄一块在内,用面裹烧,候雄黄作汁,以盏子合定,出火毒去面,研为末,入麝香少许,拂疮,验。又方:治妇人一切风攻头目痛。天南星一个,掘地坑子,火烧令赤,安於坑中,以醋一盏,以盏盖之,不令 #27 透气,候冷取出为末。每服一字,以酒调下,重者半钱#28。又方:治惊风坠涎。天南星一个,重一两,换酒浸七伏时取出,於新瓦上周回炭火炙令乾裂#29,置於湿地去火毒,用瓷器合盛之冷,捣末,用朱砂一分研同拌。每服半钱,荆芥汤调下,每日空心、午时进一二服。

《胜金方》:治吐血。天南星一两,锉如豆大,以炉灰汁浸二 #30 宿,取出洗,焙#31 乾捣末,用酒磨自然铜下一钱,愈。

《十全博救方》:治咳嗽。天南星一个大者,炮令裂,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空心、日午、临卧时各一服。

《集效方》:治吐泻不止,或取转多,四肢发厥,虚风不省人事。服此四肢渐暖,神识便省,回阳散:天南星为末。每服三钱,入京枣三枚,同煎八分温服,未省再服。

初虞世:治破伤风入疮强直。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以醋调作靥贴上。

《谭氏方》:治小儿牙关不开。天南星一个,煨热纸裹,封角休要透气,於细处剪鸡头大一窍子,透气於鼻孔中,牙关立开。

羊蹄

味苦,寒,无毒。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浸淫疽痔,杀虫。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一名鬼目,一名蓄。生陈留川泽。

陶隐居云:今人呼名秃菜,即是蓄音之讹。《诗》云:言采其蓄。又一种极相似而味酸,呼为酸摸根,亦疗疥也。

《唐本》注云:实味苦、涩,平,无毒。主赤白杂痢。根味辛、苦,有小毒。《万毕方》云:疗虫毒。今山野平泽,处处有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下湿地,高者三四尺。叶狭长,茎节间紫赤。花青白色,子三棱,夏中即枯。又有一种,茎、叶俱细,节间生子若茺蔚子,疗痢乃佳。今所在有之。

《日华子》云:羊蹄根,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醋摩贴。叶治小儿疳虫,杀胡夷鱼、鲊鱼、檀胡鱼毒,亦可作菜食。

陈藏器云:酸摸,叶酸美。小儿折食其英。根主暴热,腹胀。生捣绞汁服,当下痢,杀皮肤小虫。叶似羊蹄,是山大黄。一名当药。《尔雅》云:须薞芜。注云:似羊蹄而细,味酸可食。

《日华子》云:酸摸,味酸,凉,无毒。治小儿壮热。生山岗。状似羊蹄,叶小黄。

《图经》曰:羊蹄,秃菜也。生陈留川泽,今所在有之。生下湿地。春生苗,高三四尺。叶狭长,颇似莴苣而色深。茎节间紫赤。花青白成穗,子三棱,有若茺蔚,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坚实。今人生采根,醋摩涂癣速效。亦煎作丸服之。其方以新采羊蹄根,不限多少,捣研,绞取汁一大升,白蜜半斤,同熬如稠饧煎,更用防风末六两,溲和令可丸,大如梧子。用栝楼甘草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大佳。谨按《诗˙小雅》:言采其遂。陆机云:遂,今人谓之羊蹄,似芦菔而茎赤,一约 #32 为茹,滑而美也。多啖令人下气。幽州人谓之遂,字或作蓄并耻六切。又有一种极相类,茎叶黄味酢,名酸摸。《尔雅》所谓须,薞音孙芜。郭璞云:薞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一名蓨音条是也。

《食疗》:主痒。不宜多食。

《圣惠方》:治疬疡风。用羊蹄菜根,於生铁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涂於患上,未差,更入硫黄少许,同磨涂之。又方:治大便卒涩结不通。用羊蹄根一两锉,水一大盏,煎取六分去滓,温温顿服。

《外台秘要》:治疥方:捣羊蹄根和猪脂涂上,或着盐少许,佳。

《千金方》:喉痹卒不语。羊蹄独根者,勿见风日及妇人、鸡、犬,以三年醋研和如泥,生布拭喉令赤,傅之。

《千金翼》:治漏瘤疮,湿癣痒。浸淫日广,痒不可忍,搔之黄水出,差后复发,取羊蹄,净去土,细切捣,以大酢和,净洗傅上,一时间以冷水洗之,日一傅,差。若为末傅之,妙。

《斗门方》:治肠风痔泻血。羊蹄根、叶烂蒸一碗来,食之立差。

《简要济众》:治癣疮久不差。羊蹄根捣绞取汁,用调腻粉少许如膏,涂傅癣上,三五遍即差。如乾,即猪脂调和 #33 傅之。

菰根

大寒。主肠胃痛热,消渴,止小便。

陶隐居云:菰根,亦如芦根,冷利复甚也。

今按:《别本》注云:菰蒋草也。江南人呼为茭草,秣马甚肥。味甘,无毒。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水中,叶似蔗、荻,久根盘厚,夏月生菌细,堪啖,名菰菜。三年已上,心中生台如藕,白软,中有黑脉,堪啖,名菰首也。《尔雅》云:出隧,蘧蔬。释曰:菌类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广雅》云:朝生,形如鬼盖。郭云: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唆 #34 之甜滑者,毡氍□者。《说文》云:菰,蒋也。张揖云:氍□,毛席,取其音同。

孟铣云:菰菜,利五脏邪气,酒□面赤,白头 #35,疬疡,目赤等,效。然滑中,不可多食。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又云茭首,寒。主心胸中浮热风。食之发冷气,滋人齿,伤阳道,令下焦冷滑,不食甚好。

陈藏器云:菰菜,味甘,无毒。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杂鲫鱼为羹,开胃口,解酒毒。生江东池泽,菰葑上如菌,葑是菰根,岁久浮在水上者。主火烧疮,烧为灰和鸡子白涂之。《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越路之菌是也。晋˙张 #36 翰见秋风起思之。又云:菰首,生菰蒋草心,至秋如小儿臂,故云菰首。煮食之止渴。甘、冷,杂蜜食之发痼疾,无别功。更有一种小者,擘肉如墨,名乌郁。人亦食之,止小儿水痢。

《日华子》云:茭首,微毒。多食发气并弱阳,叶利五脏,食巴豆人不可食。

《图经》曰:菰根,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湖陂泽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生水中,叶如蒲、苇辈,刈以秣马,甚肥。春亦生笋,甜美堪啖,即菰菜也。又谓之茭白。其岁久者,中心生白台如小儿臂,谓之菰手。人作菰首,非是。《尔雅》所谓蘧蔬,云: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谓此也。故注今之疮南方人至今谓菌为菰,亦缘此义也。其台中有墨者,谓之茭郁。其根亦如芦根,冷利更甚。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土浮於水上,彼人谓之菰葑。刈去其叶,便可耕莳。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撰,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西京杂记》云:汉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箨、绿节、蒲丛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雕胡。葭芦之米,解叶者紫箨。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是也。然则雕胡诸米,今皆不贵。大抵菰之种类皆极冷,不可过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

陈藏器云:茭首,主心胸中浮热,动气不中,食之发冷,滋牙齿,伤阳道,令下焦冷,不食为妙。

《食疗》云:若丹石热发,和鲫鱼煮作羹食之。三两顿即便差耳。

《外台秘要》:治汤火所灼,未成取菰蒋根烧取灰,用鸡子黄和封之。

《广济方》:治毒蛇啮方。菰蒋草根灰,取以封之,其草似燕尾是。

《子母秘录》:小儿风疮久不差,烧菰蒋节末以傅之。

《衍义》曰:菰根,蒲类。四时取根捣,绞汁用。河朔边人,止以此苗饲马,曰菰蒋,及作荐。花如苇,结青子,细若青麻黄,长几寸。彼人收之,合粟为粥,食之甚济饥,此杜甫所谓愿作冷秋菰者是也。为其皆生水中及岸际,多食亦令人利。

萹蓄

味苦,平,无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疗女子阴蚀。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处处有,布地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亦呼为萹竹。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如竹,茎有节,细如钗股。生下湿地,今所在有。二月、八月采苗,日乾。

《尔雅》云:竹,萹蓄。释云:李巡云:一物二名也。孙炎引《诗˙卫风》云:绿竹猗猗。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陶注本草谓之萹竹是也。

《药性论》云:萹竹,使,味甘。煮汁与小儿服,主蛔虫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取十斤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主患痔疾者,常取叶捣汁服,效。治热黄,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根一握洗去土,捣汁服之一升,恶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傅热肿,效。

《图经》曰:萹蓄,亦名萹竹。出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春中布地生道傍,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采苗,阴乾。谨按《尔雅》云:竹,萹蓄。郭璞注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卫诗》:绿竹猗猗。说者曰:绿王刍也。竹,萹竹也;即谓此萹蓄。方书亦单用治虫。葛洪小儿蛔方,煮汁令浓,饮之即差。

《食疗》云: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水取叶十斤,细切;以水三石三斗,煮如饧,去滓。通寒温,空心服一升,虫即下。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来日平明服之。患治 #37,常取萹竹叶煮汁澄清,常用以作饭。又,患热黄、五痔。捣汁顿服一升,重者再服。丹石发,冲眼目肿痛。取根一握,洗。,以少水,绞取汁服之。若热肿处,捣根、茎傅之。

《外台秘要》:治丹发疼痛。捣萹竹汁服一升,一两服便差。若未差,再服效。

《千金翼》:治外痔。捣萹竹绞取汁,溲面作馎饦,空心吃。日三度,常吃。

《肘后方》:恶疮连痂痒痛,捣萹竹封痂,落即差。

《食医心镜》:治小儿绕虫攻下部痒。取萹竹叶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又方:治霍乱,吐痢不止。萹竹,豉汁中以五味调和,煮羹食之,佳。

《杨氏产乳》:治虫 #38,状如蜗牛,食#39 下部痒。取萹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岁儿空腹服三五合,隔宿食,明早服之,尤佳。

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胁下积癖,恶疮鼠瘘疽蚀,鬼精蛊 #40 毒,杀飞鸟走兽。一名续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阴乾。陈而沉水者良。大豆为之使,恶麦句姜。

陶隐居云:秦亭在陇西,亦出宕昌。乃言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类,但置水中沉者便是狼毒,浮者则防葵。俗用稀,亦难得,是疗腹内要药尔。

《唐本》注云:此物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又别。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太山、汉中亦不闻有。但秦陇寒地,元无蝮蛇。复云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谬矣。

今按:别本注云:与麻黄、橘皮、吴茱萸、半夏、枳实为六陈也。又按狼毒,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根皮黄,肉白。以实重者为良,轻者力劣。秦亭在陇西,奉高乃太山下县。亦出宕昌及汉中、建平。旧经陶云:与防葵同根,以置水中,浮者即是防葵,沉者即是狼毒,此不足为信。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坚实,得水皆沉;狼毒春夏采者轻虚,得水乃浮尔。按此与防葵全别,生处不同,故不可为比类。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根似玄参,浮虚者为劣也。

《药性论》云:狼毒,使,味苦、辛,有毒。治痰饮症瘕,亦杀鼠。

《图经》曰: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陕西州郡及辽、石州亦有之。苗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四月开花,八月结实,根皮黄,肉白。二月、八月采,阴乾。以陈而沉水者良。葛洪治心腹相连常胀痛者。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如桐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再一丸,至六日又三丸,自一至三常服即瘥。《千金》疗恶疾。以狼毒、秦艽分两等,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常服之差。

《圣惠方》:治乾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用狼毒末涂之。

《集效方》:治脏腑内一切虫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钱,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许,以水同化,临卧空腹服之。服时先吃微紧,食药一服,来日早取下虫,效。

豨音喜莶音杴

味苦,寒,有小毒。主热□,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多则令人吐。

《唐本》注云: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一名火莶。田野皆识之。

今按:《别本》注云:三月、四月采苗叶,暴乾。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高二尺许,子青黄,夏采叶用,所在下湿地有之。

《图经》曰:豨莶,俗呼火杴草。《本经》不着所出州郡,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芥菜而狭长,文粗。茎高三二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暴乾用。近世多有单服者,云甚益元气。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暴乾。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暴,如此九过则已。气味极香美,熬,捣筛,蜜丸,服之。云: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诸州所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本经》意同。惟文州、高邮军云性热,无毒。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之。用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暴。两说不同,岂单用叶乃寒而有毒;并枝、花、实则热而无毒乎?抑系二 #41 地所产而然邪?

成讷云:江陵府节度使,进□莶丸方:臣有弟誁,年三十二中风,床枕五年,百医不差。有道人锺针者,因睹此患曰:可饵□莶丸必愈。其药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其叶当夏五月已来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温水洗泥土,摘其叶及枝头。凡九蒸九暴,不必火燥,但取蒸为度。仍熬捣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 #42,不得忧虑,是药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复故。五千丸,当复丁壮。臣依法修合,与誁服,果如其言。锺针又言:此药与本草所述功效相异,盖出处盛在江东,彼土人呼猪为豨,呼臭为莶气,缘此药如猪莶气,故以为名。但经蒸暴,莶气自泯,每当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之。五月五日采者佳。奉宣付医院详录。

张咏云:知益州进豨莶丸表:臣因换龙兴观,掘得一碑,内说修养气卫,并药方二件。依方差人访问采觅,其草颇有异,金棱银线,素根紫荄,对节而生。蜀号火炊,茎、叶颇同苍耳。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轻明。即至千服,髭鬓乌黑,筋力校健,效验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失音不语。臣与十服,其病立痊。又和尚智严,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喎邪,时时吐涎。臣与十服尽,亦便得瘥。今合一百剂,差职员史元奏进。

马鞭草主下部□疮

陶隐居云: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

《唐本》注云:苗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车前,穗类鞭鞘 #43,故名马鞭,都不似蓬蒿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若云似马鞭鞘,亦未近之。其节生紫花,如马鞭节。

禹锡等按:《蜀本》云:味苦,微寒,无毒。又《图经》云:生湿地。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采苗,日乾。所在皆有之。

《药性论》云:马鞭草亦可单用。味苦,有毒。生捣水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主破腹中恶血皆下,杀虫良。

《日华子》云:味辛,凉,无毒。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似益母草,茎圆,并叶用。

《图经》曰:马鞭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狼牙,亦类益母而茎圆,高二三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叶,日乾用。味甘、苦,微寒,有小毒。或云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厚,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许,加四五豆,神良。

《圣惠方》:治白癞。用马鞭草,不限多少为末。每服食前,用荆芥、薄荷汤调下一钱匕。又方:治妇人月水滞涩不快,通结成瘕块,肋胀大欲死。用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於冷器中熬成膏。每食前温酒调下半匙。

《外台秘要》:治蠼螋尿。马鞭草烂捣以封之,乾复更易差。

《千金方》:食鱼鲙及生肉,在胸膈不化,必成症瘕。捣马鞭草汁饮之一升,生姜水亦得,即消。又方:治喉痹,躁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之。

《集验方》:治男子阴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捣马鞭草涂之。

苎根

寒。主小儿赤丹。其渍苎汁,疗渴。

陶隐居云:即今绩苎尔。又有山苎亦相似,可入用也。

《唐本》注云:《别录》云:根,安胎,贴热丹毒肿有效。沤苎汁,主消渴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苎,破血,渍苎与产妇温服之。将苎麻与产妇枕之,止血晕。产后腹痛,以苎安腹上则止。蚕咬人毒入肉,取苎汁饮之。今以苎近蚕种,则蚕不生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苗高丈已来,南人剥其皮为布,二月、八月采。江左山南皆有之。

《药性论》云:苎麻根,使,味甘,平。主怀妊安胎。

《日华子》云:味甘,滑冷,无毒。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烦闷,天行热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药人心热,罯毒箭蛇虫咬。

《图经》曰: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着细穗青花。其根黄白而轻虚,二月、八月采。又有一种山苎亦相似。谨按陆机《草木疏》云:苎,一科数十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须藏 #44 种。刑、杨间岁三刈,官令诸园种之,岁再刈,便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裹如筋者煮之,用缉。今江浙、闽中尚复如此。孕妇胎损方所须。又主白丹。浓煮水浴之,日三四差。韦宙疗痈疽发背,初觉未成脓者。以苎根、叶熟捣傅上,日夜数易之,肿消则差矣。

《圣惠方》:治妊娠胎动欲堕,腹痛不可忍者。用苎根二两锉,银五两,酒一盏,水一大盏 #45 同煎,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作二服。

《外台秘要》:《备急》治白丹。苎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斗,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

《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苎根三斤,水三斗煮浴。每日涂之。又方:胎动不安。取苎根如足大指者一尺,□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

《斗门方》:治五种淋。用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频服即通。大妙。

《梅师方》:治诸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捣苎根傅之,数易。又方:治妊娠忽下黄汁如胶,或如小豆汁。苎根切二升,去黑皮,以银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药,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义》曰:苎根,如荨麻。花如白杨而长,成穗生,每一朵,凡数十穗,青白色。

白头翁

味苦,温,无毒、有毒。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瘕 #46 疮。鼻衄。一名野丈人,一名明#47 王使者,一名楫#48 何草。生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陶隐居云:处处有。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方用亦疗毒痢。

《唐本》注云: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仅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识。太常所贮蔓生者,乃是女萎。其白头翁根,甚疗毒痢,似续断而扁。

今按:《别本》注云:今处处有。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又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旧经陶注则未述其茎、叶,唐注又云:叶似芍药,实大如鸡子,白毛寸余,此皆误矣。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日乾。

《药性论》云:白头翁,使,味甘、苦,有小毒。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又云:胡王使者,味苦,有毒。主百骨节痛,豚实为使。

《日华子》云:得酒良。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子。功用同上,茎、叶同用之。

《图经》曰:白头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端,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根紫色,深如蔓菁。二月、三月开紫花,黄蕊,五月、六月结实。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七月、八月采根,阴乾用。今俗医用合补下药,服之大暖 #49,亦冲人。

《外台秘要》:治阴□。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之。随编 #50 肿处以傅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

《肘后方》:小儿秃。取白头翕根,捣傅一宿,或作疮,二十日愈。

《衍义》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及新安土山中。性温。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药性论》甚详。陶隐居失於不审,宜其排叱也。新安县界兼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唐本》注所说。至今本处山中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甘蕉根

根大寒。主痈肿结热。

陶隐居云:本出广州,今都下、东闾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尔,根捣傅热肿甚良。又有五叶莓,生人篱援间,作藤,俗人呼为笼草。取其根捣傅痈廊亦效。

《唐本》注云:五叶即乌蔹草也。其甘蕉根,味甘,寒,无毒。捣汁服,主产后血胀闷,傅肿,去热毒亦效。岭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北间但有花汁无实。

今注:此药本出广州。然有数种,其子性冷,不益人,故不备载。按此花叶,与芭蕉相似而极大,子形圆长及生青熟黄。南人皆食之,而多动气疾。其根捣傅热肿尤良。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俗为芭蕉,多生江南,叶长丈许,阔二尺余,茎虚软,根可生用,不入方药。

《药性论》云:甘蕉根,捣傅一切痈肿上,乾即更上,无不瘥者。

《日华子》云:生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间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乾人。并绞汁服,及梳头长益发,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傅。又云:芭蕉油,冷,无毒。治头风热并女人发落,止烦渴及汤火疮。

《图经》曰:甘蕉根,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云:本出广州,江东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今出二广、闽中、川蜀者有花,闽、广者实极美,可啖。他处虽多,而作花者亦少,近岁都下,往往种之甚盛,皆芭蕉也。蕉类亦多,此云甘蕉,乃是有子者,叶大抵与芭蕉相类,但其卷心中抽秆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数层,层皆作瓣,惭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白者如蜡色,谓之水蕉。其花大类象牙,故谓之牙蕉。其实亦有青、黄之别,品类亦多,食之大甘美。亦可暴乾寄远,北土得之,以为珍果。闽人灰埋其皮,令锡滑,绩以为布,如古之锡衰焉。其根极冷,捣汁以傅肿毒,蓐妇血妨,亦可饮之。又芭蕉根,性亦相类,俚医以治时疾,狂热及消渴,金石发动躁热,并可饮其汁。又芭蕉油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得吐便瘥,极有奇效。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食疗》:主黄疸。子,生食大寒。止渴润肺,发冷病。蒸熟暴之令口开,拍取人食之。性寒,通血脉,填骨髓。

《百一方》:发背欲死也,取根捣涂之。

《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於上下,至心即死。捣芭蕉根汁煎,涂之。

《衍义》曰:芭蕉,三年已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止一花,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示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其种,人故少用。缕其苗为布。取汁,妇人涂发令黑。余说如《经》。

芦根

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陶隐居云:当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

《唐本》注云:此草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其花名蓬蕽音农,水煮汁服,主霍乱大善,用有验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芦根,使,无毒。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喊不止。

《日华子》云: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图经》曰: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二月、八月采,日乾。用之当极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谨按《尔雅》谓:芦根为葭华。郭璞云:芦,苇也,苇即芦之成者,谓蒹为蒹,与廉同,蒹似雈音完而细长,高数尺,江东人呼为蒹。荻与荻同,荻者谓菼他敢切,为薍五芭切。薍似苇而小,中实,江东呼为乌蓲音丘者,或谓之荻。荻至秋坚成,即谓之雈,其芭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笋皆名虇音绻。若然,所谓芦苇,通一物也。所谓廉,今作蒹者是也。所言菼,人以当薪爨者是也。今人罕能别蒹菼与芦苇。又北人以苇与芦为二物。水傍下湿所生者皆名苇;其细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为芦。其干差大,深碧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本草所用芦,今北地谓苇者,皆可通用也。古方多单用。葛洪疗呕哕。切根水煮,顿服一升。《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升差。其蓬茸,主卒得霍乱,气息危急者。取一把煮浓汁,顿服二升瘥。兼主鱼蟹中毒,服之尤佳。其笋,味小苦,堪食。法如竹笋,但极冷耳。

《唐本》:余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乾用之。

雷公云:凡使,须要逆水芦。其根逆水生并黄泡肥厚者,味甘,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

《圣惠方》:治食马肉中毒,痒痛。芦根五两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千金方》:治乾呕哕,若手足厥冷。芦根三斤浓煮汁,饮之。

《肘后方》:食鲈鱼肝,鯸鮧鱼中毒。锉芦根煮汁一二升,饮之。

《梅师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 } 胀口乾,忽发热妄语。煮芦根饮之。

《金匮主函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鬼臼

味辛,温、微温,有毒。主杀蛊毒,鬼疰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疗咳嗽喉结,风邪烦惑,失魄妄见,去目中肤翳,杀大毒,不入汤。一名爵犀,一名马目毒公,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解毒。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畏垣衣。

陶隐居云:鬼臼如射干,白而味甘,温,有毒。主风邪,鬼疰,蛊毒,九臼相连,有毛者良。一名九臼,生山谷,八月采,阴乾。又似钩吻。今马目毒公如黄精,根臼处似马眼而柔润。鬼臼似射干、朮辈,有两种:出钱塘、近道者,味甘,上有丛毛,最胜;出会稽、吴兴者,乃大,味苦,无丛毛,不如,略乃相似而乖异毒公。今方家多用鬼臼,少用毒公,不知此那复顿尔乖越也。

《唐本》注云:此药生深山岩石之阴。叶如蓖麻、重楼辈。生一茎,茎端一叶,亦有两歧者。年长一茎,茎枯为一臼。假令生来二十年,则有二十臼,岂惟九臼耶?根肉皮须并似射干,今俗用皆是射干。及江南别送一物,非真者。今刑州当阳县、硖州远安县、襄州荆山县山中并有之,极难得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花生茎间,赤色。今出硖州、襄州深山,二月、八月采根,日乾用之。

《药性论》云:鬼臼,使,味苦。能主尸疰,殗殜劳疾,传尸瘦疾,主辟邪气,逐鬼神。

《图经》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今江宁府、滁、舒、商、齐、杭、襄、硖州、荆门军亦有之,多生深山岩石之阴。叶似蓖麻、重楼辈。初生一茎,茎端一叶,亦有两歧者,年长一茎,茎枯为一臼,二十年则二十臼也。花生茎间,赤色,三月开,后结实。根、肉、皮、须并似射干,俗用皆是射干,当细别之。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古方治五尸,鬼疰,百毒,恶气方用之。一说鬼臼生深山阴地,叶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茎端一叶如伞,盖旦时东向,及暮则西倾,盖随日出没也。花红紫如荔枝,正在叶下,常为叶所蔽,未常见日。一年生一叶,既枯则为一臼,及八九年则八九臼矣。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盖陈新相易也,故俗又名曰害母草。如芋魁、乌头辈亦然。新苗生则旧苗死,前年之魁腐矣。而本草注谓全似射干,今射干体状虽相似,然臼形浅薄,大异鬼臼,鬼臼如八九天南星侧比相迭,而色理正如射干。要者,当使人求苗采之,市中不复有也。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湿□诸恶疮有虫者。

《唐本》注云:叶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菁,实黑细,秋熟,所在皆有之。

陈藏器云:□蒿,味辛,温,无毒。主破血下气,煮食之似小蓟。生高岗。宿根先於百草。一名莪蒿。《尔雅》云:莪,萝。注:□蒿也。释曰:《诗˙小雅》云:菁菁者莪。陆机云:莪蒿也,一名萝蒿。生泽田堑洳处。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茎蒌蒿。

雷公云:凡使,勿用红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上香角短。采得,并於槐砧上细锉用之。

《外台秘要》:凡齿龈宣露多是疳。角蒿取灰,夜涂龈上。使慎,油腻、沙糖、乾枣切忌之。

《千金方》:治口中疮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疮。角蒿灰涂之一宿效,口中若有汁,吐之。

《宫气方》:治小儿口疮。角蒿灰贴疮,妙。

《衍义》曰:角蒿,茎、叶如菁 #51 蒿,开淡红紫花,花大约径三四分。花罢,结角子,长二寸许,微弯。苗与角治口齿绝胜。

马兜铃

味苦,寒,无毒。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生关中,藤绕树而生。子状如铃,作四五瓣。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马兜铃,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云:治痔瘘疮,以药於瓶中烧熏病处,入药炙用,是上青木香,独行根子。越州七八月采。

《图经》曰:马兜铃,生关中,今河东、河北、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叶如山芋叶,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实枣许大如铃,作四五瓣。其根名云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黄色。亦名土青木香。七月、八月采实,暴乾。主肺病。三月采根,治气下膈,止刺痛。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去叶并蔓了,用生绢袋盛,於东屋角畔悬。令乾了,擘作片,取向裹了 #52,去革膜,并令净,用子并皮。勿令去革膜不尽用之。

《圣惠方》:治五种蛊毒。用兜铃根三两为末,分为三贴,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频服。当吐蛊出,未快再服,以快为度。又方:草蛊术正因方及岭南。人若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欲死者。用兜铃苗一两,为末。以温水调下一钱匕,即消化,蛊出,效。

《外台秘要》:崔氏蛇蛊,食饮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闷心热。服兜铃即吐出。又服麝香一钱匕,即吐蛊毒。

《简要济众》:治肺气喘嗽。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乾,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

《衍义》曰:马兜铃,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铃尚垂之,其状如马项铃,故得名。然熟时则自折坼,间有子全者。采得时须八九月间。治肺气喘急。

仙茅

味辛,温,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一名独茅根,一名茅瓜子,一名婆罗门参。《仙茅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尔。生西域,又大庾岭。亦云忌铁及牛乳。二月、八月采根。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治一切风气,延年益寿,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益房事。彭祖单服法: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图经》曰:仙茅,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复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傍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李勉司徒、路嗣恭尚书、齐杭给事、张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及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风疹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乾捣筛,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饮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也。《续传信方》伪唐筠州刺史王颜所着,皆因 #53 书编录,其方当时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海药》云: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其黄色多涎。梵云呼为阿输乾阤。味甘,微温,有小毒。主风,补缓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自武城来,蜀中诸州皆有。叶似茅,故名日仙茅。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上皮,於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於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湿拌了蒸,从巳至亥,取出暴乾。勿犯铁器,斑人须鬓。

羊桃

味苦,寒,有毒。主熛热,身暴赤色,风水积聚,恶疡,除小儿热,去五藏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气。可作浴汤。一名鬼桃,一名羊肠,一名长楚,一名御弋,一名铫音姚弋。生山林川谷及生田野。二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山野多有。甚似家桃,又非山桃子。小细,苦不堪啖,花甚赤。《诗》云:隰有苌楚者即此也。方药亦不复用。

《唐本》注云:此物多生沟渠隍堑之间。人取煮以洗风痒及诸疮肿,极效。剑南人名纽 #54 子根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平泽中。叶、花似桃,子细如枣核,苗长弱即蔓生,不能为树。今处处有,多生溪涧。今人呼为细子根,似牡丹。疗肿。《尔雅》云:长楚,铫弋。郭云:今羊桃也。释云:叶似桃,花白,子如小麦,亦似桃。陆机云:叶长而狭,华紫赤色。其枝茎弱,过一尺引蔓於草上。今人以为汲灌,重而善没,不如杨柳也。近下根,刀切其皮,着热灰中脱之,可韬笔管也。

陈藏器云:味甘,无毒。主风热羸老。浸酒服之。生蜀川川谷中。草高一尺,叶长小,亦云羊桃根也。

《肘后方》:治伤寒毒攻手足痛,煮羊桃汁渍之,杂盐豉尤好。

鼠尾草

味苦,微寒,无毒。主鼠瘘寒热,下痢脓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一名葝音勍,一名陵翘。生平泽中。四月采叶,七月采花,阴乾。

陶隐居云: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又用疗下瘘,当浓煮取汁,令可丸服之,今人亦用作饮。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所在下湿地有之。叶如蒿,茎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车前,有赤、白二种花。七月采苗,日乾用之。《尔雅》云:葝,鼠尾。释曰:可以染皂草也。一名鼠尾。

陈藏器云:鼠尾草,平。主诸痢。煮汁服,亦末服,紫花,茎、叶堪染皂。一名乌草,又名水青也。

《图经》曰:鼠尾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云生平泽中,今所在有之,惟黔中人采为药。苗如蒿,夏生,茎端作四五穗,穗若车前,花有赤白二色。《尔雅》谓葝,鼠尾。云可以染皂草也。四月采叶,七月采花,阴乾。古治痢多用之。姚氏云:浓煮汁如薄饴,饮五合,日三,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瘥。

《圣惠方》:治久赤白痢不瘥,羸瘦。用鼠尾草捣为末,每服一钱,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

女青

味辛,平,有毒。主蛊毒,逐邪恶气,杀鬼,温疟,辟不祥。一名雀瓢。蛇衔根也,生朱崖。八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若是蛇衔根,不应独生朱崖。俗用是草叶,别是一物,未详孰是。术云:带此屑一两,则疫疠不犯,弥宜识真者。

《唐本》注云:此草即雀瓢也。叶似萝摩,两叶相对。子似瓢形,大如枣许也,故名 #55 雀瓢。根似白薇。生平泽。茎、叶并臭。其蛇衔根,都非其类。又《别录》云:叶嫩时似萝摩,圆端大茎,实黑,茎、叶汁黄白。亦与前说相似#56。若是蛇衔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崖,相去万里余也?《别录》云:雀瓢白汁,主虫蛇毒,即女青苗汁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女青,使,味苦,无毒。能治温疟寒热,蛇衔为使。

《图经》曰:文具蛇衔条下。

《肘后方》:辟瘟病。正月上寅日,捣女青末,三角绛囊盛,系前帐中,大吉。

《子母秘录》:治小儿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即急用此方,并治吐痢卒死,用女青末内口中酒服。亦治大人。

紫虚元 #57 君《南岳夫人内传》:治卒死。捣女青屑一钱,安喉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

故麻鞋底

水煮汁服之。解紫石英发毒,又主霍乱吐下不止,及解食牛马肉毒,腹胀吐痢不止者。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故麻鞋底,主消渴。煮汁服之。鞋纲绳如枣大,妇人内衣有血者,手大钩头棘针二七枚,三物并烧作灰,以猪脂调傅狐刺疮出虫。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破草鞋和人乱发烧作灰,醋和傅小儿热毒游肿。

陈藏器云:取麻鞋尖头二七为灰,岁朝井花水服之,又主遗溺。又故麻鞋底烧令赤,投酒煮粟谷汁中服之,主霍乱转筋。

《外台秘要》:《近效》尿床。取麻鞋纲带及鼻根等,唯不用底,须七量,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又方:治蜈蚣螫人。麻鞋履底炙以揩之,即瘥。

《千金方》:肛脱出。以炙麻履底,令人频按,永瘥。又故麻鞋底、鳖头各一枚,烧鳖头捣为末,傅肛门,将履底按入,即不出也。

《经验方》:治鼻塞。烧麻鞋灰吹鼻中,立通。一名千里马,麻鞋名也。

《广利方》:治鼻衄血。鞋□作灰吹鼻孔中,立效。

刘寄奴草

味苦,温。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生江南。

《唐本》注云: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

今按:《别本》注云:昔人将此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极效。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乾之。

《日华子》云:刘寄奴,无毒。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 #58 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又名刘寄奴。六七八月采。

《图经》曰:刘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已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一茎上有数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莴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而用之。

雷公云:采得后去茎、叶,只用实。凡使,先以布拭上薄壳皮令争,拌酒蒸,从巳至申出,暴乾用之。

《经验方》:治汤火疮至妙。刘寄奴捣末,先以糯米浆,鸡翎扫汤着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汤着处 #59,先用盐末掺之,护肉#60 不坏,然后药末傅之。

骨碎补

味苦,温,无毒。主破血止血,补伤折。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江西人呼为胡孙姜。一名石庵,一名骨碎布。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骨碎补,使。能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悉能主之。

陈藏器云:骨碎补,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於木。岭南虔、吉亦有。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作此名耳。

《日华子》云:猴姜,平。治恶疮蚀烂肉,杀虫。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图经》曰:骨碎补,生江南,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乾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本名胡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有奇效。故作此名。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和之裹伤处良。又用治耳聋。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耳,亦入妇人血气药用。又名石毛姜。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酒 #61 拌令润,架柳甑蒸二日后出,暴乾用。又《乾宁记》云: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准前暴乾。捣末#62 用。炮猪肾空心吃治耳呜,亦能正#63 诸杂痛。

《灵苑方》:治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牙龈痒痛。骨碎补二两,细锉,炒令黑色,杵末。依常盥漱后揩齿根下,良久吐之,临卧用后睡,咽之无妨。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八竟

#1 草部下品之下:“之下”二字原脱,循例补。按此题下原有本卷药目,循全书体例删。

#2 靳:晦明轩本作“勒”。

#3 凡:原作“乾”,据晦明轩本改。

#4 土: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 顺:原作“幽”,据晦明轩本改。

#6 三:晦明轩本作“五”。

#7 与萝卜相恶,令:此六字原作“与萝兰难零,据晦明轩本改。

#8 疝:原作“病”,据晦明轩本改。

#9 用: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 有: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11 葛:晦明轩本作“菖”。

#12 葛:晦明轩本作“菖”。

#13 闷:晦明轩本作“内”。

#14 脓:原作“腮”,据晦明轩本改。

#15 性:原作“姓”,据晦明轩本改。

#16 则:原作“服”,据晦明轩本改。

#17 恶:原作“药”,据晦明轩本改。

#18 治:晦明轩本作“出”。

#19 好:原作“毒”,据晦明轩本改。

#20 饭:晦明轩本作“蜜”。

#21 乾:原作“花”,据晦明轩本改。

#22 乌:原作“约”,据晦明轩本改。

#23 三:晦明轩本作“二”。

#24 痰:晦明轩本作“疾”。

#25 疠:原作“痢”,据晦明轩本改。

#26 湿:原作“滋”,据晦明轩本改。

#27 令:原作“冷”,据晦明轩本改。

#28 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字。

#29 裂:原作“烈”,据晦明轩本改。

#30 二:晦明轩本作“一”。

#31 焙:原作“培”,据晦明轩本改。

#32 一约:晦明轩本作一“可”字。

#33 和:原作“里”,据晦明轩本改。

#34 唆:晦明轩本作“啖”。

#35 头:晦明轩本作“癞”。

#36 张:原作“强”,据晦明轩本改。

#37 治:疑当作“痔”。

#38 虫:晦明轩本作“蛊”。

#39 食:原作“合”,据晦明轩本改。

#40 蛊:原作“虫”,据晦明轩本改。

#41 二:晦明轩本作“土”。

#42 加:原作“如”,据晦明轩本改。

#43 鞘:疑当作“稍”。下同。

#44 藏:晦明轩本作“栽”。

#45 水一大盏:此四字原脱,晦明轩本补。

#46 瘕:晦明轩本作“金”。

#47 明:晦明轩本作“胡”。

#48 楫:晦明轩本作“奈”。

#49 暖:晦明轩本作“效”。

#50 编:晦明轩本作“偏”。

#51 菁:晦明轩本作“青”。

#52 裹了:晦明轩本作“里子”。

#53 因:晦明轩本“因”下有“国”字。

#54 纽:晦明轩本作“细”。

#55 故名:此二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6 似: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7 虚元:晦明轩本作“灵南”。

#58 血:原作“也”,据晦明轩本改。

#59 处: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60 肉:原作“白”,据晦明轩本改。

#61 酒:晦明轩本作“蜜”。

#62 末:原作“中”,据晦明轩本改。

#63 正:晦明轩本作“止”。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九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 #1 品之下

木贼

秦州

味甘、微苦,无毒。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积块,益肝胆,明目,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得牛角□、麝香,治休息痢历久不差。得禹余粮、当归、芎藭,疗崩中赤白。得槐鹅、桑耳,肠风下血服之效。又与槐子、枳实相宜,主痔疾出血。出秦、陇、华、成诸郡近水地。苗长尺许,丛生。每根一□,无花叶,寸寸有节,色青,陵 #2 冬不凋。四月采用之。新定。

《图经》曰:木贼,生秦、陇、同、华间。味微苦,无毒。主明目,疗风,止痢。所生山谷近水地有之。独茎,苗如箭苛,无叶,长一二尺,青色,经冬不枯,寸寸有节,采无时。今医用之最多,甚治肠痔多年不差,下血不止。木贼、枳壳各二两,乾姜一两,大黄一分,四味并锉一处,於铫子内炒黑色,存三分性,捣罗,温粟米饮调,食前服二钱匕,甚效。

《广利方》:治泻血不止。木贼十二分,切,以水一升八合,煎取八合,去滓。空心温分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衍义》曰:木贼,细锉,微微炒,捣为末,沸汤点二钱,食前服,治小肠、膀胱气,缓缓服必效。

荩音烬 #3 草

味苦,平,无毒。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可以染黄作金色。生青衣川谷。九月、十月采。畏鼠妇。

陶隐居云:青衣在益州西。

《唐本》注云:此草,叶似竹 #4 而细薄,茎亦圆小。生平泽溪涧之侧,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洗疮有效。俗名绿草。《尔雅》云:所谓王刍肴也。

禹锡等按:《尔雅疏》云:绿,鹿蓐也。今呼鸱脚莎。《诗˙卫风》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是也。

《药性论》云:荩草,使。治一切恶食 #5。

蒲公草

味甘,平,无毒。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之及封之,立消。一名构耨草。

《唐本》注云: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花如菊而大。茎、叶断之俱有白汁 #6,堪生食。生平泽田园中,四月、五月采之。

《图经》曰:蒲公草,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平泽田园中皆有之。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断其茎,有白汁,人亦啖之。俗呼为蒲公英。语讹为仆公罂是也。水煮汁以疗妇人乳痈。又捣以傅疮皆佳。又治恶刺及狐尿刺,捣取根、茎白汁涂之,惟多涂立差止。此方出孙思邈《千金方》,其序云:余以正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触着庭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尝闻长者之论有此方,遂依治之。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差,未十日而平复。杨炎《南行方》亦着其效云。

《梅师方》: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取蒲公草捣傅肿上,日三四度易之。

谷精草

泰州 江宁府

味辛,温,无毒。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饲马主虫颡毛焦等病。二月、三月於谷田中采之。一名戴星草。花白而小圆似星。故有此名尔。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凉。喂饲马肥,二三月於田中生白花者,结水银成沙子。

《图经》曰:谷精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春生於谷田中,叶、□俱青,根、花并白色。二月、三月内采花用,一名戴星草。以其叶细,花白而小圆似星,故以名尔。又有一种叶细,茎梗差长有节,根微赤,出秦陇间。古方稀用,今口齿药多使之。

陈藏器云:味甘,平。亦入马药用之。白花细叶。

《集验方》:治偏、正头痛。谷精草一两为末,用白面调摊纸花子上,贴痛处,乾又换。

牛扁草

潞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身皮疮热气,可作浴汤,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生桂阳山谷。

陶隐居云:今人不复识此,牛疫代代不无用之。既要牛医家应用,而亦无知者。

《唐本》注云:此药叶似三堇、石龙芮等。根如秦艽而细。生平泽下湿地,田野人名为牛扁。疗牛虱甚效。太常贮名扁特,或名扁毒。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石龙芮、附子等。今出宁州。二月、八月采根,日乾。

《图经》曰:牛扁,出桂阳山谷,今潞州、宁州亦有之。叶似三堇、石龙芮等。根如秦艽而细。多生平泽下湿地。二月、八月采以日乾。今亦稀用。按《本经》云:杀牛虱小虫。苏恭注云:太常贮名扁特。今潞州上一种,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结实,采其根,捣末,油调,杀虮虱。根苗主疗大都相似。疑此即是牛扁,但扁、便不同,岂声近而字讹乎?今以附之。

苦芺音袄

微寒。主面目、通身漆疮。

陶隐居云:处处有之。伧士茎切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乾。烧作灰以疗金疮,甚验。

《唐本》注云: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子若猫蓟。茎圆无刺。五月采苗,堪生啖,所在下湿地有之。

《药性论》云:苦芺草亦可单用,味苦,无毒。

《日华子》云:冷,治丹毒。

《食疗》云:苦芺,微寒。生食治漆疮。五月五日采,暴乾。作灰傅面目、通身漆疮,不堪多食。

酢浆草

味酸,寒,无毒。主恶疮瘑瘘。捣傅之,杀诸小虫。生道傍。

《唐本》注云:叶如细萍,丛生,茎头有三叶。一名醋母草,一名鸠酸草。

今按:《别本》注云:生阴湿处,俗为小酸茅。食之解热渴。四月、五月采,阴乾。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水萍,两叶并大叶同枝端,黄色实黑。生下湿地,夏采叶用之。

《图经》曰:酢浆草,俗呼为酸浆,旧不载所出州土,云生道傍,今南中下湿地及人家园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叶如水萍,丛生,茎端有三叶,叶间生细黄花,实黑。夏月采叶用。初生嫩时,小儿多食之。南人用揩鍮石器,令白如银,色光艳。

昨叶何草

味酸,平,无毒。主口中乾痛,水谷血痢,止血。生上党屋上,如蓬初生,一名瓦松。夏采,日乾。

《唐本》注云:叶似蓬,高尺余。远望如松才生年久瓦屋上。

今按:《别本》注云:今处处有,皆入药用。生眉发膏为要尔。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六月、七月采苗,日乾之。

《圣惠方》:治头风白屑。用瓦松暴乾,烧灰淋汁热洗头,不过五七度。

蒻音弱头

扬州

味辛,寒,有毒。主痈肿风毒,摩傅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和为茹食,性冷,主消渴。生戟人喉出血。生吴、蜀。叶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阴地,雨滴叶下生子。一名蒟蒻。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其根傅痈肿毒,甚。根如蒻头,毒猛,不堪食。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斑杖者,虎杖之别名。即前条虎杖是也。

《图经》曰:文具天南星条下。

夏枯草

滁州

味苦、辛,寒、无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四月采。土瓜为之使。

《唐本》注云:此群生平泽。叶似旋复,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处处有之。

《图经》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今河、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采。

《简要济众》: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补肝散: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候服。

《衍义》曰:夏枯草,今又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瘁。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古方丸烧灰,合紧面药。初生嫩时,作菜食之,须浸洗,淘去苦水,治瘰疬鼠漏。

燕蓐草

无毒。主眠中遗溺不觉。烧令黑,研水,进方寸匕。亦主哕气,此燕窠中草也。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千金方》:治妇人无故尿血。胡燕窠中草烧末,用酒服半钱。亦治丈夫。

孙真人《食忌》:主卒患腰恶疮。若先发於心,已有汁者,以胡燕窠末和水涂之,治不可迟,遍身即害人死。

鸭跖草

味苦,大寒,无毒。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生江东、淮南平地。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有角如鸟嘴。北人呼为鸡舌草,亦名鼻斫草,吴人呼为跖。跖、斫声相近也。一名碧竹子。花好为色。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山慈菰根

有小毒。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摩傅之。亦剥人面皮,除皯□。生山中湿地。一名金灯花。叶似车前,根如慈菰。零陵间又有团慈菰,根似小蒜,所主与此略 #7 同。新补。见陈藏器及《日华子》。

《经验方》:贴疮肿。以山慈菰,一名鹿蹄草,取茎、叶捣,为膏,入蜜贴疮口上,候清血出效。

苘音顷实

味苦,平,无毒。主赤白冷热痢,散饮之。吞一分,破痈肿。

《唐本》注云:一作□字。人取皮为索者也。

今按:《别本》注云:今人作布及索、□麻也。实似大麻子,热结痈肿无头,之则为头居穴。九月、十月采实,阴乾。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生,高四尺,叶似苎,花黄,实壳如蜀葵,子黑。古方用根。八月采实。

《图经》曰:苘实,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北人种以绩布及打绳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苎而薄,花黄,实带壳如蜀葵,中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实,阴乾用。古方亦用根。

《杨氏产乳》:治赤白痢。苘麻子一两,炒令香熟为末,以蜜浆下一钱,不过再服。

赤车使者

味辛、苦,温,有毒。主风冷邪疰,蛊毒症瘕,五脏积气。

《唐本》注云:苗似香葇、兰香,叶、茎赤,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阴,出襄州。八月、九月采根,日乾。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根紫如蒨根,生刑州、襄州山谷,二月、八月采。

《药性论》云:赤车使者,有小毒。能治恶风冷气,服之悦泽皮肌,好颜色。

雷公云:赤车使者,元名小锦枝。凡使并粗捣用,七岁童子小便拌了,蒸令乾,更晒。每修事五两,用小儿溺一益 #8 为度。

狼跋子

有小毒。主恶疮蜗疥,杀虫鱼。

陶隐居云:出交、广,形扁扁尔。捣以杂米投水中,鱼无大小,皆浮出而死。人用苦酒摩疗疥亦效。

《唐本》注云:此今京下呼黄环子为之,亦谓度谷,一名就葛。陶云出交、广,今交、广送人太常正是黄环子,非余物尔。

今按:《别本》注云:味苦,寒。藤生,花紫色。

屋游

味甘,寒。主浮热在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生屋上阴处。八月、九月采。

陶隐居云:此瓦屋上青苔衣,剥取煮服之。

今按:《别本》注云:无毒。儿痫热时气,烦闷止渴。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屋北阴青苔衣也。

地锦草

滁州

味辛,无毒。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茎叶细弱,蔓延於地。茎赤,叶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取苗、子用之。络石注有地锦,是藤蔓之类,虽与此名同,而其类全别。新定。

《图经》曰: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味辛,无毒。主通流血脉,亦治气。其苗叶细弱,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今医家取苗、子用之。《本经》络石条注中有地锦,与此同名,而别是一类也。

《经验方》: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乾为末,米饮下一钱,立效。

败船茹音如

平。主妇人崩中,吐痢血不止。

陶隐居云:此是大辐步典切除他盍切刮竹茹以捏直萌切漏处者。取乾煮之,亦烧作屑服之。

《千金方》:治妇人遗尿,不知出时。船故茹为末,酒调服三钱。

《子母秘录》:治无故遗血溺。执 #9 中故竹茹乾末,酒服三钱匕,日三付反。

灯心草

味甘,寒,无毒。根及苗主五淋。生煮服之。生江南滁州 #10,生。茎圆,江南#11 长直。人将为席,席煮服更良。今附。

《经验方》:治小儿夜啼草烧灰,涂乳上与之。

《胜金方》:治破伤。多用灯心草烂嚼和唾贴之,用 #12 帛裹,血立止。又方:治小虫蚁入耳,挑不出者。以灯心浸油钓出虫。

《衍义》曰:灯心草,陕西亦有。蒸熟,乾则拆取中心穰然灯者,是谓之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乾剥取者,名生草。入药宜用生草。

五毒草

味酸,平,无毒。根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轸 #13,虫蚕蛇犬咬,并醋摩傅焙#14 上,亦捣茎、叶傅之。恐毒入腹,亦煮服之。生江东平地。花、叶如荞麦,根紧硬#15 似狗脊。一名五蕺,一名蛇罔。又别有蚕罔草,如苎麻与蕺同名也。新补。见陈藏器。

鼠曲草

味甘,平,无毒。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杂米粉作糗,食之甜美。生平岗熟地,高尺余,叶有白毛,黄花。《荆楚岁 #16 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以压时气。山南人呼为香茅,取花杂榉皮染褐,至破犹鲜。江西人呼为鼠耳草。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列当

味甘,温,无毒。主男子五劳七伤,补腰肾,令人有子,去风血。煮及浸酒服之。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阴乾。亦名栗当。一名草苁蓉。今附。

《食医心镜》:主兴阳事。栗当二斤,一名列当。捣筛末,以酒一斗浸经宿,随性饮之。

马勃

味辛,平,无毒。主恶疮,马疥。一名马庀。生园中久腐处。

陶隐居云:俗人呼为马屁勃。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傅诸疮,用之甚良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此马庀菌也。虚软如紫絮,弹之紫尘出。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

《衍义》曰:马勃,此唐韩退之所谓牛溲、马勃,俱收并蓄者也。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调,呷,治喉闭咽痛。

屐音剧屧音燮

鼻绳灰水服主噎哽,心痛胸满。

今按:《别本》注云:屐屧,江南有之,北人不识,以桐木为屐及屧也。用蒲为蒵,用麻穿其鼻也,久着脚者堪入药用。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取着经久远欲烂断者,水服之良。

质汗

味甘、温,无毒。主金疮伤折,瘀血内损,补筋肉,消恶血,下血气,妇人产后诸血结腹痛,内冷不下食。并酒消服之。亦傅病处。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泪、柽乳、地黄并热血成之。今附。

陈藏器云:蕃人试药,取儿断一足,以药内口中,以足蹋之,当时能走者,至良。

水蓼

主蛇毒,捣傅之。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闷。水煮渍捋脚,消气肿。

《唐本》注云:叶似蓼,茎赤,味辛,生下湿水傍。

今按:《别本》注云:生於浅水泽中,故名水蓼。其叶大於家蓼,水挼食之,胜於蓼子。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水蓼,味辛,冷,无毒。

《集验方》:治脚痛。先以水蓼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疮乾自安。

莸草

味甘,大寒,无毒。主湿痹,消水气。合赤小豆煮食之,勿与盐。主脚气,顽痹,虚肿,小腹急,小便赤涩,捣叶傅毒肿。又绞取汁服之。主消渴。生水田中。似结缕,叶长,马食之。《尔雅》云:莸,蔓於。注云:生水中,江东人呼为莤。《证俗》云:莸,水草也。新补。见陈藏器。

《衍义》曰:莸草,《尔雅》曰:酋音犹,蔓于。《左传》亦曰: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者。是此草。

败芒箔

无毒。主产妇血满腹胀痛,血渴,恶露不尽,月闭,止 #17 好血,下恶血,去鬼气疰痛症结,酒煮服之。亦烧为末酒下,弥久着烟者佳。今东人作箔,多草为之。《尔雅》云:芒似茅,可以为索。新补。见陈藏器。

狗舌草

味苦,寒,有小毒。主蛊疥瘙疮,杀小虫。

《唐本》注云:叶似车前,无文理,抽茎,花黄白细,丛生渠堑湿地。

今按:《别本》注云:疥瘙风疮,并皆有虫。为末和涂之即差。四月、五月采茎,暴乾。唐本先附。

海金沙

黔州

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消、蓬沙共疗伤寒热狂。出黔中郡。七月收采。生作小株,才高一二尺。收采全科於日中暴之,令小乾,纸衬,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旋收之,且暴且击,以沙尽为度。用之或丸或散。新定。

《图经》曰:海金沙,生黔中山谷,湖南亦有。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采得,日中暴令乾,以纸衬,击取其沙,落纸上,旋暴旋击,沙尽乃止。主通利小肠。亦入伤寒狂热药。今医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方: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二味捣碾令 #18 细。每服三钱,煎生姜甘草汤调下,服无时,未通再服。

萱草

凉,无毒。治沙淋,下水气,主酒疸,黄色通身者。取根捣绞汁服,亦取嫩苗煮食之。又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一名鹿葱。花名宜男。《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生男也。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图经》云:萱草,俗谓之鹿葱,处处田野有之。味甘而无毒。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菜 #19。云:利胸隔甚佳。

嵇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心中 #20。

《衍义》曰:萱草根,洗净研汁一大盏,生姜汁半盏相和,时时细呷,治大热衄血。

格注草

味辛、苦,温,有大毒。主蛊疰诸毒疼痛等。生齐、鲁山泽。

《唐本》注云:叶似蕨,根紫色,若紫草根。一株有二十许,二月、八月采根,五月、六月采苗,日乾。唐本先附。

《唐本余》注云:《图经》出齐州、兖州山谷间。

鸡窠中草

主小儿白秃疮。和白头翁花烧灰,腊月猪脂傅之。疮先以酸泔洗,然后涂之。又主小儿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千金方》:治产后遗尿。故鸡窠中草烧作末,酒服二钱匕,即差。

鸡冠子

凉,无毒。止肠风泻血,赤白痢,妇人崩中带下,入药炒用。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地椒

味辛,温,有小毒。主淋煠肿痛,可作杀蛀虫药。出上党郡。苗覆地蔓生,茎叶甚细,花作小朵,紫白,因旧茎而生。新定。

草三棱根

味甘,平、温,无毒。疗产后恶血,通月水,血结,堕胎,破积聚症瘕,止痛利气。一者鸡爪三棱。生蜀地。二月、八月采。今附。

合明草

味甘,寒,无毒。主暴热淋,小便赤涩,小儿瘛病,明目,下水,止血痢,捣绞汁服。生下湿地,叶如四出花,向夜即叶合。新补。见陈藏器。

鹿药

味甘,温,无毒。主风血,去诸冷,益老起阳。浸酒服之。生姑藏以西。苗、根并似黄精。根,鹿好食。今附。

败天公

平。主鬼疰精魅。

陶隐居云:此人所戴竹笠之败者也。取上竹烧,酒服之。

一十一种陈藏器余

毛茛

钩吻注陶云:钩吻或是毛茛。苏云:毛茛,是有毛石龙芮也。《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茛,叶圆而光,有毒。生水旁,蟹多食之。苏云:又注,似水茛,无毛,其毛葭似龙芮而有毒也。

阴命

钩吻注陶云:有一物名阴命,赤色,着木,悬其子。生海中,有毒。又云:海姜,生海中,赤色,状如龙芮,亦大毒,应是此也,今无的识之者。

毒菌

地浆注陶云:山中多有毒菌,地浆解之。地生者为菌;木生者为檽。江东人呼为蕈。《尔雅》云:中馗菌。注云:地蕈子也。或云地鸡,亦云獐头。夜中光者有毒;煮不熟者有毒;煮讫照人无影者有毒;有恶虫鸟从下过者有毒;欲烂无虫者有毒;冬春无毒,及秋夏有毒者,为蛇过也。

草禹余粮

注陶云:南人又呼平泽中一藤如菝葜为余粮。言禹采此当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云昔禹会诸侯,弃粮於地,化为此草,故名余粮。今多生海畔山谷之地。

鼠蓑草

莎草注陶云:别有鼠蓑草,治体异此。有名无用条有蓑草,味苦,寒。主温疟寒热,酸斯利气。生淮南山谷,即此也。

廉姜

杜若注陶云:若似廉,按廉姜,热。主胃中冷,吐水不下食。似姜,生岭南、剑南,人多食之。

草石蚕、虫石蚕

注陶云:今俗用草根,黑色,按草石蚕,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本经》从虫部出,复有虫石蚕,已出《拾遗》。

漆姑草

杉木注陶云:叶细细,多生石间。按漆姑草,如鼠迹天 #21,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挼碎傅之,热更易。亦主溪毒疮。苏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

麂目

豆蔻注陶云:麂目小冷。按麂目云:出岭南,如麂目,食之发冷痰,余别无功。

梨豆

蚺蛇注陶云:蛇胆如梨豆,生江南。蔓如葛,子如皂荚子,作狸首文,故名梨豆。《尔雅》云:虑,涉子。人炒食之,一名虎涉,别无功。

诸草有毒

瓜两蒂、两鼻害人。瓜瓠正苦有毒。檐溜滴着菜有毒。堇黄花害人。芹赤叶害人。菰首蜜食下痢。生葱不得杂白犬肉食之,令人九窍流血。食戎葵并鸟肉,令人面无颜色。食葵发狂犬咬。食葫葱、青鱼令人腹生虫。薤不得和牛肉食,成症瘕痼疾。妇人妊娠食乾姜,令胎肉消。生葱和鸡子食变嗽。蓼齏食生食,令气夺乏,令阴痿。九月食霜下瓜,血必冬发。三月不得食陈菹,夏热病发恶疮。瓠牛践苗子即苦。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九竟

#1 下: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下“之下”二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 陵:原作“棱”,据晦明轩本改。

#3 音烬:原作一“音”字,在“荩”字上,据晦明轩本改。

#4 竹:原与下“薄”字互窜,据晦明轩本移正。

#5 食:晦明轩本作“疮”。

#6 汁:原作“外”,据晦明轩本改。

#7 略:原作“各”,据晦明轩本改。

#8 益:晦明轩本作“溢”。按疑当作“镒”。

#9 执:晦明轩本作“船”。

#10 滁州:晦明轩本作“湿地”。

#11 江南:晦明轩本作“细而”。

#12 用:原作“州”,据晦明轩本改。

#13 轸:晦明轩本作“疹”。

#14 焙:晦明轩本作“疮”。

#15 紧硬:原作“桔梗”,据晦明轩本改。

#16 岁: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 止: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18 令:原作“合”,据晦明轩本改。

#19 菜:晦明轩本作“菹”。

#20 心中:晦明轩本无此二字。

#21 天:晦明轩本作“大”。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上品

味甘、辛,大热,有小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阴乾。得人参、麦门冬、甘草、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黄,疗吐逆。

《图经》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阳。旧经载此三种之异,性味、功用亦别,而《尔雅》但言梫木桂一种。郭璞云: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苏恭以谓牡桂即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今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

《药性论》云:桂心,右 #1 亦名紫桂。杀草木毒,忌生葱。味苦、辛,无毒。主治九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拥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治鼻息肉。

陶隐居云:按《本经》惟有菌、牡二桂,而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所用悉与前说相应。《仙经》并有三桂,常服食,以葱涕合和云母,蒸化为水者,正此种尔。今广州者好,湘州、始兴、桂阳县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广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

陈藏器云:菌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既辛烈,皮又厚坚,土 #2 人所采,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为一色,以厚嫩者为一色。嫩既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菌桂也,以嫩而易卷。

《日华子》云:桂心,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心 #3 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雷公云:凡使,勿薄者,要紫色厚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每斤大厚紫桂,只取得五两,取有味厚处,生用。如未用,即用重密熟绢 #4 并纸裹,勿令犯风。其州土只有桂草,无桂心。用桂草煮丹阳木皮,遂成桂心。凡使,即单捣用之。

《圣惠方》:治风头痛,每欲天阴雨风先发者。用桂心一 #5 两为末,以酒调如膏,用傅顶上并额角。又方:治九种心痛妨闷。用桂心等分为末,以酒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立效。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欲食。用桂心一两去皮,捣罗为散。不计时候,热酒调下一钱匕。又方:治产后恶血冲心痛,气闷欲绝。用桂心二两,捣罗为散,狗胆汁和丸如樱桃大。不计时候,热酒磨下二丸。

《外台秘要》:疗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桂末、雄鸡肝等分,捣丸如小豆大。温水下,日三。

《千金方》:治中风,面目相引偏僻,牙拘 #6 急,舌不可转。桂心以酒煮取汁,故布蘸揜病上,正即止,左喎□右,右喎□左,常用大效。又方:治卒中恶心痛。桂心八分,□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桂二两,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 #7 合,去滓,顿服。又方:治中风,四肢逆冷,吐清水,宛转啼呼者。取二两□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尽服。

《梅师方》:蜀椒闭口者有 #8 毒,误食之,便气欲绝,或下白沫,身体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饮冷水一二升,忽食饮吐浆,煎浓豉汁顿服之。又方:治产后血泄不禁止,余血弥痛兼块。桂心、乾姜等分,为末,空心酒调服方寸匕。

《抱朴子》云:桂可以合葱涕蒸作水,亦可以竹沥合饵之,亦可以龟脑和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长生不死。又云:赵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毛生,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

牡桂

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菌桂

味辛,温,无毒。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图经》曰:文具桂条。

《列仙传》曰:范蠡好食桂,饮水讨药,人世世见之。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叶,以龟脑和服之。韩终《采药诗》曰:暗河之桂,实大如粟;得而食之,后天而老。

《别说》云:今交、广商人所贩,及医家见用,唯陈藏器一说最近。然筒厚实,气味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头目发散药。故《本经》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

《衍义》曰:桂,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疗寒以热药。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言甘、辛,大热,此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处,亦不中用。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名?虑后世为别物,故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松脂

味苦、甘,温,无毒。主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胃中伏热,咽乾,消渴,及风痹死肌。炼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太山山谷。六月采。

松实:味苦,温,无毒。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九月采,阴乾。

松叶:味苦,温。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禹锡等按:《日华子》:松叶,无毒。

松节:温。主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

松根白皮:主辟谷不饥。

《图经》曰:松脂,生太山山谷,今处处有之。其用以通明如熏陆香颗者为胜。道人服饵,或合茯苓、松柏实、菊花作丸,皆先炼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黄砂於茅上,厚寸许可矣。然后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汤若减即添热水,常令满。候松脂尽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过,其白如玉,然后入药,亦可单服。其实及根白皮,古亦有服食法,但今松实多作果品,余不闻堪入药。其花上黄粉名松黄,山人及时拂取,作汤点之甚佳,但不堪停久。

陶隐居云:采炼松脂法,并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软,挼内寒水中数十过,白滑则可用。其有自流出者,乃胜於凿树及煮用膏也。其实不可多得,推 #10 叶止是断谷所宜,细切如粟,以水及面饮服之。亦有阴乾捣为屑,丸服者。人患恶病,服此无不差。比来苦脚弱人,酿松节酒亦皆愈。松、柏皆有脂润,又凌冬不凋,理为佳物,但人多轻忽近易之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松脂,使,味甘,平。杀虫用之。主耳聋,牙有蚛孔,少许咬 #11 之不落,虫自死,能贴诸疮脓血,煎膏生肌止痛,掏风。

萧炳云:又有五叶者,一丛五叶如钗,名五粒松,道家服食绝粒,子如巴豆,新罗往往进之。

《日华子》云:松脂,润心肺,下气,除邪,煎膏治瘘烂,排脓。又云:松叶,暖,无毒。炙罯冻疮,风湿疮佳。又云:松节,无毒。治脚软,骨节风。又云:松根白皮,味苦,温,无毒。补五劳,益气。

《圣惠方》:绝谷升仙不食法:取松实捣为膏,酒调下三钱,日三。则不饥渴饮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轻,日行五百里。又方:服松叶,令人不老,身生绿毛,轻身益气,久服不已。绝谷不饥渴,松叶不以多少,细切更研,每日食前以酒调下二钱,亦可粥汁服之。初服稍难,久自便矣。

《外台秘要》:《集验》疗齲齿。取松脂如锥,注齲孔内,须臾齲虫缘松脂出。《梅师方》同。又方:治恶风疾。松脂炼,投冷水中,二十遍,蜜丸。服三两,饥即服之,日三,鼻柱断离者,二百日瘥。断盐及房室。又方:疗历节诸风,百节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炼五十遍。不能五十遍,亦可二十遍。用以炼酥三升温和松脂三升熟,搅令极稠。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数食面粥为佳,慎血腥、生冷、鲊物、果子,百瘥。又方:松节酒,主历节风,四肢疼痛。松脂二十斤,酒五斗,渍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

《千金方》:治脚气十二风痹,不能行,服更生散数剂及众疗不得力,服此一剂,便能行远,不过两剂。松叶酒:松叶六十斤,细锉□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别煮松叶汁以渍米并饙饭泥酿,封头七日,发,澄。饮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众。

《梅师方》:治耳久聋。松脂三两,炼巴豆一两,和,熟捣可丸,通过以薄绵裹,内耳孔中,日一度易。

孙尚药:治脚转筋,疼痛挛急者。松节二两,细锉如米粒,乳香一钱,右件药用银、石器内慢火炒令焦,只留一分性,出火毒研细。每服一钱至二钱,热木瓜酒调下。应是筋病,皆治之。

《鬼遗方》:治疥癣。松胶香研细,入少轻粉,凡疥癣上先用油涂了,错末一日便乾,顽者三两度。

《伤寒类要》:治天行病,辟瘟方:切松叶如末,酒服方寸匕,日三,辟五年瘟。

《抱朴子》云:赵瞿病癞历年,医不瘥,家乃赍粮弃送於山穴。经月有仙人经穴见之,取囊中药赐之。教其服百余日,疮愈,颜色悦,肌肤润。仙人再过视之,瞿乞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汝可炼服之,长服身转轻,力百倍,登危陆险,终日不困。年百岁,齿不堕,发不白。夜卧常见有光,大如镜。

《野人闲话》云:伏虎尊师篇炼松脂法:十斤松脂,五度以水煮度 #12,令苦味尽,取得后,每一斤炼了松脂,入四两茯苓末。每晨水下一刀圭,即终年不食,而复延龄,身轻清爽。

槐实

味苦、酸、咸,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五 #13 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脏急痛。以七月七日取之,捣取汁,铜器盛之,日煎令可作丸,大如鼠屎,内窍中,三易乃愈。又堕胎。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枝,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皮,主烂疮。根,主喉痹,寒热。生河南平泽。可作神烛。景天为使。

《图经》曰:槐实,生河南平泽,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谨按:《尔雅》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四月、五月开花,六月、七月结实,七月七日采嫩实,捣取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采无时。今医家用槐者最多。春采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蚛。烧青枝取沥以涂癣。取花之陈久者,筛末饮服以洽下血。折取嫩房角作汤以当茗中主头风,明目,补脑。煮白皮汁以治口齿及下血,水令 #14 黑子以变白发。木上耳,取末服方寸匕,治大便血及五痔,脱肛等。皆常用有以#15 效者。

《药性论》云:槐子,臣 #16,主治大#17 热,难产。皮煮汁,淋阴囊坠肿气痛。又云:槐白皮,味苦,无毒。能主治口齿风热#18□血。以煎浆水煮含之。煎淋浴男子阴疝卵肿。

陶隐居云:槐子,以相连多者为好,十月前 #19 采之。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烂为水,核如大豆。服之令脑满,发不白而长生。今处处有之。云七月取其子,未坚固,捣绞取汁。

《日华子》云:槐子,治丈夫、妇人阴疮湿痒,催生。吞七枚。又云:槐皮,平,治中风皮肤不仁,喉痹,浸洗五痔并一切恶疮,妇人产门痒痛及汤火疮。煎膏,止痛长肉,消痈肿。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单子并五子者,只取二子、三子。以用铜锤捶破,乌牛乳侵一宿,蒸过用。

《千金方》:疗胎赤眼。取槐木枝如马鞭大,长二尺,作二段,齐头麻油一匙置铜钵中,旦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全瞑止,令仰卧,以涂向眼眦,日三度,瘥。

《千金翼方》:疗肠痔,每大便常下血。槐树上木耳取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一方》:治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取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稍稍服之 #20。

《经验方》:治下血。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调下一钱匕。

《梅师方》:治痔有虫咬谷道痒,或下脓血多。取槐白皮浓煮汁,安盆坐汤之虚其谷道,冷更暖,良久欲大便,当虫出,不过三度即愈。如用末,绵裹内下部。

《食医心镜方》:治野鸡痔下血、肠风,明目方,嫩槐叶一斤,蒸如造炙法,取叶碾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广利方》:治妊娠难产令易方。水吞槐子七枚,即出。

《广济方》:疗牙齿疼痛。取槐树白皮一握切,以酢一升煮,去滓,用 #21 盐少许,适寒温含之,日三易。

《子母秘录》:日月未足而欲产者。槐木东枝,令孕妇手把,即易产。

《产宝方》:疗崩中不止,不问年月远近方:槐耳烧作灰为末,以酒服方寸匕。

《太清草木方》:槐者,虚星之精,以十月上巳日采子服之。去百病,长生通神。

《衍义》曰:槐实,止言实,今当分为二。实本出荚中,若捣荚作煎者,当言荚也。荚中子,大如豆,坚而紫色者,实也。今本条不析出荚与荚中子,义 #22 其用各别,皆疏导风热。

槐花

味苦,平,无毒。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服。叶,平,无毒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丁肿。皮、茎同用。

《图经》曰:见槐实条下。

《简要济众》:治妇人漏下血不绝。槐花鹅不以多少烧作灰,细研。食前温酒服二钱匕。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乾。

《图经》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丘陵阪岸,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谨按《尔雅》云:枸杞,檵。郭璞云:今枸杞也。《诗˙小雅˙四牡》云:集於苞杞。陆机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

《药性论》云:枸杞,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能补益精血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白色无刺者良。

陶隐居云:今出堂邑,而石头烽大 #23 楼下最多。其叶可作羹,味小苦。俗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萝摩一名苦丸,叶厚大,作藤生,摘亦有白乳汁,人家多种之。可生啖,亦蒸煮食也。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甚美,仙人之杖,远有旨乎。

禹锡云:按《尔雅疏》云:杞,一名枸檵。郭璞云:今枸杞也。《诗˙四牡》云:集於苞杞。陆机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尔。

《抱朴子》云:家柴一名托卢,或名天精,或名却老,又名地骨。

《日华子》云:一名地仙苗,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雷公云:凡使根,掘得后使东流水浸,以物刷上土了,然后待乾,破去心,用熟甘草汤浸一宿,然后焙乾用。其根若似物命形状者上,春食叶,夏食子,秋冬食根并子也。

《食疗》云:寒,无毒。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根主去骨热,消渴。叶和羊肉作羹尤善益人。代茶法煮汁饮之,益阳事,能去跟中风痒赤膜,捣叶汁点之良。

《千金方》:治肝虚或当风眼泪等新病方。枸杞子最 #24 肥者二升捣破,内绢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讫,密封勿泄气,三七日,每旦开服,任往勿醉#25。

《经验方》:金髓煎枸杞子,不计多少。逐日旋采摘红热者,去嫩蒂子拣令洁净,便以无灰酒於净器浸之,须是瓷,用酒浸以两月为限,用蜡纸封闭紧密,无令透气,候日数足漉出,於新竹器内盛贮,旋於沙盆中研令烂细,然后以细布滤过,候研据皆毕,去滓不用,即并前渍药酒及滤过药汁搅匀,量银锅内多少升斗作番次,慢火煎成膏,切须不住手用物搅,恐粘底不匀,候稀稠得所,然后用净瓶器盛之,勿令泄气。每早辰温酒下二大匙头,夜卧服之,百日中身轻气壮,积年不废,可以羽化。

《经验后方》:治五劳七伤,庶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以石器 #26 中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葱白等调和食之。

孙真人《备急方》:治满口齿有血。枸杞根为末,煎汤,嗽后吃。又治上膈吐血妙。

《沈存中方》:陕西枸杞,长一二丈,其围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於诸处,生子如樱桃,全少核,暴乾如饼,极烂有味。

《外台秘要方》:疗眼暴天行肿痒痛。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二升,傅目。或加乾姜二两。

《治疽方》:凡患痈疽恶疮,出脓血不止者。取地骨皮不拘多少净洗,先刮上面粗皮留之,再刮取细白穰,取粗皮同地骨一处煎汤,淋疮上令脓血尽,以细穰贴之,有效。

《衍义》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谓:性由杞柳之杞。后人徒劳分别,又为之枸棘,兹强生名耳。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还如酸枣及棘,其实皆一也。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柏实

味甘,平,无毒。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生太山山谷。柏叶尤良。柏叶,味苦,微温,无毒。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四时各依方面采,阴乾。柏白皮,主火灼,烂疮,长毛发。牡蛎及桂、瓜子为之使,畏菊花、羊蹄、诸石及面曲。

《图经》曰:柏实,生太山山谷,今处处有之,而乾州者最佳。三月开花,九月结子,候成熟收采,蒸暴乾,春礧取熟人子用。其叶名侧柏。密州出者尤佳。虽与他柏相类,而其叶皆侧向而生,功效殊别。采无时。张仲景方疗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青柏叶一把,乾姜三片,阿胶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别绞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绵滤,一服尽之。

《药性论》云:柏子仁,君,恶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又云侧柏叶,君,与酒相宜,止尿血。味苦、辛,性行 #27。治冷风,历节疼痛。

《唐本》注云:柏枝节煮酿酒,主风痹,历节风,烧取末,疗病疥及癞疮良。今出陕州、宜州为胜。

《日华子》云:柏子仁,治风,润皮肤,此是侧柏子,入药微炒用。

雷公云: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乾,却用黄精自然汁於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於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乾为度。

《圣惠方》:治时气瘴疫。用社中西南柏树东南枝,取曝乾,捣罗为末,以水调下一钱匕。日三四服。《肘后方》同。又方:治大风疾,令眉鬓 #28 再生。用侧柏叶九蒸九暴,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夜一服,熟水下五丸、十丸,百日即生。

《经验后方》:治霍乱转筋。先以裹脚,然后以柏树木细锉,煮汤淋之。

《孙真人枕中记》云:采松柏法:尝以三月、四月采新生松叶,可长三四寸许,并花蕊,取阴乾,细捣为末。其柏叶,取深山岩谷中,采当年新生,可长三二寸者,阴乾,细捣为末,用白蜜为丸如小豆大。常以月一十五日,日未出时,烧香东向,手持药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欲得长肌肉,加大麻、巨胜;欲心力壮健者,加茯苓、人参。此药除百病,益元气添五脏六腑,清明耳目,强壮不衰老,延年益寿,神验。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服时乃咒曰:神仙真药,体合自然。服药入腹,天地齐年。咒讫服药。断诸杂肉、五辛。最切忌,慎之。

《姚氏方》:治鼠瘘肿核痛,未成脓。以柏叶傅着肿上,熬盐着肿上熨,令热气下,即消。

《抱朴子》:汉武 #29 帝时,猎者於终南山见一人,无衣服,身皆生黑毛。跳坑越涧如飞,乃密伺其所在,合围取得,乃是一妇人。问之:言我是秦之宫人,关东贼至,秦王出降,惊走入山,饥无所食,泊欲饥死。有一老公,教我吃松柏叶、实,初时苦涩,后稍便吃,遂不复饥。冬不寒,夏不热,此女是秦人,至成帝时,三百余载也。

《列仙传》曰: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

《别说》云:谨按陶隐居说:柏忌取冢墓上者,今云出乾州者最佳。则乾州柏茂大者,皆是乾陵所出,他处皆无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实气味丰美可也。乾陵之柏,异於他处,其木未有无文理者,而其文多为菩萨云气、人物鸟兽,状极分明可观。有盗得一株径尺者,可直万钱,关右人家,多以为贵,宜其子实最佳。又以枝节烧油膏,傅恶疮久不差有虫者。牛马畜产有疮疥,名为重病,以傅之。

《衍义》曰:柏,取储以疗马瘑疥,今未见用松储。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尝官陕西,每登高望之,虽千万株,皆一一西指。盖此木至坚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气所制,故一一向之。

茯苓

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懑,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好唾 #30,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茯神:平。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乾,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乾。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图经》曰:茯苓,生太山山谷,今泰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白、赤二种。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於本根上生。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槎蘖,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神仙方多单饵之。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绢囊盛,於三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乾又蒸,如此三过。乃取牛乳二斗和合,着铜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取,随性任饱服之,则不饥。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饮之,任食无碍。旧说琥珀,是千年茯苓所化,一名江珠。张茂先云:今益州永昌出琥珀,而无茯苓。又云:烧蜂窠所作。二说张皆不能辨。按《南蛮地志》云:村邑多琥珀,云是松脂所化。又云:枫脂为之,彼人亦不复知。地中有琥珀,则傍无草木,入土浅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初如桃胶,久乃坚凝。其方人以为枕,然古今相传是松类,故附於茯苓耳。

《药性论》云:茯苓,臣,忌米醋。能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赤者破结气。又云:茯神,君,味甘,无毒。主惊痫,安神定志,补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加而用之。其心名黄松节,偏治中偏风,口之 #31 喎斜,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虚而健忘。

陶隐居云:按药无马间,或是马茎,声相近故也。今出郁州,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明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荣而理胃,上品仙药也。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仙方惟 #32 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范子》云:茯苓出嵩高三辅。

《淮南子》云:下有茯苓,上有菟丝。注云: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

《典卫》云:茯苓者,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

《广志》云:茯神,松汁所作,胜茯苓。或曰:松根茯苓贯着之,生朱提汉阳县。

《日华子》云:茯苓,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忌酸及酸物。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皮心神了,捣令细,於水盆中搅令浊 #33,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白#34 黑晴点小,兼盲目。甚忌之。

《圣惠方》:治面皯疱及产妇黑疱如雀卵色。用白茯苓末,蜜和傅之。

《经验后方》:养老延年服茯苓方:华山挺子茯苓,研削如枣许大,令四方有角,安於新瓷瓶内,以好酒浸,以三重纸封其头后,一百日开,其色当如饧糖。可日食二块,百日后肌体润泽,服一年后,可夜视物,久久食之,肠化为筋,可延年耐老,面若童颜。

孙真人《枕中记》: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夜如昼,二年后役使鬼神,四年后玉女来侍。

《抱朴子》: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灭,面生光玉泽。神仙服茯苓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为散。每服三钱,水调下,日三。

《衍义》曰:茯苓,乃樵斫讫 #35 多年松根之气所生。此盖根之气味,噎郁未绝,故为是物。然以#36 由土地所宜与不宜,其津气盛者,方发泄於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离其本体,则有苓之义。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气而不甚盛,故止能伏结於本根。既不离其本,故曰茯神。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类,皆生於枯木、石、粪土之上,精英未沦,安得不为物也。其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之说,甚为轻信。

琥珀

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生永昌。

《图经》曰:文具茯苓条下。

《药性论》云:琥珀,君。治百邪,产后血疹痛。

陶隐居云:旧说云:是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俗有琥珀中有一蜂,形色如生。《博物志》又云:烧蜂窠所作。恐非实,此或当蜂为松脂所枯,因坠地沦没尔。亦有煮煅鸡子及青鱼枕作者,并非真。惟以拾芥为验。俗中多带之辟恶。刮屑服,疗瘀血至验。

陈藏器云:琥珀,止血生肌,合金疮。和大黄、鳖甲,作散子,酒下方寸匕,下恶血,妇人腹内血尽即止。宋高祖时,宁州贡琥珀枕,碎以赐军士傅金疮。《汉书》云:出罽宾国,初如桃胶,凝乃成焉。

雷公云:凡用,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瑿珀、琥珀。红松脂如琥珀,只是浊,太脆,文黄。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粗皮皱。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文似新马尾松心文,一路赤,一路黄。物象珀其内自有物命,动此使有神妙。坚珀,其珀是众珀之长,故号曰凿珀。琥珀如血色,热於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夫入药中,用水调侧柏子末,安於瓷锅子中,安琥珀於末中了,下火煮,从巳至申,别有异光,别捣如粉重筛用。

《衍义》曰:琥珀,今西戎亦有之,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浊,彼土人多碾为物形。若谓千年茯苓所化,则其间有沾着蜾蠃蜂蚁宛然完具者,是极不然也。《地理志》云:林邑多琥珀,实松脂所化然 #37 耳。此说为胜。但土地有所宜不宜#38 故有能化有不能化者。

《通典》曰:南蛮、海南、林邑国、秦象郡、林邑县,多出琥珀。松脂沦入地下,及傍不生草木,深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焉,初如桃胶,凝成乃坚敻,光彩甚丽。

《外台秘要》:治鱼经骨横喉中,琥珀珠一物,贯串着绳,推令前,入至鲠所,又复推以牵引出矣。又方:从高坠下,若为重物所顿笮得瘀血。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取蒲黄二三匕服,日四五度。

榆皮

味甘,平,无毒。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肠胃邪热气,消肿。性滑利。久服轻身不饥,其实尤良。疗小儿头疮痂疕。花,主小儿痫,小便不利,伤热。一名零榆。生颖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暴乾,八月采实,并勿令中湿,湿则伤人。

《药性论》云:榆白皮,滑。能主利五淋,治不眠,疗齁。取白皮阴乾后,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瘥。

陶隐居云:此即今榆树,剥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荚人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公所谓榆令人瞑也。断谷,乃屑其皮并檀皮服之,即令人不饥。

孟诜云:生皮主暴患赤肿,以皮三两捣,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 #39 治女人妬乳肿。服丹石人采叶生服一两顿佳。子作酱食,能助肺,杀诸虫下气,令人能食,消心腹间恶气,卒心痛,食之良。

《外台秘要》:治渴,小便利非淋方。榆皮二片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千金方》:五色丹,俗名油肿。若犯多致死,不可轻之。以榆白皮末和鸡子白傅之。

《备急方》:疗身体暴肿满。榆皮捣屑,随多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

《子母秘录方》:疗妊娠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

《别说》云:谨按:榆白皮焙乾为末,妇人妊娠临月,日三服方寸匕。令产极易,生产下儿身皆涂之,信其验也。又湿捣治如糊,用枯瓦石极有力,京东西北人,以石为碓觜,每用此以胶之。

《衍义》曰:榆皮,今初春先生荚者是。去上皱涩乾枯者,将中间嫩处,锉、乾、硙为粉,当歉岁,农将以代食,叶青嫩时收贮,亦用以为羹茹。嘉佑年,过丰、沛,人阙食,乡民多食此。

酸枣

味酸,平,无毒。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生河东川泽。八月采实,阴乾,四十日成。恶防己。

《图经》曰:酸枣,生河东川泽,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阴乾,四十日成。《尔雅》辨枣之种类曰:实小而酸,曰樲枣。《孟子》曰:养其樲枣。赵岐注:所谓酸枣是也。

陶隐居云:今出东山间,云即是山枣树子。子似武昌枣而味极酸,东人乃啖之以醒睡。

《唐本》注云:此即樲枣实也,树大如大枣,实无常形,但大枣中味酸者是。《本经》惟用实,疗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用其仁,补中益气,自补中益肝已下,此为酸枣仁之功能。又於下品白棘条中,复云用其实。今医以棘实为酸枣,大误。今注陶云醒睡,而《经》云疗不得眠。盖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疗不得眠,正如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也。此乃棘实,更非他物。若谓是大枣味酸者,全非也。酸枣小而圆,其核中仁微扁;大枣仁大而长,不类也。

《日华子》云:酸枣仁治脐下满痛。

雷公云:酸枣仁,凡使,采得后晒乾,取叶重拌酸枣仁蒸半日子 #40,去尖皮了,任研用。

《圣惠方》:治胆虚,睡卧不安,心多惊悸。用酸枣仁一两,炒令香熟,捣细为散。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不计时候服。又方:治骨蒸劳,心烦不得眠卧。用酸枣仁一两,水一大盏,半研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更候煮过。不计时候食之。

《外台秘要》:疗齿虫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是枣树棘 #41 朽落地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即瘥。

《简要济众方》:治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沉睡多。酸枣仁一两生用,金挺腊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七分,煎六分,无时温服。

《衍义》曰:酸枣,微热,《经》不言用仁,仍疗不得眠。天下皆有之,但以土产宜与不宜。嵩阳子曰:酸枣县,即滑之属邑。其木高数丈,味酸,医之所重。今市人卖者皆棘子,此说未尽。殊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居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堑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徒以世人之意如此,在物则曷若是也。其实一本。以其不甚为世所须,及碍塞行路,故成大木者少,多 #42 为人樵去。然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窠小者气味薄,木大者气味厚,又有此别。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者,亦好,亦土地所宜也,并可取仁。后有白棘条,乃是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刺亦少,实亦大。故枣取大木,刺取小窠也,亦不必强分别尔。

檗木

黄檗也。味苦,寒,无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根,一名檀桓。主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饥渴。久服轻身延年,通神。生汉中山谷及永昌。恶乾漆。

《图经》曰:檗木,黄檗也。生汉中山谷及永昌,今在处有之,以蜀中者为佳。木高数丈,叶类茱萸及桩、楸叶,经冬不凋。皮外白,裹探黄色。根如松下茯苓作结块。五月、六月采皮,去皴粗,暴乾用。其根名檀桓。别有一种多刺而小,细叶者,名刺檗,不入药用。又下品有小檗条,木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两头尖,人对以黄 #43,今医家亦稀用。

《药性论》云:黄檗,使,平。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傅之。

陶隐居云:今出邵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出东山者,厚而色浅.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小树,状如石榴,皮黄而苦,俗呼为子檗,亦主口疮。又小树多刺,皮亦黄,亦主口疮。

《日华子》云:安心除劳,治骨蒸,洗用明目,多泪,口乾心热,杀蛔 #44 虫,治蛔心痛,疥疮,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身皮力微次於根。

雷公曰:凡使,用刀削上粗皮子,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日乾,用蜜涂,文武火炙令蜜尽为度。凡修事五两,用蜜三两。

《外台秘要方》:口中及舌生痈烂,锉黄檗含之。

《千金方》:能治小儿重舌。以黄檗、苦竹沥浸沥点舌上。

《肘后方》:咽喉卒肿,食饮不通。黄檗薄傅肿上,冷复易之,用苦酒和末佳。

《葛氏方》:卒喉痹。取黄檗片切含之。又黄檗一斤□咀,酒一斗,煮三沸,去滓,恣饮便愈。

《经验方》:治呕血。黄檗好者,以蜜涂之。乾杵末,用麦门冬熟水调下二钱匕,立瘥。

《梅师方》:治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煞人。捣黄檗末,和鸡子白涂之。

《深师方》:疗伤寒热病口疮。黄檗皮削去上粗皮,取裹好处薄削,以崖蜜渍之一宿,唯欲令浓,含其汁良久吐,更含 #45。若胸中热,有疮时,饮之五合尤佳。《圣惠方》同。

《衍义》曰:檗木,今用皮,以蜜匀炙,与青黛各一分,同为末,入生龙脑一字,研匀,治心脾热。舌头生疮,当掺疮上有涎即吐。又张仲景檗皮汤,无不验《伤寒论》中已着。

楮实

味甘,寒,无毒。主阴痿,水肿,益气充肌肤,明目。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少室山。一名谷实。所在有之。八月、九月采实,日乾,四十日成。叶,味甘,无毒。主小儿身热,食不生肌,可作浴汤。又主恶疮,生肉。树皮,主逐水,利小便。茎,主瘾疹痒。单煮洗浴。皮间白汁,疗癣。

《图经》曰:楮实,生少室山,今所在有之。此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文,谓之斑谷,今人用为冠者;一种皮无花,枝叶大相类。但取其叶似葡萄叶,作瓣而有子者为佳。其实初夏生,如弹大,青绿色,至六七月渐深红色,乃成熟。八月、九月采,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日乾。仙方单服其实。正赤时收取中子,阴乾。筛末,水服二钱匕,益久乃佳。医方但贵楮实,余亦稀用。俚俗或取其木枝中白汁,涂癣甚效。

《药性论》云:皮木亦可单用。味甘,平,无毒。能治水肿气满。叶乾炒末,溲面作□饦食,主水痢。

陶隐居云:此即今谷树也。仙方采捣取汁和丹用,亦乾服,使人通神见鬼。南人呼谷纸,亦为楮纸,武陵人作谷皮衣,又甚坚好尔。

《日华子》云:楮实,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助腰膝,益颜色,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谷。又云:楮叶,凉,无毒。治刺风身痒,此是斑谷树。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用水浸三日,将物搅旋投水,浮者去之,然后日乾,却用酒浸一伏时了,便蒸,从巳至亥,出,焙令乾用。

《圣惠方》:治癣湿痒。用楮叶半斤,细切捣,封傅癣上。

《抱朴子》云:楮实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夜应彻视见鬼神。道士梁顿,年七十乃服之,更少壮,到百四十岁,能夜出行及走马。

《修真秘旨》曰:服楮实者,转 #46 为骨软矣。

槐胶

主一切风,化涎,治肝脏风,筋脉抽掣,及急风口噤,或四肢不收,顽痹或毒风,周身如虫行,或破 #47 伤风,口眼偏斜,腰脊强硬。任作汤散丸煎,杂诸药用之,亦可水煮和诸药为丸及作汤下药。新定。

瑿乌兮切

味甘,平,无毒。古来相传云:松脂千年为茯苓,又千年为琥珀,又千年为瑿。然二物烧之,皆有松气,为用与琥珀同。补心安神,破血尤善。状似玄玉而轻。出西戎来,而有茯苓处见无此物。今西州南三百里望碛中得者,大则方尺,黑润而轻,烧之腥臭。高昌人名为木瑿,谓玄玉为石瑿。洪州土石间得者,烧作松气,破血生肌与琥珀同,见风拆破,不堪为器。量此二种及琥珀,或非松脂所为也。有此差舛,今略论也。新见唐本。

陈藏器云:苏於琥珀注后出瑿功状,按瑿本功外,小儿带之辟恶,磨滴目翳赤障等。

《太平广记》云:《梁四公子传》曰:交河之间平渍中,掘深一丈,下有瑿珀,黑逾钝 #48 漆,或大如车轮。末服之,攻妇人小肠症痻#49 诸疾。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竟

#1 右:晦明轩本作“君”,属上读。

#2 土: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3 心:晦明轩本作“九”。

#4 绢: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 一:晦明轩本作“二”。

#6 拘:晦明轩本作“车”。

#7 八: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8 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9 粟:晦明轩本作“栗”。

#10 推:晦明轩本作“惟”。

#11 咬:原作“芠”,据晦明轩本改。

#12 度:晦明轩本作“过”。

#13 五:晦明轩本作“绝”。

#14 令:晦明轩本作“吞”。

#15 以:晦明轩本作“殊”。

#16 臣:原作“目”,据晦明轩本改。

#17 大:原作“之”,据晦明轩本改。

#18 热:晦明轩本作“疳”。

#19 前:晦明轩本作“巳日”。

#20 适寒温稍稍服之:此七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1 用:原作“者”,据晦明轩本改。

#22 义:晦明轩本作“盖”。

#23 大:晦明轩本作“火”。

#24 最:晦明轩本作“取”。

#25 醉:原作“药”,据晦明轩本改。

#27 石器:晦明轩本作“豉汁”。

#28 行:晦明轩本作“涩”。

#29 鬓:原作“耳”,据晦明轩本改。

#30 武:晦明轩本作“成”。

#31 唾:晦明轩本作“睡”。

#32 之:晦明轩本作“面”。

#33 惟:原作“推”,据晦明轩本改。

#34 浊:原作“独”,据晦明轩本改。

#35 白:晦明轩本作“并”。

#36 讫:原作“记”,据晦明轩本改。

#37 以:晦明轩本作“亦”。

#38 然:晦明轩本无“然”字。

#39 不宜:此二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0 亦:原作“以”,据晦明轩本改。

#41 子:晦明轩本作“了”。

#42 棘: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3 少多:此二字原倒,据晦明轩本乙正。

#44 人对以黄:晦明轩本作“人锉以染黄”。

#45 蛔:晦明轩本作“疳”。

#46 含:原作“令”,据晦明轩本改。

#47 转:晦明轩本作“辄”。

#48 破:原作“被”,据晦明轩本改。

#49 钝:晦明轩本作“纯”。

#50 痻:晦明轩本作“症”。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一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上品

乾漆

味辛,温,无毒、有毒。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生汉中川谷。夏至后采,乾之。半夏为 #1 之使,畏鸡子,今又忌油脂。

《图经》曰:乾漆、生漆,出汉中川谷,今蜀、汉、金、峡、襄、歙州皆有之。多高三二丈,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子一若牛李,木心黄。六月、七月以竹筒钉入木中取之。崔豹《古今注》曰: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则成漆是也。乾漆,旧云用漆桶中自然乾者,状如蜂房,孔孔隔者。今多用筒子内乾者,以墨如□,坚若铁石为佳。《华佗传》:彭城樊阿,少师事佗,求服食法。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方,云服之去三虫,利五脏,轻身益气,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年五百余岁。漆叶所在有之。青黏生於丰沛、彭城及朝歌。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出於迷人入山者,见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为佳,语阿,阿秘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怪之,以问所服食,阿因醉乱误说,人服多验。

陶隐居云:今梁州漆最胜,益州亦有,广州漆性急易燥。其诸处漆桶上盖里,自然有乾者,状如蜂房,孔孔隔者为佳。生漆毒烈,人以鸡子和服之去虫,犹有啮肠胃者。畏漆人乃故 #2 死。外气亦能使身肉疮肿,自别有疗法。仙方用蟹消之,为水炼服,长生。

《外台秘要》:疗蛔虫,心痛,恶心吐水。乾漆熬捣蜜和丸。服十五丸,一日再服。

《经验方》:治妇人不曾生长,血气,脏腑疼痛不可忍,及治丈夫元气、小肠气撮痛者。并宜服二圣丸:乾漆一两为末,湿漆一两,先将湿漆入铫子一内,熬如一食饭间已来住火,与乾漆末一处拌和丸如半皂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吞下,无时。如元气、小肠、膀胱气痛,牙关紧急,但击开牙关,温酒化一丸灌下必安。怕漆人不可服。

《简要济众方》:治九种心痛及腹胁积聚滞气。筒子乾漆二两,捣碎炒烟出,细研,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热酒下,醋汤亦得,无时服。

《杜壬方》:治小儿胃寒,虫上诸证,危恶与痫相似。乾漆捣炒烟尽,白入芜荑等分,为细末。米饮调下一字至一钱。

《衍义》曰:乾漆,若湿漆,药中未见用,凡用者,皆乾漆耳。其湿者,在燥热及霜冷时,则难乾。得阴湿,虽寒月亦易乾。亦物之性也。若沾渍人,以油治之。凡验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细而不断,断而急收起。又涂於乾竹上,荫之速乾者,并佳。余如《经》。

五加皮

味辛、苦,温、微寒,无毒。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久服轻身耐老。一名豺节。五叶者良。生汉中及冤句。五月、七月采茎,十月采根,阴乾。远志为之使,畏蛇皮、玄参。

《图经》曰:五加皮,生汉中及冤句,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茎、叶俱青,作丛。赤茎又似藤蔓,长三五尺,上有黑刺。叶生五叉作簇者良。四叶、三叶者最多,为次。每一叶下生一刺。三四月开白花,结细青子,至六月渐黑色。根若荆根,皮黄黑,肉白,骨坚硬。五月、七月采茎,十月采根,阴乾用。

《药性论》云:五加皮有小毒。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_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二 #3 岁不能行,用此便行走。

陶隐居云:今近道处处有,东间弥多。四叶者亦好。煮根茎酿酒,主益人。道家用此作灰,亦以煮石,与地榆并有秘法。

《日华子》云: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叶治皮肤风,可作蔬菜食。

《东华真人煮石经》:舜常登苍梧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用偃息正道。五加也。又异名曰金盐。昔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常言:何以得长久?何不食石用金盐。母何以得长寿?何不食石用玉豉。玉豉者,即地榆也。五加、地榆皆是煮石而饵得长生之药也。昔尹公度闻孟绰子、童 #4 士固共相与言曰: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安用明月宝珠。

鲁定公云:母单服五加酒,以致不死,临隐去佯托死,时人自莫之悟耳。张子声、杨建始、王叔才、于出 #5 彦等,皆服此酒而房室不绝,得寿三百年,有子二十人。世世有得服五加酒散,而获延年不死者,不可胜计。或只为散以代汤茶而饵之,验亦然也。大王君谓五加云:盖天有五车之星精也。金应五胡#6,人应五德,位应五方,物应五车。故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液;白气入节,则有西方之津;赤#7 气入华,则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则有北方之饴;黄烟入皮,则有戊己之灵。五神镇主,相转育成。用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婴也。

牡荆实

味苦,温,无毒。主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生河间、南阳、冤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采实,阴乾。得朮、柏实、青葙,共疗头风,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图经》曰:牡荆,生河间、南阳、冤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中。今眉州、蜀州及近京亦有之,此即作棰杖者,俗名黄荆是也。枝茎坚劲,作科不为蔓生,故称牡。叶如蜱麻,更疏瘦。花红作穗。实细而黄,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荆也。八月、九月采实,阴乾。此有青、赤二种,以青者为佳。谨按《登真隐诀》云:荆木之华叶,通神见鬼精。注云:寻荆有三种。直云荆木,即是今可作棰杖者,叶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药。方卫则用牡荆,牡荆子入药,北方人略无识其木者。

崔元亮《集验方》:治腰脚蒸法:取荆叶不限多少,蒸令熟热,置於瓮中,其下 #8 着火温之。以病人置於叶中,剩着叶盖,须臾当汗出药中旋旋吃饭,稍倦即止。便以绵衣盖,避风,仍进葱豉酒及豆酒并得,以差为度。

蔓荆实

味苦、辛,微寒、平、温,无毒。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长虫,主风头痛,脑呜,目泪出,益气。久服轻身耐老,令人光泽,脂致音雉。小荆实亦等。恶乌头、石膏。

《图经》云:蔓荆实,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陇、明、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尺,对节生枝。初春因旧枝而生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浅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实,斑黑,如梧子许大而轻虚。八月、九月采。一说作蔓生,故名蔓荆。而今所有,并非蔓也。

《药性论》云:蔓荆子,臣。治贼风,能长髭发。

陶隐居云:小荆即应是牡荆蔓荆 #9。牡荆子大於蔓荆子,而反呼为小荆,恐或以树形为言,复不知蔓荆树若高大小。

《日华子》云:利关节,治赤眼,痫疾。注云:海盐亦有大如豌豆,蒂有小轻软盖子。六七八月采。

雷公云: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乾用。

《衍义》曰:蔓荆实,诸家所解,蔓荆、牡荆纷然不同。今既言蔓荆,明知是蔓生,即非高木也。况此牡荆,则是木上生者。况《汉书˙郊祀志》所言,以牡荆茎为幡竿。故知蔓荆即子大者是,又何疑焉。后条有栾荆,此即便是牡荆也。子青色,如茱萸,不言更立栾荆条。故文中云:本草不载 #10、亦无别名,但有栾花,功用又别,断无疑焉。注中妄称石荆当之,其说传见穿凿。

辛夷

味辛,温,无毒。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可作膏药用之,去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一名辛矧,一名侯桃,一名房木。生汉中川谷。九月采实,暴乾。芎藭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图经》曰:辛夷,生汉中川谷。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庭亦多种植。木高数丈,叶似柿而长。正月、二月生花似着毛小桃子,色白蒂紫。花落无子。至夏复开花,初出如笔,故北人呼为木笔花。又有一种,枝、叶并相类,但岁一开花,四月花落时,有子如相思子。或云都是一种。经一二十年老者,方结实。即其花开早晚,亦随南北节气寒温。九月采实,暴乾用。或云:用花蕊缩者良,已开者劣,谢者不佳。

《药性论》云:辛夷,臣。能治面生野~ 疱,面脂用,生光华。

《日华子》云: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入药微炙,已开者劣,谢者不佳。

雷公云:凡用之,去粗皮,拭上赤肉毛了,即以芭蕉水浸一宿漉出,用浆水煮,从已至未,出,焙乾用。若治眼目中患,即一时去皮,用向里实者。

桑上寄生

味苦、甘,平,无毒。主腰痛,小儿背强巨两切,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其实明目,轻身通神。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一名茑音鸟。生洪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乾。

《图经》曰:桑寄生,出洪农山谷桑上,今处处有之。云是乌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叶似橘而厚软,茎似槐枝而肥脆。三四月生花,黄白色。六月、七月结实,黄色,如小豆大。三月三日采茎,叶阴乾。凡檞、榉、柳、水杨、枫等上,皆有寄生,惟桑上者堪用。然殊难辨别,医家非自采不敢用。或云断其茎而视之,其色深黄并实中有汁稠粘者为真。

《药性论》云:桑寄生,臣。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日华子》云:助筋骨,益血脉。采人多在榉树上收,呼为桑寄生。在桑上者极少,纵有,形与榉树上者亦不同,次即枫树上,方同榉树上者,黄色。七月、八月采。

雷公云:凡使,在树上自然生独枝树是也。采得,用铜刀和根、枝、茎细锉,阴乾任用。勿令见火。

《衍义》曰:桑寄生,新旧书云:今处处有之。从宦南北,实处处难得。岂岁岁窠斫摘践之,苦而不能生邪?抑方宜不同也?若以为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则麦当生麦,谷当生谷,不当但生此一物也。又有於柔滑细枝上生者,如何得子落枝节间?由是言之,自是感造化之气,别是一物。古人当日惟取桑上者,实假其气耳。又云:今医家鲜用,此极误矣。今医家非不用也,第以难得真桑上者。当 #11 得真桑寄生,下咽必验如神。向承乏吴山,有求药於诸邑者,乃遍令人搜摘,卒不可得,遂以实告,甚不乐。盖不敢以伪药罔人。邻邑有人,伪以他木寄生送之,服之逾月而死。哀哉!

杜仲

味辛、甘,平、温,无毒。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月 #12 采皮。恶蛇蜕皮、玄参。

《图经》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亦有之。木高数丈,叶如辛夷,亦类柘,其皮类厚朴,折之内有白丝相连。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用。江南人谓之檰。初生叶嫩时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乾末作汤。

《药性论》云:杜仲,味苦。能治肾冷_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

《日华子》云:暖。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雷公云: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和作一两,炙之尽为度,炙乾了细锉用。凡修事一斤,酥二两,蜜三两,二味相合,令一处用之。

《圣惠方》:治卒患腰脚疼痛,补肾。杜仲一两去粗皮,炙微黄锉,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用羊肾一对,细切去脂膜,入药中煮,次入薤白七茎,盐、花椒、姜、醋等和作羹吃。空腹食之。

《胜金方》:治妇人胎脏不安,并产后诸疾,宜服杜仲丸。瓦上乾,於木臼中杵为末,煮枣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烂嚼以糯米饮下。

枫香脂

味辛、苦,平,无毒。主瘾疹风痒,浮肿齿痛。一名白胶香。其树皮,味辛,有小毒。主水肿,下水气,煮汁用之。所在大山皆有。

《图经》曰:枫香脂,旧不载所出州郡,云所在大山皆有,今南方及关陕多有之。似白杨,甚高大。其叶圆而作歧 #13,有三角而香。二月有花,白色。乃连着实,大如鸭卵。八月、九月熟,暴乾可烧。《南方草木状》曰:枫实惟九真有之。用之有神,乃难得之物。其脂为白胶香,五月斫为坎,十一月采之。其皮性涩,止水痢。水煎饮之。任防《述异记》曰:南中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灵枫,盖瘤瘿也。至今越巫有得之者,以雕刻鬼神,可致灵异。下沉香条有枫香云,疗风瘾疹痒毒。与此相类,即一物也。

陈藏器云:枫皮本功外,性涩,止水痢。苏云下水肿,水肿非涩药所疗,苏为误尔。又云有毒,转明其谬。水煎止下痢为最。

《日华子》云:枫皮,止霍乱,刺风,冷风。煎汤浴之。

《衍义》曰:枫香,与松脂皆可乱乳香,尤宜区别。枫香微黄白色,烧之尤见真伪。兼能治风瘾疹痒毒。水煎热煠洗。

女贞实

味苦、甘,平,无毒。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生武陵川谷,立冬采。

《图经》曰:女贞实,生武陵川谷,今处处有之。《山海经》云:太山多真木,是此木也。其叶似枸骨及冬青,木极茂盛,凌冬不凋,实 #14 细青白色。九月而实成,似牛李子。立冬采实,暴乾。其皮可以浸酒。或云:即今冬青木也。而冬青木肌理白,文如象齿,道家取以为简,其实亦浸酒,去风补血。

木兰

味苦,寒,无毒。主身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庖 #15 酒齄,恶风癫疾,阴下痒湿,明耳目,疗中风伤寒,及痈疽水肿,去臭气。一名林兰,一名杜兰。皮似桂而香。生零陵山谷及太山。十二月采皮,阴乾。

《图经》曰:木兰,生零陵山谷及太山,今湖、岭、蜀、川诸州皆有之。木高数丈,叶似菌桂叶,亦有三道纵文,皮如板桂,有纵横文,香味劣於桂。此与桂枝全别,而韶州所生,乃云与桂同是一种。取外皮为木兰,中肉为桂心。盖是桂中之一种耳。十一月、十二月采,阴乾用。任防《述异记》云: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又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舟,至今在洲中。今诗家云木兰舟,出於此。

陶隐居云:零陵诸处皆有。状如楠树,皮甚薄而味辛香。今益州有皮厚,状如厚朴,而气味为胜。今东人皆以山桂皮当之,亦相类。道家用合香亦好。

《外台秘要方》:疗面上齄□皯□方。木兰皮一斤,细切,以三年酢浆渍之自 #16 日,出,於日中晒捣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

《子母秘录方》:疗小儿重舌。木兰皮一尺,广四寸,削去粗皮,用醋一升渍取汁,注重舌上。

蕤核

味甘,温、微寒,无毒。主心腹邪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目肿眦烂,齆鼻,破心下结痰痞气。久服轻身益气,不饥。生函谷川谷及巴西。

《图经》曰:蕤核,生函谷川谷及巴西,今河东亦有之。其木高五七尺,茎间有刺。叶细似枸杞而尖长,花白,子红紫色,附枝茎而生,类五味子。六月成熟,五月、六月采实,去核壳阴乾。刘禹锡《传信方》所着法最奇,云眼风泪痒,或生翳,或赤眦,一切皆主之。宣州黄连捣筛末,蕤核人去皮碾为膏,缘此性稍湿,末不得故耳。与黄连等分和合,取无蚛病乾枣三枚,割头少许留之却核,以二物满填於中,却取所割下枣头,依前合定,以少绵裹之,惟薄绵为佳。以大茶碗量水半碗,於银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鸡子以来,以绵滤,待冷点眼,万万不失。前后试验数十人皆应,今医家亦多用得效,故附之。

陶隐居云:今从北方来,云出彭城间。形如乌豆大,圆而扁,有文理,状似胡桃桃核。今人皆合壳、用为分两,此乃应破 #17 取人秤之。医方惟以药#18 眼。《仙经》以合守中丸也。

雷公云:凡使,先汤浸去皮、尖,擘作两片。用芒消、木通草二束,和蕤人同水煮一伏时后沥出,去诸般药取羹人,研成膏,任加减入药中使。每修事四两,用芒消一两,木通草七两。

丁香

味辛,温,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能发诸香。其根疗风热毒肿。生交、广、南蕃。二月、八月采。

《图经》曰:丁香,出交、广、南蕃,今惟广州有之。本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二月、八月采子及根。又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

《药性论》云:丁香,臣。能主冷气腹痛。

《日华子》云:治口气反胃,鬼疰蛊毒,及疗肾气、贲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冷气,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雷公云:凡使,有雄雌。雄颗小,雌颗大,似怀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若欲使雄,须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

《简要济众方》: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乾柿蒂一两,焙乾,捣罗为末。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

《千金方》:治乾霍乱,不吐不下方。丁香十四枚末,以热汤一升和之,顿服。

《衍义》曰:丁香,《日华子》云治口气。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气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味尤佳。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内阴 #19 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

沉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图经》曰: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香、煎香同是一本。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惟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有之。其木类椿、榉,多节,叶似橘,花白。子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色而味辛。交州人谓之蜜香。若欲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干俱朽烂,其木心与枝节不坏者即香也。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坚黑而沉水者,为沉香。半沉半浮与水面平者,为鸡骨。最粗者,为煎香。又云:沉香中形如鸡骨者,为鸡骨香。形如马蹄者,为马蹄香。然今人有得沉香奇好者,往往亦作鸡骨形,不必独是煎香也。其又粗不堪药用者为生结黄熟香。其实一种,有精粗之异耳。并采无时。又熏陆香,形似白胶,出天竺、单于二国。《南方草木状》如熏陆出大秦国,其木生於海边沙上,盛夏木胶出沙上,夷人取得,卖与贾客,乳香亦其类也。

《广志》云:南波斯国松木脂,有紫赤如樱桃者名乳香,盖熏陆之类也。今人无复别熏陆者,通谓乳香为熏陆耳。治肾气,补腰膝,霍乱吐下,冲恶中邪气,五疰,治血,止痛等药及膏煎多用之。然至黏难研,用时以缯袋挂於窗隙间,良久取研之乃不黏。又鸡舌香,出昆仑及交州以南。枝、叶及皮并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枣核,此雌者也。雄者着花不实,采花酿之以成香。今医家又一说云:按三省故事,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芬芬 #20 也。而方家用鸡舌香疗口臭者,亦缘此义耳。苏合香生中台川谷。苏恭云:此香从西域及昆仑来,紫色,与真紫檀相似,而坚实,极芬香。其香如石,烧之灰白者好,今不复见。此等广南虽有此而类苏木,无香气,药中但用如膏油者,极芬烈耳。陶隐居以为是狮子屎,亦是指此膏油者言之耳。然狮子屎,今内帑亦有之。其臭极甚,烧之可以辟邪恶,固知非此也。《梁书》云:天竺出苏合香,是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又有檀香,木如檀,生南海。消风热肿毒,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有人#21 种,黄、白、紫之异。今人盛用之。真紫檀,旧在下品,亦主风毒。苏恭云:出昆仑盘盘国,虽不生中华,人间遍有之。檀木生江、淮及河朔山中。其木作斧柯者,亦檀香类,但不香耳。

陶隐居云:此香合香家要用,不入药。惟疗恶核毒肿,道方颇有用处。

《日华子》云:沉香,味辛,热,无毒。调气,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

雷公云:沉香,凡使须要不枯者,如觜角硬重沉於水下为上也,半沉者次也。夫入丸散中用,须候众药出即入拌和用之。

《衍义》曰:沉香木,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交干连枝,岗岭相接,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合数人抱。木性虚柔,山民或以构茅庐,或为桥。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沉,或为煎,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盖山民入山,见香木之曲干斜枝,必以刀斫成坎,经年得雨水所渍,遂结香。复以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遂名鹧鸪斑,燔之极清煎 #22。沉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俗谓之角沉。黄沉乃枯木中得者,宜入药用。依木皮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备。在土中岁久,不待刓剔而成者,谓之龙鳞。亦有削之自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蜡沉,尤难得也。然《经》中止言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余更无治疗。今医家用以保和卫气,为上品药,须极细为佳。今人故多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独行则势弱,与他药相佐,当缓取效,有益无损,余药不可方也。熏陆香木,叶类棠梨。南印度界,阿咤厘国出,今谓之西香。南番者更佳,此即今人谓之乳香,为其垂滴如乳。熔塌在地者,谓之塌香,皆一也。

熏陆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伏尸。

《图经》曰:文具沉香条下。

《唐本》云:熏陆香,微温。去恶气,恶疮。出天竺国及邯郸。似松脂,黄白色,天竺者多白,邯郸者夹绿色,香不甚。

《梅师方》:治齿虫痛不可忍。嚼熏陆香咽其汁,立瘥。

鸡舌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图经》曰:文具沉香条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鸡舌香,使,味辛,无毒。入吹鼻散子中用,杀脑疳。入诸香中,令人身香。

《齐民要术》云: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

《抱朴子》云: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治目中之病。应邵汉官侍中,年老口臭,帝赐鸡舌香含之。

《外台秘要方》:疗齲齿方,煮鸡舌香汁含之,瘥。

檀香

热,无毒。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

《图经》曰:文具沉香条下。

陶隐居云:白檀,消热肿。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主心腹霍乱,中恶,鬼气,杀虫。白檀树如檀,出海南。

《日华子》云:檀香,热,无毒。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傅外肾并腰肾痛处。

乳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

《图经》曰:文具沉香条下。

陈藏器云:盖熏陆之类也。其性温。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疖令内消。

《日华子》云:味辛,热,微毒。下气,益精,补腰膝,治肾气,止霍乱,冲恶中邪气,心腹痛,疰气。煎膏止痛长肉,入丸散微炒杀毒,得不黏

《博济方》:治子死腹中。黄明乳香,以端午日午时或岁除夜收猪心血相和,研为丸如鸡头大,以红绢袋盛,挂於门上。如患者,冷酒磨下一丸。又方:治急慢惊风。乳香半两,甘遂半两,同研细。每服半钱,用乳香汤调下,或小便调,妙。

《灵苑方》:治甲疽,胬肉里甲脓血,疼痛不瘥,凡此疾,须剔去肉中甲,不治亦愈。或已成疮不瘥用此法,乳香末,胆矾烧研,等分傅之,肉消愈。

降真香

出黔南。拌和诸杂香,烧烟直上天,召鹤得盘旋於上。

《海药》云: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山。又云:生大秦国。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悉验。又按《仙传》云:烧之,或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度箓烧之,功力极验。小儿带之,能辟邪恶之气也。

苏合香

味甘,温,无毒。主辟恶,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痓,去三虫,除邪,令人无梦魇。久服通神明,轻身长年。生中台川谷。

《图经》曰:文具沉香条下。

陶隐居云:俗传云是狮子屎,外国说不尔。今皆从西域来,真者难别,不复入药,惟合好香。

《唐本》注云:此香从西域及昆仑来。紫赤色,与紫、真檀相似,坚实极芬香,惟重如石,烧之灰白者好。云是狮子屎,此是胡人诳言,陶不悟之。犹以为疑也。

禹锡云:按《梁书》云:中天竺国出苏合香,合是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

陈藏器云:按狮子屎,赤黑色,烧之去鬼气,服之破宿血,杀虫。苏合香,色黄白,二物相似而不同。人云:狮子屎是西国草木皮汁所为,胡人将来,欲人贵之,饰其名尔。

藿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图经》曰:藿香,旧附五香条,不着所出州土,今岭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种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乾,乃芬香,须黄色然后可收。又《金楼子》及《俞益期笺》皆云:扶南国人言:众香共是一木。根便是栴檀,节是沉水,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熏陆。详《本经》所以与沉香等共条,盖义出於此。然南中所有,乃是草类。《南方草木状》云:藿香,榛生,吏民自种之,正相符合也。范晔和香方云:零藿虚燥。古人乃以合熏香。《本经》主霍乱,心痛。故近世医方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禹锡云:按《南州异物志》云: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可着衣服中。

《南方草木状》云:味辛。榛生,吏民自种之,五六月采暴之,乃芬芳。出交趾、九息诸国。

《别说》云:谨按藿香《图经》云:二月生苗,旧虽附五香条中,今详枝梗殊非木类,恐当移入草部。

金樱子

味酸,涩,平,温,无毒。疗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方术多用。云是今之刺梨子。形似榅桲而小,色黄有刺,花白。在处有之。

《图经》曰:金樱子,旧不载所出州土,云处处有之,今南中州郡皆有,而以江西、剑南、岭外者为佳。丛生郊野中,夫类蔷薇,有刺。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采。江南、蜀中人熬作煎,酒服,云补治有殊效。

禹锡云:按《蜀本》,方术多用,言是今之刺榆子,形如榅桲而小。今医家用之甚佳。

《日华子》云:金樱花,平。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和铁粉研,拔白发,傅之再出黑者,亦可染发。又云:金樱东行根,平,无毒。治寸白虫。锉二两,入糯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须臾泻下。

《孙真人食忌》云:金樱子煎,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於木臼中,转柞却刺,勿损之,擘为两片,去其子。以水淘洗过,烂捣入大锅,以水煎,不得绝火。煎约水耗半,取出澄滤过,仍重煎似稀饧。每服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其功不可具载。

沈存中云: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世之用者,待红熟取汁熬膏,大误也。红熟则却央本性,今取半黄时采用,妙。

《衍义》曰:金樱子,经九月、十月熟时采。不尔,复令人利。

落雁木

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山野中。藤蔓而生,四面如刀削,代州雁门亦有。藤萝高丈余,雁过皆缀其中,故曰落雁木。又云:雁衔至代州雁门,皆放落而生,以此为名。蜀中雅州亦出。味平、温,无毒。主风痛伤折,脚气肿,腹满虚胀。以粉木同煮汁蘸洗,并立效。又主妇人阴疮浮疱。以椿木同煮之,妙也。

《图经》曰:落雁木,生雅州。味甘,性平,无毒。治产后血气痛,并折伤内损等疾。其苗作蔓缠绕大木,苗叶形色大都似茶,无花、实。彼土人四月采苗入药用。

詹糖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伏尸。

陶隐居云:此香皆合香家要用,不止入药。惟疗恶核毒肿。詹糖出晋安、岑州。上真淳者难得,多以其皮及蠹虫屎杂之,惟软者为佳。余香无真伪,而有精粗尔。

皋芦叶

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广州记》曰:新平县出皋芦。名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又《南越志》曰: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出新平县。状若茶树,阔大,无毒。主烦渴热闷,下痰,通小肠淋,止头痛。彼人用代茶,故人重之如蜀地茶也。

不凋木

味苦,温,无毒。主调中补衰,治腰脚,去风气,却老变白。生太白山岩谷。树高三尺,叶似椿,茎赤者毛,如棠梨。

牛奶藤

味甘,温,无毒。主荒年食之,令人不饥,取藤中粉食之,如葛根,令人发落。牛好食之。生深山,大如树。震烧木,主火,惊失心,煮服之。又取挂门户间,大厌火灾,此霹雳木也。

木蜜

味甘,平,无毒。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树生。南方枝、叶俱可啖。亦煎食如饴,今人呼白石木蜜。子名枳柤,味甘。《本经》云木蜜,非此,中汁如蜜也。崔豹《古今注》云:木蜜生南方,合体甜软可啖,味如蜜,老枝煎取倍甜,止渴。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一竟

#1 为:原作“如”,据晦明轩本改。

#2 故:晦明轩本作“致”。

#3 二:晦明轩本作“三”。

#4 童:晦明轩本作“董”。

#5 出:晦明轩本作“世”。

#6 胡:晦明轩本作“湖”。

#7 赤:原作“亦”,据晦明轩本改。

#8 下:原作“不”,据晦明轩本改。

#9 蔓荆:晦明轩本无此二字。

#10 载:原作“成”,据晦明轩本改。

#11 当:晦明轩本作“尝”。

#12 六月:晦明轩本“六月”下有“九月”二字。

#13 歧:原作“岐”,据晦明轩本改。

#14 实:晦明轩本作“花”。

#15 疱:原作“疱”,据晦明轩本改。

#16 自:晦明轩本作“百”。

#17 破:原作“彼”,据晦明轩本改。

#18 药:晦明轩本作“疗”。

#19 阴:原作“云”,据晦明轩本改。

#20 芬:晦明轩本作“芳”。

#21 人:晦明轩本作“数”。

#22 煎:晦明轩本作“烈”。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中品

桑根白皮

味甘,寒,无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采无时。出土上者杀人。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叶,主除寒热,出汗。汁解蜈蚣毒。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一名桑菌,一名木麦蜀本麦作夋诠荀切。

五木耳,名檽音软,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暴乾。

《图经》曰:桑根白皮,《本经》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采无时。不可用出土上者,用东行根益佳。或云:木白皮亦可用。初采得,以铜刀剥去上粗 #1 皮,取其里白切焙乾。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药力都在其上。恶铁及铅,不可近之。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桑耳,一名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带下。其实椹,有白、黑二种,暴乾。皆主变白发。皮上白鲜,花亦名桑花,状似地钱。刀削取炒乾,以止衄、吐血等。其柴烧灰淋汁,医家亦多用之。桑上有虫,主暴心痛,金疮肉生不足。皮中白汁主小儿口疮,傅之便愈。又以涂金刃所伤燥痛,须臾血止,更剥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疮中,良。冬月用根皮皆验。白皮作线,以缝金疮肠出者,更以热鸡血涂上。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本方。

陶隐居云:东行桑根乃易得,而江边多出土,不可轻信。桑耳断谷方云:木檽,又呼为桑上寄生,此云五木耳。而不显四者是何木。按老桑树,生燥耳。有黄者、赤白者,又多雨时,亦生软湿者。人采以作菹,皆无复药用。

陈藏器云: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乾者浓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叶桠者名鸡桑,最堪入用。椹,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多收暴乾。捣末蜜和为丸。每日服六十丸,变白不老。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桑白皮,使,平。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桑耳,使。一名桑巨 #2,又名桑黄。味甘、辛,无毒。能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孟诜云:桑根白皮煮汁饮,利五脏。又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又桑叶炙煎饮,止渴,如茶法。

《日华子》云:桑白皮,温。调中下气,益五脏,消痰止渴,利大小便 #3,开胃下食,杀腹脏虫,止霍乱吐泻,此即山桑根皮。又云:桑耳,温,微毒。止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

雷公曰:凡使,六 #4 年已上向东畔嫩根,采得后,铜刀剥上面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於槐砧上用铜刀锉了,焙令乾。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也。

《圣惠方》:治大风,头面髭发脱落。以桑柴灰热汤淋取汁,洗头面。以大豆水研取浆,解泽灰味,弥佳。次,用熟水,入绿豆面濯之,取净。不过十度良。三日一沐头,一日一洗面。

《外台秘要方》:治偏风及一切风。桑树枝锉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用井中一沉,恐酢坏。每日服一盏,空心服尽。又煎服,终身不患偏风。若预防风,能服一大升佳。又方:五痔,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饭饱食之,日三食之。待孔卒痛如乌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捣作两囊蒸之,及热更互坐之,即瘥。

《千金方》:治口疮白漫漫。取桑树汁,先以发拭口,次以汁傅之。

《肘后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无多少,熬令焦,捣末。每衄发,以杏人 #5 塞鼻,数度即可。

《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入地三尺取桑根,剥取白皮,炙令黄黑,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内少米,勿入盐。又方: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

《梅师方》: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又方:治金疮止痛。取桑柴灰研傅疮上,佳。

《经验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乾。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二钱。

《经验后方》:治肺毒疮如大风疾。绿云散:桑叶好者,净洗,熟蒸一宿后,日乾为末。水调二钱 #6。

《广济 #7 方》:治泻血不止。桑耳一大两,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空心分温三服。

《钱相公方》:治蜈蚣及蜘蛛毒。取桑白皮汁傅之,效。

《子母秘录方》:治落胎下血不止。以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仙方》:桑椹熟时,收之日乾。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酒服四十丸,长服之,良。

《衍义》曰:桑根白皮条中言桑之用稍备,然独遗乌椹,桑之精英尽在於此。采摘,微研,以布滤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贮瓷器中。每抄一二钱,食后、夜卧,以沸汤点服。治服金石发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性微凉。

□竹叶

□竹叶,□音谨味苦,平、大寒,无毒。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消毒。汁,主风痓。实,通神明,轻身益气。生益州。淡竹叶,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沥,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皮筎,微寒。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苦竹叶及沥,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竹笋《蜀本》作诸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服。

《图经》曰:□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谨按《竹谱》,□字音斤,其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劲,皮 #8 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细者可为笛。然今之刺船者#9 多用桂竹。作笛者有一种,亦不名□竹。苦竹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甚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小异。竹实今不复用。

陶隐居云:竹类甚多,此前一条云是□竹,次用淡竹、苦竹尔。又一种薄壳者,名甘竹叶,最胜。又有实中竹、篁竹,并以笋为佳,於药无用。凡取竹沥,惟用淡竹、苦竹、□竹尔。竹实出蓝田,江东乃有花而无实,而顷来斑斑有实,状如小麦,堪可为饭。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淡竹叶,味甘,无毒。主吐血,热毒风,压丹石毒,主消渴。竹烧沥治卒中风,失音不语,苦者治眼赤。又云:青竹筎,使,味甘。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日华子》云:淡竹并根,味甘,冷,无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旋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茎叶同用。又云:苦竹,味苦,冷,无毒。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作沥,功用与淡竹同。

孟诜云:笋,寒。主逆气,除烦热,又动气发冷症,不可多食。越有芦及箭笋,新者稍可食,陈者不可食。其淡竹及中母笋虽美,然发背闷脚气。

《外台秘要方》:疗凡脱折折骨诸疮肿者,慎不可当风及多自扇,若中风则发痓,口噤杀人。若已中风,觉颈强,身中急束者,急服此方,竹沥饮二三升。若已口噤者,以物强开,内之。忌冷饮食及酒。竹沥卒烦难得,可合十许束并烧中央 #10 承取,投之可活。

《千金方》:治时气五六日,心神烦躁不解。用竹沥半盏,新水半盏,相和令匀。非时服。

《孙真人食忌方》:卒得恶疮不识者,烧苦竹叶和鸡子黄傅。

《食医心镜》云:理心烦 #11 闷,益气力,止渴。苦笋熟煮,任性食之。又苦竹笋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短#12 气。取蒸煮食之。又□竹#13 笋,主消渴,风热,益气力,发气眼,蒸煮炒任食。

《简要济众方》:头疮。大笋壳叶烧为灰,量疮大小,用灰调生油傅,入少腻粉佳。

《产书》云:治妊娠误 #14 有失坠,忽推筑着疼痛。新青竹筎二合,好酒一升,煮筎三五沸,分三度服。

《衍义》竹叶,凡诸竹与笋,性皆微寒,故知叶其用一致。《本经》不言笋及苦竹性,若 #15 取沥作油,亦不必强择也。张仲景竹叶汤,用淡竹笋,难化,不益脾。邻家一小儿,方二岁,偶失照管,壮热、喘粗、不食、多睡、仰头、呻吟、微呕逆、瞑目、多惊,凡三五日,医作慢惊治之;治不对病,不愈。忽然其母误将有巴豆食药作惊药,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良久,大吐。有物噎於#16 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约长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临阶曝者乾箭笋。是夜诸证皆定,次日但以和气药调治,遂安。其难化也如此。《经》曰: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小儿不能问,故为难治,医者当审谨也。

吴茱萸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根,杀三虫。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一名藙。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乾。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石英。

《图经》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

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探紫。九月九日采,阴乾。《风土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传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为服食之药也。张仲景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吴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乾呕吐涎沫而头痛者亦主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吴茱萸,味苦、辛,大热,有毒。能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可愈,疗遍身□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削皮能疗漆疮,主中恶,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虫。

孟诜云:茱萸,主心痛,下气,除呕逆,脏冷。又皮止齿痛。又患风瘙痒痛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中贼风口偏不能语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冷服 #17 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谨按杀鬼疰气。又开目者不堪食。又鱼骨在人腹中刺痛,煮一盏汁服之止。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封之,骨当烂出。脚气冲心,可和生姜汁饮之,甚良。

雷公云:凡使,先去叶、核并杂物了,用大盆一口,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日乾,任入丸散中用。修事十两,用盐二两,研作末,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余沸,后入茱萸,待醋尽,晒乾。每用十两,使醋一镒为度。

《圣惠方》: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宜熨。以茱萸一升,酒和匀湿,绢袋一只盛,蒸令极热,熨脚心,候气通畅,匀暖即停熨。累用验。

《外台秘要方》:《集验》熨症法: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又方:治痈疽发背及发乳房。茱萸一升,捣之,以苦酒和,贴病上。

《千金方》:治寸白虫。茱萸根洗去土四两,切,以水、酒各一升,渍一宿。平旦分再服。凡茱萸皆用细根,东北阴者良。若稍大如指已上者,皆不任用。

《千金翼方》:产后虚羸,盗汗,时啬啬恶寒。茱萸一鸡子大,以酒三升,渍半日,煮服。

《肘后方》:治中风不能语。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经验方》:治脾元气发歇痛不可忍者。茱萸一两,桃人一两,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萸,取桃人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以酒浸,温分三日以。

《经验后方》:补水气药。赤茱萸二两,米醋煮烂,细研为膏,丸如梧桐子大,椒汤下七丸,空心。

《兵部手集方》: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醉 #18 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强服。

《杨氏产乳方》:疗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以酒三升,煮三沸,分三服。

《衍义》曰: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今文与注及注中药法皆不言,亦漏落也。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槟榔

味辛,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生南海。

《图经》曰:槟榔,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生木巅,大如楣头,又似甘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傍有刺若棘针,重迭其下。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肉满壳中,正白。味苦涩,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而甘美。岭南人啖之以当果实。其俗云:南方地温,不食此无以祛瘴疠。此有三四种,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有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蒳子。其功用不说有别。又云:尖长而紫文者名槟,圆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今医家不复细分,但取作鸡心状、存坐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文者为佳。其大腹,与槟榔相似,但茎、叶、根、干小异,并皮收之,谓之大腹槟榔。或云:槟榔难得真者,今货者多大腹也。

陶隐居云: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蒳子,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唐本》注云:槟榔生者极大,停数日便烂。今入北来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乾,始堪停。其中仁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傅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生交州、爱州及昆仑。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槟榔,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脏六腑拥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海药》云:陶弘景云: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味涩,温,无毒。主贲豚诸气,不消 #19。《脚气论》云:以沙牛尿一盏,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脚气壅毒,水肿浮气。

雷公云:凡使,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凡使须别槟与榔,头圆身形矮毗者是榔,身形大紫文粗者是槟。槟力小,榔力大。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圣惠方》:治胎动腰痛抢心,或有血下。用一两为末,非时水煮葱白浓汁,调下一钱匕。

《外台秘要方》:若脚气,非冷非热,老人、弱人胀满者。槟榔仁为末,以槟榔壳汁或茶饮、或豉汁中调服方寸匕,甚利。

《经验方》: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傅之即瘥。

《梅师方》:治酸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孙真人食忌方》:治呕吐。以白槟榔一颗,煨,橘皮十分,炙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服。

《简要济众方》:治诸虫在脏腑久不差。槟榔 #20 半两,炮,捣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葱、蜜煎汤调下,空心服。又方: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作一服。

《广利方》:治脚气冲心腹,闷乱不识人。白槟榔子二分,为末。分三贴,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调服,日再服。

《御药院方》:治痰涎。槟榔为末,白汤点一钱。

《衍义》曰:槟榔,二书所说甚详。今人又取尖长者入药,言其快锐速效。屡尝试之,果如其说。

栀子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暴乾。

《图经》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九月采实,暴乾。南方人竞种以售利。《货殖传》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获利之博也。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张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蔯、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小利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

陶隐居云:解玉支毒。处处有。亦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山栀子,杀□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乾,目赤肿病。

雷公云: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无力。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凡使,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捣筛如赤金末用。

《食疗》云:治下鲜血。栀子仁烧灰,水和一钱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千金方》: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之,厚乃佳。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燥,即瘥。

《肘后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若转筋。烧栀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调服。

《梅师方》: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物发动。以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又方:治热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复发。以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服。卧令微汗,若食不消,加大黄三两。又方:治伤寒瘥后交接发动,因欲死,眼不开,不能语。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服。

《胜金方》:治妇人临产痢。不限多少烧灰,细末。空心熟水调一匙头,甚者不过五服。

《孙尚方 #21》:治伤寒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软者,虚烦也。栀子十四枚,擘破,豉四合,二味以水四升,煎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煎取一升,去滓,分再服,得吐余勿服,呕有痈脓者不可服,呕脓尽乃愈。

《衍义》曰:栀子,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 #22,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着。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紫矿骐驎竭

味甘、咸,平,有小毒。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金疮生肉,与骐驎竭二物大同小异。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紫矿,无毒。治驴马蹄漏,可熔补。又云:骐驎竭,暖,无毒。得密陀僧良。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傅此药,性急亦不可多使,却引脓。

《图经》曰:骐驎竭,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泪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谓之血竭。采无时。其味咸而气腥者,是海母血,不可用。真竭微咸而甘,作栀子气味。旧说与紫矿大都相似,而别是一物,功力亦殊。今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紫矿出真腊国,国人呼为勒佉。亦出波斯国。木高丈许,枝干繁郁,叶似橘柚,冬不凋落。三月花开,不结子。每有雾露微雨沾濡其枝条,则为紫矿。

雷公云:骐驎竭,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骐驎竭,只是味咸并腥气。其骐驎竭,味微咸、甘,似栀子气是也。欲使,先研作粉重筛过,临使,安於丸散或膏中,任使用,勿与众药同捣,化作飞尘也。

《圣惠方》:产后血晕不知人及狂语。骐驎竭一两,细研为末,非时温酒调二钱匕。

《广利方》:治金疮血不止兼痛,骐驎竭末傅之,立止。

《衍义》曰:紫矿,如糖霜结於细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则红。今人用造绵烟脂,迩来亦难得。

龙脑香及膏香

味辛、苦,微寒一云温、平,无毒。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雀屎者不佳。云合糯一作粳米炭、相思子贮之则不耗。膏主耳聋。

《图经》曰:龙脑香,出婆律国,今惟南海番舶贾客货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尺围,如积年杉木状,旁生枝,叶正圆而背白,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似白松脂,作杉木气。膏乃根下清液耳,亦谓之婆律膏。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此木有肥瘦,瘦者出龙脑香,其香在木心。波斯断其木剪取之。肥者出婆律膏,於木端流出,斫木作坎而承之。两说大同而小异。今海南龙脑,多用火煏成片,其中亦容杂伪。入药惟贵生者,状若梅花瓣,甚佳也。

《唐本》注云:树形似杉木。言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根中乾脂。子似豆蔻,皮有甲错 #23,香似龙脑。味辛。尤下恶气,消食散胀满,香人口。旧云出婆律国。药以国为名,即杉脂也。江南有杉木,未经试。或方土无脂,犹甘蕉无实。唐本先附。

《经验方》:治急中风,目暝牙噤,无门下药者。以中指点散子揩齿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开。如得下药,龙脑、天南星等分为末,钵内研,自五月五日午时合出者,只用一字至半钱,名开关散。

《经验后方》: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龙脑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下,心神便定得睡 #24,疮复发透,依常将息取安。

《衍义》曰:龙脑条中,与《图经》所说名 #25 未尽。此物大通利关膈热塞,其清香为百药之先,大人、小儿风涎闭壅及暴得中#26 热,甚济用。然非常服之药,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於茶尔#27 相宜,多则掩茶气味,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西方抹罗短咤国,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罗香。干如松株,叶异,湿时无香。采乾之后,折之,中有香,状类云母,色如冰雪,此龙脑香也。盖西方亦有。

食茱萸

味辛、苦,大热,无毒。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尔。疗水气用之乃佳。

《图经》曰:食茱萸,旧不载所出州土,云功用与吴茱萸同,或云:即茱萸中颗粒大,经久色黄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大,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叶正类油麻,花黄。蜀人呼其子为艾子,盖《礼记》所谓藙者。元艾声讹故云耳。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采无时。

《唐本》注云:皮薄开口者是。虽名为食茱萸,而不堪多啖之也。

陈藏器云:食茱萸,杀鬼魅及恶虫毒,起阳,杀牙齿虫痛。唐本先附。又云:《经》已有吴茱萸,云是口折者。且茱萸南北总有,以吴地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两处俱堪入食,若充药用,要取吴者。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畏紫石英。治冷痹,腰脚软弱,通身刺痛,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去虚冷。

《孙真人食忌》云:六月、七月勿食,伤人气,发疮疾。

芜荑

味辛,平,无毒。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逐寸白,散肠中嗢嗢喘息。一名无始,一名□□上音殿,下音唐。生晋山川谷。三月采实,阴乾。

《图经》云:芜荑,生晋山川谷,今近道亦有之。大抵榆类而差小,其实亦早成,此榆乃大,气臭如□。《尔雅˙释木》云:无姑,其实夷。郭璞云: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芜荑也。又《释草》云:莁荑,樧蘠。注云:一名白蒉,而与《本经》一名□音殿□音唐相近。苏恭云:樧蘠,□□,字之误也。然莁荑草类,芜荑乃木也,明是二物。或气类之相近欤。三月采实,阴乾。杀虫方中多用之。今人又多取作屑,以芼五味,其用陈者良。人收藏之,多以盐渍,则失气味,此等不堪入药,但可作食品耳。

《药性论》云:芜荑,使,味苦、辛。能主积冷气,心腹症痛,除肌肤节中风,淫淫如虫行。

陶隐居云:今惟出高丽,状如榆莱,气臭如□,人皆作酱食。性杀虫,置物中辟蛀,但患其臭。

陈藏器云:作酱食之。主五鸡病,除疮癣。其气膻者良,此山榆人也。

孟诜云:主五脏、皮肤、肢节邪气。又热疮,捣和猪脂涂,瘥。又和白蜜治湿癣,和沙牛酪疗一切疮。陈者良。可少食之,伤多发热心痛,为辛故也。秋天食之尤宜人。长食治五痔,诸病不生。

《日华子》云:治肠风痔瘘,恶疮疥癣。

《海药》云:谨按《黄 #28 州记》云:生大秦国,是波斯芜荑也。味辛,温,无毒。治冷痢,心气,杀虫止痛,又妇人子宫风虚,孩子疳泻。得诃子、豆蔻良。

《食疗》云:散腹 #29 中气痛,又和马酪可治癣。作酱甚香美,功尤胜於榆人。陈者良。又杀中恶蛊毒。

《外台秘要方》:治膀胱气急,宜下气。芜荑,又 #30 和食盐末,二物等分,以绵裹如枣大,内下部,或下水恶汁并下气,佳。

《千金方》:主脾胃有虫,食即痛,面黄无色,疼痛无时,必效。以石州芜荑仁二两,和面炒,令黄色,为末,非时米饮调一钱匕,瘥。

《衍义》曰:芜荑,有大小两种。小芜荑即榆荚也。揉取仁,酝为酱,味尤辛。入药,当用大芜荑,别有种。然小芜荑酝造多假以外物相和,不可不择去也。治大肠寒滑及多冷气,不可缺。

枳壳

味苦、酸,微寒,无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间倦,散留 #31 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阴乾。用当去瓤核乃佳。此与枳实主疗稍别,故特出此条。今附。

《图经》曰:文具枳实条下。

陈藏器云:其根皮主野鸡病。末服方寸匕。《本经》采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厚且辛。《书》曰: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此自别种,非干变易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枳壳,使,味苦、辛。治遍身风疹,肌 #32 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根,浸酒煎含,治齿痛,消痰,有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云:健脾开胃,开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入药浸软,锉,炒令熟。

雷公云:凡使,勿用枳实,缘性效不同。若使枳壳,取辛苦腥并有隙油,能消一切□,要陈久年深者为上。用时先去瓤,以麸炒过,待麸焦黑遂出,用布拭上焦黑,然后单捣如粉用。

《千金方》:主口僻眼急风。枳茹刮取上青为末,欲至瓤上者得茹五升,微火灼,去湿气。以酒三升,渍,微火暖令得药味 #33,遂性饮之。

《肘后方》:治中风身直,不得屈伸者。刮枳树皮一升,酒二升,渍一宿,服五合至一升,酒尽再作。

《食医心镜方》:治水气皮肤痒及明目。枳壳一两,杵末,如茶法煎呷之。

《经验后方》:治风疹痒不止。枳壳三两,麸炒微黄,去瓤为末。每服二钱,非时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服。

《梅师方》:治一切疮。以水煮枳壳为煎涂之。

《博济方》:治远年日近肠风下血不止。枳壳烧成黑灰存性,羊胫炭为末,枳壳末五钱,炭末三钱,和匀。用浓米饮一中盏调下,空心服,五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当日见效。

《必效方》:熨痔。痔头出,或痛不可忍。枳壳於塘灰中煨热微熨,尽七枚立定。发即熨之。

《杜壬方》:瘦胎散:昔胡阳公主难产,方士 #34 进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空心大钱匕,如茶点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临月不惟易产,仍无胎中恶病。忌登高厕。

枳实

味苦、酸,寒、微寒,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生河内川泽。九月、十月采,阴乾。

《图经》曰:枳实,生河内川泽,枳壳,生商州川谷,今西京、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叶如枨,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实。九月、十月采,阴乾。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实,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张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木汤主之。枳实七枚,朮三两,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采破令乾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橘皮,以陈者为良。枳树茎及皮,疗水胀,暴风骨节疼急。枳实,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陈藏器云:枳实根皮主痔,末服方寸匕 #35。凡《本经》采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物厚且辛。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此是自种别,非关变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枳实,臣,味苦、辛。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阳 #36 而有气,加而用之。

《外台秘要方》:涂风疹。取枳实以醋渍令湿 #37,火炙令热,适寒温用熨上,即消。

《千金方》:治胸痹气壅满,心膈不利。枳实二两,麸炒微黄,为末。非时以清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同。又方:治积痢脱肛。枳实,石磨 令滑钻着柄,蜜涂,火炙令暖,更易熨肛,取缩即止。

《集验方》: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枳实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饮下二十丸。

《济众方》:治伤寒后,卒胸膈闭痛。枳实一味锉,麸炒黄为末。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二服。

《广利方》:治小儿久痢淋沥,水谷不消。枳实六分捣末,以饮汁调二钱匕,二岁服一钱。

《子母秘录方》:治妇人阴肿坚痛。用半斤,碎炒令热,故帛裹熨,冷即易之。

《衍义》曰:枳壳,枳实,一物也。小则性酷而速,大则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

厚朴

味苦,温、大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朴。其树名榛,其子名逐折。疗鼠瘘,明目,益气。生交趾、冤句。三月、九月采皮,阴乾。乾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图经》曰:厚朴,出交趾、冤句,今京西、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春生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皮极鳞皴而厚,紫色多润者佳,薄而白者不堪。三月、九月、十月采皮,阴乾。《广雅》谓之重皮。方书或作厚皮。

《药性论》云:厚朴,臣,忌豆。食之者动气。味苦、辛,大热。能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逆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陶隐居云:今出建平、宜都。极厚、肉紫色为好,壳薄而白者不如。用之削去上甲错皮,俗方多用,道家不须。今注出梓州、龙州者最佳。

禹锡云:按吴氏云:厚朴,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季氏:小温。范子,厚朴,出洪农。

《日华子》云: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 #38 脏不安#39,调关节杀腹藏虫,除惊,去烦闷,明耳目。入药去粗皮,姜汁炙,或姜汁炒用。又名烈朴。

雷公日:凡使,要用紫色味辛为好,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过。修一斤用酥四两,炙了 #40 细锉用。若汤饮中使用,自然姜汁八两炙,一升为度。

《圣惠方》:治霍乱。制之以姜汁,火上炙,令香,为末。非时新水调下二钱匕,佳。

《梅师方》: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服。

《子母秘录方》:治月水不通。厚朴三两,以水三升,煎取一升,为三服,空心。不过三四剂,瘥。

《衍义》曰:厚朴,今西京伊汤 #41 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去冷气,为世所须也。

茗、苦茶茗

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图经》曰:茗、苦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尔雅》所谓之苦茶。郭璞云:大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谓之苦荼是也。今通谓之茶。茶、荼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吃。与 #42 古所食,殊不同也。

《唐本》注云:《尔雅˙释木》云:槚,苦茶。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陈藏器云: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之宜热,冷即聚痰。茶是茗嫩叶 #43,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唐本先附。

《茶谱》云:蒙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聚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限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外台秘要方》: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非中风,其病是胸膈有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差。单煮茗,作饮二三升,适冷暖,饮一二升,须臾吐,吐毕又饮,能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汁乃止,不损人,待渴即瘥。

《食医心镜方 #44》:主赤白痢及热毒痢。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吃。如久患痢,亦宜服。

《经验方》:治阴囊上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煎水,洗后用贴,妙。

《别说》云:谨按《图经》云:今闽浙、蜀刑、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唯建州北苑数处产,此性味独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腊茶,研治作饼,日得火愈良。或用芽、叶,为末收贮,微若见大便更,不可久收。

《衍义》曰:茗、苦茶,今茶 #45 也。其文有陆羽《茶经》、丁谓《北苑茶录》、毛文锡《茶谱》、蔡宗颜《茶山节对》,其说甚详。然古人谓其芽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微粗如针。惟芽长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又下品,前人未尽识,误为品题。唐人有言曰: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斯言甚当,饮茶者宜原其始终。又晋温娇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茗或曰荈兖#46,叶老者也。

秦皮

味苦,微寒、大寒,无毒。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头不白,秦皮轻身,皮肤光泽,肥大有子。一名岑皮,一名石檀。生庐江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皮,阴乾。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图经》曰:秦皮,生庐江川谷及冤句,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二月、八月采皮,阴乾。其皮有白点而不粗错,俗呼为桪木。取皮渍水便碧色,书纸看之青色,此为真也。

《外台秘要方》:治赤眼及睛上疮。秦皮一两,清水一升,於白碗中浸,春夏一食时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所患眼,仍先从大眦中满眼着,微痛不畏,良久,三五饭之间,即侧卧沥却热汁。每日十度已上着,不过两日瘥。

《沈存中方》:秦皮,治天蛇毒,似癞而非癞也。天蛇,即草间黄花蜘蛛是也。人被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遂煮汁一斗,饮之瘥。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二竟

#1 粗: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2 巨:晦明轩本作“臣”。

#3 便:晦明轩本作“肠”。

#4 六:晦明轩本作“十」。

#5 人:晦明轩本“人”下有“大”字。

#6 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宇。

#7 济;晦明轩本作“利”。

#8 皮:原作“成”,据晦明轩本改。

#9 可为笛。然今之刺船者:此九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 央:原作“灰”,据晦明轩本改。

#11 烦:原作“原”,据晦明轩本改。

#12 短:晦明轩本作“脚”。

#13 竹: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4 误:原作“俱”,据晦明轩本改。

#15 若:原作“苦”,据晦明轩本改。

#16 於:晦明轩本“於”下有“喉”字。

#17 服:原作“酢”,据晦明轩本改。

#18 醉:晦明轩本作“酽」。

#19 不消:晦明轩本“不”上有“宿食”二字。

#20 榔: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1 孙尚方:晦明轩本作“孙尚药”。

#22 倒:原脱,据晦明轩本改。

#23 错:原作“醋”,据晦明轩本改。

#24 睡:原作“肿”,据晦明轩本改。

#25 名:晦明轩本作“各”。

#26 中:晦明轩本作“惊”。

#27 尔:晦明轩本作“亦”。

#28 黄:晦明轩本作“广”。

#29 腹:原作“愿”,据晦明轩本改。

#30 又:晦明轩本作“捣”。

#31 留:原作“瘤”,据晦明轩本改。

#32 肌:原作“风”,据晦明轩本改。

#33 味:原作“末”,据晦明轩本改。

#34 士: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35 匕:原说,据晦明轩本补。

#36 阳:晦明轩本作“痿”。

#37 湿: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38 腹:原作“风”,据晦明轩本改。

#39 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0 了: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41 汤:晦明轩本作“阳”。

#42 与: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3 叶:原作“蒸”,据晦明轩本改。

#44 方:晦明轩本无“方”字。

#45 茶: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6 兖:晦明轩本作“尺充切”三小字。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中品

秦椒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疗喉痹,吐逆,症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太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八月、九月采实。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图经》曰:秦椒,生太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今秦、凤间、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初秋生花,秋末结实,九月、十月采。陶隐居云:似椒而大,色黄黑,或呼大椒。苏恭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实细味短。《尔雅》云:檓,大椒。郭璞云:椒丛生,实大者名为檓。《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疏云:椒似茱萸,有针刺。茎叶坚而滑。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谓之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可着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

《药性论》云:秦椒,君,味苦、辛。能治恶风遍身,四肢□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主生发,疗腹中冷痛。

陶隐居云: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又云:即今樛树。而樛子是猪椒,恐谬。樛,居虬切。

孟诜云:秦椒,温。灭瘢,长毛,去血。若齿痛,醋煎含之。又损疮中风者,以面作馄饨,灰中烧之使热,断使口开,封其疮上,冷即易之。又法:去闭口者 #1 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之,重者再服。

《伤寒类要》:治膏瘅,其人饮少小便多方:秦椒一分出汗,瓜蒂二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续千金方》:治虫入耳。椒末一钱,醋半盏,浸良久,少少灌耳,虫自耳出。

《衍义》曰:秦椒,此秦地所出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 #2 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椒。如此区别。

山茱萸

味酸,平、微温,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 #3,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一名蜀枣,一名鸡足,一名鬾音妓实。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乾。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图经》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乾,赤色,似胡□子,有核,亦可啖;既乾,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实,阴乾。

吴普云:一名鼠矢。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似此小异也。

陶隐居云: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乾,赤色,亦可啖;既乾,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尔。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山茱萸,使,味咸、辛,大热。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坚长阴茎,添精髓,疗耳呜,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日华子》云: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洽酒齄。

雷公云:凡使,勿用雀儿苏,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药用。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子,一片 #4 取内#5 皮用,只秤成四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

《衍义》曰:山茱萸,与吴 #6 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能养肾脏,无一不宜。《经》与《注》所说备矣。

紫葳音威

味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茎、叶:味苦,无毒。主痿蹶,益气。一名凌苕,一名茇华,一名凌霄花。生西海川谷及山阳。

《图经》曰:紫葳,凌霄花也。生西海川谷及山阳,今处处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园圃亦或种莳。初作藤蔓生,依大木,岁久延引至巅而有花。其花黄赤,夏中乃盛。陶隐居云:《诗》有苕之华。郭云凌霄。又苏恭引《尔雅˙释草》云:曹,陵苕 #7。郭云又名陵霄。按今《尔雅》注:苕,一名陵时。本草云而无陵霄之说,岂古今所传书有异同邪?又据陆机及孔颖达疏义亦云:苕,一名陵时。陵时乃是鼠尾草之别名,郭又谓苕为陵时。本草云:今紫葳无陵时之名,而鼠尾草有之。乃知陶、苏所引,是以陵时作陵霄耳。又陵霄,非是草类,益可明其误矣。今医家多采其花乾之,入妇人血崩风毒药,又治少女血热风毒,四肢、皮肤生瘾疹,并行经脉方:陵霄花不以多少,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服,甚效。

《药性论》云:紫葳,臣,一名女威,畏卤咸,味甘。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奔血不定,淋沥,安胎。

《日华子》云:根,治热风身痒,游风风疹,治瘀血带下。花、叶功用同。

《斗门方》:治暴耳聋。凌霄叶烂杵自然汁,灌耳内,瘥。

《衍义》曰:紫藏,今蔓延而生 #8,谓之为草。又有木#9 身,谓之为木。又须物而上。然干不逐冬毙,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为至当。唐˙白乐天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由是益知非草也。《本经》又云:茎、叶味苦。是与瞿麦别一种甚明。《唐本》注云:且紫葳、瞿麦皆《本经》所载,若用瞿麦根为紫威,何得复用茎、叶?此说尽矣。然其花赭黄色,本条虽不言其花,又却言茎、叶味苦,则紫葳为花,故可知矣。

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三二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咸卤地作之。其树高大,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堪器用。又名胡桐律。律 #10、泪声讹也。《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

《图经》曰:胡桐泪,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货之者。相传其木甚高大,皮似白杨、青桐辈。其叶初生似柳,渐大则似桑、桐辈。其津液沦入地中,与大石相着,冬月采得之,状如黄矾、姜石,味极咸苦,得水便消,如消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近也。然有一种木律极相类,不堪用也。

《日华子》云:治风蚛牙齿痛。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药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黄土色者为上。即中入齿药用,兼杀火毒并面毒。

《海药》云:谨按《岭表记》云:主风疳□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作律字非。

猪苓

味甘、苦,平,无毒。主痎音皆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豭猪屎。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二月、八月采,阴乾。

《图经》云:猪苓,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旧说是枫木苓,今则不必枫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块似猪粪,故以名之。又名地乌桃。二月、八月采,阴乾。削去皮,肉白而实者佳。《庄子》谓之豕橐。司马彪注云:一名苓,根似猪矢,治渴。

《药性论》云:猪苓,臣,微热。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陶隐居云:旧云是枫树苓,其皮至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削去黑皮用。

禹锡云:按吴氏云:猪苓,神农:甘;雷公:苦,无毒,甘 #11。

雷公云:凡采得,用铜刀削去粗皮一重,薄切,下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出,去升麻叶,令净,晒乾用。

《外台秘要》:治妊娠患子淋。猪苓五两,一味末,以白汤三合服方寸匕,渐至二匕,日三夜二。

《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杨氏产乳》:疗通体遍身肿,小便不利。猪苓五两,捣筛,煎水三合。调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衍义》曰: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乌药

味辛,温,无毒。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其叶及根,嫩时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补中益气,偏止小便滑数。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桠,叶青阴白。根色黑褐,作车毂形,状似山芍药根,又似乌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采根。

《图经》曰:乌药,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木 #12 似茶槚,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然根有二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以作车毂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其功不可悉载。猫、犬百病,并可磨服。

《斗门方》:阴毒伤寒。乌药子一合,炒令黑烟起,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盏,候汗出回阳立可。

《衍义》曰: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治胸腹冷气,甚定当。

没药

味苦,平,无毒。主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生波斯国。似安息香,其块大小不定,黑色。

《图经》曰:没药,生波斯国,今海岭 #13 诸国及广州或有之。木之根株皆如橄榄,叶青而密。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或大或小,亦类安息香。采无时。今方多用治妇人内伤痛楚,又治血晕及脐腹□#14 刺者。没药一物,研细,温酒调一钱,便止。又治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者。没药半两,研,虎脑#15 骨三两涂酥炙黄色,先捣罗为散,与没药同研令细。温酒调二钱,日三服,大佳。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没药单用亦得。味苦、辛。能主打搕损,心腹血瘀,伤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良。

《日华子》云:破症结,宿血,消肿毒。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生波斯国,是彼处松脂也。状如神香,赤黑色。味苦、辛,温,无毒。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凡服皆须研烂,以热酒调服。

《衍义》曰:没药,大概通滞血。打扑损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滞则气壅淤,气壅淤则经络满急,经络满急故痛且肿。凡打扑着肌肉须肿胀者,经络伤,气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龙眼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云:广州别有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尔。食之并利人。

《唐本》注云:益智似连翘子头未开者。味甘、辛。殊不似槟榔。其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惟子小尔。龙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其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擒,花白。子如槟榔,有鳞甲,味甘、酸。

《衍义》曰:龙眼,《经》曰:一名益智。今专为果,未见入药,《补注》不言。《神农本草》编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复不曾收入。今除为果之外,别无龙眼。若谓为益智子,则专调诸气,今为果者,复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条,远不相当。故知木部龙眼,即便是今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庵摩勒

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爱等州。

《图经》曰:庵摩勒,余甘子也。生岭南交、广、爱等州,今二广诸郡及西川蛮界山谷中皆有之。

《衍义》曰:庵摩勒,余甘子也。解金石毒,为末,作汤点服。佛经中谓庵摩勒者是此,盖西度有之。

卫矛

味苦,寒,无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一名鬼箭。生霍山山谷。八月采,阴乾。

《图经》曰:卫矛,鬼箭也。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三月以后生茎,苗长四五尺许。其干有一 #16 羽,状如箭翎。叶亦似山茶,青色。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条茎,阴乾。其木亦名狗骨。《崔氏方》疗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汤。《集验方》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鬼箭,使,一名卫矛,有小毒。能破陈血,能落胎,主中恶腰腹痛、百邪鬼魅。

《日华子》云:鬼箭羽,味甘、涩。通月经,破症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脏虫及产后血咬肚痛。

雷公云:凡使,勿用石茆,根头真似鬼箭,只是上叶不同,味各别。采得后只使箭头用,拭上赤毛,用酥缓炒过用之。每修事一两,用酥一分,炒酥尽为度。

《外台秘要》:治乳无汁。鬼箭五两,水六升,煎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服,大效。

《衍义》曰:卫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尝於平陆地见也。叶绝少,其茎黄褐色,若檗皮,三面如锋刃。人家多燔之遣崇。方家用之亦少。

海桐皮

味苦,平,无毒。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甘□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堪作绳索,入水不烂。出南海以南山谷。似梓一作桐白皮。

《图经》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如手大,作三花尖。皮若梓 #17 白皮而坚韧,可作绳,入水不烂。不拘时月采之。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温。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目赤。煎洗。

《传信方 #18》: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撰《续传信方》着其法云:顷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传信方》备有此验。立修制一剂,便减五分。步履便轻,故录之耳。海桐皮二两,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薏苡人一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乾细锉,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食后,日午晚卧时一杯,长令醺醺。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

虎杖

根微温。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

《药性论》云:虎杖,使。一名大虫杖也。味甘,平,无毒。主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看,尝之甘美。

陶隐居云:田野甚多,此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及主暴症,酒渍根服之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生下湿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二月、八月采根,日乾。所在有之。

《尔雅》云:蒢,虎杖。注云:似红草而粗大,有小刺,可以染赤。

《日华子》云: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女人血运,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又名酸杖,一名斑杖。

雷公云:凡使,勿用天蓝并斑猫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误。采得后细锉,却用上虎杖露浥一夜后,晒乾用。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昼夜,若不治之,百日内死。取虎杖根,勿令影临水上,可得石余许,洗乾捣作末,稌米五升,炊饭内搅之,好酒五斗渍,封候药消饭浮,可饮一升半,勿食鲑鱼、盐。症常 #19 出。亦可但取其一斗乾,捣酒渍饮之,从少起,日三,亦佳此治症,乃胜诸大药。

《肘后方》:治时疫伤寒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方。用虎杖根锉,水煮,适寒温,以渍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许止之,《伤寒类要》同。

《集验方》:治五淋。虎杖不计多少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不拘时候。

《衍义》曰:虎杖根,微苦,《经》不言味。此草药也。《蜀本图经》言作木高丈余,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蕊差大为异。仍茎、叶有淡黑斑。自六月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为饮。不得甘草,则不堪饮。《药性论》云:和甘草煎,尝之甘美。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论其攻治,则甚当矣。

五倍子

味苦、酸,平,无毒。疗齿宣疳□,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癣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一名文蛤。在处有。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虫。一名百虫仓。

《图经》曰:五倍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云在处有之,今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九月采子,暴乾。生津液最佳。

陈藏器序云:五倍子,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博济方》:治风毒上攻眼,肿痒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驱风散、五倍子一两,蔓荆子一两半,同杵末。每服二钱,水二盏,铜、石器内煎及一盏澄滓,热淋洗。留滓二服,又依前煎淋洗。大能明眼目,去涩痒。

《经验后方》:治小儿吐不定。五倍子二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湿纸裹,炮过,同捣末。每服米泔调下半钱匕,瘥。

《衍义》曰:五倍子,今染家亦用。口□疮,以末掺之,便可饮食。

蜜蒙花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青盲肤翳,赤目 #20 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生益州川谷。树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色白有细毛。二月、三月采花。

《图经》曰:蜜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 #21 中州郡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白色有细毛,又似#22 橘叶。花微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暴乾用。此木类而在草部,不知何至於此。

雷公云:凡使,先拣令净,用酒浸一宿,漉出候乾,却拌蜜令润,蒸从卯至酉出,日乾。如此拌蒸三度,又却日乾用。每修事一两,用酒八两浸,待色变,用蜜半两蒸为度。此元名小锦花。

《衍义》曰:蜜蒙花,利州路甚多。叶,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盖柔而不光洁,而不深绿,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冬生春开。此木也,今居草部,恐未尽。

味辛,无毒。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主产后血运崩中,卒下血,醋摩服之。亦主眯目,物芒入目,摩点瞳子止 #23。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和水温服之。好墨入药,粗者不堪。

《衍义》曰:墨,松之烟也。世有以栗草灰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然惟远烟为佳。今高丽国每贡墨於中国,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可入药;此盖未达不敢尝之义。又治大吐血,好墨细末二钱,以白汤化阿胶清调,稀稠得所,顿服,热多者尤相宜。又鄜、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烟甚浓,其煤可为墨,黑光如漆,松烟不及。其识又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药,当附於此。

棘刺花

味苦,平,无毒。主金疮内漏。冬至后百二十日采之。实,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热,利小便。生道傍,四月采。一名菥蓂,一名马朐,一名刺原。又有枣针,疗腰痛,喉痹不通。

陶隐居云:此一条又相违越,恐李 #24 言多是,然复道其花一名菥蓂,此恐别是一物,不关枣针也。今俗人皆用天门冬苗,吾亦不许,门冬苗乃是好作饮,益人,正自不可当棘刺尔。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棘有赤白二种。《切韵》曰:棘,小枣也。田野间多有之,丛高三二尺,花、叶、茎、实俱似枣也。

《圣惠方》:治小儿一切疳。用刺针、瓜蒂等分末,吹入鼻中,日二。

安息香

味辛、苦,平,无毒。主心腹恶气,鬼疰。出西戎。似松脂,黄黑色,为块。新者亦柔韧音刃。

禹锡云:按萧炳云:烧之去鬼来神。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之通神,辟众恶。

《海药》: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波斯国,树中脂也,状若桃胶,以秋月采之。又方云:妇人夜梦鬼交,以臭黄合为丸,烧熏丹穴,永断。又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

松罗

味苦、甘,平,无毒。主嗔怒邪气,止虚汗,头风,女子阴寒肿痛,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一名女萝。生熊耳山川谷松树上。五月采,阴乾。

《图经》曰:文具桑寄生条下。

陶隐居云:东山甚多,生杂树上,而以松上者为真。《毛诗》云:茑与女萝,施於松上。茑是寄生,以桑上者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异同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松萝,使,味苦、辛,微热。治寒热,能吐胸中客热痰涎,去头疮,主项上瘤瘿。

《日华子》云:令人得眠。

大腹

微温,无毒。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所出与槟榔相似,茎、叶、根、干小异。生南海诸国。

《图经》曰:文具槟榔条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建脾开胃调中。

孙真人云:槟榔皮,鸩鸟夕栖此树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天竺黄

味甘,寒,无毒。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一名竹膏。人多烧诸骨及葛粉等杂之。按《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平。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

《衍义》曰:天竹黄,自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也。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白棘

味辛,寒,无毒。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一名棘针,一名棘刺。生雍州川谷。

《图经》曰:白棘,棘针也。生雍州,棘刺花生道傍,今近京皆有之。棘,小枣也。丛高三四尺,花、叶、茎、实都似枣,而有赤白二种。苏恭云: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棘同,赤棘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耳。然有钩、直二种:直者宜入补药,钩者入痈肿药。针,采无时。花,冬至后百二十日采。实,四月采。

《衍义》曰:白棘,一名棘针,一名棘刺。按《经》如此甚明。诸家之意,强生疑惑,今略不取,求其《经》而可矣。其白棘,乃取其肥盛,紫色,枝上有皱薄白膜先剥起者,故曰白棘。取白之意,不过如此。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开花也,余无他义。今人烧枝取油,涂垢发,使垢解。

仙人杖

味咸,平一云冷,无毒。主哕气呕逆,辟痁,小儿吐乳,大人吐食,并水煮服,小儿惊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又主痔病,烧为末,服方寸匕。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筀竹多生此。又别一种仙人杖,味甘,小温,无毒。久服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风冷。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毗梨勒

味苦,寒,无毒。功用与庵摩勒同。出西域及岭南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

《唐本》注云:树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用亦同法。唐本先附。

《日华子》云:下气,止泻痢。

郁金香

味苦,温,无毒。主蛊野诸毒,心气鬼疰,鸦鹘等臭。陈氏云:其香十二叶,为百草之英。按《魏略》云: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今附。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郁金香,平。入诸香药用之。《说文》此香,芳草也。十二叶为贯,采以煮之用为鬯,为百草之英,合而酿酒,以降神也。以此言之,则草也,不当附於木部。

紫藤

味甘,微温,有小毒。作煎如糖下水良。花挼碎拭酒醋白腐坏。子作角。其中人熬令香着酒中,令不败,酒败者用之亦正。四月生紫花可爱,人亦种之。江东呼为招豆藤,皮着树,从心重重有皮。今附。

陈藏器云:主水癊病。京都人亦种之,以饰庭也。

合欢

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生益州山谷。

《图经》曰:合欢,夜合也。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间皆有之,人家多植於庭除间。木似梧桐,枝甚柔弱。叶似皂荚、槐等,极细而又密,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似相解了,不相牵缀。其叶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五月花发,红白色,瓣上若丝茸,然至秋而实作荚,子极薄细。采皮及叶用,不拘时月。

《衍义》曰:合欢花,其色如今之蘸晕线,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绿叶至夜则合,又谓之夜合花。陈藏器、《日华子》皆曰皮杀虫,又日续筋骨。《经》中不言。

伏牛花

味苦、甘,平,无毒。疗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作汤,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一名隔虎刺花。花黄色,生蜀地,所在皆有。三月采。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蜀近郡有之,多生川泽中。叶青细,似黄檗叶而不光。茎赤有刺。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乾。

天竺桂

味辛,温,无毒。主腹内诸冷,血气胀,功用似桂。皮薄不过烈。生西胡国。今附。

《海药》:按《广州记》云:生南海山谷。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方医家少用。

折伤木

味甘、咸,平,无毒。主伤折筋骨疼痛,散血补血,产后血闷,止痛。酒、水煮浓汁饮之。生资州山谷。

《唐本》注云:藤生绕树上 #25,叶似菵草叶而光厚。八月、九月采茎,日乾。唐本先附。

桑花

暖,无毒。建脾涩肠,止鼻洪,吐血,肠风,崩中带下。此不是桑椹花,即是桑树上白癣,如地钱花样。又主盗汗,书云止咸。未试。

《圣惠方》:治膀胱虚热,下砂石,涩痛,利水道,烧灰研,食前温酒调下一钱匕。

梫木

味苦,平,无毒。破产后血,煮服之。叶捣碎封蛇咬,亦洗疮癣。树如石榴,叶细,高丈余。四月开花,白如雪。生江东、林筤间。

倒挂藤

味苦,无毒。主一切老血及产后诸疾,结痛血上欲死。煮汁服。生深山。如悬钩有逆刺,倒挂於树叶尖而长也。

故木砧

一名百味。无毒。主人病后食劳复。取发当时来参病人行止脚下土如钱许,男病左,女病右,和砧上垢,及鼠头一枚,无即以鼠屎三七,煮服之,神效。又卒心腹痛。取砧上垢,着人鞋履底悉穿,又□几上屑,烧传吻上嚵疮。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三竟

#1 者:原作“煮”,据晦明轩本改。

#2 相: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3 疱:原作“炮”,据晦明轩本改。

#4 片:晦明轩本作“斤”。

#5 内:晦明轩本作“肉”。

#6 吴: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 陵苕:此二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8 生:原作“且”,据晦明轩本改。

#9 木:原作“本”,据晦明轩本改。

#10 律: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1 甘:晦明轩本无“甘」字。

#12 木: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13 岭:晦明轩本作“南”。

#14□:原作“病”,据晦明轩本改。

#15 脑:晦明轩本作“经”。

#16 一:晦明轩本作“三”。

#17 梓:原作“桐”,据晦明轩本改。

#18 传信方:此误,下文当为“图经”所引。

#19 常:晦明轩本作“当”。

#20 目:晦明轩本作“涩”。

#21 蜀:原作“一”,据晦明轩本改。

#22 又似: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23 止:晦明轩本作“上”。

#24 李:晦明轩本作“俚”。

#25 绕树上:原作“统木”,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四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下品

巴豆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猫毒。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一名巴椒。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阴乾。用之去心、皮。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图经》曰:巴豆,出巴郡川谷。今嘉、眉、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厚大,初生青,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至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白,类白豆蔻,渐渐自落,即收之。一房共有三瓣,一瓣有实一粒,一房共实三 #1 粒也。戎州出者,壳上有纵文,隐起如线,一道至两三道。彼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等,它处稀有。

陶隐居云:出巴郡。似大豆,最能泻人,新者佳,用之皆去心皮,乃秤。又熬令黄黑,别捣如膏,乃和丸散尔。道方亦有炼饵法,服之乃言神仙。人吞一枚便欲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尔。

《唐本》注云:树高丈余。叶似樱桃叶,头微赤,十二月叶渐凋,至四月落尽,五月叶渐生,七月花,八月结实,九月成,十月采。其子三枚共蒂,各有壳裹。出眉州、嘉州者良。

陈藏器曰:巴豆,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间腹内热如火,痢出恶物。虽痢不虚,若久服亦不泻。白膜破者弃之。

《日华子》云: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胃开脾,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丁肿。凡合丸散,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

雷公云:凡使巴之与豆及刚子,须在仔细认,勿误用,杀人。巴颗小紧实,色黄;豆即颗有三棱,色黑;若刚子,颗小似枣核,两头尖。巴与豆即用,刚子勿使。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圣惠方》:治中风口喎。巴豆七枚,去皮烂研。喎左涂右手心,喎右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即便正,洗去药并频抽掣中指。又方:治牙疼。用巴豆一粒,煨至黄熟,去壳,用蒜一瓣,切一头,作盖,剜去中心,可安巴豆在内,以盖子合之。用绵裹,随患处左右塞耳中。

《外台秘要》:文仲 #2 方,主唯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肿#3。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黄,捣丸如小豆大。水下二丸,以利为度。勿饮酒。

《千金方》: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

《千金翼》:治小儿身肿,并手足肿兼瘾疹。巴豆五十枚去皮、心,以水二升,煎取一升,用绵於汤中随手拭之。

《经验方》: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又方:治箭镞入骨不可拔。取巴豆微熬,与蜣螂同研,涂所伤处,斯须痛定,微痒忍之,待极痒不可忍,便撼动箭镞,即拔之,立出。

《十全方》:治疥疮。巴豆十粒,火炮过黄色,去皮膜,右顺手研如面,入酥少许,腻粉少许,同研匀,爪破,以竹篦子点药,不得落眼裹及外肾上。如熏炙着外肾,以黄丹涂,甚妙。

蜀椒

味辛,温、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一名巴椒,一名蓎藙蓎音唐,藙音毅。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乾。杏仁为之使,畏款冬。

《图经》曰: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锋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甚辛香。四月结子,无花,但生於叶间,如小豆颗而圆,皮紫赤,八月采实,焙乾。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茎、实都相类,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烈耳。

《药性论》云:椒目,使,治十二种水气。味苦、辛,有小毒。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蜡溶为筒子,内耳中,抽肾气虚,耳中如风水呜,或如打钟磬之声,若暴聋,一日一易,若神验。

《唐本》注云:椒目,味苦,寒,无毒。主水腹胀满,利小便。今椒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日华子》云:汉椒,破症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椒目主膀胱急。又云:椒叶,热,无毒。治贲豚,伏梁气及内外肾钓,并霍乱转筋。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除向下火四畔,无气后取出,使入瓷器中盛,勿令伤风用也。

《圣惠方》:治因热取凉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用刀破蛇尾,内生椒三二粒,裹着,须臾即出。

《外台秘要》:治疮肿。生椒末、面、釜下土末之,以大醋和,傅之。

《千金方》: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恐死,日夜疼闷不得眠。取生椒择之洗净,以布帛裹着丸囊,令厚半寸,须臾热气大通,日再易之,取出 #4 差。

《孙真人方》:十月勿食椒,食之损气伤心,令人多忘。又方: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斗门方》:治腹内虚冷,久服驻颜。用生椒择去不拆者,除其黑子,用四十粒,以浆水浸经一宿,尽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去积年冷,暖脏腑,久服则能驻颜,黑发,明目,令人思饮食,妙。

《胜金方》:治好食生茶。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桐子大,茶下十丸。

《衍义》曰:蜀椒,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椿 #5 之。播取红,如未尽,更拣,更椿,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其中子谓之椒目,治盗汗尤功。将目微炒,捣为极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皂荚

味辛、咸,温,有小毒。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生雍州川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荚,阴乾。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图经》曰:皂荚,出雍州川谷及鲁邹县,今所在有之,以怀、孟州者为胜。木极有高大者。此有三种:《本经》云:形如猪牙者良。陶隐居云:长尺二者良。《唐》注云:长六寸,圆厚节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浓,大好。今医家作疏风气丸、煎多用长皂荚,治齿及取积药多用猪牙皂荚,所用虽殊,大抵性味不相远。

《唐本》注云:此物有三种: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长虚而无润;若长六七寸,圆厚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浓大好。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皂荚,使。主破坚症,腹中痛,能堕胎。又曰:将皂荚於酒中,取尽其精,於火内煎之成膏,涂帛,贴一切肿毒,兼能止疼痛。

陈藏器云:鬼皂荚作浴汤,去风疮疥癣,挼叶去衣垢,沐头长发 #6。生江南泽畔,如皂荚,高一二尺。

《日华子》云: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开胃及中风口噤。入药去皮、子,以酥炙用。

雷公云:凡使,须要赤腻肥并不蚛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铜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覆炙,酥尽为度。然出捶之,去子捣筛。皂荚一两,酥二分,子收得。拣取圆满坚硬不蚛者,用瓶盛下水於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白嫩肉,消去黄,用铜刀细切,於日中乾用,其子消人肾气。

《圣惠方》:治时气三日,头痛烦热。用皂角烧作灰为末,非时新汲水一中盏,生姜汁、蜜各少许,和二钱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后服药,须臾汗出愈。

《外台秘要》:治卒中风口喎。以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以三年大醋和。左喎涂左,右喎涂右,乾更傅之,差。又方:溺死一宿者尚活,捣皂角绵裹,内下部,须臾出水即活。

《千金方》:齆鼻。炙皂角末如小豆,以竹管吹入鼻中。

《肘后方》:卒肿满身面洪大。皂角剥炙令黄,锉三升,酒一斗渍,合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频作。

《经验方》:治食气遍身黄肿,气喘,食不得,心胸满间。不蛀皂角去皮及子,涂好醋炙令焦,为末一钱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为度。如常服,消酒食。

《梅师方》:治霍乱转筋。皂荚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

《孙真人方》: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荚细研,粥饮下三钱,立通。

《简要济众方》: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吐涎方:皂角一挺去皮,涂猪脂炙令黄色,为末。每服一钱匕,非时温酒服。如气实脉盛,调下二钱匕。如牙关不开,用白梅揩齿,口开即灌药,吐出风涎差。

《灵苑方》:治急喉闭,逡巡不救方:以皂荚去皮、子,生半两为末。每服少许,以箸头点肿处,更以醋调药末,厚傅项下,须臾便破,少血出,即死愈。

《孙尚药方》:治卒中风,昏昏若醉,形体昏 #7 闷,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斯须不治,便为大病,故伤人也。此证风涎潮於上,膈痹气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猪牙皂角四挺,须是肥实不蚛,削去黑皮,晋矾一两,光明通莹者,二味同捣罗为细末,再研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当时惺惺,次缓而调治。不可便大段吐之,恐过伤人命。累经效,不能尽述。

《感应神仙传》:崔言者,职隶左亲骑军,一旦得疾,双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发自落,鼻梁崩倒,肌肤有疮如癣,皆为恶疾,势不可救。因为洋州骆谷子归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名姓,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为灰,蒸久晒研为末。食上浓煎大黄汤调一钱匕,服。一旬鬓发再生,肌肤悦润,愈,眼目倍常明。得此方后却入山,不知所之,又铁砧以煅金银,虽百十年不朽,以捶皂荚,则一夕碎破。

《衍义》曰:皂荚,其子炒,春去赤皮、仁。将骨浸软,煮熟,以糖渍之,可食。主宣导五脏风热壅。其荚不蚛肥者,微炙,为末一两,入生白矾末半两,腻粉半两。风涎潮塞气不通,温水调一二钱。但过咽关,须吐涎。凡用白矾者,分隔下涎也。又暑中湿热时,或久雨,合苍朮服,辟温疫邪湿气。

诃梨勒

味苦,温,无毒。主冷气,心腹胀满,下食。生交、爱州。

《图经》曰:诃梨勒,生交、爱州,今岭南皆有,而广州最盛。株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青黄色,皮肉相着。七月、八月实熟时采,六路者佳。《岭南异物志》云:广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五十株,子极小而味不涩,皆是六路。每岁州贡,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苦 #8。每子熟时,有佳客至,则院僧煎汤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谓之乾明,旧木犹有六七株。古井亦在。南梅风俗尚贵此汤,然煎之不必尽如昔时之法也。刘禹锡《传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差,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法:用诃梨勒三枚上好者,两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浆水一两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一钱匕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

《药性论》云:诃梨勒,使,亦可单用,味苦、甘。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结气,止水道,黑髭发。

《日华子》云: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贲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怀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动欲生,肠闷气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并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熏,通手后洗。

禹锡云:按萧炳云:苦、酸。下宿物,止肠澼久泄,赤白痢。波斯舶上来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

雷公云:凡使,勿用毗梨勒、□梨勒、榔精勒、杂路勒,若诃梨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并是杂路勒,毗路勒个个毗,杂路勒皆圆路,文或八路至十三路,号曰榔精勒,多涩,不入用。凡修事,先於酒内浸,然后蒸一伏时。其诃梨勒、以刀削路,细锉,焙乾用之。

《经验方》:治嗽气,嗽久者亦主之。生诃梨一枚,含之咽汁。差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之,立便有味。此知连州银坑官成密 #9 方。

《外台秘要》:治一切风痰,风霍乱,食不消,大便涩。诃梨三枚,捣取皮。和酒顿服,三五度良。

《广济方》:治呕逆不能食。诃梨勒皮二两,去核,熬为末,一蜜和丸梧桐子大。一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孙真人方》:治常患气。诃梨三枚,湿纸裹煨,纸乾即剥去核,细嚼。以生乳一升,下之,日三服。

《衍义》曰:诃梨勒,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热,少服。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

柳花

味苦,寒,无毒。主风水黄疸,面热黑,痂疥恶疮,金疮。一名柳絮。叶,主马疥痂疮。取煎煮以洗马疥,立愈。又疗心腹内血,止痛。实,主溃痈,逐脓血。子汁,疗渴。生琅邪川泽。

陶隐居云:柳,即今水杨柳也。花熟,随风状如飞雪。陈元方以为譬,当用其未开时。子亦随花飞,正应水渍汁尔。柳花亦宜贴灸疮。皮、叶疗漆疮。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苦柳花,使。主止血,治湿痹,四肢孪急,膝痛。

《日华子》曰:叶治天行热病,丁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服金石药人发大热闷,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枝煎汁可消食也。

《外台秘要》:治黄疸。柳枝以水一斗,煮取浓汁半升,服令尽。

《衍义》曰:柳华,《经》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黄蕊者也。及其华乾,絮方出,又谓之柳絮。收之,贴灸疮及为茵褥。絮之下连小黑子,因风而起,得水湿处便生,如地丁之类,多不因种植,於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盖亦如柳絮兼子而飞。陈藏器之说是。然古人以絮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风,状如飞雪。误矣。《经》中有实及子汁,诸家不解,今人亦不见用。注:释氏谓柳为尼俱律陀木,其子极细,如人妄因极小,妄果至大,是知小黑子得因风而起。

楝实

味苦,寒,有小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一名金铃子,俗呼为苦楝。根,微寒。疗蛔虫,利大肠。生荆山山谷。

《图经》曰: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

陶隐居云:处处有。俗人五月五日皆取叶佩之,云辟恶。其根以苦酒摩涂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唐本》注云:此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楝实,亦可单用。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不入汤服。

《日华子》云:楝皮,苦,微毒。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便 #10 壮热,并煎汤浸洗。服食须是生子者#11。雌树皮一两,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杀毒,泻多以冷粥止,不泻以热葱粥发。无子雄树,吐泻杀人。

雷公云:凡采得后晒乾,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碎捶,用浆水煮一伏时了。如用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又花落子,谓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治长虫。楝实,淳苦酒中渍宿,以绵裹,塞谷道中三寸许,日易之。

《经验方》:小儿谷虫,定疼痛。抵圣散:以苦楝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水一盏,末一钱,煎取二分,放冷,待发时服之。又方:治脏毒下血。以苦楝子炒令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又方:治丈夫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金铃子一百个,温汤浸过去皮,巴豆二百个捶微破,面二升,同於铜锅内炒,金铃子赤熟为度,放冷取出,去核为末。每服三钱,非时热酒、醋汤调服并得,其面、巴豆不用也。

椿木

叶味苦,有毒。主洗疮疥,风疽。水煮药汁用之。皮,主甘□。

樗木

根、叶,尤良。

《图经》曰:椿木、樗木,旧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二木形干大抵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樗木疏而气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气。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鬼目,叶脱处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其木最为无用,《庄子》所谓吾有大木,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不中绳墨,小枝曲拳,不中规矩。立於途,匠者不顾是也。并采无时。

《唐本》注云: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为别也。

陈藏器云:樗木,味苦,有小毒。皮主赤白久痢,口鼻中疳虫,去疥□,主鬼疰传尸,蛊毒下血。根皮去鬼气,取一握细切,以童儿小便二升,豉一合,宿浸,绞取汁,温 #12 一沸。三五日一度服。叶似椿,北人呼为山椿,江东人呼为虎目。叶脱处有痕,如白樗,散木也。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樗白皮,使,味苦,微热,无毒。能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萧炳云:樗皮,主疳痢,得地榆同疗之,根皮尤良,俗呼为虎眼树。《本经》椿木,殊不相似。

《日华子》云:樗皮,温,无毒。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入药蜜炙用。

雷公云: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头者上。及不用茎、叶,只用根,采出拌生葱蒸半日,出生葱,细锉,用袋盛挂屋南畔,阴乾用。偏利溺涩也。

《肘后方》:治小儿头生白秃,发不生出。椿、楸、桃叶心取汁,傅之,大效。

《经验方》:治脏毒赤白痢。香椿净洗刷 #13,剥取皮,日乾,为末。饮下一钱,立效。

《杨氏产乳方》:疗疳痢困重。樗白皮捣面拌作小颗子。日晒少时,又拌,凡三过,水煮至熟,加盥、醋、酒亦得,频服,多少量儿大小。

《衍义》曰:椿木叶,椿、樗皆臭。但一种有花结子,一种无花不实。世以无花不实,木身大,其干端直者为椿。椿用木叶。其有花而荚,木身小,干多迂娇 #14 者为樗。樗用根、叶、荚。故日未见椿上有荚者,惟樗木上有。又有樗鸡,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鸡,而言樗鸡者,以显有鸡者为樗,无鸡者为椿,其义甚明。用椿木叶,樗木根、叶、荚者,宜依此推穷。

郁李人

味酸,平,无毒。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根,主齿龈肿,齲丘禹切齿,坚齿,去白虫。一名爵李,一名车下李,一名棣。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五月、六月采根。

《图经》曰:郁李人,《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今处处有之。木高五六尺,枝条、花、叶皆若李,惟子小若樱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随子熟。六月采根并实,取核中仁用。陆机《草木疏》云:棠棣,即郁李也。一名雀梅,亦日车下李。所在山中皆有。其花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实如李子,可食。今近京人家园圃植一种,枝茎作长条,花极繁密而多叶,亦谓之郁李,不堪入药用。

《药性论》云:郁李人,臣,味苦、辛。能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根治齿痛,宣结气,破结聚。

陶隐居云:山野处处有。子熟赤色,亦可啖之。

《日华子》云:郁李人。通治五脏,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脓,消宿食,下气。又云:根,凉,无毒。治小儿热发,作汤浴,风蚛牙,浓煎含之。

雷公云:凡采得,先汤浸,却削上尖、去皮令争,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乾,研如膏用。

韦宙《独行方》:疗脚气浮肿,心腹满,大小便不通,气急喘息者。以郁李人十二个,捣碎,水研取汁,薏苡人捣碎如粟米,取三合,以汁煮米作粥。空腹食之,佳。

《必效方》:疗癖。取车下李人,微汤退去皮及并人者,与乾面相拌,捣之为饼。如犹乾和淡水,如常搜面作饼,大小一如病人掌。为二饼,微炙使黄,切 #15 令至熟。空腹食一枚,当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饮热粥汁,以利为度。若至午后痢不止,即以醋饭止之。利后当虚。病未尽者,量力一二日更进一服,以病尽为限。小儿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马肉等。无不效。

《食疗》云:气结者,酒服人四十九粒,更泻尤良。又破癖气,能下四肢水。

《外台秘要》:张文仲治齲齿。以郁李根白皮,水煮浓汁含之。冷即易,吐出虫。

《杨氏产乳方》:疗身体肿满水气急,卧不得。郁李人一大合捣为末,和麦面搜作饼子与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气,便差。

《衍义》曰:郁李人,其子如御李子,至红熟堪啖,微涩。其人,汤去皮,研极烂,入生龙脑,点赤目。陕西甚多。根煎汤,渫风蚛牙。

莽草

味辛,苦,温,有毒。主风头痈肿,乳痈疝瘕,除结气疥瘙。杀虫鱼。疗喉痹不通,乳难。头风痒,可用沐,勿令入眼。一名葞,一名春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采叶,阴乾。

《图经》曰:莽草,亦曰□草。出上谷及冤句,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叶稀,无花实。五月、七月采叶,阴乾。一说藤生,绕木石间中古方治风毒痹厥诸酒,皆用□草。今医家取其叶煎汤,热含少顷间吐之,以治牙齿风蚛甚效。此木也,而《尔雅˙释草》云:葞,春草。释曰:药草,莽草也。郭璞云:一名芒,芒、□,音近故尔。然谓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药性论》云:□草,臣。能治气 #16 疽,疝气肿坠凝血,治瘰疬,除湿风,不入汤服。主头疮白秃,杀虫。与白敛、赤小豆为末,鸡子白调如糊,贴#17 毒肿,乾即更易上。

陶隐居云:今东间处处皆有,叶青新烈者良。人用捣以和米,内水中,鱼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无妨。莽草字亦作□字,今俗乎为□草也。□,音罔。

《日华子》云;治皮肤麻痹,并浓煎汤淋。风蚛牙痛,喉痹,亦浓煎汁含后净漱口,良。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便取叶细锉,又,生甘草、水蓼二味并细锉,用生稀绢袋盛毒木叶,於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一日,去诸药二件,取出晒乾用之。勿用尖有孪生者。

《圣惠方》:治牙齿蚛孔,疼痛及有虫。用□草为末,绵裹内蚛孔中,或於痛处咬之,低头吐津勿咽之,疼痛便定。又方:治疗痈发肿坚结成核。□草一两为末,鸡子白和傅於帛上,贴之,日二易之,差。

《肘后方》:治痈疮未溃。□草末,鸡子白涂纸厚贴上,燥复易,得痛良。又风齿疼,颊肿。用五两,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漱吐之,一日尽。

《周礼》:前氏掌除蠹物,以□草熏之则死。

《衍义》曰:莽草,今人呼为□草。浓煎汤,淋渫皮肤麻痹。《本经》一名春草。诸家皆谓为草,今居木部,《图经》亦然。今世所用者,皆木叶也。如石南,枝、梗乾则绉,揉之,其嗅如椒。《尔雅˙释草》云:葞,春草。释曰:今莽草也。与《本经》合,今当具言之。石南条中,陶隐居注云:似□草,凌冬不凋。诚木无疑。

黄药根

味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生岭南。

《图经》曰:黄药根,生岭南,今夔、峡 #18 州郡及#19 明、越、秦、陇州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十月采根。秦州出者谓之红药子,叶似荞麦,枝梗赤色,七月开白花,其根初采湿时红赤色,暴乾即黄。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药子,大抵与黄#20 药相类。主五脏邪气,治肺压热,除烦躁,亦入马药用。春采根,暴乾。

《经验方》:治咯血。黄药、汉防己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小麦二十粒同煎,食后温服。

《简要济众》: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为末。每服二钱匕,煎薄荷汤下。良久,以新汲水调面末二匙头服之。又方:傅疮药。黄药子四两为末,以冷水调傅疮上,乾即旋傅之。

《衍义》曰:黄药,亦治马心肺 #21 热,有功。

檞若

味甘、苦,平,无毒。主痔,止血,疗血痢,止渴。取脉炙用之。皮,味苦。水煎浓汁,除蛊及瘘,俗用甚效。

《图经》曰:檞若,《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山林多有之。木高丈余,若即叶也,与栎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叶并皮用。葛洪洗诸败烂疮、乳疮,并用此皮。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斛皮亦可单用。主治恶疮,煎汤洗之良。

《日华子》云:檞皮,味涩。能吐瘰疬,涩五脏。

《圣惠方》:治冷淋,小肠不利,茎中急痛。用斛叶捣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又方:治蝼蛄咬。用斛叶烧灰细研,以泔别浸斛叶,取洗疮拭之,内少许灰於疮中,立效。

《简要济众方》:治吐血。斛叶不拘多少捣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取五七分,和滓服。

《子母秘录》:治小儿及大人赤白痢。新斛皮一斤,去黑皮,细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立差。

《衍义》曰:檞若,亦有斗,但不及栎木,虽坚而不堪充材。叶微炙,炒槐花减拼叶之半,同为末,米饮调服,治初得肠风及血痔,热多者尤佳。为炭,但不及栎木。

桐叶

味苦,寒,无毒。主恶蚀疮着阴。皮,主五痔,杀三虫,疗贲豚气病。花 #22,主傅猪疮。饲猪,肥大三倍。生桐柏山谷。

《衍义》曰:桐叶,《经》纷注不指定是何桐,致难执用。今具四种桐,各有始嘹,条其状列於后:一种白桐,可斫琴者,叶三校,二开白花,亦不结子。

《药性论》云:皮能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一种荏桐,早春先开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子或作桐油。

《日华子》云:桐油,冷,微毒。一种梧桐,四月开淡黄小花,一如枣花。枝头出丝,堕地成油,沾渍衣履。五六月给桐子。今人收炒作果,动风气。此是《月令》清明之日,桐始华者。一种冈桐,无花,不可作琴,体重。

无食子

味苦,温,无毒。主赤白痢,肠滑,生肌肉。出西戎。一名没石子。

《唐本》注云:生沙碛闲。树似柽。

今注:一名没石子也。出波斯国。主小儿疳□,能黑髭发,治阴疮,阴汗。乱中和气。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无食子,使。治大人、小儿大腹冷,滑痢不禁。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荆记》云:波斯国,大小如药子。味温、平,无毒。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乌髭发,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张仲景使治阴汗,取烧灰,先以微温汤浴了,即以帛微裛后傅灰囊上,甚良。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为没食子,今人呼墨食子。转谬矣。

雷公云:墨石子,凡用勿令犯铜、铁,并被火惊者。颗小、文细,上无杴 #23 米者妙。用浆水於砂盆中,或硬青石上研令尽,却焙乾研了用,勿捣,能为乌犀色。

《官气方》:治小儿久痢不效。没石子二个切,熬令黄色,研作馄饨食之。

《衍义》曰:无食子,今人合他药染髭。

雷丸

味苦、咸,寒、微寒,有小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阴痿。一名雷矢,一名雷实。赤者杀人。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八月采根,暴乾。荔实、厚朴为之使,恶葛根。

《药性论》云:雷丸,君,恶蓄根,味苦,有小毒。能逐风。芫花为使。主癫痫狂走,杀蛔虫。

陶隐居云:今出 #24 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本经》云利丈夫,《别录》云久服阴痿,於#25 事相反也。

《唐本》注云: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出房州、金州。

禹锡云:按范子云:雷矢出汉中,色白者善。

吴氏云:雷丸,神农:苦。黄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鹊:甘,无毒。季氏:大寒。

雷公云: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铜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汤浸一宿后蒸,从巳至未,出,日乾。却以酒拌,如前从巳至未蒸,日乾用。

《经验前方》: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乾为末。每有病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一钱匕药,稀粥调半钱服之,服时须六衙及上半月日,虫乃下。

胡椒

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及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蕈毒。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生南海诸国。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不宜多服,损肺。一云向阴者澄茄,向阳者胡椒也。

雷公云:凡使,只用内无皱壳者,用力大。汉椒使壳,胡椒使子。每修事,即於石糟中碾碎成粉。

《食疗》云: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酒服之佳。亦宜汤服。若冷气,吞三七枚。

《衍义》曰: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止,甚验。过剂则走气。大肠寒滑亦用,须各以他药佐之。

苏方木

味甘、咸,平,无毒。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苦酒煮五两,取浓汁服之效。

《唐本》注云:此木用染色者。出南海、昆仑来,交州、爱州亦有。树似庵罗,叶若榆叶而无涩,抽条长丈许,花黄,子生青熟黑。

陈藏器云:苏方,寒。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使,去上粗皮并节子。若有中心文横如紫角者,号曰木中尊色,其效倍常百等。须细判了重筛,拌细条梅枝蒸,从巳至申出,阴乾用。

《肘后方》:治血运。苏方三两细锉,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差。若无苏方,取绯衣煮汁服亦得。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海记》:生海畔。叶似降,木若女桢。味平,无毒。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怯起,冲心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此法,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差。

白杨树皮

味苦,无毒。主毒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取叶圆大,蒂小,无风自动者。

《图经》曰:白杨,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北土尤多,人种於墟墓间。株大叶圆如梨,皮白,木似杨,故名白杨。采其皮无时。

《衍义》曰:白杨,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然易生根,斫木时碎札入土即生根,故易以繁植,非止墟墓间,於人家舍前后及夹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大雨声,叶梗故如是。又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

桄榔子

味苦,平,无毒。主宿血。其木似栟榈坚硬。斫其内有面,大者至数斛,食之不饥。其皮堪作绠。生岭南山谷。今附。

《图经》曰:桄榔,生岭南山谷,今二广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於庭除间。其木似栟榈而坚硬,斫其间有面,大者至数石,食之不饥。其皮至柔,皮 #26 韧可以作绠。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时月采之。

《海药》:谨按《岭表录》云:生广南山谷。树身、皮、叶与蕃枣、槟榔等小异。然叶下有发如粗马尾,广人用织巾子。木皮内有面,食之极有补益,虚羸乏损,腰脚无力,久服轻身辟谷。录异》云:桄榔盖以此也。

榉树皮

大寒。主时行头痛,热结在肠胃。

《唐本》注云:此树所在皆有,多生溪涧水侧。叶似樗而狭长。树大者连抱,高数仞,皮极粗厚。殊不似檀。俗人取煮汁,以疗水及断痢,取小 #27 叶挼贴火烂疮,有效。

《衍义》曰: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似柳非柳,谓槐非槐。木最大者,高五六十尺,合二三人抱。湖南、北甚多,然亦下材也,不堪为器用。嫩皮,取以缘栲栳与箕唇。

钓樟根皮

主金疮止血。

陶隐居云:出桂阳、邵陵诸处,亦呼作鸟樟,方家少用,而俗人多识此。刮根皮屑以疗金疮,断血易合,甚验。

《唐本》注云:钓樟,生梆州山谷。树高丈余。叶似楠音南叶而尖长,背有赤毛,若楠枇杷叶。八月、九月采根皮,日乾也。

千金藤

主一切血毒诸气,霍乱中恶,天行虚劳疟瘴,痰嗽不利,痈肿,蛇犬毒,药石发,癫痫,悉主之。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生南土者,黄赤如细辛。今附。

陈藏器云:有数种,南北名模不同,大略主痰相似,或是皆近於藤。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似漆;生南土者,黄赤如细辛。南北所用若取的称,未知孰是?其中有草,今并入木部,草部亦重载也。

南烛枝叶

味苦,平,无毒。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去老。取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暴,米粒紧小正黑如坚珠,袋盛之可适远方。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取汁炊饭名乌饭,亦名乌草,亦名牛筋。言食之健如牛筋也。色赤名文烛。生高山,经冬不凋。今附。

《图经》曰:南烛,《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云生高山,今惟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陵冬不凋。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其枝、叶用。亦谓之南烛草木。其种是木而似草,故号为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黑饭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乾服。又名南烛也。

无患子皮

有小毒。主浣垢,去面~,喉痹,内喉中,立开。又主飞尸。子中人,烧令香,辟恶气,其子如漆珠。生南 #28 谷大树。一名噤娄,一名桓。今附。

《日华子》云:无患子皮,平。

《纂文》:无患,木名也。实可以去垢,核黑如瑿。问栌木曰:无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无患,此木能作 #29 符,劾百鬼,则以此木为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恶,竞取为器,用以厌鬼,故号无患也。

《衍义》曰:无患子,今释子取以为念珠,出佛经。惟取紫红色小者佳。今入药绝少,西洛亦有之。

梓白皮

味苦,寒,无毒。主热,去三虫,疗目中疾。叶,捣傅猪疮,饲猪,肥大三倍。生河内山谷。

陶隐居云:此即梓树之皮。梓亦有三种,当用拌素不腐者。叶疗手脚火烂疮。桐叶及此以肥堵之法未见,应在商丘子《养猪经》中。

《日华子》云: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梓树皮有数般,惟楸梓佳,余即不堪用。

《图经》曰:梓白皮,生河内山谷,今近道皆有之。木似桐而叶小,花紫。《尔雅》曰:椅,梓。郭璞注云:即楸 #30 也。《诗˙墉风》云:椅、桐、梓、漆。陆机云:梓者,楸#31 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大同而小异也。又一种鼠梓,一名楰,亦楸之属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四竟

#1 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2 仲:原作“中”,据晦明轩本改。

#3 肿:晦明轩本作“蛊”。

#4 出:晦明轩本作“消”。

#5 椿:晦明轩本作“春”。下同。

#6 沐头长发:原作“沐发长头”,据晦明轩本改。

#7 昏:原作“措”,据晦明轩本改。

#8 苦:晦明轩本作“咸”。

#9 密:原作“蜜”,据晦明轩本改。

#10 便:晦明轩本作“儿”。

#11 者: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2 温:晦明轩本作“煎”。

#13 刷:原作“别”,据晦明轩本改。

#14 矫:晦明轩本作“矮”。

#15 切:晦明轩本作“勿”。

#16 气:晦明轩本作“风”。

#17 贴:原作“叶”,据晦明轩本改。

#18 峡: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9 及:原作“义”,据晦明轩本改。

#20 黄: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1 肺:原作“脚”,据晦明轩本改。

#22 花:原作“梧杞”二字,据晦明轩本改。

#23 杴:晦明轩本作“楸”。

#24 出:原作“亦”,据晦明轩本改。

#25 於: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6 皮:晦明轩本作“坚”。

#27 小:晦明轩本作“嫩”。

#28 南:晦明轩本作“山”。

#29 作:原作“似”,据晦明轩本改。

#30 楸:原作“椒”,据晦明轩本改。

#31 楸:原作“椒”,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五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下品

橡实

味苦,微温,无毒。主下痢,厚肠胃,肥健人。其壳为散煮汁服,亦主痢,并堪染用。一名杼斗。檞、栎皆有斗,以栎为胜。所在山谷中皆有。

《图经》曰:橡实,栎木子也。《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云所在山谷皆有,今亦然。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黄花,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檞、栎皆有斗,而以栎为胜。不拘时采。其皮并实用。《尔雅》云:栎,其实捄 #1。释曰:栎,似樗之木也。捄,盛实之房也。其实橡也,有捄汇自裹。《诗˙秦昙云:山有苞栎。陆机云:秦人谓柞栎为栎。又《唐风》云:集於苞栩。陆机云:今柞栎也。徐州人谓栎为杼,或谓之栩。今京洛及河内谓栎亦为杼。五方通语也。然则,柞栎也,杼也,栩也,皆橡栎之通名也。

《日华子》云:栎树皮,平,无毒。治水痢,消瘰疬,除恶疮。橡斗子,涩肠止泻。煮食,可止饥,御歉岁。壳,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并染须发。入药并捣,炒焦用。

雷公云:凡使,去粗皮一重,取橡实蒸,从巳至末出,锉作五片用之。

孙真人《枕中素 #2》云:橡实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断谷,啖之尤佳。无气而受气,无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强健不极。

《衍义》曰:橡实,栎木子也。叶如栗叶,在处有。但坚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山中以椿人为粮,然涩肠。木善为炭,他木皆不及。其壳堪染皂。若曾经雨水者,其色淡,不若不经雨水者。檞亦有壳但少,而不及栎木所实者。

益智子

味辛,温,无毒。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涩,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按《山海经》云:生昆仑国。

《图经》曰: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叶似蘘荷,长丈余。其根傍生小枝,高七八寸,无叶,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枣许大。皮白,中人黑,人细者佳。含之摄涎唾。采无时。卢循为广州刺史,遗刘裕益智粽,裕答以续命汤,是此也。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止呕哕。

《广志》云:叶似蘘荷,长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尺,无叶萼。子丛生,大如枣。中瓣黑,皮白,核小者名益智。含之摄涎秽。出交趾。

顾微《广州记》云:益智,叶如蘘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为粽,味辛。

鼠李

主寒热,瘰疬疮。皮,味苦,微寒,无毒。主除身皮热毒。一名牛李,一名鼠梓,一名椑音卑。生田野,采无时。

《图经》曰:鼠李,即乌巢子也。《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蜀川多有之。枝、叶如李。子实若五味子,色黳黑,其汁紫色,味甘、苦,实熟时采,日乾。九蒸,酒渍服,能下血。其皮采无时。一名牛李。

《唐本》注云:此药一名赵李,一名皂李,一名乌槎。树皮主诸疮,寒热毒痹。子主牛马六畜疮中虫,或生捣傅之,或和脂涂,皆效。

《食疗》云:微寒。主腹胀满。其根有毒,煮浓汁含之治□齿。并疳虫蚀人脊骨者,可煮浓汁灌之良。其肉,主胀满谷胀,和面作饼子,空心食之,少时当泻。其煮根汁,亦空心服一盏,治脊骨疳。

椰子皮

味苦,平,无毒。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服之。壳中肉,益气去风。浆,服 #3 之主消渴,涂头益发令黑。生安南。树如棕榈,子壳可为器。《交州记》曰:椰子中有浆,饮之得醉。

《海药》云:谨按《交州记》云:生南海,状若海棕。实名椰子,大如碗许大,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蔻之类。内有浆似酒,饮之不醉。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云南者亦好。武侯 #4 讨云南时,并令将士剪除椰树,不令小邦有此异物。多食动气也。

《衍义》曰:椰子,开之有汁如乳,极甘香,自别是一种气味。中又有一块瓤,形如瓜蒌,上有细垄起,亦白色,但微虚。纹若妇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又,着壳一重白肉,剐取之,皆可与瓤、糖煎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然谓之酒者,好事者当日强名之。取其壳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

紫荆木

味苦,平,无毒。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服之。今人多於庭院间种者,花艳可爱。

《图经》曰:紫荆,旧不着所生州郡,今处处有之,人多於庭院间种植。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艳紫可爱。或云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

禹锡云:谨按陈藏器云:紫珠,寒。主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肿瘘,蛇虺、虫、蚕、狂犬等毒,并煮汁服。亦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一名紫荆。树似黄荆,叶小无桠,非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生江东,林泽间有之。

《日华子》云:紫荆木,通小肠。皮、梗同用。花功用亦同。

南藤

味辛,温,无毒。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亦煮汁服,亦浸酒。冬月用之。生依南树,故号南藤,茎如马鞭有节,紫褐色。一名丁公藤。生南山山谷。

《图经》曰: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荣州。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马鞭有节,紫褐色,叶如杏叶而尖。采无时。此下又有千金藤云:生北地者根如指,色黑似漆。生南土者,黄赤如细辛。又有榼藤子,生广南山林间。木如通草藤,三年方熟,紫黑色。一名象豆。医家稀用,故附於其类。

《南史》:解叔谦,雁门人。母有疾,夜於庭中稽颡祈告,闻空中云:得丁公藤治即差。访医及本草皆无。至宜都山中,见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乃拜泣求得之及渍酒法。受毕,失翁所在。母疾遂愈。

杉木

微温,无毒。主疗漆疮。

《图经》曰:杉木,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中多有之。木类松而劲直,叶附枝生,若刺针。《尔雅》云:柀煔。郭璞注云: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也。又人家常用作桶板,甚耐水。医师取其节煮汁,浸捋脚气,殊效。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脚气,夜半痞绝,胁有块,大如石,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号哭。荥阳郑洵美传杉木汤,服半食顷大下,三下气通块散。取前件杉木节一大升,橘叶切一大升,此地无叶,可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枚,合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两服。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后服。已前三死,真死矣。会有教者,皆得不死。恐他人不幸有类余病,故传焉。又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若菌状。云:味苦,性微温。主心脾气疼及暴心痛。采无时。

陶隐居云:削作柿煮,以洗漆疮。无不即差。又有鼠查,生去地高尺余许,煮以洗漆多差。又有漆姑,叶细细,多生石边。亦疗漆疮。其鸡子及蟹,并是旧方。

《唐本》注云:杉材木,水煮汁,浸捋脚气肿满。服之疗心腹胀痛,去恶气。其鼠查、漆妇 #5 有别功,列出下品。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味辛。治风毒,贲豚,霍乱,止气。并煎汤服并淋洗,须是油杉及臭者良。

《衍义》曰:杉干端直,如松不凋,但叶阔成枝。庐山有万於杉寺,此杉也。作屑煮汁,浸洗脚气肿满。

接骨木

味苦、甘,平,无毒。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齲齿,可作浴汤。一名蒴藋。

《唐本》注云: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轻虚无心。斫枝插便生,人家亦种之。一名木蒴藋。所在皆有之。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接骨木,有小毒。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服之,当利下及吐,不可多服。叶主疟。小儿服三叶,大人服七叶,并生捣绞汁服,得吐为度。《本经》云:无毒,误也。

《产书》云:治产后心闷,手脚烦热,气力欲绝,血运连心头硬,及寒热不禁。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温两服。或小便数,恶血不止,服之即差。此木煮之三遍,其力一般。此是起死人方。

木鳖子

味甘,温,无毒。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妇人乳痈,肛门肿痛。藤生,叶有五花,状如薯蓣,叶青色面光,花黄。

其子似枯楼而极大,生青,熟红,肉上有刺。其核似鳖,故以为名。出朗州及南中。七八月采之。

《图经》曰:木鳖子,出朗州及南中,今湖、岭诸州及杭、越、全、岳州亦有之。春生苗,作蔓,叶有五花,状 #6 如山芋,青色面光。四月生黄花,六月结实,似栝楼而极大,生青,熟红,肉上有刺。其核似鳖,故以为名。每一实,其核三四十枚,八月、九月采。岭南人取嫩实及苗叶作茹蒸食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醋摩消肿毒。

《孙用和方》:治痔,以木鳖子三枚,去皮杵碎,砂盆内研如泥,以百沸汤一大碗,以上入盆器内,坐上熏之至通,手即洗,一日不过二三次。

《衍义》曰:木鳖子,蔓生,岁一枯。叶如蒲桃,实如大栝楼,熟则红黄色,微有刺,不能刺人。今荆南之南皆有之。九月、十月熟,实中之子曰木鳖子。但根不死,春旋生苗,其子一头尖者为雄。凡植时,须雌雄相合,麻缕缠定;及其生也,则去其雄者,方结实。

钓藤

微寒,无毒。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

《图经》曰:钓藤,《本草》不载所出州土,苏恭云:出梁州,今亦兴元府有之。叶细茎长,节间有刺若钓钩。三月采。字或作吊。葛洪治小儿方多用之。其赤汤治卒得痛,用吊藤、甘草炙各二分,水五合,煮取二合。服如小枣大,日五夜三。大良。又《广济》及《崔氏方》疗小儿惊痫诸汤饮,皆用吊藤皮。

《药性论》云:钓藤,臣,味甘,平。能主小儿惊啼,瘈疭热拥。

《日华子》云:治客忤胎风。

陶隐居云:出建平。亦作钓藤字。惟疗小儿,不入余方。

《唐本》注云:出梁州。细 #7 长,茎间有刺,若钓钩者是。

《衍义》曰:钓藤,中空,二《经》不言之。长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小人有以穴隙间致酒瓮中盗取酒,以气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断。专治小儿惊热。

棕榈子

平,无毒。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皮,平,无毒。止鼻洪吐血,破症,治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痢,入药烧灰用,不可绝过。

《衍义》曰:棕榈木,今人旋为器。皮烧为黑灰,治妇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药。每岁剐取棕皮,不尔束死。花如鱼子,渫熟,淹为果。

雷公云:治崩中带下。

《图经》曰:棕榈,亦曰栟榈。出岭南及西川,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傍无枝条。叶大而圆,歧生枝端。有皮相重,被於四傍,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转复生上。六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木用。《山海经》曰:石脆一作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

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音戏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疗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阴乾。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图经》曰:芫花,生淮源川谷,今在处有之。宿根旧枝茎紫,长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叶,小而尖,似杨柳枝叶。二月开紫花,颇似紫刑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细。三月三日采,阴乾。其花须未成蕊,蒂细小,未生叶时收之。叶生花落,即不堪用。《吴晋本草》云:芫花一名败叶 #8,一名儿草,一名黄大戟。二月生青叶,加厚则黑。叶有紫、赤、白者。三月实落尽,叶乃生是也。而今绛州出者花黄,谓之黄芫花。汉˙太仓公淳于意治临淄女子薄吾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意饮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遂愈。蛲音饶。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药性论》云:芫花,使,有大毒。能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 #9 泻水肿胀满。

《日华子》云:疗嗽,瘴疟。所在有,小树子在陂涧傍,三月中盛花,浅紫色。

张仲景方:治太阳中风,吐下呕逆者,可攻,十枣汤主之。芫花熬、甘遂、大戟三物等分,停各筛末。取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 #10 合,去滓,纳诸药。强人一钱匕,羸人半钱匕,温服之。不下,明旦更加半匕,下后糜粥自养,病悬饮者亦主之。

《经验方》:治痔瘘有头方: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以净水洗却,入木臼捣,用少许水绞取汁,於银、铜器内慢火煎成膏,将丝线於膏内度过系痔,系时微痛,候心躁落时,以纸拈子入膏药於窍内,永除根本,未落,不得使水。

《三国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如五六十,人或亲识之,谓其已百余岁矣。

枳椇音止矩

味甘,平,无毒。主头风,小腹拘急。一名木蜜。其木皮,温,无毒。主五痔,和五脏。以木为屋,屋中酒则味薄,此亦奇物。

《图经》曰:陆机云:枸,枝枸也。木似白杨,所在山中皆有,枝枸不直,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谓之木蜜。本从南方来。能败酒。若以为屋柱,则一屋之酒皆薄。

《唐本》注云:其树径尺,木名白石,叶如桑柘,其木作房,子似珊瑚,核在其端,又如癞汉指头。

禹锡云:按《蜀本》云:字或单 #11 作枸音矩,云木名,出蜀,近酒能薄酒味,江南人呼谓之木蜜也。

紫真檀

味咸,微寒。主恶毒,风毒。

陶隐居云:俗人摩以涂风毒诸肿,亦效。然不及青木香。又主金疮止血,亦疗淋用之。

《唐本》注云:此物出昆仑盘四国也。虽不生中华,人间遍有之也。

陈藏器云:檀树如檀。出海南。本功外,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

禹锡云:谨按《日华子》云:紫真檀无毒。

《千金方》:治一切肿。用紫檀碎,大醋和傅肿上。

《梅师方》:治金疮止血。急刮紫真檀末,傅之。

乌臼木

根皮味苦,微温,有毒。主暴水,症结积聚。生山南平泽。

《唐本》注云:树高数仞,叶似梨、杏。花黄白。子黑色。

陈藏器《本草》云:乌臼叶好染皂。子多取压为油,涂头令黑变白,为灯极明。服一合,令人下痢,去阴下水。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乌臼根皮,凉。治头风,通大小便。以慢火炙令脂汁尽,黄乾后用。

《斗门方》:治大便不通。用乌臼木方停一寸来,劈破,以水煎取小半盏,服之立通。不用多服。其功神圣,兼能取水。

盐麸子

味酸,微寒,无毒。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疸,飞尸蛊毒,天行寒热,痰嗽,变白,生毛发。取子乾捣为末食之,岭南人将以防瘴。树白皮,主破血,止血,蛊毒,血痢,杀蛔虫。并煎服之。根白皮,主酒疸 #12。捣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温服一二升。叶如椿,生吴、蜀山谷。子秋熟为穗,粒如小豆。上有盐似雪,食之酸咸止渴。一名叛奴盐。

陈藏器云:蜀人谓之酸桶。《博物志》云:酸桶,七月出穗,蜀人谓之主音,穗上有盐着,可为羹,亦谓之酢桶矣,吴人谓之乌盐也。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子主头风白屑效。

《日华子》云:盐麸叶上球子,治中蛊毒,毒药,消酒毒。根用并同。

楠材

微温。主霍乱吐下不止。

陶隐居云:削作柿煮服之,卒急,无他药,用此。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味辛,热,微毒。治转筋。

《衍义》曰:楠材,今江南等路造船场,皆此木也。缘木性坚而善居水。久则多中空,为白蚁所穴。

柘木

味甘,温,无毒。主补虚损。取白皮及东行根白皮,煮汁酿酒,主风虚耳聋,劳损虚羸瘦,腰肾冷,梦与人交接泄精者。取汁服之,无刺者良。主妇人崩中血结,及主疟疾,兼堪染黄。

木槿

平,无毒。止肠风泻血,又主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入药炒用。取汁度丝使得易络。花,凉,无毒。治肠风泻血并赤白痢,炒用。作汤代茶吃,治风。

《衍义》曰:木槿,如小葵,花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朝开暮敛。花与枝两用。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余如《经》。

石南

味辛、苦,平,有毒。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实,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一名鬼目。生华阴山谷。二月、四月采叶,八月采实,阴乾。五加皮为之使。

《图经》曰:石南,生华阴山谷,今南北皆有之。生於石上,株极有高大者。江湖间出者,叶如枇杷叶,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关陇间出者,叶似莽草,青黄色,背有紫点,雨多则并生,长及二三寸。根横细,紫色。无花实,叶至茂密。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间,阴翳可爱,不透日气。入药以关中叶细者良。二月、四月采叶,四月采实,阴乾。

禹锡按:《蜀本》云:终南斜谷近石处甚饶。今市人多以瓦韦为石韦,以石韦为石南,不可不审之。

《药性论》云:石南,臣。主除热,恶小蓟,无毒。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痛,杀虫,能逐诸风,虽能养肾,又令人阴痿。

《衍义》曰:石南,叶状如枇杷叶之小者,但背无毛,光而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治肾衰脚弱最相宜。但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少,人以此故

木天蓼

味辛,温,有小毒。主症结积聚,风劳虚冷。生山谷中。

《图经》曰:木天蓼,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开花,似柘花。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茼,其球子可藏,作果啖之。亦治诸冷气。苏恭云作藤蔓生者,自是藤天蓼也。又有一 #14 种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木如栀子,冬不凋。然则,天蓼有三种,虽其状不同,而疗体甚相似也。

《唐本》注云:作藤蔓,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当姜、蓼。其苗藤,切,以酒浸服,或以酿酒,去风冷症癖,大效。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

陈藏器《本草》云:木天蓼,今时所用出凤州。树高如冬青,不凋。出深山。人云多服损寿,以其逐风损气故也。不当以藤天蓼为主,既云木蓼,岂更藤生?自有藤蓼尔。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天蓼子,使,味苦、辛,微热,无毒。能治中贼风,口面喎斜,主冷痃癖气块,女子虚劳。

黄环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鬼疰鬼魅,邪气在脏中,除咳逆寒热。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蜀郡山谷。三月采根,阴乾。鸢尾为之使,恶茯苓、防己。

陶隐居云:似防己,亦作车辐理解。《蜀都赋》云青珠黄环者,或云是大戟花,定非也。用甚稀,市人鲜有识者。

《唐本》注云:此物,襄阳、巴西人谓之就葛。作藤生,根亦葛类,所云似防己,作车辐解者近之。人取葛 #15,误得食之,吐痢不止,用土浆解乃差,此真黄环也。余处亦稀,惟襄阳大有。《本经》用根。今云大戟花非也。其子作角生,似皂角。花、实与葛同时矣。今园庭种之,大者茎径六七寸,所在有之。谓其子名狼跋子。今太常科剑南来者#16,乃鸡屎葛根,非。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黄环,使,恶乾姜,大寒,有小毒。治上气急,寒热及百邪。

溲音溲疏

味辛、苦,寒、微寒,无毒。主身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通利水道,除胃中热,下气。可作浴汤。一名巨骨。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采。漏芦为之使。

陶隐居云:李云,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时时有节。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色赤,味甘、苦。末代乃无识者。此实真也。非人篱援之杨栌也。李当之此说,於论牡荆,乃不为大乖,而滥引溲疏,恐斯误矣。又云:溲疏与空疏亦不同。掘 #17 耳疑应作熊耳。熊耳,山名,都无掘耳之号。

《唐本》注云:溲疏,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色赤,似枸杞子,味苦,必两两相并,与空疏不同。空疏一名杨栌子,为荚,不似溲疏。

今注:溲疏、枸杞,虽则相似,然枸杞无刺,溲疏有刺,此 #18 为别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溲疏,使。

小天蓼

味甘,温,无毒。主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许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生天目山、四明山。树如栀子,冬不凋,野兽食之。更有木天蓼,出山南大树。今市人货之云:久服促寿,当是其逐风损气故也。《本经》有木天蓼,即是此也。苏注云:藤生,子辛。与木又异,应是复有藤天蓼。江淮南山间,有木天蓼。作藤着树,叶如梨,花而薄,子如枣,辛、甘。大主风血羸痹,腰脚疼冷。取皮酿酒即是苏引为天蓼注者。夫如是,则有三天蓼,俱能逐风,其中优劣,小者最为胜。今附。

《图经》曰:文具见木天蓼条下。

小蘖

味苦,大寒,无毒。主口疮疳□,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一名山石榴。

《唐本》注云:其树枝、叶与石榴无异,但花异,子细黑圆如牛李子耳。生山石间,所在皆有,襄阳岘山东者为良。陶於蘖木附见二种,其一是此。陶云皮黄,其树乃皮白。今太常所贮乃叶多刺者,名白刺蘖,非小蘖也。

今注 #19:陈藏器《本草》云:凡是蘖木皆皮黄。今既不黄,而自然非蘖。小蘖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人锉枝以染黄。若云子黑而圆,恐是别物,非小蘖也。唐本先附。

荚蒾音迷

味甘、苦,平,无毒。主三虫,下气消谷。

《唐本》注云:叶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相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煮树枝汁和作粥,甚美,以饲小儿杀蛔虫。不入方用。陆机《草木疏》名击蒾,一名羿先。盖檀、榆之类也。所在山谷有之。

今注:陈藏器《本草》云:荚蒾,主六畜疮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为索。生北土山林间。唐本先附。

枫柳皮枫音风

味辛,大热,有毒。主风,齲齿痛。出原州。

《唐本》注云:叶似槐,茎赤根黄。子六月熟,绿色而细。剥取茎皮用之。唐本先附。

陈藏器云:性涩。止水痢。苏云下水肿,肿非涩药所治有殊,苏为误矣。

赤爪木

味苦,寒,无毒。主痢,风头身痒。生平陆,所在皆有。实味酸,冷,无毒。汁服,主水痢,沐头及洗身上疮痒。一名羊捄,一名鼠查。

《唐本》注云:小树生,高五六尺。叶似香葇,子似虎掌,爪大如小林梢 #20,赤色。出山南申、安、随等州。唐本先附。

桦木皮

味苦,平,无毒。主诸黄疸,浓煮汁饮之良。堪为烛者,木似山桃,取脂烧辟鬼。今附。

《衍义》曰:桦木皮,烧为黑灰,合他药治乍 #21 风毒。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匀者,裹鞍、弓、镫。

榼藤子

味涩、甘,平,无毒。主蛊毒,五痔,喉痹及小儿脱肛,血痢,并烧灰服。泻血宜服一枚,以刀剜内瓤,熬研为散。空腹热酒调二钱,不过三服必效。又宜入澡豆末,除~□,其壳用贮丹药,经载不坏。按《广州记》云:生广南山林间,树如通草藤也。三年方始 #22 熟,紫黑色。一名象豆。今附。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治飞尸,入药炙用。

榧实上音匪

味甘,无毒。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生永昌。

陶隐居云:今出东阳诸郡,食其子,疗寸白虫。

《衍义》曰:榧实,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脂 #23,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黄白色,服久渐甘美。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过多则滑肠。

栾荆

味辛、苦,温,有小毒。主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癫痫狂痉,湿痹寒冷疼痛。俗方大用之,而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花,功用又别,非此花也。

《唐本》注云:按其茎、叶都似石南,乾亦反卷,经冬不死,叶上有细黑点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荆当之,非也。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栾荆子,君,恶石膏,味甘、辛,微热,无毒。能治四肢不遂,主通血脉,明目,益精光。决明为使。

扶栘木皮

味苦,平,有小毒。去风血,脚气疼痹,踠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作汤,捋脚气疼肿,杀瘃陟生切虫风瘙。烧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经时不败。生江南山谷。树大十数围,无风叶动华反而后合。《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郑注云:棠棣,栘也,亦名栘杨。崔豹云:栘杨,圆叶弱蒂,微风大摇。新补,见陈藏器。

药实根

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诸痹疼酸,续绝伤,补骨髓。一名连木。生蜀郡山谷。采无时。

《唐本》注云:此药子也,当今盛用,胡 #24 名那绽,出通州、渝州。《本经》用根。恐误载根字。子,味辛,平,无毒。主破血,止痢,消肿,除蛊疰蛇毒。岗子#25 生,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甘,用其核仁。

栾华

味苦,寒,无毒。主目痛泪出,伤眦,消目肿。生汉中川谷。五月采。决明为之使。

《唐本》注云:此树,叶似木仅而薄细,花黄似槐而小长大。子壳似酸浆,其中有实如熟豌豆,圆黑坚硬,堪为数珠者。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取合黄连作煎,疗目赤火 #26,大效。花以染黄色,甚鲜好。

蔓椒

味苦,温,无毒。主风寒湿痹,历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一名豕椒,一名猪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生云中川谷及丘冢间。采茎、根,煮酿酒。

陶隐居云:山野处处有,俗呼为樛,似椒党,小不香尔。一名稀椒。可以蒸病出汗也。

感藤

味甘,平,无毒。调中益气,主五脏,通血气,解诸热,止渴,除烦闷,治肾钓气。如木防己。生江南山谷。如鸡卵大,斫藤断,吹气出一头,其汁甘美如蜜。叶生研,傅蛇 #27 咬疮。一名甘藤。甘、感声近,又名甜藤也。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赤柽木

无毒。主剥驴马血入肉毒。取以火炙用熨之。亦可煮汁浸之。其木中脂,一名柽乳,入合质汗用之。生河西沙地。皮赤色,叶细。今附。

禹锡云:按《尔雅疏》云:柽,一名河柳。郭云:今河傍赤茎小杨。陆机云:生水傍,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师。枝、叶似松。

《日华子》云:赤柽木,温。

突 #28 厥白

味苦。主金疮,生肉止痛;补腰续筋。出突厥国,色白如灰,乃云石灰,共诸药合成之。夷人以合金疮,中国用之。

今注:医家见用经效者,潞州出焉。其根黄白色,状似茯苓而虚软。苗高三四尺,春夏叶如薄荷。花似牵牛而紫,上有白棱。二月、八月采根,暴乾。今附。

卖子木

味甘、微咸,平,无毒。主折伤血内溜,续绝,补骨髓,止痛,安胎。生山谷中。

《图经》曰:卖子木,《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剑南、邛州,今惟渠州有之。每岁出 #30 贡,谓之卖子木。

婆罗得

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块,温中,补腰肾,破痃癖,可染髭发令黑。树如柳,子如萆音卑麻。生西国。今附。

《海药》云:谨按徐氏云:生西海波斯国。似中华柳树也,方家多用。

甘露藤

味甘,温,无毒。主风、血气诸病。久服调中温补,令人肥健,好颜色,止消渴,润五脏,除腹内诸冷。生岭南。藤蔓如箸,一名肥藤,人服之得肥也。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大空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三虫,杀虮虱。生山谷中。取根皮作末,油和涂,虮虱皆死。

《唐本》注云:根皮赤。叶似楮,小圆厚。作小树,抽条高六七尺。出襄州山谷,所在亦有,秦陇人名为独空。唐本先附。

椿荚

主大便下血。今近道处处有之。夏中生荚,樗之有花者无荚,有荚者无花,常生臭樗上,未见椿上有荚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异,故俗中名为椿荚,其实樗荚耳。

《衍义》曰:椿木叶,椿、樗皆臭。但一种有花结子,一种无花不实。世以无花不实,木身大,其干端直者为椿。椿用木叶。其有花而荚,木身小,干多迂矮者为樗。樗用根、叶、荚。故日未见椿上有荚者,惟樗木上有。又有樗鸡,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鸡,而言樗鸡者,以显有鸡者为樗,无鸡者为椿,其义甚明。用椿木叶,樗木根、叶,荚者,宜依此推穷。

水杨叶

嫩枝,味苦,平,无毒。主久痢赤白,捣和水绞取汁,服一升,日二,大效。

今注:水杨叶,圆阔而赤,枝条短硬,多生水岸傍。树与杨柳相似,既生水岸,故名水杨。唐本先附。

杨栌木

味苦,寒,有毒。主疽瘘恶疮,水煮叶汁洗疮,立差。生篱垣间。一名空疏。所在皆有。唐本先附。

欓子

味辛辣如椒。主游蛊,飞尸着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当下涎沫。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杀腥物。木高大,茎有刺。新补。见陈藏器。

柞木皮

味苦,平,无毒。治黄疸病,皮烧末,服方寸匕。生南方,叶细,今之作梳者是。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黄栌

味苦,寒,无毒。除烦热,解酒疸目黄,煮服之。亦洗汤火、漆疮及赤眼。堪染黄色。生商洛山谷,叶圆木黄,川界甚有之。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柯树皮

味辛,平,有小毒。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令可圆如梧桐子大。平旦三圆,须臾又一圆。一名木奴。南人用作大船者也。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广南山谷。《临海志》云:是木奴树,主乳 #31 气,采皮以水煮,去滓复炼,候凝结丸得为度。每朝空心饮下三圆,浮气、水肿并从小便出。故波斯家用为船舫也。

败扇

主蚊子。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烧为末和粉粉身上,主汗,弥败者佳。

罂子桐子

有大毒。压为油,毒鼠主死,摩疥癣虫疮毒肿。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

石荆

栾荆注苏云:用当栾荆,非也。按石荆似荆而小。生水傍,作灰汁沐头生发。《广济方》云:一名水荆。主长发是也。

木黎芦

漏芦注陶云:漏芦一名鹿骊。生南山,人用苗,北人用根。功在本经。木梨芦有毒,非漏芦,树生如茱萸,树高三尺,有毒。杀虫,山人以疮疥用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五竟

#1 捄:晦明轩本作“梂”。

#2 素:晦明轩本作“记”。

#3 服:原作“水”,据晦明轩本改。

#4 侯:原作“侠”,据晦明轩本改。

#5 妇:晦明轩本作“姑”。

#6 状:原作“叶”,据晦明轩本改。

#7 细:晦明轩本“细”上有“叶”字。

#8 叶:晦明轩本作“华”。

#9 能:原作“治”,据晦明轩本改。

#10 八: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11 单:原作“车”,据晦明轩本改。

#12 疸:原作“瘴”,据晦明轩本改。

#13 煮:原“煮”上衍“主”字,据晦明轩本删。

#14 一:原作“三”,据晦明轩本改。

#15 葛:晦明轩本“葛”下有“根”字。

#16 者: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 掘: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 此:原“此”上衍“枸”字,据晦明轩本删。

#19 注:原作“按”,据晦明轩本改。

#20 梢:晦明轩本作“擒”。

#21 乍:晦明轩本作“肺”。

#22 始:原作“如”,据晦明轩本改。

#23 脂:晦明轩本作“脆”。

#24 胡:原作“调”,据晦明轩本改。

#25 岗子:晦明轩本作“树”。

#26 火:晦明轩本作“烂”。

#27 蛇:晦明轩本“蛇”下有“虫”字。

#28 突:原作“哭”,据晦明轩本改。

#29 痛:晦明轩本作“血”。

#30 出:晦明轩本作“土”。

#31 乳:晦明轩本作“浮”。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六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人部

发髲音被

味苦,温、小寒,无毒。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仍自还神化。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疗小儿惊热。

陶隐居云:李云是童男发。神化之事,未见别方。今俗中妪母,为小儿作鸡子煎用发杂熬,良久得汁与小儿服,去痰热,治百病。而用发皆取其父梳头乱者尔。不知此发髲,审是何物?且髲字书记所无,或作蒜音,人今呼斑发为蒜发,书家亦呼乱发为鬈,恐髲即舜音也。童男之理,未或全明。

《唐本》注云:此发髲根也,年久者用之神效。即发字误矣。既有乱发及头垢,则阙髲明矣。又头垢功劣於发髲,犹去病用陈久者梳及船茹、败天翁、蒲席皆此例。甄立言作 Z,亦发也,字书无髲字,但有发鬈。鬈,发美貌,作丘权音,有声无质,则髲为真者也。

禹锡云:按《蜀本》云:《本经》云仍自还神化。李云神化之事,未见别方。按《异苑》云:人发变为鳝鱼。神化之异,应此者也。

《日华子》云:发,温。止血闷血运,金疮伤风,血痢,入药烧灰,勿令绝过。煎膏,长肉消瘀血也。

陈藏器云:生人发挂果树上,乌鸟不敢来食其实。又人逃走,取此 #1 发於纬车上却转之,则迷乱不知所适矣。

《衍义》曰:发髲与乱发,自是两等。发髲味苦,即陈旧经年岁者。如橘皮皆橘也,而取其陈者。狼毒、麻黄、吴茱萸、半夏、枳实之类,皆须陈者,谓之六陈,入药更良。败蒲亦然,此用发之义耳。今人又谓之头发。其乱发条中,自无用髲之义,此二义甚明,亦不必如此过谓搜索。

乱发

微温。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

陶隐居云:此常人头发尔,与发髲疗体相似。

《唐本》注云:乱发灰,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痢,哽噎,鼻衄,痈肿,狐尿刺,尸疰,丁肿,骨疽杂疮。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乱发,使,味苦。能消瘀血,关格不通,利水道。

《外台秘要》:治霍乱烦躁。烧乱发如鸡子大,盐汤三升和服之,不吐再服。

《经验方》:孩子热疮。乱发一团梨许大,鸡子黄煮熟,二物相和,於铫子内炭火上熬,初甚乾,少顷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盏中,以液尽为度。取此液傅热疮上,即以苦参粉粉之。

《梅师方》:治鼻衄出血,眩冒欲死。烧乱发细研,水服方寸匕,须 #2 更吹鼻中,瘥。

《简要济众方》:治小儿重舌欲死。以乱发灰细研,以半钱傅舌下。日不住用之。

苏学士云:乱发、露蜂房、蛇蜕皮各烧灰存性,每味取一钱匕,酒调服。治疮口久不合神验。

老唐云:收自己乱发,洗净,乾,每一两入椒五十粒,泥封固,入炉大火一煅如黑糟,细研。酒服一钱匕,髭发长黑。

《衍义》:文具发髲条下。

人乳汁

主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

陶隐居云:张苍常服人乳,故年百岁余,肥白如瓠。

《唐本》注云:《别录》云:首生男乳,疗目赤痛多泪,解马肝牛肉毒,合豉浓汁服之神效。又取和雀屎,去目赤胬肉。

《日华子》云:人乳,冷。益气,治瘦悴,悦皮肤,润毛发,点眼止泪。并疗赤目,使之明润也。

《衍义》曰:人乳汁,治目之功多,何也?人心生血,肝藏血,肝受血则能视。盖水入於经,则其血乃成。又曰:上则为乳汁,下则为月水,故知乳汁则血也。用以点目,岂有不相宜者。血为阴,故其性冷。脏寒人,如乳 #3 饼酪之类,不可多食。虽曰牛、羊乳,然亦不出乎阴阳造化尔。西戎更以驼、马乳#4 为酥酪。老人患口疮不能食,饮人热乳,甚良。

《圣惠方》:治卒中风不语,舌根强硬。陈酱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以生布绞取汁。不计时候,少少与服,良久当语。

《金匮方》:啖蛇 #5 牛肉杀人,何以知之,啖蛇#6,毛发向后顺者是也。食之欲死,饮人乳汁一升立可#7。

头垢

主淋闭不通。

陶隐居云:术云:头垢浮针,以肥腻故尔。今当用悦泽人者,其垢可丸。又主噎,亦治劳复。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头垢治噎。酸浆水煎膏,用之立愈。

《日华子》云:温。治中蛊毒及蕈毒,米饮或酒化下,并得以吐为度。

《外台秘要》:伤寒病,欲令不劳复。头垢烧,水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一丸。

《千金方》:治百邪鬼魅。水服头垢一小豆大。

故腻头巾

无毒。天行劳复,渴,浸取汁,暖服一升。又方:主食自死鸟兽肝中毒。取故头巾垢一钱匕,热汤中烊服之。三年头□,主卒心痛,沸汤取汁饮,以头□於闲处,碗覆之,同时开愈。头□即缚髻帛也。

人牙齿

平。除劳治疟,蛊毒气。入药烧用。齿垽,温。和黑虱研涂,出箭头并恶刺,破痈肿。

葛稚川:治乳痈。取人牙齿烧灰细研,酥调贴痈上。

李世绩:治箭头不出及恶刺,以齿垽和鹤 #8 虱研傅之。

人屎

寒。主疗时行大热狂走,解诸毒,宜用绝乾者捣末。沸汤沃服之。东向圊厕溺坑中青泥,疗喉痹,消痈肿,若已有脓即溃。

陶隐居云:交广俚人,用焦铜为箭镞射人,伤皮便死,惟饮屎汁即差。而射猪、狗不死,以其食粪故也。时行大热,饮屎汁亦差。今近城寺别塞空罂口,内粪仓中,久年得汁,甚黑而苦,名为黄龙汤,治温病垂死皆差。

《唐本》注云:人屎,主诸毒,卒恶热黄闷欲死者。新者最效,须与水和服之。其乾者烧之烟绝,水渍饮汁,名破棺汤。主伤寒热毒,水渍饮弥善。破丁肿开,以新者封之,一日根烂。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粪清,冷。腊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渗取汁。治天行热狂、热疾、中毒、并恶疮、蕈毒,取汁服。浸皂角、甘蔗,治天行热疾。

《外台秘要》:治骨蒸热,非其人莫浪传。取屎乾者,烧令外黑,内水中澄清,每旦服一小升,薄色 #9 小便服一小升,以差为度。既常服,新作大坑,烧二升,夜以水三升渍之,稍稍减服。小便用童子者。

《斗门方》:治热病及时疾,心躁狂乱奔走,状似癫痫,言语不定,久不得汗,及时疾不知人事者。以人中黄不以多少,入大罐内,以泥固济,大火煅半日,去火,候冷取出,於地上以盆盖之,又半日许,细研如面。新汲水调下三钱。或未退再作,差。

《姚氏方》:毒箭有三种:交广夷俚用焦铜作箭镞。岭北诸处以蛇毒螫物汁,着筒中渍箭镞。此二种才伤皮,便哄脓沸烂而死。若中之,便饮屎汁,并以傅之亦可疗 #10,惟此最妙。又一种用射菵以涂箭镞,人中之亦困,若着实处不死,近腹亦宜急治。今葛氏方,是射菵者耳。

《伤寒类要》:治天行病六七日,热盛心烦,狂见鬼者。绞人屎汁饮数合。

《衍义》曰:人屎,用乾陈者为末,於阴地净黄土中,作五六寸小坑;将末三两匙於坑中,以新汲水调匀,良久,侯 #11 澄清,与时行大热狂渴须水人饮之,差。今世俗谓之地清,然饮之勿极意,恐过多耳。又治一切痈疖热毒肿,脓血未溃,疼痛不任。用乾末、麝香各半钱,同研细,抄一豆大,津唾贴疮心,醋面钱子贴定,脓溃出,去药。

人溺

疗寒热头疼,温气。童男者尤良。

陶隐居云:若人初得头痛,直饮 #12 尿数升,亦多差,合葱、豉作汤,弥佳。

《唐本》注云:尿,主卒血攻心,被打内有瘀血。煎服之,一服一升。又主症积满腹,诸药不差者。服之皆下血片块,二十日即出也。亦主久嗽上气失声。尿坑中竹木,主小儿齿不生,正旦刮涂之生。

陈藏器云:尿,寒。主明目,益声,润肌肤,利大肠,推陈致新,去咳嗽肺痿,鬼气痉病。弥久停臭者佳。恐冷,当以热物和温服。久臭溺,浸蜘蛛咬,於大瓮中坐浸;仍取乌鸡屎炒,浸酒服。不尔,恐毒入内。

《日华子》云:小便,凉。止劳渴嗽,润心肺,治血闷热狂,扑损瘀血运绝及困乏,揩洒皮肤治皱裂,能润泽人。蛇、犬等咬,以热尿淋患处。难产及胞衣不下,即取一升,用姜、葱各一分,煎三两沸,乘热饮,便下。吐血、鼻洪,和生姜一分绞汁,并壮健丈夫小便一升,乘热顿饮,差。

《杨氏产乳》:疗伤胎血结心腹痛。取童子小便,日服二升,差。

《衍义》曰:人溺,须童男者。产后温一杯饮,压下败血恶物。有饮过七日者;过多,恐久远血脏寒,令人发滞病,人亦不觉。气血虚无热者,尤不宜多服。此亦性寒,故治虚劳方中同。

妇人月水

解毒箭并女劳复。新补,见陶隐居。

陈藏器云:经衣,主金疮血涌出,取衣热炙熨之。又烧末傅虎、狼伤疮,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主箭镞入腹。

《梅师方》:治丈夫热病差后,交接复发,忽卵缩入肠,肠中绞痛欲死。烧女人月经赤衣为灰,熟水调方寸匕服。

孙真人方:治霍乱困笃,取童女月经衣和血烧灰,和酒服方寸匕。

扁鹊云:治阴阳易伤寒。烧妇人月经衣,熟水服方寸匕。

天灵盖

味咸,平,无毒。主传尸,尸疰,鬼气伏连,久瘴劳疟,寒热无时者。此死人顶骨十字解者,烧令黑,细研,白饮和服,亦合诸药为散用之。方家婉其名。

陈藏器云:弥腐烂者入用。有一片如三指阔,此骨是天生天赐,盖谓一身之骨,未合即未有,只有囱门。取得后,用塘灰火罨一夜。待腥秽气出尽,却用童儿溺,於瓮锅子中煮一伏时满,漉出。於屋中掘一坑,可深一尺,置天灵盖於中一伏时,其药魂归神妙。阳人使阴,阴人使阳。

《外台秘要》:治犬咬,众治不差,毒攻人烦乱,唤已作犬声者。烧灰为末,以水服方寸匕,以活。

《别说》云:谨按天灵盖,《神农本经》人部惟发髲一物外,余皆出后世医家,或禁术之流,奇怪之论,殊非仁人之用心。世称孙思邈有大功於世,以杀命治命,尚有阴责,死於是也。近数见医家用以治传尸病,未有一效者。言 #13《本经》不用,未为害也。残忍伤神,又不急於取效,苟有可易,仁者宜尽心焉。苟不以是说为然,决为庸人之所惑乱。设云非此不可,是不得已,则宜以年深尘泥所渍朽者为良。

人髭

唐˙李绩尝疾。医诊之云:得须灰服之,方止。太宗遂自剪髭,烧灰赐服之,复令傅痈疮,立愈。故白乐天云:剪须烧药赐功臣。仁宗皇帝赐吕夷简。古人有语,髭可治疾,今朕剪髭与之合药,表朕意。

人血

主羸病人皮肉乾枯,身上麸片起。又狂犬咬,寒热欲发者,并刺热血饮之。

人肉

治瘵疾。

人胆

主鬼气,尸疰,伏连。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六竟

#1 此:晦明轩本作“此”。

#2 须:晦明轩本“须”下有“臾”字。

#3 如乳:此二字原误倒,据晦明轩本乙正。

#4 乳:原作“汁”,据晦明轩本改。

#5 蛇: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6 蛇:晦明轩本“蛇”下有“者”字。

#7 可:晦明轩本作“愈”。

#8 鹤:晦明轩本作“里”。

#9 色:晦明轩本作“晚”。

#10 疗:原作“食”,据晦明轩本改。

#11 侯:晦明轩本作“俟”。

#12 饮:原作“欲”,据晦明轩本改。

#13 言:晦明轩本作“信”。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七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兽部上品

龙骨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禹锡等按:泄精通用药云:白龙骨,平,微寒。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蛊毒。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禹锡等谨按:惊邪通用药及《药对》云:龙齿,平。角,主惊痫瘈尺曳切疭子用切,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晋地川谷及泰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畏乾漆、蜀椒、理石。

《图经》曰:龙骨并齿、角,出晋地川谷及泰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今河东州郡多有之。或云是龙蜕,实非死骨,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采无时。李肇《国史补》云:春水时至,鱼登龙门,蜕其骨甚多,人采以为药,而有五色者。《本经》云:出晋地。龙门又是晋地,岂今所谓龙骨者,乃此鱼之骨乎?或云骨有雄雌,细文而广者是雌,粗文而狭者是雄。凡入药,五色具者尤佳,黄白色者次,黑色者下。皆不得经落不净处,则不堪用。骨、齿医家常用,角亦稀使。石 #1 晋时镇州接邢台界,尝#2 斗杀一龙,乡豪有曹宽者见之,取其双角,角前有一物如蓝色,文如乱锦,人莫之识。曹宽未经年为寇所杀,镇帅俄亦被诛。又云:海上人言龙每生二卵,一为吉吊。吉吊多与鹿游,或於水边遗沥,值流槎则黏着木枝,如蒲槌状,其色微青黄,复似灰色,号紫稍花,坐汤多用之延龄。

《药性论》云:龙骨,君,忌鱼,有小毒。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中精,夜梦鬼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今多出梁、益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脑,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又有龙脑,肥软,亦断痢。云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此 #3 来巴中,数得龙胞,吾自亲见,形体具存,云疗产后余疾,正当末服。

《唐本》注云:龙骨,今并出晋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黄、赤、白、黑,亦应随色与腑脏相会,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等辈。而《本经》不论,莫知所以。

《日华子》云:龙骨,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又云:龙齿,涩,凉。治烦闷,癫痫,热狂,辟鬼魅。

《外台秘要》:疗伤寒已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热盛而三焦有疮□者,多下,或张口吐舌呵吁,目烂,口鼻生疮,吟语,不识人,除热毒止痢。龙骨半斤,碎,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沉之井底。令冷,服五合,渐渐进之。恣意饮,尤宜老少。

《千金方》:妇人无故尿血。龙骨一两,以酒调方寸匕,空心,日三。

《肘后方》:治热病不解而下痢欲死。龙骨半斤,捣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极冷,稍稍饮,得汗即愈。又方:若久下痢,经时不止者,此成休息。龙骨四两,如小豆大,研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令冷,分为五服。又以米饮和为丸,服十丸。

《经验方》:暖精气,益元阳。白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卧时冷水下三十丸。

《梅师方》:治失精,暂睡即泄。白龙骨四分,韭子五合,右件为散子。空心酒调方寸匕服。

《广利方》:治鼻中衄血及咯吐血不止。五色龙骨作末,吹一江豆许於鼻中,立止。

《姚氏方》:治小便出血。末龙骨二方寸匕,水调温服之,日二服,差。

《姚和众方》:治小儿因痢脱肛。白龙骨粉,扑之。

《杨文公谈苑》:泽州山中多龙骨。盖龙蜕於土中,崖崩多得之,体骨、头角皆全。

《衍义》曰:龙骨,诸家之说,纷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终是臆度。西京颖阳县民家,忽崖坏,得龙骨一副,支体头角悉具,不知其蜕也?其毙也?若谓蜕毙,则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见,死方可见;谓其化也,则其形独不能化。然《西域记》中所说甚详,但未敢据凭。万物所察各异,造化不可尽知,莫可得而详矣。孔子曰:所不知,盖阙如也。妄乱穿凿,恐误后学。治精滑及大肠滑,不可阙也。

麝香

味辛,温,无毒。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痓,去三虫,疗诸凶邪鬼气,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产难,堕胎,去面□音孕、目中肤翳。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通神仙。生中台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

《图经》曰:麝香,出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今陕西、益、利、河东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诸蛮中尤多。形似獐而小,其香正在阴前皮,别有膜裹之。春分取之,生者益良。此物极难得真。蛮人采得,以一子香,刮取皮膜,杂肉余物、裹以四足膝皮,共作五子。而土人买得,又复分揉一为二三,其伪可知。惟生得之,乃当全真耳。蕲、光山中,或时亦有,然其香绝小,一子才若弹丸,往往是真香,盖彼人不甚能作伪耳。

《药性论》云:麝香,臣,禁食大蒜,味苦、辛。除百邪魅鬼,疰心痛,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粒,丹砂相似,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入十香丸,令人百毛九窍皆香。

陶隐居云:麝形似獐,常食柏叶,又啖蛇,五月得香,往往有蛇皮骨,故麝香疗蛇毒。今以蛇蜕皮裹麝香弥香,则是相使也。其香正在麝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裹之。今出随郡、义阳、晋熙诸蛮中者亚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一子真香,分揉作三四子,刮取血膜,杂以余物,大都亦有精粗,破看一片,毛共在裹中者为胜,彼人以为志。若於诸羌夷中得者多真好,烧当门沸良久即好。今惟得活者,自看取之,必当全真尔。生香,人云是精溺凝作之,殊不尔。麝夏月食蛇、虫多,至寒香满,入春患急痛,自以脚剔出之,着屎溺中覆之,皆有常处。人有遇得,乃至一斗五升也。用此香乃胜杀取者。带麝非但香,亦辟恶。以真者一子,置颈间枕 #4 之,辟恶梦及尸疰鬼气。

《日华子》云:辟邪气,杀鬼毒,蛊气,疟疾,催生堕胎,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内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

雷公云:凡使,多有伪者,不如不用。其香有三等:一者名遗香,是麝子脐闭满,其麝自於石上,用蹄尖弹脐,落处一里草木不生并焦黄。人若收得此香,价与明珠同也。二名膝香,采得甚堪用。三名心结香,被大兽惊心破了,因兹狂定 #5,杂诸群中,遂乱投水。被人收得,擘破见心,流在脾上,结作一大乾血块,可隔山间#6 早闻之香,是香中之次也。凡使麝香,并用子日开之,不用苦细研筛用之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水麝脐中,惟水沥一滴於斗水中,用洒衣,衣至败其香不歇。每取以针刺之,捻 #7 以真雄黄,则合香气倍於肉麝。天宝初,虞人获,诏养之。

《杨文公谈苑》:公常言:商汝山多群麝,所遗粪常就一处,虽远逐食,必还走之,不敢遗迩他所,虑为人获,人反以是求得,必绝 #8 群而取之。麝绝爱其脐,每为人所逐,势急即投岩,举爪剔裂其香,就絷而死,犹拱四足保其脐。李商隐诗:投岩麝退香。许浑云:寻麝采生香。

《广利方》:治中恶客忤垂 #9 死。麝香一钱,重研,和醋二合服之,即差。又方:治小儿惊啼,发欬不定。用真好麝香研细。每服清水调下一字,日三服。量儿大小服。

《杨氏产乳方》:疗中水气,已服药未平。除麝香如大豆三枚,细研,奶汁调,分为四五服。

《衍义》曰:麝每粪时,须聚粪,及有遗麝气,遂为人获,亦物之一病尔。此猎人云。余如《经》。

牛黄

味苦,平,有小毒。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除邪逐鬼,疗小儿百病,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及堕胎。久服轻身增年,令人不忘。生晋地平泽,於牛得之,即阴乾百日,使时燥,无令见日月光。人参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图经》曰:牛黄,出晋地平泽,今出登、莱州,他处或有,不甚佳。凡牛有黄者,毛皮光泽,眼如血色,时复鸣吼。又好照水,人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堕落水中,既得之,阴乾百日。一子如鸡子黄大,其重迭可揭,轻虚而氛香者佳。然此物多伪,今人试之,皆揩摩手甲上,以透甲黄者为真。又云:此有四种:喝迫而得者名生黄;其杀死而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黄;心中剥得者,名心黄,初在心中如浆汁,取得便投水中,沾水乃硬,如碎蒺藜或皂荚子是也;肝胆中得之者,名肝黄,大抵皆不及喝迫得者最胜。凡牛之入药者,水牛、□牛、黄牛取乳及造酥、酪、醍醐等,然性亦不同,水牛乳凉,□牛乳温,其肉皆寒也。其自死者皆不可食。其酥以合诸膏,摩风肿,腕跌血瘀,则牛酥为强,醍醐尤佳。又有底野迦,是西戎人用诸胆和合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今南海或有之。又中品有牛角鳃,用水牛、黄牛久在粪土中烂白者,主赤白下,烧灰末服之。

陶隐居云:旧云神山出入鸣吼者有之,伺其出角上,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堕落水中。今人多皆就胆中得之。多出梁、益。一子如鸡子黄大,相重迭。药中之贵,莫复过此。

《唐本》注云:牛黄,今出莱州、密州、淄州、青州、巂州、戎州。牛有黄者,必多吼喝,迫而得之,谓之生黄,最佳。黄有三种:散黄粒如麻豆;慢黄若鸡卵中黄糊,在肝胆;圆黄为块,形有大小,并在肝胆中。多生於□特牛,其吴牛未闻有黄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牛黄,君,恶常山,畏乾漆,味甘。能辟邪魅,安魂定魄,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日华子》云:牛黄,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雷公云:凡使,有四件:第一是生神黄,赚得者;次有角黄,是取之者;又有小 #10 黄,是病死后,识者剥之,擘破其心,其黄在心中,如浓黄酱汁,采得便投於水中,黄沾水复硬,如碎蒺藜子,许如豆者,硬如帝珠子;又有肝黄,其牛#11 身上光,眼如血色,多玩弄好照水,自有夜光,恐惧人,或有人别采之,可有神妙之事。凡用,须先单捣,细研如尘,却绢裹,又有黄嫩牛皮裹,安於井面上,去水三四尺已来一宿,至明方取用之。

吴氏云:牛黄,无毒。牛出入呻者有之,夜光走角中,牛死入胆中,如鸡子黄。

《圣惠方》:初生儿至十 #12 日口噤。以牛黄少许细研,淡竹沥调下一字,灌之。更以猪乳点口中,差。又方:治小儿腹痛夜啼。用牛黄如小豆大,乳汁化服。又脐下书一田字,差。

《广利方》:治孩子惊痫不知,迷间,嚼舌,仰目。牛黄一大豆研,和蜜水服之。

姚和众:治小孩初生三日,去惊邪,辟恶气。牛黄一大豆许,细研,以赤蜜酸枣许熟研,以绵蘸之,令兄吮之,一日令尽。

《衍义》曰:牛黄,亦有骆驼黄,皆西戎所出也。骆驼黄极易得,医家当审别考而用之,为其形相乱也。黄牛黄轻松,自然微香,以此为异。盖又有耗牛黄,坚而不香。

熊脂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皯疱,食饮吐呕。久服强志,不饥,轻身,长年。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

《图经》曰:熊脂并胆,出雍州山谷,今雍、洛、河东及怀、卫山中皆有之。熊形类犬豕,而性轻健,好攀缘,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地而下。冬多入穴而藏蛰,始春而出。脂谓之熊白,十一月取之,须其背上者。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他处脂,煎炼亦可作药而不中啖。胆,阴乾用。然亦多伪,欲试之,取粟颗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其足蹯,为食珍之贵,古人最重之,然臑之难熟,多食之令人耐寒。脑髓作油摩头,可去白屑。有痼疾者不可食熊,令人终身不愈。熊恶盐,食之则死。

陶隐居云:此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药,而不中啖。今东西诸山县皆有之,自是非易得物尔。痼疾不可食熊肉,令终身不除愈。

《唐本》注云:熊胆,味苦,寒,无毒。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痢,疳□,心痛,疰忤。脑,疗诸聋。血,疗小儿客忤。脂,长发令黑,悦泽人面;酒炼服之,差风痹。凡言膏者,皆脂消已后之名,背上不得言膏。《左传义》云:膏肓者,乃是鬲肓,文误有此名。陶言背膏,同於旧说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熊胆,臣,恶防己、地黄。主 #13 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14。又云:熊脂,君。能治面上~□及治疮。

《日华子》云:熊白,凉。治五肿风 #15,补虚损,杀劳虫。脂,强心。脑髓,去白秃风屑,疗头旋并发落。掌,食可御风寒,此是八珍之数。胆,治疳疮,耳鼻疮及诸疳疾。

雷公云:凡收得,炼过,就器中安生椒,每一斤熊脂入生椒十四个,炼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 #16。

《食疗》云:熊脂,微寒,甘滑。冬中凝白时取之,作生,无以偕也。脂入拔白发膏中用,极良。脂与猪脂相和燃灯,烟入人目中,令失光明。缘熊脂烟损人眼光。肉,平,味甘,无毒。主风痹筋骨不仁。若腹中有积聚寒热者,食熊肉永不除差。其骨煮汤浴之,主历节风,亦主小儿客忤。胆,寒,主时气盛热,疳□,小儿惊痫。十月勿食,伤神。小儿惊痫瘈疭,熊胆两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涎,良。

《圣惠方》:治小儿疳疮,虫蚀鼻。用熊胆半分,汤化调涂於鼻中。熊掌得酒、醋、水三件煮,熟即嗔大如皮球,食之耐风寒。

《外台秘要》:疗蜎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大效。又方:五十年痔 #17 不差。涂熊胆取差,神效。

《千金翼》:疗发黄。熊脂涂发,梳之散头,入床底,伏地一食顷,即出,便尽黑,不过一升脂验。

《食医心镜》:疗脚气,风痹不仁,五缓,筋急。熊肉半斤,於豉汁中和姜、椒、葱白、盐、酱作腌腊。空腹食之。又方:主中风,心肺风热,手足不随及风痹不任,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一斤,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 #18。空腹食之。

《斗门方》:治水弩射人。熊胆涂之。更以雄黄同用酒摩服之,即愈。

象牙

无毒。主诸铁及杂物入肉,刮取屑细研,和水傅疮上,及杂物刺等立出。齿,主痫病,屑为末,炙令黄,饮下。肉,味淡。不堪啖。多食令人体重。主秃疮,作灰和油涂之。睛 #19,主目疾,和乳滴目中。胸前小横骨,令人能浮水,作灰酒服之。身有百兽肉,皆自有分段,惟鼻是其本肉,余并杂肉。

《图经》曰:象牙,旧不着所出州郡,《尔雅》云: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今多出交趾,潮、循州亦有之。彼人捕得,争食其肉,云肥脆堪作炙。或云象有十二种肉,配十二辰属,惟鼻是其肉。又胆不附肝,随月在诸肉间。淳化中,上苑一驯象毙,太宗命取胆不获,使问徐铉,铉曰:当在前左足,既而剖足果得。又问其故,铉曰:象胆随四时,今其毙在春,故知左足也。世傅荆蛮山中亦有野象。盖《左氏传》所谓楚师燧象以奔吴军,是其事也。然楚、粤之象皆青,惟西竺、弗 #20 林、大食诸国乃多白象。樊绰《云南记》平居诲《于阗行程记》皆言其事。象牙,主诸物刺人肉,刮取屑细研,和水传疮上,刺立出。咽中刺,则水调饮之。旧牙梳屑尤佳。齿及肉、目睛等,医方亦或有用者。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象牙,平。治小便不通,生煎服之。小便多,烧灰饮下。胆,明目及治疳。

《太平广记》:安南有象,能知人曲直。有斗讼者,行立而嗅之,有理者则过,无理者,以鼻卷之,掷空数丈,以牙接而刺之,以水洗牙,饮之愈疾。象胆随四时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龟定体,鼻端有爪可拈针,肉有十二般惟鼻是本肉。胸前小骨,灰之酒服,可令人能浮水出没。食其肉,令人体重,古训云:象孕五岁始产。

《肘后方》:治箭并针 #21 折在肉中。细刮象牙屑,以水和傅上,即出。

《简要济众方》:主小儿误为诸骨及鱼骨刺入肉不出。水煮白梅肉,烂 #22 研后,调象牙末,厚傅有刺处,自软。

《海药》:馑按《内典》云:象出西国,有二牙、四牙者,味寒。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琥珀、竹膏、真珠、犀角、牛黄等良。西域重之,用饰床座。中国贵之,以为质。昆仑诸国有象,生於山谷,每遇解牙,人不可取,昆仑以白木为牙易之。《酉阳杂俎》云:生文理必国富。又云:龙与象,六十岁骨方足。

《衍义》曰:象牙,取口两边各出一牙下垂夹鼻者,非口内食齿。齿别入药。令为象笏者,是牙也。

白胶

味甘,平、温,无毒。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疗吐血下一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折言舌,跌音迭。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鹿角胶。生云中。煮鹿角作之。得火良,畏大黄。

《图经》曰:文具阿胶条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胶,又名黄明胶,能主男子肾脏气衰虚劳损。妇人服之令有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食疗》云:傅肿四边,中心留一孔子,其肿即头自开也。治咳嗽不差者,黄明胶炙令半焦为末,每服一钱匕,人参末二钱匕,用薄豉汤一盏八分,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两沸后,倾入盏,遇咳嗽时呷三五口后,依前温暖,却准前咳嗽时吃之也。

《外台秘要》:疗虚劳尿血 #23。乾胶三两炙,捣末。酒二升和,温服。又方:治凡肿已溃、未溃者。以胶一片,水渍令软纳纳然,肿毒大小,贴当头上开孔,若已溃还合者,脓当披胶,急撮之,脓皆出尽。未有脓者,肿当自消矣。又方:补虚劳,益髓长肌,悦颜色,令人肥健。鹿角胶炙,捣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耳中有物不可出。以麻绳剪令头散,傅好胶,着耳中物上,粘之令相着,徐徐引出。

《肘后方》:治妊娠卒下血。以酒煮胶二两,消尽顿服。

《斗门方》:治肺破出血,忽嗽血不止者。用海犀膏一大片,於火上炙,令焦黄色后,以胶 #24 涂之。又炙胶涂,令通透可碾为末,用汤化三大钱匕,放冷服之,即血止。水胶是也,大验。

《谭氏小儿方》:治小儿面上疮。豆子瘢法:黄明胶慢火炙为末,温酒调服一钱匕。出者服之无瘢,未出服之泻下。又治小儿火烧疮灭瘢痕,黄明胶小鸡翎扫之。

阿胶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一名 #25 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畏#26 大黄,得火良。

《图经》曰:阿胶,出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造之,用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井官禁,真胶亦 #27 难得,都下货者甚多,恐非真。寻方书所说: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耳。

《广济方》疗痈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炙令微起,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胶更煮六七沸,胶烊 #28 如饧,顿服之。及暖,吃前葱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呕逆,顿服三四剂即止。禁如药法。又胶之止泄,得蜡、黄连尤佳。

陶隐居云:出东阿,故曰阿胶也 #29。今东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不入药用,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

陈藏器云:阿井水煎成胶,人间用者多非真也。凡胶,俱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阿胶,君。主坚筋骨,益气止痢。署预为之使。

雷公云:凡使,先於猪脂 #30 内浸一宿,至明出,於柳木火上炙,待炮子#31,细碾用。

《圣惠方》:治妊娠尿血。用阿胶炒令黄燥为散,每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匕。

《梅师方》:治妊娠无故卒下血不止。取阿胶三两炙捣末,酒一升半,煎令消,一服愈。又一方:以阿胶二两捣末,生地黄半斤捣取汁,以清酒三升,绞汁,分三服。

《杨氏产乳》:疗妊娠血痢。二两,以酒一升半,煮取一升,顿服。

酥音苏

微寒。补五脏,利大肠,主口疮。

《图经》:文具牛黄条下。

陶隐居云:酥出外国,亦从益州来。本是牛、羊乳所为,作之自有法。佛经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亦时至江南。

《唐本》注云:酥,掏 #32 吐刀切酪作之,其性犹与酪异,圣通言功,是陶之未达。然酥有牛酥、羊酥,而牛酥胜羊酥。其牦牛复优於家牛也。

陈藏器云:酥,堪合诸膏摩风肿,踠跌血瘀。

《日华子》云:牛酥,凉。益心肺,止渴嗽,润毛发,除肺痿,心热并吐血。

禹锡云;按《蜀本》云:酥,味甘。

孟谈云:寒,主胸中热,补五脏,利肠胃。

《食疗》云:寒。除胸中热,补五脏,利肠胃。水牛酥功同,寒,与羊酥同功。羊酥真者胜牛酥。

《圣惠方》:豆 #33 蜂螫人,以酥傅之愈。又方:主恶虫咬,以酥和盐傅之,差。

羊乳

温。补寒冷虚乏。

陶隐居云: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羊乳,臣,味甘,无毒。主 #34 心肺,治消渴。

《食疗》云:补肺肾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合用 #35 作羹食,补肾虚,亦主女子与男子中风。蚰蜓入耳,以羊乳灌耳中即成水。又主小儿口中烂疮,取牯羊生乳,含五六日差。

《经验方》:治蜘蛛咬,一身生丝。羊乳一件饮之。

牛乳

微寒。补虚羸,止渴。

《唐本》注云:水牛乳,造石蜜须之,言作酪浓厚,味胜□牛。□牛乳,性平。生饮令人痢,熟饮令人口乾,似温也。

陈藏器云:黄牛乳,生服利人,下热气,冷补,润肤,止渴。和酥煎三五沸食之,去冷气痃癖,羸瘦。凡服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热食即壅。不欲顿服,欲得渐消。与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结症。凡以乳及溺屎去病,黑牛胜黄牛。

《太平广记》:贞观中,太宗苦於气痢,众医不效。诏问殿廷左右,有能治其疾者,当重赏之。有术士进以乳汁煎荜拨,服之立差。

味甘、酸,寒,无毒。主热毒,止渴,解散发利,除胸中虚热,身面上热疮,肌疮。

《唐本》注云:按牛、羊、马、水牛乳并尔言。驴乳尤冷,不堪作酪也。

《千金翼》:疗丹瘾疹方。酪和盐热煮以摩之,手下消。

《广利方》:疗蚰蜓入耳。以牛酪灌耳中,须臾虫出。入腹中即饮酪二升,自消为黄水。

醍醐

味甘,平,无毒。主风邪痹气,通润骨髓。可为摩药。性冷利,功优於酥。生酥中。

《唐本》注云: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拌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陶云黄白为饼,此乃未达之言。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蜀本》云:一说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者是也。

《日华子》云:醍醐,止惊悸,心热头疼,明目,傅脑顶心。

《圣惠方》:治中风烦热,皮肤瘙痒。用醍醐四两,每服酒调下半匙。

《衍义》曰:醍醐,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酪面;酪面上,其色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虽如此取之,用处亦少。惟润养疮痂最相宜。

马乳

止渴。

《唐本》注云:马乳与驴乳性同冷利,止渴疗热。马乳作酪,弥应酷冷。江南乏马乳,今俱合是冷,委言之。驴乳疗微热黄,小儿中热,惊热,服之亦利。胡言马酪性温,饮之消肉。当以物类,自相制 #36 伏,不拘冷热也。

陈藏器云:味甘,治热,性冷利。

孙真人云:合生鱼食则作瘕。

乳腐

微寒。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细切如豆,面拌,醋浆水煮二十余沸,治赤白痢,小儿患,服之弥佳。

底野迦

味辛、苦,平,无毒。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出西戎。

《唐本》注云:彼人云:用诸胆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胡人时将至此,甚珍贵。试用有效。

乌毡

无毒。主火烧生疮,令不着风水,止血,除贼风。烧为灰,酒下二钱匕,主产后血下不止,久卧吸人脂血,令人无颜色,上气。

海獭

味咸,无毒。主人食鱼中毒;鱼骨伤人,痛不可忍,及鲠不下者,取皮煮汁服之。海人亦食其肉,似獭,大如犬,脚下有皮,如人胼拇,毛着水不濡、海中鱼獭、海牛、海马、海驴等皮毛,在陆地皆候风潮,犹能毛起。《博物志》有此说也。

土拨鼠

味甘,平,无毒。主野鸡瘘疮。肥美,煮食之宜人。生西蕃山泽。穴土为窠,形如獭,夷人掘取食之。《魏略》曰:大秦国,出辟毒鼠。近似此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七竟

#1 石:晦明轩本“石”上有“北梦琐言云”五字。

#2 尝:原作“常”,据晦明轩本改。

#3 此:晦明轩本作“比”。

#4 枕:原作“沉”,据晦明轩本改。

#5 定:晦明轩本作“走”。

#6 间:晦明轩本作“涧”。

#7 捻:原作“稔”,据晦明轩本改。

#8 绝:晦明轩本作“掩”。

#9 垂:原作“睡”,据晦明轩本改。

#10 小:晦明轩本作“心”。

#11 牛:原作“正”,据晦明轩本改。

#12 十:晦明轩本作“七”。

#13 主:原作“至”,据晦明轩本改。

#14 疮:晦明轩本作“疥”。

#15 治五肿风:晦明轩本作“无毒治风”。

#16 中: 晦明轩本“中”下有“收任用”三字。

#17 痔:原作“时”,据晦明轩本改。

#18 腊:原作“胆”,据晦明轩本改。

#19 晴;晦明轩本作“胆”。

#20 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1 针,晦明轩本作“金”。

#22 烂:原作“乱”,据晦明轩本改。

#23 血:晦明轩本作“精”。

#24 胶:晦晓轩本作“酥”。

#25 一名:原作“不得”,据晦明轩本改。

#26 畏:原作“黄”,据晦明轩本改。

#27 亦;晦明轩本作“极”。

#28 烊:原作“炷”,据晦明轩本改。

#29 也:原作“地”,据晦明轩本改。

#30 脂:原作“腊”,据晦明轩本改。

#31 炮子:晦明轩本作“泡了”。

#32 掏:原作“脂”,据晦明轩本改。

#33 豆:晦明轩本作“主”。

#34 主:晦明轩本作“润”。

#35 用:晦明轩本作“脂”。

#36 制:原作“利”,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兽部中品

鹿茸

味甘、酸,温、微温,无毒。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主齿不老,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养骨,安胎下气,杀鬼精物,不可近阴,令痿。久服耐老。四月、五月解角时取阴乾。使时燥。麻勃为之使。角,味咸,无毒。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七月采。杜仲为之使。髓,味甘,温。主丈夫、女子伤中,绝脉,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之,良。肾,平。主补肾气。肉,温。补中,强五脏,益气力。生者疗口僻,割薄之。

《图经》曰:鹿茸并角,《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有山林处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时取其茸,阴乾。以形如小紫茄子者为上,或云:茄子茸太嫩,血气犹未具,不若分歧如马鞍形者有力。茸不可嗅,其气能伤人鼻。七月采角。鹿年岁久者,其角坚好,煮以为胶,入药弥佳。今医家多贵麋茸、麋角,力紧於鹿。《本经》自有麋脂角条在下品。

陶隐居云:野肉之中,獐鹿可食。生不膻腥。又非辰属,八卦无主,而兼能温补,於人即生死无尤,故道家许听为脯,过其余肉。虽牛、羊、鸡、犬补益,充肌肤,於亡魂皆为愆责,并不足啖。

《唐本》注云:鹿茸,夏收,阴乾,百不收一,纵得一乾,臭不任用。破之火乾,大好。头,主消渴。煎之可作胶,服之弥善。筋,主劳损续绝。骨,主虚劳。可为酒,主风补虚。髓脂,主痈肿死肌,温中。

孟诜云:鹿茸,主益气。不可以鼻嗅,其茸中有小白虫,视之不见,入人鼻必为虫颡,药不及也。角,错为屑,白蜜五升,淹之,微火熬令小变,暴乾 #1,更捣筛服之,令人轻身益气,强骨髓,补绝伤。又妇人梦与鬼交者,鹿角末三指一撮,和清酒服,即出鬼精。又,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甚效。鹿头肉,主消渴,夜梦见物。又蹄肉,主脚膝疼痛。肉,主补中益气。内又生肉,主中风,口偏不正,以生椒同捣傅之,专看正即速除之。九月以后,正月以前,堪食之也。

《日华子》云:鹿茸,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杀鬼精,安胎,下气。酥炙入用。角,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傅。脱精尿血,夜梦鬼交,并治之,水摩服。小儿重舌,鹅口疮、炙熨之。髓,治筋骨弱,呕吐。地黄汁煎作膏,填骨髓。蜜煮,-壮阳,令有子。肾,补中,安五脏,壮肠气。作酒及煮粥服。肉,无毒。补益气,助五脏。生肉贴偏风,左患右贴,右患左贴。头肉治烦惫,多梦。蹄治脚膝酸。又血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带下。和酒服之,良。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鹿茸,君,味苦、辛。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鹿骨,味甘,微热,无毒。鹿角,温、微温。鹿髓,无毒。

雷公云:凡使,先以天灵盖作末,然后锯解鹿茸作片子,以好羊脂,拌天灵盖末,涂之於鹿茸上,慢火炙之,令内外黄脆了,用鹿皮一片裹之,安室上一宿,其药魂归也。至明则以慢火焙之,令脆,方捣作末用之。每五两鹿茸,用羊脂三两,炙尽为度。又 #2 制法:用黄精自然汁浸两日夜了,漉出焙令乾,细捣用,免渴人也。鹿角,补阳胜如麋角。其角要黄色、紧重、尖好者。缘此鹿食灵草,所以异其众鹿。其麋角顶根上有黄色毛若金线,兼傍生小尖,色苍白者上。注《乾宁记》云:鹿与游龙相戏,生此异角。

《圣惠方》:治肾气虚损,耳聋。用鹿肾一对,去脂膜,切,於豉汁中,入粳米二合和煮粥,入五味如法调和。空腹食之,作羹及酒并得。

《外台秘要》:治消肾,小便数。鹿角一具,炙令焦,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一匕半。

《百一方》:若男女喜梦与鬼交通,致恍惚者方。截鹿角屑三指撮,日二服,酒下。《食疗》同。

《梅师方》:治卒腰痛,暂转不得。鹿角一枚长五寸,酒二升,烧鹿角令赤,纳酒中浸一宿,饮之。

《兵部手集》:疗妬乳,硬欲结脓,令消。取鹿角於右上磨取白汁涂,乾又涂,不得手近,并以人嗍却黄水,一日许 #3 即散。

《产宝方》:治妊娠卒腰痛方。以鹿角截五寸,烧令烂赤,纳酒一大升中侵之,冷又烧赤,又浸,如此数过,细研,空心酒调鹿角末方寸匕服。

《衍义》曰:鹿茸,他兽肉多属十二辰及八卦。昔黄帝立子、丑等为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故獐鹿肉为肉中第一者,避十二辰也。味亦胜他肉。三祀皆以鹿脂,其义如此。茸最难得,不破及不出却血者,盖其力尽在血中,猎时多有损伤故也。茸上毛先薄,以酥涂匀,於烈焰中急灼之。若不先以酥涂,恐火焰伤茸。俟毛净,微炙入药。今人亦能将麻茸伪为之,不可不察也。头亦可酿酒,然须作浆时,稍益葱椒。角为胶,别有法。按《月令》冬至一阳生,麋角解;夏至一阴生,鹿角解;各逐阴阳分合,如此解落。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殆疏矣。凡麋、鹿角自生至坚完,无两月之久,大者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凡骨之类,成长无速於此。虽草木至易生,亦无能及之,岂可与凡骨血为比。麋茸利补阳,鹿茸利补阴。凡用茸,无须太嫩,惟长四五寸,茸端如马瑙红者佳。须佐他药有功。

白马茎

味咸、甘,平,无毒。主伤中,脉绝阴不起,强志益气,长肌肉肥健,生子,小儿惊痫。阴乾百日。眼,主惊痫,腹满,疟疾。当杀用之。悬蹄,主惊邪,瘈疭,乳难,辟恶气,鬼毒,蛊疰,不祥,止衄血,内漏,齲齿。生云中平泽。白马蹄,疗妇人瘘下白崩。赤马蹄,疗妇人赤崩。齿,主小儿惊痫。髻头膏,主生发。髻毛,主女子崩中赤白。心,主喜忘。肺,主寒热,小儿茎痿。禹锡等今详茎痿,非小儿之疾,二字必误。肉,味辛、苦,冷。主热下气。长筋强腰脊,壮健,强志,轻身,不饥。脯,疗寒热痿痹。屎,名马通,微温。主妇人崩中,止渴及吐、下血,鼻衄,金创止血。头骨,主喜眠,令人不睡。溺,味辛,微寒。主消渴,破症坚积聚,男子伏梁积疝,妇人瘕疾,铜器承饮之。

《图经》曰:文具羖角条下。

陈藏器云:马肉及血,有小毒。食之当饮美酒即解,妇人怀妊不得食马,驴骡为其十二月胎。骡又不产。马头骨於水上流浸之,则无水蜞,又埋安午地,令宜蚕。凡收白马茎,当以游牝时,力势正强者,生取得为良。马牙烧作灰,唾和,绊帛贴於肿上根出。屎绞取汁,主伤寒时疾,服之当吐下。亦主产后诸血气及时行病起合 #4 阴阳垂死者,并温服之。用马屎及溺,当以白者最良。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马茎,使,味咸。能主男子阴痿坚长,房中术偏要。通用药云:马眼,平。马悬蹄,平。马蹄甲,平。马髻膏,平。马头骨,微寒。按孟诜云:白马茎,益丈夫阴气,阴乾者末,和茯苓 #5 蜜丸。空腹酒下四十丸,日再,百日见效。悬蹄,主惊痫。赤马蹄,主辟温疟。马心,患痢人不得食。马肉,有小毒。不与仓米同食,必卒得恶,十有九死。与姜同食,生气嗽。其肉多着浸洗,方煮得烂熟,兼去血尽,始可煮炙,肥者亦然,不尔,毒不出。患丁肿,中风疼痛者,炒驴马粪,熨疮满五十遍,极效。男子患,未可及,新差后,合阴阳,垂至死。取白马粪五升,绞取汁,好器中盛,停一宿。一服三合,日夜二服。按《日华子》云:马齿水磨治惊痫。肉只堪煮,余食难消。不可多食,食后以酒投之。皆须好清水搦洗三五遍,即可煮食之。怀娠人及患痢人并不可食。忌苍耳、生姜。又鬃烧灰,止血并傅恶疮。头骨,治多睡,作枕枕之。烧灰傅头、耳疮佳。尿,洗头疮白秃。按《蜀本》注云:诸筋肉,非十二月采者,并宜火乾之。

雷公云:要马无病,嫩身如银,春收者最妙。临用以铜刀劈破作七片,将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晒乾,以粗布拭上皮并乾羊血了,细锉用也。又马自死,肉不可食。五月勿食,伤神。

《兵部手集》:多年恶疮不差,或痛痒生衅。烂研马粪并齿传上,不过三两遍,良。武相在蜀,自胫有疮,痒不可忍,得此方便差。

刘涓子:治被打,腹中瘀血。白马蹄烧烟尽,取灰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亦治妇人血病。

牛角□

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燔之。味苦,无毒。水牛角,疗时气,寒热头痛。髓,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髓味甘,温,无毒。主安五脏,平三焦,温骨髓,补中,续绝伤益气,止泄痢,消渴。以酒服之。胆,可丸药。胆味苦,大寒。除心腹热渴,利口焦躁,益目精。齿,主小儿牛痫。肉,味甘,平,无毒。主消渴,止吐泄,安中益气,养脾胃,自死者不良。屎,寒。主水肿,恶气。用涂门户,着壁者。燔之,主鼠瘘,恶疮。黄犍牛、乌牯牛溺、主水肿、腹胀脚满、利小便。

《图经》:文具前卷黄条下。

《药性论》云:黄牛角□灰,臣,味苦、甘,无毒,性涩。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水牛角,平。青牛胆,苦,无毒。主消渴,利大小肠。腊月牯牛胆,中盛黑豆一百粒,后一百日开取,食后、夜间吞二七枚,镇肝明目。黑豆盛浸不计多少。

陶隐居云:此牛亦□牛为胜,青牛最良,水牛为可充食尔。自死谓疫死,肉多毒。青牛肠不可共犬肉、犬血食之,令人成病也。

《日华子》云:水牛肉,冷,微毒。角,煎治热毒风并壮热。角□,烧焦治肠风泻血痢,崩中带下,水泻。涎,止反胃呕吐。治噎,要取即以水洗口后,盐涂之,则便吐出。黄牛肉,温,微毒。益腰脚。大都食之发药毒发病,不如水牛也。惟酥乳佳。骨髓,温,无毒。治吐血,鼻洪,崩中带下,肠风泻血并水泻。烧灰用。

禹锡云:按《蜀本》云:沙牛角□,味苦,温,无毒。主下闭瘀血,女子带下下血。烧以为灰,暖酒服之。

孟诜云:黑牛髓和地黄汁、白蜜等分作煎服,治瘦病。乌牛粪为上。又小儿夜啼,取乾牛粪如手大,安卧席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

《食疗》云:肚,主消渴,风眩,补五脏,醋煮食之。肝,治痢。肾,主补肾。髓,安五脏,平三焦,温中,久服增年,以酒送之,和地黄汁、白蜜作煎,服之治瘦病。

孙真人云:主痈发数处。取牛粪烧作灰,以鸡子白和傅之,乾即易。

《外台秘要》:大病后不足,病虚劳,补虚。取七岁已下,五岁已上黄牛乳一升,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饥,稍稍饮,不得多,十日服不住,佳。

《肘后方》:风毒脚气,若胫已满,捻之没指。但勤饮乌牸牛溺二三升,使小便利,渐渐消,当以铜器取新者为佳。纯黄者亦可用。又方:治患痈肿未成脓。取牛耳中垢封之,愈。

《经验方》:痔漏张用方 #6。犍牛儿胆、猬胆各一个,用腻粉五十文,麝香二十文,将猬胆汁、腻粉、麝香和匀,入牛胆内,悬於檐前四十九日,熟。旋取为丸如大麦,用急脚#7 送入疮内后,追出恶物是验,疮口渐合,生面盖疮内一遍,出恶物。

《子母秘录》:治血气逆,心烦闷满,心痛。烧水牛角末,酒服方寸匕。

《产书》:主难产。牛粪中大豆一枚,擘作两片,一片书父,一片书子,却合,以少水吞之,立产。

《衍义》曰:牛角□,此则黄牛角□。用尖烧为黑灰,微存性,治妇人血崩,大便血及冷痢。又白水牛鼻,乾、湿皆可用,治偏风口喎斜,以火炙热,於不患处一边熨之,渐正。

羖羊角

味咸、苦,温、微寒,无毒。主青盲,明目,杀疥虫,止寒泄,辟恶鬼、虎狼,止惊悸,疗百节中结气,风头痛及蛊毒,吐血,妇人产后余痛。烧之杀鬼魅,辟虎狼。久服安心益气轻身。生河西川谷。取无时,勿使中湿,湿即有毒。菟丝为之使。羊髓,味甘,温,无毒。主男女伤中,阴气不足,利血脉,益经气。以酒服之。青羊胆,主青盲,明目。羊肺,补肺,主咳嗽。羊心,主忧恚,膈气。羊肾,补肾气,益精髓。羊齿,主小儿羊痫寒热。三月三日取之。羊肉,味甘,大热,无毒。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羊骨,热。主虚劳,寒中,羸瘦。羊屎,燔之,主小儿泄痢,肠鸣,惊痫。

《图经》曰:羖羊角,出河西川谷,今河东、陕西及近都州郡皆有之。此谓青羝羊也。余羊则不堪,取无时。勿使中湿,湿则有毒。羊齿、骨及五脏皆温、平而主疾,惟肉性大热,时疾初愈,百日内不可食,食之当复发及令人骨蒸也。羊屎,方书多用。近人取以内鲫鱼腹中,瓦缶固济烧灰,以涂髭发,令易生而黑,甚效。乳,疗蜘蛛咬,遍身生丝者,生饮之即愈。前条有白马阴茎、眼、蹄、白马悬蹄、赤马蹄、齿、髻头膏髻、毛、心、肺、肉脯、头骨、屎、溺及牡狗阴茎、胆、心、脑、齿、四蹄、白狗血、肉、屎中骨,《本经》并有主治。惟白马茎、眼、悬蹄用出云中平泽者,余无所出州土。今医方多用马通,即马屎也,及狗胆,其余亦稀使,故但附见於下。

陶隐居云:羖羊角,方药不甚用,其余皆入汤煎。羊有三四种,最以青色者为胜;次则乌羊;其□羺羊及虏中无角羊,正可啖食之。为药不及都下者。其乳、髓则肥好也。羊肝,不可合猪肉及梅子、小豆食之,伤人心、大病人。

《唐本》注云:羊角,以青羝为佳,余不入药用也。羊胆,疗疳 #8 时行热熛疮,和醋服之良。羊肺疗渴,止小便数。并小豆叶煮食之,良。羊肾合脂为羹,疗劳痢甚效。蒜齏食脂一升,疗症瘕。羊肉,热病差后食之,发热杀人。

《日华子》云:羖羊角,退热,治山瘴,溪毒,烧之去蛇。心有孔者杀人。肾,补虚,耳聋,阴弱,壮阳,益胃,止小便,治虚损盗汗。羊肉,治脑风并大风,开胃,肥健。头,凉,治骨蒸,脑热头眩,明目,小儿惊痫。脂,治游风并黑~。羖羊粪,烧灰,治□耳并罯刺。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羖羊角,使。治产后恶血烦闷,烧灰酒服之。又主轻身,治小儿惊痫。又曰:青羊角,亦大寒。青羊胆,平。青羊肝,服之明目。胆点眼中,主赤障,白膜,风泪,主解虫毒。

《外台秘要》:崔氏疗伤寒,手足疼欲脱。取羊屎煮汁以灌之,差止。亦疗时疾,阴囊及茎热肿。亦可煮黄檗等洗之,并除伤寒之疾。又方:治小儿疳。羊胆二个,和浆水灌下部。猪胆亦得。

《千金方》:疗尿床方。羊肚盛水令满,系两头熟煮开,取水顿服之。即差。

《肘后方》:疗面多皯□如雀卵色。以羖羊胆一个,酒二升,合煮三沸,以涂拭之,日三度,差。

《圣惠方》:治风,心烦恍惚,腹中痛,或时闷绝而复苏。用羖羊角屑微炒,捣罗为末。不计时候,温酒调下一钱匕。又方:治硫黄忽发气闷。用羊血服一合。

《梅师方》:治产后余血攻心,或下血不止,心闷面青,身冷气欲绝。新羊血一盏饮之,三两服妙。

《食医心镜》:主风眩羸瘦,小儿惊痫,丈夫五劳,手足无力。羊头一枚,炮洗如法、蒸熟,切,以五味调和,食之。又主肾劳损精竭。炮羊肾一双,去脂细切,於豉汁中五味米揉如常法,作羹食,粥亦得。

《衍义》曰:羖羊角,出陕西、河东,谓之□□羊,尤狠健,毛最长而厚,此羊可入药。如要食,不如无角白大羊。本草不言者,亦有所遗尔。又同、华之间,有卧沙细肋,其羊有角似羖羊,但低小供撰,在诸羊之上。张仲景治寒疝,用生姜羊肉汤,服之无不验。又一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脐下胀痛,手不敢犯,此寒疝也。医将治之以抵当汤,谓其有瘀血。尝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张仲景羊肉汤,少减水 #9,二服遂愈。

牡狗阴茎

味咸,平,无毒。主伤中,阴痿不起,令强热大,生子,除女子带下十二疾。一名狗精。六月上伏取,阴乾百日。胆,主明目,痂疡恶疮。心,主忧恚气,除邪。脑,主头风痹,下部□疮,鼻中息肉。齿,主癫痫寒热,卒风痱,伏日取之。头骨,主金疮止血。四脚蹄,煮饮之,下乳汁。白狗血,味咸,无毒。主痫疾发作。肉,味咸、酸,温。主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屎中骨,主寒热,小儿惊痫。

《图经》曰:文具羖羊角条下。

《日华子》云:犬阴,治绝肠及妇人阴瘘。胆,主扑损瘀血,刀箭疮。心,治狂犬咬,除邪气,风痹,疗鼻衄及下部 #10。齿,理小儿客忤,烧入用。头骨,烧灰用亦壮阳,黄者佳。血,补安五脏。犬黄者大补益,余色微补。古言署预凉而能补,犬肉暖而不补,虽有此言,服终有益,然奈秽甚,不食者众。

禹锡云:按通用药云:狗胆,平。狗齿,平。狗头骨,平。狗四足,平。白狗血,温。按《药性论》云:狗胆,亦可单用。味苦,有小毒。主鼻齆,鼻中息肉。狗头骨,使。烧灰为末,治久痢,劳痢。和乾姜、莨菪焦炒见烟,为丸。白饮空心下十丸,极效。

孟诜云:胆去肠中脓水。又白犬胆,和通草、桂为丸服,令人隐形。青犬尤妙。犬肉,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不可炙食,恐成消渴,但和五味煮,空腹食之。不与蒜同食,必顿损人。若去血,则力少不益人。瘦者多是病,不堪食。

《圣惠方》:治女人赤白带下久不止。用狗头烧灰为细散,每日空心及食前,温酒调下一钱匕。

《外台秘要》:治马鞍疮。狗牙灰醋和傅之。又五月五日取牡狗粪烧灰傅之,良。

《杨氏产乳》:妊娠不得食狗肉,令儿无声。

羚羊

味咸、苦,寒、微寒,无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阴,益气,利丈夫。生石城山川谷及华阴山,采无时。

《图经》曰:羚羊角,出石城山谷及华阴山,今秦、陇、龙、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戎人多捕得来货,其形似羊,色青而大,其角长一二尺,有节如人手指握痕,又至坚劲。今入药者皆用此角。

陶隐居云:今出建平、宜都诸蛮中及西域。多两角,一角者为胜。角甚多节,蹙蹙园绕。别有山羊角极长,惟一边有节,节亦疏大,不入药用。《尔雅》名羱羊,而羌夷云只此名羚羊角,甚能陟峻。短角者乃是山羊尔。亦未详其正。

陈藏器云:羚羊角,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肉,主蛇咬,恶疮。山羊、山驴、羚羊,三种相似,医工所用,但信市人,遂令汤丸或致乖舛。且羚羊有神,夜宿以角挂树不着地。但取角弯中深锐紧小,犹有挂痕者即是真,慢无痕者非,作此分别,余无他异。真角,耳边听之集集鸣者良。陶云一角者,缪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羚羊角,臣,味甘。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上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烧灰治噎塞不通。

孟诜云:羚羊,北人多食,南人食之,免为蛇虫所伤。和五味子炒之,投酒中经宿,饮之治筋骨急强,中风。又角,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磨和水涂肿上及恶疮,良。又卒热闷,屑作末 #11,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雷公云:凡所用亦有神羊角。其神羊角长有二十四节,内有天生木胎。此角有神力,可抵千牛之力也。凡修事之时,勿令单角,不复有验,须要不拆元对,以绳缚之,将铁错子错之,旋旋取用,勿令犯风,错末尽 #12 处,须三重纸裹之,恐力散也。错得了即单捣,捣尽,背风头,重筛过,然入药中用之,若#13 更研万匝了,用之更妙,免刮人肠也。

《千金方》:治产后心闷不识人,汗出。羚羊角烧末,以东流水服方寸匕,未差再服。

《肘后方》:血气逆心烦满。烧羚羊角若水羊角末,水服方寸匕。

《子母秘录》:治胸胁痛及腹痛热满。烧羚羊角末,水服方寸匕。

《衍义》曰:羚羊角,今皆取有挂痕者。陈藏器取耳边听之集集鸣者良。亦强出此说,未尝遍试也。今将他角附耳,皆集集有声,不如有挂痕一说尽矣。然多伪为之,不可不察也。

犀角

味苦、酸、咸,寒、微寒,无毒。主百毒蛊痋 #14,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疗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久服轻身,骏健。生永昌山谷及益州。松脂为之使,恶雚菌、雷丸。

《图经》曰:犀角,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牛,猪首、大腹、痹脚,脚有三蹄。色黑。好食棘。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顶一角,或云两角,或云三角。谨按郭璞《尔雅》注云:犀,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亦有一角者。《岭表录异》曰:犀有二角,一在顶 #15 上为兕犀,一在鼻上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而今人多传一角之说。此数种俱有粟文,以文之粗细为贵贱。角之贵者,有通天花文。犀有此角,必自恶其影,常饮浊水,不欲照见也。其文理绝好者,则有百物之形。或云犀之通天者是其病,理不可知也。又#16 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17,一半以下通;正插者,一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断不通。其类极多,足为奇异。

《药性论》云:牯犀角,君,味甘,有小毒。能辟邪精鬼魅,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

陶隐居云:今出武陵、交州、宁州诸远山。犀有二角,以额上者为胜。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直上至端,此至神验。或云是水犀角,出水中。《汉书》所云:骇鸡犀者,以置米中,鸡皆惊骇不敢啄;又置屋中,乌鸟不敢集屋上。又云:通天犀者,夜露不濡,以此知之。凡犀见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药,惟生者为佳。虽是犀片亦是已经煮炙,况用屑乎?又有牸犀,其角甚长,文理亦似犀,不堪药用。

陈藏器云:犀肉,主诸蛊、蛇、兽咬毒,功用劣於角。《本经》有通天犀,且犀无水陆二种,并以精粗言之。通天者,脑上角千岁者长且锐白星彻,端能出气,通天则能通神,可破水、骇鸡,故曰通天。《抱朴子》曰:通天犀,有白理如线者以盛米,鸡即骇矣。其真者,刻为鱼,衔入水,水开三尺。其鼻角,一名奴角,一名食角。

《日华子》云:犀角,味甘、辛。治心烦,止惊,安五脏,补虚劳,退热,消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尔雅》云:兕似牛,一角。犀似豕,三角。复云多似象,复如豕三角。陶据《尔雅》而言,不知三角之误也。又云:雌者是兕而形不同,未知的实。

雷公云:凡使,勿用奴犀、牸犀、病水犀、孪子犀、下角犀、浅水犀、无润犀。要使乌黑肌粗皱、坼裂光润者上。凡修治之时,错其屑入臼中,捣令细,再入钵中研万匝,方入药中用之。妇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气。凡修治一 #18 切角,大忌盐也。

《食疗》云:此只是山犀牛,未曾见人得水犀取其角。此两种 #19 者,功亦同矣。其生角,寒。可烧成灰,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皆差。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鼻上角尤佳。肉,微温,味甘,无毒。主瘴气百毒,蛊疰邪鬼,食之入山林,不迷失其路。除#20 客热头痛及五痔,诸血痢。若食过多,令人烦,即取麝香少许,和水服,即散也。

《圣惠方》:治雉肉作臛食之吐下。用生犀角末方寸匕,新汲水调下,即差。

《外台秘要》:服药过剂及中毒,烦闷欲死。烧犀角末,水服方寸匕。

《千金方》:有蠼螋虫尿人影着处,便令人体病疮,其状如粟粒累累,一聚渗痛,身中忽有处燥痛如芒刺,亦如刺虫所螫后细疮 S,作丛如茱萸子状也。四畔赤,中央有白脓如黍粟,亦令人皮急,举身恶寒壮热,极者连起竟腰、胁、胸也。治之法:初得磨犀角,涂之止。

《抱朴子》:郑君言,但习闭气至千息,久久则能居水中一日许,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者,刻为鱼,衔之入水,水常为开,方三尺,可得气息水中。又,通天犀赤 #21 理如綖,自本彻末#22,以角盛米着地,群鸡不敢啄而转惊,故南人名为骇鸡犀。是故有虫毒之乡,於他家饮食,即以角搅之,白沫炼起,即为有毒,无沬,即无毒也。

《衍义》曰:犀角,凡入药须乌色,未经汤水浸煮者,故曰生犀。川犀及南犀,纹皆细;乌犀尚有显纹者露;黄犀纹绝少,皆不及西番所出,纹高两脚显也。物像黄、外黑者为正透,物像黑、外黄者为倒透。盖以乌为正,以形像肖物者为贵。既曰通犀,又须纹头显,黄黑分明,透不脱,有两脚滑润者为第一。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锐之力尽在是矣。犀角尖,磨服为佳,若在汤散,则屑之。西蕃者佳。

虎骨

主除邪恶气,杀鬼疰毒,止惊悸,主恶疮鼠瘘。头骨尤良。膏,主狗啮疮。爪,辟恶魅。肉,主恶心欲呕,益气 #23。

《图经》曰:虎骨并睛、爪,《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有山林处皆有之。骨用头及胫,色黄者佳。睛亦多伪,须自获者乃真。爪并指骨毛存之,以系小儿臂上辟恶鬼,两胁间及尾端皆有威,如乙字,长一二寸许,此数物,皆用雄虎者胜。凡鹿、虎之类,多是药箭射杀者,不可入药。盖药毒浸渍骨血 #24 间,犹能伤人也。李绛《兵部手集方》有虎骨酒法,治臂胫痛,不计深浅皆效。用虎胫骨二大两,粗捣熬黄,羚羊角一大两屑,新芍药二大两切细,三物以无灰酒浸之,春夏七日,秋冬倍日。每旦空腹饮一杯。冬中速要服,即以银器物盛,火炉中暖养之三两日,即可服也。

陶隐居云:俗方热食虎肉,坏人齿,信自如此。虎头作枕,辟恶魇;置户上,辟鬼。鼻悬户上令生男。骨杂朱画符疗痢 #25。须疗齿痛。爪以悬小儿臂辟恶鬼。

《唐本》注云:《别录》云:屎,主恶疮。其眼睛主癫。其屎中骨为屑,主火疮。牙,主丈夫阴头疮及疽瘘。鼻,主癫疾,小儿惊痫。

陈藏器云:虎威,令人有威,带之临官佳,无官为人所憎。威,言骨如乙字,长一寸,在胁两傍,破肉取之。尾端亦有,不如胁者。胆,主小儿惊痫。肉及皮,主疟。骨煮汁浴小儿,去疮疥,鬼疰,惊痫。屎,主鬼气。眼光,主惊邪,辟恶,镇心。凡虎夜视,以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随堕地,得之者如白石是也。

《日华子》云:肉,味酸,平,无毒。治疟。又睛,镇心及小儿惊啼,疳气,客忤。

雷公云:虎睛,凡使,须知采人,问其源,有雌有雄,有老有嫩,有杀得者,唯有中毒自死者勿使,却有伤人之患。夫用虎睛,先於生羊血中浸一宿漉出,微火上焙之,乾,捣成粉,候众药出,取合用之。

禹锡云:按鬼疰尸疰及恶疮通用药并《药对》云:虎骨,平。《药性论》云:虎骨,臣。杀犬咬毒。味辛,微热,无毒。治筋骨毒风孪急,屈伸不得,走疰疼痛,主尸疰、腹痛,治温疟,疗伤寒温气。按孟诜云:肉,食之入山,虎见有畏,辟三十六种精魅。又眼睛,主疟病,辟恶,小儿热,惊悸。胆,主小儿疳痢,惊,神不安,研水服之。骨,煮汤浴,去骨节风毒。膏,内下部,治五痔下血。

《圣惠方》:治疬 #26 节风,百节疼痛不可忍。用虎头骨一具,涂酥炙黄,捶碎,绢袋盛,用清酒二斗浸五宿,随性多少暖饮之,妙。

《千金翼》:疗熛疽,着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虎尿 #27,以马尿和之,暴乾,烧灰粉之。

《经验后方》:白虎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 #28。虎经骨涂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为末。每服温酒调下二钱匕,日再服。

《胜金方》:治大肠痔漏并脱肛。以虎胫骨两节,蜜二两,炙令赤捣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凌晨温酒下二十丸,隔夜先和大肠后,方服此药。

张文仲:治痢久下,经时不愈者,此名休息。取大虫骨,炙令黄焦,捣末。饮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衍义》曰:虎骨,头、胫与脊骨入药,内 #29 微热。陈藏器所注乙骨之事,及射之目光堕地如白石之说,必得之於人,终不免其所诬也。人或问曰:风从虎何也?风,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从?故呼啸则风生,自然之道也。所以治风挛急,屈伸不得,走疰,癫疾,惊痫,骨节风毒等,乃此义尔。

兔头骨

平,无毒。主头眩痛,癫疾。骨,主热中消渴。脑,主冻疮。肝,主目暗。肉,味辛,平,无毒。主补中益气。

《图经》曰:兔,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兔窍乃有六七穴,子从口出,故妊娠者禁食之。头骨,主头眩痛,癫疾。脑,主冻疮。肝,主目暗。肉,补中益气。然性冷,多食损元气,不可合鸡肉食之。髓及膏并主耳聋。毛煎汤洗豌豆疮,毛烧灰 #30,主炙疮。皮、毛及头并烧灰,酒服,主难产衣不出。

《药性论》云:兔骨,味甘。腊月肉作酱食,去小儿豌豆疮。腊毛煎汤洗豌豆疮及毛傅,良。

陶隐居云:兔肉为羹,亦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唇缺。其肉不可合白鸡肉食之,面发黄。合獭肉食,令人病遁尸。

《唐本》注云:兔皮、毛,合烧为灰酒服,主产难后衣不出,及余血抢心,胀欲死者,极验。头皮,主鬼疰,毒气在皮中针刺者。又云:主鼠瘘。膏,主耳聋。肉治渴,健脾。生吃压丹毒。

陈藏器云:兔,寒、平。主热气温脾 #31。毛,烧灰,主炙疮不差。骨,主久疥,醋磨傅之。肉,久食弱阳,令人色痿。与姜同食,令人心痛。头,主难产,烧灰末酒下。兔窍有五六穴,子从口出,今怀妊忌食其肉者,非为缺唇,亦缘口出。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头骨和毛、髓烧为丸,催生落胞并产后余血不下。兔骨,治疮疥刺风,鬼疰。肝,明目,补劳,治头旋眼疼。

孟诜云:肝,主明目,和决明子作丸服之。又,主丹石人上冲,眼暗不见物,可生食之,一如服羊子肝法。八月至 #32 十一月可食,服丹石人相宜,大都损阳事,绝血脉。

《外台秘要》:《必效》疗妇人带下。取兔皮烧令烟绝,捣为末,酒服方寸匕,以差为度。

《经验方》:催生丹:兔头二个,腊月内取头中髓涂於净纸上,令风吹乾,通明乳香二两,碎入前乾兔髓同研。来日是腊,今日先研,俟夜星宿下安桌子上,将果、香、茶同一处排定,须是洁争斋戒焚香,望北帝拜告天师道:弟子某,修合救世上产生妇人药,愿降威灵,佑助此药,速令生产。寿吉 #33 再拜,用纸贴同露之,次香烧至来日,日未出时,以猪肉和,丸如鸡头大,用纸袋盛贮透风悬。每服一丸,醋汤下,良久未产,更用冷酒下一丸,即产。此神仙方,绝验。

《博济方》:治产前滑胎。腊月兔头脑髓一个,摊於纸上令匀,候乾,剪作符子,於面上书生字一个,觉母阵痛时,用母钗子股上夹定,灯焰上烧灰盏盛,煎丁香酒调下。

《胜金方》:治发脑、发背及痈疽,热疖,恶疮等。腊月兔头,细锉,入瓶内密封,久愈。注涂帛上厚封之,热痛封之如冰 #34,频换差。

《集验方》:治痔疾,下血疼痛不止。以玩月砂不限多少,慢火熬令黄色为末。每二钱入乳香半钱,空心温酒调下,日三四服,差。砂,即兔子粪是也。

《子母秘录》:疗产后阴下脱,烧兔头末傅之。

《抱朴子》:兔寿千岁,五百岁毛色变白。又云:兔血和女丹服之,有神女二人来侍,可役使之。

《衍义》曰:兔有白毛者,全得金之气也,入药尤功。凡兔至秋深时则可食,金气全也。才至春夏,其味变,取四脚肘后毛为遂食,饲雕鹰,至次日却吐出 #35,其意欲腹中逐尽脂肥,使饥急捕逐速尔。然作酱必使五味。既患豌豆疮,又食此,则发毒太甚,恐斑烂损人。

狸骨

味甘,温,无毒。主风疰、尸疰、鬼疰,毒气在皮中淫跃如针刺者,心腹痛,走无常处,及鼠瘘恶疮。头骨尤良。肉,疗诸疰。阴茎,主月水不通,男子阴□,烧之,以东流水服之。

《图经》曰:狸骨及肉,《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其类甚多,以虎斑纹者堪用,猫斑者不佳。皆当用头骨。《华佗方》有狸骨散,治尸疰。肉主痔,可作羹臛食之。南方有一种香狸,人以作脍,生若北地狐,生法其气甚香,微有麝气。邕州以南又有一种风狸,似兔而短,多栖息高木,候风而吹过他木。其溺主风,然甚难取,人久养之始可得。

陶隐居云:狸类甚多,今此用虎狸,无用猫者,猫狸亦好。其骨至难别,自取乃可信。又有狸,色黄而臭,肉亦主鼠瘘,及狸肉作羹如常食法并佳。

《唐本》注云:狸屎灰,主寒热鬼疟,发无期度者,极验。家狸亦好,一名猫也。

陈藏器云:风狸溺,主诸色风,人取养之,食果子以宠之。溺如乳,甚难得,似兔而短,在高树候风而吹至彼树,出邕州已南。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狸骨,臣。亦可单用。头骨炒末,治噎病,不通食饮。孟诜云:骨,主痔病,作羹臛食之,不与酒同食。其头烧作灰,和酒服二钱匕,主痔。又食野鸟肉中毒,狸骨灰服之差。炙骨和麝香、雄黄为丸服,治痔及瘘疮。粪烧灰,主鬼疟。《日华子》云:骨,治游风恶疮,头骨最妙。粪烧灰,主寒热疟疾。肉,治游风等病。又狸头,烧灰酒服,治一切风。按《蜀本》云:肉,疗鼠瘘。

《外台秘要》:治痔发疼痛。狸肉作羹食之良,作脯食之,不过三顿差,此肉甚妙。

《肘后方》:治鼠瘘肿核痛,若破有疮口脓血出者。取狸一物,理作羹如食法,空心进之。

《子母秘录》:疗小儿鬼舐方。狸屎烧灰,和腊月猪脂涂上。《千金方》同。

《圣惠方》:治瘰疬肿硬痛疼,年深时久不差。用狸头、蹄骨等,并涂酥炙令黄,捣罗为散。每日空心粥饮调下一钱匕。

《衍义》曰:狸骨形类猫,其纹有二:一如连钱者,一如虎纹者,此二色狸皆可入药。其肉味与狐不相远。江西一种牛尾狸,其尾如牛。人多啖食,未闻入药。孟诜云:骨理痔病,作羹臛食之,然则骨如何作羹臛音郝,肉羹也?炙骨和麝香、雄黄为丸服,治痔及瘘疮,甚效。

獐骨

微温,主虚损泄精。肉,温。补益五脏。髓,益气力,悦泽人面。

《图经》曰:獐骨及肉,《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陂泽浅草中多有之。亦呼为穈。獐之类甚多,穈其总名也。有有牙者,有无牙者,用之皆同。然其牙不能噬啮。崔豹《古今注》曰:獐有牙而不能噬,鹿有角而不能触是也。其肉自八月已后至十一月已前,食之胜羊肉;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动气。道家以獐鹿肉羞为白脯,言其无禁忌也。唐方有獐骨酒及獐髓煎并补下,其脑亦入面膏。

《日华子》云:獐肉,无毒。骨,补虚损,益精髓,悦颜色。脐下有香,治一切虚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獐骨,味甘,无毒。

《外台秘要》:主瘤病。獐、鹿二种肉,剖如厚脯,炙令热,榻淹,可四炙四易,痛搅出脓便愈。不除更炙,新肉用之良。

豹肉

味酸,平,无毒。主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久服利人。

《图经》曰:豹肉,《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河、洛、唐、郢间或有之。头骨,烧灰淋头,去风屑。脂,可合生发药,朝涂而暮生。谨按:豹有数种,有赤豹,《诗》云:赤豹,黄熊。陆机疏云:尾赤而文黑,谓之赤豹。有玄豹,《山海经》云:幽都之山,有玄虎、玄豹。有白豹。

陶隐居云:豹至稀有,为用亦鲜,惟尾可贵。

《唐本》注云:阴阳神豹尾及车驾卤簿豹尾,名可尊重。真豹尾有何可贵,未审陶据奚理。

《日华子》云:肉,微毒。壮筋骨,强志气,令人猛健。禹锡云:按孟诜云:肉,食之令人志性粗,多时消即定。久食令人耐寒暑。脂,可合生发膏,朝涂暮生。头骨,烧灰淋汁,去白屑。

《食疗》云:补益人。食之令人强筋骨,志性粗疏。食之即觉也,少时消即定。久食之,终令人意气粗豪。唯令筋健,能耐寒暑。正月食之伤神。

《衍义》曰:豹肉,毛赤黄,其纹黑如钱而中空,比比相次。此兽猛捷过虎,故能安五脏,补绝伤,轻身。又有土豹,毛更无纹,色亦不赤,其形亦小。此各自有种,非能变为虎也;圣人假喻而已。恐医家未喻,故书之。

笔头灰

年久者,主小便不通,小便数难,阴肿,中恶,脱肛,淋沥。烧灰水服之。唐本先附。自草部今移。

《图经》曰:文具兔头骨条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笔头灰,微寒。亦可单用,烧灰治男子交婚之夕茎痿。取灰酒服之良,其笔是使乏者。

《外台秘要》:若小便不通,数而微肿方。取陈久笔头一枚,烧为灰,和水服之。

《胜金方》:催产,治难产,圣妙寸金散方。败笔头一枚,烧为灰,细研为末,研生藕汁一盏调下,立产。若产母虚弱及素有冷疾者,恐藕冷动气,即於银器内重汤暖过后服。

《范汪 #36 方》:治喉中肿痛不得饮食。烧笔头灰,浆饮下方寸匕。

犊子脐屎

主卒九窍中出血。烧末服之方寸匕。新生未食草者预取之,黄犊为上。

《姚氏方》:人有九窍,四肢指歧间血出,乃暴惊所为。取新生犊子未食草者脐屎,日乾烧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顿差。人云:口鼻出血亦良。

灵猫阴

味辛,温,无毒。主中恶鬼气,飞尸,蛊毒,心腹卒痛,狂邪鬼神,如麝用之。功似麝,生南海山谷。如狸,自为牝牡,亦云蛉狸。《异物志》云:灵狸一体自为阴阳,刳其水道,连囊以酒洒,阴乾。其气如麝,若杂真香。罕有别者,用之亦如麝焉。

震肉

无毒。主小儿夜惊,大人因惊失心。亦作脯与食之。此畜为天雷所霹雳者是。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八竟

#1 乾:原作“饮”,据晦明轩本改。

#2 又:原作“有”,据晦明轩本改。

#3 许:原作“牛”,据晦明轩本改。

#4 合:原作“令”,据晦明轩本改。

#5 茯苓:晦明轩本作“苁蓉”。

#6 方:原作“九”,据晦明轩本改。

#7 急脚:晦明轩本作“纸拈”。

#8 疳:晦明轩本“疳”下有“湿”字。

#9 水:原作“才”,据晦明轩本改。

#10 部:晦明轩本“部”下有“疮”字。

#11 末:原作“木”,据晦明轩本改。

#12 尽:原作“患”,据晦明轩本改。

#13 若:原作“老”,据晦明轩本改。

#14 痋:晦明轩本作“疰”。

#15 顶:晦明轩本作“额”。

#16 又:晦明轩本作“文”。

#17 其倒插者:此四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 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9 种:原作“利”,据晦明轩本改。

#20 除: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1 赤:原作“亦”,据晦明轩本改。

#22 末:原作“木”,据晦明轩本改。

#23 气:晦明轩本“气”下有“利”字。

#24 血:晦明轩本作“肉”。

#25 痢:晦明轩本作“邪”

#26 疬:晦明轩本作“历”。

#27 尿:晦明轩本作“屎白者”。

#28 肿: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29 内:晦明轩本作“肉”。

#30 灰:原作“火”,据晦明轩本改。

#31 温脾:晦明轩本作“温痹”。

#32 至: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33 寿吉:晦明轩本作“祷告”。

#34 冰:原作“水”,据晦明轩本改。

#35 吐出:原作“在”,据晦明轩本改。

#36 汪:原作“注”,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九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兽部下品

豚卵

味甘、温,无毒。主惊痫癫疾,鬼疰蛊毒,除寒热,贲豚五癃,邪气挛缩。一名豚颠。阴乾藏之,勿令败。悬蹄,主五痔,伏热在肠,肠痈内蚀。猪四足,小寒。主伤挞诸败疮,下乳汁。心,主惊邪,忧恚。肾冷。和理肾气,通利膀胱。胆,主伤寒热渴。肚,主补中益气,止渴利。齿,主小儿惊痫。五月五日取。鬐膏,生发。肪膏,主煎诸膏药,解斑猫、芫青毒。豭猪肉,味酸,冷。疗狂病。凡猪肉,味苦。主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疮者尤甚。猪屎,主寒热,黄疸,湿痹。

《图经》曰:豚卵,《本经》不着所出州土,云一名豚颠,阴乾藏之,勿令败。谨按杨雄《方言》云:猪,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音喜,其子谓之豯音奚,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其实一种也。今云豚卵,当是猪子也。猪之属,为用最多。惟肉不宜食,食之多暴肥,盖风虚所致也。

陶隐居云: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食,人有多食,皆能暴肥,此盖虚肥故也。其脂能悦皮肤,作手膏,不皴裂。肪膏煎药,无不用之。勿令中水。腊月者历年不坏。颈下膏谓之负革肪,入道家用。其屎汁极疗温毒,热食其肉饮酒,不可卧床稻穰中。又白猪,白蹄杂青者,不可食之。猪膏又忌乌梅。

禹锡云:按孟诜云:肾,主人肾虚,不可久食。肚,主暴痢虚弱。按《日华子》云:肾,补水脏,暖腰膝,补膀胱,治耳聋。虽补肾,又令人少子。肚,补虚损,杀劳虫,止痢。酿黄糯米蒸捣为末,甚治膀 #1 气并小儿疳蛔黄瘦病。

《外台秘要方》:疗毒热病攻手足肿,疼痛欲脱方。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千金翼方》:治手足皴裂,血出疼痛,若冬月冒涉冻凌,面目手足瘃坏,及热疼痛皆治。取猪脑髓着热酒中以洗之,差。

《肘后方》:治卒肿痢 #2,身面皆洪大。生猪肝一具,细切,顿食之,勿与盐,乃可用苦酒,妙。

《经验后方》:定喘化涎。猪蹄甲四十九个,洗净控乾,每个指甲内半夏、白矾各一字,入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煅通赤,去火细研,入麝香一钱匕。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饮下,小儿半钱,至妙。

《梅师方》:治产后虚劳,骨节疼痛,汗出不止。取猪肾造晞臛,以葱、豉、米,如法食之。

《伤寒类要方》:疗男子、女人黄疸病,医不愈,耳目悉黄,食饮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在胃中有乾屎使病尔。用煎猪脂一小升,温热顿服之,日三,燥屎下去乃愈。

《千金髓方》:治胎孕九个月,将产消息。用猪肚一个,依常法着葱、五味,煮熟食之,食不尽再食,不与别人食。

《姚和众方》:小儿初生。猪胆一枚,以水七升,煎取四升,澄清浴儿,令永无疮疥。

《子母秘录方》:疗吹奶,恶寒壮热。猪肪脂以冷水浸榻之,热即易,有效。

狐阴茎

味甘,有毒。主女子绝产,阴痒,小儿阴颓卵肿。五脏及肠,味苦,微寒,有毒。主蛊毒寒热,小儿惊痫。雄狐屎,烧之辟恶。在木、石上者是。

《图经》曰:狐,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注云:江东无狐,皆在北方及益州。今江南亦时有,京、洛尤多。形似黄狗,鼻尖尾大,北土作脍生食之,甚暖。去风,补虚劳,阴茎及五脏皆入药。肝烧灰以治风,今人作狐肝散用之。胆主暴亡。《续传信方》云:腊月收雄狐胆,若有人卒暴亡未移时者,温水微研,灌入喉即活。常须预备救人,移时即无及矣。

陶隐居云:江东无狐,皆出北方及益州间。形似狸而黄,亦善能为魅。

《唐本》注云:狐肉及肠,作臛食之,主疥疮久不差者。肠主牛疫。烧灰和水灌之乃胜獭。鼻尖似小狗,惟大尾,全不似狸。

《日华子》云:狐,暖,无毒。补虚劳,治恶疮疥,随脏而补。头、尾灰治牛疫,以水饮之。心、肝生服治妖魅。雄狐尾烧辟恶。

孟诜云:狐补虚,煮炙食之。又主五脏邪气,患蛊毒寒热,宜多服之。

《食医心镜》云:治惊痫,神精恍惚,语言错谬,歌笑无度,兼五脏积冷,蛊毒寒热。狐肉一片及五脏,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并得。京中以羊骨汁、鲫鱼替豉汁。

《千金方》:恶刺。取狐屎灰,腊月膏和封孔上。又方:治一切恶瘘中冷瘜肉。用正月狐屎,不限多少,乾末,食前新汲水下一钱匕。

《衍义》曰:狐,今用肝治风,皮兼毛用为裘者是也。此兽多疑,极审听,人智出之,以多疑审听而捕取,捕者多用胸。

獭肝

味甘,有毒。主鬼疰蛊毒,却鱼鲠,止久嗽,烧服之。肉,疗疫气温病及牛、马时行病。煮屎灌之亦良。

《图经》曰:獭,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湖间多有之。北土人亦驯养以为玩。《广雅》一名水狗。然有猵音宾,猵或作猵音频。獭,形大,头如马,身似蝙蝠。《淮南子》云:养池鱼者,不畜猵獭。许慎注云:猵,獭类也。入药当以取鱼祭天者,其肉性寒。主骨蒸劳,血脉不行,营卫虚满,及女子经络不通,血热,大小肠秘涩。然消阳气,不益男子,宜少食。五脏及肉皆性寒,惟肝温。主传尸劳极,四肢寒疟,虚汗客热,亦主产劳。诸畜肝皆叶数定。惟此肝一月一叶,十二月十二叶,其间又有退叶。用之须见形力,不尔多伪。

陶隐居云:獭有两种:有猵獭,形大,头如马,身似蝙蝠,不入药用;此当取以鱼祭天者。其骨亦疗食鱼骨烟,有牛、马家,可与取屎收之。多出溪岸边,其肉不可与 #3 兔肉杂食。

《唐本》注云:《别录》云:獭四足,主手足皮皴裂。

陈藏器云:獭主鱼骨鲠不可出者,取足於项下爬之,亦煮汁食。皮毛,主 #4 水癊病者,作褥及履屦着之并煮汁服。屎主鱼脐疮,研傅之。亦主驴马虫颡,细研灌鼻中。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獭肝,君,味咸,微热,无毒。能治上气咳嗽,劳损疾,尸疰,瘦病。其骨治呕哕不止。孟诜云:獭肝,主疰病。相染一门悉患者,以肝一具火炙末,以水和方寸匕服之,日再服。谨按,服之下水胀,但热毒风虚胀,服之即差。若是冷气虚胀,食益虚肿甚也。只治热不治冷,不可一概尔。按《日华子》云:獭肉,平,无毒。治水气胀满,热毒风。獭肝,治虚劳并传尸劳疾。

《肘后方》:尸疰鬼疰病者,葛云是五尸之一疰,又挟诸鬼邪为害。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然,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致於死。死后传以傍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便宜急治。獭肝一具,阴乾杵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未差再作。姚云神效。又方:治肠痔,大便常有血。烧獭肝,服一钱匕。

《衍义》曰:獭,四足俱短,头与身、尾皆匾,毛色若故紫帛。大者,身与尾长三尺余,食鱼,居水中,出水中亦不死;亦能休於大木上,世谓之水獭。尝縻置大水瓮中,於其间旋转如风,水谓之成旋,垄起,四面高,中心凹下,观者骇目。皮,西戎将以饰毳服领、袖。问之,云:垢不着,如风端霾目,即就袖口饰目中,即出。又毛端果不着尘,亦一异也。又《本草叔例》言:獭胆分杯,尝试之,不验;惟涂於盏唇,但使酒稍高於盏面。分杯之事,亦古今传误言也,不可不正之。肝,用之有验。

鼹鼹,音偃鼠

味咸,无毒。主痈,诸瘘蚀恶疮,阴□烂疮。在土中五月取令乾,燔之。

陶隐居云:俗中一名隐鼠,鼢扶粉切鼠。形如鼠大而无尾,黑色,长鼻甚强,常穿凿地中行,讨掘即得。今诸山林中,有兽大如水牛,形似猪;灰赤色,下脚似象,胸前、尾上皆白,有力而纯,亦名鼹鼠。人长取食之,肉亦似牛肉,肉多以作脯。其膏亦云主瘘,乃云此是鼠王,其精溺一滴落地,辄成一鼠,谷有鼠灾年则多出。恐非虚尔。

陈藏器云:鼹鼠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瘘。膏堪摩诸恶疮。《本经》所说即是小於鼠在地中行者。陶亦云形如鼠,尾黑,常穿於地中,讨掘即得。如《经》所言,乃是今之鼢鼠小口尖者,其鼹鼠是兽,非鼠之俦。大如牛,前脚短,皮入秋辔用。

《衍义》曰:鼹鼠,鼢鼠也。其毛色如鼠,今京畿田中甚多。脚绝短,但能行,尾长寸许,目极小,项尤短。兼易掘取,或安竹弓射之,用以饲鹰。陶不合更引:今诸山林中,大如水牛,形似猪,灰赤色者也。设使是鼠,则孰能见其溺精成鼠也。陶如此轻腻,但真醇之士,不以无稽之言为妄矣。今《经》云:在土中行。则鼢鼠无疑。

鼺鼺音羸鼠

主堕胎,令产易。生山都平谷。

陶隐居云:鼺是鼯鼠。一名飞生。状如蝙蝠,大如鸱鸢,毛紫色暗,夜行飞生。人取其皮毛以与产妇持之,令儿易生。又有水马,生海中,是鱼虾类,状如马形,亦主易产。

陈藏器云:陶云有水马,生海中。主产。按水马,妇人临产带之,不尔,临时烧末 #5 饮服,亦可手持之。出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虾类也。《南州异物志》云:妇人难产割裂而出者,手握此虫,如羊之产也。生物中羊产最易。

禹锡云:按难产通用药云:鼺鼠,微温。

《衍义》曰:鼺鼠,《经》中不言性味,惟是於难产通用药中云:鼺鼠,微温。毛赤黑色,长尾,人捕得,取皮为暖帽。但向下飞则可,亦不能致远。今关西山中甚有,毛极密,人谓之飞生者是也。《注》中又引水马,首如马,身如虾,背伛偻,身有竹节纹,长二三寸。今谓之海马。

腽肭脐

味咸,无毒。主鬼气尸疰,梦与鬼交,鬼魅,狐魅,心腹痛,中恶邪气,宿血结块,痃癖羸瘦等。骨讷兽,似狐而大,长尾。生西戎。

《图经》曰:腽肭脐,出西戎,今东海傍亦有之,云是新罗国海狗肾。旧说是骨讷兽,似狐而大,长尾,其皮坐 #6 自有肉黄毛,三茎共一穴。今沧州所图,乃是鱼类,而豕首两足。其脐红紫色,上#7 有紫斑点,全不相类,医家亦兼用此,云欲验其真,取置睡犬傍,其犬忽惊跳若犴#8 者为佳。

《日华子》云:腽肭兽,热。补中益气,肾暖腰膝,助阳气,破症结,疗惊狂痫疾及心腹疼,破宿血。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腽肭脐,君,大热。此是新罗国海内狗外肾也。连而取之。主治男子宿症气块,积冷劳气,羸瘦,肾精衰损,多色成肾劳,瘦悴。

雷公云:凡使,先须细认,其伪者多。其海中有兽号曰水鸟龙,海人采得杀之,取肾将入诸处,在药中修合,恐有误,其物自殊。有一对,其有两重薄皮裹丸气肉核,皮上白 #9 有肉黄毛,三茎共一穴。年年癊湿,常如新。若用,须酒浸一日后,以纸裹,微微於火上炙令香,细锉单捣用也。

《衍义》曰:腽肭脐,今出登、莱州。《药性论》以谓是海内狗外肾。《日华子》又谓之兽。今观其状,非狗非兽,亦非鱼也。但前即似兽,尾即鱼,其身有短密淡青白毛,腹胁下全白,仍相间於淡青。白毛上有深青黑点,久则色复淡,皮厚且韧,如牛皮,边将多取以饰鞍鞯。其脐治脐腹积冷,精衰,脾肾劳极有功,不待别试也。似狐长尾之说,盖今人多不识。

麂音纪

味甘,平,无毒。主五痔病。炸出以姜、醋进之,大有效。又云:多食能动人痼疾。头骨,为灰饮下,主飞尸。生东南山谷。

《图经》曰:麂,出东南山谷,今有山林处皆有,而均、房、湘、汉间尤多,实獐类也。谨按《尔雅》:□与麂同,大□,旄毛狗足。释曰:麕亦獐也。旄毛,□音猱长毛也。大獐,毛长狗足者名□。南人往往食其肉,然坚韧,不及獐味美。多食之,则动痼疾。其皮作履舄,胜於众皮。头亦入药用。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麂,凉,有毒。能堕胎及发疮疖疥。

《衍义》曰:麂,獐之属,又小於獐,但口两边有长牙,好斗,则用其牙。皮为第一,无出其右者,然多牙伤痕。四方皆 #10 有,山深处则颇多,其声如击破钹。

野猪黄

味辛、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生肉。疗癫痫。水研如枣核,日二服,效。

禹锡云:按孟诜云:野猪,主补肌肤,令人虚肥,胆中有黄。研如水服之,治疰病。其肉尚胜诸猪,雌者肉美。其冬月在林中食橡子,肉色赤,补五脏风气。其膏,炼令精细,以一 #11 匙和一盏酒服,日三服,令妇人多乳。服十日,可供三四孩子。齿,作灰服,主蛇毒。胆,治恶热气。

《日华子》云:野猪,主肠风泻血,炙食,不过十顿。胆中黄,治鬼疰,痫疾及恶毒风,小儿疳气,客忤,天吊。脂 #12,悦色,并除风肿毒疮疥癣。腊月陈者佳。外肾和皮,烧作灰,不用绝过为末,饮下,治崩中带下,并肠风泻血及血痢。

《食医心镜方》:主久痔,野鸡下血不止,肛边痛。猪肉二斤,切,着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

《衍义》曰:野猪黄在胆中,治小儿诸痫疾。京西界野猪甚多,形如家猪,但腹小脚长,毛色褐,作群行,猎人惟敢射最后者,射中前奔者,则群猪散走伤人。肉色赤如马肉,其味甘,肉复软,微动风。黄不常有,间得之,世亦少用,食之尚胜家猪。

败鼓皮

平。主中蛊毒。

《图经》曰:败鼓皮,主蛊毒,古方亦单用,烧灰服之。用之者稀,故但附於其末。

陶隐居云:此用穿败者,烧作屑,水和服之。病人即唤蛊主姓名,仍往令其呼取蛊,仍差。白蘘荷亦然。自草部今移。

《外台秘要方》:治蛊。取败鼓皮广五寸,长一尺,蔷薇根五寸,如足拇指大本元云莨菪根,锉,以水一升,酒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当下蛊虫,即愈。

《梅师方》:治卒中蛊毒,下血如鹅肝,昼夜不绝,脏腑坏败待死。知蛊姓名方,破鼓皮烧灰服,自呼名治之乃去。又欲知蛊毒主姓名,取败鼓皮少许,作 #13 末饮服,病人须臾自当呼蛊主姓名。

《衍义》曰:败鼓皮,黄牛皮为胜。今不言是何皮,盖亦以驴、马皮为之者。唐˙韩退之所谓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今用处亦少,尤好煎胶。专用牛皮,始可入药。

麋脂

味辛,温,无毒。主痈肿、恶疮、死肌,寒风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柔皮肤。不可近阴,令痿。一名宫脂。畏大黄。角,味甘,无毒。主痹,止血,益气力。生南山山谷及淮海边。十月取。

陶隐居云:今海陵间最多,千百为群,多牝少牡。人言一牡辄交十余牝,交毕即死。其脂堕土中,经年,人得之方好,名曰遁脂,酒服至良。寻麋性乃尔淫快,不应痿人阴。一方言不可近阴,令阴不痿,此乃有理。麋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其角刮取屑熬香,酒服之大益人事。出《彭祖传》中。

禹锡云:按孟诜云:麋肉益气,补中,治腰脚,不与雉肉同食。谨按:肉多无功用,所食亦微补五脏不足气,多食令人弱房,发脚气。骨除虚劳至良。可煮骨作汁酿酒饮之,令人肥白美颜色。又云:其角补虚劳填髓。理角法: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黄香后末,和酒空腹服三钱匕。若卒心痛,一服立差。常服之,令人赤白如花,益阳道。不知何因?与肉功不同尔。亦可煎作胶,与鹿角胶同功。茸,甚胜鹿茸,仙方甚重。又丈夫冷气及风,筋骨疼痛,作粉长服。又於浆水中研为泥,涂面令不皱,光华可爱。又常俗人以皮作靴,熏脚气。

《经验方》:治老人骨髓虚竭,补益麋茸煎:麋茸五两,去毛,涂酥炙微黄为末,以清酒二升,於银锅中慢火熬成膏,盛瓷器中。每服半匙,温酒 #14 调下,空心食前服。

沈存中《笔谈》:麋茸利补阳,鹿茸利补阴,壮骨血,坚阳道,强骨髓。茄 #15 茸太嫩长数寸,破之如朽木。端如马脑红玉者最善。

驴屎

熬之,主熨风肿痪疮。屎汁,主心腹卒痛,诸疰忤。尿,主症癖,胃反吐不止,牙齿痛,水毒。

牝驴尿:主燥水。驴尿主湿水,一服五合良。燥水者画体成字,湿水者不成字。乳,主小儿热,急黄等。多服使痢。尾下轴垢,主疟。水洗取汁,和面如弹丸二枚,作烧饼。疟未发前食一枚,至发时食一枚,疗疟无久新,发无期者。

禹锡云:按《蜀本》云:味甘,性冷利。疗消渴。驴色类多,以乌者为胜。萧炳云:驴乳主热黄,小儿热,惊邪,赤痢。《日华子》云:乳治小儿痫,客忤,天吊风。

孟诜云:肉主风狂,忧愁不乐,能安心气。又,头燖去毛,煮汁以渍曲酝酒,去大风。又,生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治积年耳聋。狂癫不能语、不识人者,和酒服三升良。皮,覆患疟人良。又,和毛煎,令作胶,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良。又,骨煮作汤,浴渍身,治历节风。又,煮头汁,令服三二升,治多年消渴,无不差者。又,脂和乌梅为丸,治多年疟,未发时服三十丸。又,头中一切风,以毛一斤炒令黄,投一斗酒中,渍三日。空心细细饮,使醉,衣覆卧取汗。明日更依前服。忌陈仓米、麦面。

《外台秘要方》:治反胃。昔幼年经患此疾,每服食饼及羹粥等,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家,时称名医,奉敕令治罄竭所患,竟不能疗,渐羸惫,候绝朝夕。忽有一术士云:服驴小便极验。日服二合,后食唯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便定。迄至今日午时奏知之。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时俱差。此药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尿及热服二合。病深,七日以来服之,良。后来疗人并差。

《衍义》曰:驴肉,食之动风,脂肥尤甚,屡试屡验。《日华子》以谓止风狂,治一切风,未可凭也。煎胶用皮者,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仍须乌者。用乌之意,如用乌鸡子、乌蛇、乌鸦之类。其物虽治风,然更取其水色,盖以制其热则生风之义。

貒肉、胞、膏

味甘,平,无毒。主上气乏气,咳逆。酒和三合服之,日二。又主马肺病,虫颡等病。肉,主久水胀不差、垂死者,作羹臛食之,下水大效。胞,乾之,汤摩如鸡卵许,空腹服,吐诸蛊毒。

陈藏器云:貒脂,主传尸鬼气疰忤。销於酒中服之。亦杀马漏脊虫疮,服丹石人食之良。一名獾豚,极肥也。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孟诜云:貒,主服丹石,劳热,患赤白痢多时不差者,可煮肉,经宿露中,明日空腹和酱食之,一顿即差。又,瘦人可和五味煮食,令人长脂肉肥白。曾服丹石,可时时服之,丹石恶发热。

《衍义》曰:貒,肥矮,毛微灰色,头连脊毛一道黑,嘴尖黑,尾短阔,蒸食之极美。貉形如小狐,毛黄褐色,野兽中貒肉最甘美,仍益瘦人。

豺皮

性热。主冷痹,脚气,熟之以缠病上,即瘥。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孟诜云:主疳痢,腹中诸疮,煮汁饮之,或烧灰和酒服之。其灰傅□齿疮。肉,酸,不可食,消人脂肉,损人神情。《日华子》云:有毒。炙裹软脚骨,食之能瘦人。

《圣惠方》:治噎病。用狼喉结曝乾杵末,入半钱於饭内,食之妙。

《外台秘要方》:治瘰疬,狼屎灰傅上。

野驼脂

无毒。主顽痹风瘙,恶疮毒肿死肌,筋皮挛缩,捥损筋骨。火炙摩之,取热气入内,又和米粉作煎饼食之,疗痔。勿令病人知。脂在两峰内。生塞北、河西。家驼为用亦可。今附。

《图经》曰:野驼,出塞北、河西,今惟西北蕃界有之。此中尽人家畜养生息者,入药不及野驼耳。其脂在两峰肉间。其性温。治风下气,壮力,润皮肤。人亦鲜食之。又六畜毛蹄甲,主鬼蛊毒,寒热,惊痫,癫痓狂走。骆驼毛尤良。陶隐居云:六畜,谓马、牛、羊、猪、狗、鸡也。骡、驴亦其类,毛蹄各出其身之品类中,所主疗不必 #16 尽同此矣。苏恭云:骆驼毛蹄甲,主妇人赤白下最善。

《衍义》曰:野驼,生西北界等处,家生者峰、蹄最精,人多煮熟糟啖。粪为乾末,搐鼻中,治鼻衄。此西番多用,尝进筑於彼,屡见之。

猕猴

味酸,平,无毒。肉,主诸风劳,酿酒弥佳。头角,主瘴疟。作汤,治小儿则辟惊,鬼魅寒热。手,主小儿惊痫口噤。屎,主蜘蛛咬。肉为脯,主久疟。皮,主马疫气。此物数种者都名寓 #17 属。取色黄、尾长、面赤者是。人家养者,肉及屎并不主病,为其食息杂,违其本真也。唐慎彻续添。

《圣惠方》:治鬼疟,进退不定。用猢狲头骨一枚,烧灰末。空心温酒调一钱匕,临发再服。

六奋毛蹄甲

味咸,平,有毒。主鬼疰蛊毒,寒热惊痫,窃痓狂走。骆驼毛尤良。

《图经》曰:文具野驼脂条下。

陶隐居云:六畜,谓马、牛、羊、猪、狗、鹅也。骡、驴亦其类、骆驼方家并少用。且马、牛、羊、鸡、猪、狗毛蹄,亦以各出其身之品类中,所主疗不必同此矣。

《唐本》注云:骆驼毛蹄甲,主妇人赤白带下最善。

诸血

味甘,平。主补人身血不足。或因患血枯,皮上肤起,面无颜色者,皆不足也。并生饮之。又解诸药毒、菌毒,止渴,除丹毒,去烦热,食筋令人多力。

果然肉

味咸,无毒。主疟瘴,寒热,煮食之,亦坐其皮为褥。似猴,人面,毛如苍鸭,肋边堪作褥。《南州异物志》云:交州有果然兽,其名自呼,如猿,白质黑文,尾长过其头,鼻孔向天,雨以尾塞鼻孔,毛温而细。《尔雅》:蜼,仰鼻而长尾。郭注与此相似也。

诸肉有毒

兽歧尾,杀人,鹿豹文,杀人。羊心有孔,杀人。马蹄夜目,五月已后食之,杀人。犬悬蹄肉,有毒,杀人,不可食。米瓮中肉,杀 #18 人。漏沾脯,杀人。肉中有星如米,杀人。羊脯三月已后,有虫如马尾,有毒,杀人。脯曝不燥,火烧不动,入腹不消,久置黍米瓮中,令人气闭。白马鞍下肉,食之损人五脏。马及鹿膳白不可食。乳酪及大酢和食,令人为血痢。驴、马、兔肉,妊娠不可食。乳酪煎鱼鲙爪和食,立患霍乱。猪、牛肉和食,令人患寸白虫。诸肉煮熟不饮#19 水,食之成瘕。食兔肉食乾姜,令人霍乱。市得野中脯,多有射罔毒,食诸肉过度,还饮肉汁即消,食脑立销。

图经衍义本草卷二十九竟

#1 膀:晦明轩本作“劳”。

#2 痢:晦明轩本作“病”。

#3 与: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 主: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5 末:原作“米”,据晦明轩本改。

#6 坐:晦明轩本作“上”。

#7 上:原作“坐”,据晦明轩本改。

#8 犴:晦明轩本作“狂”。

#9 白:晦明轩本作“自”。

#10 皆:原作“背”,据晦明轩本改。

#11 一:晦明轩本作“二”。

#12 脂:原作“指”,据晦明轩本改。

#13 作:晦明轩本作“烧”。

#14 酒:晦明轩本作“水”。

#15 茄:晦明轩本作“茹”。

#16 必:原作“及”,据晦明轩本改。

#17 寓:晦明轩本作“禺”。

#18 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9 饮:晦明轩本作“敛”。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禽部上品

诸鸡

丹雄鸡:味甘,微温、微寒,无毒。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 #1,补虚,温中止血,久伤乏疮,通神,杀毒,辟不祥。头主杀鬼。东门上者尤良。

白雄鸡:肉,味酸,微温。主下气,疗狂邪,安五脏,伤中消渴。

乌雄鸡:肉,微温。主补中止痛。胆,微寒。主疗目不明,肌疮。心,主五邪。血,主踒折骨痛及痿痹。肪,主耳聋。肠,主遗溺,小便数不禁。肝及左翅毛,主起阴。冠血,主乳难。肶胵里黄皮,微寒。主泄利,小便利,遗溺,除热止渴。屎白,微寒。主消渴,伤寒,寒热,破石淋及转筋,利小便,止遗溺,灭瘢痕。

黑雌鸡:主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血无毒。主中恶腹痛及矮折骨痛,乳难。翮羽,主下血闭。

黄雌鸡:味酸、甘,平。主伤中消渴,小便数不禁,肠澼泄利,补益五脏绝 #2 伤,疗劳益气。肋骨,主小儿羸瘦,食不生肌。

鸡子:主除热火疮,痫痉。可作虎魄神物。卵白,微寒。疗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逆,小儿下泄,妇人产难,胞衣不出,酰渍之一宿,疗黄疸,破大烦热。卵中白皮,主久咳结气,得麻黄、紫菀和服之,立已。鸡白蠹肥脂生朝鲜平泽。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朱雄鸡冠血,疗白癜风。粪,治白虎风并傅风痛。白雄鸡,调中,除邪,利小便,去丹毒。乌雄鸡,温,无毒。止肚痛,除风湿麻痹,补虚羸,安胎,治折伤并痈疽。主罯竹木刺不出者。诸鸡肶胵,平,无毒。止泄精并溺血,崩中,带下,肠风,泻痢,此即是肫肉黄皮。乌雌鸡,温,无毒。安心定志,除邪辟恶气,治血邪,破心中宿血及治痈疽,排脓补新血,补产后虚羸,益色助气。胆,治疣目、耳瘑疮,日三傅。肠,治遗尿并小便多。粪,治中风失音,疾 #3 逆,消渴,破石淋,利小肠,余涩,傅疮痍,灭瘢痕。炒#4 服,治小儿客忤,蛊毒。翼,治小儿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窠中草,治头疮白秃,和白头翁草烧灰,猪脂傅。黄雌鸡,止劳劣,添髓补精,助阳气,暖小肠,止泄精,补水气。按《药性论》云:黑雌鸡,味甘。安胎。

孟诜云:产后血不止,以鸡子三枚,醋半升,好酒二升,煎取一升,分为四服,如人行三二里,微暖进之。又,新产妇,可取一只,理如食法,和五味炒熟香,即投二升酒中,封口经宿,取饮之,令人肥白。又,和乌油麻二升,熬令黄香,末之入酒,酒尽极效。黄雌鸡,主腹中水癖水肿。以一只理如食法,和赤小豆一升同煮,俟豆烂,即出食之。其汁,日二夜一 #5,每服四合。补丈夫阳气,治冷气。瘦着床者,鸡子#6 食之,良。又,先患骨热者,不可食之。鸡子动#7 风气,不可多食。又,光粉、诸石为末,和饭与鸡食之,后取鸡食之,甚补益。又,子醋煮熟,空腹食之,治久赤白痢。又,人热毒发,可取三颗鸡子白和蜜一合服之,差。

雷公云:鸡子,凡急切要用,勿便敲损,恐得二十一日满,在内成形,空打损后无用。若要用,先於温汤中试之,若动,是成形也,若不动,即敲损,取清者用,黄即去之。内有自溃者,亦不用也。

《外台秘要》:主天行,呕逆不可食。以鸡卵一枚,煮三五沸,出,以水浸之,外熟内热则吞之,良。

《肘后方》:自缢死,安定心神,徐缓解之,慎勿割绳断,抱取,心下犹温者,刺鸡冠血滴口中,即活,男雌女雄。又方:以鸡屎白如枣大,酒半盏,和灌之及鼻中,尤佳。

《经验方》:治小儿疳痢,肚胀方。用鸡子一个,打破眼子如豆大,纳巴豆一粒去皮,腻粉一钱,用五十重纸裹,於饭甑中蒸三度,放冷打破,用鸡子肉同巴粉一时研,入少麝,添日 #8 糊丸如米粒大。食后、夜卧温汤下二丸、三丸。又方#9:妇人产后口乾舌缩不止。打鸡子一个,煎水一盏冲之,揉#10 盖少时服。

《广济方》:主咽喉塞,鼻中疮出及乾呕头痛,食不下。生鸡子一个,开头取白去黄,着米酢拌,煻火顿沸,起擎下沸定,更顿三度成就。热饮酢尽,不过一二差。

《子母秘录》:小儿头身诸疮。烧卵壳研,和猪脂傅之。

《谭氏方》:小儿急丹毒不止,以鸡子白和赤小豆末傅之。

《衍义》曰:丹雄鸡,今言赤鸡者是也,盖以毛色言之。巽为鸡为风,鸡鸣於五更者,日将至巽位,感动其气而鸣也。体有风,人故不可食。《经》所着其用甚备。产后血晕、身痉直、带眼、口角与目外眵、向上牵、急不知人。取子一枚,去壳,分清,以荆芥末二钱调服,遂安。仍依次调治。若无他疾,则不须。治甚敏捷,乌鸡子尤善。《经》、《注》皆不言鸡发风。今体有风,人食之无不发作。为鸡为巽,信可验矣。食者当审。

白鹅膏

主耳卒聋。以灌之。毛主射工水毒。肉平,利五脏。

陶隐居云:东川多溪毒,养鹅以辟之,毛羽亦佳,中射工毒者饮血,又以涂身,鹅未必食射工,盖以威相制尔。乃言鹅不食生虫,今鹅子亦啖蚯蚓辈。

《唐本》注云:鹅毛,主小儿惊痫及 #11 者。又烧灰主噎气逆上。

《日华子》云:苍鹅,冷,有毒。发疮脓。粪可傅蛇虫咬毒。舍中养能辟虫、蛇。白鹅,凉,无毒。解五脏热,止渴。脂润皮肤。尾罂治聤耳及聋,内之,亦疗手足皴。子,补中益气,不可多食。尾烧灰,酒服下,治目 #12。

孟诜云:脂,可合面脂。肉性冷,不可多食,令人易霍乱,与服丹石人相宜,亦发痼疾。

《肘后方》:误吞环若指彄,烧鹅羽数枚,末,饮服之。

《子母秘录》:小儿鹅口不乳者,白鹅矢汁灌口中。

骛肪骛音牧

味甘,无毒。主风虚寒热。白鸭屎名通。主杀石药毒,解结缚,散蓄热。肉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

陶隐居云:骛即是鸭,鸭有家、有野。又《本经》云:雁肪一名骛肪,其疗小异,此说则专是家鸭尔。黄雌鸭为补最胜。鸭卵不可合鳖鱼食之。凡鸟自死,口不闭者,皆不可食,食之杀人。

《唐本》注云:《别录》云:鸭肪主水肿。血主解诸毒。肉主小儿惊痫。头主水肿,通利小便。古方疗水用鸭头丸。

孟诜云:白鸭肉,补虚,消毒热,利水道,及小儿热惊痫。头生疮肿,又和葱、豉作汁饮之,去卒烦热。又,粪主热毒痢。又取和鸡子白,封热肿毒上消。又黑鸭,消中发冷痢,下脚气。不可多食。子微寒,少食之,亦发气,令背膊闷。

《食医心镜》:治十种水病不差,垂死。青头鸭一只,治如食法,细切和米并五味,煮令及 #13 熟作粥,空腹食之。又云:主水气胀满浮肿,小便涩少。白鸭一只,去毛、肠,汤洗,饙饭半升,以饭、姜、椒酿鸭腹#14 中,缝定如法蒸,候熟食之。

《衍义》曰:骛肪,陶隐居云:骛即是鸭,然有家鸭,有野鸭。陈藏器本草曰:《尸子》云:野鸭为亮,家鸭为骛。《蜀本》注云:《尔雅》云:野凫,骛。注云:鸭也。如此,则凫、骛皆是鸭也。又云:《本经》用骛肪,即家鸭也。如此所说各不同,其义不定。又按唐˙王勃《滕王阁记》云:落霞与孤骛齐飞。则明知骛为野鸭也。勃,唐之名儒,必有所据,故知骛为野鸭明矣。

鹧鸪

味甘,温,无毒。主岭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温瘴久,欲死不可差者,合毛熬酒渍服之。生捣取汁服,最良。生江南。形似母鸡,鸣云钩辀格磔者是。

《图经》曰:鹧鸪,出江南,今江西、闽、广、蜀、夔州郡皆有之。形似母鸡,臆前有白丸点,背间有紫色毛,彼人亦呼为越雉,又谓之随阳之鸟。《南越志》云:鹧鸪虽东西徊翔,然开翅之始,必先南翥。崔豹《古今注》云:其鸣自呼,此不然也。其鸣,若云钩辀格磔者是矣。亦有一种鸟酷相类,但不作此鸣,不可食。

《日华子》云:微毒。疗蛊气瘴疾欲死者,酒服之。

禹锡云:按孟诜云:鹧鸪,能补五脏,益心力,聪明。此鸟出南方。不可与竹笋同食,令人小腹胀,自死者不可食。一言此鸟大地之神。每月取一只飨至尊,所以自死者不可食也。

《衍义》曰:鹧鸪,郑谷所谓相呼相应湘江阔者,南方专充庖。然治瘴及菌毒,甚效。余悉如《经》。

禽部中品

雀卵

味酸,温,无毒。主下气,男子阴痿不起,强之令热,多精有子。脑主耳聋。头血主雀盲。雄雀屎,疗目痛,决痈疖,女子带下,溺不利,除疝瘕。五月取之良。

《图经》曰:雀,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其肉大温,食之益阳,冬月者良。卵及脑、头血,皆入药。雄雀屎,冬月收之。俗呼为青丹,头尖者为雄屎。

陶隐居云:雀性利阴阳,故卵亦然。术云:雀卵和天雄丸服之,令茎大不衰。人患黄昏间目无所见,谓之雀盲。其头血疗之。雄屎两头尖者是也。亦疗齲齿。雀肉不可合李子食之,大 #15 忌合酱食之,妊身人尤忌之。

陈藏器云:雀肉起阳道,食之令人有子。冬月者良。腊月收雀屎,俗呼为青丹。主痃癖诸块,伏梁。和乾姜、桂心、艾等为丸,入腹能烂痃癖。患痈苦不渍 #16,以一枚傅之,立效。

《日华子》云:雀,暖,无毒。壮阳,益气,暖腰膝,缩小便,治血崩,带下。粪,头尖及成挺者雄。

禹锡云:按耳聋通用药云:雀脑,平。齿痛通用药云:雄雀屎,温。

孟诜云:其肉七 #17 月以后、正月以前食之。续五脏不足气,助阴道,益精髓,不可停息。粪和天雄、乾姜为丸,令阴强。脑,涂冻疮。

《食疗》云:卵白,和天雄末、菟丝子末为丸,空心酒下五丸。主男子阴痿不起,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除疝瘕,决痈肿,续五脏气。

《外台秘要》:疗齿齲痛有虫。取雄雀粪,以绵裹塞齿孔内,日一二易之,良。

《肘后方》:疗目热生肤赤白膜。取雀屎细直 #18 者,以人乳和傅目,上#19 消烂尽。

《梅师方》:治诸痈不消,已成脓,惧针不得破,令速决。取雀屎涂头上,即易之。雄屎佳。坚者为雄。

《简要济众》:妇人吹奶独胜散:白丁香半两,捣罗为散。每服半钱匕,温酒调下,无时服。

《广利方》:妊娠食雀肉,饮酒,令子心淫乱。又云:妊娠食雀肉及豆酱,令子面多~。

《衍义》曰:雀肉,十月已后、正月已前食之。此盖取其阴阳静定,未决饮之义。卵亦取第一番者。

伏翼

味咸,平,无毒。主目瞑音冥痒痛,疗淋利水道,明目,夜视有精光。久服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一名蝙蝠。生泰山川谷及人家屋间。立夏后采,阴乾。苋实、云实为之使。

《图经》曰:伏翼,蝙蝠也。出大山谷,及人家屋间。立夏后采,阴乾用。天鼠屎,即伏翼屎也。出合浦山谷。十月、十二月取。苏恭引《方言》:伏翼,一名仙鼠,故知一物。又云:仙鼠在山孔中,食诸乳石精汁,皆千岁,头上有冠,淳白,大如鹑、鹊。其大如鹑未白者,皆已百岁,而并倒悬其石乳中。此《仙经》所谓肉芝者也。其尿皆白,如大鼠屎。入药当用也。

陶隐居云:伏翼目及胆,术家用为洞视法,自非白色倒悬者,不可服。

陈藏器云:伏翼,主蚊子。五月五日取倒悬者晒乾,和桂、熏陆香为末,烧之,蚊子去。取其血滴目,令人不睡,夜中见物。

雷公云:凡使,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肠,即留翅并肉、脚及嘴。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黄精自然汁涂之,炙令乾方用。每修事,重一斤一个,用黄精自然汁五两为度。

《李氏本草》云:即天鼠。又云:西平山中别一有天鼠,十一月、十二月取。主 #20 女人生子余疾,带下病,无子。《方言》:一名仙鼠,在山孔中食诸乳石精汁,皆千岁。头上有冠,淳白,大如鹑、鹊。食之令人肥健,长年。其大如鹑,未白者皆已百岁,而并倒悬,其石孔中屎皆白,如大鼠屎,下条天鼠屎,当用此也。其屎灰,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其脑,主女子面疱,服之令人不忘也。

《圣惠方》:治小儿生十余月后,母 #21 又有妊,令儿精神不爽,身体萎瘁,名为魃病。用伏翼烧为灰,细研。以粥饮调下半钱,日四五服,效。若炙令香,熟嚼之哺儿,亦效。

《百一方》: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诸药治不差方。蝙蝠除翅、足,烧令焦末,饮服之。

《鬼遗方》:治金疮出血,肉 #22 瘘。蝙蝠二枚,烧烟尽末,以水调服方寸匕#23,令一日服尽,当下如水,血消。

《抱朴子》:千岁蝙蝠色白如雪,集则倒悬,盖脑重也。得而阴乾末服,令人寿千岁也。

《衍义》曰:伏翼屎,合疳药。白日亦能视,但畏驇鸟不敢出。此物善服气,故能寿。冬月不食,亦可验矣。

雉肉

味酸,微寒,无毒。主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

《图经》曰:雉,《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多取其充庖厨。《周礼 #24˙庖人》共六禽,雉是其一,亦食品之贵,然有小毒,不宜常食。九月以后至十一月以前食之,即有补,他月则发五痔及诸疮疥。

陶隐居云:雉虽非辰属,而正是离禽,午日不可食者,明主於火也。

《唐本》注云:雉,温。主诸瘘疮。

禹锡云:按孟诜云:山鸡,主五脏气,喘不得息者,食之发五痔。和荞麦面食之生肥虫。卵不与葱同食,生寸白虫。又野鸡,久食令人瘦。又九月至十一月食之,稍有补。他月即发五痔及诸疮疥。不与胡桃同食,菌子、木耳同食发五痔,立下血。

《日华子》云:雉鸡,平,微毒。有痼疾人不宜食。秋冬益,春夏毒。

《食疗》:不与胡桃同食,即令人发头风,如在船车内,兼发心痛。亦不与豉同食。自死者,食、之杀人。

《食医心镜》: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多,口乾渴。雉一只,细切,和盐、豉作羹食。又云:主脾胃气虚下痢,日夜不止,肠滑不下食。野鸡一只,如食法,细研,着橘皮、椒、葱、盐、酱,调和作馄饨熟煮。空心食之。又云:治消渴,舌焦口乾,小便数。野鸡一只,以五味煮令极熟,取二升半已来,去肉取汁,渴饮之,肉亦可食。又云:治产后下痢,腰腹痛。野鸡一只,作馄饨食之。

《衍义》曰:雉,其飞若矢,一往而堕,故今人取其尾置船车上,意欲如此快速也。汉˙吕太后名雉,高祖字之曰野鸡,其实即鸡属也。食之,所损多,所益少。

禽部下品

孔雀屎

微寒。主女子带下,小便不利。禹锡云:按陈藏器云:孔雀,味咸,无毒。

《日华子》云:孔雀,凉,微毒。解药毒、蛊毒。血,治毒药等,生饮良。粪,治崩中带下及可傅恶疮。

《衍义》曰:孔雀 #25 不可入目,昏翳人眼。

白鹤

味咸,平,无毒。血,主益气力,补劳乏,去风益肺。肫中砂石子,摩服治蛊毒邪。今鹤有玄有黄,有白有苍。取其白者为良,他者次之。《穆天子传》云:天子至,巨搜二氏献白鹤之血,以饮天子。注云:血益人气力。

乌鸦

平,无毒。治瘦,咳嗽,骨蒸劳。腊月者瓦缶泥煨,烧为灰,下。治小儿身疼 #26 鬼魅。目睛注目中,通治目也。

《图经》曰:乌鸦今人多用,而《本经》不着,古方有用其翅羽者。葛洪《肘后》疗从高堕下,瘀血胀心,面青短气者,以乌翅羽七枚,得左翅最良。烧末酒调服之,当吐血便愈。近世方家多用乌鸦之全者,以治急风。其法:腊月捕取,翅羽、嘴、足全者,泥缶固济,大火烧煅入药,乌犀丸中用之。

《圣惠方》:治土蜂瘘。以鸦头烧灰,细研,傅之。

雄鹊

味甘,寒,无毒。主石淋,消结热。可烧作灰,以石投中散解,是雄也。

《图经》曰:雄鹊,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肉,主风,大小肠涩,四肢烦热,胸膈痰结,妇人不可食。《经》云:烧作灰,以石投中散 #27 解者,是雄也。

陶隐居云:五月五日鹊脑,入术家用。一名飞驳乌。鸟之雌雄难别,旧云其翼左覆右是雄,右覆左是雌。又烧毛作屑纳水中,沉者是雄,浮者是雌。今云投石,恐止是鹊,余鸟未必尔。

陈藏器云:雄鹊子,下石淋,烧作灰,淋取汁饮之,石即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雄鹊,凉。主消渴疾。巢,多年者,疗癫狂鬼魅及蛊毒等,烧之,仍呼祟物名号。亦傅瘘疮,良。

鸬鹚屎

一名蜀水花。去面黑~ 黡志。头,微寒。主 #28 鲠及噎。烧服之。

《图经》曰:鸬鹚屎,《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水乡皆有之。此鸟胎生,从口中吐子,如兔子类。故杜台卿《淮赋》云:此鸟吐子於八九,鵁鶄衔翼而低昂。是也。产妇临蓐令执之,则易生。其屎多在小 #29 石上,紫色如花,就石上刮取用之。南人用治小儿疳,既#30 乾碾为末,炙猪肉点与啖,有奇功。

陶隐居云:溪谷间甚多见之,当自取其屎,择用白处。市卖不可信。骨亦主鱼鲠。此鸟不卵生,口吐其子,独为一异。

《日华子》云:冷,微毒。疗面瘢疵及汤火疮痕。和猪脂调傅丁疮。

杜台卿 #31《淮赋》云:鸬鹚吐子於八九,鵁鶄衔翼而低昂。

《圣惠方》:治鼻面酒齄疱。用鸬 #32 鹚粪二合研,以腊月猪脂和,每夜傅之。

《孙真人方》:治噎欲发时,衔此鸟嘴,遂下。《外台秘要》同。

《衍义》曰:鸬鹚,陶隐居云:州鸟不卵生,口吐其子。今人谓之水老鸦,巢於大木,群集 #33,宿处有常,久则木枯,以其粪毒也。怀妊者不敢食,为其口吐其子。陈藏器复云:使易产,临时令产妇执之,与陶相戾。尝官於澧州,公宇后有大木一株,其上有三四十巢。日夕观之,既能交合,兼有卵壳布地,其色碧。岂得子吐口中?是全未考寻,可见当日听人之误言也。

啄木鸟

平,无毒。主痔瘘,及牙齿疳□蚛牙。烧为末,纳牙齿孔中,不过三数。此鸟有大有小,有褐有斑,褐者是雌,斑者是雄,穿木食蠹。《尔雅》云:鴷,斫木。《荆楚岁时记》云:野人以五月五日得啄木货之。主齿痛。《古今异传》云:本雷公采药吏,化为此鸟。《淮南子》云:斫木愈齲信哉。又有青黑者,黑者头上有红毛,生山中,土人呼为山啄木,大如鹊。

姚大夫:治瘘有头,出脓水不止。以啄木一只烧灰,酒下二钱匕,立差。

《深师方》:治蛀牙有孔窍处,以啄木鸟舌尖绵裹,於痛处咬之。

慈鸦

味酸、咸,平,无毒。补劳治瘦,助气止咳嗽。骨蒸羸弱者,和五味淹炙食之,良。慈鸦似乌而小,多群飞作鸦鸦声者是。北土极多,不作膻臭也。今谓之寒鹊 #34。

《食疗》云:主瘦病,咳嗽,骨蒸者,可和五味淹炙食之,良。其大鸦不中食,肉涩,只能治病,不宜常食也。以目睛汁滴眼中,则夜见鬼神。又神通目法中亦要用此物。又《北帝摄鬼录》中,亦用慈鸦卵。

雁肪

味甘,平,无毒。主风挛拘急偏枯,气不通利。久服长毛发须眉,益气不肌 #35,轻身耐老。一名骛肪。生江南池泽。取无时。

《唐本》注云:雁喉下白毛,疗小儿痫有效。夫雁为阳鸟,冬则南翔,夏则北徂,时当春夏,则寻 #36 育於北,岂谓北人不食之乎?然雁与燕相反,燕来财雁往,燕往则雁来,故《礼》一万:秋鸿雁来,春玄鸟至。

《衍义》曰:雁,人之不食者,谓其知阴阳之升降,分长少之行序。世或谓之天厌,亦道家之三 #37 说尔,食之则治诸疾#38。《唐本》注曰:雁为阳鸟,其义未尽。兹盖得中和之气,热则即北,寒则即南,以就和气。所以为社#39 币者,一以取其信,二取其和也。

燕屎

味辛,平,有毒。主蛊毒鬼症,逐不祥邪气,破五癃,利小便。生高山平谷。

陶隐居云:燕有两种,有胡、有越。紫胸轻小是越燕,不入药用 #40;胸斑黑,声大是胡燕。俗呼胡燕为夏候,其作窠喜长,人言有窠#41 一疋绢者,令家富。窠亦入药用,与屎同,多以作汤浴,疗小儿惊邪。

《唐本》注云:《别录》云,胡燕卵 #42 主水浮肿。肉,出痔虫。越燕屎亦疗痔,杀虫,去目翳。

天鼠屎

味辛,寒,无毒。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血气,破寒热积聚,除惊悸,去面黑皯。一名鼠法,一名石肝。生合浦山谷。十月、十二月收。恶白蔹、白薇。

《唐本》注云:《李氏本草》云:即伏翼屎也。伏翼条中不用屎,是此明矣。《方言》名仙鼠,伏翼条已论也。今按一名夜明砂。

鹰屎白

主伤挞灭瘢。

《药性论》云:鹰屎,臣,微寒,有小毒。主中恶。又,头烧灰,和米饮服之。

《衍义》曰:鹰屎白兼他药用之,作溃虚积药。治小儿奶癖黄。

鸱头

味咸,平,无毒。主头风眩颠倒,痫疾。鸱,尺脂切。

陶隐居云:即俗人呼为老鸱者。一名鸢。又有雕、鸮,并相似而大。虽不限雌雄,恐雄者当胜。今鸱头酒用,当微炙,不用蠹虫者。

鸂鸂

味甘,平,无毒。治惊邪。食之,主短狐。可养,亦辟之。今短狐处多有鸂鸂,五色,尾有毛如船舵,小如鸭。《临海异物志》曰:鸂鸂,水鸟,食短狐。在山泽中无复毒气也。又杜台卿《淮赋》云:鸂鸂寻邪而逐害。是也。新补。

斑□

味甘,平,无毒。主明目。多食其肉,益气,助阴阳。一名斑鸠。范方有斑鸠圆。是处有之。春分则化为黄褐候 #43,秋分则化为斑□。又有青□,平,无毒。安五脏,助气虚损,排脓,治血,并一切疮疖痈瘘。又名黄褐侯#44。新补。

《衍义》曰:斑□,斑鸠也。尝养之数年,并不见春秋分化。有有斑者,有无斑者,有灰色者,有小者,有大者。久病虚损,人食之补气。虽有此数色,其用即一也。

练鹊

味甘,温、平,无毒。益气,治风疾。冬春间取,细锉,炒令香,袋盛於酒中浸。每朝取酒温服之。似鴝鹆小,黑褐色,食槐子者佳。

鸲鹆肉

味甘,平,无毒。主五痔,止血。炙食,或为散饮服之。

《唐本》注云:鸟似雕而有帻者是也。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治嗽及吃噫下气,炙食之,作妖可通灵。眼睛和乳点眼,甚明也。

鹳骨

味甘,无毒。主鬼蛊,诸疰毒,五尸,心腹疾。

陶隐居云:鹳亦有两种: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 #45 者为乌鹳。今宜用白者佳。

《衍义》曰:鹳,头无丹,项无乌带,身如鹤者是。兼不善唳,但以喙相击而鸣,作池养鱼、蛇以哺子之事,岂可垂后世?此禽多在楼殿呦 #46 土作窠,日夕人观之,故知其未审耳。盘石条中亦着。

白鸽

味咸,平,无毒。肉,主解诸药毒,及人、马久患疥。屎,主马疥一云犬疥。鸠类也。鸰、鸠类翔集屋间,人患疥食之,立愈。马患疥入鬃尾者,取屎炒令黄,捣为末,和草饲之。又云:鹁鸽,暖,无毒。调精益气,治恶疮疥并风瘙,解一切药毒。病者食之虽益人,缘恐食多减药力。白癜、疬疡风,炒,酒服。傅驴、马疮疥亦可。新补。

《衍义》曰:白鸽,其毛羽色於禽中品第最多。其野鸽粪一两,炒微焦,麝香别研,吴白朮各一分,赤芍药、青木香各半两,柴胡三分,悬 #47 胡索一两,炒赤色,去薄皮,七物同为末,温无灰酒。空心调一钱服。

百劳

平,有毒。毛,主小儿继病。继病,母有娠乳儿,有 #48 病如疟痢,他日亦相继腹大,或差或发。他人相近,亦能相继。北人未识此病。怀妊者取毛带之。又取其蹋枝鞭小儿,令速语。郑礼注云:鵙,博劳也。

《楚词》云:左见兮鸣鹏,言其鸣恶也。

《白泽图》云:屋间斗,不祥。

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温,消结热。小豆和生姜煮食之,止泄痢。酥煎,偏令人下焦肥。与猪肉同食,令人生小黑子。又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发痔。四月已前未堪食,是虾蟆化为也。新补。

《衍义》曰:鹑有雌雄,从卵生。何言化也,其说甚容易。尝於田野屡得其卵。初生谓之罗鹑,至初秋谓之早秋,中秋已后谓之白唐。然此物四名,当悉书之。小儿患疳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有效。

鹘嘲

味咸,平,无毒。助气益脾胃,主、头风目眩。煮炙食之,顿尽一枚,至验。今江东俚人呼头风为尰头。先从两项边筋起,直上入头,目眩头闷者是。大都此疾是下俚所患。其鸟南北总有,似鹊,尾短,黄色。在深林间,飞翔不远。北人名鴝□。《尔雅》云:鸤鸠似鹊、鹘鸼似鹊,尾短多声。《东京赋》云:鹘嘲春鸣,或呼为骨雕。

鹈鹕嘴

味咸,平,无毒。主赤白久痢成疳者,烧为黑末,服一方寸匕。鸟大如苍鹅。颐下有皮袋,容一二升物,展缩由袋,中盛水以养鱼。一名逃河。身是水沫,惟胸前有两块肉,如拳。云昔为人窃肉入河,化为此鸟。今犹有肉,因名逃河。《诗》云:维鹈在梁,不濡其咮 #49。郑云:鹈鸪味,喙才也。言爱其嘴。新补。

鸳鸯

味咸,平,小毒。肉,主诸瘘疥癣病,以酒浸,炙令热,傅疮上,冷更易。食其肉,令人患大风。

《食疗》云:其肉,主瘘疮,以清酒炙食之。则令美丽。又,主夫妇不和作羹臛,私与食,即立相怜爱。

阳乌鹳

注:陶云:阳乌是鹳。按二物殊不似,阳乌身黑,颈长白,殊小鹳嘴。主恶虫咬作疮者,烧为末,酒下。亦名阳鸦。出建州。

鱼狗

味咸,平,无毒。主鲠及鱼骨入肉,不可出,痛甚者,烧令黑为末,顿服之。煮取汁饮亦佳。今之翠乌是也,有大小,小者名鱼狗,大者名翠,取其尾为饰。亦有白者,俱能水上取鱼,故曰鱼狗。《尔雅》云:竭,天狗。注云:小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鱼狗。穴土为窠。

百舌鸟

主虫咬,炙食之。亦主小儿久不语。又取其窠及粪,涂虫咬处。今之莺,一名反舌也。

布谷脚、脑、骨

令人夫妻相爱。五月五日收带之各一,男左女右。云置水中,自能相随,未试。江东呼为郭公,北人云拨谷,一名获谷,似鹞,长尾。《尔雅》云:呜,鸠。注云:今之布谷也,牝牡飞鸣,以翼相拂。《礼记》云:鸣鸠拂其羽。郑注云:飞且羽相击。

杜鹃

初鸣先 #50 闻者,主离别。学其声,令人吐血。於厕溷上闻者不祥。厌之法,当为狗声以应之,俗作此说。按《荆楚岁时记》亦云有此言,乃复古今相会。鸟小似鸥,鸣呼不已。《蜀王本纪》云:杜宇为望帝,淫其臣鳖灵妻,乃亡去,蜀人谓之望帝。《异苑》云:杜鹃先鸣者,则人不敢学其声,有人山行,见一群,聊学之,呕血便陨。《楚辞》云:鶗鴂鸣而草木不芳,人云口出血,声始止,故有呕血之事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竟

#1 沃:原作“治”,据晦明轩本改。

#2 绝:晦明轩本“绝”上有“续”字。

#3 疾:晦明轩本作“痰”。

#4 炒:原作“妙”,据晦明轩本改。

#5 日二夜一:原作“日一疗一”,据晦明轩本改。

#6 鸡子:晦明轩本作“渐渐”。

#7 动:原作“治”,据晦明轩本改。

#8 日:晦明轩本作“类”。

#9 又方:晦明轩本作“经验后方”。

#10 揉:晦明轩本作“碟”。

#11 及:晦明轩本作“极”。

#12 目:晦明轩本作“唾”。

#13 及:晦明轩本作“极”。

#14 腹:原作“置”,据晦明轩本改。

#15 大:晦明轩本作“亦”。

#16 渍:原作“须”,据晦明轩本改。

#17 七:晦明轩本作“十”。

#18 直:原作“真”,据晦明轩本改。

#19 上:晦明轩本作“自”。

#20 主: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21 母: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22 肉:晦明轩本作“内”。

#23 匕: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4 礼:原作“初”,据晦明轩本改。

#25 雀:晦明轩本“雀”下有“尾”字。

#26 身疼:晦明轩本作“痫及”。

#27 散:原作“教”,据晦明轩本改。

#28 主:原作“土”,据晦明轩本改。

#29 小:晦明轩本作“山”。

#30 既:晦明轩本作“蛔”,属上读。

#31 卿:原作“即”,据晦明轩本改。

#32 鸬: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3 集:原作“叶”,据晦明轩本改。

#34 鹊:晦明轩本作“鸦”。

#35 肌:晦明轩本作“饥”。

#36 寻:晦明轩本作“孳”。

#37 三:晦明轩本作“一”。

#38 疾:晦明轩本作“风”。

#39 社:晦明轩本作“礼”。

#40 用:原作“紫”,据晦明轩本改。

#41 窠:晦明轩本作“容”。

#42 卵:原作“非”,据晦明轩本改。

#43 候:晦明轩本作“侯”。

#44 侯:晦明轩本“侯”下有“鸟”字。

#45 颈:原作“头”,据晦明轩本改。

#46 呦:晦明轩本作“吻”,按疑当作“叨”。

#47 悬:晦明轩本作“延”。

#48 有:晦明轩本“有”上有“儿”字。

#49 味: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50 先:原作“北”,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一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虫鱼部上品

石蜜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饴 #1。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图经》曰:蜜,《本经》作石蜜,苏恭云当去石字,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中,今蜀 #2、江南、岭南皆有之。蜡、白蜡,生武都山谷,出於蜜房木石间,今处处有之,而宣、歙、唐、邓、伊、洛间尤多。石蜜即崖蜜也。其蜂黑色,似虻,作房於岩崖高峻处,或石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长竿刺令蜜出,以物承之,多者至三四石,味醶,色绿,入药胜於他蜜。

《药性论》云:白蜜,君。治卒心痛及赤白痢,水作蜜浆,顿服一碗止;又生姜汁、蜜各一合,水和顿服之。又常服,面如花红,神仙方中甚贵。治口疮,浸大青叶含之。

陶隐居云: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赤,味 #3 小醶,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又木蜜,呼为食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树空及人家养作之者亦白,而丰#4 厚味美。凡蜂作蜜,皆须人小便以酿诸花,乃得和熟,状似作饴须蘗也。

陈藏器云:蜜,主牙齿疳□,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

雷公云: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

《食疗》云:微温。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脏不足气。益中止痛,解毒。能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闷,不能饮食。治心肚痛,血刺腹痛及赤白痢,则生捣地黄汁,和蜜一大匙服,即下。又,长服之,面如花色,仙方中甚贵此物。若觉热,四肢不和,即服蜜浆一碗,甚良。又能止肠澼,除口疮,明耳目,久服不饥。又,点目中热膜,家养白蜜为上,木蜜次之,崖蜜更次。

《孙真人食忌》云:七月勿食生蜜,若食则暴下,发霍乱。

《产书》云:治产后渴。蜜不计多少炼过,熟水温调服,即止。

《外台秘要方》:比岁有病天行发斑 #5 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数日必死。差后疮瘢黯,一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世人云:建武中,南阳击虏,仍呼为虏疮。诸医参详疗之方,取好蜜通抹疮上,以蜜煎升麻,数数拭之。

《伤寒类要方》:阳明病,自汗者,若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虽尔,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以通之。取蜜七合,於铜器中微火煎可丸,捻作一挺,如指许大,得冷以纳谷道中,须臾必通矣。

《葛氏方》:食诸鱼骨鲠、杂物鲠。以好蜜匕抄,稍稍服之,令下。

《梅师方》:治年少发白。拔去白发,以白蜜涂毛孔中,即生黑者。发不生,取梧桐子捣汁涂上,必生黑者。又方,肛门主肺,肺热即肛塞肿缩生疮。白蜜一升,猪胆一枚相和,微火煎令可丸,丸长三寸作挺。涂油内下部,卧令后重。须臾通泄。

《肘后方》:凡有恶毒之疮,五色无常。蜜和乾姜末傅之。

《衍义》曰:石蜜,《嘉佑本草》石蜜收虫鱼部中,又见果部。新书取苏恭说,直将石字不用。石蜜既自有本条,煎炼亦自有法,今人谓之乳糖,则虫部石蜜自是差误,不当更言石蜜也。《本经》以谓白如膏者良。由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无疑。去古既远,亦文字传写之误,故今人尚言白沙蜜。盖经久则陈白而沙。新收者惟稀而黄。次条蜜蜡故须另立别目,盖是蜜之房,攻治亦别。至如白蜡,又附於蜜蜡之下,此又误矣。本是续上文叙蜜蜡之用,及注所出州土,不当更分之为二。何者?白蜡本条中盖不言性味,止是言其色白尔。既有黄白二色,今止言白蜡,是取蜡之精英者,在黄蜡直置而不言。黄则蜡陈,白则蜡新,亦是。蜜取陈,蜡取新也。

蜂子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风头,除蛊毒,补虚羸,伤中,心腹痛,大人、小儿腹中五虫口吐出者,面目黄。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轻身,益气。大黄蜂子主心腹胀满痛,乾呕,轻身益气。土蜂子主痈肿,嗌音益,喉也痛。一名蜚零。生武都山谷。畏黄芩、芍药、牡蛎。

陶隐居云:前直云蜂子,即应是蜜蜂子也。取其未成头足时炒食之。又酒浸以傅面,令面悦白。黄蜂则人家屋上者及侯□蜂也。

陈藏器《本草》云:蜂子,主丹毒,风疹,腹内留热,大小便涩,去浮血,妇人带下,下乳汁,此即蜜房中白如蛹者。其穴居者名土蜂,最大,螫人至死,其子亦大、白,功用同蜜蜂子也。

《日华子》云:树蜂、土蜂、蜜蜂,凉,有毒。利大小便,治妇人带下等病。又有食之者,须以冬瓜及苦荬、生姜、紫苏,以制其毒也。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土蜂赤黑色,烧末油和傅蜘蛛咬疮。此物能食蜘蛛,亦取其相伏也。

蜜蜡

味甘,微温,无毒。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疮,益气,不饥,耐老。白蜡疗久泄澼后重见白脓,补绝伤,利小儿。久服轻身不饥。生武都山谷,生於蜜房、木石间。恶芫花、齐蛤。

《图经》曰:文具石蜜条下。

陶隐居云:此即蜜蜡尔,生於蜜中,故谓蜜蜡。蜂皆先以此为蜜跖音只,煎蜜亦得之,初时极香软。人更煮炼,或加少醋、酒,使黄赤,以作烛色为好。今药家皆应用白蜡,但取削之,於夏月日暴百日许,自然白。卒用之,亦可烊,纳水中十余过,亦白。俗方惟以合疗下丸,而《仙经》断谷最为要用,今人但嚼食方寸者,亦一日不饥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蜡,使,味甘,平,无毒。主孕妇人胎动,漏下血不绝,欲死。以蜡如鸡子大,煎消三五沸,美酒半斤投之,服之差。主白发,镊去,消蜡点孔中,即生黑者。和松脂、杏人、枣肉、茯苓等分合成,食后服五十丸,便不饥,功用甚多。又云:主下痢脓血。

《衍义》曰:文具石蜜条下。

牡蛎

味咸,平、微寒,无毒。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一名蛎蛤,一名牡蛤。生东海池泽。采无时。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吴茱萸、辛荑。

《图经》曰:牡蛎,生东海池泽,今海傍皆有之,而南海、闽中及通泰间尤多。此物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名蛎房读如阿房之房。一名蚝山。晋安人呼为蚝莆。初生海边,才如拳石,四面渐长,有一二丈者,崭岩如山者。一房内有蚝肉一块,肉之大小随房所生,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则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海人取之,皆凿房以烈火逼开之,挑取其肉,而其壳左顾者为雄,右顾者则牝 #6 蛎耳。

《药性论》云:牡蛎,君。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末,蜜丸,服三十丸,令人面光白,永不值时气。主鬼交精出,病人虚而多热,加用之,并地黄、小草。

陶隐居云:是百岁雕所化。以十一月采为好。去肉,二百日成。今出东海、永嘉、晋安皆好。道家方以左顾者是雄,故名牡蛎,右顾则牝蛎尔。生着石,皆以口在上,举以腹向南视之,口斜向东则是,或云以尖头为右顾者,未详孰是,例以大者为好。

孟诜云:牡蛎火上炙令沸,去壳食之甚美,令人细肌肤,美颜色。又药家比来取左顾者,若食之即不拣左右也,可长服之,海族之中惟此物最贵,北人不识,不能表其味尔。

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牡蛎言牡,非谓雄也。

《肘后方》:大病差后小劳便鼻衄。牡蛎十分,石膏五分,捣末。酒服方寸七,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经验方》: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於腊日、端午日,黄泥裹煅通赤,放冷取出,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匕,小儿服半钱匕,只两服差。

《海药》云:按《广州记》云:出南海水中。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热疾,能补养安神,治孩儿惊痫。久服轻身。用之,炙令微黄色,熟后研令极细,入丸散中用。

《胜金方》:治甲疽,弩肉裹甲,脓血疼痛不差。牡蛎头厚处,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研靛花酒调下。如痈盛已溃者,以末傅之,乃更服药,并一日三服。

《初虞世方》:治瘰疬发颈项,破、未破甚效如神。牡蛎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一大钱,食后腊茶同点,日一二。

《集验方》:治痈,一切肿未成脓,拔毒。牡蛎白者为细末,水调涂,乾更涂。

《衍义》曰:牡蛎须烧为粉用,兼以麻黄根等分同捣,研为极细末,粉盗汗及阴汗。本方使生者,则自从本方。左顾,《经》中本不言,止从陶隐居说。其《酉阳杂俎》已言:牡蛎言牡,非为雄也。且如牡丹,岂可更有牝丹也?今则合於地,人面向午位,以牡蛎顶向子,视之口,口在左者为左顾。此物本无目,如此焉得更有顾眄也。

龟甲

味咸、甘,平,有毒。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头疮难燥,女子阴疮,及惊恚气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热,伤寒劳复,或肌体寒热欲死,以作汤,良。久服轻身不饥。益气资智,亦使人能食。一名神屋。生南海池泽及湖水中。采无时。勿令中湿,中湿即有毒。恶沙参、蜚蠊。

《图经》曰:文具秦龟条下。

《药性论》云:畏狗胆,无毒。烧灰治小儿头疮不燥。骨带入山令人不迷。血治脱肛。灰治脱红。

陶隐居云:此用水中神龟,长一尺二寸者为善。厌可以供卜,壳可以充药,亦入仙方。用之当炙。生龟溺甚疗久嗽,亦断疟。肉作羹臛,大补而多神灵,不可轻杀。书家载之甚多,此不具说也。

萧炳云:壳主风脚弱,炙之,末,酒服。

《日华子》云:卜龟小者,腹下可十 #7,钻遍者,名败龟。治血麻痹。入药酥炙用,又名败将。

《食疗》云:温,味酸。主除温瘴气,风痹,身肿,踒折。又,骨带入山林中,令人不迷路。其食之法,一如鳖法也。其中黑色者,常啖蛇,不中食之,其壳亦不堪用。

《经验方》:治产后产前痢。败龟一枚,用米醋炙,捣为末,米饮调下。

《抱朴子》云: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其雄额上两骨起似角,以羊血浴之,乃剔取其甲,炙捣,服三 #8 寸匕,日三尽一具。

《衍义》曰:文具秦龟条下。

秦龟

味苦,无毒。主除湿痹气,身重,四肢关节不可动摇。生山之阴土中。二月、八月取。

《图经》曰:秦龟,山中龟,不入水者是也,生山之阴土中。或云秦以地称,云生山之阴者是,秦地山阴也。今处处有之。龟甲,水中神龟也,生南海池泽及湖水中,今江湖间皆有之。山中龟,其形大小无定,大者有如碑趺,食草根、竹萌,冬月藏土中,至春而出,游山谷中。今市肆间人或畜养为玩,至冬而埋土穴中。然药中稀用,卜人亦取以占山泽,揭取其甲,亦堪饰器物。《尔雅》所谓山龟者,岂是此欤。水中龟,其骨白而厚,色至分明,所以供卜人及入药用,以长一尺二寸为善。

陶隐居云:即山中龟不入水者。形大小无定,方药不堪用。龟类虽多,入药止有两种尔。又有□龟,小狭尾长,乃言疗蛇毒,以其食蛇故也。用以卜则吉凶正反,带秦龟前臑乃到切骨,令人入山不迷。广州有蟕蠵,其血甚疗俚人毒箭伤。

陈士良云:□龟腹下横折,秦人呼为蟕蠵,山龟是也。肉寒,有毒。主筋脉。凡扑损,便取血作酒食。肉生研厚涂,立效。

《日华子》云:蟕蠵,平,微毒。治中刀箭闷绝,刺血饮便差。皮甲名鼊皮,治血疾,若无生血,煎汁代之,亦可宝装饰物。

《海药》云:谨按《正经》云:生在广州山谷。其壳,味带苦,治妇人赤白漏下,破积症,顽风冷痹,关节鬲气壅,或经卜者更妙。凡用炙令黄,然后入诸药中用。

《抱朴子》云:蠳龟啖蛇,南人皆带蠳龟之尾以辟蛇。蛇中人,刮此物以傅之,其疮亦便愈。

《衍义》曰:秦龟,即生於秦者。秦地山中多老龟,极大而寿。龟甲即非止秦地有,四方皆有之,但取秦地所出,大者为胜。今河北独流钓台甚多。取龟筒治疗,亦入众药。止此二种,各逐本条,以其灵於物,方家故用以补心,然甚有验。

真珠

寒,无毒。主手足皮肤逆胪,镇心。绵裹塞耳,主聋。傅面令人润泽好颜色。粉点目中,主肤翳障膜。

《图经》曰:真珠,《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於珠牡,俗谓之珠母。珠牡,蚌类也。按《岭表录异》: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岁刺史亲监珠户入池采老蚌,剖取珠以充贡。地 #9 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之,往往得细珠如米者。乃知此池之蚌,随大小皆有珠矣。而今之取珠牡,云得於海傍,不必是珠池中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真珠,君。治眼中翳障白膜,七宝散用磨翳障,亦能坠痰。

《日华子》云:真珠子,安心,明目,注 #10 颜色也。

《海药》云:谨按《正经》云:生南海,石决明产出也。主明目,除面~,止 #11 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儿子麸豆疮入眼。蜀中西路女爪#12 亦出真珠,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欲穿须得金刚钻也。为药须久研如粉面,方堪服饵。研之不细,伤人腑脏。

《外台秘要方》:疗子死腹中方。真珠二两,为末,酒调服尽,立出。

《抱朴子》云:真珠径寸已上可服,服之可以长久。酪浆浸之,皆化如水银,亦可以浮石、水蜂窠、鲎化包彤、蛇黄合之,可以引长三四尺,丸服之,绝谷得长生。

《衍义》曰:真珠,小儿惊热药中多用。河北塘滦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珠母不相类。但清水急流处,其色光白;水浊及不流处,其色暗。余如《经》。

玳瑁

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大如帽,似龟,甲中有文。生岭南海畔山水间。

《图经》曰:玳瑁,生岭南山水间,今亦出广南。盖龟类也。惟腹、背甲皆有红点斑文,其大者有如盘。入药须生者乃灵,带之可以辟蛊毒。凡遇饮食有毒,则必自摇动,死者则不能,神矣。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玳瑁,身似龟,首觜如鹦鹉。肉,平。主诸风毒,行气血,胸膈中风痰,镇心脾,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甲壳亦似肉,同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云:破症结,消痈毒,止惊痫等疾。

陈藏器云:大如扇,似龟,甲有文,余并同。

《杨氏产乳方》:产乳疗中蛊毒。生玳瑁以水磨如浓饮,服一盏日解。

《衍义》曰:玳瑁,治心经风热,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是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桑螵蛸

味咸、甘,平,无毒。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又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久服益气养神。一名蚀疣音尤,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蒸之,当火炙。不尔令人泄。得龙骨,疗泄精。畏旋复花。

《图经》曰:桑螵蛸,螳螂子也。《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螳螂逢木便产,一枚出子数百,多在小木荆棘间,桑上者兼得桑皮之精气,故以为佳。而市之货者,多非真。须连枝折之为验。然伪者亦能以胶着桑枝上,入药不宜也。三月、四月采。蒸过取之,亦火炙,不尔则令人泄。一法:采得便以热浆水浸一伏时,焙乾,更於柳木灰中,炮令黄用之。

《药性论》云:桑螵蛸,臣,畏戴椹。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俗呼螳螂为□音石螂,逢树便产,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市人恐非真,皆令合枝断取之尔,伪者亦以胶着桑枝之上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诸杂树上生者,螺螺不入药中用。凡采觅者须桑树东畔枝上者,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遍,令水遍沸,於瓷锅中熬令乾用。勿乱别修事,却无效也。

《经验方》:治底耳方。用桑螵蛸一个,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细研,入麝香一字为末。掺在耳内,每用半书 #13 字,神效。如有脓,先用绵包子拈去,次后掺药末入在耳内。

《产书》云:治妊娠小便数不禁。桑螵蛸十二枚,捣为末,分作两服,米饮下。《杨氏产乳》同。又方:疗小便不通及胞转。桑螵蛸捣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

《衍义》曰:桑螵蛸,自采者真,市中所售者,恐不得尽皆桑中 #14 者。《蜀本图经》浸泡之法,不若略蒸过为佳。邻家有一男子,小便日数十次,如稠米泔色,亦白,心神恍惚,瘦瘁食减,以女劳得之。令服此桑螵蛸散,未终一剂而愈。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补心气。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已上各一两,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如无桑上者,即用余者,仍须以炙桑白皮佐之,量多少,可也。盖桑白皮行水,意以接螵蛸就肾经。用桑螵蛸之意如此。然治男女虚损,益精,阴痿,梦失精,遗溺,疝痕,小便白浊,肾衰不可阙也。

石决明

味咸,平,无毒。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生南海。

《图经》曰:石决明,生南海,今岭南州郡及莱州皆有之。旧说或以为紫贝,或以为鳆鱼甲。按紫贝即今人砑螺,古人用以为货币者,殊非此类。鳆鱼,王莽所食者,一边着石,光明可爱,自是一种,与决明相近耳。决明壳大如手,小者三两指,海人亦啖其肉,亦取其壳,清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采无时。

陶隐居云:俗云是紫贝,定小异,亦难得。又云是鳆鱼甲,附石生,大者如手,明耀五色,内亦含珠。今人皆水渍紫贝,以熨眼,颇能明。此一种,本亦附见在决明条中,既是异类,今为副品。

《日华子》云:石决明,凉,明目。壳磨障翳。亦名九孔螺也。

《海药》云: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并良。凡用先以 #15 面裹熟煨,然后磨去其外黑处并粗皮了#16,烂捣之,细罗,於乳钵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

《胜金方》: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甲,研细,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朽木细末,熟水调下二钱匕。

《衍义》曰:石决明,《经》云味咸,即是肉也。人采肉以供馔,及乾致都下,北人遂为珍味。肉与壳两可用,方家宜审用之,然皆治目。壳研,水飞,点磨外障翳。登、莱州甚多。

海蛤

味苦、咸,平,无毒。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背 #17 痛寒热,疗阴痿。一名魁蛤。生东海。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图经》曰:海蛤、文蛤,并生东海,今登、莱、沧州皆有之。陶隐居以细如巨胜,润泽光净者为海蛤。云经雁食之,从粪中出过数多,故有光泽也。以大而有紫斑文者为文蛤。陈藏器以为海蛤是海中烂壳,久为风波涛洗,自然圆净,此有小而久远者为佳,不必雁腹中出也。

《药性论》云:海蚧亦曰海蛤,臣。亦名紫薇。味平 #18,有小毒。能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主治项下瘤瘿。

《唐本》注云:此物以细如巨胜,润泽光今者好,有粗如半杏人者,不入药用。亦谓为豚耳蛤,粗恶不堪也。

萧炳云:止消渴,润五脏,治服丹石人有疮。

《日华子》云: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此即鲜蛤子。雁食后粪中出,有文彩者为文蛤,无文彩者为海蛤。乡人又多将海岸边烂蛤壳,被风涛打磨莹滑者,伪作之。

《衍义》曰:海蛤、文蛤,陈藏器所说是。今海中无雁,岂有食蛤粪出者?若蛤壳中有肉时,尚可食,肉既无,焉得更有粪中过数多者?必为其皆无廉棱,乃有是说。殊不知风浪日夕淘汰,故如是。治伤寒汗不溜,搐却手脚,海蛤、川乌头各二 #19 两,川山甲二两,为末,酒糊和丸,大一寸许,捏扁,置所患足心下。擘葱白盖药,以绵#20 缠定。於暖室中,取热水浸脚至膝上,久则水温,又添热水,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脚,以知为度。

文蛤

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图经》曰:文具海蛤条下。陶隐居云: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内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摝,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凡有四物如此。

陈藏器云:海蛤,主水癊。取二两先研二日,汉防己、枣肉、杏仁二两,葶苈子六两,熬研成脂为丸,一服十丸,利下水。

《千金翼方》:治急疳蚀口鼻数日尽,欲死。烧文蛤灰,腊月脂和,涂之。

《衍义》曰:文具海蛤条下。

蠡音礼鱼

味甘,寒,无毒。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疗五痔,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瘢白。一名鲖鱼。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图经》曰:蠡通作鳢字鱼,生九江池泽,今处处有之。陶隐居云为公蛎蛇所变,至难死,犹有蛇性。谨按《尔雅》:鳢,鲩。郭璞注云:鳢,鲖也。释者曰:鳢,鲩也。《诗˙小雅》云:鱼丽於罶,鲂鳢。《毛传》云:鳢,鲩也。《正义》云:诸本或作鳢,z。陆机谓鲩即鲍鱼也,似鳢,狭而厚,今京东出 #21 呼鳢鱼,其实二类也。

陶隐居云:今皆作鳢字,旧言是公蛎蛇所变,然亦有相生者。至难死,犹有蛇性。合小豆白煮以疗肿满,甚效。

《唐本》注云:《别录》云,肠及肝,主久败疮中虫。诸鱼灰,并主哽噎。

《日华子》云:鳢鱼肠,以五味炙贴痔瘘及蛇骭,良久虫出,即去之。诸鱼中,惟此胆甘,可食。

《外台秘要方》:疗患肠痔,每大便常有血。鲤鱼鲙,黄齏食之,佳。任性多少,差。忌冷毒物。

《食医心镜》云:治十种水气病不差垂死。鳢鱼一头,重一斤已上,又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又方:治野鸡病,下血不止,肠疼痛。鳢鱼一头,如食法作鲙,蒜齏食之。

《灵苑方》:治急喉闭,逡巡不救者。蠡鱼胆,腊月收,阴乾为末,每服少许,点患处,药至即差,病探则水调。灌之。

《衍义》曰:蠡鱼,今人谓之黑鲤鱼。道家以谓头有星为厌,世有知之者,往往不敢食。又发故疾,亦须忌尔。今用之疗病,亦止取其一端耳。

鮧音夷,又音题鱼

味甘,无毒。主百病。

《图经》曰:鮧鱼,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浙多有之。大首方口,背青黑,无鳞,多涎。其类有三。陶隐居云:即鳀鱼也,即 y 鱼也。又有鳠鱼,相似而大。鮠鱼亦相似,色黄而美。三种形性皆相类,而小不同。

陶隐居云:此即鳀音题也,今人皆呼慈音,即是 y 鱼,作臛食之,云补。又有鳠鱼相似而大;又有鮠五回切鱼亦相似,黄而美,益人,其合鹿肉及赤目、赤须、无鳃者,食之并杀人;又有人鱼,似鳀而有四足,声如小儿,食之疗瘕疾,其膏燃之不消耗,始皇骊山冢中用之,谓之人膏也。荆州、临沮、青溪至多此鱼。

《食疗》云:y 与 #22 鳠,大约相似。主诸补益。无鳞,有毒,勿多食。赤目、赤须者,并杀人也。

《千金翼方》:治刺伤中毒,水烧鱼目灰涂之。

《衍义》曰:鮧鱼,形少类獭,有四足,腹重坠如囊,身微紫色。尝剖之,中有三小蟹,又有四五小石块,如指面许小鱼五七枚,然无鳞,与 y、鮠相类,今未见用者。

鳝音善鱼

味甘,大温,无毒。主补中,益血,疗沈音审唇。五月五日取头骨烧之,止痢。

陶隐居云:鳝是荇芩根化作之。又云是人发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尽是变化也。性热,作臛食之亦补。而时行病起,食之多复,又善令人霍乱。凡此水族鱼虾之类甚多,其有名者,已注在前条,虽皆可食,而甚损人,故不入药用。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今条注如后说,凡鱼头有白色如连珠至脊上者、腹中无胆者、头中无鳃者,并杀人。鱼汁不可合鸬鹚肉食之。鲫鱼不可合猴、雉肉食之。鳅音秋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鲤鱼子不可合猪肝食之。鲫鱼亦尔。青鱼鲊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并麦酱食之。

陈藏器云:鳝鱼主湿痹气,补损,妇人产后淋沥,血气不调,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气肠鸣。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似鳗鲡鱼而细长,亦似蛇而无鳞,有青黄二色,生水岸泥窟中。

孟诜云:鳝鱼,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患气 #23 人,常作臛,空腹饱食,便以衣盖卧少顷,当汗出如白胶,汗从腰脚中出,候汗尽,暖五木汤浴,须忌风一日,更三五日一服。并治湿风。

《圣惠方》:治妇人乳结硬痛。用鳝鱼皮烧灰末,空心暖酒调二钱匕。

《衍义》曰:鳝鱼,腹下黄,世谓之黄鳝。此尤动风气,多食令人霍乱,屡见之。向在京师,邻舍一郎官,因食黄鳝,遂致霍乱吐利,几至委顿。又有白鳝,稍粗大,色白,二者皆亡鳞。大者长尺余,其形类蛇,但不能陆行,然皆动风。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岁夏秋沮河水涨,即湖水满溢,冬即复涸。土人於乾土下撅得之,每及二三尺,则有往来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复出。

鲫鱼

主诸疮,烧以酱汁和涂之,或取猪脂煎用,又主肠痈。头灰,禹锡等按:《药对》云:头,温。主小儿头疮,口疮,重舌,目翳。一名鲋音父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作鲙,主久赤白痢。

《图经》曰:鲫鱼,《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所在池泽皆有之。似鲤鱼,色黑而体促,肚大而脊隆。亦有大者至重二三斤。性温,无毒。鳞甲中最可食。或云稷米所化,故其腹尚有米色。又有一种背高腹狭小者,名□鱼,功用亦与鲫鱼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种重唇石鲫鱼,亦其类也。

《日华子》云:鲫鱼,平,无毒。温中下气,补不足。作鲙,疗肠澼,水谷不调及赤白痢。烧灰以傅恶疮良。又酿白矾烧灰,治肠风血痢。头烧灰疗嗽。又云:子不宜与猪肉同食。

禹锡等按:《蜀本》云:鲫鱼,味甘,温。止下痢,多食亦不宜人。又注一云:形亦似鲤,色黑而体促,肚大而脊隆,所在池泽皆有之。

孟诜云:鲫鱼,平胃气,调中,益五脏,和纯作羹食,良。又鲫鱼与□,其状颇同,味则有殊。□是节化,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腹尚有米色。宽大者一是鲫,背高腹狭小者是□,其功不及鲫。子调中,益肝气。

《食疗》云: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和纯作羹食。作鲙食之,断暴下痢。和蒜食之,有少热;和姜、酱食之,有少冷。又夏月热痢可食之,多益。冬月则不治也。骨烧为灰,傅□疮,虫三五度差。谨按:其子调中,益肝气。

《圣惠方》治小儿脑疳鼻痒,毛发作穗,面黄羸瘦,益脑。用鲤鱼胆滴於鼻中,连三五日,甚良效。

《外台秘要方》:治患肠痔,大便常有血。食鲫鱼羹及随意任作饱食。

《孙真人》同。《孙真人方》:主脚气及上气。取鲫鱼一尺长者作鲙,食一两顿,差。

《食医心镜方》:治脾胃气冷,不能下食,虚弱无力,鹘突羹:鲫鱼半斤细切,起作鲙,沸豉汁热投之,着胡椒、乾姜、莳萝、橘皮等末,空腹食之。

《衍义》曰:鲫鱼,开其腹,内药烧之,治齿。

鲤鱼胆

味苦,寒,无毒。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强悍,益志气。肉,味甘,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骨,主女子带一下赤白。齿,主石淋。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图经》曰:鲤鱼,生九江池泽,今处处有之。即赤鲤鱼也。其脊中鳞一道,每鳞上皆有黑小点,从头数至尾,无大小,三十六鳞。古语云:五尺之鲤与一寸之鲤,大小虽殊,而鳞之数等是也。又崔豹《古今注》释鲤鱼有三种,兖州人谓赤鲤为玄驹,谓白鲤为白骥,黄鲤为黄雉。盖诸鱼中,此为最佳,又能神变,故多贵之。今人食品中以为上味。其胆、肉、骨、齿皆入药。古今方书并用之。

陶隐居云:鲤鱼,最为鱼之主,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山上水中有鲤不可食。又鲤鲊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合猪肝食之,亦能害人。

《唐本》注云:骨,主阴蚀,哽不出。血,主小儿丹肿及疮。皮,主瘾疹。脑,主诸痫。肠,主小儿肌疮。

《日华子》云:鲤鱼,凉,有毒。肉治咳嗽,疗脚气,破冷气,痃瘕 #24。怀妊人治胎不安,绢裹鳞和鱼煮羹,熟后去鳞,食之验。脂治小儿痫疾惊忤。胆治障翳等。脑髓治暴聋,煮粥服之良。诸溪涧中者,头内有毒。不计大小,并三十六鳞也。

禹锡云:按大腹水肿通用药云:鲤鱼,寒。《群 #25 药对》云:平。陈士良云:无毒。《药性论》云:鲤鱼胆亦可单用,味大苦。点眼治赤肿翳痛。小儿热肿涂之。蜀漆为使。鱼烧为末,治咳嗽,糯米煮粥。

孟诜云:鲤鱼白煮食之,疗水肿脚满,下气,腹有宿瘕不可食。又修理,可去脊上两筋及黑血,毒故也。又天行病后不可食,再发即 #26 死。其在沙石中者,毒多在脑中,不得食头。

《食疗》云:胆,主除目中赤及热毒痛,点之良。肉,白煮食之,疗水肿脚满,下气。腹中有宿瘕不可食,害人。久服天门冬人,亦不可食。刺在肉中,中风水肿痛者,烧鲤鱼眼睛作灰,纳疮中,汁出即可。谨按:鱼血,主小儿丹毒,涂之即差。鱼鳞,烧,烟绝,研,酒下方寸匕,破产妇滞血。脂,主诸痫,食之良。

《圣惠方》:治水气,利小便,除浮肿。用鲤鱼一个,重一斤者,治如食法,修事食之。

《外台秘要方》:《古今录验 #27》:疗鱼鲠骨横喉中,六七日不出。取鲤鱼鳞、皮合烧作屑,以水服之,则出,未出再服。又方:疗水病肿。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大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已上汁,生布纹去滓,顿服尽,如不尽,分为三服,后服温令暖,服讫当下利,利尽即差。又方:凡肿已溃、未溃者。烧鲤鱼作灰,酢和涂之一切肿上,以差为度。

《千金方》:治暴痢。小鲤鱼二枚,烧为末,米饮服之。大人、小儿俱服得。

《食医心镜方》:主肺咳嗽,气喘促。鲤鱼一头重四两,去鳞,纸裹火炮,去刺研,煮粥,空腹吃。

《衍义》曰:鲤鱼,至阴之物也,其鳞故三十六。阴极则阳复,所以《素问》曰:鱼热中。王叔和曰:热即生风,食之所以多发风热,诸家所解并不言。《日华子》云:鲤鱼,凉,今不取,直取《素问》为正。万一风家更使食鱼,则是贻祸无穷矣。

魁蛤

味甘,平,无毒。主痿痹,泄痢便脓血。一名魁陆,一名活东。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取无时。

陶隐居云:形似纺軖音狂,小狭长,外有纵横文理,云是老蝙蝠化为,用之至少。而《本经》海蛤,一名魁蛤,与此为异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形圆长,似大腹槟榔,头有孔,今出莱州。

鲍鱼

味辛、臭,温,无毒。主坠堕,腿吐猥切蹶,踒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勿令中咸。

陶隐居云:所谓鲍鱼之肆,言其臭也,俗人呼为□鱼,字似鲍,又言盐□之以成故也。作药当用少盐臭者,不知正何种鱼尔?乃言穿贯者亦入药,方家自少用之。今此鲍鱼乃是鳙鱼,长尺许,合完淡乾之,而都无臭气,要自疗漏血,不知何者是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十月后,取鱼去肠,绳穿淡乾之,凡鱼皆堪食,不的取一色也。据陶注,作药当用少盐,不知正何种鱼尔?又据《本经》云勿令中咸,是知入药,当少以盐□成之,有盐则中咸而不臭,盐少则味辛而臭矣!古人云: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谓恶人之行,如鲍鱼之臭也。考其实,则今荆楚淡鱼,颇臭而微辛,方家亦少用。旧云沔州、复州作之,余皆不出。审《陶注》及《图经》与《本经》,即所在皆可作之也。又据鮧鱼有口小,背黄,腹白者为鲍鱼,而疗治与鮧鱼同。补益,主百病。今《图经》既不的取一色,可淡乾,此之为是也。

时鱼

平。补虚劳,稍发疳痼。

黄鱼

平,有毒。发诸气病,不可多食。亦发疮疥,动风。不宜和荞麦同食,令人失音也。

鲂鱼

调胃气,利五脏。和芥子酱食之,助肺气,去胃家风。消谷不化者,作鲙食,助脾气,令人能食。患疳痢者,不得食。作羹臛食,宜人。其功与鲫鱼同。

鲟鱼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补虚,令人肥健。生江中,背如龙,长一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头。一名鹿肉。补虚下气,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

《食疗》云:有毒。主血淋。可煮汁饮之。其味虽美,而发诸药毒。鲊,世人虽重,尤不益人,服丹石人不可食,令人少气。发一切疮疥,动风气。不与乾笋同食,发痈缓风。小儿不与食,结症瘕及嗽。大人久食,令人卒心痛,并使人卒患腰痛。

海豚鱼

味咸,无毒。肉主飞尸、蛊毒、瘴疟,作脯食之。一如水牛肉,味小腥耳。皮中肪,摩恶疮,疥癣,痔瘘,犬马瘑疥,杀虫。生大海中。候风潮出没。形如豚,鼻中声,脑上有孔,喷水直上,百数为群,人先取得其子,系着水中,母自来就而取之。其子如蠡鱼子,数万为群,常随母而行。亦有江豚,状如豚,鼻中为声,出没水上,海中舟人候之,知大风雨。又中有曲脂,堪摩病,及樗博即明,照读书及作即暗,俗言懒妇化为此也。

鳣鱼肝

无毒。主恶疮疥癣。勿以盐炙食。郭注《尔雅》云:鳣鱼长二三丈。《颜氏家训》曰:鳣鱼纯灰色,无文。古书云:有多用鳣鱼字为鳝,既长二三丈,则非鳝鱼明矣。《本经》又以鳝为鼍,此误深矣。今明鳇鱼,体有三行甲,上龙门化为龙也。

水龟

无毒。主难产。产妇戴之,亦可临时烧末酒下。出南海,如龟,长二三尺,两目在侧傍。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一竟

#1 饴:原作“胎”,据晦明轩本改。

#2 蜀:晦明轩本“蜀”上有“川”字。

#3 味:原作“朱”,据晦明轩本改。

#4 丰:晦明轩本作“浓”。

#5 发斑:原作“瘢发”,据晦明轩本改。

#6 牝:原作“牡”,据晦明轩本改。

#7 十:晦明轩本作“卜”。

#8 三:晦明轩本作“方”。

#9 地:晦明轩本作“池”。

#10 注:晦明轩本作“驻”。

#11 止: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12 爪:晦明轩本作“瓜”。

#13 书:晦明轩本无“书”字。

#14 中:晦明轩本作“上”。

#15 以:原作“次”,据晦明轩本改。

#16 了: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17 背:晦明轩本作“胸”。

#18 平:晦明轩本作“咸”。

#19 二:晦明轩本作“一”。

#20 绵:晦明轩本作“帛”。

#21 出:晦明轩本作“人犹”二字。

#22 与:原作“鱼”,据晦明轩本改。

#23 气:晦明轩本“气”上有“恶”字。

#24 瘕:晦明轩本作“癖”。

#25 群:晦明轩本无“群”字。

#26 即:原作“却”,据晦明轩本改。

#27 验: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虫鱼部中品

猬皮

味苦,平,无毒。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又疗腹痛疝积,亦烧灰为末,酒服之。生楚山川谷田野。取无时,勿使中湿。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图经》曰:猬皮,生楚山川谷田野,今在处山林中皆有之。状类貒、豚,脚短多刺,尾长寸余,人触近便藏头足,外皆刺不可向尔。惟见鹊则反腹受啄,或云恶鹊声,故欲掩取之,犹蚌□也。此类亦多,惟苍白色,脚似猪蹄者佳,鼠脚者次。

《药性论》云:猬皮,臣,味甘,有小毒。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差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甚解一切药力。

陶隐居云:田野中时有此兽,人犯近,便藏头足,毛刺人,不可得捉,能跳入虎耳中。而见鹊便自仰腹受啄,物有相制,不可思议尔。其脂烊铁注中,内少水银,则柔如铅锡矣。

《日华子》云:开胃气,止血、汗,肚胀痛,疝气。脂治肠风泻血。作猪蹄者妙,鼠脚者次。

孟诜云:猬,食之肥下焦,理胃气。其脂可主 #1 五金八石,皮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又可五味淹、炙食之。不得食骨,令人瘦小。

《食疗》云:平,其肉可食。以五味汁淹、炙食之,良。不得食其骨也。其骨能瘦人,使人缩小也。谨按:主下焦弱,理胃气。令人能食。其皮可烧灰,和酒服。及炙令黄,煮汁饮之,主胃逆。细锉,炒令黑,入丸中,治肠风,鼠奶痔,效。主肠风,痔瘘。可煮五金八石。与桔梗、麦门冬反恶。

《外台秘要方》:治五痔。猬皮方三指大,切,黑黄如枣大,熟艾。右三味,穿地作坑,调和取便熏之,取口中黑黄烟气出为佳。火气稍尽即停,三日将息,更熏之,三度永差。勿犯风冷,羹臛将补,谨 #2 忌鸡、猪、鱼、生冷,二十日后补之。

《千金翼方》:洽蛊毒下血。猬皮烧末,水服方寸匕,当吐蛊毒。

《肘后方》:治肠痔大便血,烧猬皮傅之。

《圣惠方》:治鼻衄塞鼻散。用猬皮大枚,烧末,研。

《衍义》曰:用半钱,绵裹塞鼻。猬皮,取乾皮兼刺甩,刺作刷,治纰帛绝佳。此物兼治胃逆,开胃气有功,从虫、从胃有理焉。胆治鹰食病。世有养者,去而复来,久亦不去。当缩身藏足之时,人溺之,即开。合穿山甲等分,烧存性、治痔,入肉豆蔻一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二钱服。隐居所说,跳入虎耳及仰腹受啄之事,《唐本》注见摈,亦当然。

露蜂房

味苦,咸,平,有毒。主惊痫瘛疭,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火熬之良。又疗蜂毒肿。一名蜂肠,一名百穿,一名蜂□音窠。生牂柯山谷。七月七日采,阴乾。恶乾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

《图经》曰:露蜂房,生牂柯山谷,今处处山林中皆有之。此木上大黄蜂窠也。大者如瓮,小者如桶,其蜂黑色,长寸许,螫牛、马及人乃至欲死者,用此尤效。人家屋间亦往往有之,但小而力慢,不堪用,不若山林中得风露气者佳。古今方书治牙齿汤多用之,七月七日采。又云十一月、十二月采者佳,亦解蛊毒,又主乳石发动,头痛,烦热口乾,便旋赤少者,取二 #3 分炙,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温再服,当利小便,诸恶毒随便出。

陶隐居云:此蜂房多在树腹中及地中,今此曰露蜂,当用人家屋间及树枝间苞裹者。乃远举牂柯,未解所以。

《药性论》云:土蜂房亦可单用,不入服食,能治臃肿不消,用醋、水调涂,乾即更易。

《日华子》云:露蜂房,微毒。治牙齿疼,痢疾,乳痈,蜂叮,恶疮,即煎洗入药并炙用。

《千金方》:蜂螫人,用蜂房末,猪膏和傅之。《杨氏产乳》:蜂房煎汤洗亦得。

《肘后方》:治若 #4 鼻中外查瘤,脓水血出。蜂房,火炙焦末。酒服方寸匕,日七#5。

《经验方》:解药毒上攻,如圣散:蜂房、甘草等分,用麸炒令黄色,去麸为末。水二碗,煎至八分,一碗令温,临卧顿服。明日取一 #6 恶物。

《简要济众方》:治妇人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脓肿,名妬 #7 乳,方:蜂房烧灰,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8 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胜金方》:治小儿咳嗽。蜂房二两净洗,去蜂粪及泥土,以快火烧为灰。每服一字,饭饮调下。

《广利方》:治头痛,烦热口乾,小便赤少。蜂房十二分炙,水二升,煎取八合,分为二服。当利小便,诸恶石毒随小便出之。又方:治热病后,毒气冲目痛。蜂房半两,水二升,煮取一升,重滤洗目,日三四度。治赤白翳。

《集验方》:治风气客於皮肤,瘙痒不已。蜂房炙过,蝉蜕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二服。

《子母秘录方》:小儿大小便不通。蜂房烧末,酒服二钱,日二服。

《衍义》曰:露蜂房有两种,一种小而其色淡黄,窠长六七寸至一尺者,阔二三寸,如蜜脾下垂,一边是房,多在丛木郁翳之中,世谓之牛舌蜂。又一种或在高木上,或屋之下,外作固,如三四斗许,小者一二斗,中有窠,如瓠之状,由此得名。蜂色赤黄,其形大於诸蜂,世谓之玄瓠蜂。《蜀本图经》言十一月、十二月采者,应避生息之时也。今人用露蜂房,兼用此两种。

鳖甲

味咸,平,无毒。主心腹症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肉,味甘,主伤中,益气,补不足。生丹阳池泽。取无时。恶矾石。

《图经》曰:鳖,生丹阳池泽,今处处有之。以岳州、沅江其甲有九肋者为胜。取无时,仍生取甲,剔去肉为好,不用煮脱者,但看有连厌及乾岩便真,若上两边骨出,是已被煮也。古今治症癖虚劳方中用之最多。妇人漏下五色羸瘦者,烧甲令黄色,筛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又合诃梨勒皮、乾姜,三物等分为丸,空腹服三十丸,治癖最良。又醋炙令黄捣末,以牛乳一合,调一匙,朝日服之,主痃气。其肉食之亦益人,补虚,去血热。但不可久食,则损人,以其性冷耳。

《药性论》云:鳖甲,使,恶理石。能主宿食,症块痃癖气,冷瘕劳瘦,下气,除骨热,骨节间劳热,结实拥塞。治妇人漏下五色羸瘦者,但烧甲令黄色为末,清酒服之方寸匕,日二服。

陶隐居云:生取甲,剔去肉为好,不用煮脱者。今看有连厌及乾岩便好,若上有甲,两边骨出,已被煮也,用之当炙。夏月锉鳖,以赤苋包置湿地,则变化生鳖。人有裹鳖甲屑,经五月,皆能变成鳖子。其肉亦不足食,多作症瘕。其目陷者,及合鸡子食之,杀人。不可合苋菜食之。其肉 #9 下有如王字形者,亦不可食。

《日华子》云:鳖,益气调中,妇人带下,始血瘕腰痛。鳖甲,去血气,破症结恶血,堕胎,消疮肿,并扑损瘀血,疟疾,肠痈。头烧灰疗脱肛。

孟诜云:鳖,主妇人漏下,羸瘦。中春食之美,夏月有腥气。岳州昌江者为上。赤足不可食,杀人。

雷公云:凡使,要绿色、九肋、多裙、重七两者为上。治气破块,消症,定心,药中用之。每个寸 #10 甲,以六一泥固济瓶子外#11 了,乾、於大火以物支於中,与头醋下火煮之,尽三升醋为度,仍去裙并肋骨了,方炙乾,然后入药中用。

《圣惠方》:治久患劳疟瘴等方,用鳖甲三两,涂酥炙令黄,去裙为末。临发时温酒调下二钱匕。又方:治小儿尸疰劳瘦,或时寒热方。用鳖头一枚,烧灰杵末,新汲水下半钱匕。

《千金方》:治脱肛历年不愈。死鳖头一枚,烧令烟绝,杵末。以傅肛上,手按挼之。

《千金翼方》:治丈夫阴头痈,师所不能医。鳖甲一枚,烧令末之,以鸡子白和傅之,良。

《肘后方》:治笃病新起,早劳食饮,多致复欲死。烧鳖甲,服方寸匕。

《杨氏产乳方》:疗上气急满,坐卧不得方:鳖甲一大两炙令黄,细捣为散。取灯心一握,热水二升,煎取五合。食前服钱匕,食后蜜水服一钱匕。

《衍义》曰:鳖甲,九肋者佳,煮熟者不如生得者,仍以酽醋炙黄色用,《经》中不言治劳,惟蜀本《药性论》云:治劳瘦,除骨热,后人遂用之。然甚有据,亦不可过剂。头血涂脱肛,又烧头灰,亦治之。

味咸,寒,有毒。主胸中邪气热结痛,喎僻,面肿,败漆烧之致鼠,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气。爪,主破胞,堕胎。生伊、洛池泽诸水中。取无时。杀莨菪毒。

《图经》曰:蟹,生伊、洛池泽诸水中,今淮海、京东、河北陂泽中多有之,伊、洛乃反难得也。八足二螫,大者箱角两出,足节屈曲,行则旁横。今人以为食品之佳味,独螫独目及两目相向者,皆有大毒,不可食。其黄能化漆为水,故涂漆疮用之。黄并肉熬末,以内金疮中,筋断亦可续。黄并螫烧烟,可以集鼠於庭。爪入药最多。胡洽疗孕妇僵仆,胎转上抢心困笃,有蟹爪汤之类是也。

陶隐居云:蟹类甚多,蝤音遒□音谋、拥剑、彭螖音越皆是,并不入药。惟蟹最多有用,仙方以化漆为水,服之长生。以黑犬血灌之二 #12 日,烧之,诸鼠毕至。未被霜甚有毒,云食水莨音建所为,人中之,不即疗多死。目相向者亦杀人,服冬瓜汁、紫苏汁及大黄丸皆得差。海边又有彭蜞、拥剑,似彭螖而大,似蟹而小,不可食。蔡谟初渡往,不识而啖之,几死,叹曰: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所误。

《日华子》云:螃蟹,凉,微毒。治产后肚痛,血不下,并酒服。筋骨折损伤,生捣,炒罯,良。脚爪,破宿血,止产后血闭、肚痛,酒及醋汤煎服,良。又云:蝤蛑,冷,无毒。解热气,治小儿痞气。

孟诜云:蟹,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经脉,消食。八月输芒后食好,未输时为长未成。就醋食之,利肢节,去五脏中烦闷气。其物虽形状恶,食甚宜人。

《百一方》:金疮方。续筋多取蟹黄及脑并足中肉熬末,纳疮中。

《简要济众方》:小兄解颅不合。生蟹足骨半两,焙乾,白敛半两,为末。用乳汁和,贴骨缝上,以差为度。

《杨氏产乳方》:妊娠人不得食螃蟹,令儿横生也。

《衍义》曰:蟹,伊、洛绝少,今多自京师来,京师亦自河北置之。今河北沿边沧、瀛州等处所出甚多,徐州亦有,但不及河北者。小儿解颅,以螫并白及烂捣,涂囟上,颅合。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屡见其事。洎 #13 北人取之,当八九月蟹浪之时,直於塘泺岸上,伺其出水而拾之。又夜则以灯火照捕,始得之。时黄与白满壳,凡收藏十数日,不死亦不食。此物每至夏末秋初,则如蝉蜕解。当日名蟹之意,必取此义。

蚱蚱音笮,又音侧蝉

味咸、甘,寒,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又堕胎。生杨柳上。五月采,蒸乾之,勿令蠹。

《图经》曰:蚱蝉,《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杨柳上,今在处有之。陶隐居以为哑蝉。苏恭以为鸣蝉。二说不同。按字书解蚱字云:蝉声也。《月令》:仲夏之月,蝉始鸣,言五月始有此蝉鸣也。而《本经》亦云五月采,正与《月令》所记始鸣者同时。如此苏说得之矣。蝉类甚多,《尔雅》云:蝒 #14,马蜩。郭璞注云:蜩中最大者为马蝉。今夏中所鸣者,比众蝉最大。陶又引《诗》鸣蜩嘒嘒,云是形大而黑,昔人所啖者。又礼冠之饰#15 附蝉者,亦黑而大,皆此类也。

《药性论》云:蚱蝉,使,味酸。治小儿惊哭不止,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又云:蝉蜕,使,主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唐本》注云:《别录》云,壳名枯蝉,一名伏□音育。主小儿痫,女人生子不出。灰服之,主久痢。又云:蚱者,鸣蝉也,主小儿痫,绝不能言。今云哑蝉,哑者则雌蝉也,极乖体用,按诸虫兽,雄者为良。

雷公云:味咸,无毒。

《圣惠方》:治风头旋。用蝉壳二两,微炒为末。非时温酒下一钱匕。

《集验方》:治风气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叶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服。

《御药院方》:治头风目眩。蝉蜕末,饮汤下。

《衍义》曰: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始终一般声,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处,背壳拆蝉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乾其壳而不能蜕也。至时寒则坠地,小儿蓄之,虽数日亦不须食。古人以谓饮风,信有之,盖不粪而溺,亦可见矣。西川有蝉花,乃是蝉在壳中不出,而化为花,自顶中出。又壳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甚良。

蝉花

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疭,夜啼心悸。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

《图经》曰:文具蚱蝉条下。

雷公云:凡使,要白花全者,收得后,於屋下东角悬乾,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乾,碾细用之。

《衍义》曰:文具蚱蝉条下。

蛴螬

味咸,微温、微寒,有毒。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疗吐血在胸腹不去及破骨踒折,血结,金疮内塞,产后中寒,下乳汁。一名蟦扶文切蛴,一名 Z 音肥齐,一名 Y 齐。生河内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蜚蠊为之使,恶附子。

《图经》曰:蛴螬,生河内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今处处有之。大者有如足大指,以背行反駃於脚,采无时。反行者良。此《尔雅》所谓蟦,蛴螬。郭璞云:在粪土中者是也。而诸朽木中蠹虫,形相似,但洁白於粪土中者,即《尔雅》所云:蝤蛴,蝎。又云:蛴,蛣□。又云:蝎,桑虫。郭云:在木中虽通名蝎,所在异者是此也。苏恭以谓入药当用木中者,乃与《本经》云生积粪草中相戾矣。

《药性论》云:蛴螬,臣。汁,主滴目中,去翳障。主血止痛。

陶隐居云:大者如足大指,以背行,反駃於脚,杂猪蹄作羹,与乳母不能别之。《诗》云:领如蝤蛴,今此别之 #16,名以蛴字在下,恐此云蛴螬倒尔。

《唐本》注云:此虫有在粪聚,或在腐柳树中者,内外洁白;土粪中者,皮黄内黑黯。形色既异,土木又殊,当以木中者为胜。采虽无时,亦宜取冬月为佳。按《尔雅》一名蝎音曷,一名蛣□,一名蝤蛴。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蛴螬,主赤白游 Z。以物发 Z 破碎,蛴螬汁涂之。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今据《尔雅》:蟦,蛴螬。注云:在粪土中。

《本经》亦云:一名蟦蛴。又云:生积粪草中。则此外恐非也,今诸朽树中蠹虫,俗通谓之蝎,莫知其主疗,惟柳 #17 树中者,近方用之,治眼得效。

《外台秘要方》:《删繁》丹走皮中浸淫,名火丹,方:取蛴螬末傅之。

《千金方》:治稻、麦芒入眼。取蛴螬,以新布覆目上,持蛴螬从布上摩之,其芒出着布上,良也。

《百一方》:诸竹木刺得在肉中不出,蛴螬碎之傅刺上,立出。

《衍义》曰:蛴螬,此虫诸腐木根下有之。构木津甘,故根下多有此虫,其木身未有完者。亦有生於粪土中者,虽肥大,但腹中黑,不若木中者,虽瘦而稍白。生研,水绞汁,滤清饮下妙 #18。

乌贼鱼骨

味咸,微温,无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令人有子。又止疮多脓汁不燥。肉,味酸,平,主益气强志。生东海池泽。取无时。恶白敛、白及、附子。

《图经》曰:乌贼鱼,出东海池泽,今近海州郡皆有之。云:是□乌所化,今其口脚犹存,颇相似,故名乌鲗,能吸波噀墨以溷水,所以自卫,使水匿不能为人所害。又云:性嗜乌,每暴水上,有飞乌过,谓其已死,便啄其腹,则卷取而食之,以此得名,言为乌之贼害也。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傍。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南越志》云:乌贼有碇,遇风便虬前一须下碇而往 #19 碇,亦缆之义也。腹中血及胆,正如墨,中以书也,世谓乌贼怀墨而知礼。

《药性论》云:乌贼鱼骨,使,有小毒。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陶隐居云:此是□音剥乌所化作,今其口脚具存,尤相似尔。用其骨亦炙之。其鱼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

《唐本》注云:此鱼骨,疗牛、马目中障翳,亦疗人目中翳,用之良也。

陈藏器云:乌贼鱼骨,主小儿痢下,细研为末,饮下之。亦主妇人血瘕,杀小虫并水中虫,投骨於井中,虫死。腹中墨,主血刺心痛,醋摩服之。海人云:昔秦王东游,弃算袋於海,化为此鱼。其形一如算袋,两带极长,墨尤在腹也。

孟诜云:乌贼骨,主目中一切翳。细研,和蜜点之。又,骨末治眼中热泪。

《日华子》云:乌贼鱼,通月经。骨疗血门 #20,杀虫。心痛甚者,炒其墨,醋调服也。又名缆鱼,须脚悉在眼前,风波稍急,即以须粘石为缆。

《食疗》云:骨,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令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良。其骨能销一切目中浮翳。细研和蜜点之,妙。又,点马眼热泪甚良。久食之,主绝嗣无子,益精。其鱼腹中有墨一片,堪用书字。

《圣惠方》:治伤寒热毒气攻眼,生赤白翳。用乌贼鱼骨一两,不用夫 #21 皮,杵末,入龙脑少许更研令细,日三四度,取少许点之。

《外台秘要方》:治疬疡风。取 #22 三年醋磨乌贼鱼骨,先布磨肉赤#23,即傅之。

《千金方》:治妇人水户痛 #24。乌贼鱼骨烧末,酒下方寸匕,日二#25 服。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重舌。烧乌贼鱼骨和鸡子黄,傅喉及舌上。

《衍义》曰:乌贼鱼,乾置。四方人炙食之。又取骨镂为钿。研细,水飞,沉下,比去水,日乾之,熟蜜 #26 和得所,点目中翳,缓取效。

鳗鲡鱼鳗音曼,鲡音黎

味甘,有毒。主五痔,疮瘘,杀诸虫。

《图经》曰:鳗鲡鱼,《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似鳝而腹大,青黄色。云是蛟蜃之类,善攻碕岸,使辄颓弛,近江河居人酷畏之。此鱼虽有毒,而能补五脏虚损,久病罢瘵,人可和五味,以米煮食之。患诸疮痔漏及有风者长食。歙州出一种,背有五色纹,其功最胜。出海中者名海鳗,相类而大,功用亦同。海人又名慈鳗,又名猧狗鱼。

陶隐居云:能援树食藤花,形似鳝,取作臛食之。炙以熏诸木竹,辟蛀虫。膏,疗诸瘘疮。又有鳅音秋,亦相似而短也。

《日华子》云:海鳗,平,有毒。治皮肤恶疮疥,疳□,痔瘘。又名慈鳗、猧狗鱼。又云:鳗鱼,平,微毒。治劳补不足,杀传尸疰气,杀虫毒,恶疮,暖腰膝,起阳,疗女人产尸 #27 疮虫痒。

《圣惠方》:治诸虫心痛,多吐,四肢不和,冷气上攻,心腹满闷。用鳗鲡鱼淡炙令熟,令患人三五度食之。又方:治骨蒸劳及肠风下虫。以鱼二斤,治如食法,切作段子入铛内,以酒三盏煮盛、醋食。

《经验方》:治恶疮。用鮀鱼骨作末,入诸色膏药中相和合,傅上,纸花子贴之。

《食医心镜》云:主五痔漏疮,杀虫方:鳗鲡鱼一头,治如食法,切作片,炙,着椒、盐、酱调和食之。

《稽神录》云:有人多得劳疾,相因染死者数人。取病者於棺中钉之,弃於水,永绝传染之病,流之於江。金山有人异之,引岸开视,见一女尤活。因取置渔舍、多得鳗鲡鱼食之,病愈。遂为渔人妻。

《衍义》曰:鳗鲡鱼,生剖晒乾,取少许,火上微炙,俟油出,涂白剥风,以指擦之,即时色转。凡如此五七次用,即愈,仍先於白处微微擦动。

鮀鱼甲鮀音驼

味辛,微温,有毒。主心腹症瘕,伏坚积聚,寒热,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阴中相引痛,疮疥死肌,五邪涕泣时惊,腰中重痛,小儿气癃眦溃。肉,主少气吸吸,足不立地。生南海池泽。取无时。蜀漆为之使,畏狗胆、芫花、甘遂。

《图经》曰:鮀甲生南海池泽,今江湖中多,即龙也,形似守官、陵鲤辈,而长一二丈,背、尾俱有鳞甲,善攻碕岸,夜则出边岸,人甚畏之。南人食其肉,云色白如鸡,但发冷气痼疾。其皮亦中冒鼓。其头骨烧灰,研末,米饮服,主肠风痔疾,甚者入红鸡冠花末,白矾为末,和之,空腹服,便差。今医者少有用鼋、鮀甲者。

陈藏器云:主恶疮,腹内症瘕。甲更佳,炙,酒浸服之,口内涎有毒也。

《药性论》云:□甲,臣,味甘,平,有小毒。主百邪鬼魅,妇人带下,除腹内血积聚伏坚相引结痛。

孟诜云:鼋,疗惊恐及小腹气疼。

《日华子》云:鼋甲,臣,平,无毒。主五脏邪气,杀百虫毒,消百药毒,续人筋骨。又脂涂铁烧之便明。淮南王方术内用之。

白僵蚕

味咸、辛,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令人而 #28 色好,男子阴疡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瘕。生颖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湿有毒,不可用也。

《图经》曰:白僵蚕,生颖川平泽,今所在养蚕处皆有之。用自僵死白色而条直者为佳。四月取,勿令中湿,湿则有毒,不可用。用时仍去绵丝及子,炒过。今医家用治中风急喉痹欲死者,捣筛为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下喉立愈。又合衣鱼、鹰屎白等分为末,面膏和涂疮瘢疵,便灭 #29。

《药性论》云:白僵蚕,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有小毒。治口噤发汗,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与衣中白鱼、鹰屎白等分,治疮灭瘢。

陶隐居云: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坏。今见小白色,似有盐度者为好。末以涂马齿,即不能食草,以桑叶拭去乃还食,此明蚕即马类也。

《日华子》云:僵蚕,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小儿客忤,男子阴痒痛,女子带下。入药除绵丝并子尽,匀炒用。又云:蚕蛹子,食,治风及劳瘦。又研,傅蚕病、恶疮等。

《圣惠方》:治风遍身瘾 Z,疼痛成疮。用白僵蚕少许,焙令黄色,细研为末。用酒服之,立差。又方:主偏、正头疼并夹脑风,连两太阳穴疼痛。以白僵蚕细研为末,温茶调服方寸匕。

《小儿宫气方》:主小儿口疮通白者,及风疳疮蚀透者。以白僵蚕炒令黄色,拭去蚕上黄肉、毛,为末,用蜜和傅之,立效。

《斗门方》:治中风急喉痹欲死者。用白僵蚕以火焙乾令黄色,捣筛为末。用生姜自然汁调灌。

《千金方》: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以衣中白鱼、僵蚕等分,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三服,即差。

《衍义》曰:白僵蚕,然蚕有两三番,惟头番僵蚕最佳,大而无蛆。治小儿惊风,白僵蚕、竭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其蚕蛾,则第二番者,以其敏於生育。

原蚕蛾

雄者,有小毒。主益精气,强阴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屎,温,无毒。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 Z。

陶隐居云:原蚕是熏养者,俗呼为魏蚕。道家用其蛾止精,其瓮茧入术用。屎,名蚕沙,多入诸方用,不但熨风而已也。

《图经》曰:原蚕蛾,《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东南州郡多养此蚕,处处皆有之。此是重养者,俗呼为晚蚕。北人不甚再养,盖恶其损桑。而《周礼》禁原蚕者,郑康成注云:为其伤马,伤马亦是其一事耳。《淮南子》曰:原蚕一岁再登,非不利也。然王法禁之者,为其残桑是也。人既稀养,市中货者亦多早蛾,不可用也。至於用蚕沙、蚕退,亦须用晚出者,惟白僵蚕不看早晚,但用白而条直者。

陈藏器云:原蚕屎 #30,一名蚕沙,净收#31,取晒乾,炒令黄,袋盛浸消,去风,护#32 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晚蚕蛾,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脏。又,蚕蛾,平。治暴风,金疮,凉疮,汤火疮并灭疮瘢,入药炒用。又云:蚕布纸,平。治吐血,鼻洪,肠风泻血,崩中带下,赤白痢,傅丁肿疮。入药烧用。又云:蚕沙,治风痹顽疾不仁,肠鸣。

《圣惠方》:治风瘙瘾 Z 遍身痒成疮。用蚕沙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温热洗。宜避风。

《胜金方》:治刀斧伤,止血生肌,天蛾散:晚蚕蛾为末,掺匀绢裹,随手疮合血止。一切金疮亦治。

《简要济众方》:小儿撮口及发噤方。晚蚕蛾二枚,炙令黄,为末,蜜和,傅儿口唇内。

《衍义》曰:原蚕蛾,有原复敏速之义,此则第二番蛾也。白僵蚕条中已具。屎,饲牛代谷。又以三升醇酒,拌蚕屎五斗,用甑蒸热,於暖室中铺於油单上,令患风冷气闭及近感瘫风人,就所患一边卧,看温热,厚盖覆,汗出为度。若虚人须常在左右,防大热昏冒。仍令头面不得壅覆。未全愈,间,再作。

蚕退

主血风病,益妇人。一名马鸣退。近世医家多用蚕退纸,而东方诸医用蚕欲老眠起所蜕皮,虽二者之用各殊,然东人所用者为正。用之当微炒,和诸药可作丸、散服。

《集验方》:治缠喉风及喉痹,牙痈,口疮并小儿走马疳。蚕蛾退纸不计多少,烧成灰存性,又炼蜜和丸,如鸡头大。含化咽津。牙宣,牙痈,揩龈上。口疮,乾傅患处。小儿走马疳,入麝香少许,贴患处佳。

《衍义》曰:蚕退,治妇人血风,此则眠起时所蜕皮也。其蚕退纸,谓之蚕连,亦烧灰用之,治妇人血露。

蛞蝓上音阔,下音俞

味咸,寒,无毒。主贼风喎口乖切僻,轶音益筋及脱肛,惊痫挛缩。一名陵蠡,一名土蜗,一名附蜗。生泰山池泽及阴地沙石垣下。八月收。

陶隐居云:今蛞蝓无壳,不应有蜗名,其附蜗者,复名蜗牛。生池泽沙石,则应是今山蜗,或当言其头,形类犹似蜗牛虫者,俗名蜗牛者,作瓜字,则蜗字亦音瓜。《庄子》所云战於蜗角也。蛞蝓入三十六禽限,又是四种角虫之例。营 #33 室星之精矣,方家殆无复用乎。

禹锡云:按《尔雅》云:附螔□蝓。注云:蜗牛也。而《玉篇》蝓字下注亦云:螔蝓,蜗牛也。此则一物明矣。形似小螺,白色,生池泽草树间,头有四角,行则出,惊之则缩,首尾俱能藏入壳中。而苏注云无壳蜗牛,非也。

《衍义》曰:蛞蝓、蜗牛,二物矣。蛞蝓,其身肉止一段。蜗牛,背上别有肉,以负壳行,显然异矣。其为一物,《经》中焉得分为二条也。其治疗亦大同小异,故知别类。又谓蛞蝓是蜗牛之老者,甚无谓。蛞蝓有二角,蜗牛四角,兼背有皮壳肉,岂得为一物也。

蜗牛

味咸,寒。主贼风喎僻,踠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陶隐居云:蜗牛,字是力戈切,而俗呼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尔。前以注说之。海边又一种,正相似,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为寄居。方家既不复用,人无取者。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蜗牛角 #34 亦可单用,又名蠡牛,有小毒,能治大肠脱肛,生研取服,止消渴。

《日华子》云:冷,有毒。治惊痫等,入药炒用。此即负壳蜓蚰也。

《圣惠方》:治齿□并有虫。用蜗牛壳三 #35 十枚,烧灰细研,每用揩齿,良。又方:治蜈蚣咬方。用蜗牛挎取汁,滴入咬处。又方:治大肠久积则虚冷,因大便脱肛收不得。蜗牛一两烧灰,猪脂和傅之。

《集验方》:治发背。以蜗牛一百枚,活者,以一升净瓶入蜗牛,用新汲水一盏,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取蜗牛放之,其水如涎,将真蛤粉不以多少,调,以鸡翎刷疮上。日可十余度,其热痛止,疮便愈。

《衍义》曰:文具蛞蝓条下。

石龙子

味咸,寒,有小毒。主五疟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蜴上音锡,下音亦,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生平阳川谷及荆山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乾。恶硫黄、斑猫、芜荑。

陶隐居云: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蜥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蝘蜓,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按东方朔云:是非守宫,则蜥蜴,如此蝘蜓名守宫矣。以朱饲之,满三斤,杀,乾末。以涂女子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谓守宫。今此一名守宫,犹如野葛、鬼臼之义也,殊难分别。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长者一尺,今出山南襄州、安州、申州。以、四、八、九月采,去腹中物,火乾。

《衍义》曰:石龙子,蜥蜴也,今人但呼为蜴蜥,大者长七八寸,身有金碧色。孝仁庙朝,有一蜥蜴在右掖门西浚沟庙中,此真是蜥赐也。郑状元有诗。有樵者於涧下行,见一蜥蜴自石罅中出,饮水讫而入。良久,凡百十次,尚不已。樵者疑,不免翻石视之,有冰雹一二升。樵人讶而去,行方三五里,大雨至,良久风雹暴作。今之州县依法,用此祈雨。《经》云:治五癃,破石淋,利水道,亦此义乎。

樗鸡樗丑如切

味苦平,有小毒。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又疗腰痛,下气,强阴多精,不可近目。生河内川谷樗树上。七月采,暴乾。

陶隐居云:形似寒螀而小,今出梁州,方用至稀,惟合大麝香丸用之。樗树似漆而臭,今以此树上为好,亦如芫菁、亭长,必以芫、葛上为良矣。

《唐本》注云:此物有二种,以五色具者为雄,良;青黑质白斑者是雌,不入药用。今出歧州,河内无此物。

《衍义》曰:樗鸡,东、西京界尤多。形类蚕蛾,但头、足微黑,翅两重,外一重灰色,下一重深红,五色皆具。腹大,此即樗鸡也。今人又用之,行瘀血、月闭。

木虻音萌

味苦,平,有毒。主目赤痛,眦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音西,无子。一名魂常。生汉中川泽,五月取。

《图经》曰:木虻,生汉中川泽。蜚生江夏川谷,今并处处有之,而襄、汉近地尤多。虻有数种,皆能啖牛马血,木 #36 虻最大而绿色,几若蜩蝉。蜚虫状如蜜蜂,黄色。医方所用虻虫,即此也。又有一种小虻,名鹿虻,大如蝇,咂牛马亦猛。三种大抵同体,俱能治血,而方家相承,只用蜚虻,他不复用,并五月采,腹有血者良。人伺其啖喷牛马时腹红者,掩取乾之用,入药须去翅足也。

陶隐居云:此虻不啖血,状似虻而小,近道中不见,市人亦常 #37 有卖者,方家所用,惟蜚虻也。

《淮南子》:散积血,斫木愈齲丘主切,此以类推之者也。然今本草不着斫木之治病,亦漏脱耳。

《肘后方》:葛氏云:蛇螫人九窍皆血出方。取虻虫初食牛马血腹满者二 #38 七枚,烧服之。

《衍义》曰:木虻,大小有三种。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偏 #39,微黄绿色,雄、霸州、顺安军、沿塘泺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马等血,故治瘀血,血闭。

□虫□音柘

味咸,寒,有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一名地鳖,一名土鳖。生河东川泽及沙中、人家墙壁下土中湿处。十月暴乾。畏皂角、菖蒲。

陶隐居云: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而有甲,不能飞,小有臭气,今人家亦有之。

《唐本》注云: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状似鼠妇,而大者寸余,形似鳖,无甲,但有鳞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虫,使,畏屋游,味苦、咸。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

《张仲景治杂病方》:主久瘕积结,有大黄□虫丸。又大鳖甲丸中,并治妇人药,并用。

《衍义》曰:□虫,今人谓之簸箕虫,为其像形也。乳脉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滤清,服,勿使服药人知也。

鲛鱼皮

主蛊气,蛊疰方用之。即装刀靶音霸□音鹊鱼皮也。

《图经》曰:鲛鱼皮,旧不着所出州土。苏恭云出南海。形似鳖无脚而有尾。《山海经》云:绞,沙鱼,其皮可以饰剑是也。今南人但谓之沙鱼。然有二种:其最大而长喙如锯者,谓之胡沙,性善而肉美;小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强而有小毒。二种彼人皆盐为修脯,其皮刮治去沙,剪为脍,皆食品之美者,食之益人。然皆不类鳖,盖其种类之别耳。

《唐本》注云:出南海,形似鳖,无脚而有尾。

陈藏器云:一名沙鱼,一名鳆 #40 鱼。皮主食鱼中毒,烧末服之。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圆广尺余,尾长尺许,惟无足,背皮粗错。

《日华子》云:鲛鱼,平,微毒。

胡洽云:治五尸鬼疰,百毒恶气等,鲛鱼皮散主之。鲛鱼皮炙、朱砂、雄黄、金牙、椒、天雄、细辛、鬼臼、麝香、乾姜、鸡舌香、桂心、莽草各一两,贝母半两,蜈蚣炙、蜴蜥炙,各二枚,凡十六物,治下筛,温清酒服半钱匕,日三,渐增至五分匕,亦作 #41 带之。中用蜈蚣、蜴蜥,皆此品类中,故并载方。

《食疗》云:平。补五脏。作□#42 食之,亚於鲫鱼。作鲊鯆食之并同。又,有大患喉闭,取胆汁和白矾灰,丸之如豆颗,绵裹内喉中,良久吐恶涎沫,即喉咙开。腊月取之。

《海药》云:谨按《名医别录》云:生广州南海。味甘、咸,无毒。主心气鬼疰,蛊毒,吐血,皮上有真珠斑。

《衍义》曰:鲛鱼、沙鱼皮一等,形稍异,令人取皮饰鞍、剑。余如《经》。

青鱼

味甘,平,无毒。肉,主脚气湿痹。作鲊与服石人相反。眼睛,主能夜视。头中枕,蒸取乾,代琥珀,用之摩服,主心腹痛。胆,主目暗,滴汁目中,并涂恶疮。生江湖间。

禹锡云:按萧炳云:疗卒气。研服,止腹痛。可白煮吃,治脚气脚弱。

《日华子》云:作鲭字,平,微毒。治脚软,烦满,益气力。枕用醋摩,治水气,血气心痛。不可同葵、蒜食之。服朮人亦勿啖也。

紫贝

明目,去热毒。

《图经》曰:紫贝,《本经》不载所出州土。苏恭注云:出东海及南海上,今南海多有之,即砑磥 #43 也。形似贝而圆,大二三寸,儋振夷黎采以为货市,北人惟画家用砑物。又车螯之紫者,海人亦谓之紫贝。车螯,近世治痈疽方中多用,其壳烧煅为灰,傅疮。南海、北海皆有之,采无时。人亦食其肉,云味咸,平,无毒。似蛤蜊,而肉坚硬不及。亦可解酒毒。不中者壳粗,不堪用。

《唐本》注云:形似贝,圆,大二三寸。生东海及南海上,紫斑而骨白。唐本先附。

《衍义》曰:紫贝,大二三寸,背上深紫有点,俱 #44 黑。《本经》以此烧存性,入瞭#45 眼药。

缘桑螺

主人患脱肛。烧末,和猪膏傅之,脱肛立缩。此螺全似蜗牛黄,小雨后好绿桑叶。

《范汪方》:脱肛。缘桑树螺烧之,以堵脂和,傅之立缩,亦可末傅之。

蜚虻

味苦,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陶隐居云:此即今啖牛马血者,伺其腹满掩取用之,方家皆呼为虻虫矣。

《唐本》注云:三虫俱食牛马,非独此也,但得即堪用,何假血充然始掩取。如以义求,应如养鹰,饥则为用,若伺其饱,何能除疾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虻虫,使,一名蜚虫,恶麻黄。

《日华子》云:破症结,消积脓,堕胎。入丸散,除去翅足,炒用之。

蜚蠊

味咸,寒,有毒。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 #46,无子,通利血脉。生晋阳川泽及人家屋间,立秋采。

《图经》曰:文具木虻条下。

陶隐居云:形亦似□虫而轻小能飞,举於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尔。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南人亦啖之。

《唐本》注云:此虫,味辛辣而臭,汉中人食之,言下气,名曰石姜,一名蠦蜰,一名负盘。《别录》云,形似蚕蛾,腹下赤,二月、八月采,此即南人谓之滑虫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金州、房州等山人啖之,谓之石姜,多在林树间百十为聚。《尔雅》云:蜚,蠦蜰。注云:蜰即负盘臭虫。

白鱼

味甘,平,无毒。主胃气,开胃下食,去水气,令人肥健。大者六七尺,色白头昂,生江湖中。

禹锡云:按孟诜云:白鱼,主脾 #47 家不足气,不堪多食,泥人心。虽不发病,终养□所食。新者好,久食令人心腹诸病。可煮炙,於葱、醋中一两沸食。犹少调五脏气,理经脉。

《日华子》云:助血脉,补肝明目。患疮痈人不可食,甚发脓,炙疮不发,作绘食之良。

鳜鱼

味甘,平,无毒。主腹内恶血,益气力,令人肥健,去腹内小虫。背有黑点,味尤重。昔仙人刘凭,常食桂鱼。今此鱼犹有桂名,恐是此也。生江溪间。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微毒。益气,治肠风泻血。又名鳜豚、水豚。

河豚

味甘,温,无毒。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江、河、淮皆有。

陈藏器云:如鲶鱼,口尖,一名鲍鱼也。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河豚,有毒。又云:胡夷鱼,凉,有毒。煮和秃菜食,良。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肝有大毒。又名□鱼、规鱼、吹肚鱼。

《衍义》曰:河豚,《经》言无毒,此鱼实有大毒。味虽珍,然修治不如法,食之杀人,不可不谨 #48 也。厚生者不食亦好。苏子美云:河豚於此时,贵不数鱼虾。此即诗家鄙讽之言,未足全信也。然此物多怒,触之则怒气满腹,翻浮水上,渔人就以物撩之,遂为人获。橄榄并芦根汁解其毒。

石首鱼

味甘,无毒。头中有石如棋子。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烧为灰末服,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候乾食之,名为鮝音想炙食之,主消瓜成水,亦主卒腹胀,食不消,暴下痢。初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又野鸭头中有石,云是此鱼所化。生东海。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石首鱼,平。

《日华子》云: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淋也。

嘉鱼

味甘,温,无毒。食之令人肥健悦泽。此乳穴中小鱼,常食乳水,所以益人,能久食之,力强於乳,有似英鸡,功用同乳。

陈藏器云:《吴都赋》云:嘉鱼出於丙穴。李善注云:丙日出穴,今人 #49 不然。丙者,向阳穴也。阳穴多生此鱼,鱼复何能择丙日耶?此注误矣。新注云:治肾虚消渴及劳损羸瘦,皆煮食之。又《抱朴子》云:鸠知夜半,燕知戊己。岂鱼不知丙日也。

《食疗》云:微温。常於崖石下孔中吃乳石沫,甚补益。微有毒。其味甚珍美也。

鲻鱼

味甘,平,无毒。主开胃,通利五脏。久食令人肥健。此鱼食泥,与百药无忌。似鲤身圆,头扁骨软。生江海浅水中。

鲈鱼

平。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多食宜人,作鲊犹良。又暴乾,甚香美。虽有小毒,不至发病。一云:多食发痃癖及疮肿,不可与乳酪同食。

《食疗》云:平。主安胎,补中。作鲙尤佳。

《衍义》曰:鲈鱼,益肝肾,补五脏,和肠胃,食之宜人。不甚发病,宜然张翰思之也。

平,微毒。治痔,杀虫,多食发嗽并疮癣。壳入香,发众香气。尾,烧焦,治肠风泻血并崩中带下及产后痢。脂,烧,集鼠。

陈藏器云:味辛,无毒。主治野鸡病,杀虫,发嗽,壳发众香,尾灰断产后痢,膏烧集鼠未试。生南海,大者如扇,牡、牝相随,牝无目,得牡始行,牡去牝死。以骨及尾,尾长二尺,烧为黑灰末,酒下,大主产后痢。先服生地黄、蜜等煎讫,然后服尾,无不断也。

鼋鳖鱼

陶云:鼋肉,补。此老者,能变化为魅。按鼋甲,功用同鳖甲。炙浸酒,主瘰疬,杀虫,逐风恶疮瘘,风顽疥瘙。肉,主湿气,诸邪气蛊,消百药毒。张鼎云:膏涂铁 #50 摩之便明未试。膏摩风及恶疮。子如鸡卵,正圆,煮之白不凝。今世人谓藏卵为鼋子,似此非为木石杌也。至难死,剔其肉尽,头犹咬物,可以张鸢乌。

《食疗》云:微温。主五脏邪气,杀百虫蛊毒,消百药毒,绩人筋。又,膏涂铁,摩之便明。淮南术方中有用处。

海马

谨按《异志》云:生西海,大小如守宫虫,形若马形,其色黄褐。性温,平,无毒。主妇人难产,带之於身,神验。此外别无诸要用,今无。

齐蛤

远志注陶云:远志畏齐蛤。苏云:《药录》下卷有蛤,而不言功状。注又云:蜡畏齐蛤。按齐蛤如蛤,两头尖小,生海水中。无别功用,海人食之。

蚱蜢

石蟹注陶云:石蟹如蚱蜢,形长小,两股如石蟹,在草头能飞,虫螽之类,无别功。与蚯蚓交,在土中得之,堪为媚药。入《拾遗记》。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二竟

#1 主:晦明轩本作“煮”。

#2 谨:晦明轩本作“慎”。

#3 二:晦明轩本作“十二”。

#4 若:晦明轩本作“苦”。

#5 七:晦明轩本作“三”。

#6 一:晦明轩本作“下”。

#7 妬:原作“垢”,据晦明轩本改。

#8 盏: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9 肉:晦明轩本作“厌”。

#10 寸:晦明轩本作“鳖”。

#11 外:降明轩本作“底”。

#12 二:晦明轩本作“三”。

#13 洎:晦明轩本作“河”。

#14 缅:原作“蛔”,据晦明轩本改。

#15 饰:原作“余”,据晦明轩本改。

#16 之:原作“乏”,据晦明轩本改。

#17 柳:晦明轩本作“桑”。

#18 妙:晦明轩本作“奶”。

#19 往:晦明轩本作“住”。

#20 门:晦明轩本作“崩”。

#21 夫:晦明轩本作“大”。

#22 取:原作“及”,据《外台》卷十五改。

#23 赤:原作“亦”,据晦明轩本改。

#24 水户痛:晦明轩本作“小户嫁痛”。

#25 二:晦明轩本作“三”。

#26 蜜:原作“米”,据晦明轩本改。

#27 尸:晦明轩本作“户”。

#28 而:晦明轩本作“面”。

#29 灭:原作“出”,据晦明轩本改。

#30 屎: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1 收:原作“去”,据晦明轩本改。

#32 护:晦明轩本作“缓”。

#33 营:晦明轩本作“荧”。

#34 角:晦明轩本无“角”字。

#35 三:晦明轩本作“二”。

#36 木:原作“□”,据晦明轩本改。

#37 常:晦明轩本作“少”。

#38 二:晦明轩本作“三”。

#39 偏:晦明轩本作“褊”。

#40 鳆:原作“鲛”,据晦明轩本改。

#41 作:晦明轩本作“可”。

#42□:晦明轩本作“鲙”。

#43 磥:晦明轩本作“螺”。

#44 俱:晦明轩本作“但”。

#45 瞭:晦明轩本作“点”。

#46 寒:疑当作“塞”。

#47 脾:晦明轩本作“肝”。

#48 谨:晦明轩本作“慎”。

#49 人:晦明轩本作“则”。

#50 铁: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三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虫鱼部下品

虾蟆

味辛,寒,有毒。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疗阴蚀疽疠音赖恶疮,猘犬伤疮,能合玉石。一名蟾蜍,一名□音秋,一名去甫,一名苦蠪音龙。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阴乾,东行者良。

《图经》曰:虾蟆,生江湖,今处处有之。腹大形小,皮上多黑斑点,能跳接百虫食之,时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五月五日取,阴乾,东行者良。《本经》一名蟾蜍,以为一物,似非的也。谨按《尔雅》鼁□,蟾蜍。郭璞注云:似虾蟆,居陆地。又科斗注云:虾蟆子也。是非一物明矣。且蟾蜍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极运缓,不能跳臛,亦不解鸣,多在人家下湿处。其腹下有丹书八字者,真蟾蜍也。

《药性论》云:虾蟆,亦可单用。主辟百邪鬼魅,涂痈肿及治热结肿。又云:蟾蜍,臣。能杀疳虫,治鼠漏恶疮。端午日取眉脂,以朱砂、麝香为丸,如麻子大,小儿子疳瘦者,空心一丸。如脑疳、以奶汁调鼻中。烧灰,傅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

陶隐居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蒲罪切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人得温病斑出困者,生食一两枚,无不差者。五月五日取东行者五枚,反缚着密室中闭之,明日视自解者,取为术用,能使人缚亦自解。烧灰傅疮立验。其肪涂玉则刻之如蜡,故云能合金石,但肪不可多得。取肥者,锉,煎膏,以涂玉,亦软滑易琢。古玉器有奇特,非雕琢人功者,多是昆吾刀及虾蟆肪所刻也。

萧炳云:腹下有丹书八字者,以足画地,真蟾蜍也。

《日华子》云:虾蟆,冷无毒。治犬咬及热狂,贴恶疮,解烦热,色斑者是。又云:蟾,凉,微毒。破症结,治疳气,小儿面黄,癖气。烧灰油调,傅恶疮,入药并炙用。又名蟾蜍。眉酥治蚛齿,和牛酥摩,傅腰眼并阴囊,治腰肾冷并助阳气。以吴茱萸苗汁调妙。粪傅恶疮、丁肿,杂虫咬。油调傅瘰疬、痔瘘疮。

《圣惠方》:治风邪。虾蟆烧灰、珠砂等分。每服一钱,水调下,日三四口以。

《外台秘要方》:治卒狂言鬼语。烧虾蟆杵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又方:治小儿初得月蚀疮。五月虾蟆烧灰杵末,猪脂和傅之。

《梅师方》:治疳□无问去处,皆治之。以虾蟆烧灰,好醋和傅,日三五度,傅之差。

《子母秘录方》:小儿洞泄下痢。烧虾蟆为末,饮调方寸匕服。

《衍义》曰:虾蟆,多在人家渠堑下,大腹品类中最大者是,遇阴雨或昏夜即出食。取眉间有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裹眉裂之,酥出单上,入药用。有人病齿缝中血出,以纸纴子,蘸乾蟾酥少许,於血出处按之,立止。世有人收三足枯蟾以罔众,但以水沃半日,尽见其伪,盖本无三足者。

牡鼠

微温,无毒。疗踒折,续筋骨,捣傅之,三日一易。四足及尾,主妇人堕胎,易出。肉,热,无毒。主小儿哺露大腹,炙食之。粪,微寒,无毒。主小儿痫疾,大腹,时行劳复。

《图经》曰:文具附鼹鼠条下。

陶隐居云:牡鼠,父鼠也。其屎两头尖,专疗劳复。鼠目,主明目,夜见书,术家用之。腊月鼠,烧之辟恶气。膏,煎之,亦疗诸疮。胆,主目暗,但才死胆便消,故不可得之。

陈藏器序云:雄鼠脊骨,未长齿多年不生者效。

禹锡云:按孟诜曰:牡鼠,主小儿痫疾。腹大贪食者,可以黄泥裹烧之,细拣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与食之。勿令食着其骨,甚瘦人。又,取腊月新死者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烂,绞去滓,重煎成膏。涂冻疮及折破疮。

《日华子》云:鼠,凉,无毒。治小儿惊痫疾,以油煎令消,入蜡傅汤火疮。生捣罯折伤筋骨。雄鼠粪,头尖硬者是。治痫疾,明目。葱、豉煎服,治劳复。足,烧食,催生。

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除五脏间热,肌中鼠□蒲剥切,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用之当炼,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一名马蛤。生江湖池泽及东海。取无时。

陶隐居云:李云生江汉中,长六七寸,汉间人名为单音善姥音母,亦食其肉,肉似蚌。今人多不识之,大都似今蝏□蒲辛切而非。方用至少。凡此类皆不可多食,而不止 #1 入药。

《衍义》曰:马刀,京师谓之□#2 岸,春夏人不 #3 食,然发风痰,性微冷。顺安军界河中亦出□,大抵与马刀相类,肉颇澹。人作鲊以寄邻近,不能致远。亦发风。此等皆不可多食。今蛤粉皆此等众蛤灰也。

冷,无毒。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漏,血崩带下,压丹石药毒。以黄连末纳之,取汁,点赤眼并暗,良。烂壳粉,饮下,治反胃,痰饮。此即是宝装大者。又云:蚌粉,冷,无毒。治疳,止痢并呕逆。痈肿,醋调傅,兼能制石亭脂。

陈藏器云:据陶云:大蛤乃蚌。按蚌,寒,煮之,主妇人劳损,下血,明目,除湿,止消渴。老蚌含珠,壳堪为粉,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胸间痰饮。生江溪渠渎间。陶云大蛤,误耳。

《食疗》云:蚌,大寒。主大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动冷热气。

《丹房镜源》云:蚌粉制硫黄。

蚺蛇胆蚺音髯

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腹□痛,下部□疮,目肿痛。膏,平,有小毒。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图经》曰:蚺蛇胆,《本经》不载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出晋安,苏恭云出桂、广以南,高、贺等州,今岭南州郡皆有之。此蛇极大,彼土人多食其肉,取其胆及膏为药。

陶隐居云:此蛇出晋安,大者三二围。在地行住不举头者,是真;举头者,非真。形多相似,彼土人以此别之。膏、胆又相乱也。真膏累累如梨豆子相着,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真胆狭长通黑,皮膜极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其伪者并不尔。此物最难得真,真膏多所入药用,亦云:能疗伯牛疾。

《药性论》云:蚺蛇胆,臣。渡岭南,食此脍,瘴毒不侵,世人皆知之。胆,主下部虫,杀小儿五疳。

《食疗》云:胆,主□疮瘘,目肿痛,疳□。肉,主温疫气。可作脍食之。如无此疾及四月勿食之。膏,主皮肤间毒气。小儿疳痢,以胆灌鼻中及下部。

《圣惠方》:治小儿急疳疮。用蚺蛇胆细研,水调傅之。

《杨氏产乳方》:疗温痢久不断,体瘦,昏多睡,坐则闭目,食不下。蚺蛇胆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胆,以意多少饮之,并涂五心并下部。

《朝野会载》云:泉州卢元钦患大风,唯鼻未倒。五月五日取蚺蛇胆,欲进,或云肉可治风,遂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顿觉渐可,百日平复。

蛇蜕音税

味咸,甘,平,无毒。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瘈尺曳切疭子用切,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恶疮,呕咳,明目。火熬之良。一名龙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龙子皮,一名龙子单衣,一名弓皮。生荆州川谷及田野。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畏磁石及酒。

陶隐居云:草中不甚见虺、蝮蜕,惟有长者,多是赤□、黄领辈,其皮不可复识,今往往得耳,皆须完全。石上者亦 #4 佳,烧之甚疗诸恶疮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蛇蜕皮,臣,有毒。能主百鬼魅,兼治痫疟 #5。

陈藏器云:按《本草》蛇蜕,主疟,取正发日,以蜕皮塞人两耳,临发又以手持少许,并服一合盐、醋汁,令吐也。

《日华子》云:治蛊毒,辟恶,止呕逆,治小儿惊悸,客忤,催生。疬疡,白癜风,煎汁傅。入药并炙用。

《食疗》云:蛇蜕皮,主去邪,明目。治小儿一百二十种惊痫,寒热,肠痔,蛊毒,诸 #6□恶疮,安胎。熬用之。

《圣惠方》:治小儿重腭,重龈肿痛。烧末傅之,效。

《千金方》:治诸肿失治,有脓。烧蛇蜕皮,水和,封肿上,即虫出。又方:治恶疮十年不差似癞者。烧全者一条为末,猪脂和傅上,良。

《十全博救方》:治横生难产方。蛇皮一条,瓶子内盐泥固济,存性烧为黑灰。每服二钱,用榆白皮汤调服,立效。

《必效方》:五痔肛脱。以死蛇一枚指大者温用。掘地作坑烧蛇,取有孔板覆坑坐上,虫尽出。

《杜壬方》:治缠喉风,咽中如束,气不通。蛇蜕炙黄,以当归等分,为末,温酒调一钱匕,得吐即愈。

《产书》云:治产不顺,手足先见者。蛇蜕皮,烧作灰,研。面东酒服一钱匕,更以药末傅手足,即顺。

《衍义》曰:蛇蜕,从口翻退出,眼睛亦退,今合眼药多用,取此义也。入药洗净。

白颈蚯蚓

味咸,寒、大寒,无毒。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一名土龙。生平土,三月取。阴乾。

《图经》曰:白颈蚯蚓,生平土,今处处平泽皋壤地中皆有之。白颈是老者耳。三月采,阴乾,一云:须破去土盐之,日乾。方家谓之地龙。治脚风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曾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果得其 #7 效,病既愈,服之不止,至二十余日,而觉烦躁愦乱,但欲饮水不已,遂至委顿。凡攻病用药毒已愈,当便罢服也。其屎呼为蚓蝼,并盐傅疮,可去热毒也。

《药性论》云:蚯蚓,亦可单用,小毒。乾者熬末用之,主蛇伤毒。一名地龙子。

《唐本》注云:《别录》云,盐沾为汁,疗耳聋。盐消蛔,功同蚯蚓。其屎,封狂犬伤毒。出犬毛,神效。

陈藏器云:蚯蚓粪土,疗赤白久热痢,取无沙者,末一升,炒令烟尽,水沃,取半大升,滤去滓,空肚服之。

《日华子》云:蚯蚓,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治传尸,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一名千人踏,即路行人踏杀者。入药烧用。其屎,治蛇、犬咬并热疮,并盐研傅。小儿阴囊忽虚热肿痛,以甘草汁调,轻轻涂之。

禹锡云:按《蜀本》注又云:解射罔毒。

《圣惠方》:治风赤眼。以地龙十条,炙乾为末,夜卧以冷茶调下二钱匕。

《千金方》:治齿龈宣露。蚯蚓屎水和为泥,火烧令极赤,研之如粉。腊月猪脂和傅上,日三,永差。

《斗门方》:小便不通。用蚯蚓,以冷水滤过,浓服半碗,立通。兼大解热疾不知人事,欲死者,服之立效。

《胜金方》:治耳聋立效。以乾地龙入盐,贮在葱尾内,为水点之。

《百一方》:治交接劳复,阴卵肿或缩入腹,腹绞痛,或便绝。蚯蚓数条,绞取汁服之,良。又方:治中蛊毒或吐下血若烂肝。取蚯蚓十四条,以苦酒三升渍之,蚓死,但服其汁。已死者皆可活。

《衍义》曰:白颈蚯蚓,自死者良,然亦应候而鸣。此物有毒。昔有病腹大,夜闻蚯蚓鸣於身,有人教用盐水浸之而愈。崇宁末年,平 #8 州兵士暑月中在倅厅前,跣立厅下,为蚯蚓所中,遂不救。后数日,又有人被其毒,博识者教以先饮盐汤一杯,次以盐汤浸足,乃愈。今入药,当去土了微炙。若治肾脏风下疰病,不可阙也,仍须盐汤送。王荆公所谓稿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者也。

蜘蛛

微寒。主大人、小儿疗。七月七日取其网,疗喜音戏忘。

陶隐居云:蜘蛛类数十种,《尔雅》止载七八种尔,今此用悬网状如鱼罾者,亦名□蟱。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则能吸毒。又以断疟及乾呕霍乱。术家取其网着衣领中辟恶。有赤斑者,俗名络新妇,亦入方术用。余杂种,并不入药。《诗》云:蟏蛸在户。正谓此也。

《唐本》注云:《别录》云:治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又主蛇毒、温疟、霍乱,止呕逆。剑南、山东为此虫啮,疮中出丝,屡有死者。其网缠赘疣,七日消烂,有验矣。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斑蜘蛛,冷,无毒。治疟疾,丁肿。网七夕朝取食,令人巧,去健忘。又云:壁钱虫,平,微毒。治小儿吐逆,止鼻洪并疮。滴汁,傅鼻中及疮上,并傅瘘疮。是壁上作茧蜘蛛也。

《圣惠方》:治瘰疬。无问有头无头。用大蜘蛛五枚,日乾,细研,酥调如面脂,日两度贴之。

《千金方》:治鼠瘘肿核痛,若已有疮口出脓水者。烧蜘蛛二七枚傅,良。

《乘闲方》:治泻多时,脱肛疼痛,黑圣散:大蜘蛛一枚,瓠叶重裹绵系定,合子内烧令黑色存性,取出细研,入黄丹少许,同研。凡有上件疾,即先用白矾、葱、椒煎汤洗浴,拭乾后,将药末掺在软处,帛上将手掌按托入收之,妙。

《孙真人方》:蜈蚣咬。取蜘蛛一枚,咬处安,当自饮毒,蜘蛛死,痛未止,更易生者。

《广利方》:治竭螫人。研蜘蛛汁傅之,差。

《产宝方》:治产后咳逆,经三五日不止,欲死方。煎壁镜窠三五个呷,差。

《衍义》曰: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经》不言用是何种。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篱头、陋巷之间,空中作圆网,大腹、探灰色者。遗尿着人作疮癣。

蠮螉上音噎,下乌红切

味辛,平,无毒。主久聋,咳逆,毒气,出污,疗鼻窒陟栗切。其土房主痈肿,风头。一名土蜂。生熊耳川谷及将坷,或人屋间。

陶隐居云:此类甚多,虽名土蜂,不就土中为窟,谓摙土作房尔。今一种黑色,腰甚细,衔泥於人壁及器物边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其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余枚满中,仍塞口,以拟其子大为粮也。其一种入芦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虫,一名蜾□。《诗》云:螟蛉有子,蜾□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言细腰物无雌,皆取青虫,教祝音咒便变成己子,斯为谬矣。造诗者乃可不详,未审夫子何为因其僻邪。圣人有阙,多皆类此。

《日华子》云:此中有毒。治呕逆,生研,罯竹木刺。入药炒用。

李含光《音义》云:咒变成子,近亦数有见者,非虚言也。

《圣惠方》:治小儿霍乱吐泻方。用此虫窠,微炙为末,以乳汁调下一字,止。

《衍义》曰:蠮螉,诸家所论备矣,然终不敢舍诗之意。尝折窠而视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其色白而微黄,所负虫亦在其中,乃青菜虫,却在子下,不与虫相着。又非叶虫及草上青虫,应是诸虫皆可也。陶隐居所说近之矣。人取此房,研细,醋调,涂蜂趸。

葛上亭长

味辛,微温,有毒。主蛊毒,鬼疰,破淋结,积聚,堕胎。七月取,暴乾。一名斑猫。

《图经》曰:文具芫青条下。

陶隐居云:葛花时取之,身黑而头赤,喻如人着玄衣赤帻,故名亭长。此一虫五变,为疗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月在豆花上,即呼为斑猫;九月、十月欲还地蛰,即呼为地胆。此是伪地胆耳,为疗犹同其类。亭长,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疗诸淋结也。

《唐本》注云:今检本草及古今诸方,未见用王不留行虫者,若尔,则四虫专在一处。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五月、六月葛叶上采取之,形似芫青而苍黑色。凡用斑猫、芫青、亭长之类,当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黄黑,即出,去头、足及翅脚,以乱发裹,悬屋栋上一宿,然后入药用。

蛤蚧

味咸,平,有小毒。主久肺劳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日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不取之。凡采之者,须存其尾,则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谓蛤蚧,盖相似也。

《图经》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蝘蜓之类也。故扬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自呼其名也。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释去。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竿状,伺於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药亦须两用之。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日华子》云:无毒。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又名蛤蟹,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序,以酥炙用,良。

《衍义》曰:蛤蚧,补肺虚劳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晓夕不出 #9。喉中气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各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银石器中慢火煮去#10 半升,滤去滓,临卧微温细细呷,其滓候服尽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若病人久虚不喜水,当递减水。张刑部子皋病极,顾#11 枢密况送此方,遂愈。

蜈蚣

味辛,温,有毒。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圆 #12,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

《图经》曰:蜈蚣,生吴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邓间皆有之。多在土石人家屋壁间,以头、足赤者为胜。七八月取之,黄足者最多。人以火炙令赤当之,不堪用。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陶隐居及苏恭皆以为《庄子》称蝍蛆,甘带。《淮南子》云:腾蛇殆於蝍蛆,并言蝍蛆是此蜈蚣也。

陶隐居云: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於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暴乾之。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非真也。一名蝍蛆。庄周云:蝍蛆,甘带。《淮南子》云:腾蛇游雾,而殆於蝍蛆。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蜈蚣亦喷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

《日华子》云:蜈蚣,治症癖,邪魅,蛇毒,入药炙用。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疮如粟米大是也。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傅两头肉,差。如无生者,乾者亦得。

《衍义》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有中其毒者,以乌鸡屎水调稠,涂咬处,效。大蒜涂之,亦效。复能治丹毒瘤。蜈蚣一条乾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部 #13 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涂之。又畏蛞蝓,不敢过所行之路,触其身则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桑汁、白盐亦效。

水蛭音质

味咸、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又堕胎。一名蚑,一名至掌。生雷泽池泽。五月、六月采,暴乾。

《图经》曰:水蛭,生雷泽池泽,今近处河池中多有之。一名蜞。此有数种:生水中者名水蛭,一名马黄 #14;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名草蛭;生泥中名泥蛭。并能着人及牛、马股经间,啮咂其血,甚者入肉中,产育为害亦大。水蛭有长尺者,用之当以小者为佳。六月采,暴乾。一云采得当以□竹筒盛之,待乾,又用米泔浸经宿,然后出之,暴已。又冬月猪脂煎令黄,乃堪用。乾蛭,当展令长,腹中有子者去之。古法有用水蛭啖疮者,缓急所须,亦不可得。崔知悌令预收养之,以备用。此物极难死,加火炙,经年,得水犹可活也石蛭等并头尖腹粗,不堪入药,误用,则令人目中生烟不已。渐致枯损,不可不辨也。

《药性论》云:水蛭,使。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劳症块。能治血积聚。

陶隐居云:蚑,今复有数种,此用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仍乾为佳。山蚑及诸小者皆不用。楚王食寒菹,所得而吞之,果能去结积,虽曰阴佑,亦是物性兼然。

《日华子》云:畏,石灰。破症结。极难修制,须细锉后,微火炒,令色黄乃熟,不尔,入腹生子为害。

《经验方》:治折伤。用水蛭,新瓦上焙乾,为细末,热酒调下一钱。食顷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将折骨药封,以物夹定,直候至效 #15。

《初虞世方》:治从高坠下及打击内伤,神效。麝香、水蛭各一两,锉碎,炒令烟出,二件研为末。酒调一钱,当下畜血。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衍义》曰:水蛭,陈藏器、《日华子》所说备矣。大者京师又谓之马鳖,腹黄者谓之马蟥,畏盐,然治伤折有功。《经》与《注》皆不言修制,宜子细不可忽也。今人用者皆炒。

斑猫

味辛,寒,有毒。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疥癣,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疟,血积,伤人肌,堕胎。一名龙尾。生河东川谷。八月取,阴乾。马刀为之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

《图经》曰:斑猫,生河东川谷,今处处有之。七月、八月大豆盛时,此虫多在叶上,长五六分,甲 #16 上黄黑斑文,乌腹尖喙,如巴豆大,就叶上采之,阴乾。古方书多有用此,其字或作斑蠡,亦作斑蚝,入药不可令生,生即吐泻人。

《药性论》云:斑猫,使,一名龙苗,有大毒。能治瘰疬,通利水道。

陶隐居云:豆花时取之,身上黄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

《日华子》云:恶豆花。疗淋疾,傅恶疮,瘘烂。入药除翅、足,熟炒用。生即吐泻人。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七月、八月,大豆叶上甲虫,长五六分,黄斑文乌腹者,今所在皆有之。

吴氏云:斑猫,一名斑蚝,一名龙蚝,一名斑菌,一名腃发,一名盘蛩,一名晏青。神农:辛。岐伯:咸。桐君:有毒。扁鹊:甘,有大毒。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

《外台秘要方》:治乾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用斑猫半两,微炒为末,蜜调傅之。

《经验方》:大治大人、小儿瘰疬内消方:斑猫一两,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猫炒,令米焦黄,去米不用,细研,入乾薄荷末四两同研,令匀,以鸡子清丸如绿豆大。空心腊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却每日减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服五丸。

《衍义》曰:斑猫,须糯米中炒米黄为度,妊娠人不可服。为能溃人肉,治淋药中 #17 用,极苦,人尤宜斟酌。下条芫青,其用与此不相远,故附於此。

蛤蜊

冷,无毒。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此物性虽冷,乃与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腹结痛。

初虞世云:疗汤火伤神妙。蛤蜊壳灰火烧研为末,油调涂之。

蚬音显

冷,无毒。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丁疮,下湿气,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丁疮。多食发嗽并冷气,消肾。陈壳,治阴疮,止痢。蚬肉,寒,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取汁服,主消渴,烂壳,温,烧为白灰饮下,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壳陈久,疗胃反及失精。

陈藏器云:小於蛤,黑色,生水泥中,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也。

□□

壳烧作末服之,主痔病。

陈藏器云:□□,一名生进。有毛似蛤,长扁,壳烧作末服之,主野鸡病。人食其肉,无功用也。

车螫

冷,无毒。治酒毒,消渴,酒渴并痈肿。壳,治疮疖肿毒。此 #18 二度,各以醋煅,捣为末。又甘草等分,酒服,以醋调傅肿上,妙。车螫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海中春夏间依约岛溆,常有此气。

《食疗》云:车螫,蝤蝥类也,并不可多食之。

温,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每食了,以饭压之,不尔令人口乾。又云:温中,消食,起阳,味最重,出海中。壳如瓦屋。又云:无毒,益血色。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坏,醋膏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

味甘,温,无毒。补虚,主冷利。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主胸中邪热,烦闷气。与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后不可食,切忌之。

淡菜

温。补五脏,理腰脚气,益阳事,能消食,除腹中冷气,消痃癖气。亦可烧,令汁沸出食之。多食令烦闷目暗,可微利即止。北人多不识,虽形状不典,而甚益人。又云:温,无毒。补虚劳损,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症瘕,腰痛,润毛发,崩中带下。烧一顿令饱,大效。又名壳菜,常时频烧食即苦,不宜人。与少米先煮熟后,除肉内两边锁及毛了,再入萝卜,或紫苏、或冬瓜皮同煮,即更妙。

陈藏器云:东海夫人,味甘,温,无毒。主虚羸劳损,因产瘦瘠,血气结积,腹冷,肠鸣,下痢,腰疼,带下,疝症。久服令人发脱。取肉作臛宜人,发石令肠结。生南海,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少毛,海人亦名淡菜。新注云:此名壳菜,大甘美,南人好食,治劳虚伤惫,精血少者及吐血,妇人带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之,任意。出江湖。

无须及煮色白者,不可食。谨按:小者生水田及沟渠中,有小毒。小儿患赤白游肿,捣碎傅之。鲊内者甚有毒尔。

陈藏器云:食主五野鸡病,小儿患赤白游疹,捣碎傅之。煮熟色正赤,小儿及鸡、狗食之,脚屈不行。江湖中者稍大,煮之色白。陶云白者杀人,非也。海中有大者。已出《拾遗》条中。以热饭盛密器中,作鲊食之,毒人至死。

《食疗》云:平。动风,发疮疥。

蝮蛇胆

味苦,微寒,有毒。主□疮。肉,酿作酒,疗痫疾,诸瘘,心腹痛,下结气,除蛊毒。其腹中吞鼠,有小毒,疗鼠瘘。

陶隐居云:蝮蛇,黄黑色,黄颔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不异於蚖,中人不即疗,多死。蛇类甚众,惟此二种及青蝰为猛,疗之并别有方。蛇皆有足,五月五日取,烧地令热,以酒沃之,置中,足出。术家所用赤连、黄颔,多在人家屋间,吞鼠子、雀雏,见腹中大者,破取,乾之。

《唐本》注云:蛇屎,疗痔瘘,器中养取之。皮灰,疗疔肿,恶疮,骨疽。蜕皮,主身痒、病、疥、癣等。蝮蛇作地色,鼻反,口叉长,身短,头尾相似,大毒,一名蚖蛇,无二种也。山南汉沔间多有之。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形粗短,黄黑如土色,白斑,鼻反者,山南金州、房州、均州皆有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三竟

#1 止:晦明轩本作“正”。

#2□:晦明轩本作“□”。

#3 不:晦明轩本作“多”。

#4 亦:晦明轩本作“弥”。

#5 痫疟:晦明轩本作“喉痹”。

#6 诸:原作“者”,据晦明轩本改。

#7 其:晦明轩本作“奇”。

#8 平:晦明轩本作“陇”。

#9 出:晦明轩本作“止”。

#10 去:晦明轩本作“至”。

#11 顾:晦明轩本作“田”。

#12 圆:晦明轩本作“虫”。

#13 部:原作“步”,据晦明轩本改。

#14 黄:晦明轩本作“蟥”。

#15 效:原作“较”,据晦明轩本改。

#16 甲:原作“黑”,据晦明轩本改。

#17 中:晦明轩本作“多”。

#18 此:晦明轩本作“烧”。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四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虫鱼部下品

田中螺汁

大寒。主目热赤痛,止渴。

《药性论》云:田螺汁,亦可单用。主治肝热,目赤肿痛。取大者七枚,洗净,新汲水养去秽泥,重换水一升浸洗,仍旋取於乾净器中,着少盐花於口上,承取自出者,用点目。逐个如此用了,却放之。

陶隐居云:生水田中及湖渎岸侧,形圆大如梨、橘者,人亦煮食之。煮汁,亦疗热,醒酒,止渴。患眼痛,取真珠并黄连纳其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多差。

《唐本》注云:《别录》云:壳,疗尸疰,心腹痛;又主失精。水渍饮汁,止渴 #1。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田中螺,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急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生浸取汁饮之,止消渴,碎其肉,傅热疮。烂壳烧为灰末服,主反胃。

陈藏器云:在水田中,圆大者是。小小泥有棱名螭螺,亦止渴,不能下水。食之当先米泔浸去泥,此物至难死,有误泥在壁中,三十年犹活,能伏气饮露,唯生穿散而出即死。烂壳烧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日华子云:田螺,冷,无毒。治手足肿及热疮,生研汁傅之。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生水田中,大如桃、李,状类蜗牛而尖长,青黄色,夏月采之。

《食疗》云:大寒。汁饮疗热、醒酒、压丹石。不可常食。

《圣惠方》:治连月饮酒咽喉烂,舌上生疮。水中螺、蚌肉、葱、豉,椒、姜煮,饮汁三两盏,差。

《食医心镜方》:主消渴,饮水日夜不止,口乾,小便数。田中螺五升,水一斗,浸经宿,渴即饮之。每日一度易水换生螺为妙。又方:以水三升,煮取汁,冷即饮之,螺即任吃。

贝子

味咸,平,有毒。主目翳,鬼疰,蛊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除寒热温疰,解肌,散结热。烧用之良。一名贝齿。生东海池泽。

《图经》曰:贝子,生东海池泽,今南海亦有之。贝类之最小者,又若蜗状。《交州记》曰:大贝出日南,如酒杯;小贝,贝齿。善治毒,俱有紫色是也。洁白如鱼齿,故一名贝齿。古人以饰军容服物,今亦稀用,但穿与小儿戏剃头,家以饰鉴带,画家亦或使砑物。采无时。珂亦似此而大,黄黑色,骨白,可以饰马。

《药性论》云:贝子,使。能破五淋,利小便,治伤寒狂热。

陶隐居云:此是今小小贝子,人以饰军容服物者,乃出南海。烧作细屑末,以吹眼中,疗翳食 #2。又真马珂捣末,亦疗盲翳。

《日华子》云:贝齿,良 #3。治翳障并鬼毒,蛊气,下血。又名白贝。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蜗类也,形若鱼,齿洁者良。

《海药》云:云南极多,用为钱货易。主水气浮肿及孩子疳蚀,吐乳。并烧过入药中用。

《圣惠方》:治射罔在诸肉中有毒及漏脯毒。用贝子末,水调半钱服,效。或食面臛毒,亦同用。

《孙真人方》:治食物中毒。取贝子一枚,含,自吐。

《千金方》:点小儿黑花眼翳,涩痛。用贝齿一两烧作灰,研如面,入少龙脑,点之妙。又方:去目翳。贝子十枚,烧灰细筛,取一胡豆大,着翳上,卧如炊一石米久乃灭。瘜肉者加真珠与贝子等分。

《衍义》曰:贝子,今谓之贝齿,亦如紫贝,但长寸余,故曰贝子。色微白,有深紫黑者,治目中翳,烧用。北人用之毡帽上为饰及缀衣,或作蹀躞下垂。

石蚕

味咸,寒,有毒。主五癃,破石淋,堕胎。肉,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生江汉池泽。

《图经》曰:石蚕,生江汉池泽,旧注或以为草根,生石上,似蚕者。或以为生气物,犹如海中蛎蛤辈。又《本经》云:一名沙虱。沙虱自是水中细虫,都无定论。《蜀本草》注云:此虫所在水石间有之,人取以为钩饵。马胡 #4 石间出此最多。彼人亦好啖之,云味咸、小辛。今此类川、广中多有之。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常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焙乾。主走疰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口以。

《唐本》注云:石蚕,形似蚕,细小有角节,青黑色。生江汉侧石穴中,坡陇间亦有,北人不多用,采者遂绝尔。今陇州采送之。

《衍义》曰:石蚕,谓之为草则缪矣。《经》言肉解结气,《注》中更辨不定此物在处。有附生水中石上,作丝茧如钗股,长寸许,以蔽其身,色如泥,蚕在其中,此所以谓之石蚕也。今方家用者绝稀,此亦水中虫耳,山河中多。

雀瓮

味甘,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汉中,采蒸之,生树枝间,蛅音髯蟖音斯房也。八月取。

《图经》曰:雀瓮,蛅蟖房也。生汉中木枝上、今处处有之。蛅蟖,蚝虫也,亦曰蛓。毛虫,好在石榴木上,似蚕而短,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渐坚硬,正如雀卵,故名之。一名雀痈,痈、瓮声近耳,其子在瓮中作蛹,如蚕之在茧也。久而作蛾出,枝间叶上放子如蚕子,复扁 #5 虫。旧注以瓮为虫卵,非也。

陶隐居云:蛅蟖,蚝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俗为蚝虫,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雀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蚝,一作蛓七吏切。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雀好食之,俗谓之雀儿饭瓮。

《日华子》云:蛓,毛虫窠,有毒。

《衍义》曰:雀瓮,多在棘枝上,又名棘刚子。研其间虫汁,灌小儿,治惊痫。

白花蛇

味甘、咸,温,有毒。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月、十月采捕之,火乾。

《图经》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其文作方胜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断之。补养既愈,或作木脚续之,亦不妨行。九月、十月采捕之,火乾。治风速於诸蛇。然有大毒,头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只用中断。乾者以酒浸,去皮骨,炙过收之,不复蛀坏。

雷公云:凡使,即云治风。元何治风?缘蛇性窜,即令引药至於有风疾处,因定号之为使。凡一切蛇,须认取雄雌及州土。有蕲州乌蛇,只重三分至一两者妙。头尾全,眼不合,如活,头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已来,头尾相对,使之入神 #6。后#7 处若得此样蛇,多留供进,重二两三分者,不居别处。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花蛇,君。主治肺风鼻塞,身生白癜风,疬疡斑点及浮风瘾 Z。

《太平广记》曰:赵延禧云:遭恶蛇所螫处,贴蛇皮,便於其上炙之,引去毒气,即止。

《衍义》曰:白花蛇,诸蛇鼻向下,独此蛇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用之去头、尾,换酒浸三日,弃酒不用,火炙,仍尽去皮、骨。此物毒甚,不可不防也。

乌蛇

无毒。主诸风瘙瘾 Z,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是其类。生商洛山。

《图经》曰:乌蛇,生商洛山左 #8,蕲州、黄州山中有之。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至善,不噬物。多在芦丛中嗅其花气,亦乘南风而及#9。最难采补,多於芦枝上得之。至枯死而眼不陷,称之重三分至一两者为上,粗大者转重,力弥减也。又头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以来,头尾相对,用之入神,此极难得也。作伪者,用它蛇生熏之至黑,亦能乱真,但眼不光为异耳。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乌蛇,君,味甘,平,有小毒。能治热毒风,皮肌生疮,眉髭脱落,瘑痒疥等。

《朝野佥载》曰: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坠酒罂中,病人不知,饮酒渐差。罂底尚有蛇骨,方知其由也。

《圣惠方》:治面上疮及~,易容方:用乌蛇二两,烧灰末,以腊月猪脂调传之。

《千金方》:治耳聋。以绵裹蛇膏塞耳中,神效。

《衍义》曰:乌蛇,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有身长一丈余者,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尝於顺安军塘乐 #10 堤上,见一乌蛇,长一丈余,有鼠狼啮蛇头,曳之而去,是亦相畏伏尔。市者多伪以它蛇熏黑色货之,不可不察也。乌蛇脊高,世谓之剑脊乌稍。

蜣螂

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瘈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阳音羊。手足端寒,肢满贲豚。一名蛣音喆蜣音羌。火熬之良。生长沙池泽。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畏羊角、石膏。

《图经》曰:蜣螂,生长沙池泽,今处处有之。其类又 #11 多,取其大者。又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用之最佳。五月五日取,蒸而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小儿疳虫方多用之。蜣螂心,主丁疮。而《本经》不着。唐˙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丁疮,凡十四日,日益笃,善药傅之皆莫能知,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验。

《药性论》云:蜣螂,使,主治小儿疳虫蚀。

陶隐居云:《庄子》云:蛣蜣之智,在於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推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

《唐本》注云:《别录》云:捣为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差。

《日华子》云:能堕胎,治疰忤,和乾姜傅恶疮,出箭头,其粪窒痔瘘出虫。入药去足炒用。

葛洪《肘后方》:主箭镞入骨不可拔者,微熬巴豆与蜣螂并研匀,涂所伤处,斯须痛定必微痒,且忍之,待及痒不可忍,便撼动箭镞拔之立出。

《圣惠方》:治一切恶疮及沙虱弓 #12 弩,恶疽,并治之。将蜣螂十枚,端午日收乾者佳。杵末油调傅之。

《外台秘要方》:治疬疡风。取涂中死蜣螂杵烂之,当揩令热,封之,一宿差。

《子母秘录方》:小儿大肠头得恶疮痈热识者 #13。取蜣螂用,绞取汁,傅其上。又方:治小儿重舌。烧蜣螂末,和唾傅舌上。

《刘涓子方》:治鼠瘘。死蜣螂烧作灰为末,苦酒和傅之,数过即愈,先以盐汤洗。

《衍义》曰: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为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一种小者,身黑暗,昼方飞出,夜不出。今当用胡蜣螂,其小者研三十枚,以水灌牛马,治胀结,绝佳。狐遇而必尽食之。

五灵脂

味甘,温,无毒。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出北地,此是寒号虫粪也。

《图经》曰:五灵脂,出北地,今惟河东州郡有之。云是寒号虫粪,色黑如铁,采无时。然多夹沙石,绝难修治。若用之,先以酒研飞炼,令去沙石,乃佳。治伤冷积聚及小儿、女子方中多用之。今医治产妇血晕昏迷,上冲闷绝,不知人事者。五灵脂二两,一半炒熟,一半生用,捣为细末,每服一钱,温熟水调下。如口噤者,以物斡 #14 开口灌之,入喉即愈,谓之独胜散。又治血崩不止。五灵脂十两,捣为细末,以水五大盏,煎至三盏,去滓澄清,再煎为膏,入神曲末二两,合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服便止。诸方用之及#15 多。

禹锡云:今据号 #16 虫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所以不入禽部。

《经验方》:治丈夫、妇人吐逆,连日不止,粥食汤药不能下者,可以应用此候 #17 效。摩丸,五灵脂不夹土石,拣精好者,不计多少,捣为细末,研狗胆汁和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煎热生姜、酒,摩令及#18 细,更以少生姜、酒化以汤,汤药令极热,须是先做下粥,温热得所,左手与患人药吃,不得漱口,右手急将粥与患人吃,不令太多。

《经效方》:治妇人心痛,血气刺不可忍,失笑散:五灵脂净好者,蒲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好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盏同煎至七分,热服,立效。又方:治妇人经血不止。五灵脂末,炒令过熟,出尽烟气。每服大两钱,用当归两片,酒一中盏,与药末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连三五服效。

《衍义》曰:五灵脂,行经血有功,不能生血。常有人病眼中翳,往来不定,如此乃是血所病也。盖心生血,肝藏血,肝受血则能视,目病不治血为背理。此物入肝最速。一法,五灵脂二两,没药一两,乳香半两,川乌头一两半,炮去皮,同为末,滴水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生姜温酒磨服,治风冷气血闭,手足身体疼痛,冷麻。又有人被毒蛇所伤,良久之间已昏困,有老僧以酒调药二钱灌之,遂苏。及以药滓涂咬处,良久,复灌二钱,其毒皆去。问之,乃五灵脂一两,雄黄半两,同为末,止此耳。后有中毒者用之,无不验。此药虽不 #19 甚贵,然亦多有伪者。

味甘、辛,有毒。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涩,手足抽掣。形紧小者良。出青州者良。

《图经》曰:按旧 #20 蝎,旧不着所出州土,注云出青州者良,今京东#21 西及河、陕#22 州郡皆有之。采无时。用之欲紧小者。今人捕得,皆火逼乾死收之。方书谓之蛜蜥。陶隐居《集验方》云:蝎有雌雄,雄者螫人痛止在一处,雌者痛牵诸处。若是雄者,用井泥傅之,温则易。雌者当用瓦屋沟下泥傅之。治中风抽掣手足,及小儿惊搐方,多用蝎。《箧中方》治小儿风痫,取蝎五枚,以一大石榴割头,去子,作瓮子样,内蝎其中,以头盖之,纸根#23 和黄泥封裹,以微火炙乾,渐加火烧令通赤,良久去火,待冷去泥,取中焦黑者细研。乳汁调半钱匕,灌之便#24 定。儿#25 稍大,则以防风汤调服之。

禹锡云:按《蜀本》云:蝎,紧小者名蛜蜥。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鼠负虫巨者,多化为蝎。蝎子多负於背,尝见一蝎负十余子,子色犹白,才如稻粒。陈州古仓有蝎,形如钱,螫人必死。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有之,俗呼为主簿虫。蝎常为蜗所食,先以迹规之不复去。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

《经验方》:治小儿惊风。用蝎一个,不失头尾,薄荷四叶裹合,火上炙令薄荷焦,同碾为末,作四服,汤下。大人风涎只一服。

《杜壬方》:治耳聋。因肾虚所致,十年内一服愈。蝎,至小者四十九枚,生姜如蝎大四十九片,二物铜器内,炒至生 #26 姜乾为度,为末。并作一服,初夜温酒下,至三更尽,尽量饮酒至醉,不妨。次日即效。

《衍义》曰: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稍者,稍力尤功。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慢火逼,或烈日中煦,蝎渴热时,乃与青泥食之,既满腹,以火逼杀之,故其色多赤,欲其体重而售之故也。医家用之,皆悉去土。

蝼蛄上音娄,下音姑

味咸,寒,无毒。主产难,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一名蟪蛄,一名天蝼,一名螜音斛。生东城平泽,夜出者良,夏至取,暴乾。

《图经》曰:蝼蛄,生东城平泽,今处处有之。穴地粪壤中而生,夜则出求食,人夜行忽见出,多打杀之,言其为鬼所使也。夏至后取,暴乾,以夜出者良。其自腰以前甚涩,主止大小便,或云止小便。自腰以后甚利,主下大小便。若出拔刺,多用其脑,此一名螜。《尔雅》云:螜,天蝼。《夏小正》篇云:三月螜则鸣是也。《广雅》云:一名硕鼠,《易》晋如硕鼠。孔颖达《正义》云:有五能而不能成技之虫也。又引蔡邕《劝学篇》云:硕鼠五能不成一技术。注云: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免人。《荀子》云:梧鼠五技而穷。并为此蝼蛄也。今方家治石淋导水,用蝼蛄一 #27 枚,盐二两,同於新瓦上铺盖焙乾,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之即愈。

陶隐居云:以自出者,其自腰以前甚涩,主止大小便。从腰以后甚利,主下大小便。若出拔刺,多用其脑。此物颇叶神鬼,昔人狱中得其蟪力者。今人夜忽见出,多打杀之,言为鬼所使也。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尔雅》曰:螜,天蝼是也。《图经》云:夏至取,今所在有。

《日华子》云:冷,有毒。治恶疮水肿,头面肿,入药炒用之。

雷公云:味咸,无毒。

《圣惠方》:十种水病,肿满喘促不得卧。蝼蛄五枚,乾为末。食前汤调半钱匕至一钱,小便通,效。

《外台秘要方》:治鲠。蝼蛄脑一物吞,亦治刺不出,傅之,刺即出。

孙真人:治箭镞在咽喉,胸膈及针刺不出。以蝼蛄捣取汁滴上,三五度箭头自出。

《衍义》曰:蝼蛄,此虫当立夏后,至夜则鸣,《月令》谓之蝼蝈鸣者是矣。其声如蚯蚓,此乃是五技而无一长者。

鲮鲤甲

微寒。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图经》曰:鲮鲤甲,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湖岭及金、商、均、房间深山大谷中皆有之。似□而短小,色黑,又似鲤鱼而有四足,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开鳞如死,令蚁入中,蚁满便闭而入水,蚁皆浮出,因接而食之,故主蚁瘘为最。亦主恶疮疥癞,烧其甲,末,傅之。杨炎《南行方》主山瘴疟,有鲮鲤甲汤。今人谓之穿山甲,近医亦用烧灰,与少肉豆蔻末,饮调下,疗肠痔疾。又治人奶疼痛不可忍,用穿山甲炙黄,木通各一两,自然铜半两,主用三味捣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不计时候。

《药性论》云:鲮鲤甲,使,有大毒。治山瘴疟,恶疮,烧傅之。

陶隐居云:其形似□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能陆能水。出岸开鳞甲,伏如死,令蚁入中,忽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於是食之。故主蚁瘘,方用亦稀,惟疗疮癞及诸疰疾尔。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生深山大谷中,金、房、均等州皆有之。

《日华子》云:凉,有毒。治小儿惊邪,妇人鬼魅悲泣及痔漏,恶疮,疥癣。

《千金翼方》:治蚁漏。取鲮鲤甲二七枚,末,猪膏和傅之。

《简要济众方》:治产后血气上冲心成血晕。穿山甲一两,童子小便浸一宿,取出慢火炙令黄,为末。每服一钱,狗胆少许,热酒调下,非时服之。

《外台秘要方》:《肘后》治蚁入耳。烧鳞鲤甲末,以水调灌之,即出。

《衍义》曰:鲮鲤甲,穴山而居,亦能水。烧一两存性,肉豆蔻仁三个,同为末,米饮调二钱,服,治气痔,脓血;甚者加猬皮一两,烧入,中病即已,不必尽剂。

芫青

味辛,微温,有毒。主蛊毒,风疰,鬼疰,堕胎。三月取,暴乾。

《图经》曰:芫青,《本经》不载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其形颇与斑猫相类,但纯青绿色,背上一道黄文,尖喙。三四月芫花发时乃生,多就花上采之,暴乾。凡用斑猫、芫青、亭长之类,当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黄黑,即为熟,便出之。去头、足及翅翼,更以乱发裹之,挂屋东荣一宿,然后用之,则去毒矣。

陶隐居云:芫花时取之,青黑色,亦疗鼠瘘。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形大小如斑猫,纯青绿色,今出宁州。

雷公云:芫青、斑猫、亭长、赤头等四件,其 #28 样各不同,所居、所食、所效各不同。其芫青觜尖,背上有一画黄。斑猫背上一画黄,一画黑,觜尖处小点赤,在豆叶上居,食豆叶汁。亭长形黑黄,在蔓叶上居,食蔓胶汁。赤头,额上有大红一点,身黑。用各有#29 处。凡修事芫青、斑猫、亭长、赤头并用糯米、小麻子相拌同炒,待米黄黑出,去麻子等,去两翅、足并头,用血余裹,悬於东墙角上一夜,至明取用。

鼃音蛙

味甘,寒,无毒。主小儿赤气,肌疮,脐伤,止痛,气不足。一名长股。生水中,取无时。

《图经》曰:鼃,《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云生水中,今处处有之。似虾蟆而背青绿色,俗谓之青鼃。外有背作黄文者,人谓之金钱鼃。陶隐居云:蜂、蚁、鼃、蝉,其类最多,大腹而脊青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即《尔雅》所谓在水曰鼃 #30 者是也。黑色者,南人呼为蛤子,食之至美,即今所谓之蛤,亦名水鸡是也。闽、蜀、浙东人以为珍候。彼人云食之补虚损,尤宜产妇,即此也。

陶隐居云:凡蜂、蚁、鼃、蝉,其类最多。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又一种黑色,南人名为蛉 #31 子,食之至美。又一种小#32 形善鸣唤,名鼃子,此则是也。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虾蟆属也,居陆地,青脊善鸣,声作鼃者是。

《日华子》云:青鼃,性冷,治小儿热 #33,背有黄路者;名金线。杀尸疰病虫,去劳劣,解热毒,身青绿者是也。

《千金方》:主小儿赤气。

《衍义》曰:鼃,其色青,腹细嘴尖,后肱长,故善跃。大其声则曰蛙,小其声则曰蛤,《月令》所谓雀入大水化为蛤者也。唐˙韩退之诗一夜青蛙啼到晓者是。此食之性平,解劳热。

蜻蛉上音青,下音零

微寒。强阴,止 #34 精。

《图经》曰:蜻蛉,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所在水际多有之。此有数种,当用青色大眼者为良。其余红 #35 赤及黑色者不入用。俗间正名蜻蜓,而不甚须也。道家则多用之。

陶隐居云:此有五六种,今用青色大眼者,一名诸乘,俗呼胡蜊,道家用以止精。眼可化为青珠。其余黄细及黑者,不入药用,一名蜻蜓。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蜻蜓六足四翼,好飞溪渠侧。

《日华子》云:蜻蜓,凉,无毒。壮阳,暖水脏。入药去翼足,炒用良。

《衍义》曰:蜻蛉,其中一种最大,京师名为马大头者是,身绿色,雌者腰间一遭碧色。用则当用雄者,陶隐居以谓青色大眼。一类之中,元无青者,眼一类皆大。此物生化於水中,故多飞水上。唐˙杜甫云:点水蜻蜓款款飞。

鼠妇

味酸,温、微寒,无毒。主气癃,不得小便,痫痓,寒热,利水道。妇人月闭,血瘕,一名负燔 #36 音烦,一名□音伊蝛音威,一名蜲□。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五月五日取。

《图经》曰:鼠妇,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今处处有之。多在下湿处瓮器底及土坎中,常惹着鼠背,故名鼠负。今作妇字,谬耳。《尔雅》云:蟠鼠,鼠负。郭璞云:瓮器底虫 #37。又云:□蝛,蜲□。《诗˙东山》云:□蝛在室。郑笺云:此物家无人则生。然《本经》亦有此名,是今人所谓湿生虫者也。五月五日取。古方有用者,张仲景主久疟,大鳖甲丸中使之,以其主寒热也。

陶隐居云:一名鼠负,言鼠多在坎中,背则负之,今作妇字,如似乖理。又一名鼠姑。

《日华子》云:鼠妇虫,有毒。通 #38 小便,能堕胎。

《千金方》:治产后小便不利。鼠妇七枚,一味熬为屑,作一服,酒调下。

《衍义》曰:鼠妇,此湿生虫也,多足,其色如蚓,背有横纹蹙起,大者长三四分,在处有之,砖甃及下湿处多,用处绝少。

衣鱼

味咸,温,无毒。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儿中风项强上声也背起,摩之。又疗淋,堕胎,涂疮灭瘢。一名白鱼,一名蟫音谈。生咸阳平泽。

《图经》曰:衣鱼,生咸阳平泽,今处处有之。衣中乃少,而多在书卷中。《尔雅》所谓蟫潭,寻两音,白鱼。郭璞云:衣、书中虫,一名蛃鱼是也。段成式云:补阙张周 #39 见壁上瓜子化为白鱼,因知《列子》朽瓜为鱼之言不虚也。古方主小儿淋闭,取以摩脐及小腹,溺即通。又合鹰屎、僵蚕同傅疮瘢即灭。今人谓之壁鱼,俗传壁鱼入道经函中,因蠹食神仙字,则身有五色,人能得而吞之,可致神仙。唐˙张汤之少子,惑其说,乃多书神仙字,碎剪置瓶中,取壁鱼投之,冀其蠹食而不能得,遂致心疾。蛃音丙。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衣中白鱼,以 #40 有毒,利小便。

《千金方》:治沙石草落目中,咪,不出。白鱼以乳汁和,注目中。

《外台秘要方》:主眼翳。白鱼末,注少许於翳中。

《孙真人方》:卒患偏风,口喎语涩。取白鱼摩耳下。喎向左摩右,向右摩左,正即止。

《子母秘录方》:治妇人无故遗血溺。衣中白鱼三十个,纳阴中。

《衍义》曰:衣鱼,多在故书中,久不动,帛中或有之,不若故纸中也。身有厚粉,手搐之则落,亦啮毳衣,用处亦少。其形稍似鱼,其尾又分二歧,世用以灭瘢痕。

甲香

味咸,平,无毒。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生南海。

《图经》曰:甲香,生南海,今岭外、闽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海蠡之掩也。《南州异物志》曰:甲香,大者如瓯面,前边直搀长数寸,围壳疽□有刺。其掩杂众香烧之使益芳,独烧则臭。一名流螺。诸螺之中,流最厚味是也。其蠡大如小拳,青黄色,长四五寸。人亦啖其肉。今医方稀用。蠡音螺。

《唐本》注云:蠡大如小拳,青黄色,长四五寸,取□烧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啖,亦无损益也。

《海药》云:和气清神,主腹 #41 风瘘痔。陈氏云:主#42 甲疽,瘘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嚵疮。甲煎,口脂用也。《广州记》云:南人常食,若龟鳖之类。又有小甲香,若螺子状。取其蒂而修成也。

《衍义》曰:甲香,善能管香烟,与沉、檀、龙、麝用之,甚佳。

金蛇

无毒。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差为度。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身作金色,照日有光。亦有银蛇,解银药毒。人中金毒,候之法,合瞑取银口中含,至晓银变为金色者是也。令人肉作鸡脚裂。生宾、澄州。

《图经》曰:金蛇,出宾州。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体作金色,照日有光、能解金毒。亦有银蛇,解银五毒。今不见有捕得者,而信州上饶县灵山乡出一种蛇,酷似此,彼人呼为金星地鳝,冬月收捕之,亦能解众毒,止泻泄及邪热。

马陆

味辛,温,有毒。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息肉,恶疮,白秃,疗寒热痞结,胁下满。一名百足,一名马轴。生玄菟川谷。

陶隐居云:李云此虫形长五六寸,状如大蛩,夏月登树鸣,冬则蛰,今人呼为飞蚿虫也,恐不必是马陆尔。今有一细黄虫,状如蜈蚣而甚长,俗名土虫,鸡食之醉闷亦至死。书云: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此虫足甚多,寸寸断便寸行,或欲相似,方家既不复用,市人亦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

《唐本》注云:此虫大如细笔管,长三四寸,斑色,一如蚰蜓,襄阳人名为马蚿,亦呼马轴,亦名刀环虫,以其死侧卧,状如刀环也。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衍义》曰:马陆,即今百节虫也,身如槎节,节有细蹙纹,起紫黑色,光润,百足。死则侧卧状如刀环也,长二三寸,尤者粗如小指。西京上阳宫及内城砖墙中甚多,入药至鲜。

地胆

味辛,寒,有毒。主鬼疰,寒热,鼠瘘,恶疮,死肌,破症瘕,堕胎,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一名阮青,一名蛙 #43 乌娲切。生汶山川谷,八月取。恶甘草。

《药性论》云:地胆,能宣出瘰疬根,从小便出,上亦吐之。治鼻塞。

陶隐居云:真者出梁州,状如大马蚁,有翼,伪者即斑猫所化,状如大豆,大都疗体略同,必不能得真尔,此亦可用,故有蚖青之名。蚖字乃异,恐是相承误矣。

《唐本》注云:形如大马蚁者,今见出邠州者是也。状如大豆者,未见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草菜上取之,形倍黑色,芫青所化也。

味咸,平,无毒。主目中翳,断血,生肌。贝类也,大如鳆,皮黄黑而骨白,以为马饰。生南海,取无时。

《海药》云:谨按《名医别录》云:生南海,白如蚌。主消翳膜及筋弩肉,并刮点之。此外无诸要用也。

雷公云:要冬采得色白腻 #44 者,并有白旋水纹。勿令见火,立无用处。夫用,以铜刀刮作末子,细研,用重绢罗筛过后,研千余下用。此物不入妇人药中用。

萤火

味辛,微温,无毒。主明目,小儿火疮,伤热气,蛊毒,鬼疰,通神精。一名夜光,一名放光,一名照耀上以入切,下以灼切,一名即照音照。生阶地池泽。七月七日取,阴乾。

陶隐居云:此是腐草及烂竹根所化,初犹未如虫,腹下已有光,数日便变而能飞。方卫家捕取纳酒中令死,乃乾之,俗药用之亦稀。

海螺

《百一》云:治目痛累年,或三四十年方。取生螺一枚,洗之,内燥抹螺口开,以黄连一枚,纳螺口中,令其螺饮黄连汁,以绵注取汁,着眦中。

孙真人:合菜食,治心痛。

海月

味辛,平,无毒。主消渴下气,令人能食,利五脏。

独脚蜂

所用同前。似小蜂,黑色,一足。连树根不得去,不能动摇,五月采取,出岭南。又有独脚蚁,功用同蜂。亦连树根,不 #45 能动摇,出岭南。

飞生虫

无毒。令人易产,取角,临时执之。亦得可烧末服少许,虫如啮发,头上有角。

两头蛇

见之令人不吉。大如指,一头无目无口,二头俱能行。出会稽,人云是越王弩弦。昔孙叔敖埋之,恐后人见之,将必死也。人见蛇足,亦云不佳。蛇以桑薪烧之,则足出见,无可怪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四竟

#1 渴:原作“湿”,据晦明轩本改。

#2 食:晦明轩本作“良”。

#3 良:晦明轩本作“凉”。

#4 胡:晦明轩本作“湖”。

#5 扁:晦明轩本作“为”。

#6 神:晦明轩本作“药”。

#7 后:晦明轩本作“彼”。

#8 左:晦明轩本作“今”,属下读。

#9 及:晦明轩本作“吸”。

#10 乐:晦明轩本作“泺”。

#11 又:晦明轩本作“极”。

#12 弓:晦明轩本作“水”。

#13 小儿大肠头得恶疮痈热议者:晦明轩本作“小儿大人忽得恶疮未辨识者”。

#14 斡:原作“乾”,据晦明轩本改。

#15 及:晦明轩本作“极”。

#16 号:晦明轩本“号”上有“寒”字。

#17 候:晦明轩本作“得”。

#18 及:晦明轩本作“极”。

#19 不: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0 按旧:晦明轩本无此二字。

#21 东:原作“木”,据晦明轩本改。

#22 陕:原作“夹”,据晦明轩本改。

#23 根:晦明轩本作“筋”。

#24 便:原作“更”,据晦明轩本改。

#25 儿:原作“与”,据晦明轩本改。

#26 生:原作“柱”,据晦明轩本改。

#27 一:晦明轩本作“七”。

#28 其:原作“一”,据晦明轩本改。

#29 有:晦明轩本“有”下有“长”字。

#30 鼃:原作“蛙”,据晦明轩本改。

#31 蛉:晦明轩本作“蛤”。

#32 小: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33 热:晦明轩本“热”下有“疮”字。

#34 止: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35 红:晦明轩本作“黄”。

#36 燔:晦明轩本作“蟠”。

#37 虫: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38 通: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9 周:晦明轩本“周”下有“封”字。

#40 以:晦明轩本作“使”,独字为句。

#41 腹:晦明轩本作“肠”。

#42 主:原作“至”,据晦明轩本政。

#43 蛙:晦明轩本“蛙”上有“青”字。

#44 腻: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45 不:晦明轩本作“下”,属上读。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五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果部上品

豆蔻

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

《图经》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暴乾者,煎汤服之,极能除冷气,止霍乱,消酒食毒,甚佳。

《药性论》云:草豆蔻,可单用,能主一切冷气。

陶隐居云:味辛烈者为好,甚香,可常含之。其五和糁中物皆宜人。廉姜,最温中下气;益智,热;枸橼,温;甘蕉、麂目并小冷尔。糁,素感切。枸,音矩。橼,音沿。麂,音几。

《唐本》注云: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赤似杜若。枸橼,性冷,陶云温,误尔。

今注:此草豆蔻也,下气止霍乱。

《日华子》云:豆蔻花,热,无毒。下气,止呕逆,除霍乱,调中补胃气。消酒毒。又云:山姜花,暖,无毒。调中下气,消食,杀酒毒。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杜若。春花在 #1 穗端,如#2 芙蓉,四房,生於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今苑中亦种之。

《海药》云: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乾之。味近苦而有甘。

《千金方》:治心腹胀满,短气。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姜汤下半钱。

《衍义》曰:豆蔻,草豆蔻也,味极辛,微香。此是对肉豆蔻而名之。若作果,则味不和。不知前人之意,编入果部,有何意义?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花性热,淹置京师,然味不甚美,微苦。必为能消酒毒,故为果。花乾则色淡紫。

藕实茎

味甘,平、寒,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丹,一名莲。生汝南池泽。八月采。

《图经》曰:藕实茎,生汝南池泽,今处处有之。生水中,其叶名荷。谨按:《尔雅》及陆机疏谓:荷为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加遐二音或作葭;其本蔤,茎下白蒻在泥中者;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其实莲,上谓房也;其根藕。凡此数物,今人皆以中药。藕,生食其茎,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及解酒食毒。花,镇心,益颜色,入香尤佳。荷叶,止渴,杀蕈毒。今妇人药多用荷叶者。叶中蒂,谓之荷鼻。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实,主益气。其的至秋表皮黑而沉水者,谓之石莲。陆机云:可磨为饭,如粟饭,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医人炒末以止痢,治腰痛。又治哕逆,以实人六枚,炒赤黄色,研末,冷热水半盏,和服,便止。惟苦薏不可食,能令人霍乱。大抵功用主血多效。蒻音若。

《药性论》云:藕汁亦单用,味甘,能消瘀血不散。既 #3 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陶隐居云:此即今莲子,八月、九月取坚黑者,乾捣破之。花及根并入神仙用。今云茎,恐即是根,不尔不应言甘也。宋帝时,大官作血,庖人削藉皮误落血中,遂皆散不凝,医用藕疗血多效。

《唐本》注云:《别录》云:藕,主热渴,散血,生肌。久服令人心喜。

陈藏器云:荷鼻,味苦,平,无毒。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血痢,煮服之。即荷叶蒂。又叶及房,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郑玄云:芙蕖茎曰荷。的中薏,食之令人霍乱。

陈士良云:莲子心,生取为末,以米饮调下三钱,疗血、渴疾。产后渴疾,服之立愈。

《日华子》云:藕,温。止霍乱,开胃消食,除烦止闷,口乾渴疾。止怒,令人喜。产后血闷,生研服亦不妨,可及金疮并伤却 #4,止暴痛。蒸煮食,大开胃。节,冷。解热毒,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黄生研汁,热酒并小便服,并得。又云:莲子,温,并石莲。益气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治泄精,安心,多食令人喜,又名莲的。莲子心,止霍乱。又云:荷叶,止渴,落胞,杀蕈毒,并产后口乾,心肺燥,烦闷,入药炙用之。又云:莲花,暖,无毒。镇心,轻身,益色,驻颜。入香甚妙。忌地黄、蒜。

孟诜云:藕,生食之,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其产后忌生冷惟藕不同生冷,为能破血故也。又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与蜜伺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亦可休粮。仙有贮石莲子及乾藕经千年者,食之至精矣。又云:莲子,性寒,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血气。生食微动气,蒸食之良。又熟去心,为末,蜡蜜和丸。日服三十丸,令人不饥。此方仙家用尔。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此生水中。叶名荷,圆径尺余。《尔雅》云: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是也。《尔雅》释曰: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叶也。的,莲实也。薏,中心也。郭云:蔤,下 #5 白蒻在泥中者。今江东人呼荷叶#6 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蜀人以藕为茄,或用其母为华名,或用根子为母叶号。此#7 皆名相错,习俗传误,失其正体也。陆机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故俚语云苦如薏,是也。

孙真人云:莲子不去心食,成霍乱。

《食医心镜》云:藕实,味甘,平,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令人欢心,止渴去热,轻身耐老,不饥延年。其根止热渴,破留血,生肌。久服令人悦泽矣。

《圣惠方》:治时气烦渴。用生藕汁一半 #8 盏,入生蜜一合,令匀,分为二服。又方:治扑打坠损,恶血攻心,闷乱疼痛。以火乾荷叶五斤,烧令烟尽,细研。食前以童子热小便一小盏,调三钱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坠马,积血心腹,唾血无数。乾花 #9 根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经验后方》:主吐血咯血。以荷叶焙乾为末,米汤下二钱匕。

《梅师方》:治产后余血不尽,奔上冲心,烦闷腹痛。以生藕汁一 #10 升饮之。

《救急方》:治产后血不尽,疼闷心痛。荷叶熬令香,为末,煎水下方寸匕。

《集验方》:治漆疮。取莲叶乾者一斤,水一斗,煮取二 #11 升,洗疮上,日再,即差。

《衍义》曰:藕实,就蓬中乾者为石莲子,取其肉,於砂盆中乾,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为末,少入龙脑为汤点,宁心志,清神。然亦有粉红千叶、白千叶者,皆不实。如此是有四等也。其根惟白莲为佳。今禁中又生碧莲,亦一瑞也。

橘柚

味辛,温,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轻身长年。一名橘皮。生南山川谷,生江南。十月采。

《图经》曰: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於茎间。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实,至冬而黄熟,乃可啖。旧说小者为橘,大者为柚。又云:柚似橙而实酢,大於橘。孔安国注《尚书》:厥包橘柚。郭璞注《尔雅》柚条皆如此 #12 说。又闽中、岭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黄白色而大;襄、唐间柚,色青黄而实小。皆味酸,皮厚,不堪入药。

陶隐居云:此是说其皮功尔。以东橘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疗气,乃言胜橘。北人亦用之,并以陈者为良。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恐非益也。今此虽用皮,既是果类,所以犹宜相从。柚子皮乃可服,而不复入药。用此应亦下气。

《唐本》注云: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按《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郭璞云:柚似橙,而大於橙。孔安国云:大曰柚,小日橘,皆为甘酸。

今注:自木部今移入此。

陈藏器云:橘、柚本功外,中实冷。酸者聚痰,甜者润肺。皮堪入药,子非宜人。其类有朱柑、乳柑、黄柑、石柑、沙柑。橘类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黄淡子。此辈皮皆去气调中,实总堪食。就中以乳柑为上。《本经》合入果部,宜加实字,入木部非也。岭南有柚,大如冬瓜。

《日华子》云:橘,味甘、酸。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又云: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又云:核,治腰痛,膀胱气,肾疼 #13,炒去壳,酒服,良。橘囊上筋膜,治渴及吐酒。炒,煎汤饮,甚验也。又云:柚子,无毒。治妊孕人吃食少并口淡,去胃中恶气,消食,去肠胃气。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橘皮,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孟诜云:橘,止泄痢。食之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下气不如皮。穰不可多食,止气。性虽温,止渴。又,乾皮一斤,捣为末,蜜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气。又,取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加少蜜为丸。每日食前饮下三十丸,下腹脏间虚冷气。脚气冲心,心下结硬 #14,悉主之。

《食医心镜》云:主胸中伏热,下气消痰,化食。橘皮半两,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肘后方》:治卒失声,声咽不出。橘皮五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经验后方》:治膈下冷气及酒食饱满。常服青橘皮四两,盐一两,分作四分,一分无用,汤浸青橘皮一宿,漉出去穰,又用盐三分,一处拌和匀,候良久,铫子内炒微焦,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末半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放温常服,不用入茶,煎沸汤点亦妙。

《孙尚药方》:治诸吃噫。橘皮二两,汤浸去瓤,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热顿服。更加枳壳一两,去瓤炒,同煎之服,效。

《集验方》:治腰痛不可忍。橘子仁炒研为末。每服一钱,酒一盏,煎至七分,和滓空心服。

《衍义》曰:橘、柚,自是两种,故曰一名橘皮,是元无柚字也。岂有两等之物,而治疗无一字别者,即知柚一字为误。后人不深求其意,谓柚字所惑,妄生分别,亦以过矣。且青橘与黄橘,治疗尚别,矧柚为别种也。郭璞云:柚似橙而大於橘,此即是识橘、柚者也。今若不如此言之,恐后世亦以柚皮为橘皮,是贻无穷之患矣。去古既远,后之贤者亦不 #15 以意逆之耳。橘惟用皮与核。皮,天下甚所须也,仍汤浸去穰,余如《经》与《注》。核、皮二者须自收为佳。有人患气嗽将期,或教以橘皮、生姜焙乾,神曲等分为末,丸如桐子大,食后、夜卧,米饮服三五十丸。兼旧患膀胱,缘服此皆愈。然亦取其陈皮入药,此六陈中一陈也。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微炒核,去壳为末,酒调服,愈。

大枣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澼。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一名乾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暴乾。三岁陈核中人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气。生枣,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河东平泽。杀乌头毒。燔音烦。

《图经》曰:大枣,乾枣也。生枣并生河东,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晋、绛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坚燥少脂。谨按:枣之类最多,郭璞注《尔雅》:枣,壶枣。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腰枣。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櫅,白枣。云:即今枣子,白乃熟。樲,酸枣。云:木小实酢者。遵,羊枣。云: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洗,尖 #16 枣。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蹶泄,苦枣。云:子味苦者。皙,无实枣。云:不着子者。还味,稔枣。云:还味,短味也。而酸枣自见别条,其余种类非一,今园圃皆种莳之,亦不能尽别其名。又其极美者,则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櫅,子兮切。稔,五审切。

陶隐居云:旧云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者,形大,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亦得之,而郁州者亦好,小不及尔。江东临欣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南枣大恶,殆不堪啖。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

《唐本》注云:《别录》云:枣叶散,服使人瘦,久即呕吐。揩热痱疮良。

《日华子》云:乾枣,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牙齿有病人切忌啖。凡枣不宜合生葱食。又云:枣叶,温,无毒。治小儿壮热,煎汤浴,和葛粉裛痱子佳,及治热瘤。

禹锡云:按孟诜云:乾枣,温。主补津液,强志。三年陈者核中人,主恶气,卒疰忤。又,疗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草麻子三百颗,去皮,二味和捣,绵裹塞耳鼻。日一度易,三十余日闻声及香臭。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之。又方:巴豆十粒,去壳生用。松脂同捣,绵裹塞耳。又云: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生者食之过多,令人腹胀。蒸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诸处不堪入药。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食疗》云:枣和桂心、白瓜人、松树皮为丸,久服香身,并衣亦香。软枣,温。多食动风,发冷风咳嗽。

《圣惠方》:令发易长。东行枣根三尺,横安甑上蒸之,两头汗出,收之傅发,即长。

《外台秘要方》:痔发疼痛。肥大枣一枚剥去皮,取水银掌中,以唾研令极熟,傅枣瓤上,内下部,差。

《梅师方》:治妊娠四五月,忽腹绞痛。以枣十四枚,烧令焦,为末,以小便服。

《衍义》曰:大枣,今先青州,次蒲州,此二等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为佳,余止可充食用。又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以其甘,故多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长。此二等,止堪啖,不堪收曝。今人将乾枣去核,於铛锅内微火缓逼,乾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又将煮枣肉,和治脾胃丸药尤佳。又青州枣去皮核,焙乾为枣圈,达都下,为奇果。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

《图经》曰:栗,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阴,今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胜。木极类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实有房,汇若拳,中子三五,小者若桃杏,中子惟一二,将熟则罅拆子出。凡栗之种类亦多,《诗》云:树之莘栗。陆机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冀 #17、扬宣#18 饶,吴越彼#19 城表里皆栗,惟濮阳及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曝乾,去其木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壳煮汁饮,止反胃及消渴。木皮主疮毒,医家多用。莘音榛。

陶隐居云:今会稽最丰,诸暨栗形大,皮厚不美。剡及始丰,皮薄而甜。相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之。若饵服,故宜蒸曝之。暨音既。剡,时冉切。

《唐本》注云:栗作粉,胜於菱芡。嚼生者涂疮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血,有效。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缩。毛壳,疗火丹,疗毒肿。实饲孩儿,令齿不生。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断音段。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二三丈,叶似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实大者如拳,小如桃李。又有板栗、佳栗,二树皆大。又有茅栗,似栗而细,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今所在皆有之。

孟诜云:栗子,生食治腰脚。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又,树皮,主瘅疮毒。谨按:宜日中曝乾,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就中吴药大,无味,不如北栗也。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皱。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今所食生栗可於热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不得通热?热则拥气。生即发气。故又 #20 煨杀其木气耳。

《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生栗袋盛,悬乾。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

《衍义》曰:栗,欲乾莫如曝,欲生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病疳亦不知。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其气尔。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图经》引《诗》言莘栗者,谓其象形也。

葡萄

味甘,平,无毒。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

《图经》曰:葡萄,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东及近京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极,长大,盛者,一二本绵被山谷。开花极细而黄白色。其实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圆锐亦二种。又有无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其汁,可以酿酒。馑按《史记》云:大宛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十数岁不败。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种之,中国始有。盖北果之最珍者。

《药性论》云:葡萄,君,味甘、酸。除肠间水气,调中,治淋,通小便。

陶隐居云:魏国使人多赍来,状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云用其藤汁殊美好。北国人多肥健耐寒,盖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变於河北矣。人说即此间蘡薁,恐如彼之根类橘耶。

《唐本》注云;蘡薁与葡萄相似,然蘡薁是千岁蔂。葡萄作酒法,总收取子汁酿之自成酒。蘡薁、山葡萄,并堪为酒。陶云:用藤汁为酒,谬矣。蘡,於庚切。薁,於六切。

《衍义》曰:葡萄,先朝西夏持狮子来献,使人兼赍葡萄遗州郡,比中国者皆相似。最难乾,不乾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李白所谓胡人岁献葡萄酒者是此。疮疱不出,食之尽出。多食皆昏人眼。波斯国所出,大 #21 者如鸡卵。

鸡头实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一名雁喙实,一名芡。生雷泽池泽。八月采。芡音俭。

《图经》曰:鸡头实,生雷泽,今处处有之,生水泽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俗谓之鸡头盘。花下结实,其形类鸡头,故以名之。其茎□之嫩者,名蔿□,人采以为菜茹,八月采实。服饵家取其实并中子,捣烂暴乾,并捣下筛,熬金樱子煎和丸服之。云补下益人,谓之水陆丹。经传谓其子为芡。

陶隐居云:此即今蔿子形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仙方取此并莲实合饵,能令小儿不长,正尔。食之亦当益人。蔿音苇。

《唐本》注云:此实去皮作粉,与菱粉相似,益人胜菱。菱音陵。

《日华子》云:鸡头,开胃助气。根可作蔬菜食。

《淮南子》云:鸡头已瘘颈疾,幽人谓之雁头。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此生水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花、子若拳大,形似鸡头,实若石榴,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

孟诜云:鸡头作粉食之,甚妙。是长生之药,与小儿食,不能长大,故驻年耳。生食动风冷气,蒸之,於烈日晒之,其皮即开。亦可舂作粉。

陈士良云:此种虽生於水,而有软根名□菜。主小腹结气痛,宜食。

《经验后方》:治益精气,强志意,聪利耳目。以鸡头实三合,煮令熟,去壳,研如膏,入粳米一合煮粥,空心食之。

《衍义》曰:鸡头实,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塘泺居人采得,舂去皮,捣人为粉,蒸渫作饼,可以代粮,食多不益脾胃气,兼难消化。

蓬藟

味酸,咸,平,无毒。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又疗暴中风,身热大惊。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覆盆,一名陵藟,一名阴虆。生刑山平泽及冤句。藟,力轨切。

《图经》曰:蓬虆,覆盆苗茎也。生荆山平泽及冤句。覆盆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并处处有之,而秦、吴地尤多。苗短不过尺,茎、叶皆有刺。花白,子赤黄,如半弹丸大,而下有茎承如柿蒂状。小儿多食其实。五月采其苗,叶采无时。江南人谓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开,十月而实成。功用则同,古方多用。笮其子取汁,合膏涂发不白。挼叶绞汁滴目中,去肤赤,有虫出如丝钱即效。

陶隐居云:李云即是人所食莓尔。今注是覆盆苗茎也。陶言蓬虆是根名,乃昌容所服以易颜者。盖根、苗相近尔。李云莓也。按《切韵》莓是覆盆草也。又藟者,藤也。今据蓬虆之名,明其藤蔓也。《唐本》注云:蓬虆、覆盆,一物异名,本谓实,而非根。此亦误矣。亦如蜀漆与常山异条,芎藭与蘼芜各用。今此附入果部者,盖其子是覆盆子也。莓,音茂。

陈藏器云:变白,不老,佛说云苏蜜那花点灯,正言此花也。乍取汁,合成膏,涂发不白。食其子,令人好颜色,叶挼绞取汁,汁滴目中,去肤赤,有虫出如丝钱。其类有三种,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余不堪入药,今人取茅莓当覆盆,误矣。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诸家本草皆说是覆盆子根,今观采取之家,按草木类所说自有蓬虆,似蚕莓子,红色。其叶似野蔷薇,有刺,食之酸、甘。恐诸家不识,误说是覆盆也。

《衍义》曰:蓬虆,非覆盆,别是一种,虽枯败而枝梗不散。今人不见用,此即贾山策中所言是也。

覆盆子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五月采之。

《图经》曰:文具蓬虆条下。

《药性论》云:覆盆子,臣,微热,味甘、辛。能主男子肾精虚竭,女子食之有子。主阴痿,能令坚长。

《陶隐居》云:蓬虆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颜者也。覆盆是实名,李云是莓,今莓子乃似覆盆之形。而以津汁为味,其核微细。药中用覆盆子小异。此未详孰是?

《唐本》注云:覆盆,蓬虆,一物异名,本谓实,非根也。李云莓子,近之矣。其根不入药用。然生处不同,沃地则子大而甘,瘠地则子细而酸。此乃子有甘、酸,根无酸味。陶景以根酸、子甘,将根入果,重出子条,殊为孟浪。

今注:蓬虆,是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虆之子也。陶注、唐注非尔。今用覆盆子补虚续绝,强阴 #22 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温中益力,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

《日华子》云:莓子,安五脏,益颜色,养精气,长发,强志,疗中风身热及惊。又有树莓,即覆盆子。

孟诜云:覆盆子,味酸,五月於麦田中得之良。采得及烈日晒乾,兔烂不堪。江东亦有,名悬钩子。大小形异,气味、功力同。北土即无悬钩,南地无覆盆,是土地有前后生,非两种物耳。

《衍义》曰:覆盆子,长条,四五月红熟,秦州甚多,永兴华州亦有。及时,山中人采来卖。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樱桃许大,软红可爱,失采则就枝生蛆。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盖,如此取名。食之多热,出 #23 时五六分熟便可采。烈日曝,仍须薄绵蒙之。今人取汁作煎为果,仍少加蜜,或熬为稀汤,点服,治肺虚寒。采时着水则不堪煎。

樱桃

味甘。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

陶隐居云:此即今朱樱,味甘、酸,可食,而所主又与前樱桃相似。恐医家滥载之,未必是今者尔。又,胡颓子凌冬不凋,子亦应益人。或云:寒热病不可食。

《唐本》注云:叶捣傅蛇毒。绞叶汁服,防蛇毒内攻。

《日华子》云:樱桃,微毒,多食令人吐。

禹锡云:按孟诜云:樱桃,热。益气,多食无损。又云:此名樱,非桃也。不可多食,令人发暗风。东 #24 根,疗寸白、蛔虫。

《衍义》曰:樱桃,孟诜以为樱非桃类。然非桃类,盖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疑焉?谓如木猴梨、胡桃之类,亦取其形相似尔。古谓之含桃,可荐宗庙,《礼》云先荐寝庙者是此。唐˙王维诗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乌衔残。小儿食之,才过多无不作热。

芰实

味甘,平,无毒。主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一名菱。芰音伎。

《图经》曰:芰,菱实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浮水上,花黄白色,花落而实生,渐向水中乃熟。实有二种,一种四角,一种两角。两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谓之浮菱,食之尤美。江淮及山东人曝其实人,以为米,可以当粮。

陶隐居云:庐江间最多,皆取火燔以为米充粮。今多蒸曝,蜜和饵之,断谷长生。水族中又有菰首,性冷,恐非上品。被霜后食之,令阴不强。又不可杂白蜜食,令生虫也。菰音孤。

《唐本》注云:芰作粉,极白润,宜人。

孟诜云:菱实,仙家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粮。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又云:令人脏冷,损阳气,痿茎。可少食。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矣。

《食疗》云:神仙家用,发冷气。人含吴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胀矣。

《衍义》曰:芰,今世俗谓之菱角,所在有。煮熟取人食之,代粮,不益脾。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和合治疗,未闻其用。有食生芰多则利及难化,是亦性冷。

橙子皮

味苦、辛,温。作酱醋香美。散肠胃恶气,消食,去胃中浮风气。其瓤,味酸,去恶心,不可多食,伤肝气。又,以瓤洗去酸汁,细切,和盐、蜜煎成煎,食之去胃中浮风。其树亦似橘树而叶大,其形圆,大於橘而香,皮厚而皱。八月熟。

《图经》曰:文具附橘柚条下。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橙子,暖,无毒。行风气,发虚热,疗瘿气,发瘰疬,杀鱼虫毒。不与槟榔肉同食,发头旋、恶心。

《食镜 #25》云:温。去恶心,胃风。取其皮和盐贮之。又,瓤,去恶气。和盐、蜜细细嚼之。

雷公云:味苦、辛,无毒。

《衍义》曰:橙子皮,今人止以为果,或取皮合汤待宾,不见入药。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果部中品

梅实

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乾。生汉中川谷。五月采,火乾。

《图经》曰: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其生实酢而损齿,伤骨,发虚热,不宜多食之,服黄精人尤不相宜。其叶煮浓汁服之,已休息痢。根,主风痹。出土者不可用。五月采其黄实,火熏乾作乌梅。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陶隐居云:此亦是今乌梅也,用当去核,微熬之。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也。服黄精人,云禁食梅实。

《唐本》注云:《别录》云:梅根,疗风痹,出土者杀人。梅实,利筋脉,去痹。

陈藏器云:梅实本功止渴,令人膈上热。乌梅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梅叶捣碎汤洗,衣易脱也。嵩阳子云: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不脆。余试之验。

《日华子》云:梅子,暖。止渴。多痰 #26 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根、叶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又云:白梅,暖,无毒。治刀箭,止血,研傅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梅核人亦可单用,味酸,无毒。能除烦热。萧炳云:今人多用烟熏为乌梅。

孟诜云:乌梅,多食损齿。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又,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内下部,少时即通。谨按: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内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圣惠方》:主伤寒,下部生□疮。用乌梅肉三两,炒令燥,杵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十丸。又方:治痰厥头痛。以十个取肉,盐二钱,酒半盏,合煎至七分,去滓,非时温服,吐即佳。又方:治痢下积久不差,肠垢已出。以二十个,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滓,食前分为二服。《肘后方》同。

《外台秘要方》:治下部虫啮。杵梅、桃叶一斛,蒸之,令极热,内小器中,大布上坐,虫死。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内大钱二七枚,煮取二升半,强人可顿服,羸人可分之再服。又方:治手指忽肿痛,名为代指。以乌梅人杵 #27,苦酒和,以指渍之,须臾差。

《葛氏方》:治赤白痢,下部疼重。以二十枚打碎,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

《经验方》:治马汗入肉。用乌梅和核,烂杵为末,以头醋和为膏。先将疮口以针刺破,但出紫血,有红血出,用帛拭乾,以膏傅上,以帛缚定。

《梅师方》: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盐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

《简要济众方》:治消渴,止烦闷。以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之。

《鬼遗方》:治一切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傅上,恶肉立尽,极妙。

《衍义》曰:梅实,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王叔和曰:膀胱、肾合为津液 #28,此语虽鄙,然理存焉。熏之为乌梅,曝乾藏蜜器中,名白梅。

木瓜

实味酸,温,无毒。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

《图经》曰:木瓜,旧不着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山阴兰亭尤多,今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其木状若柰,花生於春末而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尔雅》谓之楙。郭璞云:实如小瓜,酢,可食,不可多,亦不益人。宣州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始实成,则镞纸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渐而变红,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 #29 贡焉。

陶隐居云:山阴兰亭尤多,彼人以为良果,最疗转筋。如转筋时,但呼其名及书上作木瓜字,皆愈,亦不可解。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经。又有榠楂,大而黄,可进酒去痰。又,楂子,涩,断痢。《礼》云:梨曰攒之。郑公不识楂,乃云是梨之不臧者。古亦以柤为果,不 #30 则不入例尔。榠音冥,楂音查。

陈藏器云:木瓜本功外,下冷气,强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饮服之。又,脚气冲心,取一颗去子,煎服之,徽者更佳。又止呕逆,心膈痰唾。

《日华子》云:木瓜,止吐泻,责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疗渴,呕逆,痰唾等。根、治脚气。

孟诜云:木瓜,谨按:枝叶煮饮之,亦治霍乱。不可多食,损齿及骨。又,脐下绞痛。木瓜一两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之,差。又云:楂子,平。损齿及筋,不可食。亦主霍乱转筋,煮汁食之,与木瓜功稍等,余无有益人处。江外常为果食。

禹锡云:按《蜀本》注:其树枝状如柰,花作房生,子形似栝楼 #31,火乾甚香。《尔雅》云:楙#32,木瓜。注云:实#33 如小瓜,酢可食,然多食亦不益人。又《尔雅》注:楂似梨而酢涩。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和圆子、蔓子、土伏子,其色样外形真似木瓜,只子味效并向裹子各不同。若木瓜,皮薄,微赤黄,香,甘、酸,不涩。调荣卫,助谷气。向里子头尖一面,方是真木瓜。若和圆子,微黄,蒂租,子小圆,味涩、微咸,伤人气。

《食疗》云:主呕啘风气。又吐后转筋,煮汁饮之甚良。脚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烂,研作浆粥样,用裹痛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热裹便差。煮木瓜时,入一半酒同煮之。

《衍义》曰: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以铅霜涂之,则失醋味,受金之制,故如是。今人多取西京大木瓜为佳,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药,绝有功,胜宣州者,味淡。此物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此物不可阙。

甘,寒,无毒。主通鼻耳气,肠癖不足。

《图经》曰:柿,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柿之种亦多,黄柿生近京州郡;红柿南北通有;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皮薄,更甘珍;椑柿出宣、歙、刻、襄、闽、广诸州,但可生啖,不堪乾。诸柿食之皆善 #34 而益人,椑柿更压丹石毒耳。其乾柿火乾者,谓之乌柿,出宣州、越州。性甚温,人服药口苦欲逆,食少许当止,兼可断下。

陶隐居云:柿有数种,云今乌柿,火熏者,性热,断下,又疗狗啮疮。火煏者亦好,日乾者性冷。粗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生柿弥冷。又有椑,色青,惟堪生啖,性冷复甚於柿,散石热家啖之,亦无嫌。不入药用。煏,皮逼切。椑音卑。

《唐本》注云:《别录》云:火柿主杀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软熟柿解酒热,止口乾,压胃间热。

陈藏器云:柿本功外,日乾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剡县火乾者,名乌柿。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蒂煮服之,止哕气。黄柿和米粉作糗,蒸与小儿食之,止下痢饮酒食红柿,令人心痛直至死。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

《日华子》云:柿,冷。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又云:柿,平。润声喉,杀虫。火柿,性暖,功用同前。

禹锡云:柿寒。主补虚劳不足。谨按:乾柿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又,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又,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作饼及糕与小儿食,治秋痢。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两沸,与小儿饱食,并奶母吃亦良。

《圣惠方》:治耳聋鼻塞。以乾柿三枚细切,粳米三合,豉少许煮粥,空心服。

《产宝方》:治产后患咳逆气乱心烦。乾柿一个,碎之,以水十分,煮热服。

《衍义》曰:柿,有着盖柿,於蒂下别生一重。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饼柿,如今之市买蒸饼。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中最小,深红色。又一种塔柿,亦大於诸柿,性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极甘,故如是。去皮,挂大木株上,使风日中自乾,食之多动风火。乾者味不佳,生则涩,以温水养之,需涩去可食,逮至自然红烂,涩亦自去,乾则性平。

乌芋

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一名藉姑,一名水萍。二月生叶如芋,三月三日采根,暴乾。

《图经》曰:乌芋,今□茨也。旧不着所出州土。苗似龙须而细,正青色,根黑,如指大,皮厚有毛。又有一种,皮薄无毛者亦同。田中人并食之,亦以作粉,食之厚人肠胃,不饥。服丹石人尤宜,盖其能解毒尔。又《尔雅》谓之芍。

陶隐居云:今藉姑生水田中,叶有桠,状如泽泻,不正似芋。其根黄似芋子而小,煮之亦可僎。疑其有乌者,根极相似,细而美,叶乖异,状如苋草,呼为□茨,恐是此也。桠,乌牙切。

《唐本》注云:此草一名槎牙,一名茨菰。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后 #35 难,衣不出,捣汁服一升。生水中,叶似錍箭镞,泽泻之类也。《千金方》云下石淋。菰音孤。錍,普兮切。

禹锡云:按孟诜云:茨菰不可多食。吴人常食之,令人患脚。又,发脚气,瘫痪风。损齿,令人失颜色,皮肉乾燥。卒食之,令人呕水。又云:□茨,冷。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若先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小儿秋食,脐下当痛。

《日华子》云:□茨,无毒。消风毒,除胸胃热,治黄疸,开胃下食。服金石药人食之,良。又云:茨菰,冷,有毒。叶研傅蛇虫咬 #36。多食发虚热及肠风痔漏,崩中带下,疮疖。煮以生姜御之佳。怀孕人不可食。又名燕尾草及乌芋。

《衍义》曰:乌芋,今人谓之葧脐。皮厚,色黑,肉硬白者,谓之猪葧脐;皮薄泽,色淡紫,肉软者,谓之羊葧脐。正 #37、二月人采食之。此二等,药罕用。荒岁,人多采以充粮。

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卒啘不止,下气。

《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其木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实。故谢眺 #38《枇杷赋》云:禀金秋之青条,抱东阳之和气,肇寒葩之结霜,成炎果乎纤露。是也。

《药性论》云:枇杷 #39,使;味甘。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

陶隐居云: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差。人以作饮,则小冷。

《唐本》注云: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又主咳逆,不下食。

今注:实,味甘,寒,无毒。多食发痰热。

《日华子》云:枇杷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吐逆并渴疾。又云:叶疗妇人产后口乾。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一叶重一两,乾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乾。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余,叶大如驴耳,皆有黄毛。子样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 #40。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之。

孟诜云:枇杷,温。利五脏,久食亦发热黄。子,食之润肺,热上焦。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

《食疗》云:卒呕啘不止,不欲食。又,煮汁饮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衍义》曰:枇杷叶,江东、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琵琶,故名之。治肺热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弹丸,四五月熟,色若黄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与叶不同。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一剂而愈也。

荔枝子

味甘,平,无毒。止渴,益人颜色。生岭南及巴中。其树高一二丈,叶青阴,凌冬不凋。形如松子大,壳朱若红罗纹,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四五月熟,百鸟食之,皆肥矣。

《图经》曰:荔枝子,生岭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兴化军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闽中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扶南记》云:此木以荔枝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划取其枝,故以为名耳。划音利。

《食疗》云:微温。食之通神益智,健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

崔元 #41 亮《海上方》:治喉痹肿,以荔枝花并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细细咽之,差。

《衍义》曰:荔枝,药品中今未见用,惟崔元亮方中收之。果实中为上品,多食,令人发虚热。此物喜双实,尤可爱。先 #42 朝蔡君谟《荔枝谱》,其说甚详。唐˙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是蜀川荔枝,亦可生置之长安。以核熳火中,烧存性,为末,新酒调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肠气。

乳柑子

味甘,大寒。主利肠胃中热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多食令人脾冷,发痼癖、大肠泄。又有沙柑、山柑,体性相类,惟山柑皮疗咽喉痛效,余者皆不堪用。其树若橘树,其形似橘而圆大,皮色生青、熟黄赤。未经霜时尤酸,霜后甚甜,故名柑子。生岭南及江南。

《图经》曰:乳柑性冷,多食亦不宜人。今人但取其核作涂面药,余亦稀用,故不悉载。

禹锡云:按萧炳云:出西戎者佳。

《日华子》云:冷,无毒。皮炙作汤,可解酒毒及酒渴,多食发阴汗。

《食疗》云:寒。堪食之。其皮不任药用,食多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

《经验后方》:独醒汤:柑子皮去瓤,不计多少,焙乾为末,入盐点半钱服。

《衍义》曰:乳柑子,今人多作橘皮,售於人,不可不择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极苦,至熟亦苦。若以皮紧慢,分别橘与柑,又缘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紧慢者。脾胃冷人食其肉,多致脏寒或泄痢。

石蜜乳糖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乾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

《图经》曰: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

《唐本》注云: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蜀者。云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并作饼,坚重。

今注:此石蜜,其实乳糖。前卷已有石蜜之名,故注此条为乳糖。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孟诜云:石蜜,治目中热膜,明目。蜀中、波斯者良。东吴亦有,并不如两处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则易细白耳。和枣肉及巨胜末丸,每食后含一两丸,润肺气,助五脏津。

《衍义》曰:石蜜,川、浙最佳,其味厚,其他次之。煎炼成,以铏象物,达京都。至夏月及久阴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叶及纸裹,外用石灰埋之,仍不得见风,遂免。今人谓乳糖,其作饼黄白色者,今人又谓之捻糖,易消化,入药至少。

仲思枣

味甘,温,无毒。主补虚益气,润五脏,去痰嗽,冷气。久服令人肥健,好颜色,神仙不饥。形如大枣,长一二寸,正紫色,细文,小核。味甘重。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因以为名。隋大业中,信都郡 #43 献数颗。又有千年枣,生波斯国,亦稍温补#44,非此之俦也。

禹锡云:按《尔雅》云:枣,壶枣;边,腰枣;櫅,白枣;樲,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 #45;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还味,稔枣。释曰:壶枣者,枣形似壶也。郭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大而腰细者,名边腰枣。郭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枣子白熟者名櫅。实小而味酢者名樲枣。遵,一名羊枣。郭云: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洗,最大之枣名也。郭云:今河东猪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蹶泄者,味苦之枣名也。皙者,无实之枣名也。还味#46 者,短味也。彻、煮,并未详。

陈士良云:苦枣,大寒,无毒。枣中苦者是也。人多不食,主伤寒热伏在脏时 #47,狂疡#48 烦满,大小便秘涩#49,取肉煮研为蜜丸药佳。今处处有之。

味辛,平,有毒。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一名土芝。

《唐本》注云:芋有六种: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其青芋细长,毒多,初煮要须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毒少并正尔。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鸮 #50 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也。

《日华子》云:芋叶,冷,无毒。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傅蛇虫咬,并疗肿毒,及罯傅毒箭。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五竟

#1 在:原作“作”,据晦明轩本改。

#2 如:原作“乃”,据晦明轩本改。

#3 即:晦明轩本作“节”。

#4 却:晦明轩本作“折”。

#5 下:晦明轩本“下”上有“茎”字。

#6 叶:晦明轩本作“华”。

#7 此:原作“母”,据晦明轩本改。

#8 半:晦明轩本作“中”。

#9 花:晦明轩本作“藕”。

#10 一:晦明轩本作“二”。

#11 二:晦明轩本作“五”。

#12 此: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3 疼:晦明轩本作“冷”。

#14 硬:原作“哽”,据晦明轩本改。

#15 不:晦明轩本作“可”。

#16 尖:晦明轩本作“大”。

#17 冀:晦明轩本作“吴”。

#18 宣:晦明轩本作“特”。

#19 彼:晦明轩本作“被”。

#20 又:晦明轩本作“火”。

#21 大: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2 阴:晦明轩本“阴”下有“健”字。

#23 出:晦明轩本作“收”。

#24 东:晦明轩本“东”下有“行”字。

#25 镜:晦明轩本作“疗”。

#26 痰:晦明轩本作“啖”。

#27 杵:原作“拌”,据晦明轩本改。

#28 液:晦明轩本作“府”。

#29 土:晦明轩本作“上”。

#30 不:晦明轩本作“今”。

#31 栝楼:原作“枯髅”,据晦明轩本改。

#32 楙:原作“懋”,据晦明轩本改。

#33 实: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34 善:晦明轩本作“美”。

#35 后:晦明轩本无“后”字。

#36 咬:原作“交”,据晦明轩本改。

#37 正: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38 眺:晦明轩本作“瞻”。

#39 枇杷:晦明轩本“杷”下有“叶”字。

#40 凋: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41 元: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2 先:晦明轩本作“本”。

#43 郡: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4 补: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5 羊枣: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6 味:原作“宁”,据晦明轩本改。

#47 时:晦明轩本作“腑”。

#48 疡:晦明轩本作“荡”。

#49 涩:原作“啬”,据晦明轩本改。

#50 鸮:晦明轩本作“鸱”。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六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果部中品

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图经》曰:甘蔗,旧不着所出州土。陶隐居云:今江东者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今江、浙、闽、广、蜀、川所生,大者高丈许。

陶隐居云:今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

《唐本》#1 注云:蔗有两种,赤色名昆仑蔗,白色名荻蔗。出蜀及岭南为胜,并煎为沙糖。今江东甚多,而劣於蜀者,亦甚甘美,时用煎为稀沙糖也。今会稽作乳糖,殆胜於蜀。去烦,止渴,解酒毒。

《日华子》云:冷。利 #2 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作沙糖,润心肺,杀虫,解酒毒。腊月窖粪坑中,患天行热狂人,绞汁服,甚良也。

《食医心镜》云:理正气,止烦渴,和中补脾,利大肠,解酒毒。削甘蔗去皮,食后吃之。

《外台秘要方》:主发热口乾,小便涩。取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

《肘后方》:主卒乾呕不息。甘蔗汁温令热,服半升,日三。又以生姜汁一升服,并差。

《梅师方》: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之。

《衍义》曰:甘蔗,今川、广、湖南、北、二浙、江东、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坏。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惟川、浙者为胜。

沙糖

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笮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东并有之。笮音诈。

《图经》曰:文具附甘蔗条下。

禹锡云:按孟诜云:沙糖,多食令人心痛。不与鲫鱼同食,成□#3 虫。又,不与葵同食,生流癖。又,不与笋同食,使笋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耳。

《食疗》云:主心热,口乾。多食生长虫,消肌肉,损齿,发疳□。不可长食之。

《衍义》曰:沙糖,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费煎炼,致紫黑色,治心肺大肠热,兼啖驼马。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小儿多食则损齿,土制水也,及生蛲虫。裸虫属土,故因甘遂生。

椑柿

味甘,寒,无毒。主压石药发热,利水,解酒热。久食令人寒中,去胃中热。生江淮南。似柿而青黑。《闲居赋》云梁侯乌椑之柿是也。椑音卑。

《图经》曰:文具附柿条下。

禹锡云:椑柿,止渴,润心肺,除腹脏冷热,作漆甚妙。不宜与蟹同食,令人腹疼并大泻。

果部下品

桃核人

味苦、甘,平,无毒。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月水,止痛。七月采取人,阴乾。桃花,杀疰恶鬼,令人好颜色。味苦,平,无毒。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悦泽人面。三月三日采,阴乾。桃枭,味苦,微温。主杀百鬼精物,疗中恶腹痛,杀精魅,五毒不祥。一名桃奴,一名枭景。是实着树不落,实中者,正月采之。桃毛,主下血瘕,寒热,积聚,无子,带下诸疾,破坚闭,刮取毛用之。禹锡等按:《本经》月闭通用药云:桃毛,平。桃蠹,杀鬼辟邪恶不祥。食桃树虫也。桃茎白皮,味苦、辛,无毒。除邪鬼中恶腹痛,去胃中热。桃叶,味苦、辛,平,无毒。主除尸虫,出疮中虫。胶,炼之,主保中不饥,忍风寒。桃实,味酸,多食令人有热。生太山川谷。

《图经》曰:桃核人并花、实等,生太山,今处处有之。京东、陕西出者尤大而美。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药中不可用之,当以一生者为佳。七月采核,破之取人,阴乾。今都下市贾多取炒货之,云食之亦益人。然亦多杂接实之核,为不堪也。《千金方》桃人煎,疗妇人产后百病,诸气。取桃人一千二百枚,去双人、尖、皮,熬捣令极细,以清酒一斗半,研如麦粥法,以极细为佳。内小项瓷瓶中,蜜以面封之,内汤中煮一伏时,药成。温酒和服一匙。花三月三日采,阴乾。《太清卉木方》云: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病疾,益颜色。崔元亮《海上方》治面上疮,黄水出,并眼疮,三月三日收取桃花,不计多少,细末之,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匕,日三,甚良。其实已乾着木上,经冬不落者,名桃枭。正月采之,以中实者良。其实上毛刮取之,以治女子崩中。食桃木虫名桃蠹,食之悦人颜色。茎白皮,中恶方用之。叶多用作汤导药,标嫩者名桃心,尤胜。张文仲治天行,有支太医桃叶汤熏身法:水一石,煮桃叶,取七斗,以为铺席,自围衣被盖上,安桃汤於床箦下,乘热自熏,停少时,当雨汗,汗遍去汤,待歇,速粉之,并灸大椎,则愈。陈廪丘《蒸法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风法。以问张苗,苗曾有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但苦寒倦。四日凡八过发汗,汗不出。烧地桃叶蒸之,则得大汗,被中傅粉极燥,便差。后用此发汗得出,蒸法者,烧地良。《必效方》主蛊毒,用大戟、桃白皮东引者,以大火烘之,斑猫去足翅熬,三物等分,捣筛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其毒即出。不出更一服,蛊并出。此李饶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则以酒服;以食中得,以饮服之。桃胶,入服食药,仙方着其法:取胶二十斤,绢袋盛,栎木灰汁一石中,煮三五沸,并袋出,挂高处,候乾再煮。如此三度止,暴乾筛末,蜜和,空腹酒下梧桐子大二十丸。久服当仙去。又主石淋,《古今录验》着其方云:取桃木胶如枣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为一服,日三,当下石,石尽即止。其实亦不可多食,喜令人发热。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京口者亦好,当取解核种之为佳。又有山桃,其人不堪用。桃人作酪,乃言冷。桃胶入仙家用。三月三日采花,亦供丹方所须。《方言》:服三树桃花尽,则面色如桃花。人亦无试之者。服木人云:禁食桃也。

《唐本》注云:桃胶,味苦,平,无毒。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作。花,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肠。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桃人,使。桃符,主中恶。

《日华子》云:桃,热,微毒。益色,多食令人生热。树上自乾者,治肺气腰痛,除鬼精邪气,破血,治心痛,酒摩,暖服之。又云:桃叶,暖。治恶气,小儿寒热客忤。桃毛,疗崩中,破癖气。桃蠹,食之肥,悦人颜色也。

《抱朴子》云:桃胶以桑灰渍之服,百病愈。又服之身轻,有光明在晦夜之地,如 #4 月断谷。

《荆楚岁时记》:谢道通登罗浮山,见数童子以朱书桃板贴户上,道通还,以纸写之贴户上,鬼见畏之。

孙真人云:桃,味辛,肺病宜食。又桃味酸,无毒,多食令人有热。又云:主大小肠并不通。桃叶取汁,和服半升。冬用桃树皮。

《圣惠方》:补心虚,治健忘,令耳目聪明。用戊子日,取东引桃枝三寸枕之。《千金翼》同。又方: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用桃奴三两为末,空心温酒调二钱匕。

《外台秘要方》:治霍乱腹痛吐痢。取桃叶三升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温二服。又方:治骨蒸。桃人一百二十枚,去皮、双人、留尖,杵和为丸,平旦井花水顿服令尽。服讫量性饮酒令醉,仍须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剂。百日不得食肉。又方:以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病,好颜色。又桃人服之长生也。

《千金方》:治风,头 #5 强不得顾视。穿地作坑,烧令通赤,以水洒之令冷,内生桃叶铺其席下。卧之,令项在药上,以衣着项边,令气上蒸,病人汗出,良久即差。

《千金翼方》:延年去风,令光润。桃人五合去皮,用粳米饭浆研令细,以浆水杵取汁,令桃人尽即止,微温,用洗面,极妙。又方:五月五日取东向桃枝,日未出时,作三寸木人,着衣带中,令人不忘。

《肘后方》:尸注鬼疰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一注,又挟诸鬼邪为祟,其病变动及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於死,死后复传傍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便急治。桃人五十枚碎研,以水煮,取四升,一服尽当吐。吐病不尽,三两日不吐,再服也。又方:卒心痛。东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顿服,大效。

《葛氏方》:卒中瘑疮,瘑疮常对在两脚。杵桃叶,以苦酒和傅。皮亦得。又方:治小儿卵□,杵桃人傅之。亦治妇人阴肿燥 #6 痒。又方:治胎下血不止#7。取桃树上乾不落桃子烧作灰,和水服,差。又产后阴肿痛,烧桃人傅之。

《梅师方》:诸虫入耳。取桃叶熟挼塞两耳,出。又方:狂狗咬人。取桃白皮一握,水三升,煎一升服。

《食医心镜方》:主上气咳嗽,胸膈防 #8 满,气喘。桃人二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又方:凡风劳毒,肿疼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人一升去皮、尖两人,熬令黑烟出,热研捣如脂膏,以酒三升,绞令相和,一服取汗。不过再差。

《伤寒类要方》:治黄疸。身眼皆如金色,不可使妇人、鸡、犬见,取东引桃根,切细如箸,若钗股以下者一握,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适温,空腹顿服。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惟服最后差,百日方平复。身黄散后,可时时饮一盏清酒,则眼中易散,不饮则散迟。忌食热面、猪、鱼等肉。此是徐之才家秘方。又方:凡天时疫疠者。常以东行桃枝细锉煮,浴,佳。

《子母秘录》:治阴肿,桃人捣傅。又方:小儿疮初起,熛浆似火疮,一名烂疮,杵桃人面脂傅上。

《崔氏方》:主鬼疰,心腹痛不可忍。取东引桃枝,削去苍皮,取白皮一握,水二升,煮取半升,服令尽,差。如未定,再服。

《治疟方》:以桃人百个去皮、尖小大 #9,於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用温酒下,不饮酒,井花水亦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忌鸡、犬、妇人见。

《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厌邪气,此仙木也。

《衍义》曰:桃核人,桃品亦多,京畿有油桃,光,小於众桃,不益脾。有赤点斑而光如涂油。山中一种,正是《月令》中桃始华者。但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人。《唐文选》谓山桃发红萼者是矣。又太原有金桃,色深黄。西京有昆仑桃,肉一 #10 紫红色。此二种尤甘。又饼子桃,如今之香饼子。如此数种,入药惟以山中自生者为正。盖取走泄为用,不取肥好者。如伤寒八九日间,发热如狂不解,小腹满痛,有瘀血,用桃人三十个,汤去皮、尖,麸炒赤色,别研,虻虫三十枚,去翅,水蛭二十枚,各炒,川大黄一两,同为末,再与桃人同捣,令匀,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桃人汤下,利下瘀血恶物,便愈,未利,再服。

杏核人

味甘、苦,温、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五月采之。其两人者杀人,可以毒狗。杏花,味苦,无毒。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杏实,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生晋山川谷。得火良,恶黄芩、黄耆、葛根,解锡毒,畏蘘草。

《图经》曰:杏核人,生晋川山谷,今处处有之,其实亦数种,黄而圆者名金杏。相传云:种出济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谓之汉帝杏,今近都多傅 #11 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黄者名木杏,味酢,不及金杏。杏子入药,今以东来者为胜,仍用家园种者,山杏不堪入药。刘禹锡《传信方》治嗽补肺丸,杏人三#12 大升,山杏不中,拣却双人及陈□,以童子小便一升#13 浸之,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并皮、尖,於砂盆子中,研细滤取汁,煮令鱼目沸,候软如面糊即成。仍时以柳篦搅,勿令着底,后即以马尾罗或粗布下之。日暴通丸即丸,服之时食前后总须服三十丸、五十丸。任意茶、酒下。忌白水粥,只是为米泔耳。自初浸至成,当以纸盖之,以畏尘土也。如无马尾罗,即以粗布袋下之。如取枣穰法。

陶隐居云:处处有,药中多用之,汤浸去尖、皮,熬令黄。

陈藏器云:杏人本功外,杀虫,烧令烟未尽,细研如脂,物裹内□齿孔中。亦主产门虫疮痒不可忍者,去人及诸畜疮,中风。取人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绵裹如指大,含之,利咽喉,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杏酥浓煎如膏服之,润五脏,去痰嗽。生熟吃俱得,半生半熟杀人。

《日华子》云:杏,热,有毒。不可多食,伤神。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杏人,能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归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

雷公云:凡使,须以沸汤浸少时,去皮膜,去尖,擘作两片,用白火石并乌豆、杏人三件,於锅子中,下东流水煮,从巳至午,其杏人色褐黄则去尖,然用。每修一斤,用白火石一斤,乌豆三合,水旋添,勿令色少 #14,免反血为妙也。

孟诜云:杏,热。面皯者取人,去皮,捣和鸡子白,夜卧涂面,明早以暖清酒洗之。人患卒哑,取杏人三分,去皮、尖熬,别杵桂一分,和如泥,取杏核人 #15 绵裹含,细细咽之。日五夜三。谨按:心腹中结伏气,杏人、橘皮、桂心、诃梨勒皮为丸。空心服三十丸。无忌。又烧令烟尽,研如泥,绵裹,内女人阴中,治虫疽。

《胜金方》:治久患肺气喘急至效。杏人去皮、尖二两,童子小便浸,一日一 #16 换,夏月一日三四换,侵半月,取焙乾,烂研令极细。每服一枣大,薄荷一叶,蜜一鸡头大,水一中盏同煎,取七分,食后温服,甚者不过两#17 剂差,永不发动。忌腥物。

《食疗》云:主热风头痛。又,烧令烟尽,去皮,以乱发裹之,咬於所患齿下,其痛便止。熏诸虫出并去风,便差。重者不过再服。

《外台秘要方》:治偏风,半身不遂,兼失音不语。生吞杏人七枚,不去皮、尖,日别从一七,渐加至七七枚,七七日周而复始。食后即以竹沥下之,任意多少,日料一升取尽。又方:治耳聋。以杏人七个,去皮拍碎为三分,以绵裹,於中着颗盐如小豆许,以器承於饭甑中蒸之,候饭熟出裹。令患人侧卧,和绵捻一裹,以油汁滴入耳中。久又以一裹,依前法。

《千金方》:治咳嗽旦夕加重,增寒壮热,少喜多嗔,忽进退,面色不润,积渐少食,状若肺脉强紧者。杏人半斤,去皮、尖,入於瓶内,童子小便二斗,浸七日了,漉出,去小便,以暖水淘过,於沙盆内研成泥,别入瓷瓶中。以小便三升,煎之如膏。量其轻重,食上熟水下一钱匕。妇人、室女服之更妙。又方:主卒中风,头面肿。杵 #18 杏人如膏傅之。又方:治破伤风肿。厚傅杏人膏,燃烛遥炙之。

《肘后方》:治谷道赤痛。熬杏人杵作膏,傅之良。

《梅师方》: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胀,口乾,忽发热妄语方。杏人一升去皮,水三升煎沸,去滓取汁为三服,下肉为度。

《食医心镜方》:主气喘促,浮肿,小便涩。杏人一两去尖、皮,熬研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二合。又方:主五痔下血不止。去尖、皮及双人,水一 #19 升,研滤取汁,煎减半投米煮粥,停冷,空心食之。又方:能下气。主嗽,除风,去野鸡病。杏人一两去皮、尖、双人捶碎,水三升,研滤取汁,於铛中急#20,以杓搅勿住手,候三分减二,冷呷之。不熟及热呷,即令人吐。

《广利方》:治眼筑损,弩肉出。生杏人七枚去皮,细嚼吐於掌中,及热以绵裹箸头将点弩肉上。不过四五度即差。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脐赤肿。杏人杵如脂,内体中,相和傅脐肿上。

《伤寒类要方》:治温病食劳。以杏人五两,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差。

《衍义》曰:杏核人,犬伤人,量所伤大小,烂嚼沃破处,以帛系定,至差无苦。又汤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复绞取稠汁,入生蜜四两,甘草一茎约一钱,银、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瓷器盛。食后、夜卧,入少酥,沸汤点一匙匕服,治肺燥喘热,大肠秘,润泽五脏。如无上证,入盐点佳。

安石榴

味甘、酸,无毒。主咽燥渴,损人肺,不可多食。酸实壳,疗下痢,止漏精。东行根,疗蛔虫、寸白。

《图经》曰:安石榴,旧不着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今处处有之。一名丹若。《广雅》谓之若榴。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花有黄、赤二色,实亦甘、酢二种。甘者可餐,酢者入药。多食其实,则损人肺。东行根并壳,入杀虫及染须发口齿等药。其花百叶者,主心热吐血及衄血等。乾之作末,吹鼻中立差。

《药性论》云:石榴皮,使,味酸,无毒。能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一方: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根青者,入染须方用。

陶隐居云:石榴,以花赤可爱,故人多植,尤为外国所重。入药惟根、壳而已。其味有甜、醋,药家用醋者。子为服食者所忌。

雷公云:凡使皮、叶、根,勿令犯铁。若使石榴壳,不计乾湿,先用浆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若使枝、根、叶,并用浆水浸一宿,方可用。

孟诜云:石榴,温。多食损齿令黑。皮,炙令黄杵末,以枣肉为丸,空腹三丸,日二服。治赤白痢腹痛者。取醋者一枚并子,捣汁顿服。

崔元亮《海上方》:疗金疮,刀斧伤破血流。以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捣末,取少许傅士,捺少时,血断便差。又,治寸白虫,取醋石榴根,切一升,东南引者良。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着少米作稀粥,空腹服之,即虫下。又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或寄京下,甚美。

《百一方》:治疔肿,以针刺四畔,用石榴末着疮上,以面围四畔灸,以痛为度。内末傅上急裹,经宿连根自出。

《经验方》:治肠滑久痢,神妙无比。以石榴一个擘破,炭火簇烧令烟尽,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瓷碗盖一宿出火毒,为末。用醋石榴一瓣,水一盏,煎汤服二钱,泻亦治。

《孙真人方》:食之损肺。又方:治耳聋法:以八九月取石榴一,开上作孔如球子大,留靥子,内米醋满石榴中,却以靥子盖之,然后溲面裹却石榴,无令醋出,塘灰火中烧面熟,药成。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点耳内,不得辄转。脑中痛勿惊。如此三夜,又点别耳,依前法,佳。又方:粪前有血,令人面色黄。石榴皮杵末,茄子枝汤下。

《十全方》:治寸白虫。以酸石榴东引根一握,争洗细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已下,去滓,五更初温服尽,至明取下虫一大团,永绝根本,一日吃粥补。

《古今录验方》:治冷热不调,或下带水,或赤白青黄者。酸石榴子五枚,合壳舂,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尽,即断。小儿以意服之二三合。

《衍义》曰:安石榴,有酸、淡两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甚多,秋后经雨则自坼裂 #21。道家谓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则醉。河阴县最多。又有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断下药,仍须老木所结及收之陈久者,佳。微炙为末,以烧粟米饭为丸,梧子大,食前热米饮下三十丸至五十丸,以知#22 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味甘、微酸,寒。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乳妇尤不可食。

《图经》曰:梨,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皆有,而种类殊别,医家相承用乳梨、鹅梨。乳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浆多,味差短於乳梨,其香则过之,咳嗽,热风,痰实药多用之。其余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御儿梨之类甚多,俱不闻入药也。治卒患赤目,弩肉,坐卧痛者,取好梨一颗,捣绞取汁,黄连三枝碎之,以绵裹,渍令色变,仰卧注目中。又有紫花梨,疗心热。唐武宗有此疾,百医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绞汁而进,帝疾遂愈。后复求之,苦无此梨。常山忽有一株,因缄实以进,帝多食之,解烦躁殊效,岁久木枯,不复有种者,今人不得而用之。

《唐本》注云:梨削贴汤火疮,不烂,止痛,易差。又主热嗽,止渴。叶,主霍乱,吐痢不止,煮汁服之。

《别本》注云:梨有数种,其消梨,味甘,寒,无毒。主客热,中风不语,又疗伤寒热,解石热气,惊邪,嗽,消渴,利大小便。又有青梨、茅梨,并不任用。又有桑梨,惟堪蜜煮食。主口乾,生食不益人,冷中,不可多食。

《日华子》云:梨,冷,无毒。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作浆吐风痰。

《食疗》云:金疮及产妇不可食,大忌。

《北梦锁言》云:有一朝士,见梁奉御,诊之曰:风疾已深,请速归去。朝士复见鄜州马医赵鄂者,复诊之,言疾危,与梁所 #23 说同矣。曰:只有一法,请官人试吃消梨,不限多少,咀齕不及,绞汁而饮。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顿爽矣。

《梅师方》:治霍乱,心痛利,无汗方:取梨叶枝一大握,水二升,煎取一升服。又云:正、二月勿食梨。

《钱相公方》:小儿寒疝腹痛,大汗出。浓煮梨叶汁七合,顿服,以意消息,可作三四度饮之。

《衍义》曰:梨,多食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之意须当斟酌。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不能却疾。

李核人

味苦,平,无毒。主僵仆跻瘀血,骨痛。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李实,味苦,除痼热,调中。

《图经》曰:李核人,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李之类甚多,见《尔雅》者:有花无实李。李之无实者,一名赵李。李痤接虑李,即今之麦李,细实有沟道,与麦同熟,故名之。驳赤李。其子赤者是也。又有青李、绿李、赤李、房陵李、朱神李、马肝李、黄李,散见书传。美其味之可食。陶云:皆不入药用。痤,俱禾切。

陶隐居云:李类又多,京口有麦李,麦秀时熟,小而甜脆,核不入药。今此用姑熟所出南居李,解核如杏子者佳。凡实熟食之皆好,不可合雀肉食;又不可临水上啖之。李皮水煎含,疗齿痛佳。

《日华子》云:李,温,无毒。益气,多食令人虚热。又云:李树根,凉,无毒。主赤白痢,浓煎服。叶 #24,平,无毒。治小儿壮热,痁疾,惊痫,作浴汤。

《别本》注云:李类甚多,有绿李、黄李、紫李、朱李、水李,并堪食,味极甘美,其中人不入药用。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人入药用之。

《食医心镜》云:李,味酸,无毒。主除固热调中。黄帝云:李不可和蜜食,食之损五脏。

崔元亮《海上方》:治面上~ 黑子,取李核中人,去皮细研,以鸡子白和如稀饧涂,至晚每以淡浆洗之后涂胡粉,不过五六日有效。慎风。

《衍义》曰:李核人,其窠大者高及丈,今医家少用。实合浆水食,令人霍乱,涩气。而然今畿内小窑镇一种最佳,堪入贡。又有御李,子如樱桃许大,红黄色,先诸李熟。此李品甚多,然天下皆有之。所以比贤士大夫盛德及天下者,如桃李无处不芬芳也。《别本》注云: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人入药。此自是郁李人,别是一种,在木部中第十四卷,非野李也。

杨梅

味酸,温,无毒。主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乾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多食令人发热。其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其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生江南、岭南山谷。四月、五月采。

《图经》曰:文具附梅实条下。

《日华子》云:杨梅,热,微毒。疗呕逆吐酒。皮、根煎汤洗恶疮疥癞。忌生葱。

禹锡云:按孟诜云:杨梅,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不可多食,损齿及筋,亦治痢。烧灰服。

《经验后方》:主一切伤损不可者疮,止血生肌,无瘢痕,绝妙。和盐核杵如泥,成梃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傅,此药功神妙。

橄榄

味酸、甘,温,无毒。主消酒,疗鯸鲐毒。人误食此鱼肝迷闷者,可煮汁服之,必解。其木作楫拨,着鱼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也。核中人,研傅唇吻燥痛。其树似木槵子树而高,端直,其形似生诃子,无棱瓣。生岭南。八月、九月采。又有一种,名波斯橄榄,色类亦相似。其形、核作三瓣,可以蜜渍食之。生邕州。橄音敢。榄音览。鯸音侯。鲐音怡。

《图经》曰:橄榄,生岭南,今闽、广诸郡皆有。木似木槵而 #25 高,且端直可爱,秋晚实成,南人尤重。咀嚼满口香久不歇,生啖及煮饮并解诸毒,人误食鯸鲐肝,至迷闷者,饮汁,立差。

《日华子》云:橄榄,开胃,下气,止渴。

禹锡云:按孟诜云:橄榄,主□鱼毒,汁服之。中此鱼肝、子毒,人立死,惟此木能解。生岭南山谷。树大数围,实长寸许。其子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渐高。八月熟,蜜藏极甜。

《衍义》曰:橄榄,味涩,食久则甘,嚼汁咽,治鱼鲠。

林檎

味酸、甘,温。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其树似柰树,其形圆如柰。六月、七月熟,今在处有之。

《图经》曰:林檎,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或谓之来禽,木似柰,实比柰差圆,六七月熟。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熟烂乃堪啖。病消渴者,宜食之,亦不可多,反令人心中生冷痰,今俗间医人亦乾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日华子》云:林檎无毒,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禹锡云:按孟诜云:林檎,主止消渴。

陈士良云:此有三 #26 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夏熟;小者味涩为□,秋熟。

《食疗》云:林檎,温。主谷痢、泄精。东行根治白虫,蛔虫,消渴,好睡,不可多食。又云:味苦、涩,平,无毒。食之闭百脉。

《食医心镜方》:治水痢。以十枚半熟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服之。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痢。林檎、构子 #27 杵取汁服,以意多与服之,差。又方:治小儿闪癖,头发坚黄,故瘰疬致身羸瘦。杵林檎末,以和醋傅上,癖和移处,就傅之。

胡桃

味甘,平,无毒。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发。取瓤烧令黑,末,断烟,和松脂研,傅瘰疬疮。又,和胡粉为泥,拔 #28 白须发,以内孔中,其毛皆黑。多食利小便,能脱人眉,动风故也。去五痔。外青皮染髭及帛皆黑。其树皮止水痢,可染褐。仙方取青皮压油,和詹糖香涂毛发,色如漆。生北土,云张骞从西域将来。其木,春斫皮,中出水,承取沐头至黑。

《图经》曰:胡桃,生北土,今陕、洛间多有之。大株厚叶多阴。实亦有房,秋冬熟时采之。性热,不可多食,补下方亦用之。取肉合破故纸捣筛,蜜丸。朝服梧桐子大三十丸。又疗压扑损伤。捣肉和酒,温顿服之便差。

《日华子》云:润肌肉,益发,食□齿齼,细嚼解之。

禹锡云:按孟诜云:胡桃,不可多食,动痰饮,除烦,令人能食,不得并,渐渐食之,通经脉,润血脉,黑鬓发。又,服法:初日一颗,五日加一至上十颗乃止。常服,骨肉细腻光,能养一切痔疾。

崔元亮《海上方》:疗石淋,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相和顿服,即差。实上青皮,染发及帛皆黑。其木皮中水,春研取沐头,至黑。

《梅师方》:治火烧疮。取胡桃瓤,烧令黑,杵如脂,傅疮上。

《衍义》曰:胡桃,发风。陕、洛之间甚多,外有青皮包之,胡桃乃核也。核中桃 #29 为胡桃肉。须如此说,用时须以汤剥去肉上薄皮,过夏至,则不堪食#30。有人患酒楂风,鼻上赤,将橘上核,微炒为末,每服二钱匕,研,胡桃肉一个,同以温酒调服,以知#31 为度。

海松子

味甘,小温,无毒。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神五脏,不饥。生新罗。如小栗,三角,其中人香美,东夷食之当果,与中土松子不同。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松子,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东人以代麻腐食。

《海药》云:松子,去皮食之,甚香美,与云南松子不同,云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厚,多食发热毒。松子,味甘美,大温,无毒。主诸风,温肠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味与卑古国偏桃人相似,其偏桃人,用与北桃人无异。

榅桲

味酸、甘,微温,无毒。主温中,下气,消食,除心间醋水,去臭,辟衣鱼。生北土,似楂子而小。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发毒热,秘大小肠,聚胸中痰壅。不宜多食,涩血脉。

《日华子》云:除烦渴,治气。

《衍义》曰:愠桲,食之须净去上浮毛,不尔损人肺。花亦香,白色,诸果中惟此多生虫,少有不蚛者。《图经》言,欲卧,啖一两枚而寝。如此,恐太多,痞塞胃脘。

榛子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中土亦有。郑注《礼》云:榛似栗而小,关中鄜坊甚多。

《图经》曰:文具附栗条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新罗榛子肥白人止饥,调中开胃,甚效。

猕猴桃

味酸,甘,寒,无毒。止暴渴,解烦热,冷脾胃,动泄澼,压丹石,下石淋。热壅反胃者,取汁和生姜汁服之。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生山谷。藤生着树,叶圆有毛。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枝、叶杀虫,煮汁饲狗,疗瘑也。

陈藏器云:味咸,温,无毒。主骨节风,瘫痪不随,长年变白,野鸡肉痔病,调中下气。皮中作纸,藤中汁至滑,下石淋,主胃闭,取汁和生姜汁,服之佳。

《食疗》云:候熟收之,取瓤和蜜煎作煎,去人烦热。久食亦得。令人冷,能止消渴。

《衍义》曰:猕猴桃,今永兴军 #32 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过多则令人脏寒泄。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

味苦,寒。多食令人胪胀,病人尤甚。胪音闾。

《图经》曰:文具林檎条下。

陶隐居云:江东乃有,而北国最丰,皆作脯,不宜人。有林檎相似而小,亦恐非益人也。

禹锡云:按孟诜云:柰,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卒患食后气不通,生捣汁服之。

《日华子》云:柰,冷,无毒。治饱食多肺壅气胀。

《食医心镜》云:柰子,味苦,寒涩,无毒。主忍饥,益心气,多食虚胀。

庵罗果

味甘,温。食之止渴,动风气。天行病后及饱食后,俱不可食之。又,不可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黄病。树生,状若林檎而极大。

禹锡等按:陈士良云:微寒,无毒。主妇人经脉不通,丈夫荣卫中血脉不行,久食令人不饥。叶似茶叶,可以作汤,疗渴疾。

《衍义》曰:庵罗果,西洛甚多,亦梨之类也。其状亦梨,先诸梨熟,七夕前后已堪啖,色黄如鹅梨,才熟便松软,入药,绝稀用。

无漏子

味甘,温,无毒。主温中益气,除痰嗽,补虚损,好颜色,令人肥健。生波斯国,如枣。一云波斯枣。

《海药》云:树若栗木,其实如橡子,有三角,消食,止咳嗽,虚羸,悦人。久服无损也。

悬钩根皮

味苦,平,无毒。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杀虫毒,卒下血,妇人赤带下,久患痢,不问赤白,脓血,腹痛。并浓煮服之。子如梅酸美,人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茎上有刺如钩,生江淮林泽。取茎烧为末服之,亦主喉中塞也。

钩栗

味甘,平。主不饥,厚肠胃,令人肥健。子似栗而圆小。生江南山谷。树大数围,冬月不雕。一名巢钩子。又有雀子,小圆、黑,味甘。久食不饥。生高山,子小圆黑。又有槠子,小於橡子,味苦,涩。止泄痢,破血,食之不饥,令健行。木皮、叶煮取汁,与产妇饮之,止血。皮树如栗,冬月不雕。生江南。子能除恶血,止渴也。槠音诸。

诸果有毒

桃、杏人双有毒。五月食未成核果,令人发痈疖及寒热。又秋夏果落地为恶虫缘,食之令人患九漏。桃花食之,令人患淋。李人不可和鸡子食之,患内结不消。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六竟

#1 唐本:晦明轩本作“别本”。

#2 利:晦明轩本“利”下有“大”字。

#3 □:晦明轩本作“疳”。

#4 如:晦明轩本作“数”。

#5 头:晦明轩本作“项”。

#6 燥:晦明轩本作“瘙”。

#7 止:晦明轩本作“出”。

#8 防:晦明轩本作“痞”。

#9 小大:晦明轩本无此二字。

#10 一:晦明轩本作“深”。

#11 传:晦明轩本作“种”。

#12 三:晦明轩本作“二”。

#13 升:晦明轩本作“斗”。

#14 色少:晦明轩本作“阙”。

#15 杏核人:晦明轩本作“李核大”。

#16 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 两:晦明轩本作“三”。

#18 杵:原作“桔”,据晦明轩本改。

#19 一:晦明轩本作“三”。

#20 急:晦明轩本作“煎”。

#21 裂:原作“列”,据晦明轩本改。

#22 知: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23 所:原作“新”,据晦明轩本改。

#24 叶:晦明轩本作“华”。

#25 而: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6 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27 子:原作“了”,据晦明轩本改。

#28 拔: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 桃:晦明轩本作“穰”。

#30 食:原作“今”,据晦明轩本改。

#31 知: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32 军:原作“车”,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七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米谷部上品

胡麻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久服轻身不老,明耳目,耐饥渴,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疮肿,生秃发。一名巨胜,一名狗虱,一名方茎,一名鸿藏。叶名青蘘。生上党川泽。

《图经》曰:胡麻,巨胜也。生上党川泽。青蘘,巨胜苗也。生中原川谷,今并处处有之。皆园圃所种,稀复野生。苗梗如麻,而叶圆锐光泽。嫩时可作蔬,道家多食之。谨按《广雅》云:狗虱,巨胜也;藤苰,胡麻也。陶隐居云:其茎方者名巨胜;圆者名胡麻。如此巨胜、胡麻为二物矣。或云本生胡中,形体类麻,故名胡麻。又八谷之中,最为大胜,故名巨胜。如此似一物二名也。然则仙方乃有服食胡麻、巨胜二法,功用小别。疑本一物而种之有二。如天雄、附子之类。故葛稚川亦云:胡麻中,有一叶两荚者为巨胜是也。食甚甘 #1,当九蒸曝,熬捣之,可以断谷。又以白蜜合丸,曰静神丸,服之益肺,润五脏。压取油,主大#2 热秘肠结,服一合则通利。

《药性论》云:叶,捣汁沐浴,甚良。又牛伤热,捣汁灌之,立差。又患崩中血凝症者,生取一升,捣,内热汤 #3 中,绞取半升,立愈。巨胜者,仙经所重,白蜜一升,子一升,合之,名曰静神丸。常服之,治肺气,润五脏。其功至多,亦能休粮,填人骨髓,其#4 有益於男子。患人虚而吸吸,加胡麻用。

《唐本》注云:此麻以角作八棱者为巨胜,四棱者名胡麻。都以乌者良,白者劣尔。生嚼涂小儿头疮及浸淫恶疮,大效。

禹锡云:按吴氏云:胡麻一名方金。神农、雷公:甘,平,无毒。秋采青蘘,一名梦神。

《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

新注云:胡麻、白大豆、枣三物同九蒸九曝,作团食 #5,令人不饥,延年断谷。又合苍耳子为散,服之治风。

《食疗》云:润五脏,主火灼。山田种,为四棱。土地有异,功力同。休粮人重之。填骨髓 #6,又补虚气。

《圣惠方》:治五脏虚损,羸瘦,益气力,坚筋骨。巨胜蒸曝各九遍,每取二合,用汤浸布裹,挼去皮再研,水滤取汁煎,和粳米煮粥食之。

《外台秘要》:治手脚酸疼兼微肿。乌麻五升碎之,酒一升,浸一宿,随多少饮。

《千金方》:常服明目洞视。胡麻一石,蒸之三十遍,末,酒服,每日一升。又方:治腰脚疼痛。胡麻一升,新者熬令香,杵筛。日服一大升许,一升 #7 即永差。酒饮、羹汁、蜜汤皆可服之。

《经验后方》:治暑毒。救生散:新胡麻一升,内 #8 炒令黑色,取出摊冷碾末,新汲水调三钱匕,或丸如弹子,新水化下。凡着热,外不得以冷物逼,外得冷即死。

《修真秘旨》:神仙服胡麻法:服之能除一切痼病,至一年面光泽、不饥,三年水火不能害,行及奔马,久服长生。上党者尤佳。胡麻二斗,净淘上甑蒸,令气遍出,日乾,以水淘去沫,即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簸令冷,炒令香,杵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温酒化下一丸,忌毒物、生菜等。

《续齐谐记》:汉明帝永平十五年中,荆县有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逢一溪,过之、过遇二女,以刘、阮姓名呼之,如旧识耳。白:郎等来何晚耶?遂邀 #9 之过家,设胡麻饭以延之。故唐诗有云:御羹和石高#10,香饭进胡麻。

《衍义》曰:胡麻,诸家之说参差不一,止是今脂麻,更无他义。盖其种出於大宛,故言胡麻。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纹鹊,其色紫黑,故如此区别,取油亦多。故诗云:松下饭胡麻。此乃是所食之谷无疑,与白油麻为一等,如川大黄、川当归、川升麻、上党人参、齐州半夏之类,不可与他土者更为二物。盖特以其地之所宜立名也。是知胡麻与白油麻为一物,尝官於顺安军,雄、霸州之问,备见之。又二条皆言无毒,治疗大同。今之用白油麻,世不可一日阙也。然亦不至於大寒,宜两审之。

青蘘

味甘,寒,无毒。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巨胜苗也。生中原川谷。

《图经》曰:文具胡麻条下。

陶隐居云:胡麻叶也。甚肥滑,亦可以沐头,但不知云何服之。仙方 #11 并无用此法,正当阴乾,捣为丸散。既服其实,故不复假苗。五符巨胜丸方亦云:叶名青蘘。本生大宛,度来千年尔。

《唐本》注云:青蘘,《本经》在草部上品中,既堪食,今从胡麻条下。

《衍义》曰:青蘘,即油麻叶也。陶隐居《注》亦曰:胡麻叶也。胡地脂麻鹊色,子颇大。《日华子》云:叶作汤沐,润毛发,乃是今人所取胡麻叶。以汤浸之,良久涎出,汤遂稠黄色,妇人用之梳发。由是言之,胡麻与白油麻,今之所谓脂麻者是矣。青蘘即其叶也。

麻蕡

味辛,平,有毒。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破积,止痹,散脓,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一名麻勃,此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良。麻子,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长发,可为沐药。久服肥健不老,神仙。九月采,入土者损人。生太山川谷。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图经》曰:麻蕡、麻子,生太山川谷,今处处有。皆园圃所莳,绩其皮以为布者。麻蕡一名麻勃,麻上花勃勃者,七月七日采,麻子九月采,入土者不用。陶隐居以麻费为牡麻,牡麻则无花。苏恭以为即实,非花也。又引《尔雅》:贲,枲实。及《礼》云:苴,麻之有蕡者,皆谓蕡为子也。谓陶重出子条为误。按《本经》:麻蕡,主七伤,利五脏,多食令人狂走。观古今方书,用麻子所治亦尔。又麻花,非所食之物,如苏之论,似当矣。然朱子云:麻蕡味辛,麻子味甘,此又似二物。疑本草与《尔雅》、《礼记》有称谓不同者耳。又古方亦有用麻花者,云味苦,主诸风及女经不利,以□虫为使。然则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其叶与桐叶合捣,浸水沐发,令长润。皮青淋汤濯瘀血。根煮汁冷服,主下血不止。今用麻人,极难去壳,医家多以水浸,经三两日,令壳破,曝乾,新瓦上擂取白用。

《药性论》云:麻花,白麻是也。味苦,微热,无毒。能治一百二十种恶风,黑色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主女人经候不通,□虫为使。又叶沐发,长润。青麻汤淋瘀血,又主下血不止。

陶隐居云:麻蕡即牡麻,牡麻则无实,今人作布及履用之。麻勃,方药亦少用,卫家合人参服,令逆知未来事。其子中人,合丸药并酿酒,大善,然而其性滑利。麻根汁及煮饮之,亦主瘀血,石淋。

禹锡云:按《尔雅》云:黂,枲实。释曰:枲,麻也;麻,蕡子也。《仪礼》注:直 #12,麻之有黂者。又《禹贡》:青州厥贡岱畎丝枲是也。又曰荸麻。释曰:苴,麻之盛子者也。一名荸,一名麻母。

《日华子》云:大麻,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去皮肤顽痹,下水气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陈士良云:大麻人,主肺脏,润五脏,利大小便,疏风气。不宜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食疗》云:微寒。治大小便不通,发落,破血,不饥,能寒。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治气。青叶,甚长发。研麻子汁,沐发即生长。麻子一升,白羊脂七两,蜡五两,白蜜一合,和杵 #13,蒸食之,不饥。《洞神经》又取大麻,日中服子末三升;东行茱萸根锉八升,渍之。平旦服之二升,至夜虫下。要见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为丸,弹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服满百日即见鬼也。

《圣惠方》:治生眉毛。用七月乌麻花,阴乾为末。生乌麻油浸,每夜傅之。

《外台秘要》:治瘰疬。七月七日出时收麻花,五月五日收叶,二件作炷子,於疬上灸百壮。又方: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淋石热。大麻人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四五剂差。

《千金方》:治发落不生,令长。麻子一升,熬黑压油以傅头,长发妙。又方:治风癫百病。麻人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心服,或发或不发,或多狂语,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须定,凡进二 #14 剂愈。又方:主产后血不去。麻子五升,酒一升,渍一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不差,方#15 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与男子通,一月将养如初,差。

《肘后方》:治淋下血。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血止,神验。

《食医心镜》:治风水腹大,脐腰重痛,不可转动。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滤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着葱、椒、姜、豉,空心服之。又方:主五琳,小便赤少,茎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滤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着葱、椒、姜、豉煮,空心服之。

《新续十全方》:令易产。大麻根三茎水一升,煎取半升,顿服立产。衣不下服之亦下。

《子母秘录》:产后秽污不尽,腹满。麻子三两,酒五升,煮取一 #16 升。分温二服,当下恶物。又方:赤白痢,多体弱不堪,大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一钱匕,蜜浆水和服,立效。

白油麻

大寒,无毒。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主 #17 头浮风,润肌。食后生啖一合,终身不辍。与乳母食,其孩子永不病生。若客热,可作饮汁服之。停久者,发霍乱。又生嚼傅小儿头上诸疮良。久食抽人肌肉。生则寒,炒则热。又叶,捣和浆水,绞去滓,沐发,去风润发。其油冷,常食所用也。无毒,发冷疾,滑骨髓,发脏腑渴,困脾脏,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傅一切疮疥癣,杀一切虫。取油一合,鸡子两颗,芒消一两,搅服之,少时即泻,治热毒甚良。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经宿即动气。有牙齿并脾胃疾人,切不可吃。陈者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瘫肿,补皮裂。

《图经》曰 #18:油麻,《本经》旧不着条。然古医方多用之,无毒,滑肠胃,行风气,久食消人肌肉,生则寒,炒熟则热。仙方蒸以辟谷,压笮为油,大寒,发冷疾,滑精髓,发脏腑渴,令人脾困,然治痈疽,热病。《近效方》:婆罗门僧疗大风疾,并压丹石热毒,热风,手脚不遂。用消石一大两,生乌麻油二大升,合内铛中,以土墼盖口,以纸泥固济,勿令气出,细进火煎之,其药未熟时气腥,候香气发即熟,更以生油麻二大升和合,又微火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内不津器中。服法:患大风者,用火为使,在室中重作小纸屋子,外然火,令患人在纸屋中发汗,日服一大合,病人力壮,日二服,服之三七日,头面疱疮皆灭。

《外台秘要》:治胸喉间觉有症虫上下,偏闻葱、豉食香,此是发虫。油煎葱、豉令香,二日不食,张口而卧,将油、葱、豉致口边。虫当渐出,徐徐以物引去之。

《经验后方》:治蚰蜓、蜘蛛子咬人。用油麻研傅之差。孙真人同。

《斗门方》:治产后脱肠不收。用油五斤炼熟,以盆盛后温却,令产妇坐油盆中,约一顿饭久。用皂角炙令脆,去粗皮为末。少许吹入鼻中令作嚏,立差,神效。

《衍义》曰:白油麻,与胡麻一等,但以其色言之,比胡麻差淡,亦不全白。今人止谓之脂麻,前条已具。炒熟乘热压出油,而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方谓之熟油,始可食,复不中点照,亦一异也。如铁自火中出而谓之生铁,亦此义也。

饴糖

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饴,音贻。

陶隐居云: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厚蜜者,建中汤多用之。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今酒曲、糖用蘗,犹同是米麦,而为中上之异。糖当以和润为优,酒 #19 以醺乱为劣也。

《食疗》云:主吐血,健脾。凝强者为良。主打损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恶血。又,伤寒大毒软 #20,於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

《外台秘要》:误吞钱。取饴糖一斤,渐渐尽食之,环及钗便出。

《肘后方》:鱼骨哽在喉中,众法不能去。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出,大作丸用,妙。

《衍义》曰:饴糖,即饧是也,多食动脾风,今医家用以和药。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蜀黍米亦可造。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气和。唐˙白乐天诗一楪较牙饧者是此。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七竟

#1 甚甘:晦明轩本作“其实”。

#2 大:晦明轩本作“天行”。

#3 汤:原作“花”,据晦明轩本改。

#4 其:晦明轩本作“甚”。

#5 食:原作“良”,据晦明轩本改。

#6 髓: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 一升:晦明轩本作“计服一斗”。

#8 内:晦明轩本作“微”。

#9 邀:原作“通”,据晦明轩本改。

#10 高:晦明轩本作“髓”。

#11 方:原作“也”,据晦明轩本改。

#12 直:原作“草”,据晦明轩本改。

#13 苴: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14 二:晦明轩本作“三”。

#15 方:晦明轩本作“夜”。

#16 一:晦明轩本作“二”。

#17 主:晦明轩本作“去”。

#18《图经》曰:此三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9 酒: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0 软:晦明轩本作“嗽”。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米谷部中品

生大豆

味甘,平。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穬、内寒,杀乌头毒。久服令人身重。炒为屑,味甘。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生太山平泽。九月采。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人、牡蛎良。

《图经》曰:大豆黄卷及生大豆,生太山平泽,今处处有之。黄卷是以生豆为蘗,待其芽出便曝乾取用,方书名黄卷皮,今蓐妇药中用之。大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豆性本平,而修治之便有数等之效。煮其汁甚凉,可以压丹石毒及解诸药毒,作腐则寒而动气,炒食则热,投酒主风,作豉极冷,黄卷及酱皆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凉,一体而用别,大抵宜作药使耳。杀乌头毒尤胜。仙方修制黄末,可以辟谷度饥岁。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矣。

陈藏器云:大豆,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痈痪,口噤,产后诸风,食罢,生服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去风,不忘。煮食,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解诸药毒,消肿。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牛食温,马食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煮食之,主温毒水肿。

《日华子》云:黑豆,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

孟诜云:大豆,寒。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内之。主杀诸药毒。谨按:煮饮服之,去一切毒气,除胃中热痹,肠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脏结穬内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食疗》云:微寒。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抱朴子 #1 内篇》云:相国张公文蔚,庄在东都柏坡,庄内有鼠狼穴,养四子为蛇所食。鼠狼雄雌情切,乃於穴外坋土,恰容蛇头俟其出穴。果入所汾处出头,度其回转不及,当腰咬断而劈蛇腹,衔出四子,尚有气。置於穴外,衔豆叶嚼而傅之,皆活。

《千金方》:治头项强不得顾视。蒸大豆一升,令变色,内囊中枕之。又方:从高坠下,头破脑出血,中风口噤。豆一升,熬去腥,勿使太熟,杵末,蒸之气遍,令甑下盆中,以酒一升淋之。温服一升,覆取汗。傅膏疮上。又方:治身肿浮。乌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汁,去滓,内酒五升,更取三升,分温三服。不差,再合服之。又方:治口喎。大豆面三升,炒令焦,酒三升淋取汁,顿服,日一服。

《肘后方》:治卒风不得语。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浓煮饮之佳。又方:从早夜连时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翻 #2 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证如前。

《经验方》:治小儿、大人多年牙齿不生。用黑豆三十粒,牛粪火内烧令烟尽,细研,入麝香少许,一处研匀。先以针挑不生齿处,令血出,用末少许揩。不得见风,忌酸、咸物。又方:治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方: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二升,煎取一升已来,顿服差。又方:治赤痢,脐下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必宜,良。

《食医心镜》:治风毒攻心,烦躁恍惚。大豆半升净淘,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食后服。又方:治产后风虚,五缓六急,手足顽痹,头旋眼眩,血气不调。大豆一升,炒令热熟,投三升酒中,密封,饮之。

《广利方》:治脚气冲心,烦闷乱,不识人。大豆一升,水三升,浓煮取汁,顿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

《伤寒类要》:辟温病。以新布盛大豆二斗,内井中一宿出,服七粒佳。

《子母秘录》:主产后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二或但烦热苦渴,或身头皆重,或身痒极,呕逆,直视,此皆虚热中风。大豆三升,熬令极熟,候无声,器盛,以酒五升沃之,热投可得二升,尽服之,温覆令少汗出,身润即愈。产后得依常稍服之,以防风气,又消结血。又方:治小儿斑疮,豌豆疮。熟煮大豆,取汁服之佳。又方:治小儿汤火疮。火 #3 煮大豆汁涂上,易差,无斑。

《杨氏产乳》:疗有孕月数未足,子死腹中,母欲闷绝。取大豆三升,醋煮浓汁三升。顿服,立差。

《产书》:产后犹有余血水气者,宜服豆淋酒。黑豆五升熬之,令烟绝出,於瓷器中,以酒一斗 #4 焠之。

《衍义》曰:生大豆,有绿、褐、黑三种,亦有大、小两等。其大者出江、浙、湖南、北,黑小者生他处。今用小者,力更佳。炒熟,以枣肉同捣之,为麸,代粮。又治产后百病、血热,并中风、疾痱、止痛、背强、口噤,但烦热、瘈疭、若渴、身背肿、剧呕逆,大豆五升,急水淘净,无灰酒一斗,熬豆令微温 #5 出,倾入酒瓶中沃之。经一日以上,服酒一升,取差为度。如素不饮酒,即量多少服。若口噤,即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仍增酒#6 一斗二升。逐月旋作,恐酸坏,又可硙为豆腐食之。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图经》曰:赤小豆,旧与大豆同条,苏恭分之。今江、淮闲尤多种莳。主水气,脚气方最急用。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碎破,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姜。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便止。韦宙《独行方》疗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亦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亦愈。

《药性论》云:赤小豆,使,味甘。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冷 #7 洗之,不过三度差。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差。

陶隐居云:大、小豆共条,犹如葱、薤义也。以大豆为蘗芽,生便乾之,名为黄卷,用之亦熬,服食所须。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

陈藏器云: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主湿 #8 气痹肿。小豆和通草煮食之,当下气无限,名脱气丸。驴食脚轻,人食体重。

《日华子》云: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解油衣粘缀甚妙。叶食明目。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病酒热饮汁即愈。

《食疗》云: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

孙真人云:赤、白豆合鱼鲊食之成消渴,小豆酱合鱼鲊食之成口疮。

《肘后方》:辟温病。取小豆,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出。举家服,男十枚,女二十枚。又方: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乾,复内法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又方:产后心闷目不开。生赤小豆杵末,东流水服方寸匕。不差再服。

《千金方》:主产后不能食,烦满方。小豆三七枚,烧作屑,筛,冷水顿服之佳。

《梅师方》: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以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又方:治妇人乳肿不得消。小豆、莽草等分,为末,苦酒和傅之,佳。

《食医心镜》:理脚肿满转上入腹杀人。豆一升,水五升,煮令极熟,去豆,适寒温浸脚,冷重暖。

《必效方》:治水谷痢。小豆一合,和蜡三两,顿服愈。又方:治卒下血。小豆一升,捣碎,水三升,绞汁饮之。

《产宝》:治难产方。赤小豆生吞七枚,出。若是女,二七枚佳。

《修真秘旨》云:理淋方。惟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熟为末,煨葱一茎细锉,暖酒调二钱匕服。男子、女人,热淋、血淋并疗。

《衍义》曰: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花治宿酒,渴病。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胃气结穬,益气,止毒,去黑皯,润泽皮毛。

《图经》曰:文具大豆条下。

《唐本》注云:以大豆为芽蘗,生便乾之,名为黄卷。用亦服食。

《食疗》云:卷,蘗长五分者,破妇人恶血良。

《食医心镜》:理久风湿痹,筋挛膝痛,除五脏胃气结聚,益气,止毒,去黑痣面~,润皮毛。宜取大豆黄卷一升,熬令香,为末,空心暖酒下一匙。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

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触露,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势辟恶,胜於作食。

《唐本》注云: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为。而葡萄、蜜等,独不用曲。饮葡萄酒能消痰破癖。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

《日华子》云:酒,通血脉,厚肠胃,除风及下气。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石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书曰:若作酒醴尔,惟曲蘗。苏恭乃广引葡萄、蜜等为之。乃以伪乱真,殊非酒本称。至於入药,更亦不堪。凡好酒欲熟,皆能候风潮而转,此是合阴阳矣。又云:甜糟,味咸,温,无毒。主温中,冷气,消食,杀腥,去草菜毒,藏物不败,揉物能软,润皮肤,调腑脏,三岁已下有酒以物盛之,堪磨风瘙,止呕哕,及煎鱼菜。取腊月酒糟,以和粥成之。

《食疗》云:紫酒,治角弓风。姜酒,主偏风中恶。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蜜酒,疗风疹。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 #9 草、大#10 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作酒,在别方。葡萄子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狗肉汁酿酒,大补。

《外台秘要》:治水下,或不下则满溢,下之则虚竭,虚竭还腹,十无一活。以桑椹并心皮两物细锉,重煮煎,取四斗以酿米,四升酿酒,一服一升。

《千金方》:断酒方:以酒七升,着瓶中,朱砂半两,细研着酒中,紧闭塞瓶口,安猪圈中,任猪摇动,经七日,顿饮之。又方:治耳聋。酒三升,渍牡荆子二升,碎之,浸七日去滓,任性饮 #11 尽,三十年聋差。

《经验后方》:孙真人催产,以铁器烧赤,焠酒吃,便令分解。

《广利方》: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

《伤寒类要》:天行病毒攻手足,疼痛欲断。作坑令深三尺,大小容足,烧令中热,以酒灌坑中,着屐踞坑上,衣壅勿令泄气。

《衍义》曰:酒,《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战国策》曰:帝女仪狄造酒,进之於禹。然本草中已着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糟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香药曲酒、鹿头酒、羔儿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众药,和合为曲,曰饼子酒。至於官务,亦用四夷酒,更别中国,不可取以为法。今医家所用酒,正宜斟酌。但饮家惟取其味,不顾入药如何尔。然久之未见不作疾者,盖此物损益兼行,可不谨欤!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图经》曰:文具青粱米条下。

陶隐居云: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其粒细於 #12 粱米,熟舂令白,亦以当白粱呼为白粱粟。陈者谓经三五年者,或呼为粢诸#13 米,以作粉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唐本》注云:粟类多种,而并细於诸粱 #14,北土常食,与粱有别。陶云当白粱,又云或呼为粢,粢则是稷,稷乃穄之异名也。甘#15 米泔汁,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立差。臭泔,止消渴尤良。米麦面,味甘、苦,寒,无毒。主寒中,除热渴,解烦,消石气。蒸米麦熬磨,一名糗也。穄音祭。

陈藏器云:粉解诸毒,主卒得鬼打,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粳粟总堪为粉,粟强浸米至败者损人。又云: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胃冷者不宜多食。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鸡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樗皮一名武目树。

《千金方》:治反胃,食即吐。捣粟米作粉,和水丸如梧子大。七枚烂煮内醋中,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食医心镜》: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 #16,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姚和众方》:儿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饮,厚薄如乳,每日研与半粟壳。

《产宝方》:粢米粉熬令黑。以鸡子白和如泥,以涂帛上贴之,帛作穴,以泄痈毒气,易之,效。

《衍义》曰:粟米,利小便,故益脾胃。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

《图经》曰:文具丹黍米条下。

陶隐居云: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 #17 及酿诸药醪。

《唐本》注云:此米功用是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为秫稻,秫为糯矣。北 #18 土亦多以粟秫酿酒,而汁少於黍米。粟秫应有别功,但本草不载。凡黍稷、粟秫、粳糯,此三谷之籼秫也。籼音仙。

《日华子》云:无毒,犬咬,冻疮并嚼傅。

禹锡云:按颜师古《刊谬正俗》云:今之所谓秫者,似黍米而粒小者耳,亦堪作酒。孟诜云:秫米,其性平。能杀疮疥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又,生捣和鸡子白,傅毒肿良。根,煮作汤,洗风。又,米 #19 一石,曲三斗,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服之治筋骨挛痹。

《圣惠方》:治食鸭 #20 肉成病,胸满面赤,不下食。用秫米汁服一中盏。

《肘后方 #21》:治妊娠忽下黄水如胶,或如小豆汁。秫米、黄耆各一两,细锉,以水七升,煎取三升服。

《食医心镜》:主寒热,利大肠,治漆疮。秫米饭食之,良。

《衍义》曰:秫米,初捣出淡黄白色,经久色如糯,用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为饭,最黏,故宜酒。

粳米

味甘、苦,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图经》曰:文具稻米条下。

陶隐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以廪军人,故曰廪尔。

《唐本》注云:传称食廪为禄。廪,仓也。前陈仓米曰廪,字误作廪,即廪军米也。若廪军新米,亦为陈米 #22□

《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禹锡云: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

孟诜云:粳米,平。主益气,止烦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中。又,水渍有味,益人。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舂宿米食之,即不发病耳。

《外台秘要》:蛟龙子生在芹菜上,食之入腹,变成龙子,须慎之。饧粳米、杏人、乳饼煮粥。食之三升,日三服,吐出蛟龙子,有两头。开皇二年,贾桥有人吐出蛟龙,大验,无所忌。

《肘后方》:若遇荒年,谷贵,无可以充粮,应须药济命者。粳米十斗 #23,酒三升渍之,出暴之。又渍酒正#24 出,稍食之,渴饮之,辟三十日,足一斛三升,辟周年。又方:小儿新生三日,应开肠胃,助谷神,碎米浓作汁饮,如乳酪,与儿大豆许,数含饮之,频与三豆许。三七日可与哺,慎不得取次与杂药,红雪少少得也。

《千金方》:仓米无毒。

《衍义》曰:粳米,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

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轻身长年。

陶隐居云:凡云粱米,皆是粟类,惟其芽头色异为分别尔。青粱出北,今江东少有。《泛胜之书》云:粱是秫粟,今俗用则不尔。泛音泛。

《唐本》注云:青粱壳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细於黄、白粱也。谷粒似青稞而少粗。夏月食之,极为清凉,但以味短色恶,不如黄、白粱,故人少种之。此谷早熟而收少也,作饧,清白胜余米。

《日华子》云:健脾,治泄精。醋拌百蒸百暴,可作乾粮。

禹锡云:按孟诜云:青粱米,以纯苦酒十 #25 斗渍之,三日出,百蒸百暴,好裹藏之。远行一餐,十日不饥。重餐,四百九十日不饥。又方:以米一升#26,赤石脂三斤,合以水渍之,令足相淹。置於暖处二三日。上青白衣,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不饥。谨按《灵宝五符经》中,白鲜米九蒸九暴,作辟谷粮。此文用青粱米,未见有别出处,其米微寒,常作饭食之,涩於黄、白米,体性相似。

《食医心镜》:主胃痹 #27 热中,除渴,止痢,利#28 小便,益气力,补中,轻身长年。以粱米炊饭食之。

《衍义》曰:青、黄、白粱米,此三种,食之不及黄粱。青、白二种,性皆微凉,黄粱性甘平,岂非得土之中和气多邪?今黄、白二种,西洛间农家多种,为饭尤佳,余用则不相宜。然其粒尖小於他谷,收实少,故能种者亦稀,白色者味淡。

黍米

味甘,温,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

陶隐居云:荆、南 #29 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於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又有穄米与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不宜人,言发宿病。

《唐本》注云:黍有数种,已备注前条,今此通论丹黑黍米尔,亦不似芦,虽似粟而非粟也。穄即稷也,具释后条。

禹锡云:按孟诜云:黍米,性寒。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度愈。谨按:性寒,有少毒。不堪久服,昏五脏,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胜余粮。又,烧为灰,和油涂杖疮,不作瘢,止痛。不得与小儿食之,令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踻曲,行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

《食疗》云:合葵菜食之,成痼疾。於黍米中藏乾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生寸白虫。

《千金方》:治人、六畜天行时气病,豌豆疮方。浓煮黍穰汁洗之。一茎是穄穰则不差。疮若黑者,杵蒜封之。亦可煮乾芸苔洗之。

《肘后方》:食苦瓠中毒。煮黍稷 #30 汁解之,饮数升止。又云:治汤火所灼未成疮。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焦,杵,下以鸡子白傅之。

丹黍米

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陶隐居云:此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药用。又,黑黍名秬,供酿酒祭祀用之。

禹锡云:按《尔雅》云:秬,黑黍。秠,一稃二米。释曰:按《诗˙生民篇》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李巡云:黑黍一名秬黍。秬 #31,即黑黍之大名也。秠,是黑黍米一稃有二米者,别名为秠。若然秬、秠皆黑黍矣。而《春官˙鬯人》注云:酿秬为酒,秬如黑黍,一秠二米。言如者,以黑黍一米者多,秬为正二米。则秬中之异,故言如以明秬有二等,则一米者亦可为汁。又云:秠即皮,其稃亦皮也。秠、稃,古今语之异耳。汉和帝时,任城县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日华子》云:赤黍米,温。下气,止咳嗽,除烦,止渴,退热。不可合蜜并葵同食。

《伤寒类要》:伤寒后,男子阴易。来三两煮薄饮,酒和饮之。发汗出愈,随人加减。

《衍义》曰: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黏着难解,然亦动风。

白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襄阳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食,亦以除热。

《千金方》:主霍乱不吐。白粱粉米五合,水一升,和之顿服,如粥食。

《肘后方》:手足忽发疣。取粱粉,铁铛熬令 #32 赤以涂之,以众人唾和涂上,厚一寸,即消。

黄粱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

陶隐居云:黄粱,出青、冀州,此间不见有尔。

《唐本》注云:黄粱,出蜀、汉,两浙间亦种之。穗大毛长,谷米俱粗於白粱一,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於诸粱,人号为竹根黄。

《外台秘要》:小儿面上生疮如火烧。以一升末 #33,蜜水和傅之,差为度。又方;治霍乱烦躁。以黄粱米粉半升,水一升半,和绞如白饮,顿服。糯米亦得。

《肘后方》: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取三升清澄,稍稍饮之。

《食医心镜》:主益气和中,止泄痢,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以作饮食之。

《兵部手集》:治孩儿赤丹不止。上翻 #34 用黄米粉、鸡子白和傅。

蘗米

味苦,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陶隐居云:此是以米为蘗,非别米名也。米甘 #35 米脂和傅面,亦使皮肤悦泽,为热不及麦蘗。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蘗米,温。能除烦,消宿食,开胃。又名黄子。可作米醋。

《衍义》曰:蘗米,此则粟蘗也,今谷神散中用之,性又温於大麦蘗。

小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躁渴咽乾,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

陶隐居云: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面则温,明穬麦亦当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穬麦,犹胜於米尔。

陈藏器云:麸,味甘,寒,无毒。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蒸热袋盛,熨人马冷。失腰脚,和醋蒸,抱所伤折处 #36,止痛散血。人作面,第三磨者凉,为近麸也。小麦,皮寒肉热。又云:麦苗,味辛,寒,无毒。主酒疸目黄,消酒毒暴热。麦苗上黑微#37 名麦奴,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又云:面,味甘,温。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性拥热,小动风气。又云:女曲,一名□子。按□子与黄蒸不殊。黄蒸,温补,消诸生物。北人以小麦,南人以粳米,皆六七月作之。苏又云:磨破之,谓当完作之,亦呼为黄衣,尘绿者佳。

《外台秘要方》:治痢,色白不消者,为末 #38 下方。好面炒,右一味,捣筛煮米粥,内面方寸匕。又云:此疗法#39 百行,师不救者。

《千金方》:治黄疸。取小麦苗,杵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之,三四日便愈。

《经验方》:治鼻衄。以冷水调面浆,服之立差。

《兵部手集》:治呕哕。面、醋和作弹丸二三十个,以沸汤煮,别盛浆水二斗已来,弹丸汤内漉出於浆中,看外热气稍减,乘热吞三两个。哕定,即止吞余者。加至七八丸尚未定,晚后饭前再作吞。

《衍义》曰:小麦,暴淋煎汤饮,为面作糊。入药水调,治人中暑。马病肺卒热,亦以水调灌愈。生嚼成筋,可以黏禽虫。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蜜为之使。

陶隐居云:今稞麦,一名麰麦,似穬麦,惟皮薄尔。麰曰牟。

《唐本》注云:大麦出关中,即青稞麦是。形似小麦而大,皮厚,故谓大麦,殊不似穬麦也。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大麦蘗,使,味甘,无毒。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陈士良云: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思 #40 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如#41 麦,无躁热。又云:蘗,微暖,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圣惠方》:治妊娠欲去胎。以麦蘗二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分温三服。

《兵部手集方》:治产后秘结膨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供奉辅太初与崔家方。以麦蘗末一合,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崔郎中云神效。

《衍义》曰:大麦,性平、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三伏中,朝廷作面,以赐臣下,作蘗造饧。

味甘,大暖。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六畜食米胀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食症气,健脾暖胃。

《千金方》:治产后运绝。曲末,水服方寸匕。不差,更服即差。又方:治小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能食而不消。曲末服方寸匕,日三。

《肘后方》:治赤白痢下,水谷食不消。以曲熬粟米粥,服方寸匕,日四五止。又方:妊娠卒胎动不安,成 #42 腰痛,胎转抢心,下血不止。生曲半饼碎末,水和绞取汁,服三升。

荞麦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於烈日中暴令口开,使舂取人作饭。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穰作灰,淋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新补。见陈藏器、孟诜、萧炳、陈士良、《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附小麦条下。

《丹房玉镜》:源荞麦灰煮粉霜。

《兵部手集方》:治小儿油丹赤肿。荞麦面、醋和傅之,良。

藊豆

味甘,微温。主和中下气。豆叶,主霍乱吐下不止。藊音扁。

《药性论》云:白藊豆,亦可单用。主解一切草 #43 毒,生嚼及煎汤服,取效。

陶隐居云:人家种之於篱援,其荚蒸食甚美,无正用取其豆者。叶乃单行用之。患寒热病者,不可食也。

《日华子》云:平,无毒。补五脏。叶傅蛇虫咬。

禹锡云:按孟诜云:藊豆,疗霍乱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下气。又,吐痢后转筋,生捣叶七 #44 把,以少酢浸汁,服之立差。其豆如绿豆,饼食亦可。

《衍义》曰:藊豆,有黑、白、鹊三等,皆於豆脊方 #45 白路。白者治霍乱转筋。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图经》曰:文具附大豆黄卷条下。

陶隐居云: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搜蒸暴燥,以麻油和、又蒸暴之,凡三过,乃末椒、乾姜屑合和,以进食,胜今作油豉也。患脚人常将其酒浸,以滓傅脚皆差。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取中心者弥善。

陈藏器云:蒲州豉,味咸,无毒。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伤寒鼻塞。作法与诸豉不同,其味烈。陕州又有豉汁,经年不败,大除烦热,入药并不如今之豉心,为无盐故也。

《日华子》云: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孟诜云: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三升渍,满三日取汁,冷暖任人服之,不差,须作三两剂,即止。

《圣惠方》:治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豉细末,含一宿便差。

《外台秘要方》:治虫刺螫人方。好豉心以足为限,但觉刺即熟嚼豉以傅之,少顷见豉中毛,即差。不见,又嚼傅之,昼夜勿绝,见毛为度。

《千金方》:治酒病。豉、葱白各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治被殴伤瘀血聚腹满。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分服,不差再服。

《肘后方》:中缓风,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二作。亦可酒渍饮之。

《葛氏方》:治重下,此即赤白痢也。熬豉令小焦,杵服一合,日三,无比。又,豉熬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冷则酒淋,日三服,有效。

《梅师方》:伤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闷吐方。豉一升,盐一合,水四升,煎升半,分三服当吐。

《食医心镜方》:主风毒,脚膝挛急,骨节痛。豉心五升,九蒸九暴,以酒一斗取浸 #46 经宿,空心随性缓饮之。

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烦热,风 Z,药石发动,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当是皮寒肉 #47 平。圆小绿者佳。又有稙豆,苗子相似,主霍乱吐下。取叶捣绞汁,和少醋温服,子亦下气也。稙音陟。

《日华子》云:绿豆,冷。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禹锡云:按孟诜云:绿豆,平。诸食法:作饼炙,食之佳。谨按:补益,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此最为良。今人食皆挞去皮,即有少拥气。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又,研汁煮饮服之,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

雷公云:益气明目,治头风。

舂杵头细糠

主卒噎。

陶隐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亦是舂捣义尔。天下事理,多有相影响如此也。自草部今移。

《圣惠方》: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用碓觜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非时含一丸咽津。

穬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轻身,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蘗,温,消食和中。

陶隐居云:此是今马所食者,性乃热而云微寒,恐是作屑与合壳异也。服食家并食大、穬 #48 二麦,令人轻健。

《唐本》注云:穬麦性寒,陶云性热,非也。复云:作屑与合壳异。此皆江东少有,故斟酌言。

白豆

平,无毒。补五脏,益中,助十二经脉,调中,暖肠胃。叶,利五脏,下气。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之亦佳,可常食。新补。见孟诜及《日华子》。

《孙真人食忌》:白豆,味咸,肾之谷,肾病宜食,煞鬼气。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竟

#1 子:原脱,据晦明轩本。

#2 翻:晦明轩本作“番”。

#3 火:晦明轩本作“水”。

#4 斗:晦明轩本作“升”。

#5 温:晦明轩本作“烟”。

#6 酒:晦明轩本“酒”下有“至”。

#7 冷:晦明轩本作“令”。

#8 湿: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9 通: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 大:原作“本”,据晦明轩本改。

#11 饮:原作“限”,据晦明轩本改。

#12 於:原作“粟”,据晦明轩本改。

#13 诸:晦明轩本无“诸”字。

#14 粱:原作“粟”,据晦明轩本改。

#15 甘:晦明轩本作“其”。

#16 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 疮: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 北: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19 米:原作“水”,据晦明轩本改。

#20 鸭:原作“鸣”,据晦明轩本改。

#21 肘后方:晦明轩本作“梅师方”。

#22 米:晦明轩本作“乎”。

#23 十斗:晦明轩本作“一升”。

#24 正:晦明轩本作“次”。

#25 十:晦明轩本作“一”。

#26 升:晦明轩本作“斗”。

#27 痹:晦明轩本作“脾”。

#28 利: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 南:晦明轩本作“郢”。

#30 稷:晦明轩本作“穰”。

#31 秬: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2 令: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33 末:原作“木”,据晦明轩本改。

#34 上翻:晦明轩本作“土番”。

#35 米甘:晦明轩本作“末其”。

#36 处:原作“□”,据晦明轩本改。

#37 微:晦明轩本作“霉”。

#38 末:晦明轩本作“寒”。

#39 法:晦明轩本作“泻”。

#40 思:晦明轩本作“化”。

#41 如:晦明轩本作“小”。

#42 成:晦明轩本作“或”。

#43 草:晦明轩本“草”下有“木”字。

#44 七:晦明轩本作“一”。

#45 方:晦明轩本作“有”。

#46 浸:原作“酒”,据晦明轩本改。

#47 肉:原作“均”,据晦明轩本改。

#48 穬:原作“利”,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九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米谷部下品

味酸,温,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陶隐居云: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酰。以有苦味,俗呼为苦酒。丹家又加余物,谓为华池左味,但不可多食之,损人肌脏。

《日华子》云:醋,治产后妇人并伤损及金疮血运,下气,除烦,破症结治妇人心痛,助诸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又云:米醋功用同醋,多食不益男子,损颜色。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醋,破血运,除症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多食损筋骨。然药中用之,当取二三年米酢良。苏云葡萄、大枣皆堪作作,缘渠是荆楚人,土地俭啬,果败犹取以酿醋,糟醋犹不入药,况於果乎。

孟诜云:多食损人胃。消诸毒气,能治妇人产后血气运。取美清醋煎,稍稍含之即愈。又,人口有疮,以黄檗皮醋渍,含之愈。又,牛马疫病,和灌。服诸药,不可多食。不可与蛤肉同食,相反。又,江外人多为米醋,北人为糟醋。发诸药,不可同食。研青木香服,止卒心痛、血气等。又,大黄涂肿,米醋飞丹用。

《外台秘要方》:治转筋。取故绵以酽醋浸,甑中蒸及热用,裹病人脚,冷更易,勿停,差止。又方:治风毒肿,白虎病。以三年酽醋五升,热煎三五沸,切葱白二三升,煮一沸许漉出,布帛热裹,当病上熨之,差为度。

《千金方》:治耳聋。以醇醉微火煎附子,削令尖塞耳,效。又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饮好苦酒三升,小、老、羸者可饮一二升。

《肘后方》:治痈已有脓当坏。以苦酒和雀屎,傅痈头上如小豆大,即穿。

《经验后方》:治汗不溜,瘦却腰脚耳聋。米醋浸京三棱,夏浸四日,冬六日,杵为末,醋汤调下。

《衍义》曰:醋,酒糟为之,乞邻者是此物。然有米醋、麦醋、枣醋。米醋最酽,入药多用。谷气全也,故胜糟醋。产妇房中常得醋气则为佳,酸益血也。磨雄黄涂蜂虿,亦取其收而不散也。今人食酸则齿软,谓其水生木,水气弱,木气盛,故如是。造靴皮须得此而纹皱,故知其性收敛,不负酸收之说。

稻米

味苦。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图经》曰:稻米,有秔与粳同稻,有糯稻。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有水田处皆能种之。秔、糯既通为稻,而《本经》以秔为粳米,糯为稻米者,谨按《尔雅》云:稌,稻。释曰:别二名也。郭璞云:沛国呼稌。《诗˙颂》云:多黍多稌。《礼记内则》云:牛宜稌。《豳诗》云:十月获稻。是一物也。《说文解字》云:沛国谓稻为糯。粳,稌属也。《字林》云:糯,黏稻也。梗,稻不黏者。今人呼之者,如《字林》所说也。《本经》称号者,如《说文》所说也。前条有陈廪米,即粳米以廪军人者是也。入药最多,稻秆灰亦主病。见刘禹锡《传信方》云:湖南李从事治马坠扑损,用稻秆烧灰,用新熟酒未压者,和糟入盐和合,淋前灰,取汁,以淋痛处,立差。

陶隐居云:道家方药有俱用稻米、粳米,此则是两物矣。云稻米白如霜。又,江东无此,皆通呼粳为稻尔。不知其色类,复云何也。

陈藏器云:糯米,性微寒,妊身与杂肉食不利子,作糜食一斗,主消渴。久食之,令人身软。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不能行,缓人筋故也。又云:稻穰,主黄病,身作金色,煮汁浸之。又稻谷芒,炒令黄,细研作末,酒服之。

《日华子》云:糯米,凉,无毒。补中益气,止霍乱。取一合,以水研服,煮粥。稻穰,治蛊毒,浓煎汁服。稻秆,治黄病通身,煮汁服之。

孟诜云:糯米,寒。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又,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即止。

萧炳云:糯米,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主痔疾,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勿令病人知。

《外台秘要方》:治渴方:糯米二升,淘取泔,饮讫则定。若不渴,不须。一方:渴者服当饱,研糯米取白汁,恣饮之,以差为度。

《梅师方》:治霍乱,心悸热,心烦渴。以糯米水清研之,冷熟水混取米泔汁,任意饮之。

《简要济众方》: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独圣散:糯米微炒黄,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

《衍义》曰:稻米,今造酒者是此,水田米皆谓稻。前既言粳米,即此稻米,乃糯稻无疑。温,故可以为酒,酒为阳,故多热。又令人大便坚,非糯稻孰能与於此。《西域记》: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亦可验。

稷米

味甘,无毒。主益气,补不足。

陶隐居云:稷米亦不识,书多云黍与稷相似。又有稌,亦不知是何米。《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即八谷也,俗人莫能证辨,如此谷稼尚弗能明,而况芝英乎?稌音吐。

《日华子》云:稷米,冷。治热,压丹石 #1 毒,多食发冷气,能解苦瓠毒,不可与川附子同服。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雕胡,是菰蒋草米,古今所贵。雕胡,性冷,止渴。《内则》云:鱼宜菰、枲粱。按枲粱,亦粱之类,消玉未闻。按糜、穄一物,性冷,塞北最多。《广雅》云:穄也,如黍黑色。裨有二种:一黄白,一紫黑。其紫黑者,芑有毛,北人呼为乌禾。又云:五谷,烧作灰热,主恶疮疥癣,虫瘘疽螫毒。涂之,和松脂、雄黄,烧灰更良。作法如甲煎为之。

孟诜云:稷,益诸不足。山东多食。服丹石人发热,食之热消也。发三十六种冷病气。八谷之中,最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途。不与瓠子同食,令冷病发。发即黍酿汁,饮之,即差。

《外台秘要方》:治脚气冲心闷,洗脚渍脚汤:以糜穰一石内釜中,多煮取浓汁,去滓,内椒目一斗,更煎十余沸,渍脚三两度,如冷,温渍洗,差。

《衍义》曰:稷米,今谓之穄米,先诸米熟。又其香可爱,故取以供祭祀。然发故疾,只堪为饭,不黏着,其味淡

腐婢

味辛,平,无毒。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止消渴,病酒头痛。生汉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阴乾。痎,音皆。

《图经》曰:腐婢,小豆花也。生汉中,今处处有之。陶隐居以为海边有小木,状似栀子,气作臭腐,土人呼为腐婢,疑是此。苏恭云:山南相承,呼以为葛花是也。今注云:小豆花,亦有腐气。按《本经》云:主病酒头痛。海边小木,自主疟及心腹痛。葛花不言主酒病。注云:并小豆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也。然则三物皆有腐婢名,是异类同名耳。《本经》此比甚多也。一说赤小豆花,亦主病酒。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赤小豆,花名腐婢。能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食医心镜》云:主 #2 瘴疟,寒热邪气,泄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以小豆花於豉中煮,五味调和,作羹食之。

《外台秘要方》:治渴,小便利 #3 复非淋。小豆藿一把,捣取汁,顿服。

味咸、酸,冷利。主除热,止烦满,杀百药,热汤及火毒。

陶隐居云: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今此当是豆者,亦以久久者弥妙。又有肉酱、鱼酱、皆呼为醢,不入药用。

《圣惠方》:治飞蛾入耳,酱汁灌入耳即出。又,击铜器於耳傍。

《千金方》:治指掣痛。以酱清和蜜,任多少,温傅之愈。

《肘后方》:汤火烧灼未成疮,豆酱汁傅之。

《衍义》曰:酱,圣人以谓不得即不食,意欲五味和、五脏悦而受之。此亦安乐之一 #4 端也。

陈廪米

味咸、酸,温,无毒。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

陶隐居云:此今久入仓陈赤者,汤中多用之。人以作醋,胜於新粳米也。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陈仓米,平胃口,止泄泻,暖脾,去惫气,宜作汤食。

《日华子》云:陈仓米,补五脏,涩肠胃。

《食疗》云:炊作乾饭食之,止痢。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又,毒肿恶疮,久陈者,蒸作饭,和酢封肿上,立差。卒心痛,研取汁服之。北人炊之,於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之气。

《食医心镜》云:除烦热,下气,调胃,止泄痢,作饭食之。

《衍义》曰:陈廪米,今《经》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为复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陈者性皆冷,频食之令人自利,与《经》所说稍戾。煎煮亦无膏腻。入药者,今人多用新粟米。至如舂杵头细糠,又复不言新、陈、粳、粟,然皆不及新稻、粟,二糠陈,则气味已腐败。

罂子粟

味甘,平,无毒。主丹石发动,不下食,和竹沥煮作粥食之,极美。一名象谷,一名米囊,一名御米。花红白色,似髇箭头,中有米,亦名囊子。髇音孝。

《衍义》曰:罂子粟,其花亦有多叶者,其子一罂数千万粒,大小如葶苈子,其色白。隔年种则佳。研子,以水煎,仍加蜜,为罂粟汤,服石人甚宜饮。

师草实

味甘,平,无毒。主不饥,轻身。出东海洲岛,似大麦,秋熟,名禹余粮,非石之余粮也。

《海药》云:其实如球子,八之。彼常食之物。主补虚羸乏损,温收肠胃,止呕逆。久食健人。一名然谷。中国人未曾见也。

寒食饭

主灭瘢痕,有旧瘢及杂疮,并细研傅之。饭灰,主病后食劳 #5。

《外台秘要》云:治蛟龙瘕,寒食饧三升,每服五合,一日三服,遂吐出蛟龙,有两头及尾也。

狼尾草

子作黍食之,令人不饥。似茅,作穗,生润泽地。《广志》云:可作黍。《尔雅》云孟狼尾。今人呼为狼茅子、蒯草子,亦堪食,如粳米,苗似茅。

胡豆子

味甘,无毒。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苗似豆,生野田间,米中往往有之。

麦苗

味辛,寒,无毒。主蛊,取汁,细绢滤,服之稳,即芒秕也。稳,与本切。

社酒

喷屋四壁去蚊虫,内小儿口中令速语。此祭祀余者酒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九竟

#1 石:原作“不”,据晦明轩本改。

#2 主:原“主”下有“寒热泄痢”四字,据晦明轩本删。

#3 利:原作“和”,据晦明轩本改。

#4 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 劳:原作“病”,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四十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菜部上品

冬葵

味甘,寒,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疗妇人乳难内闭。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生少室山。十二月采之。黄芩为之使。葵根,味甘,寒,无毒。主恶疮,疗淋,利小便,解蜀椒毒。叶,为百菜主,其心伤人。

《图经》曰:冬葵子,生少室山,今处处有。其子是秋种葵,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者,谓冬葵子,古方入药用最多。苗叶作菜茹,更甘美。大抵性滑利,能宣导积壅,服丹石人尤相宜。煮汁单饮佳,仍利小肠,孕妇临产煮叶食,则胎滑易产。暴乾叶将烧灰同作末,主金疮。根主恶疮,小儿吞钱,煮汁饮之出。

陶隐居云:以秋种葵,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谓之冬葵,多入药用,至滑利,能下石。春葵子亦滑,不堪余药用。根,故是常葵尔。叶尤冷利,不可多食。

《日华子》云:冬葵,久服坚筋骨。秋葵即是种早者,俗呼为葵菜。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冬葵子,臣,滑,平。能治五脏 #1 及奶肿,能下乳汁。根,治恶疮,小儿吞钱不出,煮饮之,即出,神妙。若患天行病后食之,顿丧明。以叶烧灰及捣乾叶末,治金疮。煮汁能滑小肠。单以汁,主治时行黄病。

孟诜云:葵,冷。主疳疮生身面上,汁黄者。可取根作灰,和猪脂涂之。其性冷,若热食之,亦令人热闷,甚动风气。久服丹石人,时吃一顿佳也。冬月葵菹汁,服丹石人发动,舌乾,咳嗽,每食后饮一盏,便卧少时。其子,患疮者吞一粒,便作头。女人产时,可煮顿服之,佳。若生时困闷,以子一合,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顿服之,少时便产。

《食疗》云:主患肿未言 #2 头破者,三日后,取葵子一百粒,吞之,当日疮头开。又,凡有难产,若生未得者,取一合捣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已下,只可半升,去滓顿服之,则小便与儿便出。

《外台秘要》云:天行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此恶毒气。永徽四年,此疮自西域东流於海内。但煮葵菜叶,以蒜齏啖之,则止。

《圣惠方》:小儿发斑,散恶毒气。用生葵菜叶绞取汁,少少与服之。

《千金方》:小儿死腹中。葵子末,酒服方寸匕。若口噤不开,格口灌之,药下即活。《肘后方》同。又方:妊娠患淋。葵子一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无葵子,用葵根一把。

《肘后方》:大便不通十日至一月。葵子三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服。不差更服。又方:治卒关格,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内猪脂如鸡子一丸则弥佳。

《经验后方》:治一切痈肿无头。以葵菜子一粒,新汲水吞下,须臾即破。如要两处破,服两粒。要破处逐粒加之,验。

《必效方》:治诸瘘。先以泔清温洗,以绵拭水,取葵菜微火暖,贴之疮引脓,不过二三百叶,脓头出肉生。忌诸杂厌及房室等。

《产宝方》:治妬乳及痈。葵茎及子为末,酒服方寸匕,愈。

《产书方》:治倒生,手足冷,口噤。以葵子炒令黄捣末,酒服二钱匕,则顺。

《衍义》曰:冬葵子,葵菜子也,四方皆有。苗性滑利,不益人。患痈疖,毒热内攻,未出脓者,水吞三五枚,遂作窍,脓出。

芜菁及芦菔

味苦,温,无毒。主利五脏,轻身益气,可长食之。芜菁子,主明目。

《图经》曰:芜菁及芦菔,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通有之。芜菁即蔓菁也,芦菔即下莱菔,今俗呼萝卜是也。此二菜,北土种之尤多。芜菁,四时仍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谓之苔子,秋食茎,冬食根,河朔尤多种,亦可以备饥岁。菜中之最有益者惟此耳。常食之,通中益气,令人肥健。菔音卜。

陶隐居云: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叶不中啖。芜菁根乃细於温菘,而叶似菘,好食。西川惟种此,而其子与温菘甚相似,小细尔。

陈藏器云:按《本草》:芜菁,主急黄,黄疸及内黄,腹结不通。捣为末,水绞汁服,当得嚏,鼻中出黄水及下痢。

孟诜云:芜菁,消食下气。其子,九蒸九暴,捣为粉,服之长生。压油涂头,能变蒜发。又,研子入面脂,拯去皱。又,捣子,水和服,治热黄,结腹 #3 不通。少顷当泻,一切恶物、沙石、草、发并出。又利大小便。及治妬乳肿,取其根生捣后,和盐、醋、浆水煮,取汁洗之,五六度差。又捣和鸡子白封之,亦妙。

《食疗》云:温。下气,治黄疸,利小便。根主消渴,治热毒风肿。食令人气胀满。

《伤寒类要》:神仙教子法: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可理时疾。

崔元亮《海上方》:但瞳子不坏者,疗十得九愈。蔓菁子六升,一物蒸之,看气遍,合甑下,釜中热汤淋,乃暴令乾,还淋,如是三遍,即取杵筛为末。食上清酒服二寸匕,日再。涂面膏亦有用者。

《圣惠方》:治风疹入腹,身体强,舌乾燥。便用蔓菁子三两为末,每服温酒下一钱匕。

《外台秘要方》:治心腹胀。蔓菁子一大合,拣净捣熟,研水一升,更和研,滤取汁,可得一盏,顿服之。少顷转利,或自吐,腹中自宽,或得汗,愈。又方:治廪疽着手足菺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复发热。芜菁子熟捣,帛裹傅之,即止。

《千金方》:常服明目,洞视,肥肠。芜菁子三升,以苦酒三升,煮令熟,日乾,末下筛。以井花水服方寸匕,加至三匕,日三,无所忌。

《肘后方》:治豌豆疮。蔓菁根捣汁,挑疮破,傅上,三食顷,即 #4 出。

《葛氏方》:卒肿毒起,急痛。芜菁根大者,削去上皮熟捣,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搅之,出傅肿,帛裹上,日再三易之。

《经验后方》:治虚劳目暗。采三月蔓菁花,阴乾为末。以井花水空心调下二钱匕。久服长生。

《集疗方》:男子阴肿甚及大核痛,人所不能治者,芜菁根捣傅之。

《子母秘录方》:治妊娠小便不利。芜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杨氏产乳方》同。

《衍义》曰:芜菁、芦菔,二菜也。芦菔,即萝卜也。芜菁,今世俗谓之蔓菁。夏则苦 #5,当此之时,蔬园中复种之,谓之鸡毛菜。食心,正在春时。诸菜之中,有益无损,於世有功。采撷之余,收子为油。根食动气。河东、太原所出极大,他处不及也,又出吐谷中#6。后於莱菔条中,《尔雅》释:但名芦菔,今谓之萝卜是也。则芜菁条中,不合更言及芦菔二字,显见重复。从《尔雅》为正。

瓜蒂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去鼻中息肉,疗黄疸。花 #7,主心痛,咳逆。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阴乾。

《图经》曰:瓜蒂,即甜瓜蒂也。生嵩高平泽,今处处有之,亦园圃所莳。旧说瓜有青、白二种,入药当用青瓜蒂,七月采,阴乾。方书所用,多入吹鼻及 #8 吐膈散中。茎亦主鼻中息肉,齆鼻等。叶主无发,捣汁涂之即生。花主心痛,咳逆。肉主烦渴,除热,多食则动痼疾。又有越瓜,色正白,生越中。胡瓜黄色,亦谓之黄瓜,别无可用,食之亦不益人,故可略之。

陶隐居云:瓜蒂,多用早青蒂,此云七月采,便是甜瓜蒂也。人亦有用熟瓜蒂者,取吐 #9 乃无异,此止於论其蒂所主尔。今瓜例皆冷利,早青者尤甚。熟瓜乃有数种,除瓤食之不害人,若觉多,即入水自渍便即消。

今按 #10:甜瓜有青、白二种,入药当用青瓜蒂。前条白瓜子,《唐注》云甘瓜子,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内壅要药,正是此甜瓜子之功。前条便以白瓜子为甘瓜子,非也。

《日华子》云:无毒。治脑塞,热病,眼昏,吐痰。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瓜蒂,使。茎主鼻中息肉,齆鼻。和小豆、丁香吹鼻,治黄疸。

雷公云:凡使,勿用白瓜蒂,要采取青绿色瓜,待瓜气足,其瓜蒂自然落在蔓茎上。采得未用时,使榔榔叶裹,於东墙有风处,挂令吹乾用。

《食疗》云:瓜蒂,主身面、四肢浮肿,杀蛊,去鼻中息肉,阴黄黄疸及暴急黄。取瓜蒂、丁香各七枚,小豆七粒,为末,吹黑豆许於鼻中,少时黄水出,差。

《圣惠方》:治鼻中息肉。陈瓜蒂一分为末,羊脂和少许,傅息肉上,日三。

《经验方》:治遍身如金色。瓜蒂四十九个,须是六月六日收者,丁香四十九个,用甘锅子烧烟尽为度,细研为末。小儿用半字,吹鼻内及揩牙,大人只用一字,吹鼻内,立差。

《伤寒类要方》:治黄疸,目黄不除,瓜丁散:瓜丁为细末,如大豆许内鼻中。令病人深吸,取鼻中黄水出而歇。

《衍义》曰:瓜蒂,此即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约半寸许,暴极乾,不限多少,为细末。量疾,每用二钱匕,腻粉一钱匕,以水半合同调匀,灌之,治风涎暴作,气塞倒卧。服之,良久,涎自出,或觉有涎,用诸药行化不下,但如此服,涎即出。或服药良久涎未出,含沙糖一块,下咽即涎出。此物甚不损人,全胜石碌、硇砂辈。

白冬瓜

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陶隐居云:被霜后合取,置经年,破取核,水洗,燥,乃擂取人用之。冬瓜性冷利,解毒,消渴,止烦闷,直捣、绞汁服之。

《日华子》云:冬瓜,冷,无毒。除烦,治胸膈热毒痈肿毒及蜂疔。藤烧灰,可出绣点黯,洗黑~,并洗疮疥。湿穰,亦可漱练白缣。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冬瓜练,亦可单用,味甘,平。汁 #11,止烦躁热。练,压丹石毒,止热渴,利小肠,能,除消渴,差五淋。

孟诜云:冬瓜,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也。

《肘后方》:治发背欲死方:取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当烂,截去更合之。瓜未尽,疮已敛小矣。即用膏养之。

《古今录验方》:治患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乾。冬瓜一枚,黄土泥厚裹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

《兵部手集方》:治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限多少,任吃,神效无比。

《衍义》曰:白冬瓜,一二斗许大,冬月收为菜,压去汁,蜜煎,代果。患发背及一切痈疸,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甚良。

白瓜子

味甘,平、寒,无毒。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主除烦满不乐,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面悦泽。一名水芝,一名白爪子。生嵩高平泽。冬瓜人也,八月采。爪,则巧切。

《图经》曰:白瓜子,即冬瓜人也。生嵩高平泽,今在 #12 处有之,皆园圃所莳。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桶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青绿,经霜则白者#13 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故谓之白瓜。人家多藏蓄弥年,作菜果。入药须霜后合取,置之经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人用之。亦堪单作服饵。又有末作汤饮,又作面药,并令人颜色光泽。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采瓜犀,以为面脂。犀,瓣也。瓤亦堪作澡豆。其肉主三焦#14 渴疾,解积热,利大小肠,压丹石毒。

《日华子》云:冬瓜人,去皮肤风剥 #15,黑~,润肌肤。

《外台秘要》云:补肝散,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白瓜子七升,绢袋盛,绞沸汤中,三遍讫,以酢五升,浸一宿,暴乾,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差。

《孙真人方》:治多年损伤不差。熬瓜子末,温酒服之。

《衍义》曰:白瓜子实,冬瓜人也,服食中亦稀用。

苋实

味甘,寒,无毒。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蛔虫。久服益气力,不饥轻身。一名马苋,一名莫实,细苋亦同。生淮阳川泽及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

《食疗》云:叶,食动气,令人烦闷,冷中损腹。不可与鳖肉同食,生鳖症。及取鳖甲如豆片大者,以苋菜封裹之,置於土坑内,上以土盖之,一宿尽变成鳖儿也。又,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马齿苋为末,等分调,与妊娠服之,易产 #16。

《衍义》曰:苋实,入药亦稀,苗又谓之人苋,人多食之。茎高而叶红可淹菜用。红黄二色者、谓之红人苋。

胡荽

味辛,温一云微寒,微毒。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肠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 Z,豌豆疮不出,作酒散 #17 之,立出,通心窍。久食令人多忘,发腋臭,脚气,根发痼疾。子,主小儿秃疮,油煎傅之。亦主蛊,五痔及食肉中毒下血。煮,冷取汁服。并州人呼为香荽,入药炒用。

孙真人云:食之令人多忘,发痼疾,腋臭,□齿,口气臭,金疮疾。

《食疗》云:平。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若食多则令人多忘。

《外台秘要方》:主齿疼。胡菒子五升,应是胡荽子也。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之。

《经验后方》:治小儿 Z 豆,欲令速出。宜用胡荽二三两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祆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泄气。候冷去滓,微微从项已下喷,一身令遍,除面不喷。

《必效方》:主蛊毒神验。以根绞计半升,和酒服之,立下。又治热气结滞,经年数发。以半斤,五月五日采,阴乾,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差更服,春夏叶、秋冬根茎并用,亦可预备之。

《兵部手集方》:治孩子赤丹不止,以计傅之差。《谭氏》方同。

《子母秘录方》:治肛带出。切一升烧,以烟熏肛,即入。

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菘,音嵩。

《日华子》云:凉,微毒。多食发皮肤风瘙痒。梗长,叶瘦,高者为菘,叶阔厚短肥而痹及梗细者,为芜菁叶也。

《食疗》云:温。治消渴。又发诸风冷。有热人食之亦不发病,即明其性冷。本草云温,未解。又,消食,亦少下气。九英菘,出河西,叶及 #18 大,根亦粗长。和羊肉甚美。常食之,都不见发病。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气。

《圣惠方》:治酒醉不醒。用菘菜子二合,细研,井花水一盏调,为二服。

《食医心镜方》: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热,解酒渴。菘菜二斤,煮作羹啜之,止渴。作齏菹食。

《伤寒类要方》:辟温病。菘菜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辟五年温。

《衍义》曰:菘菜,张仲景《伤寒论》,凡用甘草皆禁菘菜者,是此菘菜也。叶如芜菁,绿色,差淡,其味微苦,叶嫩、稍阔,不益中,虚人食之觉冷。

苦菜

味苦,寒,无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肠澼,渴热中疾,恶疮。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耐饥寒,高气不老。一名荼苦 #19,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乾。厌,於叶反,伏也。

陶隐居云: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茶,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雕,而嫌其止生益州。益州乃有苦菜,正是苦□尔。上卷上品白英下已注之。《桐君录》云: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华从叶出,茎直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音式。

《衍义》曰:苦菜,四方皆有,在北道则冬雕毙,生南方则冬夏常青。此《月令》小满节后,所谓苦菜秀者是此。叶如苦苣,更狭,其绿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 #20 子,自落。味苦,花与野菊相似,春、夏、秋皆旋开花。去中热,安心神。

黄蜀葵花

治小便淋及催生。又治诸恶疮脓水,久不差者,作末,傅之,即愈。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与蜀葵颇相似,叶尖狭,多刻缺,夏末开花,浅黄色,六七月采之,阴乾用。

《图经》曰:文具附冬葵条下。

《经验后方》:治临产催产。以黄蜀葵子焙乾为末,井花水下二钱匕。如无子,以根细切,煎汁令浓滑,待冷服之。

《衍义》曰:蜀葵,四时取红单叶者,根阴乾。治带下,排脓血恶物,极验。黄蜀葵花,与蜀葵别种,非为蜀葵中黄者也。叶心下有紫檀色,摘之,剔为数处,就日乾之。不尔,即浥烂,疮家为要药。子,临产时,取四十九粒,研烂,用温水调服,良久,产。

蜀葵

味甘,寒,无毒。久食钝人性灵。根及茎并主客热,利小便,散脓血恶汁。叶烧为末,傅金疮。煮食,主丹石发,热结。捣碎,傅火疮。又叶炙又煮,与小儿食,治热毒下痢及大人丹痢。捣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饮之。葵花,冷,无毒。治小儿风 Z。子,冷,无毒。治淋涩,通小肠,催生落胎,疗水肿,治一切疮疥并瘢疵,土靥。花有五色,白者疗痎疟,去邪气,阴乾末食之。小花者名锦葵,一名茙葵,功用更强。

《图经》曰:凡葵有数种,有蜀葵,《尔雅》所谓菺,茙葵者是也。菺,古田切。

《尔雅》云:菺,茙葵。释曰:菺,一名茙葵。郭璞曰:蜀葵也,似葵,华如槿花,戎蜀盖其所自,因以名之。

孙真人云:食之,狗咬疮不差。又能钝人情性。

《千金方》:治横生倒产。末葵花,酒服方寸匕。

《经验后方》:治痈毒无头,杵蜀葵末傅之。

《圣惠方》:治妇人白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困。以白葵花一两,阴乾为末,空心温酒下二钱匕。如赤带下,用赤花。

《衍义》曰:文具附黄蜀葵花条下。

甜瓜

寒,有毒。止渴,除烦热,多食令人阴下湿痒生疮,动宿冷病,发虚热,破腹。又令人惙惙弱,脚手无力。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间拥塞气,兼主口舌鼻疮。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无毒。叶,治人无发,捣汁涂之,即生。

《图经》曰:文具附瓜蒂条下。

陈藏器序云:甘瓜子,止月经太过,为末去油,水调服。

《食医心镜》云:治热,去烦渴。取甜瓜去皮,食后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孙真人食忌》:患脚气人勿食甜瓜,其患永不除。又,五月甜瓜沉水者杀人。又,多食发黄疸病,动冷气,令人虚羸,解药力。两蒂者杀人。

《千金方》:治口臭。杵乾甜瓜子作末,蜜和丸,每旦洗净漱,含一丸如枣核大。亦用傅齿。

《衍义》曰: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气,多食未有不下痢者。贫下多食,至深秋作痢为难治,为其消损阳气故也。亦可以如白甜瓜煎渍收。

味甘,温,无毒。主利肝气,和中。其实,主明目,目痛。

陶隐居云:荠类又多,此是今人可食者,叶作菹羹亦佳。《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

《日华子》云:荠菜,利五脏。根,疗目疼。

陈士良云:实,亦呼菥蓂子。主壅,去风毒邪气,明目,去障翳,解热毒,久食,视物鲜明。四月八日收实,良。其花将去席下辟虫。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荠子,味甘,平。患气人食,动冷疾,主青盲病不见物,补五脏不足。其根、叶烧灰,能治赤白痢,极效。

孟诜云:荠子,入治眼方中用。不与面同食,令人背闷。服丹石人不可食。

《圣惠方》:治暴赤眼,疼痛渗涩。荠菜根汁点目中。

邪蒿

味辛,温、平,无毒。似青蒿细软。主胸膈中臭烂恶邪气,利肠胃,通血脉,续不足气。生食微动风气,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食医心镜》云:治五脏邪气厌谷者,治脾胃肠澼,大渴热中,暴疾恶疮。煮令熟,和酱、醋食。

同蒿

平。主安心气,养脾胃,消水饮。又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不可多食。

罗勒

味辛,温,微毒。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气,宜生食。又疗齿根烂疮,为灰用甚良。不可过多食,壅关节,涩荣卫,令血脉不行。又动风,发脚气,患啘,取汁服半合定。冬月用乾者煮之。子,主目翳及物入目,三五颗致目中,少顷当湿胀,与物俱出。又疗风赤眵泪。根,主小儿黄烂疮,烧灰傅之,佳。北人呼为兰香,为石勒讳也。

《图经》曰:此有三种:一种堪作生菜;一种叶大,二十步内闻香;一种似紫苏叶。

陶隐居云:术家取羊角、马蹄烧作灰,撒於湿地,遍踏之,即生。俗呼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外台秘要方》云:治面上灭瘢方。木兰香一斤,以三岁米醋浸令没,百石出暴乾,为末,以傅之。用醋浆渍,百日出,日乾,末,服方寸匕。

石胡荽

寒,无毒。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不任食,亦去翳,熟挼内鼻中,翳自落。俗名鹅不食草。

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

《图经》曰:芥,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似菘而有毛,味极辛辣,此所谓青芥也。芥之种亦多,有紫芥,茎、叶纯紫,多作齏者,食之最美;有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此入药者最佳。

陶隐居云: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其子可藏冬瓜。又有莨,以作菹,甚辣快。

《唐本》注云:此芥有三种:叶大粗者,叶堪食,子入药用,熨恶疰至良。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其子但堪为齏尔。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别录》云: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常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有验。

《衍义》曰:芥,似芜菁,叶上纹皱起,色尤深绿为异。子与苗皆辛,子尤甚,多食动风。一品紫芥,与此无异,紫色可爱,人多食之,然亦动风。又白芥子,比诸芥稍大,其色白,入药用。

莱菔根

味辛、甘,温,无毒。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生捣汁服,主消渴,试有大效。菔音匐。

《唐本》注云:陶谓温菘是也。其嫩叶作生菜食之。大叶熟啖,消食和中。根效在芜菁之右。

《尔雅》云:葖,芦萉。释曰: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一名葖,俗呼雹葖,一名芦菔,今谓之萝卜是也。

萧炳云:萝卜根,消食,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面毒。凡人饮食过度,生嚼下之,便消。研如泥制面,作赙饦佳,饱食亦不发热。亦主肺嗽吐血。酥煎食,下气。

《衍义》曰:莱菔根,即前条所谓芦菔,今人止谓之萝卜,河北甚多,登、莱亦好。服地黄、何首乌人食之,则令人髭发白。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气速者,为其辛也。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荏子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叶,主调中,去臭气。九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荏状如苏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东人呼为蕉,以其似苏字,但除禾边故也。笮其子作油,用 #21 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断谷亦用之,名为重油。

胡瓜叶

味苦,平,小毒。主小儿闪癖,一岁服一叶已上,斟酌与之。生挼绞汁服,得吐下。根,捣傅胡刺毒肿。其实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动寒热,多疟病,积寒 #22 热,发疰气,令人虚热,上逆少气,发百病及疮疥,损阴血脉气,发脚气。天行后不可食,小儿切忌,滑中,生疳虫。不与醋同食。北人亦呼为黄瓜,为石勒讳,因而不改。

《千金髓》:水病肚胀至四肢肿。胡瓜一个破作两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须臾下水。

越瓜

味甘,寒。利肠胃,止烦渴。不可多食,动气,发诸疮,令人虚弱不能行,不益小儿,天行病后不可食。又不得与牛乳、酪及鲊同餐,及空心食,令人心痛。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越瓜,大者色正白,越人当果食之。利小便,去烦热,解酒毒,宣泄热气。小者糟藏之,为灰,傅口吻疮及阴茎热疮。

白芥

味辛,温,无毒。主冷气。色白,甚辛美,从西戎来。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生河东。

《图经》曰:文具芥条下。

《日华子》云:白芥,能安五脏,功用与芥颇同。子,烧灰服,可辟邪魅。

《千金方》:治反胃,吐食上气。小芥子日乾为末,酒服方寸匕。

《肘后方》:治中风,卒不得语。以苦酒煮芥子,傅颈一周,以帛包之,一日一夕乃差。

龙葵

味苦,寒,无毒。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其子,疗疔肿,所在有之。

《图经》曰:龙葵,旧云所在有之,今近处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谓之苦葵。叶圆似排风而无毛,花白,实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风子,但堪煮食,不任生啖。其实赤者名赤珠,服之变白令黑,不与葱、薤同食,根亦入药用,今医以治发背痈疽成疮者,其方:龙葵根一两,锉,麝香一分,研,先捣龙葵根,罗为末,入麝香,研令匀,涂於疮上,甚善。

苦耽

苗、子,味苦,寒,小毒。主传尸伏连,鬼气疰忤邪气,腹内热结,目黄不下食,大小便涩,骨热咳嗽,多睡劳乏,呕逆痰壅,疮癖痞满。小儿无辜疬子,寒热,大腹,杀虫,落胎,去蛊毒。并煮汁服,亦生捣绞汁服,亦研傅小儿闪癖。生故墟垣堑间,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则赤色。人有骨蒸多服之。关中人谓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又有一种小者,名苦□。

苦苣

味苦,平一云寒。除面目及舌下黄,强力不睡。折取茎中白汁,傅疔肿,出根。及 #23 取汁滴痈上,立溃。碎茎、叶传蛇咬。根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今人种为菜,生食之。久食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霍乱后胃气逆烦。生捣汁饮之,虽冷,甚益人。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褊苣。今人家常食为白苣。江外、岭南、吴人无白苣,尝植野苣,以供厨馔。

《衍义》曰:苦苣,捣汁傅疔疮,殊验。青苗阴乾,以备冬月,为末,水调傅。

苜蓿

味苦,平,无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陶隐居云: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无味故也。外国复别有苜蓿草,以疗目,非此类也。

《唐本》注云:苜蓿茎、叶平,根寒。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捣取汁,服一升,令人吐,愈。

《日华子》云:凉,去腹脏邪气,脾胃间热气,通小肠。

《衍义》曰:苜蓿,唐˙李白诗云:天马常衔苜蓿花。是此。陕西甚多,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肠。有宿根,刈讫又生。

叶似老蕨,根如紫草。按蕨,味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弱阳。小儿食之,脚弱不行。生山间,人作茹食之。四皓食芝而寿,夷、齐食蕨而夭,固非良物。《搜神记》曰: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悬屋前,渐乾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之。

《食疗》云:寒。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令眼暗,鼻中塞,发落,不可食。又,冷气人食之,多腹胀。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四十竟

#1 脏:晦明轩本作“淋”。

#2 言:晦明轩本作“得”。

#3 腹:晦明轩本作“实”。

#4 即:晦明轩本作“根”。

#5 苦:晦明轩本作“枯”。

#6 中:晦明轩本作“浑”。

#7 花:原作“秘”,据晦明轩本改。

#8 及:原作“又”,据晦明轩本改。

#9 吐:原作“土”,据晦明轩本改。

#10 按:晦明轩本作“注”。

#11 汁:原作“主”,据晦明轩本改。

#12 在:晦明轩本作“处”。

#13 者:晦明轩本作“如”。

#14 焦:晦明轩本作“消”。

#15 剥:原作“则”,据晦明轩本改。

#16 产:原作“差”,据晦明轩本改。

#17 散:晦明轩本作“喷”。

#18 及:晦明轩本作“极”。

#19 苦:晦明轩本作“草”。

#20 瘊:原作“疾”,据晦明轩本改。

#21 用:晦明轩本作“日”。

#22 寒:晦明轩本作“瘀”。

#23 及:晦明轩本作“又”。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四十一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菜部中品

蓼实

味辛,温,无毒。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马蓼,去肠中蛭虫,轻身。生雷泽川泽。

《药性论》云:蓼实,使,归鼻。除肾气,兼能去疬疡。叶主邪气。又云:食之多发心痛,令人寒热,损骨髓。小儿头疮,捣末和白蜜一云和鸡子白涂上,虫出不作瘢。

孟诜云:蓼子,多食令人吐水。亦通五脏拥气,损阳气。

《日华子》云:水蓼,性冷,无毒。蛇咬捣傅,根茎并用。又云:赤蓼,暖,暴脚软人,烧灰淋汁浸,捋以蒸桑叶罯,立愈。

《圣惠方》:治肝虚转筋。用赤蓼茎、叶切作三合,水一盏,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滓,温分二服。

《外台秘要方》:治夏月暍死,取浓煮汁三升灌之。

《经验方》:治脚痛成疮。先锉水蓼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疾疮乾自安。

《斗门方》:治血气攻心,痛不可忍。以蓼根细锉,酒浸服之,差。

《古今录验方》:治霍乱转筋。取蓼一手把,去两头,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半,顿服之。

《衍义》曰:蓼实,即《神农本经》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彼言蓼则用茎,此言实即用子,故此复论子之功,故分为二条。春初以葫芦盛水浸湿,高挂火上,昼夜使暖,遂生红芽,取为蔬,以备五辛盘。又一种水红,与此相类,但苗茎高及丈。取子,微炒,碾为细末,薄酒调二三钱服,治瘰疬疮。久则效,效则已也。

葱实

味辛,温,无毒。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葱白,平,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睛,杀百药毒。葱根,主伤寒头痛。葱汁,平,温。主溺血,解藜芦毒。

《唐本》注云:葱有数种,山葱曰茗葱,疗病以胡葱,主诸恶蛓,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捣傅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辈,不独为用也。其人间食葱,又有一种,有冻葱,即经冬不死,分茎栽莳而无子也;又有汉葱,冬即叶枯。食用入药,冻葱最善,气 #1 亦佳之。

《日华子》云:葱,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贲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取其茎叶,用盐研,罯蛇虫伤并金疮。水入皲肿,煨研罯傅。中射工溪毒,盐研罯傅。子,温中,补不足,益精,明目。根,杀一切鱼肉毒,不可以蜜同食。

《食疗》云:叶,温。白,平。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损发鬓。葱白及须,平。通气,主伤寒头疼。又,治疮上有风水,肿疼秘涩。取青叶同乾姜、黄檗相和,煮作汤,浸洗之,立愈。

《孙真人食忌》云:正月勿多食生葱,食之发面上游风。若烧葱和蜜食,杀人。

《外台秘要方》:治肠痔,大便常血。取葱白三五斤,煮作汤,盆中坐,立差。

《经验方》:治小便淋涩,或有血。以赤根楼葱近根截一寸许,安脐中上,以艾灸七壮。

《梅师方》:治胎动不安,以银汁 #2 煮葱白羹服之。又方: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稳。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服。

《食医心镜方》:主赤白痢。以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又方:主伤寒寒热,骨节碎痛,出汗。治中风,面目浮肿,喉咽不通,安胎,归目,除肝脏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睛,杀百药。叶作羹粥,炸作齏食之,良。

《胜金方》:治鼻衄血。以葱白一握,捣裂汁,投酒少许,炒 #3 三两滴入鼻中,差。

《伤寒类要方》:治妇人妊娠七月,若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以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汗,食葱令尽。

《杨氏产乳方》:疗胎动,五六个月,困笃难较者。葱白一大握,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顿服。又方:疗胎动,腰痛抢心,或下血。取葱白不限多少,浓煮汁饮之。

《衍义》曰:葱实,葱初生名葱针,至夏则有花。於秋月植,作高沟珑,旋壅起,以备冬用,曰 #4 冬葱,其实一也。又有龙角葱,每茎上出歧如角。皮赤者名楼葱,可煎汤渫下部。子皆辛,色黑,有皱纹,作三瓣。此物大抵#5 以发散为功,多食昏人神。

味辛、微酸,温,无毒。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人,可久食。子,主梦泄精,溺白。根,主养发。

《图经》曰:韭,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谨按许慎《说文解字》云: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故圃人种莳,一岁而三四割之,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而复生,信乎一种而久者也。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易稽览图》云:政道得则阴物变为阳。郑康成注云:若葱变为韭是也。然则葱冷而韭温,可验矣。

陶隐居云:韭子入棘刺诸丸,主漏精;用根,入生发膏;用叶,以煮鲫鱼鲊,断卒下痢多验。但此菜殊辛臭,虽煮食之,便出犹奇熏灼,不如葱、薤熟即无气,最是养性所忌也。

《日华子》云:韭,热,下气,补虚乏,和腑脏,益阳,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中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骨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傅。多食昏神暗目,酒后尤忌,不可与蜜,同食。又云:子,暖腰膝,治鬼交甚效,入药炒用。

秦运副云:有人消渴,引饮无度,或令食韭苗,其渴遂止。法要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极效。但吃得十斤即佳,过清明勿吃,入酱无妨。

《圣惠方》:治虚劳肾损,梦中泄精。用韭子二两,微炒为散。食前酒下二钱匕。

《外台秘要方》:治虚劳尿精。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采,好酒八合渍一宿。明日日色好,童子向南捣一万杵。平旦温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差。

《肘后方》:外忽不寤,勿以火照之,杀人;但痛啮拇指甲际而唾其面,则活。取韭捣汁吹鼻孔,冬月用韭根取汁,灌口中。又方:男女梦与人交,精便泄出,此内虚邪气感发。熬韭子捣末酒渍,稍稍服。

《经验方》:治五般疮癣。以韭根炒存性,旋捣末,以猪脂油调傅之,三度差。

《衍义》曰:韭,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昏神。子,止精滑甚良。未出粪土为韭黄,最不益人,食即滞气。盖含噎郁结之气,故如是。孔子曰不时不食,正为此辈。花,食之动风。

味辛、苦,温,无毒。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归於骨。菜芝也。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生鲁山平泽。

《图经》曰:薤,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似韭而叶胜,多白无实。人家种者,有赤、白二种,赤者疗疮生肌,白者冷补。皆春分莳之,至冬而叶枯。《尔雅》云:□ #6 与薤同,鸿荟。又云:葝,山□。山□茎叶亦与家薤相类,而根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然今少用。薤虽辛而不荤五脏,故道家长饵之,兼补虚,最宜人。凡用葱、薤,皆去青留白,云白冷而青热也,故断赤下方,取薤白同黄檗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荟,乌外切。葝,巨盈切。

陶隐居云:葱、薤异物,而今共条。《本经》既无韭,以其同类故也,今亦取为副品种数。方家多用葱白及叶中涕 #7,名葱苒,无复用实者。葱亦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不得令有青者。能消桂为水,亦化五石,仙方所用。薤又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偏入诸膏用,不可生啖,荤辛为忌。苒音冉。

《日华子》云:轻身,耐寒,调中,补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泻,肥健人。生食引涕唾。不可与牛肉同食,令人作症瘕。四月不可食之。

孟诜云:薤,疗诸疮中风水肿,生捣,热涂上,或煮之。白色者最好。虽有辛不荤五脏。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

《肘后方》:救死,或先病,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恶。以薤汁鼻中灌。

《葛氏方》:治疥疮。煮薤叶洗亦佳;捣如泥傅之亦得。又方:误吞钗。取薤白曝令萎黄,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束,钗即随出。

《梅师方》:有伤手足而犯 #8 恶露,杀人,不可治。以薤白烂捣,以帛囊之,着煻火使薤白极热,去帛,以薤傅疮,以帛急裹之,冷即易;亦可捣作饼子,以艾灸之,使热气入疮中,水下差。又方:灸疮肿痛。薤白切一升,猪脂一升细切,以苦酒浸经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傅上。

《食医心镜方》: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又方:治诸疮败。能生肌,轻身,不饥,耐老。宜心归骨,菜芝也。除寒热,去气,温中散结气,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肿,生杵傅之。

《范汪方》:治目中风肿痛。取薤白截,仍以肤上令 #9 遍膜,皆差。头卒痛者,止之。又方:产后诸痢。宜煮薤白食,惟多益好。用肥羊肉去脂,作炙食之;或以羊肾脂炒薤白食,尤佳。

《产乳方》:疗疳痢。薤白一握,生捣如泥,以粳米粉一物,蜜调相和,捏作饼,炙熟吃,不过三两服。

《衍义》曰:薤,叶如金灯叶,差狭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贮之义。《千金》治肺气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与蜜同捣,涂汤火伤,其效甚速。

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图经》曰:苏,紫苏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气方中多用之。实,主上气咳逆,研汁煮粥尤佳,长食之,令人肥健。若欲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大良。谨按《尔雅》云 #10 谓苏为桂荏。盖以其味辛而形类荏,乃名之。然而苏有数种,有水苏、勺#11 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水苏别条见下。

《药性论》云:紫苏子,无毒,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将子研汁煮粥良,长服令人肥白身香。和高良姜、橘皮等分,蜜丸,空心下一十丸。下一切宿冷气及脚湿风。叶可生食,与一切鱼肉作羹,良。

陶隐居云: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不堪用。其子主下气,与橘皮相宜同疗。

今 #12 注:今俗呼为紫苏。

《日华子》云:紫苏,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又云:子,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膈,止嗽,润心肺,消痰气。

禹锡云:按《尔雅》云:苏,桂荏。释曰:苏,荏类之草也。以其味辛类荏,故一名桂荏也。

孟诜云:紫苏,除寒热,治冷气。

《南齐˙褚澄 #13》云:澄善医,为吴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见谓曰:汝有重病。答曰:旧有冷病,至今久#14 年,众医不差。澄为诊曰:汝病非冷非热,当是食白瀹鸡子过多所致,令取苏一升,煮服,仍吐一物如升,涎裹之,开看是鸡雏,羽翅、爪距俱足,能行走。澄曰:此未尽,更服所余药,又吐得如向者鸡十三头,而病都差,当时称妙。一说乃是蒜煮服之。

《圣惠方》:治风,顺气,利肠。以紫苏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内於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之,差。又方:治脚气及风寒湿痹 #15,四肢挛急,脚疼不可践地。用紫苏二两,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止。

《外台秘要方》:治梦失精。以子一升,熬杵为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

《斗门方》:治失血。紫苏不限多少,於大锅内水煎,令乾后去滓,熬膏,以赤豆炒熟杵为末,调煎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常服,差。

《金匮方》: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三升,以子汁饮之。

《衍义》曰:苏,紫苏也,背面皆紫者佳,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气香。令人朝暮汤其汁饮,为无益。医家以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脾胃寒人饮之。子,治肺气喘急。多泄滑,往往人不觉耳。

水苏

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主吐血、衄血、血崩。一名鸡苏,一名劳祖,一名芥蒩,一名芥苴。生九真池泽。七月采。蒩音祖。苴,七余切。

《图经》曰:水苏,生九真池泽,今处处有之。多生水岸傍,苗似旋复,两叶相当,大香馥,青、齐间呼为水苏,江左名为荠薴,吴、会谓之鸡苏。南人多以作菜。主诸气疾及脚肿。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谓鸡苏、水苏是两种。陈藏器谓荠薴自是一物,非水苏。水苏叶有雁齿,香薷气辛,荠薴叶上有毛,稍长,气臭。主冷气泄痢,可为生菜。除胃间酸水。

陶隐居云:方药不用,俗中莫识。九 #16 真辽远,亦无能访之。

《日华子》云:鸡苏,暖。治肺痿,崩中,带下,血痢,头风目眩,产后中风及血不止。又名臭苏、青白苏 #17。

孟诜云:鸡苏,一名水苏。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产后中风,服之弥佳。可烧作灰汁及以煮汁,洗头令发香,白屑不生。又云:乾酿酒及清 #18 酒,常服之佳。

《梅师方》:治吐血及下血并妇人漏下。鸡苏茎、叶煎取汁,饮之。又方:治鼻衄血不止。以生鸡苏五合,并香豉二合,合杵研,搓如枣核大,内鼻中,可止。

香薷

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薷音柔。

《图经》曰:香薷,旧不着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家家有之。今所在皆种,但北土差少,似白苏而叶更细。十月中采,乾之,一作香葇,俗呼香茸。霍乱转筋,煮饮服之,无不差者。若四肢烦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切,煮饮。

陶隐居云:家家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乾之,霍乱煮饮,无不差。作煎,除水肿尤良。

《日华子》云:无毒。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禹锡云:按萧炳云:今新定、新安有石上者,彼人名石香葇,细而辛,更绝佳。

孟诜云:香葇,温。又云:香茸,去热风。生菜中食,不可多食。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半升,止。又,乾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胡洽方》:治水病洪肿,香葇煎:取乾香葇五十斤,一物锉,内釜中,以水淹之,水出香葇上一寸,煮使气力都尽,清澄之,严火煎,令可丸。一服五丸如梧子大,日渐增之,以小便利好。

《外台秘要方》:治水病洪肿,气胀,不消食。乾香薷五十斤焙,用湿者亦得,细锉内釜中,水浸之,出香薷上数寸,煮 #19 使气尽,去滓清澄之,渐微火煎令可丸。服五丸如梧桐子大,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为度。

《千金方》: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

《肘后方》: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服。

《食医心镜方》:主心烦,去热。取煎汤作羹煮粥及生食并佳。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白秃发不生,汁出,惨痛。浓煮陈香薷汁,少许脂和胡粉,传上。

《衍义》曰:香薷,生山野,荆湖南、北,二川皆有。两京作圃种,暑月亦作蔬菜,治霍乱不可阙也,用之无不效。叶如茵陈,花茸紫,在一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余如《经》。

假苏

味辛,温,无毒。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一名鼠蓂,一名姜芥。生汉中川泽。

《图经》曰:假苏,荆芥也。生汉中川泽,今处处有之。叶似落藜而细,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医家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等为要药。并取花实成穗者,暴乾入药用,效甚速。

陶隐居云:方药亦不复用。

《唐本》注云:此药即菜中荆芥是也,姜、荆声讹耳。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录在菜部也。

陈士良云:荆芥,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疼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眼眩,手足筋急。本草呼为假苏,又别。按假苏叶锐圆,多野生,以香气似苏,故呼为苏。

《衍义》曰:假苏,荆芥也,只用穗。治产后血晕及中风,目带上,四肢强直。为末二三钱,童子小便一小盏,调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验。又治头目风,荆芥穗、细辛、川芎等为末,饭后汤点二钱。风瘙遍身,浓煎汤淋渫或坐汤中。

白蘘荷

微温。主中蛊及疟。

《图经》曰:白蘘荷,旧不着所出州土,今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而肥,其根茎堪为菹。其性好阴,在末下生者尤美。

陶隐居云:今人乃呼赤者为 #20 蘘荷,白者为覆菹,叶同一种尔。於人食之,赤者为胜。药用白者。中蛊者服其汁,并卧其叶,即呼蛊主姓名。亦主诸溪毒、沙虱辈。多食损药势,又不利脚。人家种白蘘荷,亦云辟蛇。

《圣惠方》:治风冷失声,咽喉不利。以蘘荷根二两,研,绞取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不计时候,温服半钱。《肘后方》同。

《外台秘要方》:喉中及口舌生疮烂。酒渍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差。

《梅师方》:治卒中蛊毒,下血如鸡肝,昼夜不绝,脏腑败坏待死。叶密安病人席下,亦自说之,勿令病人知觉,令病者自呼蛊姓名。

《衍义》曰:白蘘荷,八九月间淹贮之,以备冬月作蔬果,治疗只用生者。

薄荷

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

《图经》曰: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大 #21 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暴乾。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齏食。近世医家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切之药,故人家园庭间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间,彼人多以作茶饮之,俗呼新罗薄荷。

《日华子》云: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薄荷,使。能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尤与薤作菹相宜。新病差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陈士良云:吴菝□,能引诸药入荣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四季宜食。又云:胡菝□,主风气,壅并攻胸膈,作茶服之,立效。俗呼为新罗菝□。

《食疗》云:平。解劳,与薤相宜。发汗,通利关节。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外台秘要方》:治蜂螫。挼贴之,差。

《经验方》:治水入耳。以汁点,立效。

《食医心镜方》: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食之并宜。

《衍义》曰:薄荷,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巡 #22,猫食之即醉,物相感尔。治骨蒸劳,用其汁与众药熬成膏。

菾菜

味甘、苦,大寒。主时行壮热,解风热毒。菾音甜。

陶隐居云:即今以作鲊蒸者。菾,作甜音,亦作忝。时行热病初得,便捣汁饮皆得除差。

陈藏器云:菾菜,捣绞汁服之,主冷热痢,又止血生肌。人及禽兽有伤折,傅之立愈。又收取子,以醋浸之,揩面,令润泽有光。

《日华子》云:甜菜,冷,无毒。炙作熟水饮,开胃,通心膈。

秦荻梨

味辛,温,无毒。主心腹冷胀,下气,消食。人所啖者,生下湿地,所在有之。

陈藏器云:五辛菜,味辛,温。岁朝食之,助发五脏气,常食温中,去恶气,消食,下气。《荆楚岁时记》亦作此说,热病不可食之,损目。

禹锡云:按孟诜云:秦荻梨,生於菜中最香美,甚破气。又,末之和酒服,疗卒心痛,悒悒塞满气。又,子,末和大醋,封肿气,日三易。

醍醐菜

雷公云:凡使,勿用诸件。草形似牛皮蔓,掐之有乳汁出,香甜入顶。采得,用苦竹刀细切,入沙盆中研如膏,用生细绢裹,挼取汁出,暖饮。并用每修事去根子。

《千金方》:治伤中崩绝赤。醍醐杵汁,拌酒煎沸,空心服一盏。又方:治月水不利。以叶绞汁,和酒煎,服一盏。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四十一竟

#1 气:晦明轩本“气”下有“味”字。

#2 汁:晦明轩本作“器”。

#3 炒:晦明轩本作“抄”。

#4 曰:原作“口”,据晦明轩本改。

#5 抵:原作“底”,据晦明轩本改。

#6□;原作“悟”,据晦明轩本改。

#7 涕:原作“稊”,据晦明轩本改。

#8 犯:原作“狠”,据晦明轩本改。

#9 令:原作“冷”,据晦明轩本改。

#10 云:晦明轩本无“云”字。

#11 勺:晦明轩本作“白”。

#12 今:原脱,据晦明轩本改。

#13 南齐˙褚澄:疑当作“南齐书˙褚澄传”。

#14 久:晦明轩本作“五”。

#15 痹:原作“青”,据晦明轩本改。

#16 九:原作“方”,据晦明轩本改。

#17 苏: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 清:晦明轩本作“渍”。

#19 煮:原作「者”,据晦明轩本改。

#20 为: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1 大:晦明轩本作“尖”。

#22 巡:晦明轩本作“药”。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四十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菜部下品

苦瓠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生晋地川泽。

《药性论》云:瓠瓤,使。治水浮肿,面目肢节肿胀,下大水气疾。

陶隐居云:瓠与冬瓜气类同辈,而有上下之殊,当是为其苦尔。今瓠自忽有苦如胆,不可食,非别生一种也。又有瓠□,亦是瓠类,小者名瓢,食之乃胜瓠。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也。□音娄。

《唐本》注云:瓠与冬瓜、瓠瓤全非类例,今此论性,都是瓜 #1 瓠□尔。陶谓瓠中苦者,大误矣。瓠中苦者,不入药用。冬瓜自依前说,瓠□与瓠,又须辨之。此二物苗叶相似,而实形有异,瓠味皆甜,时有苦者,而似越瓜,长者尺余,头尾相似。其瓠□,形状大小非一。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夏末始实,秋中方熟,取其为器,经霜乃堪。瓠与甜瓠□体性相似,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热,无毒,多食令人吐。苦瓠□为疗,一如《经》说,然瓠苦者不堪啖,无所主疗,不入方用。而甜瓠□与瓠子,啖之俱胜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元种各别,非甘者变而为苦也。其苦瓠瓤,味苦,冷,有毒。主水肿,石淋,吐,咳嗽,囊结,疰蛊,痰饮。或服过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穰灰汁解。皮又煮汁渍阴,疗小便不通。

《日华子》云:瓠,无毒,又云微毒。除烦止渴,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吐蛔虫。

孟诜云:瓠,冷。主消渴,恶疮。又,患脚气及虚胀,冷气人不可食之,尤甚。又压热,服丹石人方可食,余人不可辄食。

《外台秘要》云:治卒患肿满。曾有人忽脚跌,肿渐上至膝,足不可践地,主大水,头面遍身大肿胀满。苦瓠白瓤实,捻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差。三年内慎口味也。苦瓠须好者,无靥翳,细理,妍净者,不尔有毒,不用。

雷公云:味苦有毒。

《经验方》:主消渴。

《肘后方》:疗中蛊毒,吐血或下血,皆如烂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神效。

《伤寒类要方》:治黄疸。苦葫芦瓤,如大枣许大,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两食顷 #2。收两酸枣许,分内两鼻中,病人深吸气,及黄水出,良。

马齿苋

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症结,痈疮。服之长年不白。和梳垢封疔疮。又烧为灰二和多年醋滓,先炙疗肿以封之,即根出。生捣绞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煎为膏,涂白秃。又主三十六种风结疮,以一釜煮,澄清,内蜡三两,重煎成膏,涂疮上,亦服之。

《图经》曰:马齿苋,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虽名苋类,而苗、叶与人苋辈都不相似。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此有二种,叶大者不堪用,叶小者为胜,云其节叶间有水银,每乾之,十斤中得水银八两至十两者。然至难燥,当以木捶捣碎,向日东作架曝之,三两日即乾,如经年矣。入药则去茎节,大抵能肥肠,令人不思食耳。

陈藏器云:破痃癖,止消渴。又主马恶疮虫。此物至难死,燥了致之地犹活。

孟诜云:马齿苋,又主马毒疮,以水煮,令服一升,并涂疮上。湿癣、白秃,以 #3 马齿膏和灰涂,效。治疳痢除一切风,傅杖疮,良。及煮一碗和盐、醋等,空腹食之,少时当出尽白虫矣。

《食疗》云:延年益寿,明目。患湿癣,白秃,取马齿膏涂之。若烧灰傅之,亦良。作膏主三十六种风,可取马齿一硕,水可二硕,蜡三两,煎之成膏。亦治疳痢,一切风。又可细切煮粥,止痢,治腹痛。

《圣惠方》:治马咬,毒入心。马齿苋汤食之,差。又方:治反花疮。用一斤烧作灰,细研,猪脂调傅之。

《外台秘要》:治疬。马齿菜阴乾烧灰,腊月猪脂和。以暖泔清 #4 洗疮,拭乾傅之,三日#5。

《千金方》:治诸腋臭。马齿草杵,以蜜和作团,纸裹之,以泥泥纸上,厚半寸,日乾,以火烧熟破,取更以少许蜜和,仍令热,先以生布揩之,以药夹腋下,令极痛难忍,然后以手巾勒两臂,即差。

《肘后方》:疗豌豆疮。马齿草烧灰傅疮上,根须臾逐药出。若不出,更傅,良。

《食医心镜》云:理脚气,头面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马齿苋和少粳米、酱汁煮食之。又方:小儿血痢。取生马齿苋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饮之。

《产宝方》: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生马齿菜杵汁三合,煎一沸下蜜一合,搅服。

《衍义》曰:马齿苋,人多食之,然性寒滑。青黛条中已着。

葫蒜也

味辛,温,有毒。主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独子者亦佳。归五脏。久食伤人,损目明。五月五日采。

《图经》曰:葫,大蒜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皆有之,人家园圃所莳也。每头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然其花中有实,亦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五月五日采。谨按《本经》云:主散痈肿。李绛《兵部手集方》疗毒疮肿,号叫卧不得,人不别者。取独头蒜两颗,细捣,以油麻和,厚傅疮上,乾即易之。

陶隐居云: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如也。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鲙肉,损性伐命?莫此之甚。此物惟生食,不中煮,以合青鱼鲊食,令人发黄。取其条上子,初种之,成独子葫,明年则复其本也。

《日华子》云:蒜,健脾,治肾气,止霍乱吐泻,腹痛,除邪,辟瘟,去蛊毒,疗劳疟,冷风,痃癖,瘟疫气,傅风冷痛,蛇虫伤,恶疮疥,溪毒,沙虱,并捣贴之。熟醋浸之,经年者甚良。

孟诜云:蒜,久服损眼伤肝。治蛇咬疮,取蒜去皮一升,捣,以小便一升,煮三四沸通人,即入渍损处,从朝至暮。初被咬未肿,速嚼蒜封之,六七易。又,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使烂。空腹顿服之,随后饭压之,明日依前进服,下一切冷毒风气。又,独头者一枚,和雄黄、杏人研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患鬼气者当汗 #6 出,即差。

《外台秘要》:治牙齿疼痛。独头蒜煨之,乘热截,用头以熨痛上,转易之。亦主虫痛。又方: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独头蒜烧热 #7 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

《千金方》:治暴痢,捣蒜两足下贴之。又方:治血气,逆心烦闷,心痛。生蒜捣汁,服二升则差。

《梅师方》:若腹满,不能服药导之方:取独颗蒜,煨令熟去皮,绵裹内下部中,冷即易。又方: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独头蒜摩螫处,痛止。又方:治蛇虺螫人,以独头蒜、酸草,捣绞傅所咬处。

《简要济众方》:治鼻血不止,服药不应。宜用蒜一枚,去皮细研如泥,摊一饼子如钱大,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脚心;右鼻血出,贴右脚心;如两鼻出,即贴两脚下,差。血止,急以温水洗脚心。

《衍义》曰:葫,大蒜也,其气极荤,然置臭肉中,掩臭气。中暑毒人,烂嚼三两瓣,以温水送之下咽,即知。仍禁冷水。又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捣为膏。可丸,即丸梧子大,以米饮下五六十丸,无不愈者。又鼻衄,烂研一颗,涂两足心下,才止便拭去。又将紫皮者,横切作片子,厚一分,初患疮发於背胁间未辨痈疽者,若阳滞於阴,即为痈;阴滞於阳,即为疽。痈即皮光赤,疽则皮肉纹起不泽。并以葫片覆之,用艾灸。如已痛灸至不痛;如不痛,灸至痛初觉,即便灸,无不效者。仍审度正,於中心贴葫灸之。世人往往不悟此疮,初见其疮小,不肯灸,惜哉!

味辛,温,有小毒。归脾、肾。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五月五日采之。

《图经》曰:蒜,小蒜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极细小者是也。五月五日采。谨按《尔雅》:蒚,山蒜。释曰:《说文》云:蒜,荤菜也。一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荤。生山中者名蒚。今《本经》谓大蒜为葫,小蒜为蒜。而《尔雅》、《说文》所谓蒜、荤菜者,乃今大蒜也;蒚乃今小蒜也。书传载物之列名不同,如此用药不可不审也。蒚,力的切。

《日华子》云:小蒜,热,有毒。下气,止霍乱吐泻,消宿食,治蛊毒,傅蛇虫,沙虱疮。三月不可食。

孟诜云:小蒜亦主诸虫毒,疔肿,甚良。不可常食。

《食疗》云:主霍乱,消谷,治胃温中,除邪气。五月五日采者上。又,去诸虫毒、疔肿、毒疮。不可常食。

《肘后方》:治霍乱,心腹胀满气,未得吐下。小蒜一升□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兵部手集》#8:治疟,用蒜不拘多少,研极烂,和黄丹少许,以聚为度,丸如鸡头大,候乾。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东服,至妙。

《衍义》曰:蒜,小蒜也。又谓之蒚,苗如葱针,根白,大者如乌芋,子兼根煮食之。又谓之宅蒜,华佗用蒜齏,是此物。

味甘,寒。久冷人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一名落苏。处处有之。根及枯茎、叶,主冻脚疮,可煮作汤渍之,良。苦茄,树小有刺。其子,以醋摩疗痈肿。根亦作浴汤。生岭南。

《食疗》云:平。主寒热,五脏劳。不可多食,动气,亦发痼疾。熟者少食之,无畏。患冷人不可食,发痼疾。又,根主冻脚疮,煮汤浸之。

《胜金方》:治搕扑损,肌肤青肿方。茄子留花种通黄极大者,切作片如一指厚,新瓦上焙乾为末。欲卧酒调三钱匕,一夜消尽,无痕迹也。

《灵苑方》:治肠风下血,久不止。茄蒂烧存性为末,每服食前米饮调三钱匕。

《衍义》曰:茄子,新罗国出一种,淡光微紫色,蒂长,味甘。今其子已遍中国蔬圃中,惟此无益,并无所治,止说损人。后人虽有处治之法,然终与《本经》相失。圃人又植於暖处,厚加粪壤,遂於小满前后,求贵价以售。既不以时,损人益多,不时不食,乌可忽也。

马芹子

味甘、辛,温,无毒。主心腹胀满,下气,消食。调味用之,香似橘皮,而无苦味。

《唐本》注云:生水泽傍,苗似鬼针、菾菜等,花青白色,子黄黑色,似防风子。唐本先附。

《日华子》云:马芹,嫩时可食。子治卒心气痛,炒食令人得睡。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花若芹,子如防风子而扁大。

《尔雅》云:茭,牛蕲。释曰:似芹,可食菜也。而叶细锐,一名茭,一名牛蕲,一名马芹。子入药用。

孟诜云:和酱食,诸味良。根及叶不堪食。卒心痛,子作末,醋服差。

芸姜

味辛,温,无毒。主风游丹肿,乳痈。

《日华子》云:芸薹,凉。治产后血风及瘀血。胡臭人不可食。

《别本》注云:破症瘕结血。今俗方病人得吃芸薹,是宜血病。

禹锡云:按孟诜云:若先患腰脚,不可多食,必加极。又,极损阳气,发口疮,齿痛。又,能生腹中虫。

《衍义》曰:芸薹,不甚香,经冬根不死,辟蠹,於诸菜中,亦不甚佳。

菠薐

冷,微毒。利五脏,通肠胃热,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北人食肉面即平,南人食鱼鳖水米即冷。不可多食,冷大小肠。久食令人脚弱不能行,发腰痛。不与鳝 #9 鱼同食,发霍乱吐泻。

刘禹锡《嘉话录》云:菠薐,本西国中有,自彼将其子来,如苜蓿、葡萄,因张骞而至也。本是颇陵国将来,语讹尔,时多不知也。

胡葱

味辛,温中消谷,下气,杀虫。久食伤神损性,令人多忘,损目明,尤发痼疾。患胡臭人不可食,令转甚。其状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稍长而锐。生蜀郡山谷。五月、六月采。

《食疗》云:胡葱,平。主消谷,能食。久食之令人多忘。根,发痼疾。又,食着诸毒肉,吐血不止,痿黄甚者。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血定止。又,患胡臭、□齿人不可食,转极甚。谨按:利五脏不足气,亦伤绝血脉气,多食损神,此是熏物耳。

味甘,寒,无毒。主消渴,热痹。

陶隐居云:莼,性寒,又云冷,补,下气,杂鲤鱼作羹,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啖之也。

《唐本》注云:莼,久食大宜人。合鲋鱼为羹,食之,主胃 #10 气弱不下食#11 者,至效。又宜老人,此#12 应在上品中。三四月至七八月,通名丝莼,味甜,体软;霜降已后至十二月,名瑰莼,味苦,体涩。取以为羹。

《晋书》云:张翰每临秋风,思鲈鱼莼羹,以下气也。

水芹

味甘,平,无毒。主女子赤沃,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南海池泽。芹音芹。

陶隐居云:论芹主疗,合是上品,末解何意,乃在下。其二月、三月作英时,可作 #13 菹及熟爚食#14 之。又有渣芹,可为生菜,亦可生啖,俗中皆作芹字。

《别本》注云:即芹菜也。芹有两种:荻芹,取根,白色;赤芹,取茎叶,并堪作菹及生菜。味甘,《经》云:平,其性大寒,无毒。

《金匮方》: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遇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肚满痛不可忍,作蛟龙病。肚硬糖二三升,日二度。吐出如蜥蜴二三,便差。

《子母秘录》:主小儿霍乱,吐痢。芹菜细切,煮熟汁饮,任性多少,得止。

蘩蒌

味酸,平,无毒。主积年恶疮不愈。五月五日日中采,乾用之。

《图经》曰:蘩蒌,即鸡肠草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中多生於田野间,近京下湿地,亦或有之。叶似荇菜而小,夏秋间生小白黄花,其茎梗作蔓,断之有丝缕,又细而中空似鸡肠,因得此名也。《本经》作两条,而苏恭以为一物二名。谨按《尔雅》:蔜,□蒌与缕同。释曰:蔜,一名□蒌,一名蘩蒌,一名鸡肠草,实一物也。今南北所生,或肥瘠不同,又其名多,人不尽见者,往往疑为二物也。蒌音缕。

《唐本》注云:此草即是鸡肠也,俱非正经所出。而一 #15 处说异,多生湿地坑渠之侧。流俗通谓鸡肠,雅士总名蘩蒌。《尔雅》物重名者,并云一物两名。

《衍义》曰:蘩蒌,鸡肠草,一物也。今虽分之为二,其鸡肠草条中,独不言性味,故知一物也。鸡肠草,春开小花如绿豆大,茎、叶如园荽,初生则直,长大即覆地。小户收之为齏,食之乌髭发。

鸡肠草

主毒肿,止小便利。

《唐本》注云:此草,即蘩蒌是也,剩出此条,宜除之。

今按鸡肠草,元在草部下品。唐注以为剩出一条。详此主疗相似,其一物乎?今移附蘩蒌之下。

白苣

味苦,寒,一云平。主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拥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患冷气人食,即腹冷,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腹痛。

陈藏器云:白苣如莴苣,叶有白毛。

落葵

味酸,寒,无毒。主滑中,散热。实,主悦泽人面。一名天葵,一名繁露。

陶隐居云:又名承露,人家多种之。叶惟可□鲊,性冷滑,人食之,惟 #16 狗所啮作疮者,终身不差。其子紫色,女人以渍粉傅面为佳,多少入药用。

汁味甘,寒,无毒。主马毒疮,捣汁洗之并服之。菫,菜也。出《小品方》。

《万毕方》云:除蛇竭毒及痈肿。

《唐本》注云:此菜野生,非人所种。俗谓之菫菜,叶似蕺,花紫色。唐本先附 #17。

《食疗》云:菫菜,味苦。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结核,聚气,下瘀血。叶主霍乱,与香茙同功。蛇咬,生杵傅之,毒即出矣。又,乾末和油煎成,摩结核上,三五度差。

味辛,微温。主蠼螋溺疮,多食令人气喘。蕺音戢。蠷音劬。螋音搜。

《图经》曰:蕺菜,味辛,微温。主蠷螋溺疮。山谷阴处湿地有之。作蔓生,茎紫赤色。叶如荞麦而肥。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然不宜多食,令人气喘乏,虚弱,损阳气,消精髓,素有脚弱病尤忌之。一啖令人终身不愈。关中谓之菹菜者是也。古今方家亦鲜用之。

《经验方》:主背疮热肿。取汁盖之,至疮上开孔以歇热毒,冷即易之,差。

雍菜

味甘,平,无毒。主解野葛毒,煮食之。亦生捣服之。岭南种之,蔓生,花白,堪为菜。云南人先食雍菜,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无苦。又,取汁滴野葛苗,当时烟死,其相杀如此。张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也。

苦荬

冷,无毒。治面目黄,强力,止困,傅蛇虫咬。又,汁傅疔肿,即根出。蚕蛾出时,切不可取拗,令蛾子赤烂。蚕妇亦忌食。野苦荬五六回拗后,味甘滑於家苦荬,甚佳。

《日华子》云:治面目黄。

鹿角菜

大寒,无毒、微毒。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丈夫不可久食,发痼疾,损 #18 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损腰肾,少颜色。服石人食之,下石力也。出海州,登、莱、沂、密州并有,生海中。又能解面热。

《千金方》:下热气。

莙荙

平,微毒。补中下气,理脾气,去头风,利益五脏。冷气,不可多食,动气。先患腹冷,食必破腹。茎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东风菜

味甘,寒,无毒。主风毒壅热,头疼目眩,肝热眼赤,亦堪入羹臛,煮食甚美。生岭南平泽。茎高二三尺,叶似杏叶而长,极厚软,上有细毛。先春而生,故有东风之号。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四十二竟

#1 瓜:晦明轩本作“苦”。

#2 顷:原作“须”,据晦明轩本改。

#3 以:“以”下原衍“马齿苋又主马毒疮,以水煮令服一升,并涂疮上,湿癣白秃以”二十四字,据晦明轩本删。

#4 清:晦明轩本作“渍”。

#5 三日:晦明轩本作“日三”。

#6 汗:原作“毛”,据晦明轩本改。

#7 热:晦明轩本作“熟”。

#8 兵部手集:此四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9 鳝:原作“蛆”,据晦明轩本改。

#10 主胃:原作“令人”,据晦明轩本改。

#11 食: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2 此:原作“只”,据晦明轩本改。

#13 作: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4 食: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5 一:晦明轩本作“二”。

#16 惟:晦明轩本作“为”。

#17 附:原作“注”,据晦明轩本改。

#18 损:原作“治”,据晦明轩本改。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